1964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制砖坯机内部矛盾的探讨
哈尔滨第二制砖厂工人工程师 田建钧 青年女钳工 田剑铃
我们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帮助下,厂校协作,从生产实际出发,在制砖坯机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功的,提高了砖的产量,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等产品的标准;台时产量由四千块增加到一万多块;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于一九六三年在全国砖瓦厂中占第一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通过深入学习毛主席著作,初步掌握和运用了制砖坯机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结果。
(一)
制砖坯机是由皮带运输机、搅拌机、制坯机和切坯机等单机联合组成的。皮带运输机将经过湿化处理的泥料输送给搅拌机;搅拌机将疏松的泥料进行搅拌,增加其塑性和粘着力;制坯机把泥料再搅拌一次,然后挤压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泥条;最后,切坯机将泥条切成砖坯。
一九五四年以来,红砖的需用量大大增加,而我们厂当时的情况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满足不了国家的要求。供需矛盾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对制砖坯机进行了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一开始,我们想多给制砖坯机加些泥料,不就可以提高产量了吗?实验结果却不然,当制砖坯机充填泥料过多时,便造成超负荷运转,使电动机在超载下工作,制坯机的转速降低了。这不但影响机器的安全,而且生产效率反而下降了。能不能更换功率大的电动机呢?经过计算和分析,发现机器部件的安全系数不够。此路不通,只好另找出路。
我们转向对制砖坯机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发现最薄弱的地方是制坯机,它的生产能力与其它单机的生产能力不相适应。而制坯机在整个制砖坯机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又特别重要,它直接决定着砖坯的质量和产量。这是制砖坯机的主要矛盾所在。解决这个矛盾,是当务之急。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制坯机机头在工作中对泥料前进的阻力大小,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减小阻力,机头应具有适当的形状和尺寸,特别是应具有适当的锥度和长度。怎么样的锥度和长度最适当呢?起初,我们主观地以为,减小锥度,增加长度,就能减小机头对泥料前进的阻力,就能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做了一个这样的机头。可是实验的结果证明,不但没有提高生产效率,反倒降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它说明我们的认识没有能符合客观规律。“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并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摸索到了机头的锥度和长度的合理比例。锥度和长度都有个量的极限,在这个极限内,两者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超出这个极限,量变导致质变,就会增大阻力,降低生产效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改进和设计了能够根据客观需要调节长度的机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头改进了,绞刀的问题又成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薄弱环节。绞刀的主要问题是叶片太厚,减小叶片厚度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但是,减小厚度,强度就不够了。既要保证强度,又要减小厚度,这是一个矛盾。后来,我们采用了钢板绞刀代替原来的铸铁绞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绞刀的改革,挤压推进泥料的能力显著加强,可是机头又变得不适应了。我们根据绞刀的推进能力,又一次调整了机头的长度和锥度。这时,我们通过实践和反复研究,摸索出绞刀和机头的矛盾,是制坯机内部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就改机头,改绞刀;再改机头,再改绞刀,反复改了多次。而每改一次,效果就提高一步。
绞刀和机头的矛盾解决了,绞刀和加料辊之间的矛盾又突出了。绞刀是螺旋形,当它推进泥料时,同时向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沿轴向推进,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是沿切向甩泥,这是不需要的,而又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阻止甩泥,原先制坯机上安装了圆形加料辊,把切向甩泥压下去。绞刀和机头改革后,不但轴向推进力大大加强,而且切向甩泥也增加了,这使原来的加料辊就变得不能适应了。这个矛盾当时很突出。后来,我们又改革了加料辊,由圆形改为板形,证明效果良好。
这样,由于我们抓着了制坯机的主要矛盾,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使制坯机的生产效率逐年提高,台时产量由过去四千块提高到一万多块。制坯机原来是整个制砖坯机的薄弱环节,现在则变成了一个比较先进的环节。这时,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了切坯机。原来的人力切坯机,不仅在切砖坯的速度方面赶不上制坯机,而且切出来的砖坯质量低,甚至把好泥条切成了废品。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在于制造出自动切坯机。我们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协作,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设计和制造出自动切坯机。这种切坯机性能很好,切出来的砖坯达到了国家规定一等砖坯的规格,效率提高一倍多。同时,它能紧密配合制坯机生产。制坯机挤出多少泥条,它就能切出多少砖坯,从而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十几年来,在制砖生产中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制砖坯机并不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简单,“一锹土加一瓢水,没有什么矛盾”,其实,它是一个运动着的矛盾总体。我们要想对制砖坯机进行技术革新,首先就要揭露制砖坯机在生产中的矛盾,然后分析这些矛盾,从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设法予以解决,这样就能带动整个制砖坯机的改革。如果真正掌握了它们的内部矛盾,我们的工作就主动了,既能解决已经暴露出的矛盾,也能进一步预见到某些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就可以及早地解决;至少也能做好解决矛盾的准备工作,使生产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二)
在改革制砖坯机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制坯机的地位和作用最为重要。它是整个制砖坯机的核心;而制坯机中的绞刀对制坯机生产能力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国外资料,制坯机绞刀转速的范围是每分钟十八到三十五转。实际上多数是在二十到二十六转之内。我们厂使用的制坯机绞刀转速原设计是每分钟二十七转,经过几次改革,现在实际使用的是每分钟四十八转,效果良好。当初要加快时,有人不同意,说:“原设计是二十七转,这有科学根据,在书本上不是明明写的是二十到二十六转吗?”我们被这个框框束缚了好几年。后来,我们学习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对制坯机的每个部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计算,这才打破框框,提高到四十八转,使制坯机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一步。
能不能把绞刀转速再提高呢?书本上计算制坯机生产能力的公式是说:绞刀转速越快,砖坯产量就越高。那么,为什么不把绞刀转速提高到五十转、六十多转,甚至近百转呢?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不行,不但效果不好,反而有害。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和较长时间的实验探索,找出了每台机器的比较经济合理的转速。
当我们初步掌握了制砖坯机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抓住了主要矛盾,进行技术改革后,制砖坯机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接着而来的是用土量大大增加,供土和用土之间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了。这个矛盾,对制砖坯机来说,虽然属于外部矛盾,可是这时却成了继续提高制砖坯机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我厂党委发动群众,试制成了运土联动线,解决了这个矛盾,而且每条线上还节省了五个劳动力。
通过这些年来对制砖坯机的技术改革,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不仅是阶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实际斗争中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我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一定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向制砖工业新的高峰阔步迈进!


第5版()
专栏:

重油的合理利用
徐寿波
重油是石油炼制中的副产品,也就是原油经过加工后所剩下的较重的油品。过去,我国的重油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人曾把它视为无法处理的“废物”。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重油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物资。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重油的性质和组成
重油的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主要取决于原油的品质。由于我国原油多系石蜡基的石油,含蜡成分多,粘度大,凝固点低,所以,加工后的重油的粘度也较大,凝固点也较低,通常在常温下重油不是呈液体状态,而是呈固体状态。为了使重油保持在液体状态便于贮存和输送起见,必须采取加热和保温(加热的温度一般在摄氏六十至七十度左右)的措施。经过加热后的重油,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大致如下:重油在摄氏一百度时的恩氏粘度约在十左右,凝固点在三十度上下,闪点为二百至三百度,含灰量在百分之零点二以下,含硫量小于百分之零点五,含水量不到百分之二,杂质含量约在百分之零点一左右,比重为零点九,热值每公斤为一万大卡左右;重油的化学组成中含碳量约在百分之八十六左右,含氢量为百分之十一左右,碳与氢的比值在八以下。由于我国的重油具有灰分低、硫分少、水分少、杂质少、热值高、碳氢比值小等一系列特点,所以它是一种优质的高热值燃料,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有机化工裂化原料和造气原料。
重油的用途
目前我国利用重油的有石油、热电、机械、冶金、化工、交通等十几个部门。用量最多的是石油部门,占全部用量的百分之三十;其次是电力部门,占总用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再是冶金和机械部门各占百分之十以上。按照重油用途的性质来分,重油的利用大致有以下四种用途:第一,作为燃料使用。如作为工业锅炉、民用取暖和热水锅炉燃料、金属熔炼炉的燃料,各种窑炉的燃料,及其他干燥炉等各种加热炉的燃料等。第二,作为化工原料使用。把重油喷入水煤气发生炉制合成气(合成氨及甲醇),用重油作原料利用加压气化或常压气化的方法制造合成氨。第三,综合利用。如重油延迟焦化除了生产轻质油品如汽油、煤油和柴油以外,还生产可以制造电极、绝缘材料和碳化硅用的石油焦;把重油掺入冶金炼焦配煤中一起炼焦,不但可以增产焦炉煤气、冶金焦炭和焦油,而且可以增产化工产品苯;用重油作燃料制造城市煤气,除生产高热值煤气和焦油外,还可回收化工产品苯及萘;用重油喷入高炉,一方面可以降低焦比,作为焦炭的原料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高炉煤气的产量和热值都有提高等。第四,属于其他方面的用途。把重油喷入水煤气炉使城市煤气的热值提高,起增碳作用;利用重油作为低级公路的路面;用重油喷射热焦熄火增产煤气等。
现在,我国掌握的重油用途已经有二十多种。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油的用量将会越来越广阔。目前,我国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重油是用于第一类用途,其中以锅炉燃料的用量占首位;平炉和炼油厂加热炉燃料的用量次之;其他各种炉子的燃料用量占第三位。重油在第二、三、四类用量方面,总共不到百分之十。
利用重油的优越性
利用重油有很大的优越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大好处:第一,利用重油可以减少煤炭和煤气的用量。在一般情况下,一吨重油可以代替二吨发热量每公斤为五千大卡的煤炭,或一点四三吨发热量每公斤为七千大卡的标准煤;可以代替七千立方米发热量每公斤为一千四百大卡的混合煤气;可以代替三千立方米的城市煤气。第二,利用重油可以节约煤炭资源。由于重油的燃烧和气化效率高,飞尘和灰渣的物理损失少,炉子升温快,炉温容易调节和控制,喷油操作简单等原因,所以,使用重油的燃烧设备和气化设备的燃料利用效率都很高,相应地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对于原来燃烧煤气的设备,如平炉、加热炉、池窑、隧道窑来说,如果改烧重油,由于减少了煤炭在厂内外的运输损失,煤炭加工成煤气的热量损失,以及煤气燃烧废气的热量损失等,一吨重油可以代替三至四吨煤炭,即是可净节约一至二吨煤炭。第三,利用重油可以节约厂内卸煤、运输、加工、上煤、操作、除灰、运灰等各种人力及其相应设备的检修维护人员。据二十三个工厂的调查,这方面不仅节约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员,而且也节省了大量的动力。热电厂改烧重油后,由于取消了磨煤机、送煤机、除灰设备的厂用电,这样电厂的厂用电就降低了百分之三十,还减少煤炭的运入量和灰渣的运出量。第四,利用重油可以节约设备的检修材料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由于简化了燃料储存、输送、加工和燃烧设备,就可以使部分检修材料的消耗量相应地减少。同时,由于设备磨损和检修次数的减少,可使设备的寿命延长,折旧率下降。有一个油漆厂的坩埚寿命,过去烧煤时只有四、五十天,现在改烧重油提高到一百五十多天,这就使折旧费也相应减少一半以上。又如,烧重油电厂的折旧率比烧煤电厂的折旧率大约要低百分之二十。第五,利用重油能减少占地面积。在使用煤炭和人工煤气的时候,需要占用大片的土地作为煤场、灰场以及燃料运输与加工设备的建筑安装之用。例如,年产一万二千吨产品的玻璃瓶厂使用煤气做燃料,需要占地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七百五十平方米,而用重油做燃料,只要占地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只有一百平方米。第六,利用重油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由于重油的热值和燃烧温度比煤炭和人工煤气都高,所以它对燃烧设备的强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均有很大帮助。例如,烧耐火材料的倒焰窑改烧重油后,加热时间缩短,烧窑周期由原来用煤时每次二百一十小时,降低到一百八十五小时左右,耐火砖质量提高,没有火痣,颜色漂亮,合格率比用次煤时有很大提高。第七,利用重油能减少基本建设物资和费用消耗,缩短建设期限。重油供应系统的设备建筑比较简单,而煤炭和人工煤气供应系统的设备建筑就很庞大和复杂,用重油代替煤炭和人工煤气,一般可以节约工厂燃料供应设备、建筑方面的基本建设物资和费用,同时还能缩短建设时间。据国外资料,用重油制造城市煤气的投资比用煤炭制造煤气的投资要节约一半以上;重油加压气化造合成气的投资约为煤炭造气车间投资的三分之一;烧油热电厂的全部投资比烧煤热电厂要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建设时间缩短八至十二个月。此外,利用重油可以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并使周围空气洁净。


第5版()
专栏:

低纬度宇宙线观测站
宇宙线是从宇宙空间落到地球上来的高能粒子流,其中有部分竟能穿过一米厚的铅板,甚至在地下几千米深处还能发现它的踪迹。
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与物质结构、地球物理、天体演化和宇宙航行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宇宙线是来自地球之外的空间,为了减少空气吸收的影响,一般宇宙线实验室都设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上。另一方面,由于地球磁场的作用,只有能量较高的宇宙线才能射到低纬度地区。在不同纬度的地区设立一些宇宙线观测站,可以研究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线中能量不同的各个部分的情况。目前,世界上低纬度的观测站还很少,因此在低纬度设立观测站很有意义。我国现已建成了一座低纬度宇宙线观测站,从而为宇宙线研究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基地。这个站安装使用的精密仪器全部是我国自己生产的,经过运行试验,证明性能良好。
今年是每隔十一年才遇到一次的太阳宁静年。在宁静年内,太阳内部黑子爆炸较少。把这段时间的宇宙线强度变化情况与平常年份作比较,有利于研究太阳活动与宇宙线的关系。这个站在宁静年开始前,已如期投入观测和记录工作。


第5版()
专栏:

原子能与原子反应堆
金林
从放射性的发现到核燃料
原子能是在十九世纪末叶发现的,在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里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在这四、五十年内,人们对于贮藏原子能的宝库——原子核——作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
在十九世纪末叶,法国科学家贝克勒耳、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等发现铀、镭原子核能放出具有很高能量的射线。这种射线有三种不同类型,人们称之为α(阿耳法)射线、β(贝塔)射线、γ(伽玛)射线。α射线由带有正电的氦原子核组成,β射线由带有负电的电子组成,γ射线为波长比X射线还短的光线。这时,原子能除了在医学上有用处外,其他方面还很少利用。这是由于原子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多,以及原子能尚未被人们所控制。
在一九一九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在他的物理学实验室里利用钋212所放出的α粒子轰击氧16原子核,得到氢原子核(就是质子)与氧17原子核。在这实验之前,人们认为,由一种原子核变为另一种原子核(如一个铀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变为一个钍原子核),是一种不能由人工控制的自然现象。
在卢瑟福的人工改变原子核的实验成功之后,世界上有很多的实验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当时用以轰击原子核的粒子都是带正电的。如α粒子、质子、氘(重氢)核等。但是在带正电的粒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碰撞的时候,它们碰撞的可能性是会因两者间的正电排斥力而降低的。
用以轰击原子核的较佳的粒子是中子;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它与所碰的原子核之间无电排斥力存在。中子是科学家查特威克在一九三二年发现的。中子的发现,不仅使得人工改变原子核的可能性增加,并且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揭露原子核结构之谜。人们在实验与理论上肯定了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观点。
用中子轰击原子核的大量工作是由意大利科学家费密开始做的。自此以后,很多实验室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
人们用中子碰击铀原子核,结果发现有些铀原子核可以吸收一个中子,并放出一个电子,形成一个新原子核,人们称之为镎原子核;镎原子核也能放出一个电子,而形成另一个新原子核,人们称之为钚原子核。镎与钚在自然界不存在,是人工地制造出来的。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排列的时候,它们应排在铀的后面。铀是九十二号元素,镎是九十三号元素,钚是九十四号元素,所以人们把镎、钚称为铀后元素。
人们发现,当用中子碰击铀原子核的时候,还有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就是:有些铀原子核在吸收中子之后,会分为两个原子核,例如镧原子核与溴原子核。与此同时,还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现象,人们称为裂变。
我们知道,铀原子核有两种不同的重量:一种较重的铀原子核称为铀238,另一种较轻的铀原子核称为铀235,这就是铀的两种同位素。当中子击中铀238原子核的时候,可以依次变为镎和钚;而当中子击中铀235的时候,则可以分为两个原子核。
人们在发现铀235原子核裂变时有大量的能量放出后,就想到如果能有效地控制原子核放出的能量——即所谓原子能,就能够象利用煤炭燃烧放出来的能量一样来利用原子能,这显然将在人类发展生产上起很大的作用。因此,铀235称为核燃料。
链式反应——“原子核的燃烧”
煤炭、石油等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所以能被人们利用,一方面是由于所放出的能量是大量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能量连续不断地放出。一部分煤炭或石油烧掉以后,接着另一部分煤炭或石油燃烧起来。同样地,我们要利用铀235原子核在裂变的时候放出的大量能量,也必须使铀235原子核的裂变连续发生。
人们发现,在铀235原子核裂变的时候,除了放出大量能量外,还放出二个或三个中子,这些中子有可能引起其它铀235原子核的裂变。这种过程连续地进行下去,称为链式反应。但是,实际上,要产生链式反应,是不很简单的。
从自然界的铀矿开采、提取出来的铀中,铀235的成分是相当少的,约占总量的百分之零点七,其余大量的是铀238。
我们又知道,铀235必须吸收中子之后,才能产生裂变。但是,不同能量的中子,使铀235产生裂变的可能性也不一样。最容易使铀235原子核产生裂变的是所谓热中子。热中子是能量很低的中子,其能量约为0.025电子伏特(1电子伏特=1.6×10-12尔格)。而铀235原子核在裂变的时候放出来的中子的能量却有二兆电子伏特左右。因此要使它成为热中子,就必须减低它的能量。
我们常用石墨、水等作为减低中子能量的物质——减速剂,因为石墨中的碳原子核或水中的氢原子核,都可以使中子的能量减低。
但是,有些元素的原子核会吸收中子。这种元素常常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减速剂中,即减速剂常常是不纯的。这些不纯物质的原子核常会吸收掉中子。
所以要产生链式反应,必须有这样一个系统:其中由铀235原子核裂变的时候所放出来的中子数目,在减去被铀与不纯物质吸收掉的中子数目后,不比原来的中子数目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铀235原子核产生链式反应。
“原子锅炉”——反应堆
要使煤炭连续燃烧,我们要有炉子。要使铀235原子核的裂变产生链式反应,也要有相应的炉子。这种“原子锅炉”就是原子反应堆。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是在一九四二年建成的。
原子反应堆的核心部分称为活性区。活性区是由放在石墨、水或重水中的很多铀棒(用铀制成棒状元件)组成的。石墨、水或重水是用来减低中子的能量,使铀235裂变的时候所放出的中子变为热中子。这种原子反应堆称为热中子反应堆。用能量较高的中子来产生铀原子核链式反应的原子反应堆,称为快中子堆。在快中子堆中,部分铀238原子核也发生裂变。
在活性区的外面,有一个反射层包围着。反射层的作用是使部分将飞出活性区的中子反射回去,减少从活性区飞出的中子。反射层可以用石墨来制造。
原子反应堆在运转的时候,常常有大量中子和大量γ射线放出反应堆外。中子和γ射线四散在空气中,会给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带来危害。为了防止中子和γ射线的放出,在原子反应堆的反射层外包着一层很厚的防护层。防护层常用钢和水泥等制成。
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数目是用控制棒来控制的。控制棒用能大量吸收中子的材料(如镉)做成。控制棒先放在反应堆内部。如果反应堆里中子数目在减少,则表示反应堆中链式反应要停止,于是我们把控制棒从反应堆中拔出一些,以减少中子的吸收;反之,如果原子反应堆里中子数目增长,则表示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加制止,就会使功率过高,甚至产生事故。这时,我们应当把控制棒多插入一些,于是中子就被多吸收了一些。总之,要使反应堆中的中子数目保持稳定不变。
反应堆在运转的过程中所放出来的热量,是用冷却剂经过循环系统带出来的。冷却剂可以用水、二氧化碳、空气、液态钠等。如果带出的热量相当大,则可以用来发电、开动机器。
反应堆内还设有很多垂直的或水平方向的孔道。这些孔道是作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之用的。因为原子反应堆内有大量的γ射线与中子,所以如果将各种金属放在这些孔道内,就可以研究γ射线与中子对金属的影响;如果将动、植物放在这些孔道内,就可以研究γ射线与中子对动、植物的影响;如果把不同元素放在这些孔道内,就可以制成各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工业、农业、医学上,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工业中常用的钴60,就可以在反应堆中制造。
反应堆中还往往设有热柱,通过石墨柱将中子减速成为热中子引出堆外,来作各种物理学实验。
反应堆的另一个用途,是制造钚239。钚239与铀235是目前我们常用的核燃料。我们在一个中子通量(每秒每单位面积通过的中子量)较大的反应堆的适当地方放上铀238,那末铀238就会吸收一个中子而成为镎239,镎239又会放出一个电子而形成钚239。
钚239与铀235具有类似的特性,就是当一个中子与一个钚239原子核作用后,这个钚239很容易产生裂变,并放出大量能量和三个中子,因此钚239的裂变也能形成链式反应。所以,钚也是常用核燃料之一。
由此可知,反应堆的用途是很大的。但是,某一个特定设计的反应堆只能有一种或几种用途。例如做科学实验研究用的反应堆,不一定能用来产生动力。
原子核内所含的能量是很大的。一公斤铀235裂变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千吨优质煤燃烧所放出的能量。并且,核燃料的蕴藏量又很大。因此,从核燃料取得动力,意义很大。从它取得动力,就可以把煤、炭等节约下来,把它用在别的更有价值的地方。


第5版()
专栏:

谈水力侵蚀
方正三
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它所受的外力若大于土壤的抵抗力,就要引起土壤侵蚀。防治土壤侵蚀,在于削弱外力的作用,同时增强土壤的抵抗力。
引起土壤侵蚀的外力主要是水力、风力和重力。在气候较干旱和风速较大的地区,才会产生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多局限于河岸和沟坡两侧,而水力侵蚀则是较普遍的。
雨点落到地面,或者地表径流从坡地上流走时,都具有一定的冲力。这两种冲力,可以使表土遭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这就是水力侵蚀。
夏秋季的暴雨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至于毛毛细雨,虽然下的时间较久,它对土壤的侵蚀是极轻微的。
据实测,降雨强度与雨点直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而雨点直径又和降落速度有关。假设降雨强度是每小时二十五毫米,历时一小时(这种暴雨在我国各地夏秋季是常见的),那么在一亩土地上雨点冲击所产生的功能可达到四万五千多公斤——米。这样巨大的动能会使大量表土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而变成细小的单粒,随着雨点向四周激溅开去,使地面积水一片浑浊。这种浑水渗入土中后,很快会把表层土壤中的孔隙填塞,使水的渗流变得很慢,这样就大大增加地表的积水量。如果地面具有坡度,地表水就会顺坡下流。由于径流的冲刷作用,使表土变薄,肥力减退,作物产量必随之逐年下降。
如果坡面较平整,没有什么沟沟洼洼,地表水将以薄薄的一层徐缓下流,流速一般都在每秒十厘米以下。但因同时受到雨点冲击,使薄水层内部发生骚动,增强了它的侵蚀作用和挟运土粒的能力;有时它能搬动蚕豆那么大的小石子。这种流动着的薄水层的侵蚀,能使整个坡面上最肥沃的表土刮去一层,犹如用刨子刨去一层木片一样,并不留下明显的痕迹,所以不易察觉。有时人们只见坡地的产量逐年下降,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种侵蚀称为片状侵蚀。如能在发生片状侵蚀的初期就采取适当措施,是易于防治的。若旷日持久,待地力已经瘠薄,再来采取措施,即使控制住水土流失,而地力与产量却一时不易恢复与提高。
如果坡面上存在许多顺坡向的细沟,那么,下雨时地表径流将会汇集在这些细沟内,迅速下流,引起沟状侵蚀。经过长期的冲刷,会使沟道逐渐变深加宽,把土地割切得支离破碎,大大缩小可耕地的面积。这时,土壤侵蚀已进入严重阶段。在起初,沟的深、宽只有几个厘米时,用犁沿等高线耕地就可把它消除,再加上适当的治理措施,收效是较快的。到了沟状侵蚀的后期,治理起来就比较费事了。所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我们提出了“防重于治”的原则。
从水力侵蚀的作用来看,为了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面的土壤,应当增加坡耕地和荒坡、荒沟的植物被覆。尤其是在暴雨季节里,坡耕地不应裸露;如果为了满足轮作倒茬的需要,这时非休闲不可,也要让前作的藁秆和残茬留在地表,可起保护作用,使暴雨时大部分雨点都冲击在植物的枝叶或地面覆盖物上,以消去其冲力,然后流到地面,对土壤就不会有破坏作用。这时地表积水内很少泥沙,而是干净的清水,能很快地渗入土中,可大大减少地表径流量。并且因为受到近地面的植物茎干和覆盖物的阻挡,使径流速度更加减低。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和抗蚀力,在坡耕地内应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进来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
在荒坡、荒沟上种植的保土牧草和树种,要求易于栽培和大量繁殖,能迅速地覆盖地面,可起截留雨水的作用,以免土壤遭受雨点侵蚀,且需根部发达,能连结住土壤,有较强的保土能力。此外,还要求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坡地修成梯田后,能拦蓄地表水的全部或大部分,因而可完全避免或大大减轻径流的冲刷作用。在坡地逐年变平的过程中,要采用各种适于当地自然条件的水土保持耕作法,以便更有效地保持水土和提高产量。
各种大小不同的侵蚀沟的防治,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柳谷坊、闸山沟、淤地坝等措施,把沟道改造成一级一级的川台地以减缓水流速度,稳定沟床,使侵蚀停止发展。这种川台地可用来种作物或造林。由于水土流失的主要根源是广大的坡面,并且沟道内的洪水也大多来自坡面,所以必须贯彻“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的原则来进行工作,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5版()
专栏:

一套玉米播种、收获、剥皮机具试制成功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从一九六二年开始进行玉米播种机的试验研究,先后试制成功了玉米穴播和精密播种机。这两种播种机,又有四种不同的机型,可以播种四行和六行,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复土、镇压等工序,从而大大地节约了劳动力。特别是用精密播种机播种,还可以节省种子。如用人工播种玉米,一亩地需用种子六到八斤,而用精密播种机播种只需二斤半就够了。同时由于种子隔了一定的距离,幼苗出土后,整齐均匀,就不需要再去间苗。这种播种机还可以用来播种棉花、大豆和高粱等。
去年,该院又开始了玉米收获机的试验研究。他们一面将从国外引进的收获机加以改进,一面又自行设计试制。这两种收获机的样机曾在一些国营农场和试验站进行试验。经试验证明,它们性能良好,每小时能收获玉米十五亩,能将玉米穗从秆上一个个收摘下来,然后将茎秆切成十厘米长的小段。另外,该院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已制出五台玉米剥皮机。经与玉米收获机配套试验,一小时能剥玉米穗约四千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