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厉行节约是全国普遍的长期的政治任务
《解放日报》讨论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后要不要利用旧瓶子的问题
新华社上海八日电 《国民经济情况全面好转之后还要不要旧瓶子?》上海《解放日报》从十月十六日起就这个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应,纷纷写信或打电话给《解放日报》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十月二十九日为止,《解放日报》收到了参加讨论的读者来信共三百封,并且已经将部分信件和口头反应先后集中发表了四次。
讨论是从一封读者来信开始的。南市区废品公司料瓶商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写信给《解放日报》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很多单位不愿意继续利用旧瓶了。他们认为,国民经济情况已经好转了,新瓶有的是,何必再用旧瓶!……原来长期利用的旧瓶有四十二种,现在已减少到十三种。由于生产单位不积极利用旧瓶,我店库存逐月扩大,仅十一个月的时间就积压了青霉素瓶、啤酒瓶、墨水瓶等各式料瓶一千四百多万只,积压资金六十二万元。有些好端端的瓶子,因为无法处理,只好敲成碎玻璃,交玻璃厂去回炉。我们算过一笔账:如果我店回收的可以利用的瓶子不去利用,全部敲成碎玻璃回炉,一年就要损失国家资金一百万多元。”
随后,读者纷纷写信给《解放日报》说,这个问题讨论很及时。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比较普遍,有的已经对生产起了不良的影响,的确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海市玻璃搪瓷工业公司一位干部在信上说,有一部分单位由于不肯利用旧瓶,要求他们大量生产墨水瓶、黄圆瓶等,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如果能利用这些完全可以利用的普通旧瓶子,他们就可以腾出力量来生产其他重要的产品。
有些单位为什么不愿利用旧瓶呢?《解放日报》记者访问了民生墨水厂、上海市鱼品加工厂和宝山农药厂,发现他们嫌旧瓶规格不一,旧瓶脏,处理起来麻烦,又容易破损。从记者写的调查报告中反映的一些事实看,使用旧瓶的确有具体困难,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有一些厂同样也碰到这些实际困难,但是他们懂得回收利用旧瓶的意义,就能克服这些困难,坚持利用旧瓶。如美优化学制药厂四年来一直利用一种二千毫升的旧玻璃瓶。这些瓶是从四面八方收集来的,也很脏,有的还被用来装过食油。有些工人曾经嫌旧瓶难洗,影响洗瓶定额。厂里算了两笔账,进行教育。一笔是企业成本账:新瓶八角一只,旧瓶只要五角四分,以厂里每月至少利用一万只旧瓶计算,扣去洗瓶等费用,每月最低可以净节约二千二百元。另一笔就是国家物资账:如果一只旧瓶敲碎回炉,碎玻璃只值几分钱,每月就会使国家至少损失近五千元。
在讨论利用旧瓶时,不少读者还提出了其他废旧物资的利用问题,讨论范围也很快就扩展开了。有的读者来信反映,许多装糖果用的盒子,因为有关单位不再回收,有的只好当柴烧。市财政局一位干部来信介绍说,杨浦棉纺织印染厂用旧布来代替新布包装,一年之中就可以为国家节约五万多米棉布。
读者普遍认为,这个讨论的深远意义,还在于从思想认识上给大家以启发。上海市食品日用化工工业公司的干部向《解放日报》反映,这次讨论使他们“明确了国家经济情况越好,就越要注意节约,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南市区糖业烟酒公司业务股的人员现在认识到,过去有些工厂不愿利用旧料,他们也无所谓,这是他们“只看到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一面,没有看到还需要长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一面”。有些单位干部和职工,批判了过去认为节约包装棉布是自找麻烦的错误思想,认识到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就应该主动地去找这些“麻烦”,进一步发扬“一厘钱”精神。
《解放日报》的编者按语中,也强调了这点:“更重要的是思想上不应该把一些克服困难的节约措施当作‘不得已而为之’,而应该当作上海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下来。”
这次讨论,不仅引起有关工商部门和基层单位普遍注意,组织读报讨论,而且不少单位迅速作了改进。有些过去不利用旧瓶或旧糖果盒子的单位,从思想上检查了原因,积极回收利用;本来就坚持利用的单位,也研究如何利用得更好。南市区华成兴食品商店所写《糖果纸盒为啥不回收?》的来信在报上发表之后,第三天就接到南市区糖业烟酒公司业务股的电话,通知他们可将糖果盒交光明食品三厂回收利用。原来,这个业务股的人员读报后,马上与光明食品三厂联系,正好光明食品三厂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于是很快达成协议。上海市玻璃搪瓷工业公司决心进一步促进有关工厂提高瓶子的质量,逐步做到瓶子口径系列化,以便利使用单位回收利用。目前,讨论在继续进行。


第2版()
专栏:编后

从小看大
上海解放日报正在讨论的《国民经济情况全面好转之后还要不要旧瓶子》的问题,从实质上来看,也就是要不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的问题。
有些人觉得用旧瓶比用新瓶麻烦一些,困难一些,这当然是事实。因为,旧瓶规格不一,要经过选,旧瓶不干净,要经过洗,的确比用新瓶有格外的麻烦和困难。可是,究竟是选一选、洗一洗麻烦、困难呢?还是把旧瓶敲碎、回炉、再制更麻烦、更困难呢?我们不应该只想到自己使用的时候有一点麻烦,而不想到给别的单位会造成更大的麻烦!我们不应该只想到自己使用的时候会有一点困难,而不想到这样浪费会给国家增加困难!
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只要我们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这种精神就会转化出成万亿的物质财富来。仅仅上海一个料瓶商店回收的旧瓶,如果有关单位能够加以利用,每年就等于给国家增加一百万元的财富,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证明吗?


第2版()
专栏:

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改天换地
金华地区百多万亩低产田大幅度增产
这些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四分之一多,对全区实现粮食平衡高产起了很大作用
新华社杭州九日电 浙江省金华地区各县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力量,大力改造低产田,获得了很大的成果。全专区一百多万亩低产田,在今年春粮和早中稻比去年较大增产的基础上,晚稻又获得好收成,绝大多数低产田都比丰收的去年有所增产,特别是全区几个较大的低产畈,粮食增产十分显著。衢县花园公社千塘畈,共一万二千多亩土地,今年总产量增产一倍多。金华古方公社白水畈,面积八千八百多亩,早稻面积比去年扩大百分之六十多,总产量大大超过去年。
金华专区一百十五万亩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四分之一多,同时又集中在几个主要平原粮产区,因此低产田大幅度增产以后,对实现粮食平衡高产起了很大的作用。低产田面积最大的衢县,由于经过改造的低产田成倍地增产,全县粮食产量去年比前年增加三成多,今年又比去年增加两成左右。衢县、金华、武义三个县改造低产田后粮食大幅度增产,去年向国家超额出售了余粮三千多万斤。今年已超额出售一千多万斤。
金华专区低产田的改造,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这个专区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土质瘠薄,易旱易涝,是浙江省历史上有名的低产地区。公社化以后,各地连年开展了改造低产田运动,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兴修水利,扩种绿肥,增施肥料,因地制宜地改造低产田。去冬今春,各县又普遍大种绿肥,在绿肥田里采取多施磷肥,绿肥增产后又增多了氮肥的“以磷增氮”的办法,进一步改造低产田。
在改造低产田时,许多公社和生产队采取领导干部、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的办法,进行科学实验,不断探求改造低产田的具体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三百三十二个以磷增氮试验点,分别不同土壤,扩大试验成果。全专区低产地区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还建立了二千多个科学实验小组,有一万多农民参加改造低产田的研究活动。他们大都是代代受苦的老贫农、老雇工,也有回乡参加劳动的知识青年和农业中学培养出来的贫农下中农子弟。经过广泛试验,从实践中找到改造低产田的途径后,去年十月份,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种草子、以磷增氮活动,扩大绿肥面积四十多万亩;紧接着又组织推广良种和治山、治水运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获得今年的好收成。
现在,这个专区低产地区许多公社正进一步总结改造低产田的经验,制订规划,争取今冬继续改造一批低产田。


第2版()
专栏:

山区文化的播种人
本报记者 王孔诚
山西平定县有一位小学教师,十二年来,深入山区,在那山高石多、人烟稀少的太行山顶,办起了学校,使当地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初小教育,而且帮助成百的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深深受到劳动人民的爱戴。
这个教师就是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张瑾瑶。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九五二年五月,张瑾瑶从人民解放军转业回到了故乡——平定县北庄村。他怀着满腔的热情,一心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出一把力。
他在家里等候安排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在田间劳动,碰到本地的小学校长张寿山,两人就拉起话来。张寿山说:“地主被打倒了,可是人民不光要经济翻身,也得文化翻身。现在就是山区教师太少,农民子女不识字的很多。不识字,搞什么都难呵!”
这些话引起了张瑾瑶的深思。
他想起了自己血泪斑斑的童年:三岁时,母亲就被饥饿和疾病夺去了生命,父亲整年在外面给人打短工。幼小的他,在饥寒交迫中,只上了三个冬天的学。由于没有文化,他在旧社会吃了多少苦头啊!地主的儿子写纸条骂他,他不知道;在天津,他给煤厂的资本家干了两个月的活,不但一文钱没挣,反而要倒贴不少钱。他和资本家吵,可是资本家指着账本上的字,振振有词地说:“我不和你闹,你看看这儿!”他看不懂账,只好吃了这哑吧亏。以后,张瑾瑶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在部队里不但练武,而且认真学习文化。文化,帮助他开阔了眼界,帮助他提高了觉悟。张瑾瑶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深地领会了张寿山向他说的那几句话的分量。
一个月后,他到县民政科去联系分配工作的事。民政科的同志介绍他到一个工厂去做事务长。而他却申请去做一个小学教员。他详细地给民政科的同志讲述了自己要求改换工作的理由。当时,做事务长工资要比当小学教员多一倍,一些人都替他惋惜。张瑾瑶的想法不同,他说:“差这一半事小,教孩子们识字这事才大!”
张瑾瑶的申请被批准了。他来到了荒山秃岭的神峪口。
办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
一条狭窄的道路在万山丛中蜿蜒。小道两旁分布着神峪口、神水泉、白石头三个小小的村庄。
神峪口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三个村共有一百六十六户人家,大多是解放前由外地逃荒来的。他们祖祖辈辈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张瑾瑶来到神峪口以后,就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劳动人民。人们也热烈欢迎张瑾瑶前来帮助创办神峪口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在欢迎会上,党支部书记段全祥拉着张瑾瑶的手说:“党和毛主席把你派来为我们办学,算把事情办到我们的心坎坎里头了!我们盼着念书识字,可是盼了好多辈子了啊!”张瑾瑶听了这话,只觉得周身充满了力量,还有比人民的信任和爱戴更叫人鼓舞的事吗?他憋了一肚子话想跟支部书记说,可是只冒出这样一句:“请放心,我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神峪口的初级小学要诞生了。但是,学校却什么也没有,没有校舍、黑板、课桌、课本……面对着成堆的困难,张瑾瑶并不害怕,而是要“缴困难的枪”。他亲自动手,粉刷了神峪口的一眼旧窑洞,当作校舍,把土炕当成课桌,找来了一块木板,用锅底黑涂过当黑板;又从外面的小学借来一套课本,自己连夜给学生抄。
一向静静的神峪口开始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张瑾瑶的面前。学校办在神峪口,距离神水泉村五里路,距离白石头村九里路,那两个村子的适龄儿童还没有来上学,这使张瑾瑶很着急。
从一九五四年开始,张瑾瑶就根据上级的指示,在这三个村子进行巡回教学。一天来回跑二十多里。这样跑了两个月,他觉得跑路时间多,上课时间少,孩子们学不了多少东西,还得要想别的办法。
一天,他在一个三岔路口躲雨时,发现山坡上蒿草丛中有两眼残破的窑洞,这地方正好处在神峪口、神水泉和白石头三个村的中间,距离都差不多。回到村里以后,他便向支部书记请求,又向区、乡人民政府申请,反复向群众宣传把学校迁到那里的好处。领导上看到他这样坚决,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学校的学生有了增加,但是还有一些适龄儿童没有来,其中不少人都是贫农下中农的子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张瑾瑶焦急地想着,带着问题跑到村子里仔细调查去了。老贫农段起瑞没有叫儿子段雨生上学,当张瑾瑶到他的家里去访问的时候,他说:“识几个字又能作什么用?再说,家里活又忙,孩子们也顾不上!”还有些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小,咱放心不下啊!”
张瑾瑶觉得这中间既有思想问题,又有实际问题,必须一起解决。他就来找党支部书记,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在农民中间开展一个诉没有文化苦的活动,来启发大家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党支部书记立刻支持了他。
在诉苦中,大家谈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事:
贫农段起来,在敌伪统治时期,曾经被迫替伪村长给区公所送过一封信,他到了区公所,马上就被扣押起来。原来他送的这封信就是诬告他并且要求扣押他的。解放后,他当选为村治安委员,上级来的密件,他看不懂,常常要跑三十里路到乡政府去问。
贫农高步金担任互助组的会计,自己不识字,记工时只好画杠杠。到了秋季,该分粮了,可是他的账算不清,不能分,他急得没有办法,不得不背着账本子,跑七十里路到区政府去请人结算。
白石头村过去由于没有一个人识字,领来了化学肥料,看不懂使用方法的说明,施肥时没按规定,结果把苗都烧死了。
这些事给大家的教育非常深刻。有的人说:“原来没有文化,咱们就当不了权呀!”有的人说:“没有文化,征服不了自然,办不好集体经济!”有的人说:“党和毛主席叫咱学文化,是为了推翻旧社会留给咱们的压迫,求得真正的解放!”
张瑾瑶听着这些话,心里很激动。这是真正的要求文化革命的呼声!他觉得自己的心和群众的心在一起跳动。
这以后,没有上学的儿童陆续都来了。
可是,张瑾瑶并没有忘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有些孩子虽然上学了,但是因为要参加家务劳动,常常迟到早退,功课学得不好。张瑾瑶便同孩子们的家长商量,让他们早放两小时学,早回家帮助家里干活。这样,孩子们学习都比过去专心,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白石头村的学生去学校上课路远,家长们怕路上不安全,张瑾瑶就每天接送这部分孩子。
张瑾瑶还发现不少贫农下中农学生买不起课本和笔墨纸砚,便想办法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困难,在课余时间领着学生们去刨药材,把卖来的钱给这部分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以后,党提倡勤工俭学,他明确自己的路走的对,劲头更大了,又领着学生们去割草、种地,还开荒种植了五百多株花椒树、八十多株果树。一九五八年以后,花椒树长成了,每年能收二三百斤花椒,收入比较大,就全部免去了学生的学费。
光有文化还不行
张瑾瑶初来神峪口教书时,抱着一个愿望: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培养成有文化的人。所以,他很注意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可是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件事,使他的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贫农的儿子、三年级学生单维成从入学以来,一直学习很好,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是有一天,他的妈妈忽然生气地来找老师,说是单维成回到家里很懒,不想干活,而且好吃,要求老师管管他。
当晚,张瑾瑶在床上翻来复去,久久不能入睡,他想:如果一个学生好吃懒做,即使成绩很好,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想着想着,渐渐明白了:学生们固然要有文化,可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政治觉悟。文化,只有掌握在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下一代手里,才能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一个人民的教师应当首先去注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来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二天,他上完了课,就去找单维成谈心。他给单维成讲劳动的伟大意义,说热爱劳动是劳动人民的美德,只有地主和资本家才是寄生虫,靠着剥削别人的劳动过活。单维成一边听老师讲,一边想着自己,有些惭愧了。以后,张瑾瑶又叫单维成和自己住在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张瑾瑶每天放学后,做饭、扫地,有时还要上山打柴。单维成起先只是一个旁观者,后来,慢慢地也帮着干了起来。两个月以后,他变成了另外一个孩子,回家后,不是担水就是扫院,也不再买零食吃。孩子的妈妈看了又是高兴,又是感激。
张瑾瑶还时常教育孩子要学习贫农下中农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并组织学生们到村里去收集过去八路军的抗敌英雄故事,调查日本人、国民党过去在村里的暴行,写家史、村史等。由于不断地接受阶级教育,学生们的阶级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
十二年来,张瑾瑶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留级的,升学的学生也都顺利地考入高小。在参加农业生产的一百一十四名毕业生中,先后有十六人当了大队和小队的干部,有十七人被评为公社和县的模范。
张瑾瑶不仅在学校里教学生,而且一直参加山区的扫盲工作。从一九五四年以来,每到农闲,他就在晚上摸黑走山道,轮流到三个村去教成年人识字。到目前为止,他在这三个村一共扫除了一百一十六名文盲。
十二年来,神峪口等三个山村在文化面貌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员们兴高采烈地说:“咱们劳动人民没文化是不得了,有了文化是了不得呀!”
张瑾瑶,这个山区文化的播种人,看着这些变化,内心里充满了喜悦。他由这些变化中得到鼓励,受到教育。他为群众办学的干劲更大了,要和群众一起闹文化革命的信心更足了。


第2版()
专栏:

表现革命人民的英勇斗争 颂扬中国人民的革命友情
北京又出版一批亚非拉现代文学作品
新华社九日讯 北京最近又出版一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现代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和话剧剧本等。
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和歌颂祖国建设的,另一部分是作者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期间写的游记和诗歌,表现出同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在这些作品中,加纳、摩洛哥、巴拉圭等国家的文学作品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作为单行本出版。在此以前,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已在《世界文学》杂志上刊登过。加纳诗人威廉斯的诗集共有十七首诗,其中《黑色的鹰觉醒了》,是他在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北京《诗刊》社举办的支持黑人斗争诗歌朗诵会上朗诵的新作,诗人强烈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对非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本诗集中的其他作品,有诗人在访问中国期间写的赞颂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的诗篇。
在首次出版的作品中,还有摩洛哥著名诗人穆罕默德·阿齐兹·拉巴比的诗集《苦难与光明》和巴拉圭诗人罗梅罗的诗集《黎明的战士》。
桑贝内·乌斯曼是塞内加尔进步作家。他的著名小说《祖国·我可爱的人民》,我国已有两种译本。新译出版的长篇小说《神的女儿》是他一九六一年发表的第三部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达咯尔—尼日尔铁路工人的一次历时五个月的大罢工,有力地显示了非洲工人阶级的力量,在非洲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报告文学《一九二六年的火炬》中收集了印度尼西亚卓别尔·阿·阿等五位作家的五篇作品,反映了一九二六年——一九二七年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起义斗争,歌颂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在起义中的英勇事迹和大无畏的精神。《北加里曼丹万岁》是诗人们热烈赞颂和支持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八日北加里曼丹爆发的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的诗集,书中收录了九首诗,并附有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第二副主席约多的一篇题为《革命与诗》的序言。
《战斗的南越》诗集收集了越南南方和北方三十一位诗人歌颂南越人民斗争的诗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优秀话剧剧本《回声》也已译成中文出版。这个剧本描写的是一个复员回乡的军人在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征服荒山,增加粮食生产的故事。
古巴诗人费利克斯·比达·罗德里格斯的诗集《中国人民的手》热情歌颂了中古两国人民的友谊。诗人在一九六三年十月曾到中国访问,诗集里有十首诗就是他在中国访问期间写的。
新近译成中文出版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文学作品中,还有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龟井胜一郎的散文《北京的星星》,日本革命作家江口涣的长篇小说《新娘子和一匹马》,古巴作家卡尔多索的短篇小说集《幸福之轮》。


第2版()
专栏:

北京体院队获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冠军
新华社广州九日电 一九六四年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八日下午在广州进行了最后三场决赛以后,已经全部结束。北京体育学院队赢得了冠军。亚军是上海队,“八一”队名列第三。
这天的三场决赛十分激烈。北京体育学院队同上海队激战了一百二十分钟,在最后一分钟时利用发“角球”的机会攻进一球,才以一比○险胜。去年全国第四名河北青年队当天同去年全国第八名沈阳青年队也激战了一百二十分钟。到一百一十分钟以后,河北青年队连进两球,才以三比一获胜,最后名列第四。去年全国第三名天津队以一比○胜去年全国亚军辽宁队,积分同河北青年队相等,但进球数比河北青年队少十个,所以得第五名。
以下名次是:北京队(去年全国冠军)、上海工人队(去年全国第六)、辽宁队、辽宁工人队(去年全国第七)、广东队(去年全国第五)、沈阳青年队和上海青年队(去年全国第九)。根据联赛规程规定,获得最后两名的沈阳青年队和上海青年队将降为乙级队。
今年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个循环进行比赛。从十月二十五日开始在广州举行的是第二循环第二段(第一段九月间已在上海举行)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北京体育学院队、上海队和“八一”队去年因为参加国际比赛,在全国足球联赛中没有具体名次,但被保留为甲级队,所以参加了今年的甲级联赛。


第2版()
专栏:

京郊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保证二百万亩玉米获丰收
有关部门正总结经验准备及时除治越冬幼虫
新华社九日讯 北京郊区广大社员以打歼灭战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为害,保证了今年二百万亩玉米丰收。有关部门正在总结这项经验,准备发动群众消灭越冬玉米螟幼虫。
据有关部门调查,去年北京郊区越冬玉米螟幼虫比往年多五倍。但是由于大力防治,今年玉米螟为害程度大大减轻。第一代玉米螟为害株率,一般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去年有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今年越冬玉米螟幼虫每百株内只有二十八个,而去年高达二百八十个。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玉米受玉米螟危害减产约百分之十到二十,严重年份高达百分之五十。为了有效地防治玉米螟,去年秋收后,北京市领导机关便大规模发动群众治虫,首先集中力量消灭越冬玉米螟幼虫。针对着一部分干部和社员对玉米螟为害认识不足,以为一到冬天虫子就冻死的想法,从市、县到公社生产队,都举行了治虫现场会。在通县举行的一次现场会上,有人用麻袋装来二千多斤越冬玉米螟幼虫,使得大家大吃一惊,都感到冬天不治虫不行。市县两级农业领导机关还举办短期的玉米螟防治技术训练班,社队干部、老农和回乡知识青年,将近十万人接受了这种训练。在开展冬季生产同时,北京郊区掀起了群众性的治虫热潮。越冬玉米螟幼虫主要寄生在玉米秸里。北京郊区的玉米秸有几十亿斤,除了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作为烧柴、沤肥、喂牲口以外,有百分之二十以上被用来作架柴、夹篱笆。如何消灭这些玉米秸中的玉米螟幼虫,成了冬季灭虫的关键。当时,科学技术人员没有完善的办法。今年一月底,顺义县马坊公社干部和社员,创造了用蒸的方法来消灭这些越冬玉米螟幼虫,效果很好,全郊区立即推广了这个方法。在科学技术人员配合下,经过无数人的研究改进,蒸锅由立式改为卧式又改为窖式,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一些地区用其它材料代替玉米秸作架柴、夹篱笆;采取轧玉米秸、剥玉米秸等办法,来消灭这种害虫。在越冬幼虫羽化以前,郊区绝大部分玉米秸都经过了灭虫处理。因此,今年玉米螟产卵量和去年相比,一般地区减少了三分之一,消灭越冬幼虫较好的地区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是,就是按照这些产卵量推算,如果全部孵化又不及时除治,也会使全郊区的玉米有半数左右受害。
在玉米播种后,郊区广大社员就积极准备用药剂消灭第一代玉米螟。群众性的害虫情报点比去年增加了四倍。为使群众掌握药剂灭虫技术,各县、区举办了短期训练班,仅九个县参加训练的就有两万多人。市县有关科学技术人员也下乡蹲点帮助群众准备灭虫。县、社、大队各级领导干部都以样板田为中心,积极推动灭虫准备工作。消灭玉米螟的关键时刻,是产卵高峰后十天到半个月期间,即六月中旬。这个时机一到,全郊区各社队同时行动,在半个多月内,一百五十万亩春玉米大都及时除治了,接着又乘胜除治第二代玉米螟。治虫药剂大都是各社队自制的六六六颗粒剂,它的杀虫效果在百分之七十到九十,比六六六毒土高百分之十左右。
由于玉米螟除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玉米螟为害减轻,水肥条件进一步改善,管理细致,北京郊区今年玉米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超过了解放以来任何一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