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展农业电气化的一些问题
黄经亚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要求全党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并号召在进一步巩固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同时,各行各业要支援农业开展技术改革,更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
怎样来实现党的这个号召,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开展农业技术改革,在这里我想谈谈对发展农业电气化一些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很不成熟,提出来只是想引起大家作进一步的探讨。

实现农业电气化的根本道路只有两条,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农业资本主义化的道路实现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实现的。然而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状况和工业水平等各不相同,各国在实现农业电气化的道路上也必然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就我国来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中、小结合,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供电方式。水火并举,充分利用当地的动力资源
近来世界上发展农业电气化的趋向是,采用联结于大电力系统的农村电力网供电的方式。因为公用电力系统供电是最经济的,在技术上也是优质可靠的。现在一些农业电气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公用电网供电的农业用电量,已达到农业总用电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或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我国近几年投入运行由公用电网供电的农业电力网来看,其优越性的确是较独立电厂供电大得多的。电网供电分布广,发展方便,建设投资省,进度快,都比孤立电厂安全和经济;电网供电由于各类用户多,用电时间可错开,调度较灵活,较能适应农业用电骤升骤降的特点。
但是,我国幅员广大,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目前的公用大电力系统只在一些大城市或工业区附近才有,因此农村供电要大、中、小结合,大电力网和中小型电站同时并举,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供电方式。中小型电站这种供电方式即使在技术上和经济上不一定优越,但在我国大部分没有大电力系统或大电力系统的电源不足的地区,农业生产能早用上电,多用上电,其在经济上的收获将大大超过供电不经济的损失。将来这些中小型电站也可逐渐连成农村电力网,最终也联结入大电力系统中去,在技术上和经济上也就可以逐渐转为优越。至于最小型(一百瓩以下)的农村电站的建设是否合理,或者是容量小到多少瓩以下才是不合理,就需要根据我国具体条件进行研究,目前也不宜一概否定。特别是结合水利灌溉修建的中小型水电站往往是投资不需增大多少,而发电成本却是很低的,也有可能比大电力系统供电还经济些。
在利用动力资源方面,水力资源是最经济的。一般水力发电成本每度电不过一分多,而用煤炭的大火电厂每度电在四分以上,小火电厂每度电高达八分至一角,用液体燃料的电厂则每度电成本由两角到五角。但在水电站的建设投资上,如果不结合农田灌溉单独建设,就要比火电厂为高,而且水电站建设时间也要长得多,还要受到枯水年、枯水季和配合灌溉放水等影响,在某一段时间内供电量不可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在以水电供电的电力网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火电厂,也是有很大好处的。特别是在缺乏水力资源或不宜建设水电站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地方,建立火电厂来供电就更适宜了。其它如天然气、潮汐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我国蕴藏量都比较丰富,值得研究,就地利用。
促进生产为主,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我国在解放前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中,电力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解放后短短的十三年内电力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就其绝对水平来说,还比不上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解放后各行各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用电量已激增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每一度电都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前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把更多的电力用到农业生产上去,就可以迅速地提高产量,这样才有可能使农民迅速地富裕起来,也才有可能去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目前在发展农业电气化的时候,必须以生产用电为主。但随着生产用电的增长,也要注意适当地通过电气化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例如在因生产需要已接上电的居民点,应该根据资金和材料的可能,逐步解决照明、收音、广播和电影等生活用电,这样会更加鼓舞他们发展农业电气化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样长此下去,不但将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也将影响到工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我国农业电气化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因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决不能实行粗放经营,我们要为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指标而奋斗,将每亩耕地粮食产量提高到四百斤、五百斤和八百斤。根据这样的要求,看来目前发展农业电气化,南方应以电动排灌为主,冀鲁豫平原和重点牧区应采用潜水电动泵的井灌为主,东北和华北地区可以逐步推广绳索牵引电犁,以补机耕的不足,这些都会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起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都应结合发展电动脱粒、扬净和农产品加工的电气化,逐步向广泛的电力耕作和牲畜家禽饲养等全面电气化过渡。
逐步扩大农业电气化应用范围,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多方面促进农业生产
目前世界农业电气化的应用非常广泛,已有近百种农业生产作业可以使用电力,并且已超出了作为机械传动的范围,在电照、电热、红外线、紫外线、高频电流、超声波和同位素等特殊技术方面起着一般机械所不能起的作用。这样从多方面促进农业生产,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根据一些国外资料,由于高度扩大电气化的应用,一个一千到一千五百亩的电气化农场只要固定二至四个工人,一些电气自动化的饲畜场中一个工人可以饲养一千头肉猪或五千至一万只鸡。在产量上电气化后的增产率是:大小麦和甜菜等百分之五十以上,马铃薯百分之一百,牛奶和肉类百分之一百多,鸡蛋将近百分之十。我国目前农业电气化还处于开始的阶段,只能先解决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促进商品粮和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如电动排灌、脱粒和农产品加工等。要更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肉类、奶类和蛋类的生产,今后就还需要逐步扩大电气化的应用范围。
扩大电气化的应用范围还可以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由于农业电气化的整个投资中,电源部分和电力网部分常占到百分之七十,因此一个地区在供电后,如不扩大电气化的应用,发电设备和电力网的年利用小时都会很低,这样实质上是造成设备和投资的积压。一年当中各种农业生产作业(如灌溉、耕作、脱粒和农产品加工等)用电时间大多是错开的,就是在一天之内动力负荷和照明负荷也有一大半是错开的。扩大农业电气化的应用范围后,用电量增加并不一定要增添发电设备。按一般农村用电比例,一瓩的发电设备和两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应配合两瓩左右的电动机和一瓩多照明负荷,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要达二千到三千小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供电设备的效能。目前我国一些已开展农业电气化的地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只有七百至一千小时,潜力是很大的。在用电设备方面也要尽可能“一机多用”,提高利用率,如采用移动式的电动机、可携式的电动机、拖带式的流动变电所和电动水泵船等,这对我国工业水平较低、设备材料还较缺乏的情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农业电气化的发展取得了极为巨大的成绩,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保证农业电气化继续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规划和布局
电力工业比其它工业的内在联系强得多,它通过电力网把各个地区联系起来,即使相隔几十几百公里都互有影响。并且它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有关系,往往一点变化就可能牵动全局。因此,在发展农业电气化时不能光考虑一个地区或农业部门本身,还要联系到附近所有地区和其它国民经济部门,不但要考虑现在和近期,还要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否则就将造成供电的不经济不合理。一个地区要逐步实现电气化,就应当对动力资源、用户负荷分布、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制定切合实际的统一规划。规划中既要有近期安排,也要考虑到远期的发展,不但要考虑农业电气化的发展,也要考虑农业技术改革全面的配合发展。规划中应特别注意:(一)根据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首先保证主要农业基地的原则,考虑建设重点。(二)建设水电站必须从少淹耕地和增加收益两个方面通盘考虑。(三)电动排灌的布局要结合自流灌溉、机灌全面研究。(四)电网建设要兼顾远近期,有合理的供电距离。同时,设计部门也要进行预选电厂厂址、重要变电所所址和输电干线的路径,研究主要农业地区的供电方式。这种做法虽然要耗费较多的力量和时间,牵连部门较广,但可为今后农业电气化的发展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
数量和质量
农业电气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因此在质量获得基本保证后,就不能过于求精求全,以便能尽快尽多地发挥作用。有些电业部门为了便于维护,片面认为标准越高越好,竟要求农村电站、电力网的标准同正规的公用电厂、电力网一样,这样势必影响农业电气化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绝大多数把农业负荷作为三类负荷或不重要的负荷,因此在标准上允许适当降低。电业部门应该不怕麻烦,加强维护,根据农村电站、电力网的特点,采取严密的技术措施,如加强平日巡视检查,趁农闲时定期停电检修,以及编制缺陷登记表、电力网技术档案等。这样即使标准较公用电网稍低,也不致发生事故。也有些农业用电单位单纯贪多图快,过于忽视质量,如用粗劣木材作电杆,不经计算设计任意牵线增加负荷,发电机和变压器没有完善的保护等,结果也造成了倒杆断线和发电机、变压器烧毁等事故。这种情况更是应该反对的。虽然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农业电力网的标准,但它的基本质量还是应该保证的,只不过在裕度上不必留得那么多,决不等于可以冒险使用。不然,数量多了,质量不好,经常发生事故,实际上也等于数量少了,甚至会影响群众发展农业电气化的积极性。因此,在农业电气化一定的标准下还要强调“质量第一”。目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编出全国统一的农业电气化的设计、施工、制造工艺和运行维护规程,使得在质量标准上和维护管理上都有所遵循,不致各行其是,偏高偏低。同时,要规定农村电力网的建设也要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加强质量检查和技术监督,纠正对于农业用电草率从事、手续不清、责任不明的不良作风。
管理和维护
农业电气化发展越快,管理和维护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有些地区的电业局由于管理和维护兼顾不了,在农村电站或电力网建成后,就交给地方自行管理和维护。这样做法有一定的好处,如可以发挥地方积极性,可以更切合本地实际情况,可以培养地方技术力量。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技术力量还很薄弱,缺乏管理经验的情况下,采取这种办法不能是推出不管,而是要有相应的措施,才能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应使参加管理和维护的人员经过短期的专业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到已在运行的电站和电力网去实习一段时间,使他们了解和本专业有关的生产过程。应设法配备一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给自行管理和维护的地方,引导这些地方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走上正轨。应组织具有相当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工具的巡回检修队(组),定期或根据地方的申请深入农村,就地巡视检修或指导检修。应设有电气修配厂,或在机械厂和农具厂的基础上扩充电气修配的业务。
世界上有好些国家对于农业电气化有一整套独立的管理和维护系统,不与一般公用电力系统相混。我国目前要采取这种办法,条件可能还不成熟,但在电业系统内也要有专门的体制。为此一般来说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已有农业用电的各级地区应设置什么机构,这些机构如何组织(包括人员、设备和工具等)。(二)各级机构的分工、职责和关系。(三)专用的规章制度。(四)经营管理的方式。将来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有必要研究确定全国统一的管理体制。
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
农业电气化摆在我国科学技术人员面前的科学研究任务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农业电气化开始还不久,成熟的经验和现成的技术资料还不多,而且农业电气化内容也较广泛,发电就包括水、煤、煤气、液体燃料、风力、潮汐和太阳能等多种,用电又包括农、林、牧、副、渔多种,既要设计制造电气设备,还要研究配合使用的农具机械,所以研究的课题是很多的。要使这方面的科学研究顺利进行,迅速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我们根据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本身的可能条件,分别轻重缓急,从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首先解决农业生产需要最迫切、增产效果最显著、节约劳动力最多的项目。同时又应当照顾长远的发展的需要,安排对将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也有必要在我国不同的自然经济区,分别建立适应平原、山地、丘陵、水田和应用于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电气化的科学研究机构,并充实试验设备,建立试制工厂和试验农场等。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不可少的条件。
农业电气化是新技术的综合,它要不断地吸取新技术,才能不断促进其本身的发展。一项新技术在一项工程中也可能作用不大,然而推广到全面后,就会收到未能预料到的效果。新技术是正在发展着的东西,在发展中自然避免不了要出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并且注意使新技术能适合我国具体情况,不生搬硬套,就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农业电气化发展很快,现在已在相当的地区开花结果了,然而我们还没有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还没有专门的技术刊物,科学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多,就是在我国已经试用的一些新技术,也还较少加以很好的总结和有意识的推广。因此,从事这方面的专业的科学技术人员有必要奋起直追,有关的领导部门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技术培训和科学普及
要使新技术发生效果,就要有一定数量能够指挥和推进这种技术的人材。目前我国农业电气化虽还处于刚开始的阶段,但这方面的技术人材已不敷需要。应当根据目前需要和长远打算,有计划地培训各种技术人材,在大学、专科和技术学校中增设这个专业,并适当增加学生数量,也可以从电力、机械等部门转送一部分技术人员和工人从事这个专业。但是目前主要的办法还是在已开展电气化的地区,采取短期训练班和现场实习等进行培训,这种办法时间短,数量多,收效快。
即使我们将来有了几百万农业电气化的技术人员,也还是会不够的,因为将来每一项农业生产作业几乎都要联系到电气化,这就要求每个农业生产者都具有必要的电气化基本技术知识。因此,随着农业电气化的建设,要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较快地编出一些用电常识的通俗读物、幻灯片和科教电影等,广泛开展宣传。应当把农业电气化的过程,作为科学技术普及和提高的过程。


第5版()
专栏:

要做勤务员,不要做官老爷
鲍彤
广东省澄海县解放后的第一任县长余锡渠同志,在奉命接管县政府时,穿着一身粗布衣服,打着一双赤脚。有的老乡同他开玩笑,说:“哪有赤脚板的县太爷呀!”余锡渠同志答得好:“我们又不是国民党当官的,先要耍耍威风!共产党员打游击也好,当县长也好,还不都是为了领导群众闹革命!”从那个时候起,十几年过去了。当时是打赤脚的县长、现在是中共汕头地委书记的余锡渠同志,十几年如一日,一直保持着这种普通劳动者和人民勤务员的本色。余锡渠同志的这种高尚的革命品质,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党的表扬。
“我们又不是国民党当官的!”说得完全正确,必须把这一条界限划清楚。我们的党,是同国民党根本对立的。我们的人民政府,是同国民党控制下的反动政府根本对立的。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同一切剥削阶级的党和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截然相反,不仅不是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而且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工具。因此,在我们的干部同旧社会的官老爷之间,也存在着一条不容混淆的原则界限。我们只应该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勤务员,而绝对不应该做官老爷。能不能划清这一条原则界限,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来说,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和根本的认识问题。如果不能自觉地划清这条界限,那就叫做不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就很容易把自己摆到错误的位置上去,就不可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同群众的关系,就会犯根本性的错误。
“我们又不是国民党当官的!”在这样一句斩钉截铁的话里,洋溢着多么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豪感,流露出多么强烈的对旧社会的官老爷的憎恨、厌恶和蔑视!旧社会的官老爷,是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爪牙,是靠欺压群众吃饭的。做官是剥削阶级的特权。即使有少数人原来出身于比较贫寒的阶层,一旦做了官,他们的阶级地位就起了根本的变化,成为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成为有权有势有钱的统治阶级的一分子。有了官老爷的地位,过着官老爷的生活,当然也就出现了一套官老爷的作风。他们高高在上,神气十足;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贪污舞弊,敲榨勒索;生活糜烂,大肆挥霍;一心只图升官发财,根本不管人民死活。他们从穿戴的服饰、说话的腔调一直到举止、神态,处处都要故意显得同老百姓不一样。所以,“赤脚板的县太爷”,确实是找不出来的。哪里由剥削阶级掌握着印把子,哪里就有这种官老爷,哪里就有这种腐朽的、反人民的官老爷作风。这种官老爷作风,是旧的统治阶级作风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人民群众最讨厌、最痛恨的。
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是在工农群众以及同工农群众有密切联系的革命知识分子中产生出来的,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锻炼出来的。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在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同官老爷作风完全对立的作风,即人民勤务员的作风。这种作风,是全新的、革命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风。他们不谋私利,专门为人;毫不特殊,平等待人;奉公守法,严以律己;廉洁朴素,艰苦奋斗。他们处处以普通劳动者自居,随时随地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把全副精力都用在人民的事业上,人民群众对他们有最大的信赖。长期以来,我们党的干部的这种作风,早就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地打碎了旧的官僚机器,建立了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我们党为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老爷作风进行了最坚决的斗争,并且坚持不懈地把党的传统的革命作风推广到全国各级国家机关中去。我们党在这一方面的努力,正像在其他各个方面一样,成绩是异常显著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我们的国家里,领导干部赤着脚板同群众一起做活,坐在田头同群众亲密谈心,早已不再是什么希罕事。相反,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中,要是有人想摆官架子,当官老爷,才是反常的和不合法的现象,那是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绝对不能容许的。
那么,能不能说,在我们党和国家的任何一个干部身上,官老爷作风已经一点也没有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干部队伍中作风不纯的现象,不仅现在存在着,而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没有。在我们的国家中存在着阶级,当然也就存在着产生坏思想、坏作风的土壤。这种坏思想、坏作风,总是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到我们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来的。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用列宁的话来说,“也就是公开的党,是加入之后就能掌权的党”①。我们的干部队伍这样大,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的环境又这样复杂。让我们想一想:会不会有一些人为了做官而混到我们队伍中来呢?列宁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野心家和其他危害分子乘机混到执政党里来,这也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任何革命都有过这种现象,而且不能没有这种现象。”②邓小平同志也告诉我们说:“如果在以前,一个人决心加入我们的党,往往表示他决心冒着丧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险,去为群众的利益斗争,去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斗争;那末在现在,就容易出现这样的人,他们为着取得名誉和地位而入党,他们在入党以后,不去支持群众的利益,反而妨害群众的利益。诚然,这样的人在我们党内是极少数,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个事实。”③让我们再想一想,在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下,在我们的队伍中,又会不会有一些人蜕化和官僚化呢?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不久就提醒大家,要防止一种实际存在的“使苏维埃代表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④。他还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在苏维埃职员中能够产生很少一部分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刘少奇同志也很早就提醒我们要严重地警惕这种现象,他说:“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是个别的常见的事。党内这种现象的存在,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⑤因此我们说,在我们的干部中厉行着人民勤务员的好作风,这是指这种好作风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居于统治地位,是指绝大多数的干部的作风是好的;而并不是说,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就一点也没有官僚主义作风了。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这个指示的含义是很深刻的。当我们处在被压迫地位的时候,我们如果用官老爷的态度去对待群众,如果用官僚主义的作风去进行工作,那么,我们不仅不可能团结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根本没有存身的可能。可是,在革命胜利以后,在我们的队伍中,会不会有一些人以功臣自居,滋长一种极端危险的优越感,从而向群众摆架子呢?因为有了政权,又会不会有一些干部,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发动群众的工作,企图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去进行工作呢?人民信任我们,要我们去管理各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又会不会有人滥用职权,损公利私,违法乱纪呢?人民的生活正在逐步提高,我们干部的生活也比战争年代有了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又会不会有一些人追求名利,贪图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不愿再做艰苦工作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深思,并且经常地反躬自省。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勤务员,就要自觉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就很容易沾染官僚主义习气,或多或少地学上一些官老爷的坏样子。一个干部,如果染上了这种官老爷习气而不改正,发展下去,就会丧失做人民勤务员的条件。
余锡渠同志说得好:“共产党员打游击也好,当县长也好,还不都是为了领导群众闹革命!”我们之所以不是国民党当官的,就是因为我们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有了这样一份革命的心思,在革命胜利以前,才敢于打游击,坚决不做逃兵。有了这样一份革命的心思,在革命胜利以后,才甘于做人民的勤务员,坚决不当官老爷。经不起胜利的考验而蜕化变质,正同经不起困难的考验而动摇变节一样,都是丧失了无产阶级革命性的表现。因此,在革命胜利以后,到底是做勤务员还是做官老爷,正像在革命胜利以前,到底是做革命战士还是做逃兵一样,是摆在革命者面前的一个异常尖锐的问题。
为了帮助干部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党从思想上到组织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党对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并且按照这个要求来进行考察干部、挑选干部和教育干部的工作。我们党经常地向干部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进行革命方向的教育,进行群众路线和工作作风的教育,大力帮助干部端正思想作风,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我们党十分重视组织干部参加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去,使干部在实践中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使每一个干部经常地受到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因此,就总的方面说,确保我们干部队伍的无产阶级革命性,确保我们干部队伍的人民勤务员的本色,是完全有保证的。
至于从我们每一个干部来说,能不能始终保持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归根到底,要看他本人是不是努力地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无产阶级的觉悟。对于一些阶级觉悟很低,头脑里存在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人来说,很可能,做官老爷要比做勤务员舒服得多,“体面”得多。这样,就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学上一些旧社会的官老爷的坏样子,走上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而对于一切具有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的革命干部来说,他们的看法就完全相反。他们同余锡渠同志一样,把自己同官老爷的界限划得一清二楚。他们认为,做官老爷,或者哪怕染上一点官僚主义的习气,都是可耻的;而做人民的勤务员,才是最光荣、最值得的。
①《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四四三页。
②《伟大的创举》。《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三九三页。
③《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④《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第二五一页。
⑤《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