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老经验和新问题
上海第一印染厂调色工人 李瑞海
各行各业都有老手和新手。同样一件事情,老手做起来,得心应手;新手做起来,常常不如意不顺手。原因是:老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悉了事物的规律,摸索出了一套经验;新手刚接触到事物的现象,还不懂得事物内部的联系。然而,即算是老手,仍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虚心学习。因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着,在新事物新问题新技术面前,老手也会变成新手。
我做印染厂的调色工人已经多年,对于酸性、碱性、盐性等染料的不同性能都能掌握,对一般操作过程也比较熟悉;可是在应用新的“活性染料”时,却变成了新手。最初对调色的温度和时间掌握不好,温度高了染料颜色坏了,温度低了染料又溶解不了;有的染料最多不能放置两三小时,有的不能放置一个多小时,过时就变质。眼看好端端的染料一会儿变成废品,倒入阴沟,实在心痛。“老经验”碰到“新问题”,一时竟想不出办法来。这主要说明我当时对“活性染料”还缺乏规律性的了解。
毛主席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又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使我懂得了从具体实践活动中摸索经验的深刻道理。“活性染料”的特点,简单说来就是一个“活”字。为什么“活”,“活”的程度怎样?只有参预变革才能知道。在实践过程中使我懂得各种“活性染料”“活”的程度并不是一律的,有的一、二小时就要变质,有的三、五小时才变质;使我了解了“活性染料”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和纤维起化学作用;使我明白了“活”的绝对性中,还有相对稳定性,掌握一定的水沸点,就可以减弱它的不稳定性,增加相对稳定性。掌握了这些特性,就能按照它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活的办法来对付活的工作,使染料的稳定性从二、三小时提高到十几小时甚至几百小时。从此,用下来的染浆不再倒入阴沟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了国家的大量资金。
从这一生产实践中,我还体会到对待新事物,既不能“木知木觉”,更不能避开不问,应该敢于去碰。碰,当然不是死碰,而是活碰,碰个明白,研究了再碰。如果不敢碰,永远学不了新东西。“老经验”要解决“新问题”,也要敢于去碰,唯有碰,才能不断吸取新经验,唯有碰,才能做客观规律的主人。
(原载《文汇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

从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
青年工人 李忠宝
毛主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主席的教导是千真万确的。有一次我接受了一项加工钻头的任务,开始只感到它又细又长,觉得不好干。至于在加工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我只好把这个钻头卡在磨床上,边干边琢磨。当加工完第一个长五百个厘米、粗只有五个厘米的钻头时,我初步认识到加工这个又细又长的钻头,不能大进刀,只能一道一道的往下磨。但是,当第二次磨的时候,却又认识到干细长的活也能大进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二次的认识比第一次提高了一步。第一次,只是知道它又细又长,看到了它的表面,得到了一些感性知识,即初步认识了这个钻头。可是经过第二次实践,不仅知道了这个钻头是细的、长的,还知道了制造钻头的材料的性质,掌握了它的“脾气”。同时,在加工中,我还发现了钻头和磨床的联系,找到了矛盾的所在,在认识过程中深入了一步,确定采用多支架分段磨削的方法。因而由十道的进刀量改成了八十道的进刀量,实现了高速磨削。这样干的结果,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质量。
磨削钻头是这样,做任何事情也是这样。不管你是谁,在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开始不可能全面认识它,必须要有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去摸索、去认识。这样,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返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加深理解的过程,是提高认识的过程。(原载《中国青年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

在劳动中增长知识
中共湖南常德地委宣传部干部 王锡光
有一天,我们到生产队去参加劳动。队长把我们带到一块田里去拔草,同时交代说:这田里的马鞭草很多,这种草最可恨,干不死,锄不死,踩不死,只有连根拔掉才行。队长走后,大家边拔草边议论。有的说,原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有的说,名字是知道,就不知道它的厉害;有的知道它的厉害,但又不知道怎么治它。我想,幸亏队长说得明白,否则今天拔草就不知道从何下手。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农业生产是简单劳动,农民每天田里来土里去,没有什么知识可学的。其实不然,那位生产队长对马鞭草的知识,不就比我们几个当干部的高明得多吗!由此,我联想到毛主席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讲的一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句话真好像就是对我们今天拔草的人说的一样。
为什么那位生产队长能够十分中肯地道出治马鞭草的知识,而我们这些做农村工作的干部却茫然无知或者一知半解呢?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明明白白地向我们指出了这个道理:“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那位生产队长长期同马鞭草接触,长期生活于除草的生产实践之中,就慢慢地了解了马鞭草。由此,我想,在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农业生产的领域中,像我们这些做农村工作的干部,如果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要参加到生产斗争中去,要经常和农民一道参加生产劳动,从生产实践中学习生产知识,彻底改变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
从拔马鞭草,我回想到今年春天路过西洞庭农场碰到的一件事。当时我看到一些工人正在把田里的草皮肥往田外挑,我好奇地探问:“现在正是运肥下田的时候,为什么把草皮肥往外挑?”好几个人抱怨地回答说:“这是我们队干部出的好主意,你看,这号马鞭草下到田里越长越多,怎么能肥田?!”“这一片田就是吃了这号‘草皮肥’的亏,连年收成不好!”当时我边走边想: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事情,本来是好事,却偏偏办成了坏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就以马鞭草作肥料为例来说吧,很可能是那些队干部自己对马鞭草能否作肥料既无认识,又没有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也没有经过试验就推广,因此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这正是那些队干部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出了差错。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一种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还教导我们:“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我们每个做农村工作的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光凭好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而且经常深入实际,使自己的思想尽量符合于客观实际。


第2版()
专栏:

农业生产形势好转 农畜产品原料增加
食品纺织等工业主要产品显著增产
棉布、毛纺织品、肉类罐头、纸张等产品的质量提高
新华社九日讯 今年以来,全国以农副产品畜产品为原料的二十种主要轻工业产品,有十九种显著增产。其中乳制品、干湿蛋品、肉类罐头、硬脂酸、精甘油、肥皂、卷烟等,上半年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到一倍多;其他像棉毛麻丝纺织品、机制纸和纸版、酒精、饮料酒、糖和皮革等,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五以上。
只有代乳粉一项,因牛乳和乳制品增产很多,上半年产量低于去年。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今年以来,上述轻工业部门尤其是食品工业,原料非常丰富。占全国乳制品产量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上半年奶源充足,奶粉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其他像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出产的奶粉、炼乳、奶油等,也比去年上半年增加很多。进入第二季度以来,许多地区每天上市的鸡蛋,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因而今年全国干湿蛋品的生产计划在六月底就已提前完成,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上海、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食品厂生产的肉类罐头,因鸡鸭猪牛羊等货源增加,上半年产量比去年全年还多。
今年,以农副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有许多质量提高。上半年全国纺织工业平均每生产一百匹棉布,一等品就占了九十七匹;毛纺织品的一等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左右,花色品种比过去多。解放前只能生产被人称为“麻袋呢”的北京毛纺织业,今年已生产了几百种花色的高级呢绒,其中只是一至五月,薄花呢、凡尔丁、哔叽、华达呢等就有三十八个新花色开始大批生产。今年生产的原汁猪肉、扣肉、去骨鸡、油浸鱼等各种肉类罐头,也都比过去更加讲究色泽美观、软硬适度、块形整齐和味道鲜美。这些都是经过职工们精心挑选新鲜、健康和肥瘦适当的畜类和家禽制成的。在加工过程中,许多工厂改进了操作方法,使保存的时间比过去延长。上半年全国四十家重点造纸厂生产的纸,质量普遍提高,因而上半年的报纸、画报、书籍和书写等纸张,都比过去更加洁白、精细。


第2版()
专栏:

今年以来,农村供应上海宏文造纸厂的原料——稻草比历年都多,有力地促进了这个厂的生产。图为这个厂生产的大量纸张正在调运出厂。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2版()
专栏:

暴雨区正向东北移动
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雨或暴雨
新华社十日讯 九日下午八时以后,河北省天津地区下了暴雨,到十日晨雨势已经减弱,雨量共一百毫米左右。与此同时,河北北部的遵化、承德、唐山等地区也下了中雨或大雨。
天津的雨是太行山东侧的暴雨区向北、向东移动过程中下的,雨势已有明显的减弱。从九日晨到十日晨,太行山东侧北京到邯郸的京广铁路沿线已经没有下什么雨。这二十四小时内,北京只下了四毫米,其它地区只下了一毫米。今天北京天气已经放晴。
八日在豫北地区新出现的暴雨,今天早晨已经停止。冀南地区可能有些小雨。
据气象部门预测,从八月一日开始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在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连续降雨达十天之久的暴雨区,正逐渐移出河北省,向东北方向移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部分地区将继续出现大雨或暴雨。
暴雨引起的河北境内各河流的洪水在继续下泄中,各河沿岸的防汛斗争仍然十分紧张。随着洪水下泄,各河流中下游地区的防汛斗争也将日益紧张起来。


第2版()
专栏:

各方面领导人向冀朝鼎同志遗体告别
许多外国朋友来电吊唁
新华社十日讯 今天上午,李先念、陈叔通、廖承志、刘宁一、张奚若、楚图南、南汉宸、孔原、帅孟奇、陈其瑗、林海云、龚饮冰等各方面领导人,前往北京医院向冀朝鼎同志的遗体告别。现在北京的外国朋友柯弗兰、艾德勒、西园寺公一等,也前往向冀朝鼎同志的遗体告别。
向冀朝鼎同志遗体告别时,冀朝鼎同志的夫人罗静宜同志和家属以及生前友好,在旁守灵。
冀朝鼎同志治丧委员会收到了八十多封来自国外的唁电,其中包括日本工业展览会总裁石桥湛山、日中贸易促进会理事长铃木一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副会长宿谷荣一、日本社会党众议员帆足计和前议员宫腰喜助、英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波伊德—奥尔勋爵、波兰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柯拉尔等外国朋友和英国中英贸易委员会发来的唁电。
今天下午五时三十分,冀朝鼎同志的遗体在生前战友和家属护送下,运往东郊火葬场火葬。治丧委员会已订于八月十三日上午十时在首都剧场为冀朝鼎同志举行公祭。


第2版()
专栏:怎样做到劳动好工作好?

正确处理工作和劳动的关系
如何处理工作和劳动的关系,有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态度。如果你重视生产劳动,就会找出参加劳动的办法;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和劳动的关系,这个工作那个工作都丢不下,就很难参加生产劳动。从杨正锁同志的来信看,他所强调的工作忙,实际上是把应该由生产队干部做的许多工作都做了。他没有很好考虑如何通过劳动做好工作,因此,认为干部很难参加生产劳动。
我们这里也是蔬菜区,情况和杨正锁同志那里类似。我们大队的规模比他们大一倍多(二千多户),事情不能说不繁杂。有些干部也强调情况特殊,困难多,没法参加生产劳动。因此,前一时期劳动也不好。困难真的没法克服吗?不是的。六月份,我们大队曾就干部参加劳动问题,做过一次普遍试验,结果证明,就是在这种茬口复杂、工作繁忙的城郊蔬菜区,干部同样可以参加生产劳动。矛盾、困难是有,但并不是不可解决和克服的。六月份,我们大队干部积极参加劳动,基本上达到了规定的劳动天数,队上的各种工作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相反,领导更具体了。当然,干部到地里干活,是比骑着自行车转辛苦些,开始也不大习惯,但这也算不了什么,因为大家都是劳动出身,重新回到田间,并不是很生疏的。
对杨正锁同志的具体情况,我们不大清楚;但是根据他谈的情况,我觉得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七月一日至六日的六天中,他说:“想尽办法才做了三个劳动日”,这就是说,他想了一些办法以后,已经做到有一半时间参加劳动了。那么,办法是否想“尽”了呢?我觉得还没有。从他另外一半时间里的工作看,比如发动各队组织劳力收割大麦,类似这些生产上的具体工作,作为一个大队党支部书记来说,我认为可以交给生产队干部去办,大队抓紧检查帮助解决问题就行了。又如对“包片队”处理蔬菜问题,大队支部书记是否要去经常管,也值得研究。我们大队每年上市蔬菜六、七千万斤,每天要大队干部处理,那怎么能行?蔬菜的播种、管理、推销等,都是生产队的经常工作,不需要大队支部书记每天去处理。据我看,杨正锁同志在另外三天里所做的二十几件工作中,还可以具体安排,挤出一些时间。只要思想上真正领会了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伟大革命意义,真正下定决心摆脱事务,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杨正锁同志不是已经开始解决了吗?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
北京市芦沟桥公社岳各庄大队党委书记 李林(口述)


第2版()
专栏:怎样做到劳动好工作好?

不要眉毛胡须一把抓
看了杨正锁同志的意见,我谈一谈自己是怎样参加生产劳动和搞好工作的。
我们这里是一个联村大队,地盘大,村子多。全队共八个自然村,九个生产队,五百三十户。大队还经营着砖瓦厂、铁木厂、油坊、粉坊、配种站等九种副业,还是省和专区的药材种植基地。我们大队又是县里一个比较先进的大队,常常有人来了解情况,调查材料。
我除了担任党支部书记,还有一些兼职,日常工作确实不少。但是从一九四九年当干部起,一直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了昔阳县干部坚持参加劳动的经验以后,我又千方百计挤时间多劳动,前半年实做了一百零五个劳动日。
我们是怎样解决劳动和工作的矛盾呢?
一、合理安排工作和劳动时间。办法是:用整工参加劳动,用零星时间工作。今年六月我参加县、社开会,共十二天,如果要在队里开会传达,至少也得占用五六天的时间。怎么办?就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传达县社会议的精神;白天同社员参加生产劳动时,也随时随地向大家讲解会议的精神。这样就没有耽误参加劳动的时间。这个月我还值班五天,共做了二十二个劳动日。
二、我们大队干部也是分工包队工作,但是,大队干部到生产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帮助生产队干部改进工作,多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我分工包侯家卓、自给庄两个生产队,两个队的干部要我管这、管那,开始我全都答应下来了,参加劳动很少。后来,我感到这种工作方法不对头,就和生产队干部商量,哪些事情应该由生产队长去办,哪些事需要与大队干部研究处理,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同时,帮助生产队干部研究了处理问题的原则和办法。这样,生产队干部感到对他们有帮助,自己也腾出时间来多参加生产劳动。
三、忙中挤时间,有空就下地。如六月十五日上午,我正在地里和社员一起收割小麦,公社干部来了,要我汇报当前收麦工作情况,我便趁地头休息时间作了汇报,一点也没耽误劳动。
山西运城县北桐公社东任留大队党支部书记 侯金海


第2版()
专栏:怎样做到劳动好工作好?

这笔账怎么算法?
七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讨论的专栏里,有一段话说:有些干部怕参加劳动影响工作,这笔账算不过来。
谁都会算账。但是,关于干部劳动与工作的账,也有不少人算,但各有各的算法。
河北省东光县张彦恒公社南姜大队队长李树荣,过去是这样算的账。他觉得:我当大队长天天劳动,只是给队里添一个劳动力,可真有点“吃亏”,不如集中精力,把社员们的力量全发挥出来“上算”。按照这个主意,他主要用两个办法领导生产:一是除到公社开会以外,常常拉生产队的干部来开会;二是常去办公室找会计,要这数字,翻那情况,往小本上记。
从数字上看,李树荣这笔账算得似乎不错。他一人不劳动,仅仅损失一个劳动力,但是,他若能多动些脑筋,想出些好主意好办法来,就可以使生产大大增长,岂不是很合算吗?
可是,实际并不像他计算的那样,他不参加生产劳动,并没有想出多少好主意,相反,生产下降了。结果,生产领导不好,社员的干劲不足,工作也没做好。
李树荣现在认识到,他把算盘打错了。从一个社员的角度来算,劳动是一工顶一工,最强的劳力最多也不过顶一个半工或两个工。但是,他是队长,是干部,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工,可就大不相同。它能充分发挥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以至使懒汉也深受感动而积极劳动起来;它能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使群众对干部由不满转为热爱;它能使领导由架空变为实际……。
在这方面,李树荣自己有深切的体会。一九六一年春,他和会计趴在办公桌上,一连搞了五昼夜,对劳动力的合理安排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他只好把这个问题带到地里,边劳动边和社员叨咕,群众一献策,好办法就来了。李树荣觉得奇怪,社员群众有很多好意见、好办法,为什么不早向他提出来?现在他明白了,是因为他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社员群众。地头一点时间,顶他们绞五昼夜脑汁,这岂不是一工顶百工千工吗?干部参加劳动的作用,是难以用数字计算出来的。
 姜御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