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
专栏:

维吾尔族第一代新工人
新疆日报记者 徐宝生
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解放以后,新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工农业生产和其它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在党的大力培养和汉族人民的亲切帮助下,在工农业和其它各个战线上,涌现和成长起来了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出身的大批优秀干部和工人,许多人已经成为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和骨干力量。从小在“巴依”的皮鞭下过活的维吾尔族青年色以提阿合买提,在党的抚育和汉族师傅的耐心帮助下,迅速成长为新疆第一代有觉悟的少数民族工人。我们相信,今后在培养少数民族工人方面,一定会做出更大的成绩,促进自治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新疆日报》编者按
走进十月拖拉机厂配件车间,在紧靠北面的那排大玻璃窗下面,看到有一个身穿红线衣、脚登油皮靴的维吾尔族青年工人,熟练地操纵着一台国产的万能螺丝车床。这个青年工人,就是这个车间的活塞环大组长、共产党员色以提阿合买提。历年来,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工厂的劳动模范,出席过自治区机械局、自治区工交基建群英会。去年以来,又多次被全车间职工评为质量标兵。现在,他在车间里领导着四十多个工人,生产着驰名全疆的名牌产品——汽车活塞环。
走进工人阶级的行列
新疆解放以后,党为了培养新疆第一代少数民族工人,为新疆工业建设准备技术力量,一九五二年三月派人到阿克苏、莎车、塔城等地招收新工人。色以提阿合买提报了名。
第一批工人到达乌鲁木齐市以后,集中在新疆军区运输部学生队学习。同年十二月,色以提阿合买提就分派到十月汽车修配厂(十月拖拉机厂的前身)金工车间学习钳工。汉族工人陈殿丰是色以提阿合买提的师傅。
色以提开始学习锉刀技术时,陈殿丰从工具箱里把自己心爱的一把锉刀拿出来,交给他说:“锉刀活是机械工人的基本技术,以后干车、刨、铣床活,都离不开它。”同时又作了个拿锉刀的姿势,对他说:“手要拿稳,胳膊要成九十度。”色以提理解了师傅的心意,他白天学,晚上练,学习更加刻苦、专心。
一九五七年,为了适应新疆运输事业的发展,工厂把原来的汽车配件生产小组扩大为配件车间,色以提跟着到了新车间。师傅耐心教,他又虚心学,把钳、车、刨、铣等技术都学会了。周围的同志都称赞他聪明、灵活,学习技术进步很快。
就在这个时候,色以提把精力集中在学技术上了,对政治学习有了放松。
一天,共产党员、车间团支部副书记买买提巴拉提找他谈心。买买提语重心长地说:“色以提,我们是维吾尔族的第一代掌握现代技术的工人。我们不仅要学会操作技术,还要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使自己成为有技术又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可不能今天好了,忘记过去的苦啊!”
这一席话,使色以提想起了在“巴依”羊圈里睡觉的童年;想起了给地主折磨死了的亲人;想起了解放后党对自己的培养教育;又想起从电影里看到过的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形象,开始省悟了,当场就对买买提巴拉提说:“你说的对,我们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
从此以后,色以提阿合买提参加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反复学习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由于认识提高了,他参加政治活动和学习技术的劲头也更大了,生产更加出色。不久就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生产活塞环的能手
一九五七年秋天,色以提阿合买提开始了生产汽车活塞环的工作。经过汉族师傅的耐心帮助和色以提的刻苦努力,很快成为全厂著名的产品质量标兵。工人们都称赞他是“生产活塞环的能手”。
可是,色以提却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他虚心地向周围同志学习。去年八月初,组里新调来了一个车工组长阴周生。阴师傅是一个有十多年工龄的工人,尤其有一手磨刀的好技术。凡是他精车的汽车活塞环,表面光洁,很少找到漏光疵点。
一天深夜,时钟当当当地敲了十二下,不一会,车间里上二班的工人都走了。可是,色以提一个人却还在活塞环质量检验室里没有走。他看了看自己的产品质量检验单,又翻了翻上一班阴周生的记录单,发现自己今天漏光的活塞环又比阴师傅多了百分之三。他暗自思忖:阴师傅和我操作的是同一台机床,为什么他的漏光比我少呢?他一定有窍门。于是,他就到阴周生车床旁跟班操作,边干边学,提高了磨刀技术。
优秀的生产大组长
色以提领导的活塞环生产大组,包括有维吾尔、哈萨克、汉三个民族的四十多个工人。他除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外,还要统管全组的生产。他根据群众的意见,制定了活塞环钢罐定期检查、车床工人操作规则等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小组的技术管理。每月他还自己写生产总结,分析全月生产情况,协助领导改进工作。在党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他已成为一个优秀的生产大组长了。去年一至十月份,全组生产的汽车活塞环,质量比前年有了新的提高,产量比前年同期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劳动生产率比计划提高了百分之九。他本人也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当我到色以提家里去作客的时候,他爱人帕塔木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色以提从他爱人手里接过小女孩,一面对我说:“这个小女孩名叫‘阿扎提古勒’。”(“阿扎提古勒”,意思是“解放的花朵”。)
我告别的时候,色以提千叮万嘱地说:“你要写我的成长,千万要写上党和毛主席对新疆少数民族工人的培养教育。孩子离不开娘,维吾尔族人离不开共产党。正如新疆有首民歌所唱的:天山再高,没有党的功劳高;大海再深,没有毛主席的恩情深。”


第14版()
专栏:

群英会(油画)   蒋中兴


第14版()
专栏:

奴隶出身的女乡长朗宗
西藏日报记者 王光寿
去年十月一日,是朗宗永远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她在北京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看到了各族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三天以后,毛主席又同各民族观礼代表一起照了象。毛主席离去,朗宗低声宣誓:“毛主席!我们藏族人民永远跟着你,革命到底!”
朗宗过去是拉萨直工地区的人。当她还在娘胎里时,父亲就被封建农奴主折磨死了。她一出世,“朗生”(奴隶)的石帽子就紧紧地压在她的头上。她刚长到六岁,领主就逼着她上山放羊。有一天,她在山岩上摔了一跤,左手被跌断,羊群也失散了。这还了得,要是领主知道羊群失散,朗宗还会有命么?当天夜里,母亲次仁卓玛便背着朗宗,同外祖母平措拉姆一起,逃出了直工地区。她们昼伏夜行,整整走了七天,到了乃东县的雅砻河边。到达乃东的第二天,朗宗同母亲一起去一家农奴主代理人门前要饭,这家不仅没有给她们一滴清水,还放出恶狗把母女二人咬得鲜血淋漓。一家三口在雅砻河畔流浪了两年,又翻山涉水到了隆子。刚到隆子,就被宗政府加上了“逃亡犯”的罪名,卖给一家农奴主代理人当“朗生”。母女二人每天风里雨里给主人放羊,换来的是数不清的鞭打和辱骂,以及每人每顿一小瓢发霉的糌粑。朗宗十五岁时,主人把她们母女转卖给了另一个农奴主代理人,以后,这个农奴主代理人又把她们卖给新的农奴主代理人。在新主人的家里,朗宗受尽了各种折磨,深重的阶级仇恨,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间。
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了罪恶的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们的天亮了。朗宗和同村其他二十二名“朗生”一道安了家,并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提高了阶级觉悟,在全村的群众大会上,控诉了农奴主勾结叛匪、压榨残害劳动人民的罪恶。在民主改革运动结束的时候,朗宗被选为新巴乡农民协会副主任,第二年又被选为乡长,并在第三年春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朗宗说: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和阶级兄弟一条心,永远革命。
一九六二年秋天,新巴乡的几户叛乱领主代理人有些不老实。朗宗发现这种情况,立刻教育全乡群众: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认真监督叛乱领主代理人劳动改造,警惕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群众一起来,叛乱领主代理人老实了。
朗宗对待阶级兄弟温暖如春,关心备至。她常说:“对待敌人时刻警惕,对待亲人处处关心。这是党教给我的。我要一辈子记在心里,贯彻在行动中。”全乡的互助组哪个最困难,她就想方设法去帮助。一九六二年,新巴乡第二互助组的生产搞得不好,是全乡的后进组。朗宗在这年田间管理的时候,带着锄头和糌粑来到这个互助组,同组员们一起劳动,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调动起了全体组员的生产积极性,使后进组改变了面貌。
朗宗常说:“当了干部要是忘了有困难的阶级兄弟,就是忘本。”朗宗既对老年人关心,又对小孩爱护备至。几年来,她还先后为乡里十八位难产妇女亲自请过医生,帮助她们平安生产,帮助阶级兄弟解决困难。
朗宗从北京观礼回乡以后,工作干劲更大,对群众也更加关心。她常向大家说:要想彻底翻身,就得永远听党和毛主席的话,不忘过去的苦,积极办好互助组,把生产搞得更好。(附图片)
西藏拉萨汽车修配厂锻工组副组长拉珠,现在是熟练的锻工。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解放后先后进了工厂,成为电工、钳工和喷漆工。这个农奴家庭已经变成了幸福的工人家庭。这是拉珠同他的儿子强巴、女儿巴桑和格桑在谈心。
在拉萨汽车修配厂学喷漆工的格桑,正在她丈夫甲央的帮助下学习喷漆技术。
新华社记者 马鹏万摄(传真照片)


第14版()
专栏:

战胜大风雪 牲畜大丰收
——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各族人民抗灾保畜斗争
〔蒙古族〕博音图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战胜了严重持久的风雪灾害,一九六四年度又一次夺得了畜牧业丰收。
这个盟全年牲畜总增二百零二万一千多头,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现在这个盟拥有牲畜总头数超过了八百万头。
据历史记载,原锡林郭勒盟和原察哈尔盟一九三七年共有牲畜二百一十九万头。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到一九四五年牲畜已下降到一百三十八万头,八年间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六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伟大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认真贯彻执行了党对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积极稳步地对畜牧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合作化和公社化,使畜牧业生产得到稳定优质高产的发展。这个盟现有牲畜头数比解放时的一九四五年增长了五倍;比公社化前的一九五八年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二。
这个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差不多每年都要和大大小小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一九六四年也遭受了近几年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暴风雪接连不断,刮风降雪持续了一百二十天,平均积雪一尺左右,有的地方深达二尺。当时,草场被积雪封盖,畜群被雪围困,加上其他灾害,大大地加重了抗灾保畜的任务,牲畜出牧困难,出现了掉膘流产等严重情况。但全盟各地以阶级教育为纲,进行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大提高了广大干部和劳动牧民的阶级觉悟。在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又通过学解放军、学大寨和大庆精神,更加激发起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比学赶帮运动,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集体生产和抗灾保畜斗争上来,从而在畜牧业生产上,特别是在抗灾保畜斗争中,舍己为公、抢救集体牲畜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
西乌珠穆沁旗达布希勒图公社巴音淖尔生产队五个畜群生产组的三十七名男女社员,在风雪呼啸的日子里,运用破雪工具破雪放牧四十多天,使七百五十七头瘦弱牲畜一无损失地度过了灾害。有些畜群暂时突不出大风雪包围的时候,社员提出“人在牲畜在”的口号,千方百计使牲畜少受冻饿,许多人拿出自己的粮食、奶茶、黄油喂养病弱牲畜,用自己的被褥和皮袄给幼畜御寒。牧民妇女娜布其,迎着风雪,不仅天天坚持参加集体生产,还把集体的二岁瘦弱牛放进自己住的蒙古包里喂养,却把自留的牛放在包外。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集体牲畜是牧民生产生活的梁柱。”
在艰难的日子里,从盟到旗有百分之九十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一起奔向生产第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地做抗灾保畜工作。中共锡盟盟委书记高万宝扎布深入重灾区公社,一面做思想政治工作,一面组织牧民群众抗灾保畜,在牧民家里过春节,给群众鼓舞很大。中共西乌珠穆沁旗委书记满都拉呼,在二月份的一个风雪弥漫的天气里,乘马拉爬犁带领十五名干部,一次就把二千七百斤饲料,从一百二十里以外,送到阿尔山宝力格公社,使瘦弱牲畜及时得到饲料。兽医根敦白天奔跑几个畜群为牲畜治病,晚上还几次起来为牧民送去饲料。广大牧民感到有这么多的好干部和自己在一起,人人精神振奋,干劲倍增。


第14版()
专栏:

南泉水
〔朝鲜族〕元台常 金铁柱
一天,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松江公社里,人们个个喜笑颜开,这里一伙、那里一群地聚集在街道旁边,如逢佳节,尽情欢乐。原来从这一天开始,这个山区小镇有了“自来水”了。
这股“自来水”来自南泉。
南泉在松江公社的南山根。为了引来这股“自来水”,人们付出了艰巨的辛勤劳动,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援。
这里在解放以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为了改变这里的水质和彻底解决群众缺水问题,经过几年的实地踏查,订出了以南泉为水源的修“自来水”计划。
在整个工程中,延吉市自来水厂派了设计和施工人员指导作业。第一次作农村“自来水”设计的白金哲,首先了解当地的人口、气象等资料,并且为了测定由南泉到城内的高低差距,不顾刺骨的寒风,前后进行了七次测量。为了解决水量能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他还测定了水源。测定水源本应利用水泵,但他想到用水泵还得花很多经费,于是就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组织人力用四个水桶不间断地往外泼水,只三十分钟时间,共泼出了五百七十桶水。
社员们听说要挖“自来水”壕沟,很快就动员起来了。这个地方的冰冻线是一米六,埋水管的沟需要挖两米以上,有些地段甚至要挖三米深。北方的三月还没有化冻,寒风凛冽,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挖这么深的壕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们有着冲天的革命干劲,硬是不顾寒冷,挥舞着尖镐,流着豆粒般的汗珠,一镐一镐地刨下去。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眼看快要挖好的时候,有一天,突然从西边飘来乌黑的浓云,遮住了整个天空,顿时大雨倾盆,洪水如同决堤般地从南山根直泻而下,已经挖好的壕沟变成了水沟。有着胜利信心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是不会灰心丧气的。从十来岁的小孩到四五十岁的老人都动员起来,用锹、盆、桶等家什,淋着雨从壕沟里往外淘水,人们个个意气风发,干劲十足,战胜了自然加给的困难。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终于埋好了一千三百多米的干线和支线水管,还设置了九处给水站和室内水嘴子。当水从南山根通过弯弯曲曲的铁管,在各个水嘴子哗哗地淌了下来后,一位老人用手接着水,感慨地说:“终于把水盼到家啦!”
松江公社的人们为什么为了“自来水”这样地干劲冲天?为什么看到了“自来水”这样地欢欣鼓舞?这里有着一段痛苦的历史。
原来,松江又称老安图,是伪安图县公署的所在地。那时,日本鬼子由于害怕抗日游击队的袭击,硬逼着老百姓在四周用土坯砌了城墙,使得这里同外界隔绝起来。当时,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松江城。这个松江城,东西长四里多、南北宽二里多,住着一千多户人家,但却没有一眼能吃水的井,因此人们只好常年到距离较远的松花江边挑水吃。冬天大江封冻,难找冰眼;夏天每逢下一场雨,江水变成泥水,没有取水之处。老百姓的吃水,真是困难得很。
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人们忽然在南山根发现了泉水,就把它挖成了“南泉水”。
当时,在人吃人的旧社会里,剥削者连水这种取不尽用不完的自然界的物资,也用来作为压榨劳动人民的工具。一个姓苗的伪满军营长、一个伪村公所姓张的助理员,先后霸占了南泉水,要老百姓用钱、用鸡蛋去买水。
人们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解放。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援下,要把水引到家门前来,怎能不干劲十足地开土沟、埋铁管呢?水到了家门前,又怎能不兴高采烈呢?从此,南泉水成了“自来水”,南泉水属于人民了!


第14版()
专栏:

边境线上的新龙邦
广西日报记者 许学讙
昔日野菜充饥 如今粮食有余
广西僮族自治区靖西县龙邦区,在祖国南疆的边缘上。这里山岭崎岖,从区到县城,当中隔着一条乐村山脉,交通很不方便。长时期以来,这里的土特产品运不出去,内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运不进来。
这里山多田少,石多水少。水田百分之八十五是望天田,生产极不稳定。解放前,加上地主、富农的剥削,反动政府的搜刮,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这里的人有两个月要靠摘野菜充饥。一九三七年遭受旱灾,光龙邦街上,就有二十六户人家逃荒,二十七户卖儿卖女,四十七人被饥饿夺去了生命。
这个区有一百三十四个村屯人畜饮水有困难。过去,每年冬春两季天旱少雨时,人们要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为了挑水,往往把田间生产也耽误了。
解放以后十多年来,这个偏僻的边区,同祖国其他地方一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人民公社的第一年,这里就由缺粮区一跃成为余粮区,从那时开始六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上升。去年出现了严重干旱,但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前的一九四八年整整增加了一倍,比公社化前的一九五七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又增产百分之十六。随着生产上升,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九五七年以前,这里每年都需要国家供应粮食。一九五八年以后,不仅粮食自给,六年来还向国家交售了公购粮一千零四十八万多斤。
这个区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生猪和耕牛,到去年底分别发展到一万零一百五十头和七千七百一十二头,耕牛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三,生猪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三。
提高复种指数 提高单位产量
龙邦是个石山地区,历史习惯是:田种一造(中稻),地收一季(玉米)。加上耕作粗糙,不仅单产低,产量也很不稳定,因此年年缺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一九五七年,许多社员主张推行本县城郊、化峒、地州等地实行的在田里种一季玉米加晚稻,在地里种一季中玉米加晚玉米的耕作制度。这一年,各社大部分生产队进行了试种。区委书记和其他几个区干部也选择最旱的龙邦公社种了三亩试验田,上造种玉米,下造种晚稻,试验结果,区委的试验田共收玉米干粒一千三百五十五斤,下半年晚稻收谷七百五十六斤,两造合计亩产七百零三斤,比原来种一季中稻增产二百七十四斤。各生产队的试验田也大部分获得成功。
一九六○年以后的几年中,各社、队改种两造的经验日益丰富,种植两造的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又切实注意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过去,这里缺乏积肥的习惯,人无厕所,猪无猪圈,田地里只施放一点牛栏粪,因而单产很低。为了提高单产,解决复种面积扩大后需肥大量增加的问题,区委会吸取外地积肥经验,根据本区肥源条件,提出了“种”、“还”、“养”、“积”、“建”五字积肥办法,发动社员群众开展积肥、造肥运动。“种”是在中玉米地里套种竹豆、南瓜作绿肥。“还”是在犁耙晚稻田时,将上造玉米秆砍断还田。“养”是发展猪、牛,增加厩肥。“积”是抓农闲时期,组织群众性积肥运动,采集野生绿肥。“建”是修建厕所和田头粪坑。过去当地群众没有施用人粪尿的习惯,一九五八年以后,在区、社干部的带动下,群众已经逐渐用人粪尿作肥料了。现在,全区已基本上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牛有栏,增加了肥料来源。各社、队作物施肥量逐年增多。全区水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一九五七年二百八十八斤,一九六○年提高到三百五十九斤,去年提高到了四百零八斤。
自力更生修建公路和饮水工程
山岭重迭,道路崎岖,给龙邦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各社、队每年要把大量劳动力用在运输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水源缺乏,全区将近有一半的生产队人畜饮水存在困难,直接影响了农民生活。
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一九五九年,区里制订了修建公路和人畜饮水工程规划,发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搞好这两项建设。
从一九五九年年底开始,全区人民动员起来,投入这两项建设。一时人声鼎沸,山谷轰鸣。由于群众干劲大,公路施工进度节节超出原订计划。例如有一段公路的土方工程,原计划四千八百个民工,需十天完成,结果各公社出动了五千多人,八天时间就做完了。
这个区修筑的几条公路,几乎每条都需要开山劈岭,有些人畜饮水工程也非常艰巨。他们组织了专业队伍,来啃这些硬骨头。如有一段公路,需要凿通三座石山。各公社选出年轻力壮又有技术的民工八十七人长期施工,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终于把三座石山凿通了。在修建龙邦公社一个饮水工程时,要在一百九十米高的悬崖上开凿一条水渠。党支部委员、民兵营长黄昆伦带领二十多个民兵,学习解放军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斗志,在八九十度的峭壁上用绳子把人坠下去,悬在半空凿石开炮。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共开凿了一千三百多个炮眼,炸掉一万多个石方,终于开出一条四公里长的水渠,把水引到了龙邦街上。
这个区的各族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几年间,修通了公路,同时修建了人畜饮水工程。
公路修通了,汽车把来自自治区内外城市的各式各样日用工业品送到了边区,把一袋袋的化肥、农药送到了边区,把毛主席的著作送进了边区。边区也把土特产品和增产的粮食,源源运出去,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龙邦区的各族人民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决心继续团结一致,奋发图强,把山区建设得更加富饶,把这个祖国的门户装点得更加美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