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紧握手中的缰绳
易和元
电影《天山的红花》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的场面:选举快要结束了,女共产党员阿依古丽身后的磁盘里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群众欢呼:“请候选人自己投票!”有人小声议论:看她选谁?
应该选谁呢?阿依古丽举起花朵郑重地思考着。群众高呼:阿依古丽……阿依古丽!那么多的眼睛注视着她,催促她投票。阿依古丽毅然决定了,回身将花投入自己的花盘里。
群众中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候选人连阿依古丽一共是三个。阿依古丽知道她自己是受群众爱戴的,大多数人愿选她这个“把整个心交给草原的人”当队长。她也知道反动分子哈思木等是不希望她当选队长的,一些思想比较落后的人,说什么“母雁领头飞不远”,也是不希望她当队长的。他们愿意选沙的克。而沙的克正象群众所说的“不是当队长的材料”。阿依古丽意识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应该对党对人民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投自己一票。但是这样做是不是会给人太不虚心的印象呢?阿依古丽郑重地考虑了,她觉得不应该计较这样的个人得失,因而做出了投自己一票的决定。当她的丈夫埋怨她的时候,阿依古丽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不能看着草原的缰绳落到不可靠的人手里!”
话说得多好!认识是那样深刻,行动是那样勇敢。群众热烈的掌声,是高兴,是支持,也是赞扬。戏曲里的穆桂英曾有“我不挂帅谁挂帅”的豪语,我们今天的革命者更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草原的缰绳要掌握在可靠的人的手里,我们的印把子要掌握在革命者的手里,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解放前,缰绳和印把子掌握在反动派手里,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曾经遭受多少苦难,度过多少暗无天日的日子!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把缰绳和印把子从反动派手中夺取过来,又经过多少曲折、复杂的斗争,流过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缰绳和印把子夺过来了,人民作了国家的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方向明确,前途光明,人们满怀信心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
然而反动派对他们的失败并不甘心,他们总是妄想把缰绳和印把子从人民手中夺回去,重新骑在人民的头上。他们用明的暗的各种各样的手段,同我们进行“夺印”的斗争,有的公开露面,有的找寻代理人。如果我们放松警惕,让他们的意图得逞,小之一个生产队、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单位,大之直至我们的国家,就会改变颜色,我们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是资本主义的复辟!就会是牛鬼蛇神满天飞,人民重过牛马般的生活!因此我们要认识和坚决地进行这一场阶级斗争,紧握手中的缰绳和印把子!在这样严肃、重要的问题上,每一个革命者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而要象阿依古丽那样勇敢地把重担子挑起来,把缰绳紧握在党的手里,让社会主义的骏马永远向前飞腾!


第6版()
专栏:

明朗深情的歌舞
——新西兰毛利族艺术团演出观后
万苇舟
新西兰毛利族艺术团的艺术家们,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他们民族的优美动人的音乐和舞蹈节目。这些歌舞说明毛利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善良、好客的民族。他们热爱自己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并且用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表达毛利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劳动和爱情。通过各种题材的歌舞艺术,揭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称颂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唱出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毛利族的人民,是新西兰的富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人民。他们有着反抗殖民主义的战斗传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他们就受到过英国殖民者的残酷压迫。但是,毛利族的人民和他们的文化艺术是不会被消灭的,他们从疾病、战争和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中生存和发展下来。艺术家们演出的表演唱《听见了召唤》,就是这样一个保卫他们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意义的主题。毛利族人民不仅在保卫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成果,而且也为争取民族平等,反对种族歧视,为他们幸福的未来而斗争。“柯呀,卡哈!柯呀,门纳哇!”(坚强起来!鼓起勇气!)的口号,正好表达了这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哈卡舞》的强烈的节奏和激动人心的呼号,可以说是毛利族人民性格的写照。
毛利族又是新西兰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歌唱和舞蹈。载歌载舞是毛利族文化艺术的一大特点。歌声朴实感人,舞蹈语言连贯、简明而富有节奏感。不论是歌唱或伴奏,在不太宽的音域里,在明朗的和声陪衬下,以不太快的速度,展现着优美的旋律,音乐平易又深沉多情。《划船舞》的歌唱,爱情歌曲《什么使我的心跳动》,表演唱《春雷》以及其他歌舞的音乐,风格独特的民族服饰,都将深深地留在我国观众的记忆里。
他们演出的《长波夷舞》和《短波夷舞》是毛利族妇女们最喜爱的舞蹈之一。姑娘们脚步踏着节拍,唱着动听的歌,两手舞着一个或两个系绳的白球(波夷),它犹如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准确地轻击手臂的各个部位。舞台上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棍戏》是毛利族儿童们的游戏。它可以使孩子们具有敏锐的节奏感和无懈可击的协同动作。花样丰富,变化多端。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毛利族的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形象。
毛利族艺术团的朋友们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节目,也带来了新西兰人民的友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演唱了中国歌曲。通过他们的音乐舞蹈演出,将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增强两国音乐舞蹈工作者的友谊。
我们衷心地祝贺新西兰毛利族艺术团演出成功。


第6版()
专栏:

今日六号门
林印
一边是奔腾入海的海河,一边是汽笛长鸣的天津东火车站。在那海河和铁路交接处,就是天津东货场的六号门。国庆快到了,运输更加繁忙。宽阔的货场上堆积着的成千成万吨的盐、化肥、棉布、工业原料、水泥、粮食等物资,转眼之间便消散了。有些被搬上了火车,有的装上了汽车,还有一些被大大小小的轮船带走了。
六号门一向是水旱码头,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天津的装卸工人曾在这里写下了二百多年的血泪史和光荣的斗争史。
国庆前夕,我访问了一些解放前六号门的装卸工人。
京剧《六号门》中主人公胡二,主要就是根据两代都在六号门当搬运工的赵恩禄的故事写的。赵恩禄和许多运输工人一样,住在六号门附近的小郭庄。一所相当高大的带有大玻璃窗的房子,正屋挂着大幅的毛主席象,周围挂了十几幅奖状。赵恩禄不在家,他的妻子说,赵恩禄很忙。他白天跟着汽车装卸货物,每星期有两个晚上要去给中学生讲家史,两个晚上去排演舞蹈,星期日还要去工人文学社参加学习。
直到第三天晚上,我才见到赵恩禄。这是一个浓眉大眼、紫黑脸膛、十分健壮的中年人。见面以后,我原以为他会谈一些过去的悲惨遭遇,没想到他大谈其艺术爱好。他小时候,没钱买票看戏,有一次爬在戏院的窗外边偷看,被发现了,挨了个大耳光,又被诬为小偷。这件事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他想穷人什么时候也能演戏、看戏就好了。解放以后,他的理想实现了。六号门工人当中第一个运用文艺武器控诉封建把头的就是他。他和一些装卸工人在解放初期编写了话剧《六号门》,他扮演主人公胡二。以后又在电影《六号门》里扮演工人。他和几十个装卸工人组成了“六号门业余艺术团”,直到现在,他一直积极负责组织业余艺术活动。他担任艺术团团长、舞蹈队队长。他和其他工人共同创作的《搬运工人舞》《谁的力量大》《海河的早晨》《下乡访问》等舞蹈,受到各地的重视。一九六○年他被选为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的理事。
赵恩禄一面谈,一面手舞足蹈起来。他那特别壮实的身躯跳起舞来竟那么灵活、轻快、有力,简直把我看呆了。
我们谈到京剧《六号门》时赵恩禄说,《六号门》中卖子那一段,反映了另外一个姓杨的工人的生活。
这时候坐在一旁的张长泰插嘴说,杨裕文家卖子的事他知道,因为当年他就住在杨家的斜对门。那天他听见杨家的人忽然嚎啕大哭,赶紧跑过去看,才知道他家把三岁的儿子卖了。全院住的穷哥儿们集资援助,才把孩子赎回来。如今这孩子已长成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并且被新社会培养成一个机械工人。杨裕文全家现在已搬到唐家口工人新村,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另外一个傍晚,我在六号门前碰见了刘庆海。他新近代理货场主任的工作,正在六号门指导一些新的装卸工人卸刚运到的苹果和海棠。他解释说,他们曾经仔细试验过,一箱苹果有三种不同撂法:直着腰下,一箱苹果要坏三十多个;弯着腰撂,木箱的重心低,只坏十几个;如果两个人抬着再蹲下来轻轻安放,可以一个也不坏。
长期而复杂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已经把刘庆海锻炼成一个能干的领导人。他原来领导的六号门装卸乙班九组,是全国著名的模范装卸小组。他们创造了几十种能为货主节省运费、为国家节省车皮的装货经验。
我和刘庆海谈起京剧《六号门》。刘庆海认为胡二这个人物创造得相当典型,凡是当年在六号门做过工,参加过斗争的人,都认识胡二。卖儿卖女的事在当时相当普遍。当年六号门的装卸工人,便是千千万万个胡二。不过这些惨事在新社会永远不会再有了。现在装卸部门基本上用机器代替笨重的体力劳动,按国家规定,一个工人负重不得超过一百公斤。他指给我看一群正在卸麻包的工人,他们个个生龙活虎般,动作迅速、敏捷。刘庆海说,他们所以能保持这么充沛的精力,是由于生活有保证,劳动保护条件好。一个工人如果连续工作八到十二小时,可以休息二十四小时。国家还为他们建筑了很舒适的休息室、洗澡间。每天早晨有二小时的学习时间,学习政治时事、业务规章等等。
我和刘庆海在六号门货场参观一圈后,正赶上工人下班,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自行车群象潮水样涌向解放桥,人们轻快地骑着自行车,有的在说笑,有的在唱歌,一派欢乐的气氛。
刘庆海还告诉我,这一带解放前就是有名的“人市场”。夜里,无数过度疲劳的工人在那里铺着地,盖着天,头下枕着半块砖,全部财产只有钩子、垫肩和破棉袄。每天清晨,他们挤在海河岸边,等候出卖劳力。
解放桥头的灯火大放光明的时候,我告别了刘庆海。临走,他还告诉我一个消息:那块原来矗立在六号门的象征着封建把头和帝国主义者特权的大石碑,解放以后就失踪了。前几天被几个汽车司机从地下挖掘出来,不久就要送进“六号门展览馆”去,作为教育后代的活教材。


第6版()
专栏:文化街头

要看得懂也要听得懂
萧苗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聚居地区的电影放映单位,用朝鲜语为汉语版影片进行口头配音,使广大朝鲜族观众看懂、看好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教育作用。延边同志们这项工作,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就是汉族,由于居住的地区不同,语言也有许多差异,形成许多方言。我们的电影一般都是用汉语普通话(北京音)拍制的,一些不懂汉语普通话的兄弟民族观众和方言区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存在着一层语言的障碍。他们能看清银幕上活动着的艺术形象,但是听不懂人物的对话。这样就不能满足这一部分观众的要求,也就不能很好地扩大电影的艺术效果。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电影放映单位,正是从广大观众的要求出发,认真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他们经过多年摸索和刻苦钻研,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步提高了口头配音的质量,电影观众迅速增加。他们的努力和创造精神,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电影放映工作者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是值得各民族地区和方言区的电影放映工作者学习的。
如果兄弟民族地区和方言区的电影放映单位和有关领导部门,也能做这一工作,就能使我们的电影在兄弟民族地区和方言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发挥更大的战斗作用。


第6版()
专栏:

欢乐的节日 欢乐的歌
〔苗族〕 石太瑞
擂响十二面皮鼓,
敲响十二面沙锣,
欢乐的人群,欢乐的夜,
欢乐的节日,欢乐的歌。
木叶呵——向着北京吹,
拳掌呵——向着北京合,
苗歌哎——对着北京唱,
美酒哎——对着北京喝。
十五年呵,江河奔腾急,
建设热浪逐洪波。
十五年呵,烟雾遮宇宙,
一轮红日照天阔。
采集十万种鲜花,
难拟祖国美丽;
调合十万种颜料,
难绘苗岭春色……
平坝竖新楼,汽车上高坡,
千年的旱土长新禾;
每一条彩带,每一圈项链,
都有幸福的光芒在闪烁。
笙歌献给共产党,
百丈悬冰松一棵,
苗家就是那护松的藤哎,
青藤缠松永不脱。
笙歌献给毛主席,
太阳的光辉暖心窝,
每一滴幸福的泉水,
都注入苗家跳荡的脉搏。
皮鼓呵,擂响了十二遍,
沙锣呵,敲响了十二遍,
是时候了,快登上山巅,
去观看天安门前的焰火。
大山,隔不断,
流水,挡不住,
因为在我苗家心坎上,
永远立着北京城一座。
欢乐的人群,欢乐的夜,
欢乐的节日,欢乐的歌,
锣停鼓停舞未停哎,
月落星落歌不落!


第6版()
专栏:

小英雄龙梅和玉荣 〔蒙古族〕官其格
(油画·全国美展·华北地区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