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特种部队”的形象
赤驹
“特种战争”是美帝国主义用以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法宝”,而“特种部队”则是进行“特种战争”的重要工具。在肯尼迪时期,当“特种部队”这个新品种一出厂,当它开始投入丛林训练的时候,华尔街的御用宣传机器就舞文弄墨,争先恐后地为它塑造动人的形象:
他们可以“使用锋利的弯刀,清除荆榛,宰杀野兽,捕捉蛇蟒”;
他们可以携带沉重的装备,“通过没有路径的灌木林,爬过悬崖陡壁,游过宽广的溪流”;
他们可以进行“无声的战争”;“破坏和盗窃、炸毁桥梁、勒死哨兵,造谣宣传,并在月光之下杀人”;
他们可以“由海陆空渗入难以进入的地区”……。
他们还被捧之为“丛林战专家”,“一支强大的进攻力量,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丛林地区作战”。
如此“英雄”,好不得了!
那么,效果如何呢?且看他们在南越丛林中的表现:
有一幅照片:美国直升飞机被打落了,一个美军驾驶员在草莽丛中慌不择路地逃命。
又一幅照片:一群惊魂失魄的美军人员,把一个伤势惨重死猪般躺在担架上的美国佬,从直升飞机上慌乱地抬下来。
还有一幅照片:两个美国侵略者,双手颤抖地把他们的同伙的一具尸体拖下战场。
一个在南越丛林中丧了命的美国空军上尉向克在他死前的家信中写道:“我们正在挨打”,“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感到孤独、难受、失望和沮丧”,“我真的以为我得了战斗疲劳症……我的神经和脾气都受不住了”。
美国合众国际社还从南越美国“特种部队”的重要营地之一——波来古发出一节报道说:这里的美国“特种部队”人员,日夜坐卧不安,处境狼狈。他们“每天夜里都要在用泥土、木材或混凝土制成的防迫击炮的屋顶下面睡觉”,“所有的基地都在修建新的掩体,设置新的布雷区,并且正在增设铁丝网”。
如此“狗熊”,又好不可笑!
从美国宣传家笔下的“英雄”形象,到在南越人民手下的真正的“狗熊”形象,这里,是美国“特种部队”的本质的一个暴露过程。他们干的是反人民的“事业”,是非正义战争,因而永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只能遭到人民群众的反抗。脱离人民,反对人民,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士气”呢?只能是怯懦虚弱,贪生怕死,腐化堕落。美国统治者固然可以把它的士兵,训练成具有头等的技术,然而却无法改变美国军队精神实质的一丝一毫。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特种部队”在训练场地时,对手无寸铁的人民,是那样的“英雄”,而一进入真正的战斗,一碰到武装的革命人民,就马上变成了“狗熊”的原因。


第8版()
专栏:老贫农的故事

心愿
张葆森
仲秋时节,我到金麦公社去。才过运河渡口,天空就筛黄豆似的撒下雨来。常言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在水汪汪的乡间大道上赶路,雨点子落在身上、脸上,凉森森、冷嗖嗖的,冻得浑身冒起一层鸡皮疙瘩。我不由得抱怨起来:“倒霉!这雨早不下,晚不下,单赶这日子下!”
“哎,同志,可别说那话,这是好雨啊!——”我的话音才落,背后传来了一个洪钟般响亮的声音。
我惊愕地回身望去:雨地里,一个结实硬朗的老汉走了上来。只见他,光头赤脚,裤腿挽起老高,右肩上搭个粗布口袋,胸前一半,背后一半,都装得鼓囊囊、沉甸甸的,一块白色透明的塑料布,严实实地裹在粗布口袋外面,自身却由头湿到脚,两撮白棉絮似的浓眉和一把雪白的山羊胡,都不住地往下滴水。
老人家一双光脚在泥水中啪达啪达走得又稳健又快当,三脚两步追上我,问:“同志,上哪儿去?”
我回答道:“金麦公社金麦大队一小队。”
“呃呵呵!”老人笑罢,说,
“那是上我们家!——随我走吧,没多远了。秋天挨雨淋,正好练练筋骨!”
我问:“老大伯,您是进城买啥来?”
老人道:“没买啥。上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学习去来,回来打种子站捎带点麦种。”
我张罗帮他背布袋,老人家却一摆山羊胡,响声亮嗓地说:“用不着,五十斤种子,轻便!——同志,你别瞧我今年七十三了,可要论劲头,你怕还不准顶个儿哩!前几天,队里轧黄豆,我还跟队里那帮小青年一样扛口袋装仓哩!那袋子也够一百六十斤出头!”老人豪爽乐观地说着,顺手从脸上抹下一把雨水。接着,他朝天上望望,喜孜孜地说:“这雨,种麦正好!种子下地一天发胖,两天张嘴,三四天准能露出芽芽啊!哈哈哈!”
跟这样乐观健谈的老人同路,我的劲头也足了。我问:“老大伯,在队里负啥责任?”
“社员,没啥固定的职责。可你别看没啥固定职责,咱可啥事都得伸伸管管!——不瞒同志说:我叫李老红,解放后自己起的名。老婆子笑话我:
‘黄土埋脖颈的人,还起这么个鲜亮名字?’咱跟她争:‘贫农嘛,没二心,永远跟着毛主席搞革命,人越老心越红嘛!’——同志,你说对不对?”
老红大伯那坦率、开朗的言谈话语中,充分流露着当家做主的人的自豪感。
进村,老红大伯径直把我带到家中,让他老伴给我找身干衣服换,又让老伴拢盆炭火帮我烤湿衣服。眨眼间,老红大娘端来红旺红旺的一盆炭火,我想找老红大伯一起来烤湿衣服,却怎么也寻不见他的影子了。
老红大娘开解道:“这会儿,早到队部了,老家伙一颗心拴在小麦试验田上了……”
我兴奋地问:“这么说,老红大伯冒雨背来那麦种,就是搞试验田用的?”
“可不是嘛!老头子心愿高着哪!”老红大娘向我絮叨起来:“头秋,大队支书号召大伙种试验田,就给他插了翅膀了:他攒聚起几个姑娘、小伙子,成立个啥‘科技小组’,一心要让小麦丰产。队长拿这‘二郎爷’还当真神敬呢。在队部专给他们腾出一间房,供他们使用,又拨出二亩好地,让他们鼓捣。那天我问他:‘你斗大字认不出一石,能试验出啥来?’他一摆手,道:不愁!不会就去拜师学嘛。县里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有种子站,只要咱肯下心思钻,啥高明方法学不到手?’——今儿你在半道碰上他,那是上县里去两天,讨教回来了;这会儿,准是召集他那伙年轻人,鼓捣啥去了!”
吃午饭的时候,老红大伯也没回来。我匆匆吃过饭,便跑到队部去寻他。这时,雨停了。乡村雨后的空气清新得很,充满着新熟的五谷杂粮的香味。
走进队部大院,只见一间小厢房的门框上,挂块白木牌,上面写着六个茶碗口大的楷书字——农业科技小组。房间不大,里面布置得却很有秩序:迎门墙上贴一些植物画片,北墙一排木楔子上挂着一嘟噜一串的高粱穗、玉米棒、豆秧枝、花生果;南墙根架个双层木板条案,上层放一落书,下层摆满瓶瓶、罐罐,几个小花磁盘中,生满了绿茸茸的麦芽……
我走进屋时,几个男女青年正在摆弄什么。我问他们老红大伯在哪儿,他们说,早下田了。
走到田间,嗬,好热闹!老红大伯正带着一群年青人在播种覆土哩。旁边站着一群人看热闹。
一个老太太感叹着说:“看看哟,他老红大伯,种了多半辈子庄稼,如今又改新辙,用科学方法种庄稼啦!”
“当然啊”,老红大伯响声亮嗓地说,“毛主席号召咱进行三大革命,这科学实验就是其中一项;咱身为贫农,当然得挑头子搞!眼下咱的小麦才亩产百十斤,经过科学试验,咱硬是要让它亩产五、六百斤才过瘾。咱人民公社出产的粮食多啦,咱们国家就更富足啦!”
太阳露出了红艳艳的笑脸,照耀着广阔无垠的田野,照耀着在田间操劳的老红大伯他们。我看着老红大伯那高大结实的身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爱戴之情。我深信,这老贫农的心愿,是会开花结果的!


第8版()
专栏:

赞比西河之歌
——为赞比亚独立而作
高梁传说赞比西河从非洲大树的根下发源,①一股股清泉汇集起来,流过百里荒野,千里高山。掺着非洲母亲的眼泪,拌着奴隶儿子们的血汗,时而哀怨悲鸣,时而激荡呐喊……当流到赞比亚、津巴布韦的交
界处,②它因不平而浑身激怒——当年它用血液灌溉的沃野,被异国的强盗宣布为“皇土”。那终生勤劳的黑兄弟们,被撵到贫瘠的“保留地”匍匐
痛哭,祖先炼铜的土炉早已熄灭,堆成山的黄金、铜块不归原主。啊,它要反叛,它要控诉,大地裂开黑沉沉的地缝,却要把它一口吞噬。象天空里摇泄下的滔滔洪水,它勇猛地冲向无底的狭谷。千丈悬崖,回旋着风雷闪电,万条银蛇,搅起满天云雾。森林、大地在摇晃,山猴、鳄鱼无栖处,炽烈的阳光射穿断壁,唤出了彩虹伴着瀑布。你茫茫壮丽的“水烟”啊,③是赞比西河发出的呼喊,今天要把七十年的苦冤向长空尽情地吐散……雷鸣不息的大瀑布啊,要把套在脖子上的镣铐冲断!鼓起你无限的斗志和勇敢,向殖民者的碉堡作最后决战。刚果河向你呼应了,亚马孙河掀起汹涌的波澜,东方雄壮的黄河、扬子江,以宏伟的交响乐向你召唤。看呵,在水雾里飞翔的长虹,驾起了一座彩桥,多么灿烂,它应着雷鸣的涛声吹起号角,歌唱非洲解放斗争的凯旋……
注①:赞比西河发源于赞比 亚西北部巴罗兹兰高原,由千百条小溪汇合而成。当地人传说,第 一支小溪是从一棵大树树根下的洞穴里流出。
注②:赞比亚、津巴布韦,即“北罗得西亚”、“南罗得西亚”。后两者是帝国主义强加给这两个国家的名称。赞比亚人民在几百年前就有炼铜术,并且把他们制造的铜器,运到中非西非的海岸交换。
注③:“水烟”,即赞比西河的“维多利亚大瀑布”、“维多利亚大瀑布”是英帝国主义以其女皇的名字强加的。当地非洲人民把它叫做“莫希奥冬尼亚”,意为“水烟”,形容瀑布下落时掀起的茫茫水雾。“水烟”为世界少有的大瀑布,由五个毗连的瀑布组成,其宽二英里,高有三百五十五英尺,在日出日落和月圆时,可以见到七色长虹出现在瀑布之侧。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一和零之间
山东青岛 毛书征
一和零之差是极小的,但以一乘六亿却等于六亿,而以零乘六亿却仍旧等于零。
在一定的条件下,点滴的实践可以转化成丰功伟绩,而只说不做在任何条件下,却只能落个“零乘若干仍等于零”。愚公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一锨一锨挖土的实干精神,就能移掉“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巍峨大山;蜜蜂采蜜看来微乎其微,但日久天长就能酿出享用不尽的百花甜蜜来。这类社会上和自然界的生动事实,给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任何看来微不足道的然而是正确的实际行动,坚持下去,就能收到赫赫之功,结出累累之果。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即便要做出点滴的成就,也不象纸上画“一”那样容易。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的郑凤荣,苦苦奋斗了六个年头,顽强地冲击了十一次,才跳过了肉眼很难察觉的一厘米(从一点七七米到一点七八米)的高度。山沟里的女
“秀才”黄顺玉,为了学好一篇毛主席著作,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做饭摇风匣的时候,铲地休息的时候,都要掏出书来看一会,真是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看,要跃过这一厘米高度,学好一篇毛主席著作,是多么不易啊!如果没有“为祖国争光,打破世界纪录”的雄心壮志,如果没有“为了革命事业,学好毛主席著作”的崇高目的,如果没有不畏劳苦、藐视困难、坚持有恒、踏踏实实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那一厘米的高度肯定是越不过去的,那一篇篇毛主席著作肯定是学不到手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老是在“零”上打圈子,迟迟不去实践;也不要小看了那些“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笨”工作;而是应当象雷锋、黄顺玉、郑凤荣那样,既从“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这些伟大理想、目标着眼,又从一担一担地挑土、一步一步地走路这些细小地方做起,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持之以恒,不断革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凌云壮志,而不至于落个零乘若干仍等于零!


第8版()
专栏:

在美丽的金边
——柬埔寨速写
邵宇
民族独立纪念碑
美国南越侵略者的下场
湄公河边节日
繁荣的金边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