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剧评

艺术中的雷锋
——评抗敌话剧团演出的话剧《雷锋》
陈亚丁
当学习雷锋的运动在全国人民中展开以后,大家对戏剧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希望把雷锋的事迹搬上舞台。许多戏剧工作者,包括抗敌话剧团的同志们在内,以极高的政治热情,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要求,因而在全国各地的话剧和戏曲艺术舞台上,出现了许多《雷锋》,对推动学习雷锋的运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把平凡而伟大的战士雷锋的事迹,编成戏剧,塑造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舞台艺术形象,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第一、所写的《雷锋》都是真人真事,雷锋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如果在舞台上出现的还仅只是这些事迹的一般的叙述,不能在某一点上表现得更深一些,给人们以新的启示,就很难满足观众的要求。第二、生活中雷锋的形象已经非常完美,十分高大,他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根据各自的认识和想像,牢牢地竖立起来。如果舞台上雷锋的艺术形象不能做到更集中、更典型、更突出、更高一些,也难以使观众得到满足。第三、雷锋是个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他短短一生的事迹,像一长串闪光的链条,就每一个环节来看,都是平凡而朴素的,但却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从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巨大的矛盾,没有什么壮丽的行动,更没有什么曲折动人的情节。一般地说,在舞台上塑造一个惊心动魄的革命英雄形象固然不易,而塑造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英雄形象,就更加困难。雷锋式的新英雄人物,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盛开的新的花朵,塑造雷锋式的新英雄形象,是生活提到我们社会主义文艺面前的新课题,如果不打破艺术常规,努力作新的艺术探索,就很难写好。因此,所有《雷锋》的成功或比较成功,都是难能可贵的,所取得的艺术经验,都是值得重视的,应该认真地加以肯定和总结。这对加强文艺积极反映现实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塑造社会主义时代新英雄人物的信心,创造社会主义文艺的新技巧,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看过好几个《雷锋》,在取材上各有侧重,艺术上各有创造。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抗敌话剧团演出的《雷锋》。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感受,谈谈它的主要成就与某些不足。
首先,这出戏没有传记式地从头到尾去叙述雷锋生平的许多人所共知的事迹,而是站在较高的角度,表现了雷锋思想的成长,表现了雷锋思想的光辉,从而塑造了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的艺术形象。写雷锋可以有各种写法,这个戏中的雷锋,着重是作为一个毛主席的好战士来塑造的,所以主要表现了他参军后的一段生活。这是雷锋一生中,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步,日益成熟的时期,因而,对表现雷锋就更有代表性。在这一段生活中,时间虽不长,但雷锋创造的模范事迹却很多,这出戏又从这许多模范事迹中,围绕着为什么当兵,当什么样的兵,怎样当好兵等作为一个革命战士最根本的问题,集中选择了在思想上最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虽然,参军、上前线、勤俭节约、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等,都是些平凡的事迹,但,由于从思想上挖掘得比较深,戏剧的安排上比较得当,就使观众感到在舞台上看到的,既是熟悉的事情又有新鲜的感觉;既是平凡的事迹,又闪烁着伟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产生了艺术的真实感人和发人深思的力量。
在表现雷锋思想中,这出戏有几点是特别值得提出的:第一、突出地表现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对雷锋思想的成长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当前部队无数英雄模范人物的成长,有一个共同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认真地学习毛主席著作。雷锋思想的成长,虽然有其阶级和社会根源,但,一个阶级战士的成长,离开毛泽东思想的阳光和雨露,是根本不可能自发地生长和成熟起来的。在戏中,指导员是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一个很好的辅导员,教战士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成为他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成为他解决战士思想问题的钥匙。雷锋自己更是毛主席著作不离手,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进行学习,一有问题就向毛主席著作去求教,学到一点就立刻做到一点,并随时把自己学习的心得告诉同志,热心地帮助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这一切,在艺术上是并不容易表现的,而在这出戏中,却表现得非常自然,非常生活化,也做到了活学活用。第二、表现了雷锋思想的阶级本质,和社会对他的成长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在这出戏中,对雷锋的童年和参军前的生活虽然表现得很少,但完全可以使观众了解他的过去。特别是在戏中安排了一位雷锋的“母亲”、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位烈士的老妈妈,通过她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雷锋的阶级教育、亲切关怀和母亲的希望,使我们透过这一点,可以从雷锋身上明显地看到劳动人民注入在雷锋身上的鲜红的血液。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成就对雷锋的鼓舞,也通过雷锋支援新建立的人民公社的行动,得到了一定的表现,使观众可以理解到,雷锋的成长是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分不开的。第三、表现了部队中轰轰烈烈开展的四好连队运动,对雷锋成长的鼓舞作用。雷锋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自在的,而是集体的进步鼓舞着他,他的模范行动也推动了集体的进步。他是先进集体中的一个,又是代表着先进集体的一个尖子。这样表现雷锋既符合部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雷锋的实际,而且使戏剧显得背景深厚,显示出了以雷锋为代表的一股前进的洪流的巨大力量。
其次,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出了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矛盾,用鲜明的对比方法,突出了雷锋的共产主义品德,从而构成了两种人生观、两种作风的戏剧性冲突和生动的情节。在雷锋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结构成戏剧,本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雷锋》的作者却从雷锋的许多事迹中,准确地抓住了他勤俭克己,助人为乐,一心为集体,完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高贵品质,作为矛盾主导方面,和某些生活中残存着的市俗的低级趣味尖锐地对立起来,形成了两种人生观和两种作风的矛盾,并通过李厚亮提出了要用他只专不红的思想批判雷锋的又红又专的思想的问题,通过靳大利提出了要用他的所谓“大方”改造雷锋的所谓“小气”的问题,构成了一场尖锐的谁批判谁、谁改造谁的戏剧冲突。围绕着这一冲突,展现了雷锋、靳大利和李厚亮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长过程,最后以雷锋思想的胜利,靳大利和李厚亮在党和毛泽东思想教导下,在雷锋的模范行动的影响下,成为雷锋式的好战士为结束。这是一场表面上虽然和风细雨,实质上却很剧烈的思想斗争,是一支人民战士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团结进步的进行曲。
剧中对人物思想的表现也比较生动、比较鲜明,用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比喻和激动人心的对比。如:第二场中的方向盘和螺丝钉(这一点在语言上还欠准确,容易使人联想到似乎雷锋要求去前线是方向盘没安上,是个方向性的问题);第三场中的一双破袜子和一百元钱;第五场中的钉子与木板等。作者不仅把这些细节用活了,而且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作品和主人翁的思想,比一般地讲道理要感人得多,也容易在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次,在生活和语言方面,这出戏的生活气息很浓,很注意细节的真实,使观众看了不感到是在作戏,而感到非常逼真。对部队生活的表现也很准确,如对靳大利和李厚亮的处理,既有适当的夸张,又很有分寸感,倘若再过一些,恐怕矛盾的性质就要变了,对部队的面貌也会造成某种歪曲。由此可见,大凡描写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应该抓住一点写深写透,这样就既有思想的高度和生活的深度,又不会歪曲现实。特别是对雷锋形象的塑造,不仅思想感情上准确,语言行动上准确,甚至连外形动作都很考究,难怪雷锋班的同志们看了这出戏以后都说:“这个雷锋就像我们的班长,连走路甩手都像。”在语言方面,虽然还有某些加工不够和不够准确之处,但最大的好处是都是战士的话,听起来非常亲切。其中靳大利的语言,在性格化方面更好一些。这一切都说明,作者在熟悉部队生活方面,是很有根底的。
由于这出戏的写作时间比较仓促,而且又是个比较难写的题材,虽然经过演出中不断加工,现在较原来已有很大进步,但一直忙于演出,还没有来得及停下来做细致的加工,因而,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也是很自然的。比如:雷锋的形象在精神上还不够丰满,性格的特点,特别在他的语言上还不够突出;全剧企图表现的内容比较多,还没有能用一个主要的矛盾线索把全剧统率起来,因而多少有一些一场戏一个中心,连贯性、故事性较差的感觉;艺术加工还比较粗,主要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地展开,有些有趣的戏剧情节也没有写足,全剧的高潮还没有组织好,第三、第六场戏较突出,其它几场戏还有待加强;少数情节的处理还需改进,像忆苦的情节不够感人,入党的情节缺少伏笔,全剧的结尾不够有力,以及在边演边改中残留下来的一些不够连贯的痕迹等。我相信再经过作者一番艰苦的劳动,定会使《雷锋》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优秀剧目,使艺术中的雷锋永远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附图片)
指导员手指着毛主席的著作《纪念白求恩》,对雷锋说:“好好看几遍”。
王珏 马福章摄
在大家的掌声中,小英替雷锋叔叔系上红领巾,行少先队礼。
王珏 马福章摄


第6版()
专栏:

非洲(外二首)
〔塞内加尔〕吉奥浦·戴维特
非洲啊,我的非洲,
骄傲的战士的非洲,
我的祖先的非洲,
热带草原的非洲,
在那遥远的河岸上,
我的老祖母
歌唱的非洲——
我从来也不了解你。
可是你吸引了我的目光,
我看到黑人的圣洁的血
流在大地上,
血和汗,
你的劳动的汗,
奴隶的劳动,
你的孩子们的奴隶劳动。
非洲啊,告诉我,非洲,
这个给屈辱的重担
压弯了的脊梁,
鞭痕累累的,
颤抖的脊梁,
在中午滚烫的道路上,
忍受鞭打的脊梁——
这就是你吗?
于是一个严厉的声音回答我:
“焦心的孩子哟!你看到
那远处的一棵树吗?
结实的小树,
光采夺目地独立
在残花中……
那就是她啊,非洲,
你的非洲,
她正在生长,
她不屈不挠地
往上长,
她的果实逐渐地
灌满了酸涩的
自由的汁浆。” 痛苦的时刻
殖民者杀死了我父亲:
因为我父亲骄傲。
殖民者侮辱了我母亲:
因为我母亲美丽。
殖民者强迫我的哥哥
在烈日下作牛马:
因为我哥哥强壮。
殖民者对我伸出双手,
红红的
因为沾满了黑人奴隶
的鲜血,
同时他傲慢地喊叫:
“小子!打水来!洗手!”向暴力挑战
你哭泣,你给人作牛马,
你死亡,不知道为什么,
你挣扎,你夜夜不睡觉,
为的是让别人休息。
你忘记了怎样微笑。
噢,我的兄弟,睁开眼睛,
那充满忧患和痛苦的眼睛,
你要行动起来,高呼:“不行!”
〔李威译〕
〔注:吉奥浦·戴维特(一九二七——一九六○)生于法国波尔多,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他是非洲的一个进步诗人。早期的短诗简洁明快。后来在《槌击》诗集中,反殖民主义的题材表现得愈益广泛和深入。〕


第6版()
专栏:

知心话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教员 黄子彦
暑假一到,我们学校又有几百个毕业生走出了校门,或升学,或就业,或到农村去参加劳动,都兴致勃勃,满怀壮志,我看了,实在喜欢。
我教了四十多年的书,解放前看着即要离开学校踏进社会的学生们,我总替他们捏一把汗。那时代正是豺狼当道,长夜漫漫,他们该往哪里去寻找生活的门路呢!
我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我也出身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今天,我对于将要离校的同学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我们的国家和党早为他们的前途作好安排,只要他们按照党的指引前进,就有光明的前途。
一九二三年,我从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早在这半年多以前,我便心神不安地考虑职业问题了。当时我的觉悟不高,只想找一个生活安定的职业,混碗饭吃。还算万幸,靠了同学们的帮忙我找到一个教书的位子,当时高兴得不得了,下定决心好好地干,以便能保住这个饭碗。然而再回头看看我的同学们,有门路的自然不怕,没有门路的只好到处流浪或赋闲在家。和我从家乡一起出来念书的一位同学,他从天津法政学院毕业,但是长期无业可就,只好回到家乡闲住,结果内心郁闷,惭愧悲愤,不久即神经失常变成个疯子,终于死在乡下……。
这就是当年大学毕业生的下场!这些天来,我这个老同学的影子总在我脑际浮荡,我想把他的命运介绍给我今天的学生,新旧对比,或者可以对他们有些帮助和启发。
再说说我教书的事。那时候我在灯市口大街一个教会学校教书,下午课后,我常常信步往南走走,但,一到东交民巷便急忙转回,因为一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的神态,心里的怒气便憋不住。我下决心,要多教出一些好学生来救民救国,好像这样才尽到了责任。虽然解放前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然而也没有真正为救国救民尽到力量,这是由于我看不清社会本质,思想不进步的结果。
不要说救国救民了,我在的那个教会学校,简直就是在做买卖。能上这个学校的大部分是有钱人家的子弟,我们当教师的只不过是老板雇来的佣人,稍一不慎,便会被一脚踢开。即使是穿衣服吧,若是破旧一点,也会遭到校长的申斥,觉得这样让学生们看了有失学校的体面。其实,正是学校剥削了我们的劳动,大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何谈衣着呢!
老师们经年累月地教阔人家的子弟读书,而自己的孩子却上不起学校,我的同事当中,就有让孩子流浪街头,做些小营生来补贴家用的。特别是在北京沦陷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教师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那时候当卖家用者有之,卖书卖字者有之,课余搞副业者有之,哪里像如今这样可以专心地研究教学呢!在我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活中,只有解放后这十几年,生活才真正有了保障,才能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教书。今天的同学听我说这些话,或许认为是些小事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确实是我们教师梦寐难求的理想了。
所以,每逢我听到有的同学表示离校后这个不愿意干,那个也不愿意干的时候,我就想跟他们说说当年我们找职业、谋生路的苦处。至于有的同学不想当教师,我们作教师的就更有感触了,我很希望我的这些可爱的学生,能更深切地了解到我们这老一代的教师们此时此地的心情,也希望他们能更多地了解一些我们过去在旧社会的遭遇,这样或许他们便会更加珍惜今天,把个人的力量无条件地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作一个身在福中又知福的好青年。


第6版()
专栏:

布依姑娘(木刻) 谢梓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