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丘陵千里 渠水长流
——?史杭灌区访问记
本报记者 陈向东 石正章
编者按:?〔Pì僻〕史杭灌溉工程,是我国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自兴办以来,紧紧抓住工程配套,并充分利用原有的大量沟塘堰坝,把灌区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结合起来,调动了广大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并迅速扩大了灌溉效益,近几年灌溉效益每年以五十万亩的速度递增,做到渠成水到,渠田贯通。成绩是很大的。
?史杭灌区的经验说明,在各地冬修水利当中,对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都应当十分重视依靠群众的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做好工程配套工作,争取提早受益。
(一)
水在屋上流,船从岗上走;
拿锹就放水,干旱永不愁!
这是皖西地区人民对新建的?史杭灌溉工程的热情颂歌,也是目前?史杭灌区情景的生动写照。
?史杭灌区工程,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陌生的。但是,在安徽广大群众心目中,它却被认为是水利建设大跃进的产物,是人民公社巨大威力的体现。
?史杭,是?河、史河、杭埠河三条河流的总称。?史杭灌区——西界史河,北濒淮河,东跨淮南铁路至池河、滁河流域,南越江淮分水岭接巢湖水系——在一万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出现了数十条崭新的河流和数不清的大小渠道,把来自山间的大量雨水注入农田。这就是灌溉安徽中西部、还在继续兴建中的?史杭灌溉工程。
这个以灌溉为主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是一九五八年冬季开始兴建的。兴建这个工程的目的,是利用大别山区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等几座大型水库的大量蓄水,灌溉这里九县两市(合肥市和淮南市)的一千多万亩耕地,把这片历来多旱灾的丘陵区逐步改造为粮食高产区;还计划利用渠水的落差建设许多中小型发电站,为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大量电力;最后还要通过新建干渠,把?、史、杭三条河沟通起来,把原有水系沟通起来,发展航运事业。这是一场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
五年来,工程范围内的广大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怀着对美好远景的无限信心,以移山倒海的英雄气概,以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劈山切岭,筑坝填冲,一锹锹的挖,一段段的修,踏实苦干,坚持不懈。目前,规划中的主要渠道多数挖通了;三座大型渠首工程基本建成了;灌区中的总干渠和分干渠,已有二十条通水,通水里程达到七百三十多公里;能灌万亩至五万亩以上的大型支渠已经通水四十多条,它们全长达到五百多公里。至于由公社、生产队自行开挖的斗渠农渠,更是不可胜数。已有六个县的局部,或者大部地区通水灌溉。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九年的九十六万亩,扩大到去年的二百八十八万亩。凡是通水地区,自流灌溉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效益不断扩大,粮食年年丰收。一九六三年灌区粮食产量,又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二成以上。
(二)
不久以前,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参观了?史杭灌溉区,访问了六安、寿县、霍丘、金寨、舒城等县的一些公社和生产队。所到之处,不论干部社员,一提起?史杭工程,无不赞不绝口。有的说它是“地上天河”,有的称它是“幸福河”,还有的说是由水渠里“共产党放来了长金稻的银水”。我们到达灌区时,早已秋收完毕。但是,看到沿途连绵百里的稻板田里那又粗又壮的稻根,许多村庄堆积如山的稻草垛,以及成群的鸡鹅猪羊,可以想见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寿县是灌区内受益显著的县份之一。这个县地多人少,历来以种旱粮为主,单产较低。自从一九六一年贯穿全县的两条分干渠通水以后,粮食产量增加很快。过去水稻保收面积不到一百万亩,一九六三年栽了一百四十五万亩,接近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收获稻谷却占了全县粮食总产的百分之八十。我们在这个县的众兴公社东岳大队土城生产队访问了半天,这个队去年收获粮食九万一千斤。社员们说通水前哪一年收的粮食还不到一九六三年收获的一半。一个原因是他们把水稻种植面积由往年的一百亩左右扩大到二百三十亩;其次是过去种水稻全靠车水,现在自流灌溉,节省了大量人力。过去每车一交水,要动员全队男女劳动力干十三天,现在一个劳动力扛一把锹,逐田放水,三天就把全队的水稻田灌满了。节省下来大批劳动力,加强了田间管理和积肥。
一些通水最早的老灌区,几年来粮食作物都稳定增产,长期存在的旱灾威胁已基本解除。
(三)
这样巨大的灌溉工程,为什么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收到这样大的效益呢?我们又对渠道建设和灌区发展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里主要渠道都是在大别山几座水库之下,顺着丘陵的走向,在岗岭的脊背上通过的。远远望去,许多干渠就同长城一样迤逦在丘陵之上。我们曾在六安迤东的?河总干渠上航行了一段,轮船在八十米宽的水面上,鼓浪前进,两旁村庄土地,尽在眼底;两岸每隔不远,就有一座写着公社或当地地名的输水小闸门,闸门外一条条支渠,通向农田。在其他的干渠和分干渠上,也看到类似的情形。干渠通着支渠,支渠又通着许多岔渠。干渠的水就像“白马分鬃”一样,通过这些支渠,送入两旁农田。工程配套工作做得这样完备,给我们很深的印象。
据有关方面告诉我们,灌区各地都普遍抓了工程配套,保证迅速扩大效益。如目前通水里程最长、灌溉面积达到八十多万亩的?东干渠,一九五九年开始局部通水以来,经过几个冬春开挖,现在干渠两侧已有支渠五十一条,通水所必需的涵闸斗门等大小建筑物近百座,大大小小岔渠,更是纵横交错,难以数计。这条干渠南端的六安木厂铺区,最近三年由于开挖了大型支渠两条(共长九十多公里),斗渠农渠三百七十多条,就使全区十一个公社社社通水,二十三万亩土地得到灌溉。
在为数众多的配套工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原有的大量沟塘堰坝,也被利用起来,同新建渠道结成一体,使一些死水塘变成活水塘。这种情形我们在六安、寿县、霍丘都看到过。仅霍丘县长集一个区,同渠道相连的大小沟塘就有七千多个。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化的名字叫做“长藤结瓜”。我们在长集附近的大桥生产队,曾经一口塘一口塘地踏看了二十几口,它们都通过小渠和支渠串连着,真同长藤结瓜一样,分布在渠道附近的农田之间。有些塘还是一汪池水,白鹅绿鸭悠然浮游。这些分散的、小型的沟塘,大都是在过去小农经济时代,农民为了防御旱灾因地就势不断修建起来的。但是,由于水源缺乏,容积又小,蓄水保水作用不大。现在,一经和新建渠道结合成套,源远流长,蓄水量都大大增加;而且长年通水,灌溉能力也随着显著提高了。充分利用这种分散的沟塘,既节省了大量的施工量,缩短了配套时间,又迅速扩大效益,群众是很欢迎的。
灌区范围内,还有两座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一是寿县境内的安丰塘,一是舒城龙河口水库下游的七门堰。?史杭灌溉工程也和这些水利设施结合起来。如安丰塘,据史书记载是我国春秋时代由楚国兴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这个著名的古老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到解放时,只能蓄水一千八百万立方米,灌田八万亩。纵贯寿县的?东分干渠和这个塘衔接起来以后,安丰塘改造成为灌区较大的反调节水库之一。目前这个千年古塘,已恢复年青面貌,蓄水量提高到六千四百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去年扩大到五十二万七千亩,塘水浩荡,一眼望不到边,周围二十七个公社受到灌溉之利。
灌区范围内,除了?史杭三条大河外,还有数十条河流。这个工程在兴修干渠和发展配套过程中,对于这些河流的处理,也很巧妙合理。?史杭三条大河,是用截流的办法,把上游来水引入新渠的。其他小河,大都流经丘陵洼处,河床较低。凡是和新渠交叉或连接的地方,都利用地下涵或泄水闸,让它们继续通行,保存原来的流通系统。在六安以东的总干渠底,二十公里内就有四条小河通过四条地下涵从南向北横穿而过。我们在百家堰参观的一条地下涵,长一百多米,高宽各十几米,两辆大卡车可以并排开进开出,上面渠水滔滔,下面细流潺潺。这些河流千百年来担负着排泄山区来水和当地径流的作用,所以兴建新工程时,尽量让原有河流畅通无阻。一九六二年八月,山洪暴发,霍丘境内有些渠道就曾向老河放水,由老河道排泄,保证了渠道正常通水,收到了排灌兼顾之效。
这个灌区在通水的同时,很注意水利设施的管理。目前这个灌区内每条通水的主要渠道和大型涵闸,都有管理处、管理所、管理段。除了这些国家机构,灌区还有群众性的管水组织,如渠道委员会、水利代表会、管养小组和管水员;公社和生产队的负责干部还有专人分工管水。他们负责掌握通水蓄水情况,制订用水计划,建立管水制度,了解和处理用水中的问题,并负责渠道的维修养护工作。
(四)
?史杭工程的一些主要骨干工程基本建成以后,由于适时地兴建配套工程,就把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就有效地调动了人民公社兴办水利的积极性。在开办?史杭工程之初,曾有人对岗上开河、高地通水抱着怀疑态度。渠道一通水,人们都惊喜万分,奔走相告。老年人有的骑着大牯牛去看水,眼睛看不见的就叫人背着去摸水,年青人更是高兴得在堤岸上与水头赛跑。通水了,灌田了,这对当地群众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群众兴修配套工程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如延长木北支渠工程,打算组织五千人参加施工。当地群众闻讯后,男女社员一齐出动,一上堤就是一万人,只一个多月,这条底宽达十五米的大型支渠,就提前完成了延伸任务。
在兴建配套工程中,灌区各公社不仅动员和组织了大批劳动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动手解决了许多材料和技术上的困难,把一批批的配套工程,迅速兴建起来。目前整个灌区以内,凡是小型支渠和支渠上的小型建筑物,几乎没有一处不是人民公社自办的。寿丰渠上的九个进水闸,流量都有一两个秒立方米,不要国家的帮助,社员不声不响便兴建起来了。?河总干渠边上的樊通桥公社马庄大队,已开的六条渠道,都是党支部书记孙模荣亲自带领社员测量选线、领导施工的。在开挖第一条渠道——袁庄支渠时,孙模荣用木棍代替水平尺,一段段地瞄,选好了渠道的线路,就组织各生产队协作开渠。不到一天工夫,干渠的水就源源淌进了支渠。以后又陆续开了五条渠道,有的是绕山岗走的,有的是切开山岗向前伸展的,也有的要在洼地填起渠道来,尽管工程比较复杂,他们边学边干,终于克服了困难。灌区人民公社就是依靠许多类似孙模荣这样的土生土长的,从兴修水利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土专家、土技术员,出色地完成了工程配套的任务。(附图片)
安徽六安县横排头渠首工程,是?史杭枢纽工程之一。它拦蓄了佛子岭、响洪甸等水库发电尾水,为灌溉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第2版()
专栏:

不怕困难 不辞辛劳 节约物资 关心群众
铁道兵勇挑筑路重担
超额完成一九六三年铁路等建设工程施工任务
据新华社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超额完成了一九六三年参加祖国铁路等建设工程的施工任务。这一年,全军承担工程项目一百五十项,以超额百分之五的成绩,完成了准轨铁路铺轨工程一百五十三公里,森林窄轨铁路六百零八公里,运材公路四百二十一公里,以及这些线路上的桥梁、涵渠和隧道工程。施工量比一九六二年完成的国家投资建设的工程施工量增加四倍多。
这些工程,分布在从黑龙江到珠江、从高原到海滨的很多省、市、自治区内,其中,有铁路干线、支线、厂矿专用线的新建工程,铁路病害整治、配套工程,森林铁路、公路的新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广大官兵高举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伟大红旗,坚持四个第一,发扬了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加速了工程的进展。某部队在拔海几千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上施工,入夏以后,中午骄阳如火,夜里滴水成冰。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劈山造桥,修筑通道,完成的劳动量大大超过原定额。在林区施工的各部队,战胜了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和硬如坚石的冻土以及沼泽等困难,使很多工程项目分别提前二十多天至一个多月完成任务。
在修路过程中,官兵们大力贯彻勤俭修路方针,处处精打细算,节约材料、工具和劳力。大多数部队所用的竹木工具,都是就地取材,自造自修。领导干部还不断和工程技术人员、战士在一起,实地调查,反复研究,从改变设计中节省国家资金。此外,各部队还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不断提高施工效率。
铁道兵各部队施工中千方百计少占农田,照顾水利。某部队在一条铁路干线施工前,首先派出工作组深入现场,逐段复查设计方案。经过向地方干部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改变一段线路的走向,少占农田三百亩;调整了许多涵管的位置和修改了流水面标高,使沿线所有农田排灌都得到了照顾。在填筑路堤时,战士们宁愿跑到远处的荒山小丘上取土,也不挖路基两侧农田。某部队一次爆破时,有少量飞石落入水田里,官兵马上下水把飞石摸捞干净,以免妨碍庄稼生长。他们这种处处关心人民利益的精神,受到群众的普遍赞扬。


第2版()
专栏:

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通过计划大纲
新华社二十九日讯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今天上午举行第四十三次会议(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各界人士中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计划大纲”。
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起孟在会上就计划大纲作了说明。这个计划指出,为了贯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决议,今后要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界人士中间更加广泛、深入、系统地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计划大纲规定了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并且对学习工作作了如下的安排:首先,各界上层民主人士今后可以由政协、民主党派、工商业联合会和其他有关人民团体组织经常的业余学习或短期集中的学习;其次,要加强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校和工商讲习班的工作,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界人士中的骨干分子进行短期离职学习;再次,对于民主党派的一般成员,中下层工商业者,民主人士的家属,工商业者的家属,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政协、民主党派、工商业联合会以及其他有关人民团体,可推动他们参加基层组织或者街道组织所举办的学习,也可以分别不同对象组织他们学习。对文化水平低的,要培训一批讲解员,担任学习辅导工作。


第2版()
专栏:

我国蜂蜜产量增长过半
据新华社广州电 我国有些地区近年来养蜂事业有了发展。据不完全的统计,到一九六三年年底,全国各地饲养的蜂群共三百三十八万群,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了百分之七点四,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一倍多。一九六三年全国蜂蜜产量比一九六二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养蜂事业发展较快的广东省从化县,现在养蜂六千多群,比一九五六年增长二点九倍;江西省高安县一九五七年全县仅有蜂群二千三百多群,到一九六三年年底已经发展到九千一百多群,比一九五七年增长将近三倍;湖南沅陵县、湖北松滋县、黑龙江尚志县等县的养蜂事业也都获得了很快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发展的蜂群主要是中国蜂,养蜂技术有了改进,蜂蜜产量有了提高。江西、浙江等省区的许多地区养蜂事业获得发展,主要就由于改革“中国蜂”的饲养方法有了显著的成绩。农业部最近在广东省从化县召开的全国养蜂会议认为,进一步改进中国蜂的饲养方法,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养蜂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2版()
专栏:

戈壁荒原起城镇
新疆两千以上居民的城镇由解放初期十多个增加到七十多个
牧区和边远山区建立起大批新定居点大部分牧民住上了新房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过去荒凉的山区和草原上,已经建立起一批新的城镇。其中有几处,发展成了烟囱耸立、街道纵横的工业城镇。
过去,新疆有许多县没有城镇。解放初期,不少县级机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县的机关工作人员把文件、用具驮在骆驼和马身上,和牧民一起,一面游牧一面办公。后来,这些地区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都兴建起新的城镇,如青河、富蕴、福海、尼勒克、昭苏、阿克陶、阿图什、尉犁、若羌等县就是这样。这些新城镇都有百货商店、银行、书店、文化馆、学校、邮电所、俱乐部、医院、气象站、兽医站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工厂和作坊等,成为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现在,新疆全区除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哈密和克拉玛依以外,拥有两千居民以上的城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十多个增加到七十多个。
以盛产无花果著名的阿图什县县城,解放初期只有几户人家。一九五四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阿图什成了自治州的首府。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阿图什已经成为一座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拥有五千多居民的新城镇。城内有几所中、小学,学生都是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农牧民的子弟。水力发电站、农业机械修配厂和农牧产品加工厂已经建立起来,一批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工人正在成长。
在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原来渺无人烟的荒原上,随着新绿洲的扩大,几百个崭新的村镇像雨后春笋似地出现了。在准噶尔盆地南沿,拥有七万多人口的石河子新城,解放初期还是芦苇和野草丛生的戈壁滩。一九五○年生产部队在石河子附近数百公里的荒原上开荒生产,建设农场,石河子成了各农场的中心。生产部队的战士们伐木烧砖,在四五年间,就盖起了办公楼、住宅、学校、商店、医院和小型加工厂等几百座建筑物,城内出现了几十条宽阔的马路,马路两旁都种上了树。一九五八年以后,石河子周围开荒面积迅速扩大,农场增加。生产部队又在石河子兴建起棉纺、毛纺、制糖、造纸、粮油加工和农业机械修配等工厂,以及农学院、医学专科学校各一所。现在,石河子已经成为自治区新型的轻工业基地之一,每年生产出数以万吨计的质量优良的产品,供应全疆各族人民。塔里木河上游北岸的阿拉尔,也是生产部队到这里开荒生产后兴建起来的。这里周围数百里,原来都是荒野,人迹罕见,胡杨丛生。现在,阿拉尔周围已经建设起十个大型机械化农场。阿拉尔出现了宽阔的街道和热闹的市场。城的东面,建立起一所拥有四百张病床的医院,还有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拖拉机修配厂和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厂也先后建立起来。人们在建城初期特意留下的野生胡杨树,现在掩映着新城的高大建筑物,使阿拉尔显得更加美丽。
解放初期,新疆大部分各族牧民都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一年到头住在帐篷里,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解放后,自治区在兴建牧区新城镇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各地牧民在牧区建立起一批新的定居点。公社化以来,各族牧民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和国家的帮助,扩大了原有的居民点,盖起了成千上万幢宽敞明亮的新房屋,还在边远的山区建立起大批新的定居点,使大部分牧民都住上了新房。许多定居点都有学校、医务所、兽医站、气象站和商店等,有的还安装了电灯,成为草原上热闹的村镇。在天山西部拔海一千六百米的苏吉草原上,一个聚居着三百多户哈萨克族牧民的草原小镇,已经建立起来。解放初期,这块辽阔的草原上只有四十顶黑帐篷,住着四十户穷苦牧民。解放以后,牲畜发展很快,迁来了很多哈萨克牧民,他们迫切要求定居下来。人民公社成立后,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第2版()
专栏:

铁道兵领导机关举行授奖大会
表彰陈尧卿的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
在修复一条森林铁路的施工中,他深入勘察,改变原设计,深入工地和战士同劳动,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各种难题,使这项工程提前一年完工,给国家节约资金六十万元。
据新华社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关最近举行授奖大会,给予铁道兵某部副总工程师陈尧卿少校记二等功奖励,表彰他在修复汪清地区地印沟森林铁路的施工中改变原来设计,为国家节约资金六十万元,并使这项工程提前一年完工,全线工程质量良好。
汪清地区地印沟森林铁路是东北长白山林区的主要运材干线之一。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时,全线桥梁、隧道遭到彻底破坏。东北解放后,当地林业部门为了抢运木材支援前线,曾进行抢修,大桥用木梁、木排架结构,隧道用原木支撑,维持通车。十多年来,木质逐渐腐朽,隧道经常坍方,桥梁也很不稳固。去年春季,铁道兵某部接受了将这条铁路的全部隧道、桥梁改建为永久性结构的施工任务。
按照原设计,改建前先修四公里便线和三座便桥代替正线通车,然后封闭正线再施工。陈尧卿视察工地时,发现原设计不合理,便深入沿线实地勘察,认真调查这条线路十年来通车状况,沿线地质、水流、水文情况,十年来隧道坍方次数及其原因和处理经过,列车每天运行次数及行车时间,反复查对了有关资料并和有关人员交谈,同时还了解了原设计的四公里便线的走向和工程量等。经过反复研究,他大胆提出不修便线,边通车边施工的建议。
在提出改变设计的建议时,陈尧卿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比较了两种施工方案的利弊。他说明隧道坍方是因风化和震动引起的,在采用新的施工方案时,只要多放小炮减少震动,并及时检查处理,可以减少坍方和避免事故。对行车和施工的相互干扰问题,他建议同林业部门协商,把每天四对列车的运行时间尽量集中或改在夜间行驶,同时发动群众从施工技术上来保证行车和施工双安全。他指出,原设计要修的便线,坡度大,曲线小,工程量太大,需要一个营施工一年。部队党委批准了陈尧卿提出的新的施工方案。
施工期间,陈尧卿背了背包下到工地,一直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发挥战士的集体智慧来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难题。为了避免施工和行车相互干扰,修桥连队先用枕木垛或排架把旧桥面顶起,以便在桥墩上作业,要过火车时再把桥面放回原处。修隧道部队设计了便于拆移的脚手架,过车时拆除,车过去再安上继续作业。采取这些措施后,在施工最紧张的去年十月下旬,线路每日运输量还比施工前提高了百分之八十五。施工中的最大困难是没有架桥机械。永久性的混凝土梁每片重二十二吨,不用机械是无法架上去的。陈尧卿经过反复思考,并广泛征求了施工部队官兵和技术人员意见,试制成功木制活动桁车架桥机,解决了架梁难题。
在授奖大会上,铁道兵政治委员崔田民中将给陈尧卿发了奖状和奖品。副政委王集成少将代表铁道兵党委,号召全体干部认真学习陈尧卿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学习他敢想敢干的革命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精神,学习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广泛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多快好省地完成修建铁路的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