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红色友谊之歌
钱筱璋
“我们用红色的玫瑰花瓣,
编织成了红色友谊之歌。
虽然大海和高山把我们远远地分开,
但两只强有力的手却紧紧相握!”
阿尔巴尼亚歌唱家,从遥远的亚得里亚海滨,给我们带来了情真意切的歌声。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第一次联合摄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并肩前进》就在这动人的歌声中展现。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在地理上隔着千重山万道水,但是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斗争,却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并肩前进》就是以这个鲜明的主题思想,优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中阿两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互相支持,并肩前进的战斗友谊。
《并肩前进》在抒情的《红色友谊之歌》中开始,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国际歌》声中结束。整个影片是一首洋溢着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的革命之歌、战斗之歌、友谊之歌,它唱出了我们两国人民的心声。
中阿两国的艺术家,在这部影片中,以优异的表现技巧,把隔着千山万水的两个国家,用一根革命友谊的红线贯穿起来,真实地描绘了有着同样历史遭遇,同样战斗传统,同样革命信念的中阿两国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从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到亚得里亚海滨的阿尔巴尼亚,两个坚强的革命国家,坚如磐石地屹立在敌人面前,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一切阴谋、破坏和压力,都不能迫使他们屈服。
影片从两国真实的生活中,选取了令人信服的形象,揭示了革命真理的力量。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看到,处在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四面包围之中的阿尔巴尼亚,是怎样的英勇而坚强:斯大林石油城的井塔,象雨后春笋似的在向远方蔓延,塞立克高耸入云的烟囱仍然发出欢畅的浓烟,一个又一个工地上,响彻着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凯歌,一个又一个农庄浸浴在丰收的喜悦中,而都拉斯港口正交响着来自各国的友谊的笛声……。透过这些动人的图景,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些企图扼杀阿尔巴尼亚,企图使它的石油干涸,炉火熄灭,成为孤岛的梦幻彻底破灭者的哀鸣。历史是按照人民的意愿前进着。英雄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英明的领袖霍查同志的周围。党、领袖、人民团结一致,这是无坚不摧的力量。从吉诺卡斯特城郊农业合作社农民们向霍查同志发出的真挚的欢呼声中,我们可以理解阿尔巴尼亚的奇迹、它的伟大力量的源泉。《并肩前进》是阿尔巴尼亚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的赞歌。
胜利永远是属于革命人民的,革命的人民、革命的国家永远不会孤立。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前进。影片着力反映的中阿两国人民要作主人不作奴隶、坚定的革命到底的意志,不能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两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是对世界革命人民的极大鼓舞,这两个国家的友谊,就是在不断地和他们的敌人的斗争中,在风浪重迭的革命航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强大和他们之间友谊的发展,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限生命力。这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永远阻挡不了的。
这部影片在我们热烈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的日子里,在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同时上映。这部影片在这个时候映出,无疑地具有深刻的意义。我们两国的观众,及其他国家的进步观众,通过影片所反映的内容,将能看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旗帜的中阿两国,亲密团结,不畏任何险风恶浪,坚持革命到底的伟大精神;看到中阿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斗争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对中阿两国人民及世界革命人民的鼓舞,是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沉重打击。这部影片必将在广大观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部影片是根据中阿两国文化合作协定拍摄的。中阿两国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做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同志式的合作,在共同的工作中结成了亲密的友谊。通过这次合作,中阿两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相互学习,交流了宝贵的经验,使彼此更加了解,友谊更加深厚。这部影片的胜利完成,是我们两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在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斗争中新的贡献,是我们两国在文化艺术合作中的一个新的成就。
我们热烈地祝贺它成功,愿这支“红色友谊之歌”,永远鼓舞我们在革命的大道上并肩前进!
(附图片)
阿尔巴尼亚地质工作人员和中国地质工作人员,在阿尔巴尼亚山区一起寻找新矿源。


第6版()
专栏:

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后代
——工人座谈电影《家庭问题》
阶级斗争的缩影于俊英(北京钢厂党委宣传部长):
看了剧本,今天又看了电影,觉得《家庭问题》是咱们工人喜欢的好影片。影片写了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在培养下一代人上两种思想的斗争。杜师傅的一家经过一场斗争,正确的思想战胜了错误的思想。在影片煞尾时,我们看到福民与福新肩并肩手拉手走在去工厂的大道上,心里真高兴。这场家庭斗争,实际上是当前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的缩影。
杜师傅这个人物写得不错,他具有老一辈工人的鲜明特点。他们觉悟高,眼睛亮,不仅考虑无产阶级的现在,而且关心无产阶级的千万年大计,真是脚立车间,眼望全球。我们厂这样的老工人很多,钳工组长刘德启就是个例子。我们厂新来的大学毕业生都要劳动锻炼一年,可有的就象福民一样脑子不开窍,说什么“我这一年非白白过去不行”。刘师傅听了觉得不对,就找这位同学谈,严肃地批判他的错误思想,具体帮助他提高思想认识。他们觉得一个老工人的责任不能只是管生产,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培养无产阶级的接班人。老工人有很强的阶级敏感,有一双火眼金睛。象电影上的杜师傅那样:当儿子卖弄有文化,说一串“爱克司”、“未知数”,又嘲笑哥哥锉刀似的劳动大手时,他就感到不对劲。当儿子嫌弃护耳呢帽太俗气,怕压坏了油光水滑的飞机头,就更感到儿子的思想歪了。老工人有这样的政治敏感,加上他们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心,处理问题时坚持维护阶级利益的原则和立场,我们的年青一代,在他们的监督、帮助和教育下,就可以抵御或少受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影片还提出了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中还没有解决。福民认为有了文化,他的道路就该是技术员——工程师,当工人是“将军当了小兵用,雄心壮志成梦想”。我们厂里有些技术员对参加体力劳动也没有政治挂帅,只瞅着技术,说什么“劳动分工不同”“参加劳动得不偿失”“劳动好不一定思想好”。他们恰恰没有懂得参加劳动的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改造思想。很明显,电影中的福民,如果按照他原来打算的道路走下去,迟早要离开广大工人群众,同他们对立起来,而彻底背叛自己的阶级。但是,福民通过劳动锻炼,思想上的错误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生活朴素了,设计也实际了,更重要的是,他回到工人群众中间来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了。他走过的道路对青年知识分子是个深刻的教育。
我觉得影片也有一个突出缺点,就是党团的政治思想工作表现不够有力,工人群众也没有发挥更多的集体教育的作用,使人感觉似乎福民的改造,只是他父兄的力量来完成的,也容易使人认为培养下一代只是家庭父母的责任。
老一辈人要把班交好刘忠善(北京第一机床厂老工人):
这影片不仅教育青年怎样对待革命,也教育老一辈怎样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老一辈工人要交好生产斗争的班,更要交好阶级斗争的班。在这方面,杜师傅、李厂长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老一辈人的思想不改造好,这接班人也没法培养。我的一个孩子,资产阶级思想也不少。打哪儿来的呢?不是娘肚里带来,也不是天上飞下来的,还是父母影响的。我们这一代老工人,缺少文化,我们非常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我们要培养的是忠实于自己阶级的人,是能够维护我们阶级的利益,为我们的阶级热诚服务的人。他们必须是我们阶级的一个成员,尊重自己每一个阶级弟兄,决不能瞧不起自己的阶级弟兄,更不允许他们有爬到自己阶级兄弟头上去的思想。这就是杜师傅为什么一定要改造福民的原因。我们老工人都应该向杜师傅学习。儿女是党的,是革命的接班人,应该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父母的是把儿女当作私有财产放在手掌里,百般溺爱,还是把儿女当作革命的接班人,严格要求,精心培养,这可是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千秋万代的大事情啊!
影片写的工厂生活挺真实,可也有个小破绽,福新兄弟俩找皮带盘,天冷得福民老捂耳朵,可就是说话没寒气。还有个缺点,就是福民中等技术学校刚毕业,就有了满脑袋糊涂思想,这是打哪儿来的该有个简单交代。王德望(石景山钢铁公司工会副主席):
《家庭问题》是部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影片。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爱有无产阶级的爱,也有剥削阶级的爱。老一辈革命者应该怎么个爱法,影片给了正确的答案。影片还告诉青年一代应该怎样对待生活和理想。李厂长说得好:“凭一时的冲动做一件勇敢的事容易,长久坚持一个理想,那才是真难啊!”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能凭一时冲动,要凭一股长久坚持劲。从一分为二来看,电影也有个缺点,对年青人进行今昔对比的阶级教育不够。解放前的工人整天价为玉米面、窝窝头发愁,上学读书哪有工人阶级的份。穷哥们的孩子都趴在垃圾堆里拣煤核,到野地里挖野菜,稍大点孩子就入厂当童工了。杜师傅对抱着的孙子说:“你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没你一半重噢!”这是实在话,没有吃哪能重呢。福民是糖水里泡大的青年,要是给他扯扯咱们工人阶级的家史,解决问题就更扎实。
要么成龙,要么成虫刘金鑫(北京电子管厂青年工人):
影片描写了在一扇窗户里关于如何培养青年一代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它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象这样的斗争,正在千百扇窗户里进行着呢!在我们的社会里,象杜师傅、李厂长这样的革命前辈到处都是,这真是我们青年的幸福。可象杜师母、大姨妈这样的老人也不少见,我们青年要百倍警惕啊!
影片告诉我们一条真理,就是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也不可能“自来红”。没有革命前辈的培养,没有艰苦的思想改造过程,就不可能具备无产阶级思想。而改造自己的最好途径就是参加体力劳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我们有的青年技术员还没有认识这一点,认为他们参加体力劳动是大炮打苍蝇——得不偿失。这是错误的,他们应该接受福民的教训,改变自己的看法。张玉勉(北京人民印刷厂统计员):
工人作家胡万春写的东西我很喜欢,有生活,很实在。这影片不但告诉我们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刚才那位同志也说了,老一辈人改造思想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徒弟跟着师傅转,儿女跟着父母转,做父母的,当师傅的,要是脚跟歪了,思想霉了,后一代的苗子就很难扎正。做父母的一个心眼“望子成龙”,就是不多想想成哪个阶级的“龙”,怎么成“龙”?要按杜师母、大姨妈选的道道走,只有成一条寄生虫。做父母的要以杜师母、大姨妈为诫。我建议多组织家庭妇女看看这部影片,她们在家庭里顶半边天,应该受些教育。我还希望电影工作者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电影这块阵地,在好电影上多下些功夫,不要出《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这样的孬电影。刘春莲(北京第一棉纺织厂青年女工):
刚走上工作岗位那阵,我有些象电影里的福民。福民瞧不起抡大锤,认为那没学问,浪费青春。我刚进一厂,也把工作想得挺简单,不实际,反正是接头纺纱的,没什么难。可是真干起来,第一天一个头也没接上。福民学了文化,就在父母哥嫂面前炫耀,瞧不起哥哥锉刀似的手,认为有了文化抡大锤是“屈才”。我当初也这样,凭着认几个字,老抠别的工人的字眼儿,不虚心向老工人学习,觉得有文化干纺纱这行“不合适”。实际呢,思想、技术都够不上老工人一半儿。在老工人的帮助下,我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感到接每一个头,纺每一支纱都是干革命。
我很喜欢小玲这人。她有远大理想,又有求实精神。福民把她种的菜看作只有一角钱的价值,她可不这样看。的确,以前我对别人的劳动果实也不尊重,现在参加了劳动,对凝结着血汗的劳动果实才特别珍惜。我现在经常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报纸,渐渐懂得了我们年青一代肩上的责任。老一辈对我们抱有莫大的期望,我们可不能辜负。我要向小玲学习,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根生芽。
(附图片)
福民一心要当技术员,他的父亲杜师傅启发他说:如果思想不对头,什么工作也干不好。
福民在父亲的帮助教育下,认识到自己的不正确思想,劳动也踏实了。这是他和哥哥福新一起研究技术革新的设计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