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4-10-19

1964-10-19新闻联播 文字版

沿着美术革命化的道路前进——评“全国美术展览会”华北地区的作品

第6版()<br/>专栏:<br/><br/> 沿着美术革命化的道路前进<br/> ——评“全国美术展览会”华北地区的作品<br/> 马克<br/>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这个伟大节日的前夕,“全国美术展览会”在首都开幕了。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各省、市、自治区美术创作的成绩,展览会是按地区分期展出的,第一期是华北地区(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的作品,共展出中国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版画、油画、漫画和雕塑等五百余件。这是华北地区美术家们近一二年来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深入生活,与工农兵群众结合,努力创作实践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也是进一步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收获。<br/> 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品,都以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不同的特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展出的作品中,美术家们满怀革命激情,运用雕刀彩笔,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生活和斗争,热烈歌颂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新风尚,塑造了我国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国人民勇于克服困难、坚持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因而题材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许多成功的作品,不仅主题思想鲜明,生活情趣浓厚,时代气息强烈,而且形式优美,风格新颖,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可以看出在美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br/> 为新时代铸形敷彩<br/> 大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之陈,大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新,用热情洋溢的刀笔为新时代的新生活铸形敷彩,是这次展览最突出的特色。在整个展览会上,绝大多数都是反映现代革命斗争的题材,其中反映当前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又占大多数。这一幅幅来自现实生活的图画,犹如无数个明亮的窗子,让观众窥视到了祖国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吸取精神力量。例如展出的四十五幅年画,每一幅画的内容都是崭新的。一扫过去那些帝王将相、美女娃娃的陈旧题材,代之以歌颂党和毛主席,描画工农兵,表现新生活的新内容。又例如北京的雕塑绝大多数也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雕塑家们不仅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同时也关心着世界革命的斗争;不仅立足于今天,而更展望到光明美好的未来。他们在创作中为我国各个生产和战斗岗位上涌现出的新人,树立了许多光辉的塑象,也用英雄的雕象铭记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如火如荼的反帝斗争。在北京的国画中,张凭的《忽报人间曾伏虎》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两幅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作品。作者不是从字面上,而是在内容含义上,通过生动的绘画语言,再现了毛主席的词意。感情充沛,气势磅礴,使绘画的意境和诗词的境界取得了比较紧密的结合。<br/> 各个地区作品的取材,还注意到了本地区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例如:山西张振发、姚天沐的《英雄赴会》,王捷三、守中的《英雄的大寨人》等,都集中表现了山西省农业生产上排除万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争取丰收的革命精神。河北张德育的《铁堤》和孙宇的《在抗洪的日子里》等,则表现了河北省防汛抗洪的斗争,描画了军民团结一致,战胜自然灾害的惊心动魄的搏斗情景。内蒙古的作品则更富有地方色彩。当我们走进陈列内蒙古作品的大厅,不仅象置身于辽阔无边的草原,闻到野花青草的芳香,而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看到今日草原牧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说官布的《读毛主席的书》、乌勒格的《北京的声音》、金高的《蒙古包前话天下》,是表现蒙族同胞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和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热情,那么徐坚的《草原新城》、旺亲的《挤奶站》、王玉泉的《打草场上》,则是描绘蒙族人民幸福的生活和愉快的劳动。而蒋仲兴的《群英会》、萨音章的《挤奶员》、官布的《草原小姊妹》,则又富有特色地塑造了蒙族人民意气风发的光辉形象。尤其是《草原小姊妹》,热情地赞颂了蒙族儿童龙梅和玉荣的高尚品质,表彰了她们为爱护集体财富,不怕困难,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还应该提到河北省的彩塑。这种艺术形式是在天津“泥人张”的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去年在北京举行的“泥人张”彩塑展览,许多作品就由于内容和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受到观众的欢迎。这次展出更为人们注目,因为陈列的十件作品全部都是现实题材。象逯金榜的《山里人》、张铭的《丰收前夕》和杨志忠的《新轮下水》等,都是反映现实斗争、刻划人物精神面貌的成功作品。唯有这次展出的彩雕色彩用得不好,灰土土的,与新的题材内容不相适应,令人感到美中不足。<br/> 美术创作中反映现实斗争的重大题材不断增多,应该说是革命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美术创作和时代的脉搏更合拍了,同人民群众生活的联系更密切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美术作品,将会更好地担负起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直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光荣职责。<br/> 为工农兵传神写照<br/> 美术创作能否真正尽到上述的职责,能否真正达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作品中有没有塑造出工农兵的典型形象。这次展出中就有许多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的作品,在北京的油画和国画当中都有不少突出的例子。侯一民、邓澍、周令钊的《六亿神州尽舜尧》就是幅光采夺目的人物画。作者以明朗绚丽的画面和宏伟的气势,阐发了我们时代伟大而崇高的主题。通过各族人民代表团结在毛主席周围的形象,象征着我国六亿五千万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壮丽情景。作者成功地刻划了我们敬爱的领袖那种深入联系群众,亲切、乐观、理想远大的形象。同时,不只在服饰装束上,而更从人物的姿态、表情和性格特征上,表现了不同民族人物的特点,抒发了每个人物热爱党和毛主席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出现在画中的五十多个人物,不仅有外形的差别,而且内在的精神面貌也互不雷同,然而又都统一在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散发着激动人心的感染力。如果说《六亿神州尽舜尧》象一部诗卷,那么孙滋溪的《我们和毛主席在一起》则象一支颂歌。人民公社的一伙农民群众,来到天安门毛主席象的跟前拍照留念,这是很平凡的事情,然而它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者不仅巧妙地选取了这一情节,而且还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照象时的音容笑貌,出色地塑造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先进农民群象。你看,那饱经风霜的老农,那朴实健美的姑娘,那坚定沉着的公社干部,那性格爽朗的复员军人,那热爱劳动的青年,以及那个满脸稚气逗人喜爱的小伙子,个个喜形于色,刻划得维妙维肖。他们并排站在画面上没有出现的照象机前,尽管在形象上是静止的,甚至还有点拘谨,但是却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再加之,节日里天安门的前面,明朗而温暖的阳光普照,正在拍照的海军和兄弟民族代表,以及愉快玩耍的儿童等活动,都更充实了主题思想的表达,烘托出了整个画幅热烈红火欣欣向荣的气氛。这幅画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尽情地抒发了农民群众向往北京、热爱党和毛主席的心愿,而还在于它从较高的角度,概括地表达了我国亿万人民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情感,所以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br/> 马常利的《大庆人》、潘世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赵友萍的《百万农奴站起来》、尹戎生的《建设时期的尖兵》,张仁芝的《炉前》、卢沉的《机车大夫》、姚有多的《新队长》、周思聪的《售票员》和韦江凡的《送上门》等作品,也都是以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笔墨技巧,为我国工业、农业和服务性行业等方面的新人作了传神写照。不论是那迎着风雪上工的石油“战士”,或是那迎着炉火的红光面带胜利微笑的炼钢工人;不论是那餐风宿露开采祖国宝藏的勘探人员,或是那翻身作主参加劳动建设的藏族姑娘;也不论是那新成长起来的生产队长,或是那安于平凡劳动岗位的电车售票员,这些光采闪闪的正面人物形象,都有力地歌颂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工作中,那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雄心壮志,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br/> 山西省的版画,内容扎实,新作者多,水平也比较整齐。如果和力量雄厚的北京版画相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北京的版画数量不少,但质量不如人意。山西版画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它集中在新人新思想的表现。例如:胡有章的《桃李满山》以新颖的构图和富有诗意的手法,抒发了乡村人民教师的理想愿望。通过画幅中倚立在办公室门口的女教师的背影,和校院里桃花下运动的学生等所构成的特定情境,能引起观者丰富的联想。金以云的《塞外之春》和《种子迷》,前者是表现人在改造自然当中与风沙搏斗的坚强意志,后者是歌颂农村知识青年为争取农业丰收进行科学试验的冲天干劲。《种子迷》中床头旁那一盆盆嫩绿的幼苗,既补充了主题思想的表达,又给画面平添了盎然的生意。潘李申的《和群众在一起》,姚天沐的《迎春》,郭诚意、张连瑞的《深更半夜》等也都是成功之作。<br/> 为群众需要而创作<br/> 美术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是解决艺术和群众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术创作能不能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的美术创作不但在思想内容上要革命化,而且还要运用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形式和风格。早在二十几年前,毛主席就提出过我们的文艺要树立一种“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长期以来,我国的美术家就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断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的。令人可喜的是在这次展出的油画、雕塑和漫画当中,我们又看到了不少新的进展。前面提到的油画《六亿神州尽舜尧》和《我们和毛主席在一起》,可以说是追求油画民族化的具体成果,虽然仍属探索过程,但是成绩很可贵。作者首先从作品的内容上表现了我国各民族生活中重大的主题,力图概括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同时在形式风格上也尽量考虑到了我国人民的欣赏要求。画中有意减弱了自然光的明暗关系,但又没有失去对象体积和质感的表现,有意强调了人和景物的线的组织,但又不同于“单线平涂”的勾勒。在构图布局、造型设色方面,也注意到了气势的烘托和意境的渲染,从而使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比较统一协调的效果。我认为这两幅画比那些单单模仿国画的构图,追求国画的笔触等仅仅从形式上着眼的作法,是又向前跨进了一步。油画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传入我国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只有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才给油画的民族化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许多油画家都在努力进行探索,希望今后继续努力,使油画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真正扎根,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br/> 在群众化方面,我认为山西的《群众画报》比较突出。这是一个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的通俗性美术刊物,从已经出版的十三期来看,它的特色是:内容丰富,反映现实迅速,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连环画等绘画形式,及时地表现本省现实生活中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既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精神,又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形式上编排活泼,印刷质量好,象报纸一样便于在群众中流传和张贴。为了满足农村俱乐部在宣传工作中复制和临摩的需要,最近又开设了“农村俱乐部”的专栏。《群众画报》在团结作者,推动创作,促进作品的三化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们根据画报宣传中心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特别是能够根据群众的要求和爱好去组织稿件,安排版面。不仅要求作品的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富有教育作用,而且在形象和色彩上也尽量要求适应群众欣赏的口味。<br/> 最后,在这次展出中,我们还高兴地看到:过去一些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以及当地美术界的不断努力,近年来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和飞快的进步,而且涌现出了大批新生力量。内蒙古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一九六二年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中,内蒙古入选的作品只有七件,而这次参加展出的是九十一件,其中包括蒙、满、达斡尔等民族的画家三十余人。他们的作品几乎占内蒙古展出作品的半数。此外,如山西版画和年画的作者,也都是近年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北京和河北展出的年画、油画、雕塑尤其是国画的人物画,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也都是出自青年画家之手。这种新人辈出的现象,说明美术界的年轻一代迅速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不仅壮大了我们美术界的队伍,而且给美术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气息。这些新人的不断涌现,也有力地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美术事业的无比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br/>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美术家们如何以又新又美的图画,从艺术上来概括和反映这个宏伟壮丽的现实,这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次华北地区作品所表现的,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全国和华北广大地区,还有许多重大的题材需要表现,还有许多先进的事迹、先进人物需要描画。在已经表现的许多题材中,也还存在不深刻的缺点,在已经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也还存在刻划不够典型的毛病,在已经创造的艺术形式中,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总之一句话,华北地区的美术创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距离时代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我们希望在今后其他地区的展览中,能看到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

努力塑造舞剧中的革命英雄形象——评舞剧《八女颂》

第6版()<br/>专栏:<br/><br/> 努力塑造舞剧中的革命英雄形象<br/> ——评舞剧《八女颂》<br/> 隆荫培<br/> 舞剧《八女颂》是根据大家所熟知的中朝两国人民联合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所创作的。表现抗联的八位女战士,在一次反击日寇“扫荡”的战斗中,为了牵制敌人,掩护伤员安全转移,在敌人追击下英勇不屈、顽强抵抗,直到完成任务、弹尽援绝之后,紧紧挽着臂膀,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投身汹涌的牡丹江中的英雄故事。<br/> 舞剧的作者们,为了更有深度和更加鲜明生动地塑造出革命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并不满足于只表现这八位女英雄在战斗中的英勇和慷慨就义的场面,而是企图从抗联的广阔的生活和斗争中,来描绘革命英雄人物的成长和性格的发展,以期能给观众更强烈的感染,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胡秀芝这一个人物就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舞剧开始时她还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爱国群众,她并没有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但是,由于她支援了抗联,敌人就把她的丈夫活活烧死,把她住的房子也化成了灰烬。家仇国恨,使她毅然地拿起了枪参加了抗联的队伍。在战斗中,她勇敢积极,但还缺乏革命斗争的经验。如第二幕,他们混入日寇据点,当她一见到仇人、汉奸特务葛海录时,便忘记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要任务,要动手报仇,若不是黄大爷机智地阻止了她,险些暴露了身份,那就会使这场战斗遭到失败。她在老战士冷云、安大姐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侦察敌情和扑掉敌人岗哨的艰巨任务。战斗的锻炼,革命同志对她的帮助、关怀,使得她树立了伟大的革命理想——把自己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当她站在红旗下宣誓,面对红旗倾诉了无比激动的情感,作了诚挚的内心表白时,我们看到她已经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第四幕第一场她在战斗中受了伤,同时又和姐妹们失去了联系,陷入雷雨之夜的密林中,在伤痛、疲惫、饥饿、寒冷、黑暗和敌人追踪等的严重考验中表现了无比的坚毅和勇敢,才显得真实可信。特别是在她跌倒昏迷时,她还念念不忘黄大爷和伤员们的安危,惦记着在战斗中失散的众姐妹们……这就把她革命英雄的优秀品德,作了突出的表现。至此,胡秀芝这个人物就已经基本上比较完整和鲜明地树立起来了。所以最后宁死不屈的跳江的英雄行为,更加显示出耀眼的光辉。<br/> 当然,由于舞剧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这八位女英雄,一一地都作细致的描写和刻划,可是除了胡秀芝这个人物外,冷云(指导员)和安大姐(朝鲜同志),也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冷云在指挥战斗时的坚定、沉着,有充足的信心和毅力;安大姐在战斗中的勇敢,对敌人的凶狠无情,对自己战友深厚的热爱和关怀等,都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br/> 一部舞剧作品感人的程度如何,戏剧的情节发展固然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却是能不能在戏剧的情节发展中,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所以,这就给舞剧创作提出了在艺术表现上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要求;而这也是舞剧中解决戏剧性和舞蹈性的矛盾、充分发挥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的必要基础。<br/> 舞剧《八女颂》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第一幕中胡秀芝苏醒过来,看到自己的丈夫被烧死的一段先是悲痛继之又化为愤怒的舞蹈;后来在抗联同志面前悲愤地控诉日寇暴行,坚决要求参加部队为死难同胞报仇的舞蹈,都是紧密地为展现戏剧情节而存在的,同时又抒发了人物最激愤的思想情感。第二幕的夜袭中,冷云、安大姐和胡秀芝在执行侦察和扑掉敌人岗哨任务的一段类似传统戏曲中“走边”的舞蹈,也编排得很好。它既表现出了特定的环境(黑夜,敌人的据点前)特征,制造了紧张的环境气氛,同时又把这三个人物沉着、勇敢、机智,作了很鲜明的表现。民族传统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发展,是使得这段舞蹈显示出特别光彩的最基本的原因。第三幕中,庆祝胜利的《花环舞》,两队战士会师后朝鲜同志的《朝鲜舞》、《长鼓舞》,中国同志的《大刀舞》、东北《秧歌舞》、《单鼓舞》等,表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区环境的特点,军民之间亲密的鱼水关系,中朝两国人民在战斗中情同手足的友谊等,而这些,又统一在欢欣鼓舞的情绪之中,迸发出抗日军民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祝捷晚会结束后,人群散去,安大姐亲手做好一件军衣送给胡秀芝。战斗的胜利,革命同志的关怀和温暖,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了新生活的喜悦,都激发了胡秀芝无限的深情。她穿上了军衣,在红旗下表现了她对党的感激和热爱,以及一定要为革命理想奋斗到底的决心。随后冷云等七个姐妹也热情地和胡秀芝一起,共同在红旗下立下了要为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的誓言。这段舞蹈的起端、发展和结束,都编排得很好,成功地表现了胡秀芝及其他七个女英雄崇高的革命情操。第四幕第一场,胡秀芝受伤后,在雷雨之夜密林中的一段舞蹈,对于她的坚毅勇敢的性格,革命英雄的品质和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气概,都作了比较鲜明的表现。但是,可惜的是,这段独舞的编排,还不够民族化,很多技巧动作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不够清晰,对于一般观众来说,理解和接受恐怕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再加以丰富,不把舞蹈动作当成唯一的表现手段,而适当地加入一段伴唱,用歌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表现,就可能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br/> 最后一场——八女投江的一场戏,是这出舞剧最关键的地方,处理的好坏,对全剧的成功或失败,都起着决定的作用。过去我看到的几次排练,都觉得这一场处理得比较平淡,不能激动人心,最近看了他们第四次的修改,感到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够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了。过去,也许是编导们处理这场戏时,只是作了单纯情节事件的交代,而没有着重于对人物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划,这也就是只注意了叙事,没能根据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要求,来进行艺术的构思,所以就显得一般化和平淡了。这次修改之所以成功,也就在于作者们在推进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饱含着对革命先烈们崇敬和热爱的激情,加强了对人物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描写。如女战士们在击退两次日寇的进攻以后,不见了指导员冷云,只见她的枪掉在地上。众人正在焦急中,冷云踉跄吃力地走上,当她见到同志们都在时,便晕倒在地,原来她的胸部中了子弹。随后,她挣扎着站立起来,举起拳头让众人集合,并召唤大家在前面无路、子弹打光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民族的尊严和革命情操,集体投入波涛滚滚的牡丹江。这里她有一段很简短的、高举手枪、忍着剧烈伤痛表现宁死不屈的舞蹈。舞蹈终止的时候,也是结束她生命的时候。舞蹈虽然简短,却很能激动人心,看到这里,人们不能不为她那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情感所深刻感染。七女在投江前,从容不迫地整装、捣毁武器,并向敌人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的细节,都很生动地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br/> 这部舞剧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是内容还显得不够充实、丰满。其原因,恐怕是由于“八女投江”本是一个适合于创作中小型舞剧的题材,现在把它扩充发展为一个大型舞剧,而又没能在生活内容上相应地给予足够的充实,因而就显得简略,使人看后觉得不够满足。现在看来,八位女英雄,只是在第三幕以后,才着重予以表现,前面虽注意了对冷云、胡秀芝、安大姐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描绘,但对这一个英雄的集体,刻划得不够突出,显得前后缺乏呼应。如果前面能加强一些对她们英雄行为的描写,先给观众留下一定的印象,那么最后塑造出的英雄形象就可能更鲜明、更高大。其次,对敌人的描写,也显得简单和一般化了些。这样,就使得抗日联军所进行的斗争的艰苦性相应地遭到了减弱;东北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也表现得不够充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把那个历史时代的真实风貌,典型地再现在观众的面前。<br/> 舞剧《八女颂》的出现,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尽管这出舞剧还存在着上述缺点,但是作者们在舞剧革命化方面所迈出的成功的第一步,以及他们在舞剧中努力塑造革命英雄形象所作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却是我们应当大加赞扬和认真学习的。<br/> (附图片)<br/> 八女在红旗下宣誓,坚决战斗到底。   (游振国摄)<br/> 八女宁死不屈集体投江        (游振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