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看信写信的时候
人们常常会收到信,看了以后,有的高兴,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把它珍贵地保存起来,也有的恨不得把它撕碎。信,就是这样在影响人的思想情绪。
信,从天南海北寄到军队,带来了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的喜讯,和亲友的新进步。信,也带着宣传党的政策的内容,带着战士们不断成长的好消息,从军队飞向四面八方。这些信鼓舞了人们的上进心和革命干劲。但是,也有另一种信。有个同志入伍后,哥哥来了封信,埋怨他高中毕业后不该入伍,还说搞自然科学才有前途。这封信,犹如一瓢凉水,浇得他几天心里发凉。这封信为什么会叫人“心凉”呢?因为它的内容是消极的,散发出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霉味。
最近的一期解放军报,在一篇短文中议论了这件事。短文写道:信,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写信人的思想观点,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必然会在信里有所表现。一般说来,一封信总会有一种思想倾向,这种倾向会对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由于人们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不一致,在通信往来中也就常常发生新旧思想的斗争。这种斗争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通信往来中的必然反映,必须引起每个人的高度注意。
短文说:读来信和写回信,都需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阅读来信,要想想信上传播的是什么思想,是该听从,还是该抵制。提笔写信,也要问一下自己:立场和观点是否对头,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样,才能使通信往来有利于兴无灭资的斗争,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改造,有利于推进革命事业。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破“人家外国……”论
有一次,天津市某厂接到任务,要用钢代替铜,制作机车锅炉上的一个关键部件。著名的天津技术革新能手孙占奎试作多次,都失败了。这时,就有人说:“不行就算了吧!要是能行,人家外国人怎么没有改成钢的呢?”孙占奎没有因此而动摇、退却。他一鼓作气,再接再厉,不分昼夜,苦心钻研,终于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实现了这项重要的革新。
天津日报在一篇杂文里就这件事议论说:我国工人阶级从来没有在“人家外国”面前灭过自己的威风。远的不说,社会主义建设之初,许多工厂的设备和“人家外国”相比,何等简陋?有的连一台象样的机床都没有。然而,党教导我们说: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设备;设备是人造出来的。我们的工人遵循党的指示去做,就造出了各种各样高级、精密机器和成千上万的新产品。
至于外国的经验,只要对我们有用、有益,我们是要虚心学习、吸取和作为借鉴的。不过,经验并不神秘,它无非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来的。同样的经验,“人家外国”用了较长的时间才得到,我们却只需较短的时间,这在今天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技术经验,是资本家的私有物,藏之密室,唯恐人知。我们的经验是社会的公共财富,传经送宝,互通有无,协作支援,蔚然成风。所以有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志气,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别人办不到的,我们也能够办到。任何困难,都将被我们踩在脚下。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抚顺老虎台煤矿有八百多名老工人,在退休以后,继续保持和发扬老工人本色,有的在矿里矿外向青年矿工讲述新旧社会对比,有的帮助在职工人解决生产关键问题,有的热情地参加街道活动。
辽宁日报在报道这条消息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在旧社会,人们常常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奉为处世哲学。这句话被我们的时代远远抛在后边了。在我们的各个战线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凡“份外”事,只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利,就尽力去做,这不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吗?
“不在其位”也“谋其政”,这是具有工人阶级高度主人翁自觉的表现。实际上,工人阶级的每一个成员,对我们的社会来说,在职是主人翁,退休了还是主人翁。作为主人翁的这种地位,是永远不能退的,永远在其位的。因此,在职时候,应尽主人翁的责任,退休以后,也不应忘记主人翁的义务,只要是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关的事——有关的政,是永远不能不谋的。
评论说:作为具有丰富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经验的老工人,应该在谋这种阶级之政、社会主义之政中起骨干作用。当然,“谋其政”并不是要求退休老工人去做重体力劳动,而是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对他们的退休生活是不会有影响的。


第2版()
专栏:

翻身的颂歌 劳动的诗篇
西藏业余演员真挚动人的歌声表达了百万翻身农奴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心声湖南黑龙江甘肃吉林四川业余演员歌唱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壮志豪情
据新华社讯 “一条洁白的哈达,凝结着翻身农奴的心意,千里雪山,万里草原,手捧着哈达献给毛主席。”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的西藏翻身农奴们,在二十七日和二十九日的两场演出中,用这样真挚感人的歌声,说出了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的心里话。
西藏代表团的主要成员,都是翻身的农奴和奴隶。他们在二十多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中,以时而豪迈奔放时而热烈舒畅的歌声和舞步,尽情地歌颂着西藏人民的新生活,倾吐出他们对党和毛主席无限感激的心情,使广大观众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赞颂西藏劳动人民政治上翻身的小演唱《头一回》和《好得很》,用西藏人民最喜爱的“车加”(藏语对歌)形式演唱的《选代表》,以及形式新颖、情节动人的《丰收舞》和《欢庆牧业丰收》舞等节目,是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舞台上,翻身的老农奴正在同为他伴奏的民间小乐队互相对唱。他兴高采烈地历数着解放后的幸福经历,从奴隶翻身、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掌握文化一直到当选模范上北京,每件事都是他有生以来的“头一回”。乐队队员们一边演奏一边为他答唱助兴。这个感情真挚、形式活泼的小演唱,使不少人听了好象置身在他们之中,分享了农奴翻身的喜悦。
这些翻身农奴和奴隶们的演出,不仅带给人们以今日的欢乐,而且展现出他们在解放前以至民主改革前那种血泪斑斑的苦难的经历。
解放前在给领主织氆氇时经常挨打受饿的手工业工人群宗,在反映西藏工人新旧生活对比的表演唱《织氆氇》中,同其他演员一起,以深沉的歌声,诉说着她自己的过去。人们还以很大的兴趣欣赏了五十八岁的民间老艺人哈轨演唱的藏戏片断《送公粮》,她在这个节目里表现了翻身的藏族妇女划着牛皮船送交爱国公粮支援国家建设的情景;十八岁的翻身农奴雍西演唱了《幸福的欢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山歌,她高亢而嘹亮的音调,博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显示出她在歌唱方面的才能。
在演出中,门巴族第一名女干部措姆的独唱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过去任人买卖的奴隶,充满激情地唱了好几首翻身歌,表示获得新生的门巴族人民要和各族兄弟一起共同建设祖国边疆的意志。
据新华社四日讯 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来自湖南、黑龙江、甘肃、吉林和四川五个省十六个民族的业余演员,以真挚动人的演出,深刻地表达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
从十一月二十九日到十二月二日的三场晚会上,不论是乌苏里江畔赫哲人的渔歌,还是湘西山区苗族女社员的鼓舞;不论是西北高原上回族人民的“花儿”,还是大小凉山彝族翻身奴隶弹奏的月琴,所有的演出都充满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舞台上虽然仅仅悬挂着一张天幕,但是随着业余演员的歌声和舞步,观众们却好象被带到了丰收的田野,欢乐的草原,忙碌的水电站工地,和抗旱斗争的最前线,眼前展现出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幕幕火热的场景。
业余演员们绝大多数来自生产第一线,节目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现实的斗争和生活。被观众誉为“一首劳动诗篇”的舞蹈《顶水抗旱》,是吉林省的朝鲜族演员根据延吉县三合公社的真实故事编演的。湖南省蓝山县的瑶族人民也编排了舞蹈《汽车开到荆竹寨》,描绘他们跨越崇山峻岭,修起通往荆竹公社的第一条公路后的欢快心情。这个舞蹈节目,是瑶族人民新生活的一幅动人的缩影。
为了表现崭新的思想内容,业余演员们在表演中巧妙地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使本民族的不少传统艺术形式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在民间流行最广的摆手舞的基础上,湖南省土家族的业余演员编演了《在田间》的新舞蹈。四川大小凉山的三个彝族翻身奴隶,表演了新说唱《阿苏巴底》。这种彝族人民的传统说唱形式,过去只是由一个演员倾诉奴隶群众的悲惨境遇和对幸福的幻想。如今,站在舞台上的三个小伙子,用诙谐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对比着过去的苦难,意趣洋溢地赞颂今天比任何幻想都更加绚烂多采的现实生活。
解放前受尽迫害濒于绝境的古老的羌族和我国人口最少的赫哲族等民族的业余演员们的表演,分外激动人心。
在几天来的晚会上,四川的藏族歌手阿呷以浑厚圆润的歌声,深切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党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甘肃省东乡族演员的舞蹈《赶略略》,以轻捷矫健的舞姿,饶有风趣地表现了东乡族农民在驮运公粮途中的喜悦心情。这些丰富多采的节目,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烈赞赏。


第2版()
专栏:

植树造林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一项根本措施
各地秋冬造林规模超过往年
新华社四日讯 我国各地今年秋冬季植树造林数量比往年多,质量也较好。据山西、河北、吉林、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区到十一月上旬的不完全统计,入秋以来造林面积,比去年同期多百分之十左右。
现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正在紧张地进行。寒季来得较早的东北、西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秋季植树造林工作已经结束。五岭以南和东南沿海各地,冬季植树造林活动即将开始。
今年,许多地区都把秋冬季造林活动,列为组织农业生产新高潮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一项根本措施。因此,秋冬造林活动的规模大于往年。四川、山西、内蒙古、湖北和北京市郊区,都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组织了几次秋季造林战役。山西省忻县专区提出“用革命精神绿化晋西北”的响亮口号,到十一月上旬,全专区已造林十多万亩,比去年同期有显著增加。辽宁省绥中县,原计划用四五年的时间在海岸上营造一条一百四十里长、五十米宽的海防林,在今年秋季一鼓作气就全部完成。
在许多丘陵和风沙地区,植树造林已经成为治山治水、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地区,造林种草开始形成群众性运动。内蒙古黄河中游地区的八个水土保持重点县,今春以来已造林三十多万亩,超过全年计划造林任务两倍多。浙江省明确提出治山治水相结合,以治山为主的方针,以绿化秃山为治山治水的根本大计。四川省丘陵地区从九月份以来,栽种各种树木五亿株,成片造林三十多万亩。
许多地区在秋冬季植树造林中,还积极采种育苗,为今后更大规模的造林作准备。今年,华北和西北地区采集的落叶松、油松、洋槐、紫穗槐、柠条等主要树木的种子,比去年有较多的增加。东北地区采收的落叶松、红松种子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一倍多。南方的杉木、马尾松、云南松等主要树木种子结实情况,普遍比去年好,正积极组织采收。各地国营林场、苗圃和社队办的林场、苗圃的育苗工作有了很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育苗的面积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在今年秋冬季造林工作中,也有少数地区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缺乏具体细致的落实措施,没有把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还有些地方重视栽不重视管,造林的质量不高,成活率低。还有些地区对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估计不足,苗木准备不足,影响造林工作更有效地开展。目前,许多地区正在总结今年秋冬季植树造林工作的经验教训,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准备在明年春季掀起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第2版()
专栏:

西藏农牧产品交换空前活跃
民主改革前农牧产品交换活动被农牧主所操纵;现在是由翻身农牧民直接进行交换了
新华社拉萨四日电 西藏地区农牧业丰收,使今年农牧产品交换活动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活跃。
从十月初到十一月中旬,西藏北部各地牧民已先后出动四十多万头牦牛、驮羊,满载各种土畜产品,到达西藏南部各地农村和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城镇,交换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今年牧民们出动的牲畜比去年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一倍多。他们运到农业区的湖盐、湖碱、羊毛、皮张、酥油、奶渣、牛羊肉等土畜产品,已达两千多万斤。在拉萨河谷和雅鲁藏布江两岸农村的村头和田野上,架起了许多帐篷,堆满了各种土畜产品,农民们和牧民们纷纷进行交换活动。山南、日喀则专区的农民,一个多月来已用农副产品向各地牧民交换了各种土畜产品九百多万斤。阿里专区革吉、改则、噶尔、札达等县的牧民,早在今年八九月间就出动二十多万头驮羊、牦牛,运载一百五十多万斤各种土畜产品,先后到农业区的普兰、谢通门、昂仁等县进行交换。有的牧民进行第一次交换以后,现在又运来大批土畜产品进行第二次交换。
西藏国营贸易部门在秋收前后就加强了对农牧区的供应工作,调拨了茶叶、布匹等各种生活必需品,还增调了许多民族特需品,如礼帽、藏靴、酥油壶、绸腰带、金丝边等。拉萨、日喀则、江孜、泽当等城镇的很多手工业者,也生产了许多氆氇、藏毯、木碗、酥油桶、奶桶和各种牧业生产工具,积极同农牧民进行交换。许多名牌手工业产品纷纷上市。著名的江孜藏毯、山南贡噶县的花裙子、泽当的氆氇,很受农牧民们欢迎。山南专区朗县、加查、错那等县出产的牛鞍、酥油桶、奶桶、木碗、藏纸、腰刀、竹筐、竹篓,拉萨地区墨竹工卡、林周等县出产的火盆、水缸、锅、壶等陶器,销路也都很广。
过去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农牧产品交换活动被农牧主操纵,广大贫苦农奴根本没有力量到外地进行交换。民主改革后,参加交换活动的翻身农牧民一年比一年多。现在翻身农牧民的交换额,占西藏全部农牧产品交换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交换活动将持续到明年一二月间。


第2版()
专栏:

辽宁制成水田手扶动力中耕除草机
新华社沈阳三日电 辽宁省最近试制成功一种轻便灵活一机多用的水田手扶动力中耕除草机。经实地试验证明,这种机具每班八小时能除草五十亩,较畜力单行和三行除草机的效率,分别高出六倍和两倍半。
这种水田动力除草机配有三马力的发动机。发动机固定在机架前部,用三角皮带把动力传递给后面的变速箱,利用张紧轮解决动力的结合和分离。它既能在水田作业中直走、转弯,也能爬埝过沟。
这种动力中耕除草机在农艺要求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较畜力除草机优越,每亩成本只有三角四分三,比人工除草低五分之三左右。配上相应的农具之后,这种除草机还可以用作平地、播种、起垅、喷药、施肥和运输。


第2版()
专栏:编后

抓苗头
一个战士把黄色的衬衣用漂白粉洗得不黄不白,乍一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解放军政治工作人员,却从这件“小事”和其他一些事情的联系上,察觉了这个战士思想感情的新变化。党支部进而综合分析了少数战士新近出现的类似问题,看到了连队里露头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们及时进行了兴无灭资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了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防线。
任何一种普遍性的思想倾向或重大的思想问题,在大暴露之前,总会有它的苗头先出现。如果及时抓住苗头,就能够有预见地加强工作。
这个连队的政治工作人员不就是看到了用漂白粉漂洗掉的不单单是衣服的黄颜色,而且还会丢掉艰苦朴素作风的大问题吗?
那个战士同穿着补了补钉的裤子的同志一起在大街上走路感到脸红,不也是受到“只认衣衫不认人”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的反映吗?
如果把这些事情只当做小问题,让它发展下去,那就可能变成大问题。
资产阶级同我们进行着尖锐的阶级斗争。他们的思想影响,总是首先在个别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这些具体的问题上表现出来;任何一种资产阶级思想的倾向,也都是先从个别人、少数人身上冒出苗头来。抓住这些刚冒出来的苗头就做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能够收到防微杜渐的效果,使我们的革命队伍经常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


第2版()
专栏:

褪了色的黄衬衣
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的指导员李春华,看到战士杨德勇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衬衣,说白不白,说黄不黄。根据他的经验,部队发的制式衣服,一般是不会褪色到这种程度的。指导员试着问了一句:“德勇,你的衣服怎么成了这个颜色?”杨德勇说:“我觉得浅色衣服好看,就用漂白粉把颜色洗掉了。”指导员想:贫农出身的杨德勇入伍几年来,工作一直不错,生活也俭朴,现在为什么嫌起黄色军衣不好看了呢?又联想到最近杨德勇头发也留得特别长,整天梳得油光净亮的。这些事,使他想到战士用漂白粉洗掉的绝不单单是衣服上的颜色,更重要的是会洗掉了艰苦朴素的思想。
在党的支委会上,李春华提出了这个问题。二排长反映,有一次战士张久歧穿着补了补钉的裤子在大街上走,和他同行的董正浩却感到脸红。支部经过研究,认为这些虽然都是些“小事情”,但表明有些战士的思想感情开始在发生变化。艰苦朴素是无产阶级本色,也是从生活上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一道防线,为了加强这道防线,必须培养青年战士树立以艰苦为荣的思想。为此,党支部便组织战士学习毛主席有关艰苦朴素作风的论述,还组织战士进行回忆对比。
在回忆对比的时候,五好战士汤树来说:“革命前辈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爬冰卧雪,只有一身‘四季滚’衣服,天热了把棉花抽出来当夹衣,到了冬天,再把棉花装进去当棉衣。”杨德勇说:“解放前,我就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哥哥的衣服穿着小了就让给我,开始我穿着大,等穿着合体时,衣服也穿破了。想想这些,现在我真有些忘了本。”董正浩说:“现在我才知道,‘美’也是有阶级性的,革命战士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穿着,而在于内心深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内心的纯洁,思想上的健康。”也有的同志说:“绝不可把吃穿的‘生活问题’当成小问题,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我们往往就先从这类问题上打开缺口,如果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一味追求吃好的穿好的,就会上了阶级敌人‘和平演变’的当。”支部就是这样提高大家觉悟,在连队里发扬了以艰苦为荣的作风。
武汉部队 刘家宪


第2版()
专栏:

烂棉衣的故事
最近,某工程团里传说着一件烂棉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二连二班张加武同志身上。
张加武是一九六三年八月在县人委机关应征入伍的,当时他一心要上部队,也就没顾得把参军的事告诉家里,到了新兵连才给家去了封信。哪知道这可惹得妈妈不满意,她怪加武不该当时不告诉她;孩子参军了,没有嘱咐几句,连送都没送一程,觉得有些惦念。今年五月间,张加武接到妈妈的信,信里向他表明了这种心意;并且要他请假回家一趟。这时张加武已加入了共青团,正在努力争当“五好”战士。他读了妈妈的信就发起愁来,他愁的是怎样给妈妈解释。于是就向班长说了。班长是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告诉张加武说,只要提一提旧社会,我们那些熬过了半辈苦日子的老辈人就啥问题都能想得开。张加武给妈妈写了封信,信里说了一段父亲解放前“逃壮丁”全家挨逼受迫的家史。二班长还给老妈妈去了信,把张加武在部队的情况,写了个详细。
不久,张加武收到了从湖南安仁县邮来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却是一件里里外外补钉叠补钉,没有领子也没有钮扣,到处露棉花,棉花也已经不是棉花颜色的破旧棉袄。张加武一下子悟不出妈妈给他寄这件烂棉衣的道理来。班长却想到一定与前些日子写回去的信有关系。以后在衣服里发现了一张他哥哥写的小纸条。上面写着:“弟弟,这是我家连穿三代的一件烂棉衣,祖母、母亲、姐姐、妹妹都穿过……。”原来,妈妈不但不要加武请假探家了,反而寄来了这件标志着他们几代人受苦受难的烂棉衣,在信中还一再叮咛加武永远不要忘记过去,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争取做一个五好战士。
二连的干部一谈起四好班——二班,总离不了说说这件棉衣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在全团传开了。他们准备在忆苦教育中,让一批一批来到连队的新战士,好好听听张加武家三代人凝结在这件棉衣上的血泪史。
工程兵某部 吴宁(附图片)
张加武(前排右三)向副指导员(右四)和战友们诉说烂棉衣的来历和自己的家史 邱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