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蹲”到贫下中农里去
山西省朔县西山地区的利民公社,生产长期落后。这是什么原因?过去在县级机关得到的回答是什么“天不睁眼”(灾害频繁)、“地不露脸”(土壤贫瘠)、“人不争气”(群众落后)。这些说法,从一般干部到某些领导干部嘴里都可以听到,说了多少年,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是,朔县县长沈浩今年到山上一蹲点,把这些
“定论”彻底打翻了,原来这些定论是某些基层干部汇报上来的;县里的同志就是根据这些基层干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汇报,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看法。
《山西日报》在报道这件事的同时,发表了一篇评论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归根到底是因为领导干部亲自蹲点不够,或者下到基层了,也是呆在干部圈子里,而不“蹲”到贫下中农中去直接听听他们的意见。
当然,这并非是说,基层干部的汇报就不能去听,但是,听他们的汇报只能作为了解情况的一种方法,一条线索。由于干部和贫下中农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时候、有的人能够反映贫下中农的意见,有的时候、有的人就不一定能够反映贫下中农的意见。领导干部只有
“蹲”到贫下中农中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斗争,直接听听他们的话,和他们反复商量,脚踏实地地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取得第一手材料,准确地了解情况,弄清问题的症结。也只有有了这个根本条件,基层干部汇报的错对、真伪,才能够分辨清楚,而不致全盘接受,被错误东西影响自己。


第5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严格要求和耐心说服
解放军某部八连,在一次部队紧急转移的时候,炊事班晚起了床,误了做饭时间。当时副连长心里很急,本想当场批评炊事班。但又想到,情况越急越要耐心,于是就自己动手挖灶抱柴禾,帮助做起饭来,不仅争取按时开了饭,而且也启发了炊事班的自觉,当晚开了班务会,作了检讨。
《解放军报》在一篇短评中说:有的同志,在一般情况下,也还可以做到严格要求和耐心说服相结合,但在任务紧急的时候,就不能坚持这个原则了,就简单化起来了。他们的理由之一是:这是为工作负责,这样能解决问题。表面看,这似乎也有部分道理,但仔细想想,并不是这样。如果八连副连长只是发一通脾气,能解决问题吗?不能。只有先领头干起来,又抓紧教育,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真正对革命工作负责。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判断是不是真正负责,不能只凭动机不问效果。
也有的干部,对一贯表现好的同志可以坚持严格要求和耐心说服相结合的原则,而对于有缺点的比较后进的同志,就不能坚持这个原则了,就急躁起来了。他们的理由也是对工作负责,说什么“恨铁不成钢”,“不这样不行”。不这样真不行吗?对于有缺点的同志,干部的责任,是要教育他认识缺点,提高觉悟,真正使他转变。急躁,怕麻烦,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去对待同志,那就是缺乏阶级感情,没尽到干部的责任。
林彪元帅在论述管理教育中一定要把严格要求和耐心说服结合起来的时候,曾经说过:两个方面兼顾很不容易,最主要的是干部责任心的加强,革命热情高,这两方面才容易搞好。简单粗暴的原因之一就是怕麻烦,不大胆管理也是怕麻烦,也是缺乏责任心。


第5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数”从何来
南京棉毛纺织厂在讨论四季度生产计划时,部分干部认为,要完成增产计划,非增加九十个劳动力和八台梳棉机不可。后来,他们把任务交给群众去讨论,结果不增加一个人,不添一台设备,也可以保证完成任务。
江苏《新华日报》根据这件事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说:企业里的生产能力究竟有多大?潜力还可以挖多少?所有这些“数”,都不是我们胸中所固有的,而是人们实践中的产物。广大职工群众天天在从事生产斗争的实践,因此,他们的“数”,才是反映客观实际的“数”,领导干部所需要的真正的“数”,只能从群众中来。
也许有些同志说:我已在厂里干了十年八年,难道胸中还没有“数”?问题在于,“数”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工人的觉悟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生产管理在不断改善,人们对于这些反映活的因素的“数”,是不是时时都掌握了呢?这是值得考虑的。
一个企业的领导同志了解昨天的情况,不能算作真正胸中有数,还必须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掌握生产实际中活的因素的“数”。


第5版()
专栏:

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坚决执行群众路线
《十万个为什么》是编辑工作革命化的成果
几年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跨出办公室,大搞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搜集选题,又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终于出版了这套受到普遍欢迎的少年儿童自然科学知识读物。现在根据读者需要,正进一步作全面修订。
一部好书
从一九六一年四月开始,到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止,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出齐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以它丰富、广泛、新鲜、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到今年四月止,《十万个为什么》已发行了五百八十多万册,约七十三万套。国内已有朝鲜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等兄弟民族文字的译本出版。盲文出版社还出版了盲文版。
这套书出版以后,上海市少年宫、青年宫、工人文化宫、少年科技站以及许多学校连续举办了多次“为什么”的讲座和讨论会,或根据书中的内容组织科技活动。嘉定县的故事员还把一部分内容改编为故事,讲给农民听。人们热烈谈论着这部书中富有启发性的科学知识。
《十万个为什么》的原定读者对象是高小、初中的少年儿童,而实际上阅读的人却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两年多来,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遍及二十八个省市的读者来信两千多封。在这些读者中,除少年儿童以外,还有不少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医务人员、作家、演员、将军、党政领导干部。
《十万个为什么》汇成了一条知识长河,在千万个读者中源源地流着、流着……。有的人读了以后,对原来不解的问题恍然大悟,不禁笑着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也有的人读了以后,又皱起眉头,思索着另一个“为什么”。两年多来,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有的要求重版时增订进去,有的要求回答。统计来信提出的问题,有四千多个。广东韶关专区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的一位读者在一封信中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江苏省宝应县子英河果园场的一位工人给出版社写了一封长信,感谢《十万个为什么》启发他探索科学的兴趣,增长了他的科学知识。他说他场里养了好些蚕,年年感到桑叶不够,要去栽植来不及,后来在这套书中看到了蚕能吃的食物很多,柘叶、榆叶、构叶、蒲公英叶……等都可以吃,他就利用附近较多的榆叶、蒲公英叶等喂二、三眠蚕,使四眠以后的桑叶可以应付需要。由于这样,今年克服了桑叶不足的最大困难。这位读者说:“从此,我对于这本书更加爱不释手,我把它当作了自己的老师。”
滴水汇成了江河,无数人的智慧集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是怎样汇集这条知识长河的呢?
这是出版工作中的一场革命的结果。
走出编辑室前后
我国儿童自然科学读物的出版,在解放以前是很薄弱的。解放后,情况大有改变,但一直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作者队伍。一九五八年以前,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读物中很大一部分是翻译书,许多不适合中国儿童读者需要的书也翻译过来了。
当时,编辑人员还是踏着过去的脚印走,编辑水平提不高,作者队伍建立不起来。
一九五八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党的鼓励下,编辑人员到读者中去作调查,发现有许多出版好几年的知识性译文书,读者根本不看,在好多城市的图书馆里,这些书都崭新地放在书架上,小读者并不感到兴趣。
出版社“给”的东西,读者不“要”,这一矛盾的发现,使编辑人员的思想触动很大。他们开始明确了外国的东西可以作为借鉴,但决不能完全用它来代替本国的儿童读物,出书要真正为中国小读者喜爱,非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不可。这是他们走出编辑室后开始尝到的一点甜头。
但是旧习惯却仍然在起作用。他们经过短时间的酝酿讨论,按照通常的编辑程序,组织了上海七个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师,开始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写成了五万字。题目是根据教科书出的,缺少儿童科学书籍的特色。
正在这时,领导上提出了提高出版物质量的要求,号召大家力争出版各种好书。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经过一议再议,觉得精神产品必须保证质量,如果出了次货,轻则浪费宝贵的人力物力,重则造成政治性错误,给读者思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最后,决定推翻已写的五万字,要重新编出一套超过国内同类品种的高质量的书籍。
走了这段弯路的主要教训是:缺乏调查研究,从主观愿望出发,把读者忘掉了,收集的问题不是真正来自读者。
小读者需要的是什么呢?孩子们对哪一些知识感兴趣?少年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碰到哪些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一个个在编辑人员的脑海中浮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一九六○年秋季起,一鼓作气,大搞调查研究工作。他们一面召开许多次小读者座谈会,一面通过中小学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收集孩子们日常接触到的许多问题。同时,还发了大量信件到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学校,请求各方面帮助,向孩子们收集问题。
到读者中去,仿佛进入了一座万宝山。“橡胶轮胎上,为什么要刻上花纹?”“炼钢炉为什么吐着长长的火舌?”“苍蝇专门呆在脏地方,为什么自己不生病?”“田里不用播种,那么多的杂草哪里来?”“有些卷心菜为什么不卷心?”“为什么
甘蔗老头甜”“韭菜割了以后,为什么还能生长?”……大量生动、有趣、紧密结合实际的问题都涌进了出版社,许多问题要不是小读者提出来,编辑和作者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到的。
出版社编辑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需要,并对大、中、小学教师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作调查,再加上翻阅有关图书、期刊,共收集了四千多个题目。再把这些题目拿到读者和作者中去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取长补短、去芜存菁,选出了一千多个题目。这一千多个题目再放到读者、作者中去检验,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直到读者、作者、编辑三方面都通得过为止。
到群众中去调查,正象吃甘蔗从梢头吃到老头,越吃越甜。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不仅在确定选题时搞调查研究,而且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反复不断地到群众中虚心求教。如在回答“有办法叫水果由生变熟吗”的问题时,作者只知道乙烯能把水果催熟的道理,却不知道如何催熟的方法,插图也无法画出,后来编辑多方请教,才找到了水果经营部门,参观了有水果“催熟着色”设备的仓库,看到了水果生的进去,熟的出来的情景,就进一步丰富了回答的内容,插图的问题也解决了。
走出编辑室,虚心求教于群众,他们经历了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组织大协作
请哪些人编写这套书?这也是编辑走出编辑室以后才逐渐找到答案的。在他们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科学工作者。他们发现很多人对儿童科学读物的出版工作十分关心。一位桥梁专家热情地为出版社介绍了二十多位作者,上海中心气象台一位副台长、华东师大生物系一位教授都一口答应写稿,还积极推荐作者。许多科学工作者都把出好这套
书,看作是他们对新中国儿童应尽的责任,看作是培养科学事业接班人的一项好办法。许多科学研究部门和科技工作单位领导都热情地支持出版工作。有些单位还把写科学普及读物订入年度工作计划。这不仅使编辑人员打消了担心中国科学工作者不肯写“小人书”的顾虑,而且也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是编辑和作者团结的共同思想基础。
有了这一认识以后,编辑对待作者工作就更积极、主动、热情了。作者要什么材料,编辑主动送上,作者要采访什么部门,编辑主动陪同,作者要与读者交谈,编辑主动组织座谈会。有些科学工作者说开始不善于把事物写得形象、具体,编辑同志就先试写了几十篇文章,在编辑室里逐题讨论、研究、修改,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反复修改上六七遍,然后挑出较成熟的二十篇,作为样品,送给作者参考,很受作者欢迎。
《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数学分册,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编写出来的。许多中、小学教师都希望出版社能出版一些数学课外读物,但是,在平时所收集的问题中,连一个数学题目也没有。为了编好这册书,编辑曹燕芳就到处求教。有一次数学学会介绍她去访问一位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中学校长。曹燕芳请他写稿,他说:“这种书很难搞,吃力不讨好,还是不搞的好。”曹燕芳想,正因为这种书难搞,读者一直得不到,才更有必要编写。于是,她回去以后,翻阅了很多参考书,千方百计拟出几个题目,送到这位校长家里,请他提意见。曹燕芳对他说,如果这本书能编出来,也可以提高儿童对数学的兴趣。经过曹燕芳三番五次的恳切要求,这位作者终于答应了。
由于这套书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编辑人员到各方面找寻协作的故事是很多的。如为了回答“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的问题,要搞清月亮到底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最圆最明,还是八月十六日最圆最明,编辑请佘山天文台帮助翻阅了几十年的科学观察报告。又如“同样多的两锅水,一锅是生水,一锅是开水,同样的温度,用同样的火力烧,哪一锅先开?”对这个问题常有两种相反的回答。编辑请复旦大学物理教研室的同志专为这问题进行试验,取得了依据。
《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是社会大协作的结果,编辑是大协作的组织者。起初,编辑人员对自力更生,搞出高质量的好书信心不足,关着门摸呀摸,似乎通向高质量的道路远在天边,后来走到群众中去大搞调查研究,大搞作者工作,渐渐感到这条路近在眼前。好书就是从群众路线走出来的。
出书又炼人
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组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摸索,不仅出版了一套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十万个为什么》,而且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新作者。在这同时,编辑本身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知识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党组织的不断教育下,编辑知识读物的编辑人员已逐步树立起热爱出版事业的思想。编辑曹燕芳常常说:“现在的少年儿童,十年、十五年以后就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者和建设者,我们编‘小人书’,是培养下一代成为有共产主义世界观和热爱劳动的革命接班人,这工作很有意义。”她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勇于去闯。在她分工编这套书的数学分册时,由于她感到读者对这类书的迫切需要,就下定决心非把它编出来不可。但困难很多,要用几百字把一个数学问题说清楚,又要生动有趣,颇不容易。这类书过去很少见过,有关的参考书也不多,曹燕芳就一步步摸索,征求读者意见,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从第一个题目到第一个作者,再到第一批样稿,一点一滴搞,组了五十四万字稿件,后来经过压缩和选择出版了十四万字的书。
工人出身的张伯文也是非常热爱“小人书”的编辑。他说,他自己在做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读过什么科学知识书,现在社会制度不同了,党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要为孩子提供丰美的精神食粮。他感到自己做一个儿童科学知识读物的编辑,肩头责任很重,只有编出好书来才不辜负党的期望。当他被分配负责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的动物分册时,他把全部兴趣都放到学习动物知识方面去了。他利用星期天,到动物园去观察各种飞禽走兽的习性和特点,还捉来一些蝴蝶、蝉、甲虫等制成标本,成了一个“昆虫迷”。编辑洪祖年起初对科学读物不感兴趣,感到钻不进去,在党组织的教育与帮助下,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他从许多读者对好书的渴望中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他说,党一再教育我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想一想党的话,想一想读者的需要,个人的兴趣也就改变了。
负责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的同志,大部分原来没有搞过这类书的编辑工作,有些同志还是才从工厂调来不久的工人。面对着这样一套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图书的编辑工作,开始也不免有些担心。针对这种情况,党组织就从大抓思想工作着手,经常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大家的头脑,克服了种种思想障碍,发扬了革命精神。大家都说,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穷”可以变“富”,高质量的书要用百倍努力去争取。编辑“外行”,可以边干边学。在出书的过程中,党组织一方面不断帮助大家树立热爱事业的思想,同时,在实践中提倡以革命精神做好工作,勤奋学习、边干边学,团结互助,以老带新,使大家都渐渐熟悉了业务,也熟悉了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这套书的出版,编辑的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了。有的编辑过去编重点书很胆怯,现在信心足了,办法也有了。整个编辑室同志都把出高质量的书,满足小读者的需要,看成革命的需要。
不断革命
《十万个为什么》从发行以来,出版社根据读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已作了近百处的修改。现在,根据读者的需要,正在作全面的修订,准备把内容生僻的、深奥的、意义不大的都删去,文字写得不生动的重新编写,要做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知识性方面有可靠的文献或科学实验作为依据,题目的排列要严密系统,文字活泼生动,通俗有趣。这样,估计要删除一部分不够理想的题目,同时增加近一倍的新题目,从八册增订为十四册。
《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已经经历了一个艰苦摸索的过程,对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来说,这是他们不断改造思想,使之符合客观实际的过程。《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编辑的思想,也还需要进一步的革命化。现在,他们正朝着这个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上海文汇报记者 梁廉禁


第5版()
专栏:

日本乒乓球队同上海队进行友谊赛
单打对抗赛结果:男队:日本队五比一胜;女队:三比三平;少年男女队:上海队四比二胜
新华社上海三十一日电日本乒乓球队三十日晚上在上海同上海乒乓球队进行了第一次友谊比赛。在男、女单打对抗赛中,客队男子队以五比一获胜,女子队同主队打成三比三的平局。六场少年男、女单打对抗赛的结果是,主队以四比二获胜。
这次比赛在江湾体育馆举行。有五千多人欣赏了双方的精采表演。
在六场男子单打对抗赛中,有四场都打了三局才分胜负。主队获胜的一场,是快攻手于贻泽以二比○战胜了日本队的快攻手野平孝雄。这场比赛的第一盘,于贻泽仅以两分(二十一比十九)的优势获胜。第二盘开始,野平展开反攻,一度以十六比十四领先。但随后被于贻泽扳成十六平。接着,两人你扣我杀,又连续打成八次平手,直到二十四平。后来,于贻泽连续两下重板扣球成功,才以二十六比二十四赢得最后胜利。
男子的其他几场比赛,争夺得也很激烈。野平第二次出场时,以二比一战胜了攻击型选手蒋时祥(二十一比十一、十八比二十一、二十二比二十)。客队川濑浩出场两次,以二比一的同样比分分别赢了余永年(二十一比十七、七比二十一、二十一比十一)和于贻泽(二十一比十七、十七比二十一、二十一比十一)。
日本队著名选手木村兴治和小中健,都各出场一次。木村以二比○胜花凌霄(二十一比十一、二十一比十九)。小中健以二比○胜余长春(二十一比九、二十一比十九)。
在六场女子单打对抗赛中,林慧卿以二比一胜关正子、李赫男以一比二负于中山千鹤子的两场,最为紧张。关正子第一局以猛攻赢了林慧卿(二十一比十六),但是后来横握球拍的林慧卿以稳健的削球,不时把球送到对方的反手,阻止了关正子凌厉的正手扣杀,以二十一比十八扳回一局。在第三局中,林慧卿不仅继续多次把球打到对方反手,并且还经常左左右右变化球的落点,取得主动,终于以二十一比十七最后获胜,击败了二十四日在北京曾经以二比○赢过她的关正子。
李赫男在对中山比赛的第一局中,采取时而打出弧圈球的猛攻,以二十一比十六首先取胜。但是,中山在以后两局攻势加强,使对手难以阻挡,结果李赫男以十九比二十一、十三比二十一连输两局而失败。
女子单打对抗赛其他四场比赛的结果是:
李赫男胜山中教子——二比○(二十一比十九、二十一比十三)
郑敏之胜山中教子——二比○(二十一比十四、二十一比四)
中山千鹤子胜郑敏之——二比○(二十一比十八、二十二比二十)
深津尚子胜赵月莉——二比○(二十一比十二、二十一比十)。
两国少年男女选手之间的六场单打对抗赛,也很精采,场上球飞拍舞,深得观众赞赏。上海队两名著名的少年横握拍的削球手姚振绪(男)和徐若玮(女),在比赛中都取得了胜利。姚振绪以二比○赢了日本队横握拍的进攻手河原智(二十一比十九、二十一比十九)。徐若玮以二比○击败了日本队直握拍的进攻手小野惠美子(二十一比十一、二十一比八)。
其他四场少年单打对抗赛的结果是:男子上海张孚璇胜长谷川信彦——二比一(二十一比十九、十三比二十一、二十二比二十),刘明权负于河原智——○比二(八比二十一、十七比二十一)。
女子上海朱洁人胜仲启子——二比○(二十一比十一、二十一比十六),吴爱芳负于小野惠美子——○比二(九比二十一、十九比二十一)。
日本乒乓球队是十月二十八日从北京来到上海的。十一月一日,他们还将在上海同中国青年乒乓球队进行友谊比赛。


第5版()
专栏:

芦燕秋少将在武昌逝世
新华社武汉三十一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武汉部队官兵和湖北省、武汉市党政机关代表七百多人,三十日下午举行公祭,追悼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芦燕秋少将。
芦燕秋少将因病久治无效,于十月二十八日上午在武昌逝世,享年五十三岁。
芦燕秋少将湖北省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八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副军长等职。芦燕秋少将在三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勇敢,工作积极,生活俭朴,待人热情诚恳,密切联系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在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中,献出了毕生精力,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公祭大会由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湖北省省长、湖北省军区政治委员张体学主祭,湖北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张树才少将致悼词。张树才少将介绍了芦燕秋少将的生平后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更好地完成党和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


第5版()
专栏:

深井泉水上高山
绛县南樊农具厂新制成一种提水工具,能把七十米深的井水送到二百米高的山上。现在这种提水工具已经在绛县山区的官庄、马泉两地安装使用。
据新华社太原三十日电山西省绛县南樊农具修造合作工厂新制成功一种为当地山区人民所喜爱的送水上山的工具。这种提水工具已经在绛县山区的官庄、马泉两地安装使用。
当清澈的泉水流上高山的那天,官庄全村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王甲科,两眼含着激动的泪花,对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说:
“要记住这一天,把它刻在石碑上,让子子孙孙都知道我们是哪一天吃上自来水的。”
这种提水工具是两种配套使用的水泵——“深井射流泵”和高扬程“三联水泵”。这套水泵经过当地有关部门鉴定和使用证明不仅性能好,售价低,各种动力都可以带动,而且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安装、操作和维修都比较方便。把“深井射流泵”安装在七十米深的井中,可以把水提到地面,再通过“三联水泵”扬到二百米高的山上,每小时提水量达五吨,可以满足一个两千人口的农村的人畜使用。
绛县有二十多个村庄是座落在绵延起伏的丘陵高原上,坡度高,水位低,大部分农村,人畜吃水十分困难。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组织劳力在山上挖了部分蓄水池,减少了人工担水,山区人民的吃水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新的提水工具的试制成功,不仅给当地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还节省出许多担水的劳动力用于水土保持、修筑梯田、开垦荒地等农田基本建设。


第5版()
专栏:

桃花村第二生产队教育社员兼顾长远利益
多留公共积累壮大集体经济
新华社昆明三十一日电 云南省宜良县金星公社桃花村第二生产队,在秋收分配中,依靠贫农下中农,教育社员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适当增加生产队的公共积累,为明年扩大再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桃花村第二生产队今年大小春粮食作物普遍获得好收成,比去年增产,多种经营收入也增加,所以有条件在保证增加社员收入的同时,适当增加公共积累。但是在研究分配方案时,社员对增加公共积累的意见很不一致。大多数贫农下中农社员从长远利益出发,主张多留公共积累。而少数富裕中农都只顾眼前利益,主张少留多分。针对这些思想情况,党小组和队委会依靠贫农下中农,在全体社员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讨论。许多贫农下中农社员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增加公共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对不断发展生产和改善社员生活的好处。贫农社员叶正德说:“如果没有前几年的公共积累,集体生产不可能象现在搞得这样好。这阵子队里粮食多了,钱多了,牲畜多了,所以社员家家收入都增加。这不单是社员劳动的结果,也是和逐年增加公共积累,扩大生产投资分不开的。”有的社员还回忆了前两年多留与少留了公共积累,对生产发生了不同的影响,来说明多留公共积累的重要意义。一九六二年收成好,本来可以多留一些积累,但是当时有些人主张少扣多分,结果除了留足来年生产所需要的种子、饲料和扣除当年生产费用以外,增加的公共积累不多,结果,第二年该买的化肥没有买完,该添置的大农具没有买齐,该开展的副业因短少资金,不能进行,结果当年的生产搞得不好,社员收入也没有增加。一九六三年,由于队里注意在社员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加公共积累和粮食储备,今年的集体生产就很主动。队里用这些公共积累添置了农具、购买了化肥,还积极扩大副业投资,对今年搞好生产都直接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年春季雨水多、气温低、水稻插秧后发棵不旺,需要追施速效肥料。队里由于有了资金,马上购买了十三吨半化肥,追施到水稻田里以后,秧苗生长好转,今年水稻比去年增产了百分之六以上。队里还用储备粮帮助少数社员解决了粮食不足的困难,减少了国家负担。
经过贫农下中农的回忆对比,说服教育,统一了全队社员的思想。最后在社员大会上通过了适当多留公共积累的决定,全队公共积累比去年增加了两倍以上。


第5版()
专栏:新产品

上海电焊机厂试制成功一种形状有些象缝纫机的超声波点焊机,它能把薄如蝉翼的金属薄膜或细丝同性能相同或不相同的很厚的金属板焊接起来,焊件不变形。这种电焊机的诞生,为我国无线电、半导体、精密仪器、仪表制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