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我国水田地区拖拉机的探讨
邓卓荣 冯悟初
水稻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产量却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一半,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稻谷产于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因此,南方水田的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几年来不断的试验研究,目前在我国南方已有几百万亩水田使用拖拉机耕作。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南方水田地区的拖拉机问题。至于占全国耕地面积很少的没有硬底层的沤田地区用拖拉机,本文不予讨论。
通过对我国南方大面积的调查和重点试验后,发现了水田的特点,一般拖拉机下水田工作时产生的问题以及水田作业对拖拉机的要求。总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南方的气候温和,雨量多,在水稻的栽培技术上,都以育秧移栽为主,复种指数较高,因此,水稻的田间作业是在田内蓄水或土壤非常潮湿的条件下进行。水田经蓄水后,土壤的水平和垂直承载能力均大幅度减小,粘着力增加,一般旱地用的拖拉机、特别是轮胎式拖拉机下到水田后,往往下陷、滑转,以致不能很好地正常工作,并且压沟严重,造成田面不平,不能满足农艺上的要求。因此,水田拖拉机必须具有效率高、且能符合农艺要求的行走装置,而且要求拖拉机有较轻的重量。
2、南方山多,地形起伏,河流纵横,水田不但分布在平原,而且在丘陵山区也很多,加上水稻系水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求在田间蓄有一定的水量,一般要求田面位差不大于五厘米。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且为了易于平整田面以及水稻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在水田的四周都筑有二十五至三十厘米高的永久性田埂,使田块面积在平原地区一般为五亩左右,且间有部分更小的田块,在某些地区也有大到十亩以上的。山区丘陵区的田块面积在两亩以下的占多数。由于田块小,拖拉机工作时的转弯倒退次数较多,造成空行时间率大。为了提高生产率和耕作时不留边角地,就要求拖拉机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外廓尺寸小,机动灵活,并要求选择合理的工作速度和良好的起步加速性能。
3、由于拖拉机在泥水交溶的水田中工作,一般拖拉机行走装置及其轴承和开式制动器都受泥水侵蚀,磨损严重,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同时,拖拉机行驶时泥水飞溅,使劳动条件恶化。因此,良好的密封性能和防护装置是拖拉机能否适应于水田工作的重要条件。
4、水田地区田块间及田块与道路间经常可遇到三十至五十厘米的位差。田间道路窄,河网地区还需用船渡运,因此要求拖拉机有较好的通过性与稳定性。
5、水田地区的耕作制度及农艺要求十分复杂,有的要求水旱轮作,有的要求旱耕晒垡。可是水田排水后旱耕时,土壤粘重或板结,致使土壤比阻比水耕时增大很多。水耕时的比阻约为每平方厘米零点二五至零点五公斤,而旱耕时则约为每平方厘米零点六至一点一公斤。因此,要求水田拖拉机亦能满足水田旱耕作业的条件。
6、由于水田地区拖拉机实际进行田间作业的时间不长,农村运输和固定作业量却很大,因此要求拖拉机能综合利用。
通过调查和试验,发现轮式拖拉机换装水田用驱动铁轮后,能在水田中较好的工作,而履带拖拉机也能在水田中耕作。一般履带式拖拉机在未耕翻的水田中工作时,由于履带接地面积较大,故下陷较浅,同时具有履刺,故能有较高的附着性,特别是水田旱耕。但当这种拖拉机在已耕翻的水田或久未脱水的未耕翻的水田中工作时,因耕作层土壤的垂直承载能力很小,履带也将很深的陷入土壤中而形成沟辙。尤其是在地头转向时,由于履带刮土,在地头造成很深的坑洼,破坏田面平整,增加平田的困难。同时,这种拖拉机的履带行走装置所需金属甚多,磨损又十分严重,一般一副金属履带使用寿命在六百至一千二百小时左右,这就使制造和使用成本太高。此外,由于水稻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水田地区的拖拉机全年利用于耕种的时间很短,一般在三个月左右。而水田地区的运输等作业量很大,故要求拖拉机万能性较高,能很好地担负运输任务。因此在水田中,轮式拖拉机较一般履带拖拉机优越。
关于手扶拖拉机,对南方水田地区道路窄,转移方便有一定的优越性,并对山区很小地块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但是,手扶拖拉机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和劳动条件差的缺点。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认为在水田地区以轮式拖拉机为主是比较适合的。
为了使轮式拖拉机能在水田工作,首要问题是拖拉机的行走装置必须能适应水田的土壤特性,并能满足农艺要求。具有硬底层的水田土壤在未被耕翻时,因土壤的自然沉积及粘性土壤的不易透水性,故土壤在各分层中的含水量不同,愈接近硬底层愈小。因此,其机械强度虽较旱地小,但具有随深度的增加而呈规律性地增长的特点。此外,水田土壤的粘着力较旱地土壤大,而且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长,但当土壤水分增加到出现自由水时,粘着力开始下降;另一方面,土壤颗粒愈细,粘着力也愈大。
根据水田土壤的特点,进行了多种行走装置在水田中的试验和研究,其中包括有英国制的水田栅格式加宽轮和半履带,法国的笼式铁轮等,得出了叶片式驱动铁轮在水田中有较高的效率,装在拖拉机上牵引效率可达百分之五十,并基本满足农艺要求,解决了轮式拖拉机下水田工作的问题。
叶片式驱动铁轮针对了水田耕作层土壤的垂直和水平承载能力很小的特点,采用了高的轮叶,充分利用轮子沉入土壤的深度以获得较大的土壤反作用力,提高附着性能,同时采用较窄的轮缘减小轮辙的宽度,使滚动阻力减小,并保持田面平整。但是驱动叶轮的下陷深度、滚动阻力以及附着性能,均随水田的土壤性质、驱动叶轮的结构参数、荷重及牵引负荷的大小而异。驱动叶轮的结构参数经试验表明:一、叶轮外径与轮缘直径相差愈大,轮缘的承载效能愈小,因此,只有当增大轮缘直径接近于叶轮外径时,增加轮缘宽度才能更有效地减少叶轮的下陷。二、增加轮叶宽度和叶端厚度以及驱动面与半径的夹角,可以减少下陷深度,但带来滚动阻力增加;而当下陷减少至一定值后,滑转率增加,滚动阻力反有所减小。三、叶轮外径增大或轮缘直径减小,可使叶轮滚动阻力减小,附着性能提高。四、在确定轮叶数量时,应保证两轮叶间不积泥。
由此可见,改变某项参数,对某种性能将有所改善,但又能影响其他性能。因此叶片式驱动铁轮结构参数的确定,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拖拉机的整车参数,谋求在最大牵引效率下各矛盾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使拖拉机在水田中有足够需要的牵引力、高的牵引效率、不大的转向倒退阻力和良好的道路行驶的平顺性。
水田的田块面积很小,为了不留地头,转弯时经常要使用倒车,因此,水田拖拉机必须装有悬挂装置以增加拖拉机的机动性,提高生产率。关于悬挂装置的耕深调节方法,经试验表明,用支持轮调节耕深的高度调节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农艺要求。这主要是由于水田土壤表面的垂直承载能力在同一块田里的差别较大,同时作用于支持轮的垂直压力的变化,引起支持轮下陷深度变化,因此,使耕深的均匀性变坏。例如,当耕深为十六厘米时,相应的耕深变化值为三至五厘米。而水田土壤比阻一般比较均匀,田面比较平整,用牵引力控制耕深的力调节进行工作时,效果较好,耕深的变化范围一般为二至三厘米,沟底亦平。另一方面,由于支持轮的影响,使拖拉机驱动轮特别是左驱动轮的加载量减少,滑转增加,同时由于支持轮下陷很深,使牵引阻力增加,因此用支持轮调节耕深的方法使拖拉机的牵引效率比用牵引力调节耕深的方法要低。所以,对于要求重量轻的水田拖拉机来说,力调节的悬挂装置能有较好的耕地质量和较高的生产率。
水田土壤的机械组成以粘粒为主,但含有不同程度的砂粒。水田拖拉机的重量对附着性能也有所影响,加大拖拉机重量,可使拖拉机的附着能力增大,滑转损失减少;然而,随着拖拉机重量的增大,滚动损失也就随之增大。因此,拖拉机的重量必须合理的选择,才能获得最大的牵引效率。应该指出的是,水田土壤情况复杂,底层土壤坚实程度不一,如拖拉机过重,也容易发生陷车事故。
叶片式驱动铁轮可利用水田粘性土壤的特点,在较轻的重量下有足够的附着能力,这为适当减轻拖拉机重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为了使拖拉机得到较高的牵引效率和通过性,根据我国水田土壤特点和试验结果,目前水田拖拉机的单位功率使用重量以每马力五十至五十五公斤为宜。
拖拉机在前后轮上的重量分配,影响着水田拖拉机的操纵性、稳定性以及牵引性能。因此,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全面考虑,以确定拖拉机重量在前后轮上的分配比例。拖拉机在水田中的滚动阻力矩较大,引起的反力矩使前轮支承重量减少,同时水田田块较小,要求拖拉机转向灵活,而水田土壤的水平承载能力很小,前轮必须下陷到适当的深度,以便土壤能有足够抵抗前轮侧滑的能力。此外,当拖拉机带大负荷工作时,或在地头拖拉机提起农具时,后轮载荷增加,下陷更深,若前轮重量较小,则往往产生翘头现象。尤其是拖拉机常需跨越田埂,阻力很大,需避免拖拉机翻转。因此,水田拖拉机要求前轮分配重量较大,但前轮重量增加使拖拉机滚动阻力增大。因此,前后轮重量分配应在满足拖拉机操纵性和稳定性条件下,考虑使牵引效率最大值来确定拖拉机在前后轮上的重量分配。
此外,由于水田田块的一般长度不超过一百米,需要经常转弯、倒退、空行。根据试验资料的统计,拖拉机速度在每小时五至九公里时,按田块大小的不同,耕地每分钟转弯、倒退次数在零点五至二次左右。速度愈高,拖拉机手操作次数愈频繁,而且紧张,易于疲劳,稍不注意就有冲撞田埂造成机具损坏的危险。因此,水田拖拉机的工作速度是不宜过高的。但是,速度也不宜过低。由于水田对拖拉机的机动性要求较高,机组尺寸不能太大,耕幅受到限制,速度太低会造成拖拉机生产率减小,同时耕地时垡片不能翻转,影响耕地质量。
根据我国一般水田面积按拖拉机功率的大小,其耕作速度以每小时四点五至七公里为宜,此时耕作质量亦基本能满足农艺要求。
水田拖拉机的地隙应根据田埂高度、耕深及水田土壤的不同性质来决定。目前,我国南方水田的耕深一般要求在十五至十八厘米左右,田埂高度在二十五至三十厘米,因此,水田拖拉机应具有较大直径的前轮及较高的地隙。但是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跨越田埂时的翻车,也应考虑使拖拉机的重心位置力求最低。
关于水田拖拉机的额定牵引力及发动机功率的问题,曾进行了几种外国拖拉机的水田牵引试验和使用试验。根据土壤条件不同和拖拉机性能的不同,对拖拉机的效能有很大影响。根据当前我国水田的耕作制度,田块大小、农艺要求和土壤比阻,水田地区主要使用的拖拉机,其额定牵引力应在五百至一千公斤,而相应的发动机功率为十八至五十马力。
应该指出的是,拖拉机在水田中行驶时,滚动阻力较旱地上行驶要大很多,因此在水田中工作时,拖拉机载荷较在旱地中以同样牵引力工作时的负荷要高。此外,由于要经常起步、转弯、倒退以及跨越田埂,拖拉机各零部件所受的冲击载荷也要比旱地工作时大。拖拉机耕水田时,在各种工作情况下左右驱动轮的扭矩,在发挥同样牵引力条件下,较旱地提高约四分之一倍,而冲击载荷水田比旱地约高零点五至一点二倍。因此,水田拖拉机各零部件强度的设计应考虑这个因素。
根据以上所述,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一、中国南方水田地区应以轮式拖拉机为主。它应具有牵引力控制耕深的力调节机构的液压悬挂装置,水田用的驱动轮及良好的防止泥水侵蚀的密封性能和防护装置。
二、为了使拖拉机得到较高的牵引效率和通过性,水田拖拉机重量不宜太大,应根据叶片式驱动铁轮的附着性能来选择较轻的重量。
三、水田拖拉机在前轮上的分配重量应比一般旱地用轮式拖拉机大一些,使拖拉机在水田中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和稳定性能,并能满足牵引性能的要求。
四、水田拖拉机的耕作速度,根据一般田块的大小及耕作质量,并力求有较高的生产率,以每小时四点五至七公里为宜。
五、地隙是水田拖拉机通过性的重要指标,它应保证在跨越田埂时,机体不会搁在田埂上,同时要求拖拉机的外廓尺寸小、操纵灵敏,以满足水田田块小、田埂高的特点。
六、水田地区主要使用的拖拉机的额定牵引力应在五百至一千公斤,相应的发动机功率为十八至五十马力。


第5版()
专栏:

中国古生物学的成就
尹赞勋 周明镇 徐仁
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化石。对于化石的性质和意义,我国学者很早就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元第六世纪北魏时代,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已有关于湖南湘乡县产鱼化石的记载。第八世纪唐代学者颜真卿说过,“东海三为桑田”。又说,“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为桑田所变”。十一世纪沈括和十二世纪朱熹进一步认识到动植物化石是以往的生物,并对于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推论,具有朴素的古生态学概念。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生产停滞,可贵的科学萌芽思想不曾继续发展。
中国近代古生物学的研究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初开始的,并逐渐形成一小批研究力量。除了许多短篇论文之外,中国古生物学工作者还完成了几十篇较大著作,主要发表在《中国古生物志》上。我们的工作数量虽不多,可是一部分著作的质量则颇高。例如,《中国古生物志》中有关原生动物?类、腕足动物长身贝科等著作,都是世界古生物学的名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古生物学者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容易的。不过,总的说来,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我们的知识还是非常零星的。
旧中国古生物学工作者只不过三四十人。研究的范围局限于若干门类,留有很多空白部分和薄弱环节。就是较有基础的古生代植物、有孔虫、珊瑚、腕足类、三叶虫、中生代爬行动物等材料的地理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因为许多地区完全没有材料,仍然是古生物学上的处女地。这就是说,在广大的古生物学阵地中,无论在地区方面或在种类方面,我们仅仅占据了稀疏的据点。
一九四九年,中国大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在建立了革命秩序之后,立即投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了适应地质勘探事业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古生物学也和其他科学一样,立即设法增加力量,扩充研究领域,以逐渐加速的步伐,越来越全面地发展起来。
全国古生物学工作者由一九四九年的三四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三四百人。
《中国古生物志》仍继续出版。此外,还创办了《古生物学报》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种定期刊物。其他几种有关的期刊上,也载有一些古生物学论文或报道。
全国古生物学研究单位大约有十几处。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及地层学为研究对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除了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的主要任务外,还研究史前文化及含高等动物化石的新生界陆相地层。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研究院、六个大区的地质科学研究所等,都设有古生物学的研究室或研究小组。十几个高等学校和几个博物馆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培养古生物学人才,也是发展古生物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几年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等高等学校向有关的研究单位输送青年干部,数量逐渐增加,质量逐渐提高,为古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现在把古生物学分为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及古人类学四个分支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作一个简单概括的介绍。
古植物学
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含煤地层和其他陆相或海陆交替相地层的划分对比工作中,在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工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十几年来,大化石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新的贡献。孢子花粉分析往往可以作为揭露哑地层的有效工具。这个十几年前还是完全空白的学科,现已略具规模,取得成绩,正在迅速前进中。
在河北蓟县和山西临县的震旦系和寒武系中发现了孢子。其中,可能有一些是属于原始陆生植物的。
关于震旦纪的藻类和泥盆纪以来的轮藻化石,材料积累很多,现已开始发表。
泥盆纪是陆地植物开始繁盛的时代。中国早泥盆世植物,除云南外,所知仍少。中泥盆世植物见于川黔湘桂等省。晚泥盆世植物群的研究近年来有很大的进展,三十多个产地大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余年间所发现的。古植物的研究对于论证华南及祁连山区纳缪尔阶的存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旧中国对于上古生界植物群研究较多,近年来有了更大的进步。丰富的材料,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对于古植物的地理分区、演化趋势以及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从三迭纪晚期起,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都是陆相地层,其中许多是含煤的地层。关于划分和对比,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大植物和孢子花粉的分析研究,已开始得出一些初步结论。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尚需继续加强,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纪的孢子花粉分析工作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它不但帮助解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问题,也有助于古气候、古植被的阐明。
古无脊椎动物学
无脊椎动物化石门类多,在地质学上的应用最为广泛。大化石和微体化石的研究,在煤、石油以及铁、锰、磷、铝等沉积矿产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除地层对比外,对于各地质时代的动物群的分布、古生态、演化、迁移等问题,无脊椎化石的研究都可以提供重要的论据。例如,就中国甚为繁殖的?类来说,在早石炭世,它们已经开始显示中国的内陆海与乌拉尔和俄罗斯台地的海水相通,在中石炭世这些内陆海,特别是中国海与北极圈的联系有更加扩大和更加畅通的趋势。在晚石炭世中国海与乌拉尔,显得特别密切,与欧洲南部,中亚和日本也很接近,与北美也有一定的联系。到了早二迭世,发育甚为完美的?类不仅遍布包括华南大部地区的特提斯海以及和它相通的其他内陆海,并且其中有些种类,也在北美西北部出现。到了晚二迭世全球大规模海退的时候,中国还有不少海相地层,含有一般躯壳较小的?类和其他有孔虫化石。
华南泥盆纪珊瑚与西欧及乌拉尔颇为接近,而内蒙古与东北北部则与北美东部的关系比较密切。华南石炭纪珊瑚继泥盆纪之后,关系大致不变。二迭纪珊瑚则属于特提斯区。
古生代腕足类往往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个别地区有时与北美相近,有些地区有时与欧洲相似。
软体动物和苔藓动物也进行了不少研究。过去被忽视的淡水贝类及介形类的研究有较大的发展。三叶虫、笔石等除分类描述及生物地层外,对于生物地理、个体发育、系统发生、细微构造等都取得比较重要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了一套《中国各门类化石》,系统地整理并记述了中国绝大部分已知无脊椎动物化石六千多种和亚种。这部著作,对于我国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将起促进作用。
中国古生代海侵的规模大、时间长,带来了丰富的海生动物群。中国古生物学家对于古生界各系、各统、各阶的划分和对比,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对于石炭系与二迭系的分界,对于下二迭统与上二迭统的分界,我国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
古脊椎动物学
在我国,从泥盆纪到第四纪的各地质时期中广泛发育着陆相沉积,其中大都保存着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泥盆纪的河流和海洋是古老脊椎动物鱼类发展的中心。在我国南方相当于欧洲“老红砂岩”的红层中,发现了丰富的甲胄鱼类,古代鲨类和原始硬骨鱼类的化石,有许多与北欧和北美的相似的类型。古生代末期和三迭纪是早期爬行类和哺乳类的祖先(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开始繁盛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组织了大型古生物考察队,在山西、新疆进行了发掘,采集了大量的化石。这些动物群的性质和非洲南部同时代的动物群十分相似。二迭纪的原始爬行类和三迭纪的称为坚头类的古老两栖类化石,这些都是旧中国所没有发现过的。中生代特别繁盛的各种爬行类几乎在全国各省区都有发现。恐龙化石的分布东起东南沿海,一直延到新疆西部。云南三迭纪晚期恐龙与南非及欧洲的很相似。而更晚时期的则有许多种属与北美的相近。在山东、广东和新疆找到了大量恐龙蛋化石。最近几年中,还发现了三迭纪的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白垩纪的飞龙类化石。今年又在西藏发现了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地球历史上最后一个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近年来,我国在第三纪早期的古老哺乳动物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新疆和广东发现了新生代最早期(古新世)的化石。有一些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朝鲜、缅甸(始新世)及巴基斯坦的十分相近。但是华南早第三纪的鱼类有许多是现在生存于东南亚的种属。第三纪末期中国北方的哺乳动物群,与现代当地的动物群颇有差异,与现代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群反而更为相似。第四纪哺乳类的研究,由于与工程地质、人类学和近代动物地理区划的研究有密切关系,所以进展也较大。从第四纪中期起,中国南方的哺乳动物群的面貌,和东南亚地区的大致相同。
古人类学
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历史的科学。这些问题也是一般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所研究的问题。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都是在亚洲和非洲发现的,例如,阿尔及利亚的阿特拉猿人,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和中国的北京猿人及蓝田猿人。近几年来,非洲许多重要的发现也很引人注意。因为古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包括着现代人种的起源和原始社会早期的历史,所以这门科学受到了我国人民的重视。最近十余年来,先后在四川发现的资阳人,在广西发现的柳江人都是时代较新的智人,与欧洲的克努马农人相当。在广东发现的马坝人和在山西发现的丁村人,则是尼安德特人类型的人类化石。周口店中国猿人(北京人)的材料也有新的发现。最近,在陕西蓝田又发现了与北京人相近的一种新的猿人化石(蓝田人)。在许多发现人类化石的地点或其他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各种古代人类的文化遗物,主要是旧石器工具。
和人类起源问题有密切关系的是高等灵长类化石的研究,前几年在广西柳城县第四纪早期的洞穴沉积中发现的大量的巨猿化石,计有完整的下颌和数以千计的牙齿,引起世界科学界的兴趣。过去世界各国学者对于巨猿是人还是猿的问题,一直在进行争论。据我国人类学家们对于新材料的研究,目前也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巨猿是人科中的前人类型,有人认为属于猿科。
在云南发现的森林古猿类型的化石,也为我国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
所有上述这些高等猿类和人类化石的发现,为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短短十五年中,中国古生物学、包括古人类学在内,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国家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探工作的发展,向古生物学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我们目前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古生物工作人员的数量还要不断地增加,工作质量还要不断地提高。
古生物学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科学。各国古生物学家必须交流经验,密切合作。我国所产的许多化石不但和邻近国家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和其他大陆的国家有密切的关系。有时同一种生物,在这一个国家找到这一部分,在另一国家发现另一部分。许多古生物学问题,例如各类各种生物的起源和传播,生物群的时代对比,以及生物进化基本理论的研究,如果不能综合全世界的有关资料,是不可能得到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了解的。由于长期地受到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和阻挠,中国自然科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也是比较落后的。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落后面貌尚没有完全改观。过去,我们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学者来往很少,这对于我国科学的进步是不利的。希望今后能多来往、多交流,以促进科学的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第5版()
专栏:

田菁栽培研究
陆炳章 许慰暌
田菁是一种一年生耐盐性较强的优良夏季绿肥,在苏北滨海盐渍土上种植,有改良土壤结构,加速土壤脱盐,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如新洋试验站一九五八年在新垦一百二十六亩茅草地上,垦后种一季田菁,秋后压青,冬闲,翌年植棉平均亩产籽棉三百六十五斤,比不种田菁的增产百分之二十五。淮海农场经验,麦茬地种植田菁压青每亩二千五百斤鲜草作小麦基肥,亩产小麦一百八十五斤,比麦茬休闲养草地亩产小麦一百零五斤增产百分之七十六点二。本文将近几年来在苏北盐土区对田菁的抗盐性、栽培利用技术等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述。
田菁的耐盐临界浓度
田菁抗盐性虽强,但如根系活动层的盐分浓度超过其耐盐极限时,仍然不能良好生长,甚至受害死亡。其耐盐临界浓度除受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外,尚受气候特征、土壤性质以及耕作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田菁生物学特性对其耐盐度的影响。田菁的耐盐性以种子出苗到幼苗现真叶期较弱,随成长而增强。根据我们测定的结果,在苏北滨海盐土区,出苗期内表土为零至二十厘米的含盐量,宜在百分之零点二五以下;超过百分之零点三时,出苗与幼苗生长就受抑制;盐分达百分之零点四至百分之零点五时,出苗所需日数延长,并须等雨淋盐才能大量出苗,出苗后往往幼苗子叶发黄,受害严重时,幼苗萎缩而致死亡。孕蕾期内根系下扎,表土含盐量宜在百分之零点三五以下,超过百分之零点四时生长受抑制,盐分超过百分之零点五时受到严重抑制,轻则生育迟缓,植株矮小,重则下部叶片萎黄脱落。开花期表土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四五以下,一般此时若雨水较多,每亩可收鲜草一千斤左右,亩产种子三十斤以上。因此根据田菁的耐盐特性,在土壤含盐超过百分之零点三以上的重盐地播种时,则必须采取改良措施。
二、土壤盐分季节变化对田菁耐盐度的影响。土壤可溶性盐分季节变化动态,受着气温、降雨、蒸发、地下水以及耕作管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根据定位观测,本区土壤含盐量在田菁种植期间,四月份随气温及蒸发量的增加,土层中的盐分逐渐向上积聚增高;六月份开始进入雨季,气温、蒸发量、雨量逐渐上升至最高峰,土层盐分变化的频率高,幅度大;十月份以后,变化幅度逐渐降低。土壤盐渍化愈重,这种规律表现愈明显。土壤氯盐的多少对于田菁的影响,主要在七月以前。因此,在田菁苗期土壤盐分含量变动较大、易于升高的情况下,必须加强苗期的防盐措施,抑制土壤盐分上升,以利其生长。
三、土壤盐分对田菁鲜草产量的影响。在盐碱土上,土壤盐分是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在不同盐渍化程度的盐地上测定田菁鲜草产量的结果,在土壤盐分(底土二十至四十厘米)含氯盐在百分之零点二一时,田菁株高二百六十厘米以上,亩产鲜草三千零三十至四千九百九十九斤;底土含氯盐在百分之零点二七,田菁株高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厘米,亩产鲜草二千一百六十至二千八百八十斤;底土含盐在百分之零点三五时,株高一百厘米以上,亩产鲜草一千斤以上;底土含盐百分之零点四以上,株高六十厘米左右,亩产鲜草六百五十至八百斤。
盐渍土田菁的栽培技术
一、适期播种。盐碱地播种田菁,在小满前后为宜,重盐地应适当迟播,等雨淋盐以利出苗,这是滨海盐渍土区,历年来争取田菁在重盐地上全苗高产的重要关键。一方面,这时土壤水分较多,气温升高,播后种子易于吸水发芽出苗,同时降雨淋盐,表土盐量变淡,有利于出苗和立苗。
二、深沟浅盖,开塘点播。在重盐地上,制造微地形的差异,利用凹塘沟底水分高、盐分低的有利条件,为种子出苗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沟底、塘底的盐分均低于沟坡、塘边,且沟底受热面小,水分蒸发少,故水分高于沟坡、塘边,在沟坡、塘边不能出苗的地上,沟底塘底均能出苗生长。但是,采用冲沟或开塘播种宜用撒播法,冲沟时间一般宜早,最好在播种前两个月。冲沟后经雨水的淋实,使耕起的沟坡沟脊泥土沉实,播种田菁后遇雨沟脊泥土不易下塌,有利立苗。同时冲沟必须横沟冲沟,使雨水集于沟内,以便挡住雨水。
三、密植匀播,增加播种量。在盐地上增加田菁播量,实行密植,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内出苗密度,并能促使植株较快覆盖地面,抑制土壤返盐,以利田菁的生长发育,提高鲜草产量。据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试验结果,在土壤含氯盐百分之零点三以下的盐地上,每亩播种八斤的亩产鲜草三千五百三十五斤,比每亩播种六斤的亩产鲜草二千六百零一斤增产百分之三十六,比每亩播种四斤的亩产鲜草二千零一斤增产百分之七十六。田菁出苗阶段注意中耕松土,可有效抑制土层返盐,有利田菁生长。
四、施用磷肥,以肥养肥。在盐地上播种田菁,每亩施十至二十斤过磷酸钙作基肥,集中施入播种沟内,有提高田菁的成苗率,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根瘤数和提高地上部鲜草产量的作用。以一九六三年试验为例,施用十斤和二十斤过磷酸钙的产草量,分别比不施磷对照亩产一千一百四十斤增产鲜草三百五十二斤和六百二十斤。地下根系重量比不施磷肥增加百分之五十二点四二至九十五点一四。同时由于田菁施磷后根瘤数增多,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
五、适期耕翻压青利用。田菁压青作绿肥利用,应在雨季后、田菁孕蕾期间进行。延至盛花翻压,虽然产草量高,但难于腐烂。根据种植面积大小,采用不同翻压方法。如面积大的可用拖拉机直接翻耕,仅需在犁铧前面安装上圆盘切刀,或是用圆盘犁翻耕。如小面积的则以人工刈割茎秆,而后耕地时随犁沟填埋,或先用圆盘耙进行交叉耙地切碎茎秆,而后用犁耕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