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非洲鼓声里的战斗歌舞
——看刚果(布)迪亚布瓦歌舞团演出
王恭
来自非洲大陆的刚果(布)迪亚布瓦歌舞团,在首都舞台上以独具一格的风貌,作了成功的演出。刚果(布)迪亚布瓦歌舞团的演出,以它强烈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烈明快的节奏,粗犷雄健的舞蹈技巧,赢得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
帷幕是在一阵又一阵的、具有非洲特色的鼓声后揭开的。在丛山连片、雄伟挺拔耸入云霄的棕榈树下展开了取材广泛的民族舞蹈。
他们演出的《高跷舞》是有特色的。人们在振奋的情绪中,迎来了披戴着富有民族色彩的装饰的假面者——舞高跷者。他手上拿着两束细长而秀丽的长草,随着旋律的起伏丰富了舞姿。人们围着他时进时退地拍手欢舞,作着饶有风味、互相逗趣幽默感很强的动作。突然间,人们紧紧地围拢,扶住舞高跷者的两根高跷棒。由于艺术家们精致的设计和新颖的处理,给观众带来了出其不意的悬念。霎时,舞高跷扮演者恩加亚巴·乔治,他在高跷上反复作着各种各样、难度极大、忽快忽慢的“下后腰”、“涮腰”等罕见的技巧表演。从表演中显示了刚果(布)人民的英勇豪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热忱,和他们团结一致的无畏精神。观众们以情不自禁地暴风雨般的鼓掌声,感谢舞蹈家们的精彩的表演。
《伊松比》舞蹈表现一个歹徒企图陷害一个青年农民,但被一个信仰拜物教的人发现了,于是展开了一场搏斗。这场搏斗象征着好坏人之间的不调和的斗争,意味着殖民地人民和殖民主义者之间的不调和的斗争。扮演歹徒的舞蹈家尼奥卡·亚历山大以绝妙的螺旋般的扭腰技巧,象挥舞的长绸一样,象春风拂吹着柳絮一般,粗犷而又健美的舞姿,获得了观众的热烈赞赏。
《邦居克拉》是一个有着强烈生活气息的舞蹈。邦居克拉是某邦的领袖,他乘了一条木船在瓦卡河中旅行。通过船夫们集体的,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划船动作,和雄浑而高亢的船夫号子,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在急流险滩中的无畏精神,和那在汹涌澎湃的浪涛中,团结一致地战胜风浪的斗争精神。
富有寓意的《埃邦贝·埃卡凯》舞蹈,它虽然是表现比班卡族人们在祭祀他们刚被人谋害而死去的领袖,通过它却给我们展现了别有含意的思想内容。舞蹈一开始,有一个坏人恶毒地杀死了人民群众所爱戴的领袖。当人们在祭祀时,他还假惺惺地嚎啕大哭,甚至卑鄙地装扮成比任何人还伤心的模样,猛捶胸口,故意在地上滚来滚去,这一切一切,全表示自己对死者的“爱戴”和“忠诚”。这个人面兽心的凶手,背着人后却喜笑颜开,得意地盘算着他的一切。象这样的敌人,在殖民主义的黑暗反动统治制度下,遍地皆是。恶贯满盈的凶手,总会有一天受到人民的裁判和惩罚。这个舞蹈还巧妙地穿插了寓意丰富的细节。
伯拉·玛丽是一位能歌善舞的歌唱家,她在民族色彩很浓的“干桑奇”乐器伴奏下,唱了《迪·雅克莉娜》、《迪·博兰果》以及《恩德宗比》等歌曲,她的优美的娓娓动听的音色音质,和那节奏变化细腻巧妙的演唱,是令人信服而惊奇的。
歌唱家巴丹加·皮埃尔以深刻动人的音调,自弹自唱了《离别》。这首歌描写一个侨居刚果(利)的刚果(布)人在凶恶如狼的美帝国主义和走狗冲伯集团的迫使下,不得不离开他的妻子和女儿阿娜妮。在他向家人告别时,警察突然来了,命令他到菲耳特腊集中营去,在那个集中营里禁闭着所有怀念祖国的刚果(布)人。通过这位歌唱家自己写词、谱曲和弹唱,清楚地告诉人们,要给恶势力狠狠的彻底的打击,才能结束奴役的生活。
晚会是在歌舞剧《恩库埃佐》中闭幕的,造成整个晚会的最高潮。《恩库埃佐》原是橡胶的意思。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就成了恐怖、眼泪、血汗和皮鞭的同义词,并最后成为殖民者的代名词。歌舞剧的开始是在昏暗的夜里,殖民主义者的爪牙,扛着长枪,耀武扬威一个又一个地任意抓、打着劳动人民,强迫去为他们做工。这些嗜血如水的帝国主义者,他们是永不满足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人们在忍无可忍中,交换着起来斗争的语言,团结一致,手持大刀长矛与帝国主义者及其爪牙作你死我活的斗争。戏,由此而形成激烈的曲折的戏剧纠葛。
怒火在燃烧,在咆哮、在翻腾。群众的怒吼象澎湃奔腾的瀑布一样,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而下——大刀、长矛,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武器,刺进敌人的胸膛,结束了帝国主义者及爪牙的横行霸道。尽管黑夜漫长,人民的团结和斗争本身,就显示着光明的晨曦即将来临。他们高举着鲜艳的红旗纵情歌舞。在高呼胜利中,在强烈而快速的节奏气氛中,显示了人民奋勇前进的高昂情绪。
《恩库埃佐》歌舞剧有着引人入胜的显著特色,情节发展连贯,一环紧扣一环,层次分明,清楚地告诉观众,有力地揭示出严肃的主题。它是一首英雄的凯歌;它是一幅战斗的油画;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是奋勇前进的起点;它是革命人民的前进大道。
刚果(布)迪亚布瓦歌舞团的演出是成功的。我们相信,他们在致力发展民族民间特色的歌舞艺术中,一定会开放出色彩斑斓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附图片)
刚果(布)迪亚布瓦歌舞团演出的舞蹈《翁巴》。这个青年农民舞,讽刺那些卑躬屈膝地仿效欧洲人的市侩们。
陈娟美摄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悬挂演员大照片起什么作用?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赵振远
近两年来,许多电影院的观众休息室里,挂起了我国电影演员的大照片,显得特别耀眼。这种照片,有些人欣赏;但许多观众弄不明白: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电影,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重要工具,它必须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电影的编剧、摄制、放映以及有关的宣传工作,都必须从这一根本点出发。
影院观众休息室,固然是观众休息赏玩的场所,但也是向观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好地方。室内除了张贴一些海报、画页介绍影片内容以外,如果能挂一些观众公认的好影片的剧照和剧中英雄人物(如白毛女、琼花、郭大娘、李双双、李三辈等)的照片,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而今天所看到的,却是穿着奇装异服、披着雪白罩纱、戴着闪光耳环、做着千姿百态的演员群相。这能对广大观众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为一些爱评头品足的人提供了资料,再就是给一些思想不够健康的男女青年以追求穿着或照相的标本。
也许有人说,这是为了表扬那些在我国电影事业方面有所贡献的演员,这看法是不妥当的。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当然是与我国电影演员的努力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尊敬他们,感谢他们。但是,一部优秀影片的完成,编剧、导演、音乐、美工以及许多工作人员的作用也都是不可磨灭的。而且最主要的还是党的文艺方针在文艺工作者思想上开了花的结果。观众给一部影片以好评,这就是电影工作者的最大光荣和愉快;观众从影片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这就是电影工作者的功劳。是不是没有挂照片的优秀电影工作者,就没有值得表彰之处呢?我们对于我们的电影演员,应该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对待“电影明星”的态度区别开来。他们是资本家的雇员,资本家需要极力宣扬他们、把他们作为广告,以吸引“影迷”,好赚大钱。至于我们的电影演员,则是革命文艺战线上的一名战士,用旧的对待“电影明星”的态度对待他们,恰恰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总之,我们应当极力去提高影片的思想内容,而不是去宣扬演员的个人形象。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大看革命现代戏
浙江嘉兴 阮露
很多革命现代戏的上演博得了观众的热烈赞赏。然而,戏总是演给观众看的,我们要提倡大演革命现代戏,同时也要提倡大看革命现代戏。广大的观众,也要来参加这场文化大革命。是看革命现代戏,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然后又去向更多的人做社会主义的义务宣传员呢,还是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戏,接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教育,然后又有意无意地去宣传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的观众,必须严肃地思考和对待的一个问题。
工农兵观众对许多革命现代戏都是热诚欢迎,看了以后又禁不住奔走相告的。无论是报刊上的评论文章,或者是日常闲谈中,都反映了这种情况。《八一风暴》、《李双双》、《智取威虎山》、《霓虹灯下的哨兵》、《芦荡火种》、《红灯记》、《年青的一代》……等等,许多剧目的内容已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津津乐道的了。这是基本的,是主流。可是,就在这同一个时间里,我们也听到另一些议论。有人觉得现代戏的剧目还不丰富,好些剧团都演同样剧目;有人说:“现代戏没有味道”,有人说:“穿上现代人服装,唱、做、念、打都不象了”等等,等等。这些议论中,当然也有好心的,祝愿现代戏很快发展;但也有不少是自己的思想转不过弯来的。
说不丰富,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现代戏是新的事物,当然一下子不可能有许多新剧目。传统剧目不也是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淘汰,才剩下那一些比较为观众熟悉的剧目吗?另一方面,许多剧团纷纷上演同样的几个剧目,不也正是说明了这出戏的优点很多,受到观众的欢迎吗?上海人民沪剧团的《芦荡火种》连演七个月卖座不衰,北京七八个剧团同时上演《千万不要忘记》,也连续三个月之久,不都是有力的证明吗?
至于“不象”,穿了工农兵服装在舞台上轻移莲步当然不象,但这绝不是现代戏不好,而是那些表现古人的表演形式实在太不能适合于表现今天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了。对这些东西,该革除就要毫无留恋地予以革除,而对现代戏中创新的、结合新内容而保留的老的身段动作,就要热情地肯定它,表扬它,发展它。
革命,就是要“变”。剧本内容要变,演员表演要变,观众的思想感情也同样要变。如果只是迷恋于水袖一甩,髯口一捋,而不喜欢那些适合于表现工农兵的新身段新动作,从表面上看,似乎都只是个爱好的问题,其实不然。爱好是思想感情的表现,而思想感情又是由立场观点决定的。爱好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人物还是爱好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爱好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凯歌还是爱好后花园私订终身的缠绵悱恻之情,这中间不是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吗?
大演革命现代戏既是一场大变革,观众不跟着变是不可能的。大看革命戏,虽说是业余文化生活里的事,可是,归根到底,它也反映着我们每个人思想革命化的程度哩。


第6版()
专栏:


符加雷我坐火车爱临窗,我把车窗当画框。列车日行千百里,新景换了万千张:高山戴雪冠,身着白纱衫;悬崖飞瀑溅珠玉,恰似缨络垂胸前。忽见山头红云飞,望远镜里仔细看:呵!原来是——解放大军正演习,红旗插上制高点!大江日夜流,白浪送轻舟。水从天边来,还向天边去;不见江之尾,不见江之头。但见两岸隆隆马达吼,社员来去驾铁牛。看那根根烟囱,何等高大粗壮!那是工人阶级,高高举起臂膀,蓝天作纸正挥写:“咱们工人有力量……”我坐火车爱临窗,我把车窗当画框:鹰击长空翅卷云,马驰平野蹄生香;江山如此多娇,英雄斗志昂扬!我也愿作画中人,为建设祖国发热发光!


第6版()
专栏:

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侧写
法乃光
左上图:老朋友,你好!
左下图:比赛前的技术交流
下图:松崎在北京体育馆
右图:同声高唱胜利歌——在万众欢腾中结束竞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