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从新会县的办学实践,看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 区梦觉
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才是完全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的需要的呢?几年来,我们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办学的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改造全日制学校,试办半农半读学校,实行两种教育制度
一九五八年以来,广东省新会县,在贯彻执行毛泽东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的过程中,逐步实行了两种教育制度。一方面,一些全日制学校,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造,结果出现了以棠下中学为代表的这样一所办学成绩显著的学校。它既为农村和其他部门输送了大批思想好、身体好而又有文化的劳动者,又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思想好、政治好(包括劳动观点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合格新生。另一方面,又办了一批半农半读的学校,如县办的圭峰劳动大学、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和人民公社办的、以崖山农业中学为代表的农业(林业、水产)中学等等。这一批半农半读的学校,经过逐步的整顿,已经得到巩固和提高。几年来,它们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农业技术人材和基层干部。
这些半农半读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它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产物,同时又是教育革命的产物。在农村实现合作化以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广大农村大量需要各种技术人材和经营管理人材,广大农民群众也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技术水平,而人民公社化又为群众办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是一方面的情况。再一方面的情况是:经过一九五七年整风运动和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特别是经过一九五八年开始的教育革命,反对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教育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之后,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需要,创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各种具体形式。这样,一系列的半农半读的学校,就陆续举办起来。劳动大学起先是下放干部劳动锻炼的场所,现在是培养基层干部的学校。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是为人民公社培养和训练农业技术人材。农业中学既为满足农村高小毕业生升学的要求,又为农村培养劳动技术后备力量。这些半农半读学校的共同特点是:一、一面读书,一面劳动,读书与劳动并重,做到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二、学生从社队来,到社队去。学校根据农村需要,结合农村实际,为农村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劳动者。三、办学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学校既是培养人材的基地,又是发展生产的基地。学校因地制宜,担负起一定的发展农业、林业和水产等不同的任务。
半工(农)半读的学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学校举办之初,有的学生家长担心子女在这些学校是否能学到东西;有的教师觉得在这些学校任教“低人一等”;有的学生也觉得在这种学校读书“不光彩”,不愿戴校章上街;有的人还嘲笑它们,说它们是“穷中”、是“三不象”,等等。总之,就是歧视这种新型的学校,不给它以与正规学校同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半农半读学校适合群众需要和切合农村实际,它本身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坚强的生命力,由于人们在党的领导下为了维护和办好这些学校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经过几年的考验,这一批新型的学校已经胜利地坚持下来,并且越办越好。现在,无论是县办的劳动大学、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无论是人民公社办的农业中学,都在广大群众中,特别是在贫农、下中农中,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道这种学校是“能文能武的学校”,是“锻炼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好场所”,赞许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听党的话,热爱劳动,联系群众,能文能武”,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因而投考半农半读的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今年有的公社,小学毕业生投考农业中学的人数还超过投考全日制初中的人数。如古井公社投考全日制初中的共五百多人,而投考农中的却达六百多人。公社、大队、生产队和县里的许多部门,都欢迎半农半读学校的毕业生到它们那里参加生产和工作。目前尽管各种半农半读的学校在新会县还办得不够完善,但是,这一种崭新的教育制度,已经在新会县扎下了根。
只有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才能真正普及教育
在我们的国家里,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革命措施。只有实行这个教育制度,才能充分满足工人和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的要求,真正做到普及教育。
我们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但是底子穷,文化落后。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受教育的强烈愿望,我们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努力普及教育。可是,举办全日制学校,国家要花许多钱,发展教育事业只能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而只办全日制学校来普及教育,国家担负不起。另一方面,供给一个子女在全日制学校读书,也要花许多钱,劳动人民送子女入学也只能和他们家庭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同时送几个子女入全日制学校,工人和贫农、下中农也负担不起。因此,解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是飞跃发展了,但是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学龄儿童没有入学,很多青少年没有上中学。而不能入学的又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子女,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的子女,特别是女孩子。可见,靠办全日制学校,是难以普及教育的。
办半工(农)半读的学校,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学校里,学生既读书又劳动,他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既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又可全部或部分地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并且逐步解决学校的办学费用。这样,国家和学生家长都可以少花钱。据新会县的估算,培养一个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学生,国家每年要花七十六元左右,而培养一个农业中学的学生,除了人民公社给的一些补助之外,国家每年只需补助六元左右。培养一个全日制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国家每年要花三百五十元,而培养一个半农半读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国家每年只需花一百四十元,如果进一步发挥学校潜力,国家补助的费用还可减少。据古井公社的调查,供给一个读全日制初中的子女的费用,每年达到一百三十元左右,而供给一个读农业中学的子女的费用只需十四元,贫农、下中农的家庭负担得起。并且,半农半读的学校容易办。师资可以就地取材,逐步培养提高;校舍设备可以因陋就简,依靠群众逐步建校;农村各级组织的办学潜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新会县的办学实践证明:开办半农半读的学校的确加快了普及教育的速度。新会县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上半年,开办了并巩固下来的农业中学共十四所,已经有了四届毕业生,共计二千六百多人,占全县近四届初中毕业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九。最近该县的农业中学又增办了十二所,目前共有二十六所,今年秋季招生二千五百人,占全县初中招生总数四千六百人的百分之五十四。该县的古井公社,在未办农业中学以前,高小毕业生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能够升入全日制初级中学;办了崖山农业中学之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读书的人数就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最近增办了两所农业中学,今年的高小毕业生几乎全部进入初中读书,还能吸收一部分往届高小毕业生。农业中学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小学教育的普及,并为发展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预见,古井公社二三十年后,青壮年农民中,绝大部分将是具有中学程度的新型农民,那时候,古井公社的精神面貌和物质面貌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我们国家里,如果真正要普及教育,只有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除此之外,这样那样的办法,都是空谈。
普及农村教育,主要是使贫农、下中农的子女受到教育。但是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仍然有许多贫农、下中农子女由于种种困难无法进入全日制学校读书,如果不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就无法满足他们的入学要求。长此下去,许多贫农、下中农的子女就没有文化,就无法在农村中树立贫农、下中农在文化上的优势,从而影响他们今后掌握政治、经济的大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有被削弱以至被破坏的危险。因此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是个关系到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的重大问题,是个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问题。新会县开办的各种半农半读的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贫农、下中农的子女。崖山农业中学的学生中,百分之八十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全校女生又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广大贫农、下中农十分踊跃地送自己的子女进半农半读的学校学习,并且对这些学校给予热烈的支持。贫农下中农说:“有子女要读农中”,还说:“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出的好主意。要不是办了农中,我们的子女就难得升学”。古井公社有一个六十岁的老贫农,为了同女儿到农中申请入学,不惜冒着狂风暴雨,步行几十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行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对于使广大贫农、下中农的子女获得入学机会极为有利,这正是办学中真正贯彻执行阶级路线的具体表现。
发展半工(农)半读的学校,这是普及教育的必由之路。可是目前还有些持有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人,总认为普及教育只能由国家多办全日制学校,而对于新生的半工(农)半读学校瞧不起,认为它“不正规”,甚至采取贵族老爷式的态度,这只能是对在我国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战略任务缺乏革命热情,对广大工人、贫农、下中农缺乏阶级感情的表现。
只有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教育是无产阶级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有力工具,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使我们年轻一代,通过教育,培养成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能上能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同我们的教育完全相反,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都极力提倡和维护“劳心”和“劳力”分离的原则,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为他们所要培养的是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剥削阶级知识分子。现代修正主义也是用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体力劳动、脱离劳动人民的精神去教育年轻一代的,他们的目的是使年轻一代蜕化变质,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成为修正主义集团的统治工具。因此,是不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不是培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是无产阶级教育区别于资产阶级教育的分水岭,也是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试金石。
从新会县的办学实践来看,半工(农)半读是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最好形式。通过半工(农)半读,可以促进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发展,培养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新人。半农半读的学校扎根于农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更多机会接触农村阶级斗争的实际,同广大农民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劳动和学习过程中,抓紧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学校,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生边学习,边运用,既学到书本知识,又有了实际知识,因而“读得活,学得快,懂得透,记得牢”,学到的知识比较完全,比较切实,能够学以致用。这样,日子长了,他们就能够逐渐培养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就能够逐渐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打下思想基础。而且他们既有充沛的体力,又有劳动的习惯,既懂得农活技能,又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备了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本领。因此,他们毕业之后,听党的话,热爱集体,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因为有了文化就摆知识分子架子。他们能文能武,从田间劳动到打算盘,从开拖拉机到捡猪粪,从当干部到当普通社员,从担任民兵放哨到充当夜校教师,又和现在的农民有所不同。这些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的新型劳动者,既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群众称他们是“能耕会做,能写会算”的“多面手”。古井公社建设电动排灌站时,他们特别欢迎农业中学的学生来站工作,因为农中学生体力较强,吃得苦,能够担负起艰苦繁重的基建劳动,并且又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基建任务完成后容易学会掌握管理机器的技术。有一批农中学生担任会计以后,社员评论他们,既懂得一般农民所不懂的“算盘字墨”,又能做一般知识分子所不懂的各种农活,而且办事公正,干劲很大。这些经过广大社员鉴定了的事实,正好说明半农半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优良品质。
半农半读学校所培养出来的这些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的新人,在农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正在起着并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会县几种半农半读学校几年来培养了毕业生共四千多人,这些半农半读学校的毕业生,都在农村中积极参加生产和工作,绝大多数人达到中上全劳动力的水平。许多人当上了会计员、技术员、育种员、畜牧保育员、拖拉机手、造林员、电动排灌员、民兵组长、民办学校教师……,有的还被选为生产队长和担任公社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工作。由于半农半读的学校为农村输送了这一批新生力量,就使农村各项工作得到一定的加强,特别是使基层单位缺乏财务会计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情况得到了改变。社员群众称赞他们是“好管家”,“新老农”。据调查,新会县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中专班毕业生三百三十七名,其中有二百一十八人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当上了生产队长、试验组长、育种员、技术员等,有六十七人在公社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其余的做了农业中学教师、会计等工作。这些中专班毕业生遍布全县各个公社,成为县农业部门和农村人民公社推广先进技术的有力助手,在新会县的农业技术网中起了一定的骨干作用。目前全县十八所公社所办的农科所中,就有八所的所长是该校中专班的毕业生。全县评选的十一位育种能手中,也有四位是该校中专班的毕业生。有的毕业生通过反复试验而取得的水稻和经济作物的高产经验,在社队中受到了推广。各种半农半读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许多人在社队中和社员一道积极参加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有些大队的社员反映:“凡是种有各种试验作物的地方,不用问,这里一定有农中毕业生。”许多半农半读学校的毕业生还在宣传党的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播科学、卫生知识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村俱乐部、夜校、读报组的骨干和积极分子。由于他们在农村立脚生根,以农为荣,以农为乐,这就逐渐改变了以往“读书为了脱离体力劳动,农业劳动不用读书”的错误观念,初步树立起知识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劳动的风气。特别是由于他们培养了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斗争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这样,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就为我们的年轻一代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直接的道路。我们党提出在我国实行文化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一方面要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缺乏文化知识,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状况,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迫切要求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双方努力向各自缺乏的方面发展,使所有工人农民都能受到教育,掌握文化,使知识分子都能参加劳动,改造自己,以便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但是,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我们的年轻一代,实现知识化和劳动化,是不用走老一辈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弯路的。如果让青少年走半工(农)半读的道路,在求学期间,就不但学会用脑来劳动,还学会用手来劳动,而且逐渐成为习惯,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哥达纲领批判》)他主张“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九岁起都应当象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应当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为了吃饭,他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我们现在所实行的半工(农)半读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就是要使青少年象马克思当年所指出的那样,学会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用手来劳动。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要实行综合技术教育,要“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修改党纲的材料》)列宁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第一个综合,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综合。我们现在实行的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正是要象列宁当年所指出的,实现“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做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综合。可是,存在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人,却一口咬定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什么是教育质量的高低呢?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用剥削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标准,光读书不劳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脱离,这样的教育质量,当然是合乎他们的要求的。但是无产阶级所要求的,必须是既读书,又劳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全面获得发展。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合乎质量要求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的教育“对一切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都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增进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唯一的生产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资本论》第一卷)毛泽东同志说过:“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整顿党的作风》)可见只有使学生能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是要使学生有可能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目前尽管半工(农)半读的学校,开办还不久,经验还不多,因而不免会有这个或那个的缺点,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些学校的确能够培养出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的、具有比较完全知识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样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合乎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需要。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的学校,才真正是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学校,这种学校的质量才是最高的。
只有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才能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
在我国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是有着极深远的意义的。因为它对于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对于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为走向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不仅在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以及工人阶级队伍和党政机关中还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贪污盗窃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而且在文化教育部门和知识界中还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同那些已经被推翻,但是还没有被彻底消灭的旧剥削阶级分子结合起来,力图实现资本主义复辟,特别是力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如果长期保持教育和生产劳动分离的状态,长期保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状态,那就会在我们的手上培养出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反的,如果我们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实行半工(农)半读,那就是在教育制度方面堵塞了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可能,堵塞了产生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的特殊阶层的可能,挖掉了产生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根子。社会主义时期是一个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我们的任务是要努力缩小这些差别,逐步消灭这些差别,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而消灭这三种差别,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为最主要,也最困难。而半工(农)半读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就是从根本上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项革命措施。通过半工(农)半读,大批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新人将源源不绝地培养出来,可以预见,经过若干年后,这样全面发展的新人将越来越多,在社会上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他们将用他们的双手来彻底改变社会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状态。当人人都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并且成为习惯的时候,这就为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实行半工(农)半读,在我国现在和将来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种教育制度,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根本的教育制度。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教育制度。但是,目前有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人认为半工(农)半读的学校是“不正规的”,办这种学校是“权宜之计”,认为这种学校“教育质量低”,培养不出人材,等等。这说明实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这样一项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措施,一定会引起旧势力旧思想的抵触和反抗。实行这个制度的过程,就是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进行尖锐的长期斗争的过程。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了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确立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坚持不懈地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各种影响作斗争。


第5版()
专栏:

热情地欢迎和关心革命新生力量
彤鲍
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时代,是新人辈出的时代。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战线上,许许多多的年青有为的革命者,正在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对于这些年青的革命接班人,对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毛泽东同志是这样指示我们的:“我们党如果没有广大的新干部同老干部一致合作,我们的事业就会中断。所以一切老干部应该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他还指出,在处理各种类型的干部之间的关系方面,包括老干部和新干部的关系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
(《整顿党的作风》)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清楚地告诉我们:第一,必须从革命事业出发来观察这个问题,必须用共产主义精神来处理这个问题;而不应该从其他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处理这个问题。第二,一切老的革命者,对于新的革命者,必须采取热忱欢迎的态度,采取关心的态度;而不应该采取冷淡的、不欢迎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正确地对待新生力量,是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和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长期以来,我们全党同志就是这样做的。因此,一批又一批的新的革命者加入了革命队伍以后,总是受到老同志的热忱欢迎和关心,总是成长得比较健康和比较迅速,从而使这些新的革命者也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地锻炼成为比较老练的革命者。正是这样,我们党今天才能拥有为数众多的、经验丰富的、比较成熟的老的骨干。
必须象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那样,把新生力量问题同革命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考虑。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革命老前辈所开创的事业,总是要交到年青的革命者手里来的。革命的接班人,代表着革命的前途、革命的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要靠许多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在历史的长流中,先行者的作用,就在于为后来人指明方向,开辟道路,奠定始基,草创规模。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把宏伟壮丽的共产主义世界建设起来,终究要靠后来人,要靠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的新生力量。爱护和关心新生力量,也就是爱护和关心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这个道理,对于一切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以革命事业为重的革命者来说,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那么,怎样才是爱护和关心新生力量呢?
爱护新生力量,关心新生力量,就应该深入地观察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一要看准,二要管好。接班人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革命命运的大问题。龙种和跳蚤,是一定要严格地和细心地分辨清楚的。对于真正的革命种子,是不是就可以不看不管了呢?不能。他们的革命品质越好、越是优秀、越有培养前途,就越要反复地看他们,严格地管他们。看到他们有了毛病,固然应该管,应该及时地提出警告,诚心地给以帮助;看到他们有了进步,同样应该管,应该向他们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使他们越来越红,越来越专,不断地革命化。不然,他们就可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停滞下来,甚至走到邪路上去。新生力量朝什么方向发展,是必须密切注意的,决不可以马马虎虎。
爱护新生力量,关心新生力量,就应该放手地使用他们。要让他们去干。让他们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想问题,挑担子。革命的感情,革命的意志,革命的作风,革命的本领,都是从革命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不干革命,永远不会革命化,永远不会成为革命者。不挑革命的重担子,永远不会成为能够继承革命重任的成熟的接班人。经验丰富的革命前辈当然应该挑更重的担子,但是,不能老是让年青人靠着老前辈吃饭。年青人能够挑多重的担子,就应该及时地让他们去挑多重的担子,并且逐步地加重他们的担子。他们会摔跤,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老是怕重担子压坏了年青人,不是爱护和关心年青人的办法。
放手使用新生力量,当然不是说,可以不必加以指导。跤,总是要摔的。但是,加强指导可以少付出一些代价,使年青人少摔一些跤。因此,又要放手使用,又要加强指导,两者都是为了使新生力量成长得更快更好,也都是为了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
以极大的热忱爱护和关心新生力量,说到底,就是要以极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赶上老一辈,超过老一辈。新生力量有没有缺点呢?有。他们年青有为,朝气蓬勃,但是,同老一辈的革命者比较起来,总是比较不老练、比较不成熟的。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所受到的锻炼,总要比老一辈的同志少一些;他们现在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总要比老一辈的同志差一些。这是现状。但是,不能让他们老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是他们永远赶不上和超不过老一辈,那么,将来他们怎么能够胜任地把老一辈交来的重担子接过去,又怎么能够进一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呢?现在他们还是学生,将来他们应该赶上老师,超过老师。
在这个学生能不能超过老师、后人能不能超过前人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人说,能;一种人说,不能。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是承认有这种可能性的。后一种人可以以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为例。她见到年青人就摇头,说:“一代不如一代!”究竟是“后生可畏”还是“一代不如一代”?历史的发展早已作了结论:后人超过前人,是合乎历史发展的总的规律的,是正常现象。倒退,才是历史发展中的逆流,是反常的现象。九斤老太的悲观心理,只不过是旧社会里小生产者的风雨飘摇、每况愈下的经济地位和狭隘守旧的习惯势力的反映罢了。
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者,不仅根本不能苟同九斤老太的看法,而且应该比孔夫子看得更透,想得更透。这就是不仅要承认后人超过前人的可能性,而且要通过主观能动作用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要把赶上和超过老一辈作为对新生力量的要求提出来,要把帮助新生力量赶上和超过自己作为对老一辈的同志的要求提出来。前人已经攻克的堡垒和已经获得的经验是后人的起点,后人应该攀登新的高峰。能够赶上和超过老师,才是最好的学生,才是最对得起老师、最能为老师增添光彩的学生。能够使学生赶上和超过自己,才是最好的老师,才是最尽责任、最有功劳的老师。学生超过老师,不但是学生的光荣,尤其是老师的光荣。
热情地帮助后起之秀超过自己的动人事例,在无产阶级革命者中间,是很多的。
六月八日,《山西日报》登了一篇报道,说的是全国闻名的大寨大队的事。这个大队的前任支部书记贾进财同志,从担任支部书记的时候起,就十分注意物色和培养新生力量。他和支委会的其他同志在培养现任支部书记陈永贵上面,花费了许多精力和心血。陈永贵进步很快,超过了贾进财。贾进财同志就向支部建议改选陈永贵同志为支部书记。十多年来,以陈永贵为首的党支部,模范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和政策,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大寨原来的贫穷面貌,在这块土地上画下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七月七日的《人民日报》,也登了一篇报道,说的是山西省另一个出色的大队——南柳大队的事。这个大队的前任支部书记王长修同志,发现本村一个贫农的儿子周明山是个好苗苗,就向支部建议大力培养周明山。支部同意了这个建议。王长修就一片诚心地培养周明山,帮助他进步,介绍他入党,并且在一九五七年向支部提议选举周明山为支部书记。二十一岁的周明山当选为支部书记以后,在王长修和其他老同志的帮助下,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也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贾进财同志和王长修同志,这两位农村中的普通的共产党员,他们对待革命的新生力量的态度是完全符合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的。他们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是值得大大提倡的。群众对他们的高度的评价也是完全正确的。带出了超过自己的好接班人,当然有带班人的一份功劳。
梅花开得最早,到了阳春三月,看到漫山遍野的百花赶上来了,就由衷地高兴——“待到山花烂熳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同志用精辟的譬喻写出的这种最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发扬的。至于作为后来者的“山花”,当然更应该感谢先行者的“梅花”,尊重她,围绕她,向她请教,并且学习她的高尚精神,同样用极大的热忱来欢迎和关心更加后起的群芳。
以极大的热忱欢迎和关心新生力量,使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更多地、更快地、更好地成长起来,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百花烂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