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三好学生到五好社员
——记全国植棉模范曲耀离的儿子回乡一年
新华社记者 莎荫 运城县文教局通讯组
今年五月间,山西省运城县龙居公社南庙大队第三生产队评选了一次五好社员。那天会上被大家最先提名为五好社员的,是年刚二十岁的回乡知识青年——曲子文。社员们说他思想好,劳动好,学习好,和群众关系好,热爱集体好,所以都举手同意。只有一个人反对,一个人弃权。表示反对的是他自己,弃权的是他的父亲——全国著名植棉模范曲耀离。
曲子文是去年暑假初中毕业后,根据他父亲和他自己的意见返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到今年暑假恰是一年。
一个全国有名的劳动模范的儿子,又是中学的三好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许多人感到意外。一开始,队干部对他也有些另眼看待。派活儿,总把他派到干净、轻快的地方。这事,很快被曲耀离发现了,他把曲子文叫到跟前说:“娃,你念的书多,懂得的道理多,不过,爸比你经得事多,有事还得说说你。如今,你回来是当社员,不是当我的儿子,所以,不要叫大家照顾你!你和大家一样,是个普通社员。”
曲子文是个不大爱说话的人,主意都在肚子里。早在回来之前,他就想到过这事。那时,他这样想,回去了,千万不要特殊,父亲是劳动模范,那是因为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贡献,人民给他的荣誉,这荣誉和自己是毫无关系的。所以回来以后,生产队长派他什么活,他从不拖拉,总是一心一意去完成。如今他父亲把这事说明了,他也就不打哑了,说:“你是大队长,跟队长说说,往后,派活儿的时候,把一些难做的重活派给我,让我磨练。”“对!对!”曲耀离听着曲子文的话,脸上挺严肃,心里却笑了。
从那以后,生产队长再不另眼看待他了。干重活、脏活、苦活都有他。他呢,总是一声不响地去完成。去年秋天,棉花、粮食熟下一大片,大队要组织护秋队。护秋是件苦差事,不管风雨,都得整夜地在地里巡逻。曲子文找到生产队长要求参加护秋队。队长觉得他刚回来,身子还没磨练好,怕熬坏了,就说:“你顶不下!”曲子文听了,却不以为然地说:“看你把我说得娇成甚了!我又不是泥塑的,只能摆着看。再说,不磨练就多会也练不出来!”队长见他要求坚决,就答应了。队里的一些年轻人见曲子文报名参加了护秋小组,都不好意思拒绝,跟着干了起来。一天夜里,下起大雨来。护秋小组长李明章说:“今晚雨大,出不了问题,大家回去睡一晚吧!”曲子文觉得不对,又想应该服从领导,就回去了。不想一进门,曲耀离就碰了他几句:“为啥半夜跑回来?麻痹大意,损失了集体财产你不心疼?”说着,扔给他一件大衣,“去,守住自己的岗位!”曲子文二话没说,又冒着大雨奔向漆黑的田野去了。
拔棉柴,这是又重又苦的活儿。有人怕拔得慢,找了个“窍门”,把棉柴齐根折断。曲子文想:拔棉柴是拔,不是折,折了柴,把根留在地里,反倒给秋耕带来麻烦。所以他还是一个劲地拔,两手都磨出了血泡,痛得连指头都弯不了,他还是拔。生产队长检查生产时看见了,高兴得心里直想笑,私下里跟社员们说:“人家曲子文就是实打实的好社员。”
一年来,曲子文在劳动中从来不讲价钱,不问轻重,埋头苦干。据统计,从去年暑假回乡到今年五月底(最近一个时期的工分未统计在内),不到一年时间他做了三百八十个劳动日,夺得了全队的冠军。
曲子文在学校里,常听到老师讲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可是只听讲讲印象不深。回乡一年,在劳动人民的大海里,他才发现自己还不够,还应该向老社员好好学习,学他们的好的思想品质。他所在的三队有个五十六岁的女社员,叫张纹纹,担任作业组组长。她年纪大干活儿一点不马虎。一次,张纹纹见另外一个组的社员定苗定得特别快,就跑去学习,不想,这个社员的活儿干得很马虎,草没有拔尽,苗也没有定匀。张纹纹当场就提出了批评。这事被曲子文看在眼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当一个好社员,先得有好思想,不然,光凭文化、凭技术是办不好集体经济的。”往后,不论干什么活,他都非常认真、细致。总要问问自己:我对得起老社员吗?对得起那些辛辛苦苦经营过生产队的父辈吗?
在队里,曲子文勇于批评别人也勇于自我批评。他常因自己作活质量不够高作检查。有一次割苜蓿,他割高了,留茬多。正割着,走过来一个老汉告诉他:“牲口最爱吃苜蓿的下面接近根的一段,割高了,把牲口爱吃的一段就丢了!”他为这件事懊悔得不行。
就这样,曲子文既向老一辈学生产技术,又向老一辈学习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曲子文在集体劳动中成长起来了。
曲子文一直抱着继承父业的雄心,可是,他却低估了继承他父亲丰富植棉技术的艰苦性。回到村里不久,他就东跑运城棉花科学研究所,西跑运城农业科学研究所,把那里所有总结他父亲植棉经验的资料都借来,又在家里找到了许多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介绍他父亲种棉技术的文章,贪婪地读起来。中午,别人睡觉,他看资料作笔记;深更半夜了,还点着灯翻阅着、思考着。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父亲的经验学会了。但是,越学他越感到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他没有更多的操作经验,不要说学会,有些连看都看不懂呢!
生活教育了曲子文。他感到,急火做不出熟米饭,一口是吞不下大象的。要继承父亲的丰富经验就得下一番苦心!以后,无论耕地、耙地、浸种、下种,他常跟在曲耀离后面,看他父亲怎么做,不懂了就问,然后把看到的、问到的,再记在“技术学习日记”上。
今年棉花下种前,曲耀离跟他说:“子文,把棉种用凉水拌一拌。”曲子文一听,楞了,心想,所有的资料上都写着“温汤浸种”,为啥今年用起凉水来?他不懂,就得问清楚。曲耀离告诉他:“种棉花不能有死规程,得看天、看地。往年春旱地温高,温汤浸种,几天工夫苗苗就出土,今年老下雨地温低,温汤浸了种,种子发芽早却出不了土,容易烂种!”曲子文听了才恍然大悟,务农要看天行事,不能死守书本。这事,使他懂得了一个道理,继承父亲的技术,不能死搬,得学他怎样掌握天、地、庄稼的特点的本领。
受过初中教育的曲子文不仅精心学习父亲的植棉技术,还如饥如渴地学习、试验着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曲耀离停止了的优良品种试验,曲子文一手接过来了,而且全部利用劳动空隙时间干,不要生产队记工分。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运城棉花研究所总结起来的山西闻喜县东镇公社植棉模范吴吉昌的“秧苗移栽”经验,由他一手在曲耀离的丰产田里推广了。
有些新技术对于六十岁的曲耀离是陌生的,对他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早就知道磷肥对农作物的作用,虽然他父亲和生产队干部们认为磷肥对棉花无用处。今年,县农建局把南庙大队确定为磷肥试验基点,无偿地拨给他们一万斤磷肥。队干部说不要。曲子文知道了,就跟他父亲说:“咱还是拉回来些试验吧!”得到他父亲的同意后,又找队干部说。队长答应他拉两千斤,而且要他自己拉、自己沤、自己试验。这么大的事,他本来是担不起的,可是他不甘心。就赶了辆大车,把磷肥拉回来,又用马粪和水把它沤起来。过了些时,曲耀离的三十亩丰产田要追肥了,发现曲子文沤的那堆磷肥实在不错,就都拉到了丰产田。
曲子文经过短短一年的学习、劳动,他以自己一颗热爱集体的心,取得南庙大队社员们的爱戴。社员们把他称为“我们的丑娃(曲子文的小名)”。共青团员们把他选为团支部副书记。


第2版()
专栏:短评

好学生应当是好劳动者
《从三好学生到五好社员》这篇通讯,介绍了初中毕业生曲子文在参加农业劳动以后所走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一切参加农业劳动的学生应当走的道路。现在正值暑假,有一部分毕业生要参加农业劳动,读读这篇通讯,是有益处的。
我们的党和政府的学校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是广义的劳动者,当然包括脑力劳动者在内,不过主要指的是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这条方针执行得怎么样,单单从学校教育本身,还不能完全看得出来。即使一个三好学生要成为一个好的劳动者,也要有一个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很不简单,因为在课堂上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毕竟是不同的两个领域。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于传授生产知识,还作得不够,一个学生要学会农活,不下相当大的功夫是不行的。所以,一个参加农业劳动的学生,不论在巩固集体经济方面,不论在从事日常劳动方面,都需要经过一番严格的考验。三好学生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承认,五好社员要得到群众和干部的承认。曲子文经得起这样的考验,他被选为五好社员,证明他得到了群众和干部的承认。当然,他参加农业劳动,刚刚一年,在未来的劳动当中,他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能保持群众给他的荣誉。
一个学生参加农业劳动,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这里有一个家庭“关”,或者说家属“关”。过这一关,也要奋斗一番。许多家长是积极支持子女参加农业劳动的。曲子文的父亲、全国著名的植棉模范曲耀离,就是这类家长的代表人物。有些家长的想法就不同了,一到子女毕业前夕,就显得十分紧张,为子女升学苦思焦虑,而不愿意子女参加农业劳动。这就给子女设下一重障碍,一道关口儿。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年轻人来说,过这一关不很容易,因此也是很好的锻炼。
当然,过这一关的关键,在于家长。作家长的,等到孩子要参加农业劳动了,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曲耀离的态度是模范的。他固然把曲子文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看成是一个年轻的公社社员,看成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他对儿子说:“你和大家一样,是个普通社员。”在劳动当中,他完全按照对一个青年农民的要求,来要求孩子。这是曲子文所以从三好学生成为五好社员的原因之一。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应当学习曲耀离。当孩子在学校学习并且毕业的时候,要把孩子当作社会主义的劳动后备来看待,鼓励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特别是家在城市的更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今后城市的中学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要到农村参加劳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孩子参加农业劳动以后,要把孩子当作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来看待,帮助孩子好好劳动,成为模范的劳动者。


第2版()
专栏:

模范地遵守群众纪律 热情地维护群众利益
福建前线一批官兵受到表扬奖励
新华社福州三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在“八一”前后的群众纪律大检查中,根据各地人民的反映,对模范地遵守群众纪律并积极帮助居民办好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扬奖励。
受到表扬的有许多是海岛守备部队的官兵。他们在守卫海防的间隙,经常帮助岛上居民生产劳动和料理家务,军民关系亲如鱼水。有些小岛上的社员们劳动时,常托战士看家,鸡下了蛋,战士给一个个捡起来放在桌上。南日岛上的战士们,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给几十户缺少劳动力的烈军属和五保户扫地、挑水、打柴、碾米。一天深夜,雷鸣电闪,孤身老大娘陈亚莲的房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倒。正当危急的时候,驻在附近的解放军某连副连长乐正华赶来了,他一边说着:“大娘受惊啦,快去避风吧!”一边背起她就往外走。这时,风急雨大,坡陡路滑,乐正华在泥泞中艰难地迈着步,终于把陈大娘背到驻地,又把自己的铺盖腾给陈大娘。在大嶝岛上,流传着一个解放军纪律严明的佳话:去年夏天,守岛部队二连九班副班长张启明推着手推车往阵地上走,路过村庄时,没留意把陈大爷家一只小鸡压死了。张启明一面向陈大爷道歉,一面拿出钱来赔偿。陈大爷说什么也不肯收。张启明回到连部报告了指导员,指导员叫他把连里养的一只大母鸡悄悄地送到陈大爷鸡窝里。陈大爷发现后,又叫儿子把这只大母鸡送到连部去。连里就把这只鸡生的蛋保存起来送给陈大爷。
有些部队驻地附近的生产队,还派出代表到部队领导机关,给维护群众利益的官兵报功。龙岩县有个生产队在六月下旬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有四头耕牛被响雷惊跑了,一时找不到。驻在附近的某部干部宣仲水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带领四个战士出去寻找。他们冒着风雨,翻山涉河,一直找了四个小时,终于把这四头耕牛找了回来,交还了生产队。闽南地区在抗旱中,某团的官兵曾停止操课,和社员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开山劈石,开渠挖塘,制服了旱灾。夏收时,又遇到台风暴雨的袭击,官兵们又冒着大风大雨,一鼓作气帮助生产队抢收了二千多亩早稻。
各部队在进行表扬、奖励的同时,还对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和建议逐件作了认真研究,边检查边改进。某部六连经过生产大队同意,在驻地附近荒山上开垦了十多亩荒地,插上地瓜苗。后来当地生产队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希望把这片荒地收回自己耕种。六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把新开垦的荒地和种植的作物无偿地交给生产队。
(附图片)
某部修理连为了支援公社抗旱,组织了一个修理小组帮助驻地公社修理抽水机,很受社员欢迎。图为修理小组的同志们在帮助驻地公社修理抽水机零件。
伯元摄


第2版()
专栏:

各族人民隆重集会检阅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
鄂温克族自治旗欢庆成立五周年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三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各族各界人民五千多人,一日在旗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南屯集会,热烈庆祝自治旗成立五周年。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成立的。旗内居住着鄂温克、蒙古、达斡尔、鄂伦春等九种民族共一万多人,其中鄂温克族有三千多人。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朋斯克代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前来向自治旗各族人民表示祝贺。前来祝贺节日的还有中共呼伦贝尔盟委书记、呼伦贝尔盟盟长杰热格拉,呼伦贝尔盟各兄弟旗、市和厂矿企业以及解放军驻军的代表。
一日,南屯广场上悬灯结彩,红旗飘扬。天将破晓的时候,草原民兵、摔跤手和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牧民、农民、职工、学生,三五成群地骑着马或乘着汽车、马车,怀着喜悦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会场。
庆祝会在国歌声中开始。自治旗旗长乌尼满都(鄂温克族)在会上讲话时兴奋地谈到自治旗成立五年来,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朋斯克讲了话,并代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一面写着“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而奋斗”的锦旗赠给鄂温克族自治旗。大会还一致通过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各族人民向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致敬电。


第2版()
专栏:

鄂温克族在前进的道路上
新华社记者 白树廉
在旧社会一直处于被分割和日趋衰亡状态的内蒙古鄂温克族,在实行区域自治的五年中,畜牧业经济和其它各项建设事业空前发展,历史遗留下来的那种贫困落后的面貌已经彻底改变了。
最近,鄂温克族人民欢欣鼓舞地庆祝了自治旗成立五周年。节日里,在美丽的伊敏河畔和辉河两岸的辽阔草原上,到处人欢马腾,牛羊成群,呈现一片人畜两旺、欣欣向荣的景象。牧民们高兴地谈到,今年他们的畜牧业又获得了丰收,据六月末的统计,全旗牲畜达到二十八万六千多头,比去年总增百分之三十一点二二,纯增百分之十五点五三。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共有一万多人,其中有八千多人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其余分布在黑龙江省。解放前,鄂温克民族曾经长期被分割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部分,受着历代反动政权的奴役,经济落后,生活极端贫困。一九五七年底,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请求,统一了鄂温克民族的族称,并在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在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区原内蒙古自治区索伦旗的行政区划内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在这个相当于县一级的自治地方内,居住着鄂温克、蒙古、达斡尔、鄂伦春、朝鲜、汉等九种民族共一万多人,其中鄂温克族有三千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鄂温克族人民解放前主要以游猎为生。自治旗境内有辽阔的草原,河流纵横,湖泊密布,牧草繁茂,适宜发展畜牧业。解放以来特别是自治旗成立并建立了人民公社以来,以牧业为主的各项生产建设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全旗大小牲畜比一九五八年增长了十四万六千多头。一九五八年以来,自治旗依靠国家支持和人民公社的力量,还为畜牧业装备了大批机引和马拉的打草机、搂草机以及一部分拖拉机,建立了一处机械化试验站,培养出了大批技术人才,从而使打草贮草、种植饲料及一部分剪毛、挤奶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自治旗各族人民受到国家支援和集体经济日益繁荣的鼓舞,积极向国家交售牲畜和畜产品。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底,各公社交售的大小牲畜有五万七千多头,皮子四万多张,牛奶一万吨,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九五八年以前,这里完全没有什么工业,现在旗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南屯和各人民公社已经建立起一批中小型的皮毛、铁木、编织、缝纫等工厂和手工业作坊,生产出各种农牧机具以及毡靴、马靴、毡子等产品。
自治旗的交通邮电事业和商业也发展很快。目前从南屯到伊敏等主要居民点的公路线每天都有旅客班车。邮电通讯网已经基本形成,邮政里程比一九五八年增加一倍,各公社同自治区及全国各地都能通电报电话。从旗到公社都普遍建立了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机构,百货店里各种商品齐全。
一向比较落后的文教卫生事业,近几年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治旗现在有一所中学,小学由一九五八年的九所增加到二十三所,在校学生二千九百多名。旗人民委员会和人民公社所在地都建立了医院或卫生院、妇幼保健站等医疗保健机构。各公社还结合流动放牧逐步实行定居,建立了大批定居点。有着玻璃窗和火炕、火墙的土木结构房屋已大量出现。
自治旗成立后,大力培养民族干部,使各少数民族能进一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现在,自治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职务,大都由鄂温克族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担任,自治旗各级人民代表中,鄂温克族占百分之三十。全旗各机关和人民公社的脱产干部中,鄂温克族和蒙古、达斡尔等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百分之六十以上。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怎样做到劳动好工作好?

确实有不少实际困难
从杨正锁同志所提出的问题来看,除去属于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的以外,确实有不少是实际困难。
一是来自上边的。这个大队经常有县、专区以上的各部门各机关干部来调查研究或办理其他工作。六月份是二十四人次,其他月份也不少。这些上边下来的干部,不管什么部门,不管什么问题,都要找党支部书记。有些地方的情况比杨正锁同志谈的还要复杂。我就了解这样的事例:有的县供销合作社下去推销商品,大队本来有供销社,可他们不找下级组织,非找党支部书记不行,一再说任务紧,时间短,要求党组织支持。结果,党支部书记和队长等几个主要干部就忙着逐户调查、商量供应办法,甚至还帮助点货、过秤、收钱……一直到全部推销完毕为止。
大队里类似这样“突然袭击”的工作是很多的。当然有些是应该找党支部书记的,但有些不该找的也要找他们。
要保证基层干部参加劳动,上级干部必须改变这种工作作风。
有些地方各种会议占时间很多。据了解,忻县有些公社,每五天召开一次党委会,每十天召开一次大队支书联席会,像杨正锁同志既是大队支书,又是公社党委委员,这两个会议有时尽管内容重复,也必须参加。另外,重要农时季节,县委都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每次少则两三天,多则五六天。县里开过后,公社也得开一两天,回到大队,还得布置、下达。这些会议常常集中在大队支部书记一人身上。
有些地方不只会议多,表报也多。我在忻县一个公社听到,今春忻县计委发的表报就有:春季作物播种定案表,生产进度七日报表,人口半年调查统计表,牲畜半年统计表,追肥数量、品种统计表,等等。这些表报项目很多,每项都要计算百分比。有些光会计、统计还应付不了,必须要大队的支书、队长等参加研究才能填报。
自从学习了昔阳经验,忻县县委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减少会议,压缩表报,为基层干部参加劳动创造条件。但转变开始不久,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究竟哪些会议必须开,哪些会议可以不开;哪些表报必须统计,哪些表报可以不要;下乡人员应该如何工作,等等,都还需要研究。
二是本大队的。大队工作安排合理,支部书记还可抽点时间。不过据我了解,杨正锁本人的工作还是够多的。这和他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这里是城关区,社员成份较复杂,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较重。生产上,蔬菜、大田茬口很杂,大队还有一些小型企业和基本建设摊子,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来筹划安排。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算不到一辈穷。九百多户的大队,三四千人的生产生活问题,都要由几个主要干部来操劳,的确够忙的。
另外,有些事大队分工即使很明确,社员也还是要找支部书记。我曾听说,有一对青年夫妇要求离婚,妇联主任几次劝说无效,有关干部劝解也不行,最后支部书记谈了半天,两人啥话没说,高高兴兴地跟着支书下地劳动去了。有些事情你说不该支书管,社员还是非找他不行。看来不是轻易就能改变这种习惯作法的。
基层干部这种工作状况,恐怕不只杨正锁同志一个,特别是大村大队、多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繁忙情况更甚。这不是讲讲道理就可以解决的。希望能再加以研究。             蔚蓝


第2版()
专栏:怎样做到劳动好工作好?

是思想问题,还是实际问题?
《人民日报》关于“怎样做到劳动好工作好”的讨论里,有人提出队干部只要决心劳动,就有时间。这种说法,一般说来是对的。但是,有多少时间,能劳动多少天,应该有个标准。现在,各地关于干部参加生产劳动,都有制度规定。据基层干部反映,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参加生产劳动,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做到的。但是,有些生产大队的工作,确实很多。长垣县翟寨大队党支部书记翟晋昌最近算了一笔账,他从去年六月到今年六月的一年中,先后参加省、专、县召开的各种会议六次共八十六天,公社不出五天就开一次会,全年又是七十二天。这样,一年当中,光参加公社级以上会议就占了一百五十八天。此外,还有碰头会、现场会、生产检查、评比竞赛等等各种会议。平时,省、专、县、社等领导机关到村调查、访问和了解情况的更是应接不暇。因此,他在今年麦收以前的十个月当中,只做了九十九个劳动日。据公社党委介绍,大队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翟晋昌是全公社最好的一个。翟晋昌本人也说:“我只要能够分身,就参加生产劳动。可是,上级通知开会,不能不参加,上级派人来调查情况,也不能不理呵!”可以看出,翟晋昌同志对参加生产劳动是没有多少思想问题的,但是,他参加生产劳动的天数并不多。这是什么问题呢?显然有实际困难。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再举一个公社干部改进作风的例子。滑县城关公社在学习了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指示后,领导干部带头改进工作方法,公社党委书记陈文义在杨纪屯大队“蹲点”工作,坚持参加田间劳动,其他干部也都固定到队“扎了根”,带动起大队和生产队干部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此外,他们还下决心减少会议,今年六月份,就没有召开过大队干部会,两次贯彻县委的指示,都是层层分头下去传达的。大队干部把这种办法的好处总结为:“省时间,贯彻快,作用大,效果好”。公社的统计、表报减少了一大半。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五多”少了,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多了。
看来,基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除了思想问题以外,确实还有不少实际问题。希望各级领导机关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为基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河南安阳 王玉合


第2版()
专栏:怎样做到劳动好工作好?

挤时间 巧安排
河北临漳县孙陶公社段汪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治明,自从一九五三年当上村干部以来,经常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六月就做了一百四十个劳动日。他为什么能够经常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呢?主要是,时间抓得紧,工作安排得当。具体作法是:
一、分秒必争,抽空劳动。刘治明常说:当干部要想多参加劳动,就得挤时间。例如去年十二月公社通知他上午九点到公社开会,他看离开会还有一个多钟头,就拿起铁锨捣了一个钟头的粪。
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各个组织和管委会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财务、治安、保卫、调解纠纷、民兵、妇女等工作,都由有关干部负责。包队的干部实行了三包一参加,即包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包了解生产情况,包了解生产队里的问题,参加生产劳动。这样分工以后,放手让大家去干,该谁管的谁管。如农活定额、农具管理、财务账目等,都由专管委员同社员商量去办;凡较大的问题,如种植计划落实、征购、分配、采取重大生产措施等,都按照规定先后通过支委会、管委会讨论,然后发动群众研究解决。这样做,既能充分发挥各部门干部的作用,又能保证干部挤出更多的时间参加生产劳动。
三、严格控制各种会议。一是大队干部多利用晚上碰头,少占白天生产时间;二是遇有特殊急事,临时碰头研究,然后分头帮助队干部同社员商量,具体安排。这样可以少开会。
四、善于处理事务工作。在生产劳动时间,有干部、社员找他解决问题,县社干部来访、谈工作,刘治明的处理办法是:本队的事情就向干部、社员说清楚,一般放到晚上或者吃饭时间办;对外来干部了解情况,分别不同情况处理。不是很紧的,就争取来访人同意,等晚上或歇晌时间办。这样既作到了上下左右都满意,也保证了劳动时间。   张志英 蔡盛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