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广东墩寨糖厂亦工亦农的合同工制度调查报告
杜导正 邓国庠
广东省台山县地方国营墩寨糖厂,开办于一九五六年,是一个办在偏僻的山区农村里的工厂。这个山区,俗称墩寨片,包括端芬公社的四个大队,有一万二千亩耕地,四千六百人,盛产水稻和甘蔗,为墩寨糖厂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料。墩寨糖厂是一个半机械化的工厂,机器榨蔗,手工煮糖,生产能力为日榨甘蔗七十五吨。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这个糖厂在榨季里生产了片糖一千零一十三吨;生产中所压榨的七千吨甘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墩寨片的四个大队提供的。
墩寨糖厂实行着亦工亦农的合同工制度。实行这种合同工制度,在经济上,对国家、工厂、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和农民都有利;在政治上,能密切城乡关系,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并且对逐步缩小以至将来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水稻、甘蔗等农业生产和制糖生产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双季稻和甘蔗都是在初春种植,夏季收获早稻和种下晚稻,秋季收割晚稻和甘蔗,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是农事活动很忙的季节,到了冬季,就进入农闲的季节。制糖生产则从秋末收割甘蔗开始进入旺季,到了冬季进入生产最紧张的时期。因此,在糖厂生产任务紧张、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候,正是农闲季节,农业有可能腾出大批人力,用来支援工业生产;到了农忙季节,糖厂生产进入了淡季,又可以把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生产中去。因此,适应农业和制糖生产具有很强季节性的这种特点来组织生产,就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节约。墩寨糖厂就是适应这个要求办的。墩寨糖厂在冬季农闲时开工,在农忙时停工。工厂只有少数固定工(或称常年工),他们在开工期间全力组织生产;停工期间负责机械维修,采购备料,以及指导农村甘蔗的计划生产,并在农忙时参加一定的农业生产,为附近农村修理机器装备并担任机械排灌的技术指导。工厂在开工时,从邻近四个大队的农村中招收社员来厂做工。办法是由工厂、生产队和本人三方协议,签订劳动合同。这个合同规定:应招的工人属临时工性质,工作期限为一个榨季,农闲时来厂做工,农忙时回村务农;合同工(或称季节工,下同)在厂应积极劳动,厉行节约,严格遵守工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法令;合同工在厂期间的工资、劳动保护、疾病医疗、生活福利、文化娱乐等待遇与固定工相同。现在,墩寨糖厂这种合同工共有一百三十五人,固定工只有十人,合同工占全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三。
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农副业得到全面发展
墩寨糖厂实行了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以后,使得墩寨片四个大队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去年冬季,整整四个月里,墩寨片四个大队的劳动力,除了少数人参加兴修水利外,几乎都直接地间接地参加了墩寨糖厂的榨糖生产。一百三十五个当了合同工的社员直接参加了糖厂的生产活动,其余的劳动力也绝大部分从事于斩蔗、运蔗、割山草(煮糖用)等劳动。自从办了糖厂,墩寨一带农村就不见冬闲了。不仅整劳动力、半劳动力人人有活干,连小学生放了寒假,也操起一条扁担上山刈草。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去年农闲期间,墩寨片社员光给糖厂刈山草,就收入了现金一万八千元。
墩寨糖厂的开办还促进了墩寨片四个大队农副业的全面发展。墩寨片四个大队,荒地很多,土壤宜于种植甘蔗。但是办墩寨糖厂以前,由于农村甘蔗土榨设备生产能力很低,把甘蔗运到城市糖厂去压榨,运输费用又太高,因而限制了这里甘蔗生产的发展。墩寨糖厂的开办,解决了甘蔗的销路问题,促进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几年来,这个地区甘蔗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到去年,甘蔗种植面积已由一千亩扩大到二千零八十亩(扩大部分都是开荒地),单产由六千斤提高到近七千斤,总产量由三千吨提高到六千五百多吨,增长了一倍多。目前,墩寨片四个大队,在粮食、甘蔗和花生的三大主要农作物中,以甘蔗的收入最大,约占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墩寨片四个大队,随着甘蔗产量大幅度的增长,集体经济和社员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了。近一、二年来,已有可能把积累的资金集中用于农田的基本建设,兴修水利,购置农业设备,改变自然条件,进一步提高了水稻、甘蔗等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去年一年,这四个大队就以四万多元公共积累购置了共一百七十四马力的抽水机六部,以一万多元整修水塘,建了八座粮仓,又添置了农艇和耕牛。就添置的六部抽水机来说,就能灌溉五千亩耕地,再加上过去几年兴建的水利工程和旧有的水田,墩寨片四个大队的一万二千亩耕地几乎全部都有灌溉设备了。
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墩寨片在水稻甘蔗的单产和总产显著地增长的同时,其它农副业生产,如花生、生猪、鸡鸭鹅,都较几年前有了显著增长。现在,墩寨片不仅做到了粮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卖给国家。今年他们向国家缴售的余粮就达六十五万多斤。可见,墩寨糖厂的开办和亦工亦农合同工制度的实行,对于墩寨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制糖成本日益降低,糖厂生产日益发展
糖厂设在甘蔗产地,并实行亦工亦农的合同工制度,使得制糖的成本日益降低。
首先是运费的节约。在墩寨糖厂未开办前,墩寨片生产的甘蔗,除了部分在当地用土法压榨加工外,要远运到台山县城附近的地方国营台山糖厂去加工,每吨甘蔗从墩寨片送到台山糖厂的运费高达十元;有时还要运到江门市去加工,每吨甘蔗的运费更高达二十五元,而且由于长途辗转运输,甘蔗的损耗率有时竟达三分之一。现在,墩寨糖厂就设在原料产地,糖厂门口就是甘蔗田,运输路程很短,运费和甘蔗的损耗率自然大大降低了。最近这个榨季,墩寨糖厂平均每吨甘蔗的运费只有一元多,比运往台山糖厂少八元多,比运往江门市少二十三元多。这个榨季,墩寨糖厂共榨甘蔗七千吨,如果按运到台山糖厂的路程计算运费,国家就要多付出五万多元;如果按运到江门市计算运费,国家更要多付出十六万多元。
其次是工资的节约。墩寨糖厂实行合同工制度,既避免了工厂停工期间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又能够使工厂节省了大批工资以及有关的开支。墩寨糖厂一个固定工每月工资平均为四十八元,一年共为五百七十六元;一个合同工每月工资平均四十二元,一年做工时间为四个月,共一百六十八元。一个合同工比一个固定工一年少用工资四百零八元。就是说,如果墩寨糖厂把榨季少不得的这一百三十五个合同工,都改用固定工,那么一年内光工资这一项就要多开支五万五千多元。
第三是非生产性支出的节约。墩寨糖厂花在宿舍、办公室等非生产性建设方面的费用也是很少的。合同工来自附近农村,居住等生活设备都可以就近解决。墩寨糖厂建厂八年,除厂房、仓库是新建的以外,没有建过一间宿舍、一间办公室。这就为糖厂节省了一笔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费用。
墩寨糖厂的开办,促进了墩寨片甘蔗生产的发展,同时甘蔗生产的发展又保证了糖厂生产原料的需要,使糖厂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生产成本相对降低,增加了盈利。在一九六○年以前,墩寨片每年甘蔗的总产量,约在三千吨左右,不能满足糖厂的需要,糖厂生产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糖厂的生产成本因而较高。近几年来,墩寨片甘蔗生产大幅度增长,去年甘蔗的总产量比一九六○年增长一倍以上,墩寨糖厂有了充足的生产原料,生产潜力充分地利用起来了。这个糖厂日榨设备能力原为五十吨,近几年随着甘蔗压榨量的增大,只略添置一些设备,改进了操作,全厂日榨能力便由原来的五十吨提高到七十五吨,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这个榨季,墩寨糖厂上缴的利润就达九万六千元之多,超过墩寨糖厂的全部建厂费用。
既办了工厂,又不增加城市负担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的农副业生产,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我国当前整个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农业所能提供的商品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毕竟还是有限的,不能够满足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怎样才能作到既开办了工厂、发展了工业,同时又不增加城市的负担,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把工厂设在原料产地的农村,并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工业和增加城市农副产品供应这个矛盾。墩寨糖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样板。
墩寨糖厂的合同工,都是当地的农民,来厂做工可以自带口粮,到工厂停工以后,又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可以不增加或很少增加国家供应商品粮食和农副业产品的负担了。象合同工黄浩全、黄惠光,都是糖厂的主要合同工,每月工资在五十元以上,今年工厂停榨后,三月间又回到生产队务农,不到半年工夫,他们都做了二百个以上的农业劳动日。还有叶屋生产队的社员叶长佳,也是糖厂的主要合同工,今年三月回到生产队之后的半年中,月月超过定勤标准。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合同工在农闲期到厂做工,基本上不影响他们在农村公社的农业劳动。显然,要在城市中开办这样一个糖厂,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工人,携带家属,随之而来的住房、托儿所等等问题也就来了,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的供应和为职工服务的行业也随之增加,这就会给国家和城市增加很多负担。
为农村带来了文化技术
墩寨片四个大队的农民,直到一九五六年,从不曾听见过机器的响声。自从糖厂开办后,整个山区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这里的农田灌溉、碾米加工都使用了动力机械,现又着手筹建电动排灌站。由于机器的使用,向农村提出了技术力量队伍的问题。墩寨糖厂在为农村培养技术力量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糖厂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使合同工在工厂生产中边劳动,边学技术,不到几年的时间,那些在糖厂动力机械车间劳动的合同工,一般的都学会了动力机械的操作技术。墩寨糖厂办厂的八年中,这样训练出来的动力机械工就有二十四个。农忙时,墩寨糖厂的老技工还亲自去生产队帮助训练机械工。现在墩寨片四个大队使用动力机械的技术人员,都是糖厂培养出来的。
墩寨糖厂不仅为农村培养了技术人才,而且又是墩寨片四个大队的技术中心。墩寨片四个大队所有的农业机械,都是糖厂给安装的;机械出了故障,是糖厂给修理的;零件是糖厂给装配的。通过这些活动,也进一步密切了工农关系。端芬公社干部说:“墩寨糖厂是我们的机械修配厂。”
加强了社员的集体观念,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
墩寨糖厂实行亦工亦农的合同工制度,还使当地社员的集体主义观点和组织性、纪律性得到加强。由于合同工在工厂中受到党组织的教育,受到机械工业集体生产的锻炼和工人阶级的良好影响,因而提高了觉悟;他们回到农村后,便以自己受到的影响来影响其他社员。
社员在没有进厂当合同工以前,往往容易从局部利益出发,忽视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时同糖厂发生一些矛盾。如工厂验收甘蔗的质量规格很严格,有些社员就不大满意。可是当他们进厂作了合同工以后,在厂内看到把带有泥沙的甘蔗放到压榨机压榨,就会影响红糖质量,给国家造成损失,这时,他们就一下子改变了过去那种错误的想法。他们自己想通了,回到大队里,就会对其他社员进行说服教育。
这几年来,合同工的组织性、纪律性也大大增强了。过去春节放假后,总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合同工不能按时回厂生产。一九六二年后,假后不按时回厂的很少了。老合同工周长洽说:“工人和农民就是不同。农民干活累了,可以歇下来抽口烟,劳动时间可长可短,今天干不完明天再来。当工人就不能这样散漫,得要按时接班,八小时生产,一分钟也不能离开岗位,工厂生产工序一个接着一个,哪个环节怠慢了,立即就影响全厂生产。所以是松散不得的!”
合同工制度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和社员个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觉悟,也就有利于加强工业和农业的联系,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墩寨糖厂的职工,对墩寨片四个大队的支援是十分积极的。糖厂把每年留下的蔗渣,支援大队作肥料。每年收榨后,糖厂都拨出一部抽水机和一批技工支援农业生产。遇到干旱,墩寨糖厂就派出技工携带机械修理设备支援抗旱,哪里有困难,就支援哪里。去年墩寨片旱情很严重,从一月开始到五月二十八日止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这时,糖厂暂时搁下自己的机械维修工作,把全厂仅有的四个机械工人,都派到墩寨片去检修抽水机,夜以继日,不辞劳累坚持了六十多天。当地的社员们很感动,把他们看成自己的亲人。
墩寨片四个大队,对墩寨糖厂也可以说做到了有求必应。它供给糖厂的甘蔗,量足质高;它每年调给糖厂的合同工,都挑选了又挑选,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到。糖厂背后有一条大同河,原来河水浅,糖厂想把它变成一条交通水道,但缺乏劳动力。公社知道后,便发动农民修筑堤坝,提高了水位,使河道能通行载重三吨的船只,减少了糖厂运输费用的支出。农民对待国家兴办的工厂,就象对待自己兴办的企业一样,热情地关心它,支持它。
墩寨地区的农民过去对于工农联盟的认识是抽象的。墩寨片自从办起糖厂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墩寨糖厂虽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墩寨片四个大队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经济,由于正确地处理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工业加强了对农业集体经济的支援,集体经济发展了;同时,集体经济又为工业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劳动力,工业也发展了。它们彼此紧密合作,相互促进,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工厂和工人,也有利于公社集体经济和社员个人,因此,这几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那里的工人和农民深有所感地说:“我们这里的工农联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墩寨糖厂所实行的亦工亦农的合同工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新的试验,在短短的几年中,已经初步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今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它的优越性将更加充分地得到发挥。亦工亦农劳动制度是一个具有远大前途的社会主义劳动制度。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林产化学工业的发展
赵廷珪 李庆苏
林产化学工业是指以树木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一般地说,林产化学工业包括两个方面:即木材的化学利用和森林化学产品的制造。木材的化学利用主要是以木材本身的成份(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为原料制取化学产品;森林化学产品的制造则是以化工方法提取树木及其副产物中的某些天然有机化合物,如树脂、油脂、丹宁、棓酸、虫胶等。
木材的化学利用
木材的化学利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木材纸浆与人造纤维浆粕。木浆有化学浆与机械浆之分。目前,世界上着重发展的为化学浆。一九六二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化学浆比重达百分之六十四点五。化学浆的制造方法是将木材经化学药剂处理后,将其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分离,利用其纤维素制成纸浆和人造纤维浆粕。木材制浆用于造纸工业,已有较长历史。木材人造纤维的生产历史还不太久。目前,世界粘胶纤维产量中百分之九十的原料是木材浆粕。粘胶纤维的工业生产,近几十年来增长很快,虽然近年合成纤维有大幅度增加,但粘胶纤维在化学纤维中仍占很大比重。
木材浆粕过去一直用的原料是针叶材,但近三十年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迅速提高阔叶材在制浆材中用量的趋势,如美国一九六○年达到百分之二十一;日本一九六一年达到百分之三十三。
第二,木材水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在酸的催化下与水作用,其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其半纤维素转化为戊糖;葡萄糖如再经发酵可变成酒精、食用酵母;戊糖再经化学加工又可制成糠醛、饲料酵母等。目前组织木材水解工业生产的主要有苏联和日本等国。在这些国家中水解产品主要是制取酒精、结晶葡萄糖和糠醛,以及食用酵母和饲料酵母。苏联木材水解生产较发达,从一九三五年在列宁格勒建立第一座木材水解厂起到一九六二年为止,已有木材水解厂十八座。这些工厂全是以稀硫酸高压渗滤法生产水解酒精的,每年处理的废材与薪材量共约达十五万实积立米。
日本木材水解生产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战后,由于粮食缺乏,糖、酒供应困难,从一九五八年起,大力研究发展木材水解生产,解决食糖问题。现在已建成结晶葡萄糖木材水解试验工厂四座,设计生产能力共计年达二万吨以上。据一九六○年报道,要求十年后结晶葡萄糖产量达十五万吨。这些工厂采用的工艺路线为常压浓硫酸水解法和浓盐酸水解法。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酒精工业原料的严重缺乏,曾建立了一批木屑水解工厂,战争结束后不久即停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面临蛋白质食料和饲料的严重缺乏,曾建立了五座水解厂生产酒精、酵母。战后,由于原料和燃料供应困难,生产又陷于停顿。一九四八年开始新莱诺法(浓盐酸法)的研究工作,至一九五八年开始兴建一座年加工一千五百到一千八百吨干阔叶材的样板厂,一九六○年建成。生产的产品有结晶葡萄糖、多元醇和木素树脂等。
其他国家,例如美、法、意、瑞士、瑞典、芬兰等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年代里,都曾建立过水解酒精和饲料酵母工厂,战后都因故停产了。
第三,木材热解。炭窑烧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随着冶炼业逐渐发展起来的。近百年来出现了现代化的木材干馏工业,除生产木炭外,还回收许多化学产品。其生产工艺是将薪炭材或废材放在干馏釜中,在隔离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分解,木材即被热解为木炭、木醋液和木焦油。木炭再加工又可得活性炭,渗碳剂、二硫化碳等;木焦油经分馏又可得抗氧剂、杂酚油;木醋液再加工又可得醋酸和甲醇。木材热解的发展趋势过去是以取得化学产品为主的,现在由于木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阔,而醋酸、甲醇等又受到合成工业发展的竞争,所以各国木材热解目前着重于木炭及其再制品的生产,化学产品的回收降于次要地位。
苏联是木材干馏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从一九三二年建立第一座木材干馏厂起,到现在已拥有年加工能力在五万至二十四万实积立米木材的大型干馏醋酸厂八座,每年可处理阔叶材约一百一十万立米。
美国木材干馏工业创始于一八○○年左右,一九二○年前后,木材干馏工厂曾超过一百座,为当时取得醋酸和甲醇的主要来源。后来,由于合成工业的兴起,到现在仅存干馏厂六座,主要以生产木炭为主。
法、意、波等国主要是以古式炭窑为工业生产木炭,但也有一部分干馏厂。英国、瑞典、南斯拉夫等国家也有少数木材干馏厂。
森 林 化 学 产 品 的 制 造
森林化学产品种类很多,如松香与松节油、栲胶、紫胶、樟脑和樟油、冷杉胶、棓酸、芳香油、硬橡胶、桦树糖等。这些产品多具有独特的性质与广泛的用途。目前,在国外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松香与松节油。松香与松节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造纸、肥皂、油漆、橡胶、医药、合成等轻、化工业与某些国防工业中。制取松香与松节油的方法有三:(一)把从松树采割来的松脂放入蒸馏锅(釜)中,用蒸汽或直接火加热即可得松香和松节油。(二)将含脂的松树伐根(或称伐根明子)和风倒木(或称地表明子)破成碎片放在萃取器中,用汽油等溶剂提取也可得松香与松节油。(三)在用松木作原料的造纸厂中,从黑液中也可回收松香,从蒸解过程中也可回收松节油。近年来,世界松香生产总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发展脂松香的同时,较快地发展木浆浮油松香和萃取松香。一九六一年,全世界共产松香一百万吨,松节油二十四万吨。生产松香的国家主要有苏、美、法和葡萄牙等。美国现在共有二十座脂松香厂,十三个木浆浮油松香车间,约十六座萃取松香厂。
苏联从一九二六年工业采脂开始起,直到现在,计有年加工能力在一千至三万二千吨松香厂十座;年加工能力在一千至三万吨手工业合作社工厂九座。脂松香占整个松香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美国以萃取松香产量为最高,其次是脂松香。美国松节油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十万吨左右,但在很长时间内脂松节油和萃取松节油的产量一直在下降,而木浆浮油松节油在上升。
法国主要是用海岸松生产脂松香。加工企业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间将七十八个松香厂并为四十八个,旨在采用现代化设备,降低加工费用。
脂松香在许多国家松香生产中多居于首位,为了增加脂松香原料——松脂——的产量,提高采脂劳动生产率,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改进松脂采割技术和采割工具。一般有常法采脂和化学采脂两大类。目前,有的国家在化学采脂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美国化学采脂割面占整个采脂割面百分之九十五。
第二,栲胶。将丹宁含量高的树皮、果壳、木料等经过粉碎、浸提、浓缩和干燥四个工序,即制成固体栲胶,但也有经过前三个工序生产液体栲胶的。栲胶是鞣革和染制鱼网必不可少的工业原料。全世界年产栲胶约八十万吨。生产的栲胶主要有樫木栲胶、栗木栲胶和荆树皮栲胶。樫木栲胶主要产于阿根廷与巴拉圭。这种栲胶几乎占世界栲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栗木栲胶主要产于意大利和法国。这种栲胶全世界年产量约十四万吨左右。荆树皮栲胶目前主要产于南非联邦。此外,苏联目前主要生产的是栎木栲胶、柳树皮栲胶、云杉皮栲胶。美国除了利用本国的栗木生产部分栲胶外,每年还需从国外掠夺和进口约百分之四十栲胶(约八万吨);和百分之二十五荆树皮(约五万吨),其合成鞣料年产量约一万五千吨。
目前,在栲胶生产中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发掘新资源的同时,积极寻找生长快、丹宁含量高的优良鞣料植物,建立人工栲胶原料基地,以解决长远需要问题。其次,是改进生产设备,提高栲胶质量,以满足制革工业需要。
现在各国研究出来的合成鞣料,大都不够理想,只能同栲胶混合使用,改进栲胶鞣性。
第三,紫胶。紫胶是亚热带地区紫胶虫分泌的紫红色胶质物。它具有良好的绝缘、防潮、防腐、粘合等性能,是国防工业与轻、重工业的重要原料,被列为战略物资。印度、英、美等国都对它进行过研究。目前生产紫胶的国家主要为印度和东南亚诸国。印度的第一座紫胶工厂,是一八五五年在加尔各答建立的,当时主要是利用紫红色胶质物的紫红色素生产虫胶染料。而从色素利用转入胶质物(树脂)利用的年代,大约开始于一八七二年。紫胶生产的工艺有布袋法、水压法和溶剂法三种。
印度紫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平均年产量约四万二千八百吨,战后,平均年产量三万七千九百八十吨;平均每年出口粗虫胶约三万吨,主要出口到美、英、西德、法、意、苏、日、澳大利亚和南美。
其次,泰国战前平均每年产紫梗约三千七百二十吨,战后,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一九五五年生产量达二万二千三百二十吨;缅甸在战前每年生产约二千二百四十吨,战后曾一度因无销路,生产基本停止,一九五四年后略有恢复,年产五百余吨。泰国及缅甸由于本国紫胶精制工业较落后,紫胶原料多半出口到印度,但泰国紫胶工业后来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也有出口,主要出口到美国。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不丹、巴基斯坦和锡兰等国均有少量生产。
第四,樟脑和樟油。樟脑和樟油是从樟树的根、干、枝、叶中提出的。它们的用途很广,是香料、医药、化学、塑料等工业的重要原料。生产樟脑与樟油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和日本。近年来樟脑的生产一直处于下降状况。目前,每年的年产水平在二千五百至三千吨以下。当然,这样低的产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现今各国每年的樟脑总消耗量要达一万二千至一万五千吨之多。不足部分全由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合成樟脑所补充和满足。现在合成樟脑无论在生产方面,或者在消费数量上都是占着主要的地位,而且成本低。因此,从樟木中提取天然樟脑的生产很难竞争得过合成樟脑。但是,有人认为,天然樟脑生产今后还会继续发展,因为在生产它的同时,还会得到比它更珍贵的一系列其他樟木产品,例如黄樟素、里哪醇等。
日本的樟树主要生长于九州、四国、本州南部的温暖地带。现在樟脑年产量降至一千至二千吨。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劳力不足和销售市场丧失。
美国、印度和意大利等国都曾进行过樟树的营造,均未获得成功。只有东非坦噶尼喀取得了一些成就,现在建有一座小型的樟脑厂,进行着樟脑的生产。
第五,冷杉胶。冷杉胶在世界市场上称做加拿大树胶,原因是这个产品主要由加拿大提供。加拿大树胶是由加拿大香枞树的树脂加工制成的。由于它透明、粘合力强,具有同玻璃近似的折光率,是光学仪器制造工业上粘结镜片必不可少的胶合剂。现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大都从本国枞树中找到了可以提制冷杉胶的树种,分别制成了近似加拿大树胶的产品。例如,苏联以本国西伯利亚冷杉和高加索冷杉为原料,在中央林化科学研究所实验工厂内,建立一座年产一点五至二吨的冷杉胶车间,从而摆脱进口,满足了国民经济需要。英、美和日本等国,现也能从本国的冷杉树脂中制成符合规格的冷杉胶。
从上述简略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林产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与地位:(一)能够提供许多有重要用途的工业原料和化工产品,对发展轻工业、化学工业以至国防工业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不少是不能用合成方法代替的;(二)可以有效地提高木材利用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三)许多产品在解决人们吃、穿、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减轻农业的负担,如发展木材水解生产可以大量节约工业用粮,发展人造纤维工业可以部分代替棉花等。因此,它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不少国家正根据实际需要与资源特点,积极地发展着林产化学工业。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经济研究》《光明日报》继续发表文章
进一步讨论生产价格问题
最近,北京几个报刊相继发表文章,进一步讨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生产价格问题。
《经济研究》第九期发表了戴园晨《评生产价格和平均资金利润率论》,第十期发表了张纯音、詹君仲《生产价格论的实质是取消计划经济》,《光明日报》经济学专刊第二四四期发表了林兆木、吴树青《不能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硬塞到社会主义经济中来》三篇文章,对杨坚白、何建章等同志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生产价格的论点提出商榷。
戴园晨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生产价格论者提出的核心问题,在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当是计划原则,还是利润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应当是计划管理,还是利润评价?生产价格论者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需要有一个比例于垫支资金的统一的赢利率(即平均利润率)来作为衡量的尺度,有了它才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经济核算和经济比较;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是每个企业必须达到的水平,超过平均资金利润率的就是先进企业,否则就是落后企业。戴园晨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社会主义企业的赢利已经属于《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的,为了执行种种社会职能而需要的各种扣除的具体形式。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资金和利润并无内在联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资金的增殖,社会产品不再当作资金的生产物来交换,因此,也就不存在等量资金获得等量利润的资本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金利润率不是评价企业先进落后的合理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是计划管理和计划考核,不能是利润评价;如果实施生产价格论者的主张,势必使利润成了自动调节器,代替了计划经济。
林兆木、吴树青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杨坚白等同志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有关原理,否认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和表现,而把它们说成是“以社会分工深化和部门联系密切为特征的社会化大规模经济”的产物。林兆木、吴树青认为,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运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实质上是把利润当作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求把计划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上。
张纯音、詹君仲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平均利润率规律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而实现的。没有竞争,没有资本的自由转移,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不可能实现,价值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价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价格不能成为价格形成的基础。如果按照生产价格论者的主张,以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管理的中心指标,用生产价格来改造现行价格体系,非但不能起到生产价格论者所说的
“积极作用”,反而会把平均利润率规律变成社会主义基本建设投资的调节者;会使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目的,鼓励企业追求由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由于自身努力所获得的利润;会在选择投资方案时不考虑国家的政策,被资金利润率大小所支配;会把有计划、有步骤的国民经济技术改造过程全盘打乱。可见,生产价格论实际上是与计划经济针锋相对的“理论”,是一种经济自由化的思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