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把经常教育回乡知识青年列为重要工作
中共运城县委成立专门小组,领导各级党组织运用各种形式和活教材,开展革命教育、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技术文化教育,帮助青年们健康地成长
编者按:几年来,有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青年到农村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各地党团的组织和行政部门必须重视他们,关怀他们,从各方面去提高他们,帮助他们在农村扎下根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
中共山西运城县委成立领导小组,保证了各级党组织把阶级教育和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列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河南林县各级党组织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提倡。
据新华社太原十三日电 山西省运城县各级党组织把教育和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列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他们坚持在回乡知识青年中进行革命教育、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技术文化教育,使回乡知识青年健康地成长。
运城县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仅从一九六○年以来,回乡参加生产的知识青年就有一万六千四百多人。这些知识青年占全县农村青年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十八。
为了做好回乡知识青年的教育工作,县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全面领导。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布置下,各个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的特点作了不同的分工:共青团组织着重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部门主要抓业余学习和文化娱乐;县的农业建设部门、劳动部门和科学普及组织主要抓技术学习和劳动安排。县委还明确规定:所有下乡干部,都要注意了解回乡知识青年的情况,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县委书记也带头这样做。
运用活教材进行阶级教育,是运城县各级党组织教育回乡知识青年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运城县各级党组织运用回忆对比的形式,经常请“三老”(老贫农、老干部、老党员)给青年们讲“三史”(家史、村史、社史);组织青年们访问“三老”,把“三史”编写成教材,运城县的革命史迹如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和革命活动遗址,以及当地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迫害的一些典型事例,都被用来作为阶级教育的材料。去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贯彻以后,县委还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运用活教材集中地向回乡知识青年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树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艰苦朴素是革命的传家宝。为了使回乡知识青年继承这份传家宝,从一九六○年开始,运城县各级党组织曾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了“学习延安作风,继承革命传统”、“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的活动,并且通过召开座谈会、团组织生活会、黑板报、有线广播等形式,介绍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今年以来,全县又组织青年学习雷锋精神。回乡知识青年中的先进事例不断涌现。今春,龙居公社三家庄大队有一亩棉花缺苗很多,队干部正计划补种,知识青年扆长茂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悄悄地补种了。任村大队回乡青年们为了使社员上地方便,利用休息时间,不要任何报酬,在河上修建了“雷锋桥”。
中共运城县委一贯关心回乡知识青年在农业技术上的成长。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会议和现场参观、算账对比等方法,使他们懂得了学习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全县各生产队都建立了知识青年技术学习小组,共有八千三百多人参加。这些小组都由老农指导,一方面用口讲,一方面在劳动中手把手地教。县委还请劳动模范为他们不定期地作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报告。现在,全县有百分之二十六的知识青年可以基本上熟练地掌握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农活,并且懂得农事节令、粮棉生长规律和一般的管理经验,被社员称为“全把式”;有百分之三十四的人可以掌握农业基本操作技术和农事节令,但是一部分技术性较强的活还干不了,被社员称为“二等把式”;其余的知识青年已初步懂得了一般生产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术。这些知识青年初步掌握了农业技术以后,成了总结和继承老农传统耕作经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分子。龙居公社南夜大队的知识青年曲子文,初中毕业回村后,领导一帮青年人踏实劳动,虚心学艺,立志要将父亲曲耀离的植棉经验全部学到手。金井公社西王大队的知识青年王兆庆看到农村缺乏兽医,便自愿去学兽医。一年多来,不怕苦,不怕脏,已初步掌握了治疗牲畜肺炎、喉头炎、便秘等二十多种病症的方法。
回乡知识青年正处在长知识的年龄上,对他们的文化教育,县委也没有放松。全县建立有业余学校二百一十三座,校内分别设有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参加学习的有一万多人,还成立了三百一十六个自学小组,参加自学的有一千五百八十人。不少大队为回乡知识青年建立了俱乐部、图书馆。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县委强调“学以致用”和“为用而学”的原则,组织青年们学习有关记工、会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少知识青年还主动建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
在向青年进行各种教育的过程中,县委还注意运用为回乡知识青年所喜欢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地头座谈会、小型座谈会、报告会、革命故事会、展览会、讨论会、团课、壁报、典型调查等等。在时间地点上,也照顾到农村居住分散和农事季节忙闲的特点,一般活动宁小不大,时间宁短不长。农闲多集中,农忙多分散。不少基层党组织还帮助知识青年成立了业余剧团、唱歌小组,不定期地进行演出,大大活跃了知识青年们的生活。
在县委不断教育下,运城县的回乡知识青年进步很快。今年春天,有二千七百七十多名回乡知识青年被群众评为“五好”社员。全县有一千四百五十七名回乡知识青年被社员选举担任了生产队队长、会计、记工员、保管员等职务。
(附图片)
山西省大谷县侯城公社的回乡知识青年在田间
新华社记者 袁苓摄


第5版()
专栏:

“干部要接茬,技术要接茬”
林县加强培养回乡青年成为新一代农民
据新华社郑州十三日电 几年来,河南省林县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都把回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县委提出了“干部要接茬、技术要接茬”的口号,要求老干部、老党员在知识青年中培养新干部;要求老农把自己的生产经验传给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使农村知识青年成为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县委和公社党委的负责干部在深入生产队的同时,都亲自了解农村知识青年的思想、生活状况和他们的要求,共同研究制订出培养知识青年的计划。
现在,全县已有上万名知识青年担任了生产队的队长、会计、保管等职务,有二千多名知识青年被社员评为“红管家”,大部分知识青年掌握了基本农活技术,上万名知识青年成了扶犁手、摇耧手、扬场手等“三把式能手”,一九六一和一九六二年,有一百四十五名知识青年当选为劳动模范,参加了县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几年来,林县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知识青年的阶级教育,激发他们的阶级感情,帮助他们树立依靠贫农和下中农的阶级观点。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县委就不断强调在全县的回乡知识青年中开展访贫问苦,写村史、家史,为贫农办好事,请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老贫农讲革命斗争史和受剥削受压迫历史等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许多知识青年在农村安下心来,积极劳动,提高了阶级觉悟。据县委在一百零五个大队调查,今年仅在半年期间内,参加访贫问苦的知识青年就有六千人。
在县委的“技术要接茬”的思想指导下,林县的回乡知识青年进一步提出了和“老农、中年农民密切合作,一道参加集体生产”的口号,开展了学做扶犁手、摇耧手、扬场手的“三把式”活动。他们不仅要求迅速掌握一般农活技术,而且要迅速掌握复杂的农活技术,继承老农丰富的生产经验。全县几万名知识青年,都在老农和中年农民中找到了自己的师傅,订立了师徒合同。
继续提高文化水平是回乡知识青年的普遍要求。林县县委一贯重视这个问题。现在,全县百分之八十的回乡知识青年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业余文化学习组织。全县以一百六十八所小学和九所中学为基点,组成了回乡知识青年的业余文化学习辅导网。有些学校还配备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这项工作。全县还有四十所业余文化学校,帮助知识青年继续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县里的新华书店每年要输送十二万多册理论书籍和文艺书籍到农村,满足回乡知识青年学习的需要。


第5版()
专栏:

“特别姑娘”
到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竇家桥大队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侯隽(右),在向老农张福德学习棉田管理技术。
新华社记者 田明摄


第5版()
专栏:

棉红铃虫和小造桥虫
棉红铃虫和棉小造桥虫,是棉花生长后期的两大害虫。
红铃虫的幼虫能为害棉花的花蕾、花、青铃和棉籽四个部分,其中青铃为红铃虫最喜爱的食料。幼虫孵化后,蛀入铃内,为害纤维并钻入棉籽。一个幼虫能为害一到八个棉籽。被害的棉铃,有的成为僵瓣,有的染病霉烂。
红铃虫在北方棉区,一年发生二、三代,在南方棉区发生四代以上。一般情况下,第一、二代为害花蕾、花,这时虫口密度不大,为害不重;第三代虫口数量最密,为害最重。根据南方棉区的调查,第三代红铃虫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往往比第一、二代猛增几倍到十几倍。为什么第三代的发生和为害这样严重?主要是:(1)食料充足,成虫产卵量大大增加;(2)成虫产卵多在青铃茎部的萼片内,幼虫孵化出来,便于钻入铃内,幼虫成活率高。
小造桥虫专吃棉叶,为害轻者,叶片有缺口和孔洞,重者,吃光棉叶。有些人认为小造桥虫为害对产量影响不大,甚至有人认为在棉花生长茂密的情况下,吃点叶子,可以通风透光。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小造桥虫为害时期,正是棉花结铃盛期和棉铃成长阶段;这时棉株需要大量养料,由于叶片残缺或全无,光合作用受到不利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今年北方棉区一般棉花发育较迟,小造桥虫为害的影响更大。
我国南方棉区的小造桥虫一年发生五、六代,一般以第四、五代为害最重;北方棉区发生三代,以第三代为害最重。无论南、北方,为害严重的时间都在九月上旬到中旬。
以上两种害虫发生规律中,有两个共同特点:(1)凡是八、九月份,雨水较多,湿度很大,发生就十分严重。
(2)凡是靠近村庄或生长茂密的棉田,发生就重,据调查:红铃虫在一类棉田为害花朵比三类棉田重五倍。
防治这两种害虫已有比较好的技术方法。田间防治红铃虫,可以采用滴滴涕制剂。如果在滴滴涕制剂中混入“1605”,效果更好,因为“1605”可以控制红铃虫的卵孵化不了,又可兼治红蜘蛛、叶跳虫等。在一般情况下,防治红铃虫的药剂,可以兼治小造桥虫。如果小造桥虫是当地当时的主要害虫,可以喷撒六六六粉剂或敌百虫粉剂除治。 田稼
(附图片)
下图:红铃虫幼虫为害棉铃状
右图:红铃虫成虫
1雌雄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棉田的后期中耕和整枝
目前棉花虽然已经吐絮,但是田间管理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能不能保住已结的棉桃,能不能让棉桃在“霜降”前后吐絮,很大程度决定于后期管理的好坏。
棉田后期中耕,可以消除板结,使土壤内空气流通,促使肥料分解,改善养分和水分的供应,减少棉铃脱落,增加铃重。中耕的深度,可根据土壤湿度而定,土壤湿度大的,中耕可适当深一些,这样晾墒效果好。对生长过于旺盛的棉田,中耕也要深一些;深了可以切断部分须根,抑制棉株生长,促使早熟。棉花生长后期,因为植株较大,中耕时很容易碰伤棉枝和棉桃,操作时要特别留意,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有些生长比较旺盛的棉田,枝叶多,通风透光不良,往往会造成下部棉铃霉烂,或延迟成熟。后期继续进行整枝、打老叶和打去未打尽的顶尖、赘芽,正是针对这些情况而采取的措施。不能结桃的蕾和花也要及时打去,以减少棉株内部有机营养的无益消耗。
对荫蔽较重的棉田,还可以结合打老叶、剪空枝进行“推株并垅”。“推株并垅”就是隔行用手在棉株下部向两旁轻推,或用手推开棉株再用脚轻踩根部,使棉株向两旁略为倾斜。这样可使阳光直射到地上,减少土壤湿度,同时有利于棉田通风透光。进行“推株并垅”最好在中、下午进行,因清晨棉秆较脆,推时容易碰伤。“推株并垅”以后再中耕,还可以减少一些机械损伤。 洪文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小麦优良新品种——“农大311”
“农大311”是国外引进品种“胜利麦”和我国华北农家品种“燕大1817”杂交育成的一个冬麦新品种。它和现在推广的“农大183”、“北京6号”等品种,是同一来源。
如果水肥较好,“农大311”单产很高,在多年的产量比较试验中,比农家品种“光头白”增产平均达百分之三十一点七,与“农大183”相仿。据近两年在河北唐山、芦台,山西太原,陕西延安等地进行的品种比较试验,这个品种也都表现良好。现在这个品种一方面在北京、芦台等地繁殖推广,同时参加全国小麦区域试验。
“农大311”植棵高度约三尺半左右,秆较粗、较硬,叶色较浓。麦穗纺锤形,籽粒较大,密度中等;有芒,白壳,护颖长椭圆形,颖嘴尖锐;籽粒红色、卵形、较饱满。
“农大311”约在二月下旬(二十五六日左右)返青,与“农大183”相仿,比“早洋麦”早四到五天。它的起身拔节抽穗也早,抽穗期在五月上旬(今年为五月九日),并且成熟正常,没有早枯现象。这个品种抵抗冬季寒冷的能力较强,与“农大183”相似。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能抵抗条锈病,在发病较重的年份仅有少数植株感染。
“农大311”的产量构成因素亦好,分蘖力较强,每株可分蘖五个左右,有两个可成穗,穗长中等,每穗有小穗十五个左右,每穗粒数二十个左右,籽粒饱满,千粒重高。
“农大311”的适应性虽然较强,但是在肥水条件较好的水浇地种植,丰产潜力较大。
这个品种,秆健壮抗倒伏,分蘖力中上等,而且叶片分布匀称挺直,群体结构好,适宜密植。但是,它有一个缺点,籽粒红色,品质中等。
王琳清
(附图片)
右图:“农大311”麦穗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济南二号”冬麦
“济南二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黄淮平原种植面积较大的“碧蚂四号”和抗逆性较强的“早洋麦”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
“济南二号”主要优点是:(一)越冬性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抗霜能力。几年来在济南试验越冬冻害为一级,仅叶尖呈现枯黄,远远优于“碧蚂四号”。在一九六一年春霜冻害中,“济南二号”受害分蘖为百分之二点六,而“碧蚂四号”为百分之四十。(二)秸秆强硬,耐肥水、抗倒伏。(三)抗病性强。几年来试验从未发生条锈病,在田间接种病菌测定,也没有感染。对叶锈病和秆锈病的感染也较轻,而且对白粉病表现免疫。(四)耐后期干旱。
“济南二号”成穗率高(有效分蘖多),在一九六二年试验中,“济南二号”成穗率为百分之三十一点七,而“碧蚂四号”为百分之二十九点九。又据各地试验,每穗粒数与“碧蚂四号”相近,但千粒重超过很多。这些都是构成它高产的重要因素。
山东省在三年(一九六○至一九六二年)二十三次试验中,“济南二号”有二十次比对照种增产,平均增产百分之十四点三四。这个品种已被推荐为全国黄淮地区冬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品种之一。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九六二年报道,认为它的特点是:分蘖强、成穗率高、穗形好、粒大、秆强、口紧、抗旱耐寒、晚霜冻害轻、高低肥力都能适应。 山东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第5版()
专栏:

生活的道路,学习的道路——记几位知识青年在农村的成长
新华社记者 龚成华 许京龙
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农村里,许许多多年轻可爱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正在成长中的我国农村青年一代无限光明的未来;从他们所走的道路上,我们也看到向农民学习、向实际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是农村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一条无限宽广的坦途。
学老农的扎实功夫
“农村生活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体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是千真万确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尽管既缺乏生产斗争的知识,也不懂阶级斗争的经验,但只要我们热爱农村,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勤学苦练,就能在农村立住脚,扎下根,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农民。……”灵川县四联公社路底生产队社员龚永超,从这几句话开始,向我们谈起他怎样由一个高中毕业生变成了一个各项基本农活都能做的人民公社社员。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龚永超怀着改造农村改造自己的满腔热情回到了路底生产队。当时,正赶上生产队锄草。从小就脱离农业生产的龚永超,把这些事情想得很简单。这个年轻人满身轻快地跟社员一起出工了,并且不甘落后地拼命赶别人。不久就急得喘不过气来。
劳动以后,龚永超的思想像一锅开水一样直翻腾。他想:原来锄草也是这么不简单!我能够在农村中站住脚跟吗?但是,紧接着出现的一个念头是——不行,党支部书记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体力是练出来的,功夫是学得到的。
从这以后,他开始向农民请教庄稼活。但是,有的农民却对他说:“你们读书人,一看就会了,这些死功夫有什么难学的。”说话的人或许是出于无心,听的人却觉得有意。龚永超想,莫非我“烧香”还没有诚心?于是,他决心先取得农民的信任。这时,正好生产队安排的农活是割茅草准备烧石灰,天一亮,他就拿起镰刀跟社员们上山去了。一个上午的劳动,两只手被茅草根划破了一条条口子,弄得满手血迹斑斑,但是他终于坚持了半个月。接着,就是挑石灰石,起初,他挑五六十斤就踉踉跄跄地走不稳,社员们建议队长分配他去干轻一点的活,可是,这个共青团员第二天又坚持下来了。而且,每当出工之前和收工以后,社员们都发现龚永超在河边一担又一担地挑水,队里有事派他到公社去,他也不声不响地挑一副空箩筐出去,回来的时候不是从供销部去挑一大担化学肥料,就是把社员们买的盐巴挑回来。社员们终于懂得了——“嗯!他是在锻炼哩!”这样,同龚永超谈天说地的人逐渐多起来了。他们开始看出这个年轻人是想在农村住下去,是想做一个农民。
春耕大忙的季节来到了,龚永超拜了老农苏双德和龚常太为师。开犁的第一天,他把犁具驾在耕牛上,龚常太指点他要掌稳犁把,眼向前看,不要光顾犁头。可是,开犁不久,牛就站着不动了,老农告诉他,这是因为犁尖插得太深,牛拉不动,龚永超恍然大悟,急忙将犁提起,又赶牛前进。结果犁着犁着,在他的面前筑起了一道“泥门栏”,驯服的牛更不听使唤了。龚永超一急,手里的鞭子猛力一挥,“叭”的一声,犁头尖钻了底,犁绳断了。这时,龚常太便一边帮他结绳,一边又示范地做给他看,同时告诉他:“不要靠死力气,心眼要灵活点。”在队里快要播种的时候,龚永超又恭恭敬敬地把龚常太和苏双德接到家里,利用屋边的一小块地,请他们教自己先试一试如何播种,然后,又跟着他们下大田。就是这样,寒来暑往,龚永超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的一套主要农活,由一个学生慢慢变成了农民们喜欢的“庄稼人”。
学贫农的爱社之心
许多回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在学习老一辈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和熟练的劳动技能的同时,还积极学习贫农和下中农忠于革命和热爱集体的革命品质。
高中毕业生罗丽珍回乡参加生产不久,就发现队里有一个社员,别人挑肥拣瘦剩下来的活,总是他要求队长分配给自己去干。打石灰石是很辛苦的事,有人不愿去,他去;在晚造磙田的时候,因为使牛磙的工分是固定的,有些社员不愿干,他又牵着牛走了。……社员罗熙光一心一意为集体的行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个年轻人,罗丽珍越注意罗熙光,越觉得他身上有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一天,她问父亲:“熙光叔爱社的心为什么那样强?”她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却讲起了罗熙光的身世,“熙光是一个贫农的儿子,出生不久,父亲死掉母亲改嫁,他就跟着叔叔,过着饥一餐、饱一顿,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解放以后,苦尽甜来,他怎么不积极?丽珍,你也是贫农的女儿,往后对待社里的事情一定要和你熙光叔一样。”
一夜家常话,擦亮了罗丽珍的眼睛,她下了决心,一定要步贫雇农社员的后尘,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去年晚造耘田追肥的时候,几个能撒石灰的男社员因为在烧石灰的时候伤了脚,不能参加,只剩下女社员韦玉英能够干这种活。缺人撒石灰,耘田耘不了,这时,有的社员喊收工,罗丽珍却一声喊住大家:“不要走,我来撒!”天热,脚上有汗,石灰和汗水粘在一起,脚上就会起泡,但是,这些吓不倒罗丽珍,她想,这是社里的事情,我要像熙光叔一样对待社里的生产和工作。她端起装石灰的畚箕,跟着韦玉英下了田。当她看到生产队里有人浪费灯油和纸张的时候,就建议队长把勤俭办社的关口把紧;她发现队里的账目有不清楚的地方,就报告队委会要查清楚责任。就是这样,社员们叫她是“我们队里的李双双”。
学干部的服务精神
我们还看见一些知识青年,他们不仅虚心向农民学习种田的经验,而且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优秀的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力求把自己锻炼成为既能种田又能为群众办事的人民勤务员。来宾县大炉公社贺山村第二生产队社员罗天才,就是这样的一个初中学生。
罗天才在学习和生产劳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干部的一言一行。在劳动时,他观察干部的劳动态度和社员们有什么区别,在休息时,他有意识地和干部聊天,从中听听他们对待各种问题的态度,收工以后,他又悄悄留神干部们回家后在做些什么事情。日复一日,他发现大队长罗天榜每天晚上收工以后都先跑到二里路外的中福村去,原来,他是在那里帮助几家五保户挑水。第五生产队队长罗世业,也经常是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这一切,给罗天才很大的启发。他发现烈军属人手少,从一九六一年到现在,无论忙闲,他一直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他们干活。去年春天,队里因灾减产,国家拨来了救济粮,分给他的谷子,他坚持让给了比他更困难的社员罗天运。带头劳动,关心群众,大公无私,罗天才就是这样:处处向干部学习。去年生产队改选时,第二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都争选他当队长,最后经过协商,才解决了这个矛盾。(本报作了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