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运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武器搞好管理教育
某部红九连班长 王玉文
吃了苦头,找到武器
去年我在七班当班长,班里有个武建中同志,入伍前是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工作中,我只看到他的缺点,没有看到他的优点。比如在野外生产时他不和同志们在一个炕上睡,硬要支个铺单独睡。他说:“这是习惯。”班里同志对他很有意见,说他摆知识分子架子,他却说别人不了解他,不关心他。我对他也很不满意,半年多没表扬过他一次,批评他的次数却很多。有一次,部队搞夏锄生产,我把任务平均分给了个人,每人六垅。武建中从小就念书,没干过活,只完成了一半。连里批评七班没有完成任务。我想武建中锄得最少,连里批评了我,我回去也得抓一个。在班务会上我沉着脸说:“武建中,在文化上你是个大学生,在生产上你还得老老实实当个小学生,把你的臭架子放一放吧!”他当场就和我吵了起来。第二天,他饭也没吃,提前一个小时上工去了。我很恼火,心想你还给我赌气呀!到地里我又批评他一顿。我说:“武建中,昨天你没完成任务,批评你还不虚心接受,今天你又提前上工,跟谁请示啦?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结果他比第一天锄得更少。
团员马江看到班里天天完不成任务,就向我建议说:“班长,我看任务还是不要分到个人吧!把大家编成几个组,一个老同志带一个新同志,这样完成任务要好些。”我说:“合到一块他们依赖思想更大,就是得分开,非得好好锻炼锻炼他们不可。”马江同志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背地里说:“今后班长分我多少任务我就干多少,别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从此再也不提建议了。这样班里工作没有搞好,年终也没评上四好班,全班只有两人评上了五好战士。我想,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费了不少劲,连个四好班也没捞上,都是这些城市兵给我搞坏了的。四好总评时,指导员给我指出要改进领导方法,我还不服气地说:“这些城市少爷,哪个是当兵的材料!”
总评后,我调到一排机枪班当班长。机枪班是个四好班。这使我不得不考虑:过去在七班为什么没有把工作搞好,现在又如何把机枪班搞好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的《矛盾论》,我才认识到,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着矛盾,过去班里存在的问题,都是矛盾,处理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一个矛盾。班里有许多矛盾。我认为班长与战士就是一个矛盾。在这个矛盾当中,班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一个班建设的好坏,同班长的关系很大。过去七班工作没搞好,光怪战士落后是错误的,主要是自己的工作存在缺点,需要改进。但是,到底怎样做才对呢?想了许多办法,效果都不大,思想很苦恼。正在这个时候,《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介绍毛主席“一分为二”思想的文章,我反复地学习了几次,进一步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象《矛盾论》里所说的,每一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它的反面。因而我们对人对事都要一分为二,既看先进的一面,也看落后的一面,既看优点,也看缺点。可自己过去看问题,把人看死了,特别是对学生出身的同志,就只看到他们自由散漫缺乏劳动锻炼的缺点,没有看到他们好学上进的优点,批评多,表扬少,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提不起劲头来。找到了“一分为二”这个武器,我的心里才亮堂起来,有了信心。
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武器搞好管理教育
(一)全面看问题,以表扬为主。
学了毛主席“一分为二”的思想,我看问题的方法有了改进,懂得了全面地看战士,懂得了应该以表扬为主了。但是,初步的学习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一遇到具体情况还是弄不通。后来又在用的当中反复学,才逐步做到这一点。
今年一月连里掀起了练习投弹高潮,提出突破四十米的指标。班里的同志信心很足。经过了苦练,全班由平均三十四米上升到三十九米,眼看就要突破指标。正在这个时候,在后勤出差三年的殷长春同志回到了连队。我在连部碰见他,他对我说:“在后勤种了三年菜,回到连队怕技术跟不上队。”一打听,他投弹只能投三十三米,我心里就叨咕开了。正巧指导员对我说:“殷长春到你们班里去吧!”我一听心里就凉了半截,感到这四十米的指标要吹了,脱口说了一句:“我们班又来了个拖腿的。”对他的接待也很冷淡,扭过头去对他说:“背上背包跟我走吧!”指导员一看我的表情不对头,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说:“不仅有困难,困难还大着呢!”指导员要我好好想一想。回到班里,我又重读了有关“一分为二”的文章。用“一分为二”的思想一对照,才发觉自己对殷长春同志又犯了片面性,只看到他缺点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优点的一面。认识提高了,思想包袱放下了。第二天,我帮助他练投弹,他不去,还说:“反正我是个拖腿的,练不练有什么用,我又快复员了,部队在大力培养接班人,我是个文盲,军事技术又差,能接什么班呢?”我一看他也不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自己,对我还有点意见,就考虑从积极方面启发他。殷长春同志的家庭出身好,入伍后服从组织需要,连续搞三年生产,毫无怨言。我就找他个别谈话,对他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都是阶级兄弟,过去我没有用阶级兄弟感情来对待同志,看不起你,是不对的。”接着我向他叙述了我家在旧社会受的苦。他没等我说完就抢着说:“班长,别说了,天下穷人是一条苦根,我家过去也是祖辈给地主当长工,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我们就没有今天。现在自己怕训练跟不上,就不安心工作,有了点困难就不想克服,对不起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们的认识一致了,训练劲头也就上来了。可是,练了两周,他的投弹成绩始终停留在三十三米。他又灰心了,说:“班长,帮我练射击吧,投弹我是上不去了,练好了射击一样可以消灭敌人。”我给他讲了手榴弹在近战中的作用,又请一班投弹能手刘银汉给他介绍了经验。同时组织了全班测验。这次殷长春投了三十三点五米,上升了半米。段玉林投四十四米,上升了四米。这时我考虑表扬谁呢?从数目字上看,应该表扬段玉林。但段玉林基础好,殷长春基础差,条件不同,不能单纯从数目字上看问题。殷长春上升半米就不简单了。在班务会上,我就表扬了殷长春,反复强调这半米是勤学苦练得来的。越表扬殷长春,他越坐不住,马上说:“班长,你表扬错了吧,应该表扬段玉林。”段玉林接着说:“我看表扬殷长春不错,人家出了三年差,练的时间短,上升半米也是不容易的。”殷长春感动地说:“今后我一定要更加苦练,感谢同志们对我的鼓励。”以后他由三十三米上升到了四十七米,终于提高了投弹的本领。
(二)在大力发扬战士优点的同时,启发战士克服缺点。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大力发扬战士优点的同时,也要重视启发他们认识和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帮助他们大踏步地前进。例如刘国良同志,是今年二月份从三班调到我们机枪班的。他想:我在三班是连续两年的特等射手,到机枪班就改用机枪了,怕争不上特等射手,就不愿意来。来机枪班以后,他也不安心,预习不认真,卧在地上画人玩。几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没有掌握射击要领。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我想起毛主席说的:“共产党员对于落后的人们的态度,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前进。”(《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刘国良预习不认真固然是个缺点,但不能看不起他,而是要耐心帮助他一道前进。他爱护武器好,自从到班后,连里几次检查,他的武器都合格。我就表扬了他。并问大家:“刘国良同志为什么能这样爱护武器呢?”大家回答:武器是我们第二条生命,只有爱护好武器,战场上才能更多地消灭敌人。刘国良抢着说:“我看你们说的也对也不对,光武器爱护好,没有过硬的技术也消灭不了敌人。可我在预习中不好好学习,战场上是要吃亏的。”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后,我又指出:“刘国良同志说得对。没有过硬的技术,战斗中就会无代价的牺牲,更重要的是完不成战斗任务。”刘国良进一步认识到练好技术的重要性。以后,他越练越感到一个战士的责任重大,很快地克服了两手使力不均、击发过猛的毛病,今年争上了特等射手。
(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高标准,严要求。
处理问题,都既要看到这一面,又要看到那一面,想想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殷长春在后勤出差,把皮手套丢了,手上冻伤了几处,正好班里拾到一副新手套,问谁谁也没有丢。大家都说:“给殷长春戴吧。”当时我想也对,要不他把手冻坏了,会影响训练,影响出勤率。可又一想:不行,看起来这是关心同志,其实是损害了同志。因为拾到了东西应当交公,不能自己留用,这是个作风问题,不能用不好的作风去影响同志。我向大家讲清了道理,把那副新手套上交了,又把我的手套给了殷长春。殷长春感动地说:“班长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政治上的进步。如果我戴上那副新手套,只是手暖心不暖,戴上班长的这副旧手套,才真是手暖心更暖。”
有些事,从这方面看是个优点,但从另一角度衡量可能是一个缺点。我们在观察问题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努力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联系。我们班的刘国良每次听起床号一响,总是第一个下床站队,经常受到表扬。可是有一次全班都下床了,他还在床上躺着,殷长春叫他一声他还没醒。段玉林说:“是班长把他表扬得骄傲了,应该狠狠地批评他一顿。”殷长春说:“偶尔一次算了吧。”两句话使我想到,偶尔一次虽然不要狠狠批评,但也决不可以不经教育地加以原谅,那样,偶尔将会变成经常。经过了解,原来是刘国良前一晚摘抄毛主席著作索引,写到半夜。我又想,他积极学习是个好事,但不遵守制度,使第二天的工作受到影响,又是个缺点。我便表扬了刘国良刻苦学习的精神,又指出了他不遵守制度的危害性。接着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一段话:“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教育大家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刘国良也诚恳地接受了我的批评。
(四)人人学习“一分为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过去我认为班长学好了“一分为二”,懂得全面看问题就行了。后来学习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看到毛主席说:“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我才认识到,光自己学好还不行,还要帮助全班同志学好用好。当时我们班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看自己的优点多,看别人的缺点多,看到自己有点进步就认为差不多了。殷长春投弹由三十三米上升到三十七米的时候,练的劲头松了下来。他认为三班老战士潘传茂比自己入伍早半年,参加训练时间比自己长,投弹还只达到二十八米,觉得自己差不多了。我抓住这个苗头,组织大家学习报纸上的介绍毛主席“一分为二”思想的一篇文章,使大家认识到,事物发展是无止境的,原来的先进和落后的矛盾解决了,在更高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先进和落后的差距,又展开了新的斗争。殷长春说:“我只和过去比,和差的同志比,不求上进。今后一定要象雷锋同志那样: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的同志看齐,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的同志看齐。”以后,练投弹的劲头就更大了。
新同志伍永良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投弹由原来三十四米上升到四十三米的时候,我班有的同志反映说:“伍永良投弹是上来了,但平时工作不主动,两星期(野营期间)担了一担水。”有人还讽刺地说:“连他自己的刷牙水都不够用。”我翻开平时工作登记表一看,他虽然担水少,可打饭多,只一星期就去伙房打了十六次饭。同志们只看到他担水少的一面,忽视了他的另一面。我又组织全班学习报刊上登载的关于学习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的文章。学习后,大家一致认为对自己要一分为二,对别人也要一分为二,对自己要多看短处和缺点,对别人要多看长处和优点。接着给伍永良摆了七条优点,其中一条就是平时工作主动,打饭多。这样,他自己高兴,别人也服气了。以后同志们不管打饭、担水都更加主动。伍永良看老乡水缸满了,就帮左右邻居也把水缸挑满。
六点体会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我们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眼界就开阔,工作就会胜利;用一点论的方法看问题,就是非不分,工作就必然要失败。运用一分为二方法进行管理教育,在具体做法上,我有以下六点体会:
(一)战士受一次表扬,帮助他找一次薄弱环节。
新同志伍永良实弹射击第二练习打了优秀,受到连里表扬。大家也赞扬他技术过得硬,说他第三练习再打优秀准没问题。他自己也说:“射击比投手榴弹省力气,不用怎么苦练,也可以打优秀。”我抓住了这个苗头,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论联合政府》中一段话:“谁要是只看见成绩一面,不看见缺点一面,谁也就不会很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我想:虽然伍永良这次取得优秀成绩,但技术上还存在瞄准时间过长等不少问题;而且第三练习不同于第二练习,距离远,又有时间限制,如果不帮助他纠正这个缺点,到打靶那天,就有射击不出去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个缺点不克服,在战场上就会让敌人跑掉。以后,我就帮助伍永良练习快速占领阵地、快速装弹盒、快速瞄准、快速击发的动作。第三练习伍永良又三个目标全部命中,获得优秀成绩。
(二)战士受一次批评,自己找一找责任。
有次殷长春和新同志伍永良同班站哨,没有把口令传下去,受到连里批评,我便找连长作了检讨。虽然是班里同志的问题,但这是班长平时对同志们的教育不够。回来又领导大家学习内务条令,熟记哨兵职责。以后再也没有失传口令的现象了。
(三)班里受一次表扬,找一次缺点。
野营初期,我们班内务卫生搞得较好。连里组织检查卫生,我们班得了全连第一名。我们便找了缺点,重修了厕所,第二次检查又得了第一名。连里组织正副班长到我们班进行了参观。越是受表扬,越要找缺点。第三次检查又得了第一名。
(四)班里受一次批评,鼓一次干劲。
有一次连里夜间紧急集合,到排集合场时,我们班比其他三个班拖长了几分钟。排长批评了我们班。回来我就开班务会,会上没有批评同志们,我自己作了检讨。然后又向大家讲了遵守时间的重要性,并领全班同志到二班学习快速打背包的经验。同志们克服了麻痹思想,又学了先进经验,以后集合仅用六分钟就到集合场了。
(五)别的班受到表扬,自己找一次差距。
野营初期,连里表扬八班在分散条件下坚持毛主席著作学习好。有人说:“机枪班卫生得了第一,学习可输了。”我想,干工作,落后了,只要肯接受教训,奋起直追,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就对照八班的经验找了我们的差距,也把学习开展起来了。我们决心要赶上八班,超过八班。全班除自己学习外,还帮助驻地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八班又来我班取经,也把社员学习带了起来。八班又激发了我们的干劲,我们就又学习兄弟部队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的经验,使天天读、天天用的活动更加活跃。
(六)别的班受到批评,自己接受一次教育。
野营训练中,炮班搭床,砍了公社里一棵小树,受到连长的批评。我们班有的同志说:“这里是一片钻进去走不出来的树海,砍一棵小树算什么。”我紧抓住这个思想,对全班作了教育。指出“算什么”和“不在乎”的思想是不对的。再次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大家懂得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要爱护群众一草一木,增强了同志们的纪律观念。
以上是我们班学习和运用毛主席“一分为二”的思想,改进管理教育的一点情况。我们还学得很不够,工作还有许多缺点,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转载自《解放军报》)


第6版()
专栏:

实践——一切智慧的源泉
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青年突击队长 李瑞环
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
以前我对那些心灵手巧办法多的人,打心眼里羡慕,特别是看到他们的革新成果,“眼热”极了。可是总觉得人家是“天生的聪明”或读过很多“厚本书”,象我这样一个没念过多少书的人,自然难以做到。因此我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想,没有搞出什么革新成果来。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毛主席教导我们: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主席这些话照亮了我的心,我仔细观察和琢磨“手巧办法多”的人,发现他们所以办法多,也正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久干就熟,熟能生巧。这样一来,就使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解放了思想。我相信自己如果不断在实践中摸索,也可能想出一些好办法来。敢想是敢干的前提,越干越想,办法越多。起初,我只是找小窍门,出小主意,越来越尝到甜头,想的越多,想的办法就起了变化,由“找个小窍门,解决点问题”发展到“越找窍门越多,小窍门变大窍门”。几年来我和队员一起搞了大小几百件技术革新,使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搞的过程中,我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困难就一个个被克服了。比如:我在搞代替千年来木工放大样常规的“木工简易计算法”时,一开始就有人说:“多少年来,各个地方,都是干活先放大样,书本上也没有别的办法,你们是坐飞机点爆竹,响(想)得高哇!”这些话乍听起来好象有道理,可是和毛主席的话一对照,就发现并不符合认识论的原理。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因此我们就下决心在实践中探索,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最后不但搞成功了,创造出一套代替木工干活放大样的方法,并且写成了一本十万字的书——《木工简易计算法》。无数类似的事实,都使我们认识到:实践出理论,出办法。由于我们实践的机会多,只要自己能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实践中肯于开动脑筋,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就可以做出别人或过去没有做成的事。顾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是完全错误的。
周密调查,了解事物的特点
懂得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道理以后,不但使我解放了思想,敢想敢干,同时使我重视了调查研究工作。要把工作搞好,必须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如果是把原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原原本本地拿到生产上去运用,也是不行的。因为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带特殊性,而且关联方面很多,如果不事先了解到它们各自的特点、性质,以及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拿我们木工活来说吧,乍看起来都是一套重复活,其实细致了解,差别大着哩!有结构装修的不同,在结构中又有金属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的不同;就是在同一件活中,哪怕是同样尺寸、同一张图纸,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也就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我们去年前后做两幢同样的屋面工程,第一次我们只用了三个人运输材料,生产进行得非常顺利。第二次同样是三个人去运料,结果却造成了等料窝工的现象。经过一番调查才发现:虽然人员、材料和机具与上一次相同,可是上次运输机械由我们一个队专用,而这次瓦工也用这个机器运砖,这就形成人等机器。在实际工作中,象这样的简单变化每次都有,因此就必须按照毛主席教导的对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于客观实际情况。根据我们的体会,不但事先要了解到图纸的规格尺寸、形状构造、做法说明、材料类号,还要认真地了解具体要求,如质量标准、工期长短、安全措施、交通和人力条件等等。这样才有可能把原来的经验和具体情况相结合,有效地运用原有的经验,同时创造新的经验。
懂得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个道理以后,使我懂得了干活不单是完成物质产品,而且还要出产精神产品——正确思想。改变了以前那种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的局面。如果是“叫干就干,干完就算”,对事物的认识也就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感性认识的阶段,不能上升到理性阶段,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因此我们不仅要勇于实践,而且要经常注意总结工作,对实际经验进行分析、研究。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从实践中吸取智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许多时候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因此,必须有一股子打不倒的革命干劲,既不要因为失败、碰钉子就泄气,也不要有了成绩就停止不前。怕碰钉子什么也搞不成功。我们在总结经验中曾碰过很多钉子。比如,我们搞支模板“一锯成活”的时候,开始按照图纸的尺寸配出来的木料,安装的时候,尺寸总不合适,形成了返工浪费。经过了多次试验,好容易才找到不合适的原因,是瓦工砌墙不是百分之百的垂直,而是有误差。可是这种误差,是往里还是往外,误差有多少,事先难以知道。这时有的人就说了:“找到了病根,没有特效药方也是等于零”。也有人说:“长木匠,短铁匠”,“一锯成活”是不行的。但是,我们没有泄气,又经过几十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发现了瓦工误差虽无一定数字,但是最大时候不超过三厘米。根据这个发现,在配模板时,把尺寸比图纸小三厘米,同时准备一批一至三厘米的板子,以便填补。这样就可以把大量木料提前用机具加工了。如果我们在中途由于试验失败就泄气了,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功。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不怕碰钉子,而且还要有不断革命的精神,不要初战胜利就收兵。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一见到成绩就自满起来,以为“到家”了,草草收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不会深刻,也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去年我们队接受了一项三合板打眼的任务,开始用普通电钻,每人每天只能完成八千多个眼。后来我们制造了一个半自动化机架,每人每天能打五万多个眼,质量也很好。领导上召开了现场会,领导同志表扬,同志们也赞不绝口。有的人说:“绝啦,‘到家’啦!”当时我们有的同志也晕头转向,以为真的是“到家”啦,再没法改进了。可是,大多数同志知道这种说法不对,仍然继续努力,最后把单项自动改为双项自动,由单层改为多层,结果由每人每天打五万多个眼提高到打十一万个眼。许多类似的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先进没有顶,窍门找不绝,不断往下搞,好上还能好。”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循环。一般说来,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会使认识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但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实践次数就一定和认识程度成正比例。同样条件,实践时间、次数相同,而所达到的认识程度有时并不一样。这是因为“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这种盲目的实践,尽管实践的次数不少,往往效果不大。根据我们的体会,实践必须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明确的实践目的,订出实践计划,在实践的过程中,边干边想,勤分析,多总结,这样就可能每实践一次使认识提高一步。我们最近试验罩面灰机,本来这是多年没解决的老问题,开始也曾有人说我们是“没学会走就想跑”。可是我们坚持认真实践的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初步方案,并且按照抹灰机械运动过程中的五个环节(灰浆质量、灰罐清洁、管道畅通、气压大小、喷嘴结构),一个个的试验,不断分析总结改进,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关键。这时有人问我们:“我们搞一年多为什么不如你们搞一个多月进度快呢?”我们认为:正确思想来源于实践,但实践不是瞎干蛮干,而是要不断地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指导下作进一步的实践,如此反复坚持下去。
既重视实践,又要学习别人的经验
实践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宝库,要想有知识就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也不是说一切都要自己去实际经验。毛主席早就说过:“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但是虚心接受别人的经验也属必需,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经验也有一定的范围,只有广大群众才是实践经验最多的。所以毛主席一再教导我们向群众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在几年来参加技术革新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别人的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的木工机具中,有百分之四十是学习和参照别人的经验搞成功的;有的东西看来是新的创造,其实也是在别人制做的某种东西的启示下搞成功的。比如:我们队创造的四用折叠床(能当床、椅子、桌子、箱子用),也是参照了家具铺的桌椅、箱、床,以及火车上吊铺三角支架搞成功的。我觉得:认真学习别人的经验,有许多事情可以避免自己从头去摸索,而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好。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再好的经验,也会有不完善、需要改进的方面;不成熟的经验,也会有可取的地方;就是完全失败了的经验,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少走弯路。
强调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是说书本知识不重要了,可以不必重视学习书本知识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要好好学习的。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曾经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毛主席一再教导我们:“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我自己有这样的体会,认真地学习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去实践,可以较快地获得正确的认识;否则,光有干劲和热情,是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更快地提高生产的。在我们搞木工简易计算法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老早就有这样一个取消放大样的想法,可是没有进展,直到我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以及学了三角几何的数学知识以后,才有能力把这木工几千年来被称为尖端技术的放大样改革掉。科学理论,是多少年来很多人的经验总结,如果我们不去吸收,只相信自己试验,那么不用说再搞什么新的发明,就连现有的程度,自己也不一定能达到。
毛主席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它,应用它,我们就会少走弯路,会给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6版()
专栏:

“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是两股劲
沈阳市北陵公社上岗子生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杨玉环
我看到报纸上登的《就“合二而一”问题和杨献珍同志商榷》的文章,乍一看,什么是“合二而一”呢?不大明白,总觉得这句话别扭。越往里看越觉得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观点和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思想岔道,“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是两股劲。
后来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有的社员提出啥叫“合二而一”?大家就扯起来了,有的说:“‘合二而一’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弄到一块了。”“对!就是把贫农、下中农和地主、富农弄到一块,互相之间没有斗争了,就这么的了。”“这哪行!这么个大事咱们农民可得说说话。”
对!我们是应该说说话。杨献珍同志把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说成是“合二而一”,这个意思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东西,“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调和矛盾,这种观点害处很大,就是不要斗争,不要革命。就拿我们农村的阶级斗争的情况来说,是很激烈的。贫农、下中农白天晚上,兢兢业业的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可是有些不接受改造的地主、富农呢,就千方百计地搞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复辟活动。这就说明了,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他们的灭亡,老是想怎么复辟,如果按着杨献珍同志的观点,把贫农、下中农和地主、富农这两个对立阶级,“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不去同他们斗争,不改造他们,那不就糟了吗!有些地主、富农不好好劳动,不服从改造,破坏生产,他们说:你们别管我,我也和你们一样,劳动挣工分吃饭。如果我们也敌我不分,不管什么阶级不阶级的,不去和他们斗争,来个“合二而一”,这样下去还得了吗!怎么能够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呢?那还不得资本主义复辟,不行,不行,就是不行。事实说明,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事物里边对立的两个方面,总是互相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但杨献珍同志却不理这份碴。硬说对立面的统一,就是“合二而一”。我们说不管怎么说,对立面的统一,都不是“合二而一”的。拿我们生产大队的青年来说,地主、资产阶级千方百计的腐蚀毒化青年,说什么“你们青年人就应该吃点、穿点、享点福”,削弱青年的革命斗志,还拉拢青年搞些不正当的活动,拉青年跟他们走。这是阶级斗争在青年中的反映,在这阶级斗争面前,我们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特别是组织他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了,地主、资产阶级要腐蚀他们,把他们拉到泥坑里去,绝不能跟着地主、资产阶级跑,要站稳无产阶级的脚跟,永远跟着党走,接革命的班。如果我们不进行说服教育,不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教育和改造青年,不与资产阶级思想划清界限,让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合二而一”,实质上不就转化到资产阶级那边去了吗?所以说,硬说对立的统一就是“合二而一”,是错误的。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们农村是这样,在全国、全世界也都是这样。因此说,“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是两股劲。“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合二而一”是矛盾调和论,那么,为什么杨献珍同志硬说“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呢?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想用矛盾调和论,代替唯物辩证法。我不能同意“合二而一”,要永远讲“一分为二”,讲它一辈子,世世代代讲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