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多保一个伏桃 多结一个秋桃
本报记者 姜韦才 新华日报记者 陆成哲
全国著名的老棉区——江苏省南通专区农村,在棉田后期管理最紧张的时刻,展开了力争棉花多结棉桃的战斗。
一笔大账
今年,南通专区共种棉二百六十七万亩,比去年多了三十万亩。棉田面积扩大,棉花生长又特别好。如果今后没有特大自然灾害,棉花增产是大有希望的。为了多收棉花,全专区各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开展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又互相帮助的棉花增产竞赛。接着,中共南通地委又在南通县三余区开了一次促进棉花生产的现场会议,提出了“一桃必争,力争增产”的争取棉花多结棉桃的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来,立即得到全专区各社、队的积极响应。
可是,怎样把这个“一桃必争”的口号变成干部和群众的具体行动呢?他们及时地进行了思想工作。比如南通县北兴公社红旗大队第三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就为要不要多争取一个棉桃展开了一场争论。个别社员认为今年棉花生长很好,增产有望,对多结一个棉桃或少结一个棉桃不大在乎。他们认为反正棉花的花蕾总是要掉一些的。为了使大家认识争取多结一个棉桃的重要性,这个队算了一笔账。算账结果:如果每株棉花能多结一个棉桃,以每亩棉田植棉五千株计算,每亩就能多收十斤棉花。全队今年共种棉花一百多亩,就能多收一千多斤。而在伏期和初秋争取每株多结一个棉桃,并不是办不到的事情。于是,“一桃必争”的口号,大大鼓起了红旗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的干劲。入伏以来,全队的社员生龙活虎一般地投入了管理棉田的战斗。
技术问题
为了争取棉花多结棉桃,全专区的干部、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也动员起来了。他们的任务是采取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解决棉田管理中的技术问题。
启东县惠和公社第五大队一开始就遇到了棉花打顶心的问题。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赵斌是当地农民中的“棉花专家”。他对棉花打顶心很有研究,在他的指导下,这个大队推行棉花打顶心已有好几年了。但是,过去几年打顶心一般在“大暑”以后,今年棉花长势比往年好,又该何时打顶心和怎样打呢?这个问题连赵斌也作难了。在“大暑”前四天,他找到了老农黄元清商量。黄元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不必一定在大暑后很久,只要棉花下部结有一两个棉桃时就可以打顶心。他们商量的结果,今年大部分棉株可以提前打顶心,一部分结桃迟的也可以迟一些打;可以分批打,最后一批在“立秋”前三四天打也不迟。县农业局的技术员陈璇也参加了商量,陈璇根据自己的试验和今年棉花长势旺盛的情况,提出了“早打顶心,尽量打嫩,少打掉一个小果枝”的建议。他说:“早打顶心可以控制棉花的营养生长(指植株本身枝叶的生长),促进多结棉桃。今年棉花长势好,肥力足,少打掉一个小果枝也有利于多结棉桃。”他们商量的结果得到了社员们的支持。今年这个大队打顶心就是按他们商量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做的。现在初步看起来,“打嫩”的措施的确是有效的,全大队的棉花落蕾落铃现象确比往年少些。赵斌满有信心地说:“今年这样打顶心,每株棉花多结了伏桃,还能抓住一批秋桃”。
消灭三类苗
今年南通专区各社、队也有少数长势较差的棉花三类苗,而且比较普遍地发生了红铃虫、红蜘蛛等害虫。
启东县大兴公社北二大队今年种植的一千一百多亩棉花当中,有三百多亩长势老跟不上来,成了三类苗。怎么能尽快促进这些三类苗的长势呢?党支部书记季康同社员商量,大家都说:“再施一遍肥吧!”可是,有的生产队追施了一遍肥,仍然没有显著的转变。
有一天,季康又去第八生产队研究消灭三类苗的办法。他跑到这里的一块三类苗的地里一看,高兴得几乎叫起来。这块地里的棉苗长得又黑又高,花蕾又多,简直像一类苗。他立即向这个队打听用了什么办法。原来这个队为消灭三类苗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办法是干部和社员一起研究的,共有六道工序:先在棉花行子里施一遍粪肥,接着进行中耕,然后又在棉花根附近开一条小沟再施一遍化肥,然后又浇水、松土、壅根。这样,三类苗很快变了样。
季康立即在八队召开了一次现场会推广这个经验,全大队的三类苗都很快变了样。
治虫一般不像消灭三类苗那么困难,有特效药,而且各社各队都有一批学过治虫技术的青年人。但是也不那么容易。七月下旬,南通专区各地的棉田红铃虫盛发,而红蜘蛛又一小块一小块地发生着。怎样做到在普遍防治红铃虫的同时,把红蜘蛛消灭在零星发生阶段,而又不浪费农药呢?
一天晚上,南通县北兴公社红旗大队第七生产队队长陈士进和治虫组长陈海清从队部开会回来,一路走,一路研究。后来他们又找治虫员们开会商量,想出了一个分工掌握虫情,交叉进行防治的办法。这个办法是:及时掌握虫情,发现一片立即治一片,不使蔓延。治虫员们都分了工,每天下田治红铃虫时,察看分工负责的棉田有没有红蜘蛛,同时带上治红蜘蛛的农药,一经发现,立即喷药。他们采用这个办法,一边防治红铃虫,一边检查红蜘蛛,发现一块治一块,发现一亩治一亩,做到了红蜘蛛一露头就扑灭。
共争超产
在南通专区,各地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在争取多结棉桃的战斗中,不是仅仅争取本队超产的小胜利,而是争取社社队队都超产,争取全专区的棉田都超产的大胜利。
南通县北兴公社北兴大队第九生产队和第八生产队之间开展的你赶我帮的超产竞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八队培植棉花的技术高,经验多,棉花长势好;九队培植的棉花差一些。为了多结棉桃,九队社员奋起学八队赶八队,而八队则帮助九队。八队队长、六十四岁的老农王能相有丰富的种棉经验。他经常同九队的干部和社员在一起研究争蕾争桃的技术措施。有时候,他主动到九队看看棉花的长势,碰到问题就出主意帮助解决。
一天雨后,天刚麻麻亮,八队的社员出动给棉田松土锄草去了,而九队的棉田里却没人锄草。雨后松土锄草是当时棉田管理中最紧要的一着。当时他们见九队的棉田没人锄草,立即派人去找到九队的干部。不一会儿,九队的社员也全体出动下田松土锄草了。
八队和九队是这样,南通专区其他的生产队也都是这样。为了共争超产,所有先进队的干部、有经验的老农、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现在都成了争取棉花多结棉桃的参谋和顾问。他们走到哪里,就帮到哪里,给哪里作出“样子”。


第2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一桃必争
在棉花的后期管理当中,力争在每一棉株上多保一个已结的伏桃,力争在每一棉株上多结一个秋桃,这是棉区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具体表现,是棉区人民发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我们赞扬“一桃必争”这个口号,我们推荐“一桃必争”这个口号,热切地希望全省广大棉区的干部和社员们,都把“一桃必争”作为自己加强棉田后期管理,争取棉花更大丰收的行动口号。
在每株棉花上力争多结一个桃,是为了力争提高棉花单产和总产。今年棉花虽然长得很好,但棉花毕竟是生长期很长的作物,进入九月份,正是棉花保伏桃、争秋桃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台风季节没有过去,雨涝正在威胁我们,危害棉花生长的后期虫害、特别是三代红铃虫正在盛发蔓延。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里,只要积极防治虫害,防涝防台,做到“一桃必争”,就全省七百万亩棉田而言,多收几千万斤,数字就十分可观。倘若说,在这关键时期内麻痹自满,“立了秋,把机收,喷雾器挂上土墙头”,一次台风,一阵秋雨,一期虫害,像目前有些棉田一样,落蕾落铃,一株棉花损失一个桃,一亩棉田损失六七斤,就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一个棉桃的争或不争、一得一失之间,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不仅如此,现在提出“一桃必争”的口号,还可以提高棉田后期管理的技术水平。现在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已为推广新的技术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们必须运用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在棉田的后期管理中“一桃必争”,因地制宜地贯彻先进的技术措施。据各地科学试验,单单把防治红铃虫这一措施贯彻到底,棉花单产就能提高一成到两成。如果再加上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抹清赘芽,剪掉空枝,打去老叶,使棉田干燥、通风、透光,做到了“一桃必争”,就既可以大大地挖掘棉花的增产潜力,又能使棉区的干部和社员,在后期管理中破除“立了秋,把机收”的陈旧习惯,破除“红铃虫是丰收虫”的迷信,增长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为今后的棉花生长积累新的增产经验。
在“一桃必争”中,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县、社负责同志,不要满足于一般的号召和布置,而是深入到生产队去,抓活思想,不厌其烦地说明“一桃必争”的意义,学会在生产中进行思想工作,把广大棉区的干部和社员动员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伏桃,多结秋桃,达到“一桃必争”的目的,争得棉花的更好收成。
(新华日报社论摘要)


第2版()
专栏:

常年奔走农村草原高山沙漠刻苦钻研作出重要贡献
汉族科学人员艰苦奋斗参加新疆建设
这批分布在天山南北农牧业战线研究岗位上的科学研究人员,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共提出了九十六项科学研究成果,促进了新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七日电 参加新疆建设工作的大批汉族农牧业科学研究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在发展祖国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初期,新疆的科学研究工作还是一个空白。在党的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几年来有一千多名汉族专家、教授和大学毕业生,纷纷来到新疆参加建设工作。他们分布在天山南北农牧业战线的各个研究岗位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研究人员常年奔走农村和草原,深入沙漠,踏勘冰山。他们迎风雪,冒酷热,不畏艰苦地开展多种科学研究活动,其中约一半的研究人员长期住在农牧区七十多个科学研究基点里,紧密结合生产开展研究活动。仅据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年底的统计,科学研究人员在农牧业生产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共提出了九十六项科学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新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过去,新疆的水稻一直产量较低,平均亩产不到二百斤。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五十多岁的水稻专家俞斯健在研究中发现,这是品种混乱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住到著名的产稻区米泉去,进行水稻品种的鉴定和整理工作。俞斯健在田间考察,收集新疆主要产稻县的一百二十一个品种和国内外引进的二百四十九个代表品种,亲自进行种植试验。每年五月上中旬开始播种时,他不顾寒冷和青年人一道下水播种。有些外地品种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只出了一两棵苗,他非常珍视,细心地移栽,精心培育,终于每个试验的品种都保住了苗。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他弄清了新疆水稻的十五个主要品种的优缺点,为在各地推广良种水稻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分散在各地的汉族科学研究人员在收集、整理当地农家品种和国内外引进的品种时,共选出了适合在新疆种植的冬小麦、春小麦、玉米、长绒棉和水稻等优良品种六十七个,其中有二十五个品种已在新疆各地推广种植。这些优良品种一般都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十二以上。
一向对新疆棉花危害很大的害虫黄地老虎,过去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经过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植保室副主任王敬儒多年的研究,已经有了有效的防治办法。遭到这种虫害的棉田轻则缺苗断垅,重则全部毁掉。王敬儒从一九五六年起,到南北疆十多个产棉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掌握了这种害虫的活动规律,并确定可以用“六六六”药粉拌种的办法进行防治。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他在南疆重点产棉县莎车进行防治试验,在试验中他经常向维吾尔族老农请教,最后确定把温汤浸种和拌药结合起来,效果很好。经过药物防治的棉花,死亡少,保苗全,比未经防治的棉花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现在这种防治方法已推广到全疆各地。
畜牧业方面的汉族科学研究人员更是辛苦,有的终年在天山、阿尔泰山的草原上奔波,调查和防治牲畜疫病,培育新草原,改造旧草场;有的为培育优良畜种,长期埋头在边远的山区工作。科学研究人员杨尔济为了提高新疆细毛羊的品质,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草原上巩乃斯种羊场刻苦工作了十年,他和哈萨克族牧工一起,深入畜群,对每只羊进行逐个鉴定。这是一项浩繁而细致的工作,他把核心羊群的一千多只羊的毛长、毛密等数十个方面的优劣情况,逐个检查登记,还把每只羊的父系和母系上三代的情况也调查清楚,肯定优劣不容丝毫紊乱。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终年随着畜群来往于高山河谷之间,观察研究,直到对每只羊都作出结论,并且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存优去劣的选配。现在他的工作已经开花结果了,和一九五三年时比较,现在他所在羊场的新疆羊的平均体重增加了八公斤,每只羊的剪毛量平均增加两公斤多。
新疆降雨量很少,研究利用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资源,对于新疆农林牧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解放前人们对雪山变化和资源情况始终不了解,为了查明情况,研究人工控制冰雪积累和消融的可能性,从一九五九年开始,一批汉族研究人员组成了普查队,进入天山和昆仑山的冰峰雪岭中进行考察。他们涉洪水,跨冰峰,走悬崖,历尽艰辛,克服了高山缺氧和风雪严寒等重重困难,考察了腾格里山、慕士塔格山、巴尔库山、哈尔里克山、博格多山、伊连哈比孕山以及南北木扎尔特冰川地区。他们还在几个冰山雪原上建立了观测站,常年铺冰卧雪,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气象水文预报,广泛地观察研究冰川积累和消融的规律,研究新疆现代冰川的形成和物理特点等。现在,科学研究人员们已基本上查清了新疆冰川积雪的分布和储量,查明冰雪资源异常丰富。
座落在天山南北的两个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多少年来滚滚黄沙淹没着附近大批的农田和村庄。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有关单位,组成了四个考察队两次深入沙漠,顶着烈日,忍着干渴,冒着风沙,对沙漠中的有关地貌、植被、水文等情况做了全面的考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为改造和利用沙漠提出了科学依据。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原来被认为是无法利用的,经过考察勘测,发现这里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地方,生长着索索、短命草、红柳等上百种固沙耐旱植物,可作为放牧牲畜的冬春牧场。一九六○年以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综合研究所又在沙漠的边缘设立了沙漠试验站,进行定点观测,研究沙漠的移动规律,进一步寻找防治利用办法。沙漠中经常刮起八级到十级大风,沙浪滚滚,不辨天日,给观测活动带来了困难。有一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掀起了九级风暴,沙漠急剧流动,研究人员夏训诚等四人带上各种观测仪器由试验站向观测点走去,巨风卷起的层层沙浪凶猛地向他们扑来,只走了几步就被沙浪击倒了,他们顽强地爬起来,继续前进。这时,天昏地暗,眼前一片漆黑,望不见路,他们就卧倒在沙丘上,连滚带爬地继续前进,一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最后终于完成了观测任务。(附图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今年派出一批技术人员,深入到伊宁县红星人民公社的两个生产队,与各族社员一起,通过生产实践,推广先进的耕作管理技术措施。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员正在田间观察品种试验效果。 新华社记者 徐 邦摄


第2版()
专栏:

恢复和新辟路线航线 增加车船沿途停靠点
广大农村交通运输日益方便
宁夏以银川为中心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邮电网
新华社六日讯 我国广大农村的交通运输一天比一天方便。有不少去年不通车船的地方现在通了汽车或轮船,原先不能搭乘或办理托运的地方现在可以搭乘托运了。
六七月间通过公路和轮驳船运输的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大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左右。
仅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河南、北京等十四个省市,今年就恢复和新辟了七百多条汽车营运线,七百多条轮驳船航线,共长四万多公里。
一些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运输量大,旅客往来频繁的地区恢复和新辟了直达线路,使运输时间缩短,运输成本降低。河南许昌运输公司的汽车过去跑干线的较多,今年这个公司向三十三个物资集散点延伸了运输线路,上半年一共运进了三万多吨日用品,运出了几千吨粮食、烟叶等农副产品,让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腾出了大批人力畜力用于农业生产。前几年,由上海运往苏北的化肥、农药、种子和日用百货,要经过南通等地中转,时间长,运费贵,有时还赶不上农时,现在轮驳船可以直接开到盐城、淮阴等地,运输时间因而缩短了五天到七天,费用降低了一半。今年春天,由苏南调往苏北的早稻种子和棉种都提前半个多月运到。
一些边远地区还增辟了跨省长途班车线路。云南省原来只有沾益到贵州安顺和沾益到四川泸州两条长途班车线通往省外,今年新辟了开远到广西南宁、罗平经贵州册亨到广西百色,昭通到四川宜宾三条跨省汽车线路后,沿线农村与外省的交通就更为方便了。
原有的汽车线和航线在集镇和农村增加了几百个停靠点。福建、四川等省和江苏、浙江等地通公路的乡村和水网地区还有零担班车、揽载船、航快船等往来农村,沿途停靠,搭客运货,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深受农民欢迎。
各地运输部门适应农村运输物资比较分散零星的特点,改进了管理制度。原来有些地区规定零星物资和紧急物资要事先报托运计划才办理运输,现在一般都能随托随运。有些地区将车队由专署所在地调到县城,有的车站还派营业员下乡办理托运手续。
新华社银川六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经建立起以自治区首府银川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电网。
目前,全自治区二百多个人民公社已经全部通邮、通电话;二千多个生产大队中,百分之八十五通邮,百分之七十四通了电话;生产队中也有百分之十五直接通邮。
解放以前,这里除银川、吴忠等城市设有邮政局,一些县城有私商经营的邮政代办所外,绝大多数的县份从县城到农村根本不通邮。当时,只有少数县城之间通长途电话,县到农村根本不通电话。现在,全区已经有一百六十个邮电局(所)分布在各县市和重要城镇以及人民公社所在地。县到农村的电话线路已经发展到七千多对公里。
邮电事业的发展,给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回族人民聚居的同心县新庄集人民公社位于大罗山下,离县城一百二十多里,公社境内地广人稀,各生产大队相距几十里,过去跟外界联系十分困难。现在这里不仅通邮,并且通电话、电报。公社的十七个生产大队全都安上了电话。地广人稀的牧区盐池县,很多生产大队离公社很远,过去没有电话,有事到公社来回要耽搁两天时间,现在有了电话,大队有什么事,向公社通个电话就行了。
自治区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邮件的投递速度大大加快。以前,自治区不通火车,由北京到银川的信件,要一个月才能到达。一九五八年,北京—银川—兰州航空线通航,包兰铁路通车以后,北京、银川之间的普通信件,两天多就可以到达。寄航空信,四个小时就到了。从自治区首府到各县的来往信件,过去多是靠牲畜驮运和人力挑运,速度很慢。现在邮寄信件、包裹,有的靠火车,有的用汽车。有的县城当天就能看到在银川出版的《宁夏日报》。最偏远的地方收到从银川寄来的信件,也不过两天到三天时间。
自治区首府和一些工矿区、专署所在地,还安装了现代化的电讯设备。由于安设了十二路电话载波机,现在在银川可以由二十四个人同时向北京通话。自治区首府还有了电传电报机、无线电传真机。
一九五八年以来,从北京、天津等地来了八十多名邮电工程技术人员,帮助自治区进行邮电建设。自治区也举办了邮电训练班,训练出六百多名回汉族的机务、线务、话务、报务等专业人员。


第2版()
专栏:

又一批由印归国难侨去云南参加建设
安家在广东英德农场的归国难侨愉快建设新生活
新华社湛江电 六百六十八名第三批从印度回国的受难华侨和他们的家属,九月一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湛江前往云南省安家立业,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车站上受到了湛江市各界人民的热烈欢送。
湛江火车站上这天彩旗飘扬,扩音器里播送着欢乐的歌曲。难侨们走进月台的时候,前来送行的湛江市人民热烈鼓掌,许多人走过去为难侨们扶老携幼,帮助他们上车。难侨们和前来送行的接待工作人员亲切话别,他们一再感谢接待工作人员半个月来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前来送行的湛江市副市长刘耀、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印度受难归国华侨委员会湛江办公室副主任曾云祥和湛江市侨联负责人等,到车厢里和难侨们握手告别,并勉励他们在祖国建设岗位上作出贡献。难侨们纷纷表示要不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一定要在新的岗位上努力生产,做出成绩,来答谢祖国的恩情。
云南省接待和安置印度归国难侨工作组的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和八名医务工作者,也陪同难侨一起出发,照料难侨们的旅途生活。
第三批归国的难侨和他们的家属中有七十多人已经在八月二十八日离开湛江,分别前往广西和广东的英德、海康等县,同第二批回国的亲人团聚。三十八名被分配到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学习的华侨学生,也即将离开湛江。有数十名在原籍有亲人的难侨,将于最近回故乡和亲人团聚。
新华社广州电 第二批回国的旅印难侨,有四十九户一百六十多人在广东省英德华侨农场安家落户,他们现在生活得非常愉快。
英德华侨农场在广东省北部美丽的滃江畔,全场拥有土地八万多亩,已经开垦的有八千多亩,种着花生、甘薯、木薯、水稻等作物。记者来到农场那天,全场的一千五百多亩秋花生刚刚收完,两部东方红拖拉机正在收过花生的地里翻土。另一个山坡上,今年第一批栽下的一千六百亩茶树,已有一尺高,嫩绿的叶子长得密密层层,三年后就可以采摘茶叶了。
新来这里落户的印度归国难侨,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生活。
参加农业生产的四十七名难侨,全部安排在农场的第二作业区,单独编成一个以生产茶叶为主的生产队,他们取“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的意思,给生产队取名为“更生生产队”。场员们为了庆祝这个队的诞生,还专门开了庆祝大会。这个队成立后,新队员们迫不及待地要求工作,他们在农场还没有正式给他们分配生产任务前,就主动去帮助别的生产队收花生、种甘薯。儿子惨死在德奥利集中营的难侨陈秀枝,回国途中曾经怀着极大的悲痛,她来到农场后,归侨们选她为小组长,当时有人还担心她一时振作不起来,可是出乎意料,她决心要把悲痛化为力量,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她领导组员们积极地埋头工作,在带动大家出勤、分配生产任务和检查农活质量时,都非常认真。场里的干部特别赞扬她那股事事带头、以身作则的作风,说她真像一个老场员。
难侨们来到农场后,对自己的生活都已安排妥贴,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床上整齐地放着国家发给的新棉被,挂着洁白的蚊帐。难侨们的床铺、桌椅、锅碗、暖水瓶、水桶等用具,都是国家为他们准备的。陈秀枝同她两个不满七岁的儿女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母亲住在一起,她出勤后,小孩子也上了幼儿园,老奶奶在家里安排家务。陈秀枝告诉记者说,要是在印度,这个家里小的小、老的老,是活不下去的。
现在,场里的老年人都生活得很安逸,每天早饭过后,场员们下地劳动,孩子们上了幼儿园,宿舍区域里只留下一些安度晚年的归国老难侨,他们有的围坐在门口闲谈,有的读报。这些老人在印度的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迫害,初来农场时身体比较衰弱,经过几个月的调养,现在已好得多了。老人们很健谈,他们向记者谈到了在印度几十年的苦难生活。只身回国的区三琴、吴伟燕、罗望等老人,谈到他们现在还被扣留在印度集中营里的亲人时,心情都非常沉重。谈到目前的生活,老人们异口同声地感谢国家的关怀。双目失明的八十一岁老人谭忠说:“在印度捱了几十年,都是斧头响才有饭吃,没想到我这个残废的老头,回到祖国不愁吃,不愁穿,有了幸福的晚年。”
在这个农场安家的印度归国难侨,有一部分被分配到农场的木工场、机器修配厂、汽车队、拖拉机站、托儿所等附属单位工作。在木工场工作的九位归国难侨现在非常忙碌,他们正和老场员一道,赶着为将到这里安家的旅印难侨修建住房。
在农场场部前一片宽阔的空地上,有四排整齐的平房,这就是农场的职工子弟学校。这所学校分初中、高小、初小三个部分,共十九个班。全校现有初中学生八十四名,小学生四百五十名,教职员三十四名。记者去访问的时候,几位教师正在帮助随家长回国的五十五名中小学生补习功课。教师们说,这些孩子很用功,每天很早就到课堂里来等候教师上课,他们除了补习语文、算术外,还在认真学习汉语拼音。
在学校的教职员宿舍里,记者见到了前加尔各答中国小学校长崔庆祥,他现在在这里担任副校长。他在集中营里被印度军警殴打时受的伤已经养好了,现在精神很好,正在为学校下学期开课进行准备工作。他说,同他一起回国的六位小学教师,全都安排在这所学校里当教师,还有不少旧日的学生也将在这里就学。


第2版()
专栏: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为争取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而斗争》一书昨起在全国发行
新华社七日讯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为争取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而斗争》一书,今天起在全国发行。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召开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会议的声明,周恩来总理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信,中国政府发言人八月十五日、九月一日的声明,人民日报有关社论四篇,观察家、评论员文章各一篇。此外,还附有美英苏三国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苏联政府八月三日和八月二十一日的声明,肯尼迪关于部分禁止核试验问题的演说和向美国参议院提出的特别咨文等材料。


第2版()
专栏:

两名自行车运动员打破一项全国纪录
新华社七日讯 我国自行车运动员刘学勤、陈万枝,今天下午在北京自行车赛车场参加优秀自行车运动员表演赛时,以十一秒九的成绩打破了男子二百米(行进出发)自行车比赛十二秒的全国纪录。
另两名自行车运动员刘玉民、刘少华在表演中平了这项全国纪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