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周扬同志谈农村文化工作队的重要作用
  促使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农村中生根
  保证文艺工作者永不脱离劳动群众
  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举行汇报大会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文化部、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的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回到北京后,举行了经验交流和向首都文化艺术界汇报大会。
在汇报大会期间,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到会讲了话,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接见了全体工作队队员,赞扬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艰苦朴素、深入群众的作风,和他们输送社会主义文化下乡,帮助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周扬同志在和队员们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农村文化工作队是加速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艺工作者与劳动人民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他说,今后要坚持贯彻这一措施,一方面使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农村生根,一方面保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永远不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希望文艺工作者继续努力,在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的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汇报大会连续举行了三天。在会上,各队负责人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事例,介绍了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迫切需要精神食粮和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工作队进行辅导和演出活动的情况。北京市文化工作队负责人也在会上汇报了他们下乡三个月的体会。
在汇报大会期间,各工作队还举行了农村文艺创作汇报演出,并且展出了他们在农村的美术创作以及辅导和演出活动的图片。


第2版()
专栏:

  向农民输送文化食粮 帮农村进行文化建设
  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热情为农民服务
  第一批六个队深入农村工作四个多月后回京,它们作出了显著成绩
据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文化部、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组织的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六个队,已在不久前陆续回到北京。
这六个农村文化工作队是三月下旬先后离京的。他们分别到山东文登、山西文水、河南渑池、河北定县、安徽巢县、辽宁盖平等六县,深入到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向广大农民输送社会主义的文化食粮,帮助农村进行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四个多月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文化工作队的队员们到了农村以后,不辞辛苦,热情诚恳地为农民服务。他们把反映阶级斗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普及科学卫生知识、推广先进生产经验的电影、幻灯、图书、报刊杂志、挂图等送到农村;并且根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生产和工作的需要,收集阶级斗争的典型事例和当地新人新事,编写出小型演唱材料,在炕头、地头和集市街头演出。河北队队员到定县以后,采取蹲点与串村结合的办法,走了二十多个公社和生产大队,为社员演出四十多场,放映电影二十六场,放映幻灯二十二场,观众近二十万人次。山东队的队员在文登县为七个公社的社员举行了三十三场文艺演出,放映故事片和科教片一百多场,还演出相声专场八十二次,观众人次达三十八万以上。许多农村知识青年还如饥如渴地阅读着文化工作队带去的图书。安徽巢县有的青年农民一连读了《红岩》、《红旗谱》、《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八部长篇小说。辽宁队、山西队还利用劳动的空隙和社员们休息的时间,教会青年农民唱几十首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文化工作队到哪里,哪里的群众文化生活就活跃起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就在哪里深入人心。广大基层干部赞扬文化工作队的活动配合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心工作。
文化工作队在农村开展文艺宣传演出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农村进行文化建设,向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骨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文艺思想,协助县的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放映队、剧团等文化艺术单位改进和开展为农村服务的工作。辽宁队在四个月中,以“如何加强文艺为农村服务”为中心内容,帮助地方文化馆等单位举办了三十三次讲座和训练班。安徽队也举行业务辅导报告、座谈和讲座八十三次,还协助所在县组织了农村文化服务队,帮助县文化馆恢复了“文化挑”的传统,把社会主义新文化送进了银屏山区革命老根据地。河北定县新华书店职工在河北队帮助下,加强了为农村服务的观点,改进了营业方式,由很少下乡改变为下乡去蹲点、串村售书,方便了农民群众,营业情况也由赔到赚,受到上级的表扬。
文化工作队帮助县剧团排演反映农村阶级斗争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剧,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河南渑池县豫剧团、安徽巢县庐剧团、河北定县秧歌剧团、山西文水县晋剧团长期以来几乎没有排演过现代剧,工作队帮助他们排演《夺印》以后,受到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定县秧歌剧团在市庄公社演出《夺印》后,群众不散,要求再演一遍。这些县剧团在工作队帮助下,不仅排演了《夺印》、《李双双》等现代剧,提高了艺术质量,发挥了戏曲的教育作用,而且剧团人员通过排演这些现代剧,思想上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也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懂得了戏剧是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因此各剧团人员一致表示,今后一定要多排演新戏,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此外,工作队还帮助公社或生产队建立了图书室,整顿或新建立了业余俱乐部,培训了幻灯放映员、图书管理员、业余文艺活动骨干等,为农村文化工作开辟了阵地。盖平县九寨公社一位党委书记说:“工作队为我们撒下了文艺的种子,以后它是要开花结果的。”
文化工作队在下乡工作期间,结合文艺演出和辅导活动,了解了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和爱好,调查研究了农村文化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六个队共写出了二十四篇、约二十万字的专题报告,上百万字的调查材料,为领导部门今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和意见。中共山西文水县委根据文化工作队的调查报告,拟写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的意见,批发给全县公社党委,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和教育作用。中共山东文登县委也开始拟定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规划,并且组织县文化馆的人员下乡宣传,配合正在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文化工作队的队员们,在农村工作四个多月中,接触了生活实际,受到了阶级教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他们和社员群众同生活、同劳动,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安徽队二十多个队员在四个多月中共劳动了一千五百个劳动日,学会了三十项农活。队员们通过劳动、工作和生活的联系,广泛深入地接触了农民群众,了解了农民群众的思想、生活和生产情况,对农民产生了感情,和农民们交上了朋友。勤劳、朴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民群众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精神面貌,激起了他们歌颂新农村新人物的创作热情。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百多幅歌颂农村的画,音乐工作者谱出了歌颂农村的歌曲,相声演员创作了歌颂农业劳动模范的相声段子。(附图片)
  山东队队员翁若梅在集市上为农民演唱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短评

  广阔的天地
文化部、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的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在深入农村工作了几个月之后,已经陆续回到北京,最近向首都的文化艺术界进行了汇报。这次文化工作队下乡,成绩很大,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和前些时回京的由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分别组织的三个农村演出团,以及一些省市组织的农村文化工作队、演出团,是近几年来文化艺术工作者大规模下乡的先遣部队。他们在文化艺术工作者为农业服务,文化艺术工作者与农民结合这两个关键问题上,通过艰苦的探索,打开了一个生气蓬勃的新天地。
农村文化工作队和演出团的同志们,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多么需要革命的新文化新艺术;广大的农民群众又是多么需要革命的新文化艺术。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戏剧《夺印》在各地农村演出的情况,就是一个证明。河北定县秧歌剧团在市庄公社演出《夺印》后,群众不散,要求再演;河南渑池县豫剧团排演了《夺印》后,各公社争相邀请他们去演出。有些农民看过《夺印》之后,表示要同地主、富农分子划清界限,牢牢地握紧“印把子”。有的人看了《夺印》,立刻把自己积存的肥料送到公社的田里,有的人把增产节约的大字报贴在公社门前……。可以这么说,革命的新文化到了哪里,就在哪里帮助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
农村文化工作队是加速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艺工作者同劳动人民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志气的文化艺术工作者,都应该争取到农村去。年轻的初学者要到农村去,成熟的、有造诣的,只要有条件到农村去的人,也一样要到农村去。农村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农村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文化工作者服务的主要对象;丰富多采的农村生活又是文化工作者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次下乡,戏剧工作者不仅演出了许多好戏,而且有可能在演出的过程中对这些好戏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加工,使我们的剧目,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更加具有感人的力量。还有许多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多幅歌颂农村的画,音乐工作者谱出了歌颂农村的歌曲,相声演员创作了歌颂农业劳动模范的段子……。他们在业务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许多人在回京以前,同农民依依不舍,有的还要求让自己长期留在农村里工作。
在整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里,在城乡差别最后消灭以前,城市总是要支援农村,城市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总是要到农村去,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的文化工作者现在到农村去,一般地还是着重于文化的普及工作,可以说是“雪里送炭”。将来到农村去,就要用更大的力量去“锦上添花”。但是,没有当前的“雪里送炭”,也就谈不上将来的“锦上添花”。而且,无论是“雪里送炭”,无论是“锦上添花”,首先要有炭可送,有花可添。而这,也只有在文化工作者同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目前这类农村文化工作队和艺术演出队,虽然不是文化艺术工作者为农民服务和同农民结合的唯一的方式,但是当前一个切实可行的比较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之后,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预料,在有更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一次再次下乡之后,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经验来。


第2版()
专栏:

  我参加新运会选拔赛已近尾声
据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我国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体育代表队的选拔赛已经接近尾声。在今天——选拔赛的第七天,自行车比赛已经结束。至此,这次选拔赛的十四项比赛已经有八项比赛完毕。另外六项比赛都将在明天结束。除自行车比赛外,今天还举行了网球、排球、羽毛球、篮球的比赛。
自行车选拔赛今天举行了最后一个项目——男子一百八十公里的公路自行车比赛。结果,江苏选手韩广智用五小时二十九分十七秒七的时间首先骑完全程。
今天,网球选拔赛举行了混合双打决赛。结果,上海的梅福基、戚凤娣组以二比一胜北京高宏谋、福建许淑莲组,获得冠军。网球比赛的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都将在明天进行决赛。
在今天进行的五场羽毛球选拔赛中,今年男子单打全国第八名汤仙虎以二比○战胜了今年男子单打全国亚军黄鸿平,今年男子双打全国第五名侯加昌、方凯祥以二比一击败了今年男子双打全国冠军林建成、吴俊盛。
今天举行的三场排球选拔赛,争夺都很激烈。在女子比赛中,去年全国冠军辽宁队打败了去年全国亚军四川队。男子比赛的两场,台山队和上海队分别战胜广东队和广州部队队。
今天进行的四场篮球比赛结果是:女子组河北队胜联二队,北京青年队胜“八一”队;男子组联二队胜上海队,“八一”队胜“前卫”队。
据新华社二十日讯 我国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体育代表队选拔赛第六天,继续传出新的捷报。在今天结束的举重和射箭比赛中,有三名运动员打破了三项全国纪录;有两名选手创造了两项全国最高成绩。今天共举行了举重、射箭、网球、排球、篮球五个项目的比赛。
在今天举行的五个级别的举重比赛中,辽宁选手刘殿武以一百三十五公斤的成绩,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中量级推举一百三十二点五公斤的全国纪录,并且超过他在今年三月间创造的一百三十四点五公斤的全国新成绩。
在特重量级比赛中,解放军汪宗良和吴福林推举抓举分别创造了这一级别的两项全国最高成绩。
为时四天的射箭选拔赛今天已经结束。解放军选手徐开财今天以一○五九环的成绩,打破他本人保持的一○五六环的男子单轮全能全国纪录。解放军选手李淑兰也以一○七九环成绩打破了上海选手赵素霞保持的一○七三环的女子单轮全能全国纪录。徐开财和李淑兰今天还分别取得了男、女三十米单轮射箭的第一名,成绩都是三○七环。
今天网球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和混合双打都进行了复赛。
篮球选拔赛今天继续进行了四场比赛。其中联一男子队战胜了四川队。上海队以八十四比七十二赢了北京队。两场女子队比赛的结果是:联一队胜广东队,上海队胜“八一”队。
今天进行了男女排球七场比赛。四川女队以三比二战胜了联二女队;联一女队以三比一战胜了去年全国冠军辽宁女队;“八一”女队以三比一战胜了上海女队。
今天的四场男子排球比赛,除了联一队以三比一战胜上海队以外,广东队、“八一”队和广州部队队都是以三比二的比分分别战胜联二队、台山队和北京青年队的。


第2版()
专栏:

  思想感情变化之后
  ——文艺工作者在农村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潘荻
“思想感情变化之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当他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了以后,在他的思想感情上会引起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对他的创作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变化和影响,在今年以来各地文艺工作者上山下乡的活动中,可以找到很多很多。下面说的是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山东队队员中的几个小故事,读者会从这里看到,实践是怎样又一次证明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
农村小景入画记
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来到了胶东地区。这里丘陵起伏,果木成林,满眼凝绿的茁壮的庄稼中,不时出现两三幢或一大片红色瓦房,显示着这个过去是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农村近些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当许多队员对这片农村景色赞美不已的时候,有一个队员却若有所失似的,闷闷不语。这个队员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黄润华。他学山水画多年,对传统的临摹,对笔墨功的锻炼,曾经下过一番功夫。这次,他满心高兴地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原打算下农村去搞一些创作。他想像他将要去的地方,即使没有怪石嶙峋的奇峰,也该有云树迷茫的山岳;即使没有层峦叠嶂之景,也该有古树苍松之态,可供他写生作画。现在,他来到的地区,沿途所见,以至到了他旅行的终点文登县,都不仅没有他想像的景色,甚至连一棵他认为“像样的树”都没有。田野上那一片充满朝气、引人入胜的农村美景,并没有引起这位青年画家感情上的激动。他当时只是从山水画的构图要求着想:“这样平淡无奇的农村小景,怎能入画啊!”
农村文化工作队的队员们都在宋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家里安了家。他们一面跟着社员下地,学着干各样农活,一面进行演唱、辅导、宣传、调查等活动。黄润华和其他队员一样,每天积极劳动和工作,可就是没有提笔作画的兴致。十天、半月、一月过去了,他带去的画纸,依然一毫未染。
作为画家,黄润华养成了观察自然的习惯。即使不想作画,他每天仍然是黎明即起,跑出村外去观日出,看朝霞。一天清晨,田野被蒙蒙的雾霭笼罩着。他走到村口,正巧看见一队农民推着独轮小车送粪上地。他们在田垅上鱼贯而行,越走越远,最后淹没在雾霭之中,只留下隐约的人语声和小车轱辘的磨擦声,划破田野黎明的寂静。这些农村里极普通的图景,逐渐在画家心中激起一种亲切而美好的感情,多少时日之后仍然不能忘怀。这是农村生活正在使画家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一个征兆。黄润华终于欣然提起笔来,在纸上留下了这幅雾中推车的劳动景象。
黄润华原本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青年。自从学习美术并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以来,经常游览名山大川和风景胜地,长期脱离农村,思想感情也逐渐和农村疏远。这次下乡工作,住的是农家,干的是农活,接触的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因而逐渐重新熟悉了农村生活,重新滋长了对农民的感情。他看到推车送粪的农民就感到亲切,对农民喜爱的一草一木也逐渐发生了兴趣。几个月的农村生活,唤起了他对农村的感情,也是对故乡的感情。他越来越发现这个他最初从技术观点得出结论认为“平淡无奇”的农村,具有着纯朴、善良、健康的内在美;他的心中,越来越燃起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自从创作了《晨雾》这幅画以后,他的画笔就忙碌起来。《麦场》、《夜战》、《小葡萄园》、《放猪》、《打场》、《农家》、《村口》、《脱谷机》等等,一幅又一幅的农村小景都选入了画图。尽管根据山水画的理论,从层峦叠嶂的构图要求来看,这些农村景色是很难入画的。但是,现在画家以热爱农村、热爱生活的感情来观察这些景色,就觉得它们大有可取之处了。
农村文化工作队回京前夕,举办了一次农村美术创作展览。黄润华在两个多月中创作的四十多幅作品,受到群众的好评。
第一次独唱音乐会
夜已经很深。劳累一天的社员们都熟睡了,唯独中央乐团女高音歌唱演员翁若梅满怀喜悦,不能入眠。她一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涌现出当晚那场独唱音乐会的情景。
这是一次事先没有估计到有这么多听众,却又举行得十分成功的独唱音乐会。它是这样开始的:
翁若梅邀请了三四十个爱好歌唱的男女青年社员,希望他们晚上到公社小学校的教室里来。她打算演唱几支歌曲,请大家提提意见。没想到,各生产队闻讯而来的社员,如同潮涌一般。学校教室容纳不下,只得改在隔壁的俱乐部礼堂举行。不多一会,就几乎把这个礼堂挤满了。翁若梅面对这一情况,既高兴,又紧张。她高兴的是:到农村来已有三个多月,还未正式为社员们演唱过。现在大家不请自来了,不正是一次为社员们演唱的好机会么!但是她又很紧张:社员们是不是有听独唱的习惯?她准备的这些节目,会不会使老乡们听了以后失望而去呢?
翁若梅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却又带着这样的顾虑来到农村。刚下乡时,除了工作队安排的集市宣传演唱外,平时她不习惯没有乐器伴奏就张嘴唱歌。甚至在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时,她也不敢自动提出唱一支歌,为大家解解乏。日子多了,她和社员们在朝夕相处中相互熟悉了,社员们真挚纯朴的感情和爱听唱歌的愿望,促使她为社员们歌唱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强烈起来。她的心头经常交织着想唱却又担心群众不爱听的矛盾。现在,这个矛盾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了。
六七百双眼睛望着她,一张张黝黑纯朴的面庞是多么熟悉而亲切。在那拥挤的人群中,她高兴地发现了那抱病而来的会说快板的“诗奶奶”,她看到了那些曾在一块劳动、爱唱吕剧的小伙子、大姑娘,还有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嫂。那位提着灯笼从六里外大寨村赶来的七十岁的老大爷,也被她找见了。这时,她又想起了党的号召:为五亿农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根本方向。于是,她毅然抛开一切顾虑,大胆走上舞台,开始了她艺术生活中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独唱音乐会。
她的歌声一起,会场顿时就安静下来。她根据过去在少数社员中小型演唱时所听到的一些意见,不再考虑什么共鸣、位置,而是力求尽可能把字咬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听得懂。她一人在台上不跳不舞地,只是唱完一个歌曲再唱一个歌曲,群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完一个再听一个。翁若梅越唱越大胆,越有劲,一连唱了十四支民歌和群众歌曲,毫无倦意,听众也越听越想听,有的青年社员还写条子点歌。最后,报幕员宣布音乐会结束,许多人还不愿走。有一些老大爷、老奶奶也自动留下来,说是要开个座谈会。他们夸奖翁若梅唱得好听,就像“戏匣子”唱的一样。他们还向翁若梅提了个意见,说她唱的山东民歌《绣花曲》少了一段。
翁若梅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她从事音乐工作十多年来,第一次深入农村,第一次来到这些农民之中,就承受了他们的爱护和鼓励。她过去在城里曾多次参加音乐会演出,也曾接受过观众的掌声,但是直到今天,她才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觉到群众需要她,她也需要群众。
相声《画相》的诞生
莱阳、荣成等三县教师会议在文登举行。参加这个会议的教师们点名要求中央文化工作队队员、相声演员马季、于世猷为他们说一段《画相》。大家都知道这段相声是马季在文登县农村的新作。它通过一位画家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富贵画相的故事,巧妙地歌颂了这位模范人物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高尚品质,生动地宣传了党号召干部参加劳动的政策。听过的人都称赞它有思想内容,又有笑料,是一段好相声。
这段相声的诞生,是年轻的马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结果。今年仲夏季节里,中央广播说唱团的相声演员马季、于世猷扛着背包,到了文登县高村人民公社社长兼富贵生产大队队长张富贵的家里。他们放下行装,就表示要跟张富贵下地去干活。张富贵立即同意。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两位演员下地去了。
一路上,张富贵不时停下来,不是把道旁这块地里歪倒的庄稼扶正,用脚把土培紧,就是弯下腰去,把那块地里刚出头的杂草拔掉。马季、于世猷也学着见草就拔,见歪倒的庄稼就扶。到了地里,张富贵干什么活,他们也跟着干什么。满身大汗,也不叫一声累。到休息的时候,张富贵请演员们说段相声,鼓鼓大家的干劲。马季和他的伙伴毫不犹豫,擦干汗水,就在场上说起来,逗得社员们哈哈大笑。这时,他们却看见张富贵独自一人还在地里捆麦、推车,忙个不停。
马季、于世猷在和张富贵同生活、同劳动的这些日子里,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虽然他们一到文登县,就有人向他们介绍张富贵的事迹,说他当干部二十年来,一直带头参加劳动,是一面不褪色的红旗。但那时他们只是从概念上认识张富贵,从理性上对他表示敬意。而现在,他们从亲眼看到的许多过去人们未曾谈到过的,报刊材料中也不曾介绍的日常小事情中,更深入地发现了这位劳动模范严格要求自己、公而忘私和勤劳俭朴的美德,因而第一次真正对这位劳动模范产生了敬爱的亲切的感情。他们看到一次要歇午晌的时候,张富贵一定要他的女儿再在地里推几趟车,弥补上午因事耽误的农活,不让队里吃亏。他们还记得,张富贵不管自己多忙,也要抽空去探望有病的社员,叮嘱他们好好休息,不要下地干活;社员的孩子病了,他忙着张罗找医生、送医院。平时,张富贵手里不是拿镐,就是拿锄,不是干这,就是干那,从不闲停。年轻的社员们干活质量差,他就当场示范,干给他们看。……这许许多多事情都使两位演员十分感动。他们从张富贵身上看到了党的思想的光辉。
马季用相声形式来歌颂英雄模范人物,虽然有过一两个成功的作品,但也碰到过许多的困难。特别是他曾经多次根据报刊介绍的模范人物的事迹,企图尝试创作,总是“没开始就结束了”;或者花了一两月时间,“苦写出来一个废品”。现在,他却有着一种非要创作一段相声来歌颂这位劳动模范不可的饱满的热情,而且,他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善意的笑料。于是,他的创作成了弦上的箭了。正在他精心构思的时候,一位美术工作者前来要求替张富贵画相。尽管只要张富贵坐半个小时,而闲不住的人却一分钟也闲不住。张富贵坐不了几分钟,就想起什么事来要往地里去一趟,或者要到社员家去一趟。结果一上午过去了,一张人头速写也没画成。从张富贵闲不住的特点和画相这个情节,马季得到了启发。他只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就顺利地写出了《画相》这段相声。
谈起这段相声的创作过程,马季就会兴奋地对人说:他这次深入农村,进一步深切体会到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句名言的真谛。他今后将要继续坚持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创作道路。
(本报作了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