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扫除骄娇二气
今年以来,体育界在学毛主席著作、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中,着重反对了体育工作者中的骄娇二气。辽宁足球队、天津足球队等运动队,一扫再扫骄娇二气,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最近,体育报报道了这些新闻,并发表了一篇社论。
社论说:骄气和娇气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体育队伍中的一种反映,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对立面,是运动员勤学苦练的对立面。骄娇二气在体育队伍中,特别是在那些在胜负面前、荣誉面前经不住考验的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身上容易沾染和滋长。一个运动员骄娇二气多了,勤学苦练就必然要少。一个体育干部骄娇二气多了,工作劲头必然不足。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必须对骄娇二气进行经常的、反复的斗争。
社论还说:能否认真地反对骄娇二气,是衡量在训练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政治挂帅、真正坚持四个第一的一个重要标志。骄娇二气是运动队伍中经常的、相当普遍反映出来的活思想。任何一个真正坚持政治挂帅、坚持四个第一的运动队,都应当严肃地反对骄娇二气。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劳者多能
天津日报不久前发表了一篇短文,议论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短文说:过去常说的“能者多劳”这句话自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说成“劳者多能”更为完全。因为一切“能者”的“能”,都是由“多劳”而来的。许多老工人,除了精通本职业务外,拿起锯子就是木工,拿起瓦刀是泥水工,拿起刷子是油漆工,这些本领都是从劳动中来的。他们的“多能”,是以“多劳”为源泉的。
“多劳”,是由外行到内行的必经之路。许多工厂的厂长,十几年前,是扛枪杆子的内行,对于机器,是一窍不通的。但是有的同志从跨进厂门的第一天起,就把参加劳动当作重要的基础课,在劳动中学习技术。现在他们不但是政治上坚强的领导者,而且有的还成了通晓生产技术的专家。同样的道理,内行要是长期脱离生产实践,也可以转变为外行。我们的生产技术在不断革新和提高,如果不参加生产实践,新技术固然不懂,原有的技艺也会生疏起来。
“能者”必须“多劳”,方可永保其“能”。从“劳”到“能”,又从“能”到“劳”,是一个逐步深入、不断提高的辩证过程。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带头干
北京市轮胎鞋底厂过去工人用手工割胎皮,质量差,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不久前,领导干部参加了这项劳动,亲身体会到工人的疾苦,革新技术的决心大了,劲头足了,终于和工人一齐搞成了割胎皮机。
北京木材厂的锅炉房,过去供汽不正常,长期不能解决。这次,动力科长下去劳动,弄清了问题,同工人一商量,很快把问题解决了。
北京日报最近在“领导干部带头劳动”的专栏里,介绍了这样一组小故事,并在“编后”中说:这些事情说明,要切切实实办好几件事情,光靠转一转、看一看是不行的。因为没有亲身体会,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想法就会同工人群众不尽一致,对于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视而不见”,或者是虽然听到了一些反应而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就不会想到要动员群众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是虽然想到了,却下不了决心。
对企业领导干部来说,“转”和“看”都是必要的,但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代替“干”。俗话说“千呼万唤,不如带头一干”。领导干部带头劳动,就为下边的干部树立了好榜样,就能带动大家更自觉地参加劳动,就能鼓舞大家通过劳动改造思想,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工作。一个单位的生产和工作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情况好不好;而干部参加劳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领导干部是不是带头参加劳动。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一个人们认为“要想脱胎变富队,除非渭水往西流”的老落后队,不到一年,夏粮增产,秋粮又增产一倍?回答是:
一定要由贫下中农当权
集粮生产队以前一直由上中农轮换领导;今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社员们选出了贫农出身、凡事依靠贫农下中农的新队长……
新华社西安十四日电 陕西省富平县王寮公社一位贫农出身的青年阎玉成,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被社员们选为集粮生产队的队长以后,紧紧依靠贫农下中农社员,把这个落后多年的生产队迅速地改变了面貌。在今年夏季粮食增产之后,一季就完成了全年征购粮任务;秋季收成又比去年增加一倍。
集粮生产队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一直由几个上中农轮换担任领导。他们瞧不起贫农下中农,不关心集体经济,把集粮生产队搞成被人们认为是“要想脱胎变富队,除非渭水往西流”的落后队。
二十八岁的阎玉成,在今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被选为队长时,还引起了一场风波。一些人说:“这回集粮队可真要变了,大家等着喝西北风吧!”落在阎玉成身上的担子是重的,全队的牲口乏瘦,地里没有肥料,整个生产队的公共积累,只有两元八角钱。但是,阎玉成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想起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看到今天的好形势,他相信党的领导,相信贫农下中农阶级兄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毫不犹豫地把队长的担子接过来了。
阎玉成当了队长以后,每天吃过晚饭后就到贫农下中农社员家去串门,和他们商量办队的事。经过一个时期的工作,一些贫农下中农社员很快成了阎玉成的左右手。他又采取经济上扶助和阶级教育的办法,帮助一些经济困难的贫农下中农置备了农具,使一些由于家庭有拖累和过去受到上中农干部打击,因而生产情绪消沉的社员重新振作起来。阎玉成把队里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的重要关口,都委派贫农下中农社员把守起来。这样,集粮生产队三十一户人家,就有二十三户贫农下中农成了阎玉成的支持者。有了自己的带头人,全队的贫农下中农社员团结起来了,对办好集体经济有了信心。贫农饲养员朱中信告诉种菜的贫农老汉樊世杰:“集粮队有了自己人当权,要好好干!”樊老汉说:“人家说咱贫农下中农喂不了牲口,这上面你可要争口气。只要咱支持玉成,做出样子,我们一定能把队办好!”
阎玉成凡事依靠贫农下中农,他说的话就能代表贫农下中农的意思,所以总是一呼百应。
集粮生产队地处旱原,阎玉成当队长以后首先组织社员打井,可是缺钱没料。这些困难没有难住扭成一股绳的贫农下中农社员。春节刚过,阎玉成就带领了贫农下中农社员打井。不久,两眼井筒子打成了,不巧春雪飞扬,掏井箍井很艰苦。阎玉成第一个带头下井挖泥。几个老贫农围在井口,不停地叮咛他要早上来换班。他每次上来,社员们早就生旺了火给他烤衣服。他们苦战一个月,打成了两眼砖箍的新井。老社员阎怀英激动地说:“这两眼井,长了咱贫农下中农的志气。”
春耕开始以后,有些社员做活粗糙,阎玉成为这事开了贫农下中农社员会议,告诉大家说:“人家笑话我们贫农下中农做不了庄稼,我们要争口气,粗活重活咱能干,巧活细活咱也能胜过他们。”他还把有经验有技术的贫农下中农安插到提高农活质量的各道关卡上。夏收时,大队党支部书记石金法在这个队参加劳动,因为集粮生产队事先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今年麦子割得格外好,石金法割的麦茬相比之下有点高。阎玉成按规定检查了割麦质量,毫不含糊地说:“支部书记,你割的麦达不到质量标准,咋办?”石金法说:“按规定办事!”玉成当即丈量了他割过的麦地,扣了一分工。这一分工教育了大家,也堵塞了做活取巧的漏洞。集粮生产队今年的夏收质量,在全公社名列前茅。老贫农阎春元说:“从合作化到如今,没有一年的庄稼做得象今年这样好。阎玉成有才干。”
经过一春一夏的艰苦劳动,集粮生产队的麦子丰收了。金灿灿的麦子打下来,社员心里各有主张。阎玉成心里早有打算:往年生产没搞好,社员吃了国家不少粮食。今年咱碗里满了,不能忘了国家,是咱向国家尽责的时候了。他计划在增加社员口粮的同时,尽快完成征购粮任务。他把贫农下中农社员叫到一起,老贫农樊世杰、杨富江说:“玉成,你不用说了,我们也那么办!”第二天,他们就如数把晒干扬净的麦子运到粮站,超额一百八十斤完成了全年公购粮任务。
集粮生产队夏季打了胜仗,秋里遇到严重干旱。有些人借机会煽惑人心,说“打下的麦都交了征购粮,这回有热闹看了。”阎玉成带领贫农下中农进行了坚决的抗旱斗争。他们利用七口井,轮班车水,战胜了干旱。现在秋粮打下来了,秋田亩产量、总产量都比去年提高了一倍多。社员口粮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四,还准备卖给国家一些秋粮。


第2版()
专栏:

河北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干部经常征求贫下中农社员的意见。依靠他们办好生产队。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卢伦(左)和贫下中农代表刘玉森(中),征求第四队新当选的饲养员、贫农赵铁金对队上工作的意见。  王兰亭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豫北棉纺织厂适应新情况改变一系列工作方法
保证把“三定一顶”劳动制度坚持下来
新华社郑州十一日电 豫北棉纺织厂解决了实行“三定一顶”干部劳动制度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使这一制度坚持下来。
豫北棉纺织厂在今年八月初学习重庆经验,实行了干部参加劳动的“三定一顶”制度。现在,全厂有条件参加劳动的二百六十六名干部中,工人出身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一百二十一人,已担负着相当于十九名工人的工作量;其余一百多名不熟悉操作技术的干部,也大部分固定了劳动岗位和时间,正向工人拜师学艺,积极为逐步顶替班组定员作准备。
这个厂干部劳动的时间是:厂级干部每周一天;科室干部大部分每月连续劳动一周,其他每周一天;车间干部一部分每日半天,其他每月一周或每周一天。实行“三定一顶”制度之后,由于时间和岗位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时把人抽回来,从厂部到科室和车间的工作上,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过去,厂领导部门党、政、工、团经常要把下边干部找上来开会、汇报、作总结、写材料,现在每天都有好几个干部轮流去“三定一顶”,不是找不着人,就是人到不齐全。各个业务科室业务联系面广,工作的时间性强,具体工作多,过去又是分兵把口,所以干部不能离开;现在科室干部有的集中几天去劳动,人一离开,工作就陷于停顿,因此常常影响到各方面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在各个车间,干部既要处理生产、技术以及工人中的各种问题,还要应付上边的各个部门交代的事情,本来就很忙,推行“三定一顶”后,有些干部是每日半天劳动,就更感到有些工作招架不了。
怎么办?这个厂改变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厂领导部门由过去经常把下边干部找上来变为现在自己多下去。过去厂政治部每星期五都要把车间书记找来,安排下周的活动,现在是政治部干部下到各车间去当面安排。前几天,清花钢丝车间利用其他车间回收的人造纤维再纺时,发现有不少油污纤维,会影响产品质量。要解决这个问题,牵涉到并粗、细纱、后纺等车间。过去碰到这类情况,厂长就得召集有关车间干部一起开会讨论;现在,厂长亲自拿了沾油的人造纤维,到一个一个车间去,在生产间隙找有关干部个别研究就解决了。
由把干部叫上来变为自己下去,加上在车间参加劳动,厂领导掌握的活情况多了,感到过去的很多会议、文件和报表,有些可以精简。厂长室把每月一次的修配平衡会和配棉会取消了。总工程师室把原来每半月分别召开的四个专业会,改成了每月开一次,过去每月开一次的车间主任会议改成季度会,开会时间也由半天缩短到了一两个小时。各种报表全厂共取消了八十多种。厂里的生产日报,过去有五十个项目、一百八十多格,现在已减为十二个项目、四十多格,报表面积缩小了一半。因为报表上的棉纱品质、棉结杂质、转速、强力、开锭数等项目,由于厂领导经常深入车间和参加劳动,已随时心中有数,无须乎再要填写了。
各科室干部的分工,过去象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所以谁也不能离开。现在工作性质相近的干部之间加强了协作,相互了解和学习了对方的业务,一个干部劳动去了,另一个干部就能兼管他的工作。同时,他们增强了对工作的预见性,在轮到劳动前就把将要进行的工作安排好了。他们还建立了各种原始记录和资料,使其他同志兼代工作时便于查阅。现在计划科管综合统计与定额统计的两个干部,管日报和旬报的两个干部,已经做到一人去“三定一顶”,另一人就兼代对方的工作。其他财务、劳动工资等科室,还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和简化有些业务手续。工资科干部在固定班组里劳动,就有重点地了解这个组的劳力调配和工资定额是否合理等情况。计划科副科长负责全厂计划调度,平时很难离开办公室,现在轮到他的劳动日,他就在上班前提早一小时到各车间巡回一周,了解当天计划安排中的问题,随即告诉科里调度员如何解决。在班前他把当天主要业务处理好了,按时参加劳动就得到了保证。
各车间干部研究了过去工作紧张繁忙的主要原因是包揽的事情太多,事无巨细都要亲自管,不善于发挥班组骨干的作用。现在车间干部抓主要工作,把次要工作交给班组干部去作。比如开会,车间干部只主持一些关系全车间的重要会议,各班的生产会和一般的传达布置会,就交给各班干部自己主持。车间干部在哪个班劳动,就作为普通成员参加哪班开会。这样既抽出了时间参加劳动,还更好地培养班组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过去有些班组长遇到调皮的工人,就依赖车间支部书记去谈话,现在书记教给班组干部做思想工作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处理问题。现在,每日半天劳动的车间干部,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
随着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改进,这个厂在推行“三定一顶”干部劳动制度以后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目前,这个厂在进一步研究下列问题:怎样使“三定一顶”和业务工作结合得更好;在车间干部中怎样作到普遍实行每日半天劳动;厂级领导部门怎么进一步减轻基层的负担等,以保证这个新的劳动制度能够实行得更好。


第2版()
专栏:

湖北试制出多种半机械化农机具
湖北省农业机械部门今年为农村试制出多种半机械化农机具。一至十月份经过群众试用鉴定基本定型的半机械化农机具已经有十多种,正在试制试用的还有五十多种。
目前已经基本定型的半机械化农机具有水轮泵、棉花条播器、开沟培土器、钢管水车、脚踏玉米脱粒机、粉藕机、液压榨油机、小型碾米机等。这些农机具大都具有制造简单、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这些新试制定型的农机具大都是农民革新能手、农业机械部门职工和农民一起研究试制成功的,也有一些是学习外省革新成果仿制改制的。
为了迎接明年的农业生产高潮,湖北省农业机械部门已经把半机械化农机具的制造列为今冬明春一项重要的生产任务,已经定型的一批重点推广的农机具大都安排有专厂生产。今年头十个月湖北省生产的半机械化农机具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明年的生产将继续增长。


第2版()
专栏:

温州制成一种新型农用河泥机船
浙江省温州农业机械厂新造了一种叫浙温六三—一型农用河泥机船。这种河泥机船由三人操作,每小时能吸泥浆三十多立方米,比插戽、袋拉等手工操作的工效提高四到十倍。
浙江境内河流密布。这些河流里的河泥,是农业生产上需要的好土肥,浙江农村各地生产队每年都要安排大量劳动力罱河泥。新造的河泥机船,就是为节省农村罱河泥的劳动力而设计的。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一次复杂而罕见的手术
成功切除脑干两侧听神经瘤
新华社十四日讯 一个二十九岁的青年妇女脑干两侧长了两个听神经瘤和一个脑膜瘤,在北京市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一次手术中全部被切除了。这次复杂而罕见的手术只用了四小时二十分钟。手术后两周病人出院。不久前,医院接到患者的来信说,她出院后精神很好,视力和左耳听力都有提高,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理了。
切除听神经瘤在脑瘤手术中是比较复杂的,取两侧的听神经瘤就更为复杂。听神经瘤的部位紧挨着人的生命中枢——脑干,它的周围分布的神经、血管纵横交错,手术稍有不慎,就会使病人断送生命或者终身残废。听神经瘤全部切除手术在国际上是从单侧手术开始的,到现在约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手术死亡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单侧听神经瘤全部切除又能保留面神经的手术,也约有三十多年历史,但成功率也不很高。据这个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了解,进行双侧听神经瘤全部切除手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见过有关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或医学文献。
这位二十九岁的妇女,六年前右耳聋子,今年一月左耳也接近聋了,两眼视力减退,看东西不清楚,站立不稳,走路摇晃,生活不能自理。四个月前经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认真地进行各种检查,最后确诊是在脑干两侧、后脑深部听神经上长有听神经瘤。
这个医院的神经外科,是从一九五五年在同仁医院成立的北京市第一个神经外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那时起到现在,他们进行了一千四百多次各种脑瘤切除手术。但是,取两侧的听神经瘤还是第一次。在手术前,医生们对手术方法和后果都做了慎重的考虑和仔细的研究:如果一次只切除一侧听神经瘤,另一侧的肿瘤就可能使脑干突然移位而造成患者死亡;假如一次同时切除两侧听神经瘤,保留面神经就有困难,一旦双侧面神经受到损伤,病人两眼昼夜不能闭合,眼睛得不到休息,容易引起角膜溃疡而双目失明,并且由于双侧面部肌肉麻痹,将会失去一切面部表情和动作,连吃饭、喝水都成问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很难忍受的。最后,医生们发扬革命精神,决定一次全部切除两侧听神经瘤,并尽力保全双侧的面神经。
医生们对麻醉、手术入路、减脑压措施、肿瘤暴露直到每个主要手术环节,都反复地进行了探讨。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从病人脑子右侧顺利地取出核桃大的一个听神经瘤以后,当取左侧的听神经瘤时,又发现了第三个脑瘤。经过他们细致沉着的处理,三个脑瘤都成功地被切除了。手术后,患者除了嘴有些向左歪以外,左侧面部肌肉完全正常。


第2版()
专栏:

在喜马拉雅山区旅行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罗桑悦西
不久前,在西藏农村旅行,耳闻目睹,令人振奋。民主改革后的丰收硕果,展现在翻身农奴辛勤耕作的土地上;同时,在翻身后的藏族劳动人民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风尚。我们在喜马拉雅山区采访的路上遇到的几件小事,就是这种新思想新风尚中闪耀出的几朵火花。
“信 得 过”
我们下一个旅程的目的地,是到大山环绕的加查县。听人说,五天的途程中,要趟激流,过险岩,翻大山,道路异常艰险。
从泽当出发的时候,我们向群众雇来的牲口中,有一匹小黑骡子非常调皮,谁骑就把谁摔下来。继续骑它,闹得不好会被摔下悬岩。我们遇到一个老人赶着四匹马回加查去,便请他租给一匹。老人毫不犹豫地把自己骑坐的枣骝马交给我们:“你们拉去骑吧。”
赶马老人既不问我们在哪个单位工作,叫啥名字,也不索取租马的钱,只说自家住在加查县藏木乡,他途中还有些杂事,不能和我们同行,便骑上另一匹黑马走了。
藏木乡离加查县委所在地有半天路程。第五天中午我们到达藏木乡,正要打听那位老人的住处,谁知道老人已经备了一匹白马伫立在道旁一株结实累累的桃树下等候。
一见面,老人高兴地招呼着:“你们都来了,路上辛苦,我估计你们今天中午能到。”他要我们休息一会,尝尝他们家乡鲜红味美的山桃,然后换乘那匹白马去县委。
我们一面吃着水多味甜的鲜桃,一面付给老人雇用马匹的费用。这时才知道,老人名叫扎西德庆,过去是个农奴。我们说明途中每天都喂马,对马很爱护,请他检查一下马是否瘦弱了。老人看了一下枣骝马,说道:“我知道你们会这样做的,共产党的干部,个个都信得过。”
我们对老人的言行,很有感触。“共产党的干部,个个都信得过”这是广大藏汉族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忠心耿耿地为藏族人民服务所得到的评价。
“集 体 的”
一天,我们走进加查县仲巴村的田野。平康互助组组员们在紧张的收割之后,正休息吃午饭。他们都是翻身的贫苦农奴和奴隶。一个个谈笑风生,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女组员们特别开心,争抱一个名叫小白马央宗的孩子。小白马央宗从这个阿妈怀里到另一个阿妈怀里,吃饱了奶,就扬着小手格格地笑。
我们随便问“这是谁的孩子?”组员们开着玩笑回答:“我们集体的”。我们有些摸不着头脑,共产党员格桑卓嘎向我们解释说,孩子是互助组长央宗的头生女,出生才八个多月。由于他们互助组发扬了“穷棒子”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受到人们的重视,组长便代表大家到泽当去开会介绍经验。从仲巴村到泽当来回要走十多天,带孩子去很不方便,不带去吧,孩子还在吃奶。于是女组员们就商议决定,小白马央宗留在家,由大家来照管,孩子就这样暂时成了“集体的”。
小白马央宗成了全体组员的掌上珠,每天清晨,大家给她送来一小团一小团的鲜酥油,一小杯一小杯的鲜牛奶。人们上地收庄稼,把她抱到地头,有大树和小花布伞给遮荫。小白马央宗玩腻了,不高兴了,就有人来照看她。
奴隶出身的格桑卓嘎亲了亲小白马央宗,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她出生在人民当家的时代,阿妈不在身边也很幸福,我的小弟弟出生在三大领主统治的时代,阿妈在身边也救不了他的命。”
原来格桑卓嘎的小弟弟生下来以后,不管怎么哭也没有人照看他。格桑卓嘎和她的母亲没日没夜地给领主干活,领主不许他们在干活的时候抱孩子。一个深夜,她和母亲还在给领主捻毛线,听到她的弟弟拼命地哭叫,但是谁也不敢去看看。等她们干完了活回到自己阴暗的小屋时,弟弟已被领主饲养的大雄猫抓得血肉模糊而死去了。可怜的孩子只活了八个多月。
“丢 不 了”
我们离开桃熟果香的加查县回山南专署。沿途小麦熟,青稞黄,田野忙收割,村头忙打场。条条乡村道路上,驮庄稼的马驴来来往往,驮铃叮当。阵阵歌声传来,带着浓烈的麦香。和我们同行的出雇马匹的洛桑通麦赞不绝口:“啧啧,真是好年景啊!”
贫苦农奴出身的洛桑通麦,带了四口袋奶渣、核桃、桃子和大苹果。这些土产是他的邻居亲友托他带给乡里在专区工作、学习和开会的人的。他把四个口袋搭在马身上,然后再骑上去,马儿就有点吃不消了,尽管他一再扬鞭赶马,还是常掉在我们后面。
我们建议他把两小皮口袋搭到我们乘坐的马上。其中一袋是苹果,说是带给在山南专区干部学校当教员的索朗丁增的。
前四天行程顺利,第五天道路好走,大伙心情舒畅,扬鞭赶马跑开了。可是把那一小皮口袋苹果跑丢了,直到干校所在的村庄才发觉。这时天已黑,没有回去找。
我们非常抱歉,准备拿点钱,要洛桑通麦买上一小袋苹果送给索朗丁增。但是洛桑通麦却象没事人一样,一点也不着急,他说:“只要后面有人来,会拾到交给我们的,丢不了。”
第二天清晨,洛桑通麦打听到,昨天在我们后面有个名叫索朗旺堆的农民走过,借宿在干校附近,便去找他。果然索朗旺堆拾到了苹果袋,正在找寻失主。
洛桑通麦高兴地说:“我说丢不了就是丢不了,这已不是三大领主统治的苦难年代,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生活天天向上的时代了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