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苏发努冯亲王致电富马亲王
强烈反对沙湾拿吉军官控制民族团结政府
老挝各地七万多人集会号召粉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阴谋
新华社八日讯 据老挝之声电台今天广播:老挝爱国战线党主席、民族团结政府副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七月三日打电报给梭发那·富马亲王,要求他命令富米·诺萨万将军把他的军官立即从新闻、宣传和游览部、外交部撤走,停止派遣沙湾拿吉方面的军官来控制民族团结政府,立即停止一切违反三方协议的行动。
电报指出,在苏发努冯亲王和新闻、宣传和游览大臣富米·冯维希以及这个部的代理大臣昭苏·冯萨的多次抗议之后,富马亲王曾于五月三十日写信给富米·诺萨万将军,让他取消对新闻、宣传和游览部的控制,并把由他派驻这个部的坎培·沙雅拉中校调走。可是富米·诺萨万将军不但不执行这一指示,并且又采取了新的手段,使他的军官继续留在新闻、宣传和游览部。同时他又建议成立一个三方面的混合委员会来监督该部的工作。此外,他还以实现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二日查尔平原协议为借口,建议成立一个同样的混合委员会来监督外交部的工作。
苏发努冯亲王在电报中指出,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二日查尔平原会议上,三方面所达成的协议规定:内务、国防和外交三个部门的工作应由民族团结政府的三方面领导人取得一致,也就是说这三个部的大臣必须同民族团结政府中三方面领导人进行讨论,取得一致后才能去工作。至于其他部门不需要有三方面领导人的一致,而是向政府会议提出建议,然后由各部大臣执行。
电报说,“富米·诺萨万将军的上述行动是企图利用沙湾拿吉方面的军事力量来控制和监督民族团结政府的各部,以便造成事实,使我们在难于处理的情况下低头。”
苏发努冯亲王的电报强烈反对富米·诺萨万的上述企图用武力违反苏黎世联合公报、查尔平原协议和三方面的工作原则的危险行动,并指出这种行动是为破坏民族团结政府、破坏老挝的和平中立政策、破坏日内瓦协议和三方面所缔结的各项协议,为沙湾拿吉集团的军事进攻、挑起内战创造条件。
新华社八日讯 据寮国战斗部队电台今天广播:老挝万象、琅勃拉邦和沙湾拿吉等省的各族各界人民七万多人,在过去一周中分别举行集会,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干涉和侵略老挝的罪恶活动。
电台说,上述集会通过许多建议书,要求美国及其仆从国家的军队和军事人员立即全部撤出老挝;要求沙湾拿吉集团停止扫荡,以及镇压、逮捕和杀害老挝爱国人士,停止向解放区进攻;要求梭发那·富马亲王方面立即同老挝爱国战线党领导人举行会谈。
电台说,上述集会还号召老挝全国人民提高警惕,粉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干涉和侵略老挝的一切阴谋。


第4版()
专栏:

沙湾拿吉军队又炮击爱国军队
美机继续向芒番等地空投军队和军火
新华社八日讯 据“老挝之声”电台今天广播:老挝爱国战线党战斗部队最高指挥部今天发表公报说,七日,美国飞机继续向芒番、芒坑运送了大批武器、作战物资和军队。
公报说,七日上午,富米·诺萨万的军队和在富活的反动分子,向班谅的老挝爱国战线党战斗部队和真正中立派军队的据点进行炮击。公报说,与此同时,在富溪的富米·诺萨万军队还接连向腊黄—川圹公路进行炮击,使当地人民遭受很大损失。
公报说,他们还在芒番、查尔平原、川圹等地加紧备战活动,妄图向老挝爱国力量发动新的进攻。


第4版()
专栏:

中非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
英国被迫同意年底解散“中非联邦”
但仍拒不规定中非三国独立日期
据新华社四日讯 维多利亚瀑布城消息:在中非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的形势下,英国三日被迫同意在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解散它强加在南、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达十年之久的殖民主义结构“中非联邦”。
讨论解散“中非联邦”问题的会议三日在南、北罗得西亚边境的维多利亚瀑布城结束后发表的一个公报说,确定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为解散“中非联邦”日期的条件是:“到那时,像分担共同债务,其他债务和资产以及联邦共同事业前途等这些重要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
公报表明,英国仍然拒不规定给予这三国独立的日期。
公报说,会议同意,联邦军队应恢复到一九五三年以前的情况,那时南罗得西亚拥有自己的军队,英国实际控制了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的军队。
参加这次为期六天的会议的有:英国政府代表团、“中非联邦”殖民政府代表团、南罗得西亚殖民政府代表团和由非洲人部长卡翁达和恩坎布拉率领的北罗得西亚政府代表团。尼亚萨兰只派了三名观察员参加。
据报道,英国在会议上强调“中非联邦”解散后“有关领土间”的“合作”,以便保持它在这些国家的殖民利益。


第4版()
专栏:短评

自我安慰
戴高乐同阿登纳的会谈结束了。这次会谈是在肯尼迪刚刚访问西德之后不久举行的。西方的报刊把肯尼迪和戴高乐二人的光临波恩比喻为一场三角恋爱,说戴高乐的西德之行是为了抵消肯尼迪的影响。这种说法,看来不无一些道理。
关于戴高乐和阿登纳会谈的结果,各方面的反应是很有意味的。法新社宣传会谈“气氛极好”。波恩的官方人士也表示对会谈感到“满意”,阿登纳还把戴高乐对波恩的访问称作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而美国的宣传机器则竭力渲染法国和西德的会谈并不成功,甚至发出所谓“法德蜜月正在迅速消逝”的“惊人之论”。如果说巴黎和波恩方面是故作亲热,那末,华盛顿方面难道不是多少流露出一点妒忌的心情吗?
法国和西德的联盟本来就是一种互相利用的结合,双方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戴高乐同阿登纳的会谈当然也解决不了这些矛盾。但是,不论从法国和西德会谈公报看,或从两国合作条约的提前生效看,都可以明白,肯尼迪亲自跑到西德一趟,想拆散巴黎—波恩联盟的企图并没有成功,他甚至没有能够使得阿登纳和戴高乐疏远。美国宣传机器拼命宣传戴高乐西德之行的失败,也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第4版()
专栏:短评

是何形象
尼赫鲁政府投靠帝国主义、破坏亚非团结事业的“形象”,早已原形毕露,但尼赫鲁最近拼命扭捏作态,慷慨激昂地表示,印度“充分支持”还没有获得解放的非洲人民的斗争。
可是,《印度快报》七月五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印度在非洲的形象如何》的文章,却打了尼赫鲁一记耳光。该报记者钱德拉在非洲进行了长期采访后报道了非洲人对印度的“不愉快”的看法:印度与殖民主义者“中非联邦总理韦伦斯基”相勾结,对“实行种族主义的南非”采取“温和”态度,在刚果作了新老殖民主义者的帮凶,“杀害了卢蒙巴”。钱德拉无可奈何地承认,非洲人痛斥尼赫鲁政府为“新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的走卒”。
非洲有句谚语:“驴子即使配上金鞍,也总归还是驴子”。尼赫鲁为了摆脱他在亚非地区日益孤立的处境,千方百计地把自己打扮一番,以便改变自己在亚非人民心目中的丑恶形象。可是驴子毕竟是驴子,“帝国主义的走卒”怎么能够变成反帝的战士呢?


第4版()
专栏:

贾根谴责美国阻挠圭亚那独立
美国用经济封锁和颠复手段威胁贾根政府
美工会指使圭亚那反动工会头子煽动罢工
据新华社七日讯 乔治敦消息:英属圭亚那总理贾根昨天在同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谈话时谴责美国阻挠圭亚那的独立,用经济封锁和搞颠复活动威胁他的政府。
贾根说,我的国家目前对独立有准备,但是美国不能容忍独立的圭亚那。他说,当英属圭亚那反动工会开始反政府的总罢工以后,“美国像对付古巴那样,用经济封锁来压我们”,并且由一个名叫威廉·麦凯布的美国人驻在英属圭亚那帮助罢工者,从事颠复活动。
他说,这次罢工“显然是具有政治性的罢工。它有三个主要目标:把我们排出政府;制造经济混乱,让英国人抓到一个口实来强行解散政府;推延独立的日期。”
贾根最近一再揭露和谴责美国反对英属圭亚那现政府和阻挠英属圭亚那独立的阴谋活动。美国报刊最近透露的消息完全证实了美国的这个阴谋。
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六日报道说,“在肯尼迪总统的紧急呼吁下,英国政府正在作新的重大努力来防止圭亚那变成‘第二个古巴’”。这家报纸说,防止发生这一情况显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英国再次推迟撤离英属圭亚那。
这家报纸指出阻挠英属圭亚那的独立正是“肯尼迪同麦克米伦首相周末会谈的一项任务”。
据报道,英国政府五日又从伦敦空运一百四十五名士兵去英属圭亚那支援英国部队“应付日益恶化的局势”。
据新华社六日讯 纽约消息:美国《国民前卫报》不久以前发表的文章透露,在英属圭亚那制造反政府罢工事件的英属圭亚那工会理事会,一直接受美国的指挥,并且从美国取得包括金钱在内的各种支持。
这篇文章说,“就在这次罢工发生的前一天,两名国际自由工联的官员乘飞机到达英属圭亚那同(当地)工会理事会的主席理查德·伊斯梅耳在伊斯梅耳所拥有的乔治敦旅馆进行了通宵的会谈,并随后离去。”
文章说,煽动罢工的反动工会头子“每星期从美国得到大约三万美元”的经费来维持这次罢工。
这家报纸还报道,英属圭亚那“工会理事会的执行委员安德鲁·杰克逊和克利夫兰·查伦曾经在六月十日到达纽约,要求劳联—产联给予更多的金钱,并且要求联合国制裁贾根”。


第4版()
专栏:

郭沫若院长接见两位朝鲜学者
两位朝鲜学者离京回国
新华社八日讯 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郭沫若,七日上午接见了应邀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的朝鲜历史学家李趾麟、考古学家金用玕。
宾主进行了热诚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张友渔、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尹达、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牛兆勋等。
新华社八日讯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的朝鲜历史学家李趾麟、考古学家金用玕今天下午乘火车离开北京回国。
前往车站欢送的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牛兆勋等。


第4版()
专栏:

方毅欢宴朝鲜成套设备技术代表团
新华社八日讯 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局长方毅今天晚上举行宴会,热烈欢迎由朝鲜机械工业省船舶工业管理局局长白成玉率领的朝鲜成套设备技术代表团。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局长杨琳、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经理汪名震和有关工业部门负责人,以及朝鲜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郑凤珪、商务参赞金曰协都出席了宴会。
席间,宾主频频举杯祝中朝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万古长青。


第4版()
专栏:

我科技代表团抵河内
新华社河内八日电 参加中越科学技术合作执行机构第三次会议的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团长武衡率领下,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河内。
越南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越南科学技术代表团团长邓曰珠,越南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裴公澄,农业部副部长潘文钊,重工业部副部长阮振等前往机场欢迎。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临时代办陆维钊,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代表、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副团长曹言行,经济代表处副代表乔贵元等也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我解放军足球队在阿进行友谊比赛
阿党政领导人观看比赛
新华社地拉那八日电 来阿尔巴尼亚作友好访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足球队七日下午在地拉那同阿尔巴尼亚“游击队”足球队进行了比赛,结果是阿尔巴尼亚队以四比零获胜。
观看今天这场比赛的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人有: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谢胡、巴卢库、马尔科、穆夫蒂乌、查尔查尼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阿中友好协会主席凯莱齐等。
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罗士高也观看了比赛。
据新华社地拉那四日电应邀来阿尔巴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和友谊比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足球队,三日下午在阿尔巴尼亚南部发罗那城同阿尔巴尼亚“旗手”足球队进行了友谊比赛。这是他们来阿尔巴尼亚后的第一场比赛。
比赛结果阿尔巴尼亚队以二比一胜中国队。


第4版()
专栏:

配合越南反对美吴集团斗争周
越驻华大使举行电影招待会
据新华社八日讯 越南民主共和国驻我国大使陈子平今晚在大使馆举行电影招待会。
招待会是为配合越南“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走狗吴庭艳、大力支持越南南方人民的解放斗争、争取和平统一祖国”斗争周而举行的。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姬鹏飞、赵毅敏、丁西林、曹瑛、李强、吴德峰、孙晓村、许广平等有关方面负责人。


第4版()
专栏:

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
参观我帮助建设的工厂建筑工地
据新华社科纳克里六日电 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今天参观了中国帮助建设的“几内亚共和国火柴卷烟联合工厂”的建筑工地。他对工程的顺利进行表示满意和祝贺,并且赞扬中国专家的工作精神及两国专家和工人之间的友好合作。
陪同杜尔总统参观的有几内亚国民议会议长迪亚洛·塞福拉耶,几内亚民主党政治局的委员们,部长们以及科纳克里各机关的领导人等。
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柯华和中国专家组组长郭惠庭也陪同杜尔总统参观了工地。
杜尔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受到了工地上的几内亚工人和中国专家的热烈欢迎。总统并详细地听取了各项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


第4版()
专栏:

楚图南欢宴日本舞蹈家代表团
新华社八日讯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今天晚上举行宴会,欢迎由花柳寿应率领的日本舞蹈家代表团。
楚图南会长和花柳寿应团长先后在宴会上讲话,共祝中日两国人民和舞蹈家之间的友谊不断巩固和发展,祝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出席宴会作陪的有阳翰笙、周巍峙、林林、王晓云、戴爱莲、盛婕、李少春等。正在北京访问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事务局长白土吾夫也应邀出席。


第4版()
专栏:

巴西一作家到京
据新华社八日讯 应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巴西作家爱莱娜·西尔维拉夫人,今天乘飞机到北京。


第4版()
专栏:

玻一经济学家回国
据新华社六日讯 应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玻利维亚经济学家古斯塔澳·恰贡,结束在我国的访问后,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在“和平之港”
冯之丹
和平土地上的灾难
坦噶尼喀共和国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和平之港”。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港湾,它像一个大口袋,盛满了一池碧蓝碧蓝的海水,它的边缘上装饰着挺秀的椰子树,白色柔软的沙滩、彩色的贝壳和卵石。金光灿灿的阳光照得蓝色的海水更蓝了。
但是,在这“和平之港”的国土上,曾经是不平静的呵。从一八八四年起,坦噶尼喀沦为德国的殖民地。七十二年前,即一八九一年,在坦噶尼喀的伊林加地区,赫赫族的民族英雄姆克瓦瓦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反抗殖民者的英勇斗争,曾经一举歼灭过德国殖民军一千多人。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年,在达累斯萨拉姆以南的鲁菲齐河流域,爆发了著名的“马及马及起义”。这是一次伟大的自发性的人民起义,为坦噶尼喀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十世纪初,英德帝国主义争夺东非殖民地的剧烈斗争,也在这块土地上展开。坦噶尼喀和整个东非殖民地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英德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厮杀的战场。非洲大陆上的战事早在一九一五年就基本结束了,而在坦噶尼喀及罗得西亚境内,英德之间的战争一直延续到一九一八年。不知道多少坦噶尼喀人惨死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祸之中。
从这以后,坦噶尼喀陷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名为委任统治或托管),一直到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九日,坦噶尼喀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才取得了今天的独立地位。一年以后,又宣布了坦噶尼喀共和国的成立。今天,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市中心,一座独立纪念碑竖立了起来,见到这座纪念碑,不能不使人想起非洲这一块土地上的灾难深重的过去。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噶尼喀最重要的港口,每年大约有八百多艘深水轮船进入港口,吞吐量达到八十多万吨,坦噶尼喀出口农产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通过这个港口,其余的出口则通过坦加港和姆脱瓦拉港。海港有三个深水码头,两个码头叫做“玛格丽特公主码头”,另一个码头叫比利时码头。达累斯萨拉姆还有一条铁路中央干线,只通内地的基果马,长达九百零三哩,是德国殖民统治时期修造的。港口和铁路一直由一个英国资本控制的所谓“东非铁路港口管理局”经营。而海港的那个比利时码头,在坦噶尼喀独立前,一直被比利时殖民者用来作为镇压刚果人民爱国斗争的运输基地。达累斯萨拉姆的码头工人曾经掀起过拒绝装卸比利时军事物资的斗争。坦噶尼喀政府在独立以后曾提出了要在一九六四年收回这个“比利时码头”。当然,谁能够怀疑呢?这儿碧蓝的海水是属于坦噶尼喀的,这个美丽的港湾也是属于坦噶尼喀的。坦噶尼喀的人民终将荡涤一切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残痕和创伤。
城市今昔
达累斯萨拉姆拥有十二万八千多人口,是坦噶尼喀最大的城市。非洲人是这个城市居民的主体,约十万人,其余是五千欧洲人、二万多印度人以及其他亚洲人。在殖民统治时期,这个城市被人为地分割成三个界线分明的区域:欧洲人区、印度人区和非洲人区。在殖民者的眼里,欧洲白人是这个城市的第一等人,印度人是第二等人,而非洲人是被列入最次等的。海滨风光最好的地方是欧洲人独占的,一幢一幢精致的有小花园的别墅,是欧洲人的。英国总督府在海滨,英国人的大医院也在海滨。那白色柔软的宜于沐浴的沙滩,只准白人来享受。殖民者把沿海地区的街道命名为“皇后大道”、“国王路”、“皇家禁区”、“皇后禁区”、“丘吉尔街”……
非洲区是同欧洲人居住区绝对隔离着的,中间是印度区和商业区。外国的银行大厦、大旅馆、大商店、夜总会,所有这些高楼大厦都在非洲区之外,同非洲人毫无关系。非洲人不许进入欧洲人的大旅馆,也不许走近海滨最优美的地方,更不许在海滩上沐浴和游泳。
今天的达累斯萨拉姆开始发生了变化。我看到那块“国王路”的路牌已经被涂成了黑色,上面的字已经没有了,它显然是等待着新的命名。在达累斯萨拉姆的繁华的市区,出现了一条宽阔的“独立大道”。特别是在非洲区,这里新近出现了“乌呼鲁街”(自由街)和“卢蒙巴大街”。独立纪念碑就竖立在乌呼鲁大街的边上。这是达累斯萨拉姆的新的面貌。
海滨,现在可以看到坦噶尼喀的政府机关,有些别墅也住着政府的部长。当年的英国总督府已变成坦噶尼喀的总统府了。坦噶尼喀独立以后,曾进行了“干部非洲化”的工作。一位非洲朋友告诉我,在全国的高中级官员中已经有一千几百人,也就是将近一半“非洲化”了。“非洲化”这个字眼在达累斯萨拉姆似乎成了一个流行的名词。
达市的旧博物馆也在海滨地区。博物馆外的空地上,正在搭起屋架子,要盖新的陈列室,准备改组扩大,正式成立坦噶尼喀的国家博物馆。坦噶尼喀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这是迄今被认为人类最老的祖先“东非人”的故乡。中央省和维多利亚湖区的岩穴中留有人类最古老的史前壁画。博物馆里有一些零星的陈列品是与中国有关的。一张地图上标着在这个国家的东南部发现了中国古代的磁器,一个玻璃柜里还放着明朝粗磁器的碎片,还有一些中国的铜钱,上面有“政和通宝”的字样。可见中国和坦噶尼喀人民之间很早就有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
达市有一所大学学院,据加拿大籍的校长普莱特介绍,这个学院并不属于坦噶尼喀政府,而是属于一个名叫“东非大学委员会”领导的。这里沿用英国的学制。原来这个大学总部在乌干达,后来在怯尼亚办了一个分校,去年在坦噶尼喀也办了一个分校。据这个校长介绍,学校财政的一部分来自西方国家的“基金”组织。达累斯萨拉姆的学院只有“法律系”和训练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
在达累斯萨拉姆的非洲区,我参观了一所名为“椰子树”的非洲人小学校。这里有六百九十名小学生和十二名教员,都是非洲人。当我进去访问时,有些孩子正在院子里劳动,有的种花,有的在打扫院子。一位坦噶尼喀的教员告诉我,他们在非洲小学里经常鼓励孩子劳动,这在那些外国教会办的学校里是见不到的。这个学校里还教授斯瓦希里语的课程。我走进一个地理课的教室。孩子们站了起来表示欢迎。我问他们:“你们都知道中国吗?”许多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较大的孩子站起来说,“我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还有一个小学生问,中国的土地上一年都长些什么庄稼。每当我回忆起那些聪明可爱的非洲孩子来,总感到有一种热烈的美好的希望在我的心头跳跃。
达累斯萨拉姆只有一些小型的工厂企业。它们是烟草公司、小型纺织、砖瓦、纸包、家具、面包、面粉、制冰、冰激凌、罐头肉等一类的加工企业。我本来想参观一下工厂,但新闻局的官员说,工厂很难安排参观,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外国人的,主要是欧洲人的。暂时还没有非洲人的工业企业。这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坦噶尼喀政府已经成立了“坦噶尼喀发展公司”。也许过些时候来,将可以看到坦噶尼喀自己的工业企业。
达累斯萨拉姆市郊,原来都是一些非洲人的旧茅屋,但现在出现了十幢小巧的平顶砖瓦房子。坦噶尼喀政府通过群众的“自助计划”在全国修建房屋、道路、足球场、学校、诊所等等,而且已经取得了某些成果。这个运动是从去年四月间开始的,到去年十月为止的半年内,已经修建了一百六十五所小学校和七千哩以上的乡村道路。的确,“自助”是个有意义的名称。这表现了一种新兴国家人民非常可贵的精神,他们愿意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非洲区
达累斯萨拉姆的非洲区,聚居着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非洲人,这里能够看到普通非洲人的一些传统的生活。很难说,达累斯萨拉姆的非洲居民是属于哪个族的。瓦查拉摩族在这里定居的多一些,但各族人民之间已很难区分,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穆斯林,信伊斯兰教。所以在非洲区的茅屋和平房附近,在并不宽坦的街道上,在一些小摊小贩和阿拉伯人杂货铺旁边,都能见到一些披着黑衫,蒙着黑纱的妇女。
卡里奥科非洲人大市场算是非洲区里最热闹最沸腾的地方了。市场的棚顶下摆着一排一排的摊子,有卖牛肉的,卖廉价洋货的和彩色缤纷的蔬菜、水果摊。达市郊外种植蔬菜水果,所以这里的摊子上五颜六色的,有木瓜、窝瓜、黄瓜、西红柿、小辣子、小萝卜、木薯、红薯、柚子、青皮橘子……市场上喧喧闹闹,扩音机传送着节奏鲜明的坦噶尼喀民族音乐,别具非洲风味。
夜幕在印度洋边的城市降下来了。凉爽的海风吹拂着。我们的汽车驶过非洲区。非洲人的茅屋和铝板屋顶的平房里射出了灯光。车过卢蒙巴大街,执政党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党的总部就在这条街上。转到了利文斯敦街上,忽然看到有一块灯光照亮着的牌子,上面的斯瓦希里文写着“本地医生姆温加塔诊所”。司机告诉我,这是本地有名的土医。据介绍,许多普通的非洲人都来此就医,这个小小的土医门诊所每天要接纳五十多个病人。
汽车又穿过几条狭窄的没有路灯的街道。非洲司机沿途指点一些有特点的地方:这儿是非洲人的酒肆,那儿是非洲人跳舞的地方。要不是现在正值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白天和傍晚都能看到载歌载舞的人群。
车过乌呼鲁大街,前面就是印度区了。印度区里立即出现了三四层楼的楼房。然后,到了商业区,银行、汽车代理行、伊索和壳牌石油公司加油站、大旅馆,挨次地驰过。一排排路灯整齐地亮着,黄色的灯光射向街道的尽头。从这里一直到欧洲区,许多辆小汽车仍在灯光下穿梭而过。
海港上的灯塔在向从远方驶来的航轮放出一闪一闪的信号。达累斯萨拉姆之夜,繁星密布;夜潮涨,海涛在呼啸。(附图片)
在坦噶尼喀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川流不息的人们拥向独立纪念碑前参观  新华社记者 冀连波摄


第4版()
专栏:

罗马尼亚代表团两位成员离京
新华社八日讯 前来我国商谈中罗文化合作协定一九六三年执行计划和中罗两国科学院科学合作协议以及两院合作协议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执行计划的罗马尼亚代表团成员、罗马尼亚外交部文化司司长尼·格内亚和科学院院士蒂·波波维奇,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
到机场欢送的有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陈伯清,对外文委一司副司长于梦尤,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司副司长朱明,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副主任华罗庚,对外联络局副局长简焯坡等。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外交官员也到机场送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