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通天河上的悲欢
——一位藏族老艄公三十年生活的变迁
新华社记者 赵淮青
在长江最上游通天河一个险峻的渡口上,藏族老艄公坦多脚踏飞旋咆哮的江水度过了整整三十年。老艄公在三十年惊险的生涯中,目睹了青海玉树藏族地区人民怎样从苦难走上了幸福。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渡口。长江从拔海六千米左右的河源上奔腾而下,它接纳千百条大小河流,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群山,在这儿汇成澎湃的巨流。它咆哮着、翻滚着,像飞瀑似地以一泻千里之势狂奔而下。这里是青海省会西宁到玉树的必经之地,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和全省全国息息相通的孔道。
就在这样一个渡口上,坦多在三十年的岁月中,迎着狂风恶浪,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在旧社会,他历尽艰险,无数次挣扎在死亡线上;现在,他站在通天河上,看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飞跃发展,看到了藏族人民日益走向繁荣。老艄公提起通天河的往日,总是感到无限辛酸,谈到今天,他不禁要为通天河而歌唱。
“一河水,半河泪”
人们说:“走遍天下路,难过天河渡。”通天河畔有唐代和尚玄奘的“晒经台”,至今流传着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路过此地经书失落通天河中的故事。这里还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到此被急湍的通天河水挡住去路,后来请来神仙挥鞭分水才渡过河去的故事。
在旧社会,有多少艄工丧命在通天河上。直到今天,在渡口附近的村庄里,还留下许多孤儿寡妇,每当河水冰封,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冰上书写祷文,追念亡人。
所谓“一河水,半河泪”,正是通天河藏族船工在旧社会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和通天河搏斗了三十年的藏族老艄公坦多,和我们谈起二十多年前他的亲戚小索南的惨死情景时,依然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坦多和小索南披着老羊皮蜷伏在渡口旁边的山洞里。洞外狂风呼啸,正是通天河冰封的前夕。朦胧中,忽然走来一群马步芳的匪军,强迫为他们撑船渡河。坦多说,天黑水急,过渡危险。匪军们哪里肯听,用皮鞭驱赶他和小索南走出洞口。
坦多和小索南每人背个牛皮筏子,跌跌撞撞走下河滩。这时河边已经结了薄冰,坦多左顾右盼,一时找不到个合适地方下筏,正迟疑间,沉重的皮鞭已落在身上。他不顾一切地向河中扔下筏子,然后急忙把马匪送给牧主头人的布匹、茶叶等礼物搬上船去。匪军只顾自己赶路,不管船工死活,东西装得太多了,皮筏在水中打旋。他们用冻僵的双手划桨,在惊涛骇浪中奋力前进。坦多一边划,一边大声嘱咐索南:“小心避开浪头,小心!”坦多担心:要是货物被打湿了,说不定又要像上次一样,头上被套上辔头,被人家当牲口使了。
谁知道发生了更大的不幸。当他们渡到河中心,上游的冰块冲下来了。坦多有经验,左拨右划绕着冰块走;十七岁的小索南有些慌张,只见一块比皮筏还要大的冰块直向索南的皮筏撞去,说时迟,那时快,坦多还来不及喊出一声:“小心!”索南已经被撞下水去。只见他的一双手在水面上摇晃了几下,立即被狂啸的浪涛卷得无影无踪。
坦多说到这里沉默了,他那满头的银发在颤抖。过去那苦难的岁月,至今还在他身上留下不灭的痕迹:由于长年累月背着皮筏在河边奔波,在他的脊背上长起了一指厚的硬茧;还有那被官府、牧主毒打后留下的满身伤疤。藏族船工旧日的痛苦数不清,只有那咆哮的江水和险峻的峡谷,才是他们悲惨遭遇的见证。
“我敢和你们打赌,世道要变啦!”
一九五○年夏天,从巴颜喀拉山北麓来了一支队伍,他们是坦多从未见过的解放军。坦多和伙伴们把皮筏藏进山洞,悄悄地躲了起来。但是,解放军却找上门来了。解放军态度和蔼,尊敬地叫坦多“老阿爸”,这一切,都使坦多纳闷不解。更奇怪的是,这次他竟没有挨打。坦多神色泰然地向河中投下皮筏,渡解放军过河,虽然忙得汗流浃背,但是坦多没有觉得累。
渡河完了,解放军给他们留下了面粉和钱。那天夜里,坦多高兴地摆弄着那些崭新的钞票,极其神秘地对他的伙伴们说:“我敢和你们打赌,世道要变啦!”
当然,这个赌坦多是打赢了。从此,他们有了固定的工资,脱下了祖传三代的老羊皮,换上了亮灿灿的氆氇大衣;他们住进了人民政府在河崖上盖的新房,工作时有了劳动保护用品:救生衣、雨衣、胶靴、手套。以前船工病了就蹲在山洞里等死。现在有病,汉族大夫会从远道赶来给他们医治。特别是在新社会里,他们的劳动受到了尊重,永远不再尝到皮鞭的滋味。当人们称赞“老阿爸为国家作出贡献”时,他真正意识到作为船工的光荣,作为主人的自豪。
坦多发现:以前,从玉树运出去的东西多,从外地运进来的少,马步芳匪帮像牛虻一样吸尽了藏族人民的血汗;现在的情形大不同了。特别是一九五六年河上造了大船,载货的汽车咬着尾巴似地从山那边驶过来,渡河后直向自治州的首府驶去。运来的大批货物中,有吃的用的,还有各式各样的机器。这些物资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西宁……祖国各个地区,人们告诉他,祖国是个各民族温暖的大家庭,藏族人民需要啥,外地就尽力支援。坦多老人在这里看到了整个祖国,他的眼界开阔了,祖国是多么伟大、多么富饶呵!
随着渡口的变化,藏族人民的生活也起了巨大的变化。当坦多在自治州首府结古(玉树)的街头漫步时,想起这儿解放前像一个破落的孤村,只有几间土房,现在却盖起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新房。坦多到设备相当完善的医院里去治病,在货物丰富的贸易公司挑选心爱的日用品,他听到了农场的拖拉机和工厂里机器的欢叫声。这些成就有着他和同伴们的汗水,他感到多么欢欣和鼓舞啊!
他是通天河真正的主人
自从建造了大船,通天河上哪一天也要渡过几十辆汽车。通天河谷的气候是多变的,就是在夏天,有时也会忽然飘起雪花来。但是不管气候怎么变化,都再也挡不住大船的行驶了。
我曾跟随渡船往返通天河南北两岸十多次,船到江心,激流猛撞着船头,惊心动魄。这时,坦多骁勇似当年,他高喊着劳动号子和凶猛的浪涛搏斗。船靠岸边,他矫健地跃上码头,奋力拉纤,然后从容不迫地指挥汽车上岸。
他们的工作一般是在白天,但也有例外。比如说邮车来了,他们想到支援边疆的汉族干部对家书的期待;客车来了,他们想到在这偏僻的山谷食宿不方便;护送病人的汽车来了,他们抱着像医生一样的心情,每当这些时候,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千方百计把车子渡过河去。夜晚渡船,安全最要紧。坦多不厌其烦地给人们讲解交通规则,把每个乘客和每辆汽车都安排在稳妥的地方。在他和伙伴们的细心照料下,解放后这个渡口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
成年累月,坦多的双手永远闲不住。通天河水涨落无定,码头的位置需要随时调整。和年轻人一样,他常常忍着澈骨的寒冷,到水中作业,领导上劝阻也不顶用。载重车来了,需要卸下货物,这本来不是他分内的事,他还是要插手。有时东西抛撒在地上,他都一点一点地扫起来,装上车去。深夜,当他听到山谷里刮起狂风,就无法安睡。总要起来多次,到岸边检查拴船的绳索。他是这里的主人,他以主人翁的态度料理一切。
毛主席升起了彩虹
“通天河上要架桥了!”的消息,像风一样刮遍玉树藏族自治州,激动着每个藏族同胞的心,更加激动着坦多老人的心。
当汉族技术干部携带大批物资设备来到通天河畔安营扎寨的那一夜,在通天河上饱尝忧患的坦多老人,久久不能入睡。他想,通天河上果真能架桥吗?老一辈的人不是说过:“谁能往云彩里搭天梯,谁才能在通天河上架桥”吗?第二天,桥工队的人来向老人请教当地的水文情况,坦多劈头就问:“同志,桥真能修起来?”“老人家,请相信党,相信科学吧,武汉长江大桥能架起,咱们这儿也能!”
果然,一年后桥墩在唐僧的“晒经台”旁竖起来了,大得像个怪物,老人这时才开始有些相信了。
在藏族人民的支援下,大桥最近全部建成了。藏族人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工程,他们带上帐篷,坐车骑马从几十里、几百里以外赶来参观。人们激动地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水里长出来的?”坦多高声回答说:“这是毛主席架起的彩虹!”
七月一日大桥就要通车了。通车前夕,坦多还摇着渡船把一辆辆汽车运到彼岸。他望着远处雄伟的桥身,喃喃地说:“三十年的最后一天、最后一次了!”三十年的老艄公心情激动,感慨万分,通天河上的变化多么深刻啊!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这一代,竟亲眼看到通天河上的悲惨生活永远结束了。
一九六三年党的生日这一天,是坦多老人永生难忘的日子。在震天的锣鼓声里,坦多和伙伴们喜气洋洋地步上大桥。他站立在宽阔的大桥上俯视江流,只见白浪滔滔,像千万匹脱缰的骏马向东奔腾而去。他心潮似水,热血奔腾,那些当年和他朝夕相处的死难者的面影又呈现在他的眼前。他挥了挥手,昂首阔步走过大桥。让悲痛的往事像东流的江水那样一去不复返吧!等待着他和藏族人民的是光明和幸福。
一队队彩车鱼贯驶过桥面,从他身旁擦过,在掌声和欢呼声里,坦多热泪盈眶。他激动地对伙伴们说:“这是共产党、毛主席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福呵!”


第5版()
专栏:

改造大石山记
本报记者 成华 敬之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大石山,穿过了许许多多的?场(石山洼地),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傍晚,我们赶到了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区公所。
刚从生产队回来的瑶族区长袁忠山,一见我们就说:“同志们,辛苦了。”接着,他就吩咐炊事员给我们烧水洗澡。我们整整走了一天路,打心里说,真想洗个热水澡;可是,我们却立即谢绝了他的好意。因为我们早就知道,水在这个石山地区是最希罕、最宝贵的了。据说这里一盆水,早上洗了脸,再用来洗衣服,晚上又用作洗脚水,第二天再用来煮猪食。要我们洗澡,在这深山瑶寨里不是太特殊吗?袁忠山像看穿了我们的心事,跟着就哈哈大笑起来。他说:“同志,现在的三只羊,跟过去不同了。现在不光是人和牲口的饮水、用水不缺了,就是连那地里的玉米也有水浇了。”
由一水“四用”到地里的庄稼有水浇,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变化啊!很自然,水成了我们见面之后的话题。但是,袁忠山没有跟我们直接谈水,却讲起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来了。
引 水 抗 旱
在三只羊地区发展生产,过去瑶族同胞的信心是不大的。比如,糟蹋玉米的猴子,有人说是人变的不能打;吃玉米的毛虫,有人说是天放的不能捉;要是谁想打井挖塘,就会有人站出来说这样会打断龙脉……。归总一句话,过去有一些人信天不信人。
但是,在和大自然作斗争中,人们的思想在慢慢地变。上朝屯和?五屯的玉米发生了毛虫,瑶胞不敢捉,袁忠山和其他区干部带头发动群众捉虫,减少了损失。这个新鲜事儿,使人们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奇怪,捉了毛虫并没有出什么三灾八难!
现任副区长、当年上年乡瑶族团支部书记袁万满,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九五四年十月间,天气异常干旱,他家所在的岜姑屯和邻近的龙乡屯、龙能屯的所有塘水都用光了,禾苗也干坏了,人畜饮水,要背着竹筒,翻山越坳,到宜山县的愤材?去背。他想,要是村屯附近能找到水,那该多好!就在这时,上级号召瑶寨人民大力找水源。袁万满立即把自己想挖塘找水的想法告诉了同屯的老农。他打听到龙乡屯有个没人住的雪洞荒?,每逢下大雨,石头缝里往外冒水,就和十几个青年农民,到那里找水。他们辛辛苦苦地在洞里挖了三天,挖到一丈五尺深了,不仅没有见到水,连一点泥沙影子也没有看到。有人动摇了。有的父母不准孩子跟着袁万满“胡闹”。第四天,袁万满和几个青年继续挖,发现小石头上出现了潮湿痕迹,大家心里升起了希望的火花。一鼓劲干到傍晚七点钟,挖到了二丈多深,借着初升的月亮,发现洞底有个小窟窿。袁万满顺手丢下一块小石头,“砰”的一声,响起了清脆的水声。他们高兴极了,有说有笑地又挖了七尺多深,终于见到了亮晶晶的水。
石山上找到了水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全乡的每一个?场。三个屯的人拧成了一股力量,共同挖了二十五天,终于挖成一口大水井。从这时起,当地人和牲畜用水,再也不发愁了。
有了水,在三只羊区来说是一件大事。说什么缺水是天意,什么毛虫是天放的等等迷信,人们不再相信了。他们开始看见了自己的力量。在往后的日子里,在这千山万?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开山打井挖塘的爆破声。只几年工夫,整个三只羊区修起了许多水井、水塘。都安其他石山区也和三只羊一样,冲破了宿命论的束缚,经过艰苦斗争,在大石山里找到了一处又一处的水源。
抗 洪 排 涝
记者走过的一些石山区,凡是有人住的村屯,差不多都是周围石山壁立的?场,?场就像一个锅底和井底。这种地形,一旦遇上大雨,水就劈头盖面地冲向?场,只几个钟头,就把这里仅有的一块较平坦的?场谷地淹没了。那些分散在石山缝隙的小块耕地,有些往往在一瞬间就被山水连土带庄稼一起冲走了。各族人民面对比猛兽还凶狠的洪水,不再有人摇头叹气了,他们毅然地拿起锄头,展开了另一场凿山开路排除渍水的斗争。
在?英人民公社,治洪排涝积极分子、生产队长袁金贵,一见到我们,就要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去年冬天完工的白山脚下的?英排洪洞。跟着这位瑶族生产队长手里的火把,我们踏着稀泥烂浆,弯着腰,屈着腿,有时还侧身攀附着潮湿的洞壁,不断前进。袁金贵边走边介绍说:当初我跟乡长袁世好来勘探这个洞的时候,这条路可真难走啊!就像爬虫似的,遇见洞眼向上时,就先钻个头上去慢慢往上爬,洞眼向下,又只好先把脚伸下去,然后一步一步往下摸,碰上拐弯狭窄的地方,就收紧肚皮从石缝中擦过去,有时涉水前进,有时跨越锋利的石刃,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探索,才算把这个洞摸清了。都安人民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把洞中七十六个狭窄和有阻塞的地方炸开,让洪水通过这个洞流到白山背面脚下的刀江去了。
整 修 梯 地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石山地区的真实写照。能不能把石山上的小块土地修成大片整齐的梯地呢?过去,有少数农民,为了活命,曾经点点滴滴地修过梯地。龙弯区映山公社党支部副书记覃友荣的祖父,花了多年的劳动,只修成七分梯地。这块地以前因为水土流失,一年只能收五十斤粮食;整修成梯地以后,每年就稳稳当当地收获一百五十斤玉米。在一次党支部大会上,覃友荣提出了修梯地的建议。开始,有些人说:满山满山的石头搬到哪里去啊?那么一点点泥土,修成梯地要花多少劳动力啊!
然而,人们没有在大自然的阻拦面前迟疑不前。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点到面地展开了把零星耕地整修成大片梯地的群众运动。覃友荣是个复员军人,解放战争期间负伤,双目失明。但是在整修梯地期间,他拿着两根拐棍,沿着石山险路上上下下,从这个屯摸到那个屯,深入地领导着这个运动。他在干战屯听到社员说工具不够用,就捐出三十元复员费买锤子和泥箕。炸药不够用,他就派人用土法造炸药。覃友荣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大家的斗志,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克服了,零星的岩坡地终于变成了层层梯地。几年来,映山公社已经修建了五百二十三亩梯地。在这些梯地边沿上生长着一片一片的油桐、沙皮等经济作物。
现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这个“水贵如油,土贵如金”的石山地区共有水井水塘二万三千多个,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兴修防洪排涝工程一千六百多处,保障了九万九千多亩?场土地不受涝害;兴修了三千多处农田水利工程,使七万二千多亩旱田得到了灌溉;在石山上共修建了十二万六千多亩永久性的石埂梯地。近几年来虽然碰到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这个一向靠外地供应粮食的自治县,在最近四年中,向国家提供了纯商品粮八千九百多万斤;三大特产——牲畜、桐油、沙皮也有较快的发展。


第5版()
专栏:

协作的果实
南京热电厂和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南化公司),两家只有一墙之隔。南化公司本来可以从邻居那里获得充足的电源,但是,这个公司却只用了一部分,其余则由本厂来发电。南京热电厂每发一度电耗煤是四百克,而南化公司需要六百四十四克,一度电就要多耗煤二百四十四克。
人们一定会问:为什么南化公司不减少自发电,多用热电厂的电,为国家节约煤炭呢?原来这两个单位过去都各有各的“小算盘”。南化公司认为自发电比外供电费用低,所以不愿多用外供电,甚至提出要“消灭外供电”。而热电厂的打算是,反正需要电力的部门多得很,多发电还要多用煤,因此也不愿意多发电和调低电费。
问题就这样顶在那里。两个工厂的发电锅炉烟囱,相距较近,却长期地一个在冒白烟,一个在冒黑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南化公司和南京热电厂也曾经想纠正这种浪费现象,但是两个厂分属两个系统,事情不好办。今年三月中旬,国家经济委员会燃料动力局的工作组来到南京,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和江苏省电业局、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工业办公室、南京供电局、南京热电厂、南化公司等各个部门,反复地商量和研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取得了协议:南京热电厂多发外供电,南化公司压缩自发电。南京热电厂按“经济负荷运行价格”收费,等于南化公司原来自发电的成本;南化公司把压缩自发电后少用的煤炭,通过一定的供应手续,调给南京热电厂。签订的经济合同上还具体规定了相互承担的义务。
这个合同已经从三月二十三日零点起执行,到四月底,南化公司的自发电就减少了九十五万六千多度,为国家节省了二百三十多吨煤炭。现在,这两个厂协作得很好。
这件事情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育,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兄弟企业之间的协作,克服本位主义,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 李海曙


第5版()
专栏:

林区烧柴问题可以解决
六月九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栏提出,林区要积极改变用好木材作烧柴的习惯,节约木材。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前几年,我局曾就烧柴问题做过一次调查,仅二十五个集体单位,一千多个灶眼,一年里就要烧掉三千多层积立米木柈。三千七百多户家属,每年要烧掉木材四万五千层积立米。仅这两项合计起来,就相当于我局一个林场的年木材生产量。可见烧柴问题确实不小。
为了纠正这种浪费现象,我局曾大力推广改烧枝丫柴,浪费现象一度稍有纠正。但是由于有些具体问题没有解决,未能长期坚持下去。如林场有些单位生产三班倒,一天要开七顿饭。炊事员感到烧枝丫太麻烦。森林铁路仍用过去运木柈柴的老办法运输枝丫,枝丫堆大数量少,满足不了各单位用柴需要,最后只得恢复老办法,又烧起好材来了。
接受这个教训,我局经过了反复的调查研究,改进了烧柴管理工作。林场集体炊灶坚持带头烧枝丫柴。森林铁路改进装运办法,使每节货车比过去多装枝丫二十五层积立米。各种具体问题解决以后,各单位便普遍改烧枝丫柴。二十个月时间,就从烧柴里生产加工出一万四千多立方米小规格木材。解决林区的烧柴问题,确实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但只要领导决心大,切实解决有关具体问题,浪费木材的现象还是可以纠正的。
吉林省黄泥沟林业局 葛民


第5版()
专栏:批评建议的反应

改进山区木材的收购工作
人民日报六月九日的读者来信栏上,提出山区要烧茅柴,纠正浪费木材的现象。我们觉得这的确是一件大事。我们武平县是山区,每户居民一年平均大约要烧掉木柴一千斤,这样全县一年就要烧掉木柴四十多万担,数量确实很惊人。
我们山区的群众和干部,现在都注意不砍好树来当柴烧。但是我们这里现在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就是木材的收购工作跟不上。有些生产大队,今年超额完成了木材生产任务,但是超额部分林业部门没有安排收购。有些收购点也设置得不合理,离生产队过远,运送很不方便。而且收购单位对小量的或不合规格的等外材一律不收购。这些都影响社员节约木材的积极性,有些木材被劈了当柴烧。我们建议有关领导部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福建武平 朱乾尊


第5版()
专栏:读者谈

从小养成劳动习惯
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有些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里不爱参加家务劳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小平是个聪明可是贪玩的孩子。妈妈和姥姥有时候叫他打壶水,扫扫地,他总是说:“我还要玩儿啦!”扭头就跑了。要是说他两句,他还顶嘴:“我才不哩!怪累的。”姥姥看他年纪还小,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在放假时,学校号召学生在假期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打水、倒炉灰……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并在开学后进行检查,看谁做得好。这回,小平回家就对妈妈说:“给我点活儿干好吗?”在整个假期里,小平干家务劳动很热心。有不少学生,也像小平一样能够主动参加家务劳动,并逐渐喜欢劳动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不关心,或者还没有引起重视。如有的学生要求干点活儿,家长就说:“只要不打闹就好了,用不着你干活儿。”另外,也有些学生平常在家里什么活儿都得干,但是家长却不注意进行思想教育,只是单纯使用,有时甚至拿劳动来惩罚孩子。这些学生虽然每天在家都干家务活,心里却很不愉快。
消除学生中的资产阶级轻视劳动的思想影响,培养学生热爱体力劳动,尊重体力劳动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育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经常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除了坚持定期的下乡下厂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外(中学生),还应该特别重视日常的适量的校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少年儿童精力充沛,一般都喜欢劳动,重要的问题在于进行耐心的教育和正确的诱导。
在思想品德方面,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会比学校的教育更深刻。希望家长能根据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地安排学生的家务劳动,并注意进行思想教育,在家里形成一种“劳动光荣”的风气,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平青


第5版()
专栏:

从小看大  苗地画


第5版()
专栏:

邮购图书办法好
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新华书店邮购图书试行简章的几项规定,很兴奋。
我们这里虽然不是边远地区,但因为离县城较远,深感购买图书的不便。我们这里的图书馆,就因为近处买不到图书,只好派人到太原、北京等地购买,费用很大。新华书店关于邮购图书的规定,不仅便利了广大读者,而且为国家节约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这显示了新华书店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精神。
王庄煤矿 李同林


第5版()
专栏:

狼尾巴棵的纤维大可利用
我们西郊公社高屯大队高屯生产队的社员张春有,利用狼尾巴棵(又名直稔棵、艾杖棵),沤制出质量较好的麻纤维。我认为这是一件值得试验推广的事。
许多地区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并且数量很多。由于过去群众不了解它的茎秆里有大量纤维,所以都是割下来晒干当做烧柴了,十分可惜。目前正是狼尾巴棵生长旺期,如果普遍加以合理利用,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很大好处。
张春有用狼尾巴棵沤麻的办法是,把砍下的狼尾巴棵浸在水中,用泥压上,六七天以后,就可以从茎秆上剥下纤维。如用污水沤制,沤的时间还能缩短。
河南开封市西郊公社 阎道三(附图片)
上图:狼尾巴棵的中间一段和花穗


第5版()
专栏:

公社力量大,瑶山日日新
广西僮族自治区昭平县瑶族聚居的瑶山公社,依靠集体力量,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的改革,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余粮卖给国家。
上图为瑶山公社的领头人社主任李富田(左一)和公社管理委员们在一起
右图为充满了丰收喜悦的瑶族女社员 新华社记者 何国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