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山外有青山
——李顺达新事
 田培植
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山沟里,一片绿色海洋似的树林丛中,遮掩着一幢幢白墙碧瓦的房屋,这就是西沟的村舍。村前有个水库,平如明镜,倒映着蓝天和白云。村右有条公路,形似玉带,飞驰的卡车,扬起滚滚烟尘。沟里果树成林,玛瑙、琥珀似的各种苹果,压满枝头,飘散着阵阵清香;羊群欢蹦乱跳,牧歌随风回荡;平整的梯田,层层叠叠,茁壮的玉米和谷子成熟了,金光灿灿,整个西沟,是一幅绮丽而富饶的景象。
李顺达领着我从坡上走到沟底。他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可是步伐矫健,穿沟过岭,如履平地。
我们来到一块玉米田里。玉米长得密密麻麻的,足有两人高。穗子又粗又长象根根棒槌。穗缨已经干枯,金黄的颗粒,从穗尖上袒露出来。李顺达伸手抚摸着玉米穗,用指甲掐掐颗粒,深情地说:
“熟啦,刮风下冷蛋,也保收啦!”
他告诉我,今年的玉米比往年长得好,是因为学习了大寨的先进经验。过去,西沟种玉米,只靠老式的犁耕地,不过四寸来深。今年的九百多亩玉米,都是用犁开沟以后,在沟里撒上肥料,又用?头在沟里刨了一次,深度达六寸以上。每亩的株数,也比往年密了三四百株。有二百五十亩地调换了玉米双交优良品种。大寨的深耕、深种、密植、优种、集中施肥等先进技术,在西沟开花结果了。
我们从一块谷子地中间的小路上穿过去。谷子也长得很好。谷子中间,还种着玉米和大豆,玉米高出谷子,大豆藏在谷子腰里。李顺达告诉我,这叫“三层楼间作法”,也是向大寨陈永贵学习的。过去,西沟只在少数谷子地里间作高粱,增产不怎么明显。大寨把玉米、谷子、大豆间作在一起,三种作物互相促进,每亩能多打一二百斤粮食。
在山西,谁不知道李顺达,远在二十年前,他就被选为平顺县的劳动模范,后来又被选为太行山区的一等劳动模范。二十多年来,他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团结西沟的群众,向穷山恶水开战,把穷西沟改造成富西沟,为全国农民树立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光辉旗帜。但是,他毫不居功自傲,故步自封,而是虚心向外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老李,你说说西沟是怎样学外地经验的吧!”
不料,我这一问,使他陷入深沉的回忆里。原来在西沟学先进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波折和斗争呢。
去年年初,李顺达和申纪兰参加了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在会上,他们深深感到:新的先进单位已经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大寨,杨谈,南柳……。老的模范单位要是不虚心学习,奋起直追,将会大大落后!会后,他们两人就到新起的先进单位参观访问,对学习外地的重要性,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了。
可是,当李顺达号召西沟社员,在粮食方面学习昔阳县的大寨,在林业方面学习本县的羊井底,在养猪方面学习长子县的关村的时候,有些社员嘀咕开了:
“咱西沟是个穷地方,闹腾到这个样子就很好了,还向别人学个啥!”
“咱西沟是十几年的老模范,奖状、奖旗那么多,还是让他们来参观吧!”
李顺达,这位一九三八年的老党员,这位经历了困难的锻炼和成绩、荣誉的考验的好干部,当他看到一些阶级弟兄的思想上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的时候,心里很难过。他想:骄傲自满就一定要落后,不狠抓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行的!
于是,西沟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他们运用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耐心地、细致地启发社员具体分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李顺达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外地的成绩和经验,向社员详详细细地作了介绍。他语重心长地说:
“人常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这次离开西沟的小天地,到外地参观,真是看到外面的大天、大山了。这几年,人家是突飞猛进,而咱是慢步前进。有些方面,咱的确是落在人家的屁股后边了。咱西沟是老模范了,如今甘心当落后吗?我想谁也是不愿意的。咱应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努力赶,赶上去,继续前进,永远先进!”
社员学赶外地的劲头鼓起来了。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何赶?有些好心的人,提出了坏主意:
西沟的粮食亩产量,比大寨少几百斤。这些人说:要赶大寨,最好的办法是,把西沟现有的二百多亩低产田,改种党参,这样,只留下好地种粮食,虽然粮食总产减少了,可是亩产量就大大提高了。
这个主意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党支部认为,使用减少耕地、减少总产的办法来提高亩产,是十分错误的,决定在社员中进行广泛的讨论。
大讨论开始了,晚上,在办公室讨论,白天,在地头休息时讨论,吃饭,在饭场上讨论……。人们争得面红耳赤,讨论持续了整整三天。经过讨论,西沟社员提高了思想觉悟,端正了学赶先进的态度,找到了发展生产的正确措施。
在这些日子里,李顺达跟社员一起讨论,有时到社员家里个别谈心。他深深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灵魂,一刻也不能放松。他最后作总结的时候说:
“咱西沟是个老模范单位,十几年来,咱一直是按照党和毛主席的指示,实打实地办事的。如今,怎么能弄虚作假!这怎么能对得起党,对得起毛主席!咱提高亩产的目的为啥?还不是为提高总产,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决不是图个亩产多的空名声,那是锦标主义!……”
西沟社员在革命化的历程上跨进了一大步。大家纷纷为搞好生产出谋献策。盖着手印和印章的决心书、保证书、建议书,象雪片一样,飞进大队的办公室。
今年春天,一场改天换地的新战斗,又在西沟展开了。
李顺达,象他往常一样,处处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在山坡上、田野里、最困难的地方,都闪动着他魁梧的身影。
在梯田里,他领着社员持钁挥锨,整修土地;在河滩里,他领着社员抬石头筑坝,从悬崖上刨土造地;在山坡上,他领着社员冒着雨,把树籽撒在石缝里,植树造林。种谷子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施化肥,是跟种籽拌在一起用一只耧施,还是分开用两只耧施,还是该手撒呢?他就先在样板田试验,找到最合适的办法后,才到大田里推广使用。
李顺达领导西沟社员,把革命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今年的生产计划完成得比往年更快更好。原计划种树一千亩,实际种了三千亩;原计划栽树十万株,实际栽了十五万株;春种,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夏锄,也干得人人叫好。
去冬今春,他们在河滩里新造的八十亩新地上,已经长出了一片丰硕的玉米。李顺达特地领我去观赏了一番。相形之下,这些玉米低一些,穗子小一些,可是也不错。我问他每亩能打多少?
“这,也能打二三百斤!”李顺达满有把握。
“你看——”我顺着李顺达粗壮的手指望去,近处和远处,在茂盛的庄稼地旁边,还有一些乱石遍地的河沟。他接着眉飞色舞地说:“五年内,我们要在这些地方,造出五百亩良田来!”十年以后,你来看吧,西沟还要大变样咧!咱不说粮食、牲畜、木材,能增加多少,单说果树吧,这一万二千株苹果树,每株最少还不结五十斤,每斤二角钱,那是多大的一笔财富!”他那赤铜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在我访问西沟的时候,没有见到全国女农业劳动模范申纪兰,她又到昔阳县大寨取经去了。
这时,我默默地想着:几天之后,当申纪兰取经回来,西沟一定又要发生新的变化。于是,在我美妙的想象中,出现了西沟人民在思想上、生产上又一个大飞跃的壮丽情景。


第6版()
专栏:

给自己多出几道难题
姚人为
驻川藏高原的解放军某部八连,是一个以练就能走善战硬功夫闻名的“铁脚板”连队。他们练功夫也好,执行任务也好,总是不会爬山偏上山,不会涉水偏下水;明明有平坦大道却不走,偏在乱石滩上转,荆棘丛中钻,空着两只手走路还喘气,偏偏要背上东西爬山。
处在那种情况下,也许有人会说:“得方便时且方便,何必无事自找麻烦?”我看“铁脚板”八连好就好在他们敢于给自己出难题。而且凭着一股子犟劲,不相信不会,不会偏要会。
把困难想得更多些,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矛盾,也就是困难。有困难就有斗争,没有困难是天真的想法。对困难采取“不承认主义”固然不对,在困难面前干脆拉倒更是不对。我们革命者的态度是,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得承认多少,而且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坚信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铁脚板”八连在练兵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出难题,正是体现了这一种光辉思想。
革命不是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航行。即使在我们胜利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空气稀薄、风雪烈日、高山密林、激流峡谷,这是摆在“铁脚板”八连面前的困难;同样,我们向土地索取粮食的战斗中,水、旱、风、雪、虫等,也要常常来找我们的麻烦。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也总是会遭到帝国主义和一切牛鬼蛇神的反对和破坏。如果我们对此思想上不提高警惕,不作好准备,那么一旦突然事发,就势必张皇失措,无所适从了。只有把我们的工作、思想适应于实际情况,经常给自己多出几道难题,防而必备,有备无患,这样,我们的事业,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给自己多出几道难题,不但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且正是为着逼使自己把克服困难的功夫练深、练到家,视困难作动力,把困难当作增长自己才干的有利因素。难怪在八连的战士们看来,吊空摇晃的铁索桥,又窄又滑的跨河树干,油光溜滑的冰川,白雪皑皑的高山,都成了自己锻炼“铁脚板”的好场所了。他们从坏处打算,向好处努力,最后终于越走越壮,越走越强,任何艰险困厄都挡不住他们了。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信封上的装饰画
江苏海安 王钰
前天,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洁白的信封上,印着一个古装仕女。孩子们都争着拿去看。大女儿指着上面印的一行小字问我:“红楼金钗——妙玉。爸爸,她是什么人?”几个小儿女,都仰脸望着我,等待我的答复。可我怎么能够告诉他们,这是《红楼梦》上荣国府的大观园里栊翠庵的一个尼姑呢?我把信封拿来瞧了瞧,含含糊糊地回答他们道:“这是古代的美人儿。”可是小儿子马上抢上来说:“一点也不美!你瞧这脸多瘦,身子也不棒。”“因为她们成天只会打扮,不会劳动,所以不棒。”我这样解释。跟着又有意识地反问他们:“这样的女人好不好?”孩子们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好!因为她不劳动。”可是大女儿又接着问道:“爸爸,为什么信封上要印上这个呢?”这可问得我无话可答了。
我仔细看看这信封,大概从林黛玉、薛宝钗以下印了一整套精致的“红楼”人物图。为什么要设计这一套信封装饰画呢?不但孩子们不解,连我都不解。要说是为了“美”,这种美,能反映出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有着实际意义和教育意义吗?信封,是群众普遍使用,流通极广的一件小东西。虽然小,但给人们的影响却很大。我们看到邮电部每次发行的新邮票,哪一张不具有革命意义和教育意义?而和邮票粘在一起的信封,却要搞这一套,这究竟有什么用呢?
据说日记本上也有印着不健康的歌词的;日用品上也有用引人注目的怪商标的。这些虽然被人们认为是极小的事情,却都能够产生出相当大的影响。让我们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那样,把角角落落里的垃圾、微尘都给清除一番吧!


第6版()
专栏:美术欣赏

山里人〔彩塑〕逯金榜作
小型彩色泥塑是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表现古代人物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比较完整的程式,但这些好的条件,往往又成为约束创作的框框。特别是用它来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现实题材时,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近年来,由于彩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推陈出新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逯金榜的《山里人》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例。虽然作品的角度和彩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但总的说来还是件成功的作品。这位山区农民头包毛巾,身穿白布上衣,腰围红带;右脚半蹲稍前,左脚半跪靠后,双手抱着巨石,正用手劲和全身向后靠的力量把石头往上挪动。作者通过这个取巨石上坡的情节,生动地镂雕了一位青年农民的形象,有力地表现出我国农民改造自然的冲天干劲和坚强的毅力。能使我们联想到大寨农民把荒山变梯田的劳动情景,和我国广大青年农民的战斗精神。
从彩塑的右侧看去,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朝气勃勃,神气十足。作者在人物的头部和全身肌肉的塑造上,从现实生活的观察出发并吸取了一些传统的造型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傅天仇〕


第6版()
专栏:

大课堂——知识青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
秦明山
左图:第一课
下图:打开新的书本
右图:一道有趣而难解的习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