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白云石”革命记
——记石钢白云石车间党支部改进领导作风教育职工和改变生产面貌的经过
新华社驻北京记者
“白云石”,是石景山钢铁公司炼钢厂白云石车间工人对自己车间亲昵的简称。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中,它经历了一次翻天复地的变化:过去,车间职工大多数不安心工作,他们思想上各有打算,行动上自由散漫,现在已和全体职工一起,被锻炼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和有觉悟的工人阶级队伍;过去,车间的劳动条件差,厂房里烟尘飞扬,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显著地改变了车间生产的落后面貌,连续两年被评为石钢的先进生产单位。
两年多的时间不算长,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新工人来自各方
这是一个为炼钢转炉生产炉衬砖的辅助车间,在一九五八年初步建成。当时在这里劳动的,除百分之五左右的骨干是从石钢所属各厂抽调来的老工人外,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和城市的青年,还有一部分是从商业方面来的店员、小商贩等。他们抱着各种不同的想法进工厂。有些人是认为“当工人比当农民强”,为了学技术,甚至为了多挣钱才进工厂来的。可是,来厂一看,实际情况和他们的想法很不相同。这个新建立的车间,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打砖工人要提着笨重的风镐整天按着砖模打转,拌料工人每天要把大量的白云石、沥青油搅拌成熟料。厂房里的通风、除尘设备也不全。一些没有经过锻炼的新工人,认为在这里干活,又累又脏,又有烟熏,不是他们的“理想之地”。有的不辞而别,有的逢年过节不管工作多忙,放下工具就走。有的见到重活迟疑不前。对于国家财产,也不知道爱惜。工厂给他们发了很多保护用品:工作服、皮套裤、口罩、手套、脚罩、皮鞋、毛巾、肥皂等等。有些青年工人还不知足,皮鞋裂缝不肯补,要求换新的;手套发晚了一天,就发脾气。老工人看不惯,对他们说:“旧社会哪有这些东西,工人穷得连块遮身的保护布都没有,找个洋灰袋,挖个窟窿,往身上一套,就上班了。”青年工人听了哄堂大笑,他们说:“别逗弄我们青年人了,哪有穿纸衣服上班的!”有的老工人说了他们几句,他们反驳说:“你们是旧社会的人,我们是新社会的人,时代不同,我们怎么同你们比。”同时,在老工人中,也有个别觉悟不高的人,他们认为自己被调在这儿干活,是“倒了霉”。再加上干部很少参加车间的劳动,支部书记忙于开会,车间主任好坐办公室,有些工长对待工人提出的问题,只说“研究研究”,不给解决。这样,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就疏远了。干部觉得工人难领导,工人认为干部不知他们的甜和苦。双方的思想不见面,生产自然搞不好。车间生产出来的砖,质量差、成本高,在数量上也不能保证炼钢的需要,炼钢车间常常等砖砌炉。
在这期间,车间和党支部也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开大会,做报告,讲白云石车间的重要性啦;找有思想问题的新工人个别谈话,进行批评教育啦;增添了一些抽风除尘设备来改善劳动条件啦;采用物质鼓励的办法来促使他们安心生产啦,等等。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问题究竟在哪里呢?人们在探索。
“司令部”率先革命
一九六一年初,车间的领导干部换了,车间的党支部也改选了。改选后的党支部委员会,由五人组成,他们都是血统工人和贫农出身的老工人。支部书记刘瑞田,十二岁就在日寇占领下的唐山铁路工厂当“少年工”,日寇把他们叫做“少年狗”。支部委员、新任车间主任高升,是贫农的儿子,父亲被日寇抓走了,母亲领着他和弟弟讨过饭。另外三个委员是:被地主打跑参加解放军的王贵,日寇占领时期就在石钢干过活的王凤元,爬在门头沟煤窑里靠背煤为生的王存金。他们都是在日寇、国民党、地主、资本家皮鞭下受尽了折磨的劳动人民。他们一来就参加劳动,住集体宿舍,设法和工人们接近。
头一天,刘瑞田到劳动强度最大的拌料小组去干活,生产组长阎树泽一看,是书记来了,二话没说,就让他跟着自己干最重的活,运白云石。一天下来,两个人搬了十五吨白云石,谁也没少干。阎树泽问:“在这里劳动怎么样?”刘瑞田回答说:“这个活的确够累,我劳动得不如你们。”阎树泽一听这句话,乐了。干了几天,工人和刘瑞田见了面也有说有笑了。刘瑞田和其他几个支委,都分别搬到集体宿舍住了一两个月。有两个支委长住集体宿舍。这些单身汉宿舍,异常杂乱,灰尘不扫,被子不叠,床下墙角堆着破鞋、脏袜和油渍斑斑的工作服。他们住到宿舍后,就动手扫房、刷墙、钉窗帘,建立了值勤制度。下班以后,和他们一同谈家常,聊闲话,听说食堂办得不好,就派车间工会主席帮助整顿,干部们也都在食堂入伙。另外,干部们还用了一年的时间,利用假日,分头访问了全车间散居城乡各处的九十七户工人家属,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送暖问寒。特别使工人们满意的,是他们把脱产干部由八人减为四人。脱产干部不开会、不办公时,也通统参加车间劳动,不当甩手干部。两年多来,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平均每周参加一天劳动。工人们看见他们这样勤勤恳恳,没有架子,就和他们谈心里话,信任他们了。一个充满着革命朝气的“司令部”——党支部,在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刘瑞田在和工人们共同劳动中发现这里有两种显然不同的劳动态度:老工人傅文才打砖时,看到原料撒在地上,便马上趁热铲到打砖的模子里,回收利用。停工时总要把工作岗位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打砖用的风镐平平稳稳地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可是,在许多青年工人的工作场地上,则撒满了制砖的原料。下班的汽笛一响,他们就连忙放下风镐,拔腿就走。有一个时期,车间生产的砖,数量不能满足炼钢的需要,傅文才根据自己的试验,倡议用二人合打一模砖代替三人合打一模砖,这样就可以增加二分之一的产量。老工人们都响应这个倡议,可是大多数青年工人不赞成。
这些事情向刘瑞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新老工人的劳动态度这样的不同呢?他回想起解放初期自己在石钢另一车间干活的情景。当时,那里的劳动条件不比这里好,工资也没有现在的青年人挣得多。可是,那时候,大伙干活很欢,下了班,搞义务劳动,干得满头大汗,心里还直乐。为什么现在这些青年人没那股子干劲呢?
支部委员们热烈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出了自己相同的感觉。有的说,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这些人是在旧社会里“吃黄连”长大的,他们是在新社会里“吃糖豆”长大的,“吃糖豆”的不知黄连的苦,也不知道糖豆是怎样得来的。也有的说,“吃黄连”长大的人,现在长期“吃糖豆”,有些人也慢慢把黄连的苦味忘掉了。
他们从这番议论中,逐步认识到在工人队伍中进行阶级教育的必要性。他们分析在当时的一百八十四人中,产业工人和工人子弟、转业军人、店员、贫农出身的工人共有一百三十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这些人在旧社会是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他们或他们的家庭,都吃过旧社会的“黄连苦”,而现在许多人却忘记了阶级压迫。支部委员会决定挑选受苦最深、觉悟最高的人,来现身说法,推动大家忆苦思甜,提高阶级觉悟。
老工人现身说法
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老工人蓝斌朋的表现,最先引起了支部委员们的注意。他在劳动时,见了青年不好好干活,就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指着他们说:“像你们这样子,在旧社会早被工头揍扁了。”
原来,在旧社会,蓝斌朋就曾被资本家和把头们“揍”得遍体鳞伤过。他从十四岁开始,就为生活所迫到小煤窑背煤。那时,许多怵目惊心的事件,经常在他面前出现。许多背煤的伙伴,有的在窑里被落下的煤石砸死了,有的得了重病还没断气,就被窑主的狗腿子拖到山沟里喂狗去了。蓝斌朋小心翼翼地背煤,不敢多说一句话。可是,有一次,他背上长了湿疮,煤筐恰好顶着疮口,疼得不能行动,刚坐下喘口气,被把头看见了,把头说:“这病我能治!”他一边说,一边举起棍子,狠命地向他背上的疮口打去,打得血浓直流。现在,蓝斌朋背上有被棍子打伤的瘢疤,腿上有被斧子砍过的伤痕,脸皮里面有爆进的煤渣,臀部两侧也全是湿毒的陈迹……。提到这些伤心事,他总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愤恨地说:“旧社会就是一座阎王殿,下煤窑好比跳火坑。那个时候,我们工人吃的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现在翻了身,为啥不好好劳动?!”为了用他的经历教育工人,党支部请蓝斌朋给大家讲了第一课:人间地狱的煤黑子生活。
蓝斌朋对旧社会的控诉,在工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老年人摇头叹息,青年人半信半疑。接着这个车间又组织工人们去听了厂里其他老工人的诉苦。有个名叫李护国的老工人,解放前和他的哥哥李护民同时在石钢当童工。一九四四年,李护国得了黄疸病,被扣了口粮,连病带饿已是奄奄一息。有一天,日寇金本提着战刀,带着两个拿着绳索、杠子的人闯进了窝棚,说他害的是“虎列拉”(霍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抬走,要照例把他扔进万人坑活埋。追在后面拚命叫屈的哥哥李护民,被金本一脚踢倒在地上。幸而抬李护国的两个人也是被抓来的穷哥儿们,他们把李护国抬到万人坑旁边时,看见金本因事走开,就乘机把李护国放在一棵榆树下面,用青草把他掩盖起来。几小时后,被吓昏了的李护国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万人坑旁边,又怕又恨。他把两手撑在地上,想坐起来,但感到身体像有千斤重,脑袋像灌了铅似的沉。这样一直挨到黄昏的时候,他用尽全身力气挣扎着从草堆里坐起来,拚着命爬上了一个土坡,正好碰见他的哥哥。兄弟俩抱头痛哭了一场,才搀扶着逃离了虎口。
刘华明忘本回头
老工人的诉苦,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好些人跑到万人坑的旧地去参观,好些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农村来的青年拌料工刘华明,小时候父亲给地主当长工,自己跟姐姐卖唱求乞。解放后,家里分得了土地和房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父亲、姐姐参了军,姐姐后来又参加了共产党,上了大学,他便把过去的苦丢在脑后了。来厂后,他戴了一顶大白帽,配了一副黑眼镜,晃来晃去,工作吊儿郎当,不服从指挥,成了车间有名的
“调皮大王”。听到一些老工人诉苦后,起初还不很在意,他说:
“现在是新社会了,还提这些事干什么?”可是大家都在诉旧社会的苦,想新社会的甜,他也就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一天,他对别人说:“我也有苦。”有人说:“你小子哪像受苦的人。”支部听说他有苦,就和他细谈。又把他姐姐找来,帮助他转变。他姐姐要他回忆小时候受过的苦,刘华明已经记不清楚了。姐姐就把他带回家去,在昔日卖唱求乞的村头,向老乡们演唱过去要饭时唱的歌曲。经过这番“复习”,打狗棒、破砂锅、地主小孩追着屁股骂“小要饭”的情景,一桩一桩地又重新浮现在眼前。这时,他父亲又对他说:“这几年,地主还经常到我们家门转,看见墙上缺块砖,就满脸不高兴。咱们别睡在鼓里,地主可时刻惦记着倒算哩!”刘华明想起自己在工厂里甘心落后的情形,失声痛哭起来。他悔恨地说:“地主没死心,我倒忘了本!”
从此,刘华明变成了努力干活,热心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并且积极帮助原来和他搅在一块的三个“伙伴”进步。现在,嫌脏、嫌累、在班上磨洋工的梦林早,曾经三次旷工跑回家去的崔振杰,都变成了车间的五好青年。过去调动了十三个岗位都不满意,吵着非离开白云石车间不可的何金福,也转变过来了。
刘华明的“忘本回头”,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阶级觉悟,引起了一连串人的转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小组会上谈了他们对新旧社会的认识和体会。
石连贵“思想落户”
这种群众性的阶级教育活动,激起了工人们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大家感到应当拿出主人翁的态度来干活了。但是,能不能下决心在这个“又累又熏又学不到技术”的白云石车间干下去?在很多人的思想上还没有解决。这时,党支部又组织车间的复员老战士,给工人们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坚持斗争,改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最后战胜敌人的动人事迹,掀起了又一次工人自我教育的新高潮。
青年工人石连贵,是在这个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人物。他从一九五九年来到车间后,干活一贯积极。可是有一阵忽然情绪不高,开会搭拉着脑袋,干活提不起精神。原来,这个小伙子找过三次“对象”,姑娘们嫌他脸熏得太黑,不肯和他好。他父亲也对他说:家里光景还不错,你熏得像个黑煤球,连媳妇也找不到,不如回家帮爹在社里挣点工分吧!他想:自己年纪轻轻,难道真当一辈子光棍不成?思想也动摇起来了。可是,当他听了老战士们的报告,思想起了变化,解放军、志愿军的光辉形象,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位奋不顾身地炸毁敌人碉堡的英雄,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指责他想离开困难岗位的思想。婚姻、家庭和革命三种力量,在他的思想上引起了激烈的斗争。支部书记这时向他指出:对方因为你脸黑就不和你好,这个对方有什么可爱!经过这番指点,他觉悟了。他想:志愿军为了战胜敌人,把山都掏空了,他们有这种移山倒海的壮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白云石”的劳动环境呢?他下定决心,留下来,和大伙一齐改造“白云石”。他向大家表示决心说:“‘白云石’的烟,熏得黑我的脸,熏不黑我的心。”从这时起,他每天下班后,就和车间的一些“革新迷”在一起,研究改革打砖的方法。
齐动手万象更新
这个时候,工人们提出一个口号:学习解放军、志愿军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自己动手改造“白云石”。
这个车间的劳动条件不好,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尘和笨重的体力劳动两大关键问题。要改变它,一要设备,二要技术,三要从紧张的日常生产中挤出人来干。
这个车间在初建时期,曾购买了一些机器设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长期不能使用,被当做废物搁在一边。拌料机就是其中之一。这台机器只能碾砂,要经过系统的改造,才能拌料,过去经过修理工人改造,没改好。这次,工人们决心自己动手革命。他们研究了自己的操作经验,考察了修理部门改造机器失败的原因,大伙出主意,从机器搅拌的时间、速度和加料程序等方面,找出了问题,逐个推敲、试验、改进,两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经过一星期的努力就全部解决了。当第一批合格的熟料从机器里吐出来的时候,二十多个拌料工人都高兴得跳起来。他们举起铁铣对它说:“现在,我解放了,你该休息了。”生产组长激动地伸出他在拌料中常常被铁铣磨破的手对支部书记说:“这手,算是熬出头了!”
工人们从改造拌料机成功的事件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这就是:“等待不行,伸手不行,自己来革命。”他们就运用这条经验的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土料仓。
过去,从矿山运来的白云石,都卸在车间外面,每班要用七个工人倒运,才能把它运到破碎机上破碎。工人们累得很,还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这一次,大家决心自己动手修建一个土料仓。党支部先后派出一百多工人到高炉料仓参观访问,了解料仓的建设结构。接着,又根据本车间的生产特点,用砖和木片砌成模型,征求工人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鉴定,在完全有了把握以后,就利用炼钢厂转炉大修、白云石车间暂时停产的间隙时间,抢工突击。石连贵、刘华明和四十多名青年突击队员,光着膀子赤着脚,在一丈多深的坑下挖土。老工人蓝斌朋,喊着“号子”,带着大家加紧干。经过二十一天的奋战,一座三十尺长、十五尺深、十三尺宽、能容一百吨白云石的土料仓就建成了。现在只要一个人拉开料仓闸门,白云石就哗啦啦地落在皮带机上运走了。
紧接着,又改装了一直没有投入生产的压砖机,改进了破碎机的密封装置,拆掉了妨碍厂房空气流通的墙壁,并且用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休息室、俱乐部、洗澡间,国家又投资安装了一整套抽风除尘设备。经过一系列努力,车间的运料、拌料、打砖等笨重劳动,已经基本上为机械化设备所代替,烟尘弥漫的厂房,变得整洁明亮。工人们干活可以不带口罩,不涂防烟膏,也不必再担心脸被熏黑了。生产上也有了很大改进,砖的质量好了,成本降低了,产量能够保证炼钢的需要,劳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车间的生产秩序井井有条,厂房周围干干净净,院落里栽了青松翠柏和丁香花。工人们下了班,洗过澡,换上白衬衣,就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各种政治、文化、体育活动去了。工人们说,这里一砖一瓦都是自己垒的,一草一木都是自己栽的,“白云石”就是我们的家。他们说他们这两年来的成就,是党领导他们教育他们的结果,是在领导作风、工人思想、车间生产上革了三个命的结果。(本报略有删节)(附图片)
启雄 插图


第6版()
专栏:短评

决定的因素是人
石景山钢铁公司炼钢厂白云石车间生产面貌的改变,是随着职工思想面貌的改变而改变的。有一个时期,这个车间有些新工人,不安心于生产,思想上各有打算时,生产是一个样子:质量差、成本高、数量也不能保证需要。当这个车间有了一个富有革命精神的党支部,车间的领导干部同工人一起劳动,抓紧了对新工人的阶级教育,提高了职工群众的阶级觉悟时,生产又是一个样子:质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数量也保证了需要。
人是生产中决定的因素,这是一个例子。生产发展的因素无疑是很多的,概而言之,一是物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物的条件,何言生产二字;但人的条件却是更重要的,归根到底,物是由人掌握的,物的条件也是由人创造的。白云石车间由手工操作变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这个物的条件的改变,不就是人的作用的结果吗?人的觉悟提高了,自力更生改变了物的条件,提高了生产,这就是“白云石”革命的全部过程。没有物的条件的改变,白云石车间的生产是难以显著改观的,而没有人的条件的改变,白云石车间物的条件的改变也是难以迅速实现的。
怎样看待生产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正同怎样看待战争中武器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样,是一个原则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完全适用于生产。
人的决定因素如何发挥?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发挥人的决定因素,也要从根本的地方着手,这就是进行阶级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阶级觉悟。阶级教育,解决的,是一个人的阶级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一个人站稳了无产阶级立场,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把自己的命运同无产阶级的命运结合起来,参加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斗争中来,他的精神境界就高得很,他的力量就是无穷无尽的,他对于社会和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进行阶级教育的丰富经验。白云石车间广泛组织的忆苦思甜的活动,就是进行阶级教育的一种生动的有效形式。这是一种活的教材的教育,活的思想的教育。在部队中、在土地改革中,都曾广泛组织过这种教育。以后,也还需要这种教育。
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指出:在处理武器和人的关系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在处理各种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中必须把政治放在第一位,在政治工作中必须把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思想工作中必须把抓活思想放在第一位。这“四个第一”的基本精神,看来不仅适用于部队,而且适用于工厂、公社和其它生产和工作部门。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玉米需要“穗肥”
玉米“穗肥”也叫抽雄肥、摆果肥、蒲肥。顾名思义,这种追肥的目的是促使玉米长穗。追施穗肥的时期,一般在出苗后四十至六十天左右。
追施穗肥,不论对春播玉米、夏播玉米或秋播玉米,都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果。辽宁省一九六二年试验证明,玉米追施氮肥的效果以在抽雄前最为显著,比拔节期增产百分之五到四十五。据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用同量肥料给夏玉米追肥,抽雄前施的比播种前施的增产百分之二十四点五,比定苗后施的增产百分之十二点六。
为什么玉米追施穗肥效果这样好?玉米出苗后四十至六十天,正是玉米雄雌穗的小穗、小花分化形成的盛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速度最快,需要的养分和水分最多;这个阶段及时供肥,果穗就大,粒数就多。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资料记载:每生产一百斤玉米籽粒,需氮三点五至四斤,磷一点二至一点四三斤,钾五至六斤。但是起决定影响的是氮,从苗期到抽雄初期,氮的吸收占全生育期需氮总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其中抽雄初期占百分之三十。国外的一些研究资料也表明:玉米在抽雄、吐丝期需氮最迫切,每昼夜每公顷玉米吸收氮达九市斤。
追施穗肥的氮素肥料,可以用硫酸铵、硝酸铵等化肥,也可以用腐熟了的人粪尿、家畜尿。玉米穗肥的一般施用量:用硫酸铵,每亩十至十五斤;用人粪尿,十至十五担。追肥时,要看天看苗看地,灵活掌握数量和时间,如弱苗多施,壮苗少施;土壤较肥或施过基肥的,可集中一次追施;旱地玉米在抽穗前遇到干旱,追肥可以适当提早进行。
丕荣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怎样贮藏小麦
贮藏小麦,必须控制环境条件,迫使麦粒的新陈代谢处于最低限度。
新脱粒的小麦含水量较高,一般在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水分多,能促使麦粒呼吸旺盛。据试验证明,当小麦含水量从百分之十四点四至百分之十六,再提高百分之一点六时,麦粒的呼吸增加五倍;再提高百分之二点六时,呼吸增加二十八倍。呼吸作用旺盛,必然放出大量热能。例如,小麦含水量从百分之十二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二时,每吸收一克水分,就放出八十卡的热量。
足够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是微生物发育最适宜的条件。环境温度在摄氏二十度的情况下,小麦含水量百分之十八点二时,霉菌在十昼夜可增加一点五倍,四十昼夜可增加一百六十倍。在同样的温度下,对干燥的籽粒(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三以下),真菌繁殖却很慢。所以,干燥是保藏小麦的一种最重要的措施。
麦粒晒干以后怎样贮藏?好办法之一是趁热密闭入仓。古农书《便民图纂》等上记有:“藏麦。三伏日。晒极干。带热收。”“窖麦法。必须日曝令干。及热埋。”这种办法的优点是:含水量低,氧气较少,迫使麦粒呼吸强度降低;能抑制、消除病虫和微生物。这一方法的主要要求是:小麦含水量必须晒干到百分之十二以下;麦温必须达到摄氏四十五到五十度,并保持二小时左右;入仓,必须当天入完;入仓前,仓库应彻底清扫消毒;入仓后,门窗密闭,使麦温保持在四十五度一星期左右。
张义君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1605和1059怎样使人中毒
高效有机磷杀虫剂1605和1059,是一种剧毒农药。
一个六十公斤重的人,一次服二、三滴1605或1059,很快会中毒死亡。喷洒过1605或1059不久的农作物,人或牲畜吃了也会中毒。1605和1059还能从皮肤或粘膜渗入人体内。五百毫克1605从皮肤侵入人体,就能使人死亡。
吸入1605和1059的蒸汽,也能中毒,甚至死亡。在每公升空气中含有0.002—0.008毫克时,即可造成慢性中毒。
1605对人的毒性,因性别而异,女子比男子容易中毒。经期和妊娠妇女,对毒性的抗力更弱。
1605和1059是怎样使人中毒的呢?根据一些材料证明,主要是它抑制人体内胆碱脂酶的作用,使神经传导机构不能正常活动。
人的神经系统由多种神经原组成。神经原与神经原之间并不连接,它们之间的传导,是由神经原末端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所支配。当胆碱能神经感受刺激后,神经末端立即游离出乙酰胆碱,将冲动向其次的神经或脏器传导。乙酰胆碱完成传导任务之后,即迅速被胆碱酯酶分解,而解除冲动。
当1605和1059进入人体以后,胆碱酯酶就与它结合,形成较稳固的磷酰化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因为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积聚,所以使神经冲动不断地传导至运动神经、肌肉和腺体等器官,人的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正常。这时出现的中毒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意识不清、精神失常、昏迷、瞳孔缩小、肌肉疼痛、全身痉挛,以至死亡。
磷酰化胆碱酯酶虽很稳固,但是经过慢慢地水解以后,还能把胆碱酯酶解放出来。所以中毒轻微的人,经过适当休息,就能恢复健康。
 徐映明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地下核桃”——油莎草
油莎草(拉丁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L.)原产北非,是莎草科、莎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块茎含有脂肪、糖、淀粉和蛋白质等,香甜可食,具有核桃仁的味道,所以在国外被誉为“地下核桃”“地下扁桃”。
为了开辟新食用油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在一九六一年试种了由保加利亚引进油莎草块茎。一九六二年林业土壤研究所在沈阳地区和内蒙古哲里木盟,也试种了这种植物。这两个地区试种的油莎草,生长都很好,亩产鲜块茎两千斤左右。除去水分(占百分之六十),以含油量百分之十四(沈阳产的块茎)至二十九(北京产的块茎)计算,一亩地能产油脂一百至一百五十斤以上。
油莎草的块茎通常为椭圆形,长约一点五至三厘米,宽约一点六厘米。据国外资料介绍,块茎含有油脂百分之十至三十六、糖百分之九至十九、淀粉百分之二十七至四十、蛋白质百分之五至七,还有少量灰分等。油脂的理化性质似花生油。
油莎草的用途很广。块茎可以榨油,还可以生吃、炒熟吃,或制作乳浆、糖果、糕点等。榨油、制乳浆后的残渣可作饲料或造酒。茎叶可以作饲料、编织原料。
油莎草耐干旱,不生病虫,栽培管理也比较简单。一般在五月中旬播种,八月初旬形成块茎,九月下旬收获。块茎均匀分布于四至七厘米的土层间。块茎的体积小,又不能与地上部同时拔出土层,所以收获时费工。风干的块茎因糖化而变得香甜。留种用的块茎,冬季应贮于摄氏二至五度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植物室 邓玉诚(附图片)
油莎草植株
 (冯金环绘)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青鱼的好饵料——河蚬
河蚬属于软体动物瓣鳃类蚬科,又名黄蚬、蚬子、沙蚬。全国各地淡水水域都有。它生长在河流、湖泊泥质的水底。
河蚬呈圆底三角型,壳顶高,体长约八十毫米左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河蚬幼时又称“蚬秧”“饭蚬”,壳白色,薄而脆,大小如饭粒,密集时好像饭堆,因而得名。用饭蚬喂养青鱼鱼种,大小适口,又易咬碎,是一种最好的饵料。
采集饭蚬的工具为一三角网,网目密,网口成长方形,以竹竿为柄,作业时将网插入水底。
希文(附图片)
上图:广东增城县新塘公社甘涌大队东头生产队的社员,在
东江河上捞沙蚬。 冯伯洪摄(南方日报供稿)


第6版()
专栏:

“白云石”革命记
——记石钢白云石车间党支部改进领导作风教育职工和改变生产面貌的经过
新华社驻北京记者
“白云石”,是石景山钢铁公司炼钢厂白云石车间工人对自己车间亲昵的简称。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中,它经历了一次翻天复地的变化:过去,车间职工大多数不安心工作,他们思想上各有打算,行动上自由散漫,现在已和全体职工一起,被锻炼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和有觉悟的工人阶级队伍;过去,车间的劳动条件差,厂房里烟尘飞扬,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显著地改变了车间生产的落后面貌,连续两年被评为石钢的先进生产单位。
两年多的时间不算长,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新工人来自各方
这是一个为炼钢转炉生产炉衬砖的辅助车间,在一九五八年初步建成。当时在这里劳动的,除百分之五左右的骨干是从石钢所属各厂抽调来的老工人外,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和城市的青年,还有一部分是从商业方面来的店员、小商贩等。他们抱着各种不同的想法进工厂。有些人是认为“当工人比当农民强”,为了学技术,甚至为了多挣钱才进工厂来的。可是,来厂一看,实际情况和他们的想法很不相同。这个新建立的车间,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打砖工人要提着笨重的风镐整天按着砖模打转,拌料工人每天要把大量的白云石、沥青油搅拌成熟料。厂房里的通风、除尘设备也不全。一些没有经过锻炼的新工人,认为在这里干活,又累又脏,又有烟熏,不是他们的“理想之地”。有的不辞而别,有的逢年过节不管工作多忙,放下工具就走。有的见到重活迟疑不前。对于国家财产,也不知道爱惜。工厂给他们发了很多保护用品:工作服、皮套裤、口罩、手套、脚罩、皮鞋、毛巾、肥皂等等。有些青年工人还不知足,皮鞋裂缝不肯补,要求换新的;手套发晚了一天,就发脾气。老工人看不惯,对他们说:“旧社会哪有这些东西,工人穷得连块遮身的保护布都没有,找个洋灰袋,挖个窟窿,往身上一套,就上班了。”青年工人听了哄堂大笑,他们说:“别逗弄我们青年人了,哪有穿纸衣服上班的!”有的老工人说了他们几句,他们反驳说:“你们是旧社会的人,我们是新社会的人,时代不同,我们怎么同你们比。”同时,在老工人中,也有个别觉悟不高的人,他们认为自己被调在这儿干活,是“倒了霉”。再加上干部很少参加车间的劳动,支部书记忙于开会,车间主任好坐办公室,有些工长对待工人提出的问题,只说“研究研究”,不给解决。这样,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就疏远了。干部觉得工人难领导,工人认为干部不知他们的甜和苦。双方的思想不见面,生产自然搞不好。车间生产出来的砖,质量差、成本高,在数量上也不能保证炼钢的需要,炼钢车间常常等砖砌炉。
在这期间,车间和党支部也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开大会,做报告,讲白云石车间的重要性啦;找有思想问题的新工人个别谈话,进行批评教育啦;增添了一些抽风除尘设备来改善劳动条件啦;采用物质鼓励的办法来促使他们安心生产啦,等等。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问题究竟在哪里呢?人们在探索。
“司令部”率先革命
一九六一年初,车间的领导干部换了,车间的党支部也改选了。改选后的党支部委员会,由五人组成,他们都是血统工人和贫农出身的老工人。支部书记刘瑞田,十二岁就在日寇占领下的唐山铁路工厂当“少年工”,日寇把他们叫做“少年狗”。支部委员、新任车间主任高升,是贫农的儿子,父亲被日寇抓走了,母亲领着他和弟弟讨过饭。另外三个委员是:被地主打跑参加解放军的王贵,日寇占领时期就在石钢干过活的王凤元,爬在门头沟煤窑里靠背煤为生的王存金。他们都是在日寇、国民党、地主、资本家皮鞭下受尽了折磨的劳动人民。他们一来就参加劳动,住集体宿舍,设法和工人们接近。
头一天,刘瑞田到劳动强度最大的拌料小组去干活,生产组长阎树泽一看,是书记来了,二话没说,就让他跟着自己干最重的活,运白云石。一天下来,两个人搬了十五吨白云石,谁也没少干。阎树泽问:“在这里劳动怎么样?”刘瑞田回答说:“这个活的确够累,我劳动得不如你们。”阎树泽一听这句话,乐了。干了几天,工人和刘瑞田见了面也有说有笑了。刘瑞田和其他几个支委,都分别搬到集体宿舍住了一两个月。有两个支委长住集体宿舍。这些单身汉宿舍,异常杂乱,灰尘不扫,被子不叠,床下墙角堆着破鞋、脏袜和油渍斑斑的工作服。他们住到宿舍后,就动手扫房、刷墙、钉窗帘,建立了值勤制度。下班以后,和他们一同谈家常,聊闲话,听说食堂办得不好,就派车间工会主席帮助整顿,干部们也都在食堂入伙。另外,干部们还用了一年的时间,利用假日,分头访问了全车间散居城乡各处的九十七户工人家属,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送暖问寒。特别使工人们满意的,是他们把脱产干部由八人减为四人。脱产干部不开会、不办公时,也通统参加车间劳动,不当甩手干部。两年多来,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平均每周参加一天劳动。工人们看见他们这样勤勤恳恳,没有架子,就和他们谈心里话,信任他们了。一个充满着革命朝气的“司令部”——党支部,在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刘瑞田在和工人们共同劳动中发现这里有两种显然不同的劳动态度:老工人傅文才打砖时,看到原料撒在地上,便马上趁热铲到打砖的模子里,回收利用。停工时总要把工作岗位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打砖用的风镐平平稳稳地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可是,在许多青年工人的工作场地上,则撒满了制砖的原料。下班的汽笛一响,他们就连忙放下风镐,拔腿就走。有一个时期,车间生产的砖,数量不能满足炼钢的需要,傅文才根据自己的试验,倡议用二人合打一模砖代替三人合打一模砖,这样就可以增加二分之一的产量。老工人们都响应这个倡议,可是大多数青年工人不赞成。
这些事情向刘瑞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新老工人的劳动态度这样的不同呢?他回想起解放初期自己在石钢另一车间干活的情景。当时,那里的劳动条件不比这里好,工资也没有现在的青年人挣得多。可是,那时候,大伙干活很欢,下了班,搞义务劳动,干得满头大汗,心里还直乐。为什么现在这些青年人没那股子干劲呢?
支部委员们热烈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出了自己相同的感觉。有的说,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这些人是在旧社会里“吃黄连”长大的,他们是在新社会里“吃糖豆”长大的,“吃糖豆”的不知黄连的苦,也不知道糖豆是怎样得来的。也有的说,“吃黄连”长大的人,现在长期“吃糖豆”,有些人也慢慢把黄连的苦味忘掉了。
他们从这番议论中,逐步认识到在工人队伍中进行阶级教育的必要性。他们分析在当时的一百八十四人中,产业工人和工人子弟、转业军人、店员、贫农出身的工人共有一百三十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这些人在旧社会是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他们或他们的家庭,都吃过旧社会的“黄连苦”,而现在许多人却忘记了阶级压迫。支部委员会决定挑选受苦最深、觉悟最高的人,来现身说法,推动大家忆苦思甜,提高阶级觉悟。
老工人现身说法
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老工人蓝斌朋的表现,最先引起了支部委员们的注意。他在劳动时,见了青年不好好干活,就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指着他们说:“像你们这样子,在旧社会早被工头揍扁了。”
原来,在旧社会,蓝斌朋就曾被资本家和把头们“揍”得遍体鳞伤过。他从十四岁开始,就为生活所迫到小煤窑背煤。那时,许多怵目惊心的事件,经常在他面前出现。许多背煤的伙伴,有的在窑里被落下的煤石砸死了,有的得了重病还没断气,就被窑主的狗腿子拖到山沟里喂狗去了。蓝斌朋小心翼翼地背煤,不敢多说一句话。可是,有一次,他背上长了湿疮,煤筐恰好顶着疮口,疼得不能行动,刚坐下喘口气,被把头看见了,把头说:“这病我能治!”他一边说,一边举起棍子,狠命地向他背上的疮口打去,打得血浓直流。现在,蓝斌朋背上有被棍子打伤的瘢疤,腿上有被斧子砍过的伤痕,脸皮里面有爆进的煤渣,臀部两侧也全是湿毒的陈迹……。提到这些伤心事,他总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愤恨地说:“旧社会就是一座阎王殿,下煤窑好比跳火坑。那个时候,我们工人吃的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现在翻了身,为啥不好好劳动?!”为了用他的经历教育工人,党支部请蓝斌朋给大家讲了第一课:人间地狱的煤黑子生活。
蓝斌朋对旧社会的控诉,在工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老年人摇头叹息,青年人半信半疑。接着这个车间又组织工人们去听了厂里其他老工人的诉苦。有个名叫李护国的老工人,解放前和他的哥哥李护民同时在石钢当童工。一九四四年,李护国得了黄疸病,被扣了口粮,连病带饿已是奄奄一息。有一天,日寇金本提着战刀,带着两个拿着绳索、杠子的人闯进了窝棚,说他害的是“虎列拉”(霍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抬走,要照例把他扔进万人坑活埋。追在后面拚命叫屈的哥哥李护民,被金本一脚踢倒在地上。幸而抬李护国的两个人也是被抓来的穷哥儿们,他们把李护国抬到万人坑旁边时,看见金本因事走开,就乘机把李护国放在一棵榆树下面,用青草把他掩盖起来。几小时后,被吓昏了的李护国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万人坑旁边,又怕又恨。他把两手撑在地上,想坐起来,但感到身体像有千斤重,脑袋像灌了铅似的沉。这样一直挨到黄昏的时候,他用尽全身力气挣扎着从草堆里坐起来,拚着命爬上了一个土坡,正好碰见他的哥哥。兄弟俩抱头痛哭了一场,才搀扶着逃离了虎口。
刘华明忘本回头
老工人的诉苦,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好些人跑到万人坑的旧地去参观,好些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农村来的青年拌料工刘华明,小时候父亲给地主当长工,自己跟姐姐卖唱求乞。解放后,家里分得了土地和房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父亲、姐姐参了军,姐姐后来又参加了共产党,上了大学,他便把过去的苦丢在脑后了。来厂后,他戴了一顶大白帽,配了一副黑眼镜,晃来晃去,工作吊儿郎当,不服从指挥,成了车间有名的
“调皮大王”。听到一些老工人诉苦后,起初还不很在意,他说:
“现在是新社会了,还提这些事干什么?”可是大家都在诉旧社会的苦,想新社会的甜,他也就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一天,他对别人说:“我也有苦。”有人说:“你小子哪像受苦的人。”支部听说他有苦,就和他细谈。又把他姐姐找来,帮助他转变。他姐姐要他回忆小时候受过的苦,刘华明已经记不清楚了。姐姐就把他带回家去,在昔日卖唱求乞的村头,向老乡们演唱过去要饭时唱的歌曲。经过这番“复习”,打狗棒、破砂锅、地主小孩追着屁股骂“小要饭”的情景,一桩一桩地又重新浮现在眼前。这时,他父亲又对他说:“这几年,地主还经常到我们家门转,看见墙上缺块砖,就满脸不高兴。咱们别睡在鼓里,地主可时刻惦记着倒算哩!”刘华明想起自己在工厂里甘心落后的情形,失声痛哭起来。他悔恨地说:“地主没死心,我倒忘了本!”
从此,刘华明变成了努力干活,热心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并且积极帮助原来和他搅在一块的三个“伙伴”进步。现在,嫌脏、嫌累、在班上磨洋工的梦林早,曾经三次旷工跑回家去的崔振杰,都变成了车间的五好青年。过去调动了十三个岗位都不满意,吵着非离开白云石车间不可的何金福,也转变过来了。
刘华明的“忘本回头”,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阶级觉悟,引起了一连串人的转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小组会上谈了他们对新旧社会的认识和体会。
石连贵“思想落户”
这种群众性的阶级教育活动,激起了工人们对旧社会的恨,对新社会的爱。大家感到应当拿出主人翁的态度来干活了。但是,能不能下决心在这个“又累又熏又学不到技术”的白云石车间干下去?在很多人的思想上还没有解决。这时,党支部又组织车间的复员老战士,给工人们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坚持斗争,改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最后战胜敌人的动人事迹,掀起了又一次工人自我教育的新高潮。
青年工人石连贵,是在这个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人物。他从一九五九年来到车间后,干活一贯积极。可是有一阵忽然情绪不高,开会搭拉着脑袋,干活提不起精神。原来,这个小伙子找过三次“对象”,姑娘们嫌他脸熏得太黑,不肯和他好。他父亲也对他说:家里光景还不错,你熏得像个黑煤球,连媳妇也找不到,不如回家帮爹在社里挣点工分吧!他想:自己年纪轻轻,难道真当一辈子光棍不成?思想也动摇起来了。可是,当他听了老战士们的报告,思想起了变化,解放军、志愿军的光辉形象,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特别是那位奋不顾身地炸毁敌人碉堡的英雄,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指责他想离开困难岗位的思想。婚姻、家庭和革命三种力量,在他的思想上引起了激烈的斗争。支部书记这时向他指出:对方因为你脸黑就不和你好,这个对方有什么可爱!经过这番指点,他觉悟了。他想:志愿军为了战胜敌人,把山都掏空了,他们有这种移山倒海的壮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白云石”的劳动环境呢?他下定决心,留下来,和大伙一齐改造“白云石”。他向大家表示决心说:“‘白云石’的烟,熏得黑我的脸,熏不黑我的心。”从这时起,他每天下班后,就和车间的一些“革新迷”在一起,研究改革打砖的方法。
齐动手万象更新
这个时候,工人们提出一个口号:学习解放军、志愿军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自己动手改造“白云石”。
这个车间的劳动条件不好,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尘和笨重的体力劳动两大关键问题。要改变它,一要设备,二要技术,三要从紧张的日常生产中挤出人来干。
这个车间在初建时期,曾购买了一些机器设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长期不能使用,被当做废物搁在一边。拌料机就是其中之一。这台机器只能碾砂,要经过系统的改造,才能拌料,过去经过修理工人改造,没改好。这次,工人们决心自己动手革命。他们研究了自己的操作经验,考察了修理部门改造机器失败的原因,大伙出主意,从机器搅拌的时间、速度和加料程序等方面,找出了问题,逐个推敲、试验、改进,两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经过一星期的努力就全部解决了。当第一批合格的熟料从机器里吐出来的时候,二十多个拌料工人都高兴得跳起来。他们举起铁铣对它说:“现在,我解放了,你该休息了。”生产组长激动地伸出他在拌料中常常被铁铣磨破的手对支部书记说:“这手,算是熬出头了!”
工人们从改造拌料机成功的事件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这就是:“等待不行,伸手不行,自己来革命。”他们就运用这条经验的精神,来建设自己的土料仓。
过去,从矿山运来的白云石,都卸在车间外面,每班要用七个工人倒运,才能把它运到破碎机上破碎。工人们累得很,还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这一次,大家决心自己动手修建一个土料仓。党支部先后派出一百多工人到高炉料仓参观访问,了解料仓的建设结构。接着,又根据本车间的生产特点,用砖和木片砌成模型,征求工人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鉴定,在完全有了把握以后,就利用炼钢厂转炉大修、白云石车间暂时停产的间隙时间,抢工突击。石连贵、刘华明和四十多名青年突击队员,光着膀子赤着脚,在一丈多深的坑下挖土。老工人蓝斌朋,喊着“号子”,带着大家加紧干。经过二十一天的奋战,一座三十尺长、十五尺深、十三尺宽、能容一百吨白云石的土料仓就建成了。现在只要一个人拉开料仓闸门,白云石就哗啦啦地落在皮带机上运走了。
紧接着,又改装了一直没有投入生产的压砖机,改进了破碎机的密封装置,拆掉了妨碍厂房空气流通的墙壁,并且用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休息室、俱乐部、洗澡间,国家又投资安装了一整套抽风除尘设备。经过一系列努力,车间的运料、拌料、打砖等笨重劳动,已经基本上为机械化设备所代替,烟尘弥漫的厂房,变得整洁明亮。工人们干活可以不带口罩,不涂防烟膏,也不必再担心脸被熏黑了。生产上也有了很大改进,砖的质量好了,成本降低了,产量能够保证炼钢的需要,劳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车间的生产秩序井井有条,厂房周围干干净净,院落里栽了青松翠柏和丁香花。工人们下了班,洗过澡,换上白衬衣,就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各种政治、文化、体育活动去了。工人们说,这里一砖一瓦都是自己垒的,一草一木都是自己栽的,“白云石”就是我们的家。他们说他们这两年来的成就,是党领导他们教育他们的结果,是在领导作风、工人思想、车间生产上革了三个命的结果。(本报略有删节)(附图片)
启雄 插图


第6版()
专栏:短评

决定的因素是人
石景山钢铁公司炼钢厂白云石车间生产面貌的改变,是随着职工思想面貌的改变而改变的。有一个时期,这个车间有些新工人,不安心于生产,思想上各有打算时,生产是一个样子:质量差、成本高、数量也不能保证需要。当这个车间有了一个富有革命精神的党支部,车间的领导干部同工人一起劳动,抓紧了对新工人的阶级教育,提高了职工群众的阶级觉悟时,生产又是一个样子:质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数量也保证了需要。
人是生产中决定的因素,这是一个例子。生产发展的因素无疑是很多的,概而言之,一是物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物的条件,何言生产二字;但人的条件却是更重要的,归根到底,物是由人掌握的,物的条件也是由人创造的。白云石车间由手工操作变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这个物的条件的改变,不就是人的作用的结果吗?人的觉悟提高了,自力更生改变了物的条件,提高了生产,这就是“白云石”革命的全部过程。没有物的条件的改变,白云石车间的生产是难以显著改观的,而没有人的条件的改变,白云石车间物的条件的改变也是难以迅速实现的。
怎样看待生产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正同怎样看待战争中武器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样,是一个原则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完全适用于生产。
人的决定因素如何发挥?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发挥人的决定因素,也要从根本的地方着手,这就是进行阶级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阶级觉悟。阶级教育,解决的,是一个人的阶级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一个人站稳了无产阶级立场,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把自己的命运同无产阶级的命运结合起来,参加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斗争中来,他的精神境界就高得很,他的力量就是无穷无尽的,他对于社会和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进行阶级教育的丰富经验。白云石车间广泛组织的忆苦思甜的活动,就是进行阶级教育的一种生动的有效形式。这是一种活的教材的教育,活的思想的教育。在部队中、在土地改革中,都曾广泛组织过这种教育。以后,也还需要这种教育。
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指出:在处理武器和人的关系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在处理各种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关系中必须把政治放在第一位,在政治工作中必须把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思想工作中必须把抓活思想放在第一位。这“四个第一”的基本精神,看来不仅适用于部队,而且适用于工厂、公社和其它生产和工作部门。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玉米需要“穗肥”
玉米“穗肥”也叫抽雄肥、摆果肥、蒲肥。顾名思义,这种追肥的目的是促使玉米长穗。追施穗肥的时期,一般在出苗后四十至六十天左右。
追施穗肥,不论对春播玉米、夏播玉米或秋播玉米,都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果。辽宁省一九六二年试验证明,玉米追施氮肥的效果以在抽雄前最为显著,比拔节期增产百分之五到四十五。据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用同量肥料给夏玉米追肥,抽雄前施的比播种前施的增产百分之二十四点五,比定苗后施的增产百分之十二点六。
为什么玉米追施穗肥效果这样好?玉米出苗后四十至六十天,正是玉米雄雌穗的小穗、小花分化形成的盛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速度最快,需要的养分和水分最多;这个阶段及时供肥,果穗就大,粒数就多。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资料记载:每生产一百斤玉米籽粒,需氮三点五至四斤,磷一点二至一点四三斤,钾五至六斤。但是起决定影响的是氮,从苗期到抽雄初期,氮的吸收占全生育期需氮总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其中抽雄初期占百分之三十。国外的一些研究资料也表明:玉米在抽雄、吐丝期需氮最迫切,每昼夜每公顷玉米吸收氮达九市斤。
追施穗肥的氮素肥料,可以用硫酸铵、硝酸铵等化肥,也可以用腐熟了的人粪尿、家畜尿。玉米穗肥的一般施用量:用硫酸铵,每亩十至十五斤;用人粪尿,十至十五担。追肥时,要看天看苗看地,灵活掌握数量和时间,如弱苗多施,壮苗少施;土壤较肥或施过基肥的,可集中一次追施;旱地玉米在抽穗前遇到干旱,追肥可以适当提早进行。
丕荣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怎样贮藏小麦
贮藏小麦,必须控制环境条件,迫使麦粒的新陈代谢处于最低限度。
新脱粒的小麦含水量较高,一般在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水分多,能促使麦粒呼吸旺盛。据试验证明,当小麦含水量从百分之十四点四至百分之十六,再提高百分之一点六时,麦粒的呼吸增加五倍;再提高百分之二点六时,呼吸增加二十八倍。呼吸作用旺盛,必然放出大量热能。例如,小麦含水量从百分之十二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二时,每吸收一克水分,就放出八十卡的热量。
足够的湿度和较高的温度是微生物发育最适宜的条件。环境温度在摄氏二十度的情况下,小麦含水量百分之十八点二时,霉菌在十昼夜可增加一点五倍,四十昼夜可增加一百六十倍。在同样的温度下,对干燥的籽粒(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三以下),真菌繁殖却很慢。所以,干燥是保藏小麦的一种最重要的措施。
麦粒晒干以后怎样贮藏?好办法之一是趁热密闭入仓。古农书《便民图纂》等上记有:“藏麦。三伏日。晒极干。带热收。”“窖麦法。必须日曝令干。及热埋。”这种办法的优点是:含水量低,氧气较少,迫使麦粒呼吸强度降低;能抑制、消除病虫和微生物。这一方法的主要要求是:小麦含水量必须晒干到百分之十二以下;麦温必须达到摄氏四十五到五十度,并保持二小时左右;入仓,必须当天入完;入仓前,仓库应彻底清扫消毒;入仓后,门窗密闭,使麦温保持在四十五度一星期左右。
张义君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1605和1059怎样使人中毒
高效有机磷杀虫剂1605和1059,是一种剧毒农药。
一个六十公斤重的人,一次服二、三滴1605或1059,很快会中毒死亡。喷洒过1605或1059不久的农作物,人或牲畜吃了也会中毒。1605和1059还能从皮肤或粘膜渗入人体内。五百毫克1605从皮肤侵入人体,就能使人死亡。
吸入1605和1059的蒸汽,也能中毒,甚至死亡。在每公升空气中含有0.002—0.008毫克时,即可造成慢性中毒。
1605对人的毒性,因性别而异,女子比男子容易中毒。经期和妊娠妇女,对毒性的抗力更弱。
1605和1059是怎样使人中毒的呢?根据一些材料证明,主要是它抑制人体内胆碱脂酶的作用,使神经传导机构不能正常活动。
人的神经系统由多种神经原组成。神经原与神经原之间并不连接,它们之间的传导,是由神经原末端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所支配。当胆碱能神经感受刺激后,神经末端立即游离出乙酰胆碱,将冲动向其次的神经或脏器传导。乙酰胆碱完成传导任务之后,即迅速被胆碱酯酶分解,而解除冲动。
当1605和1059进入人体以后,胆碱酯酶就与它结合,形成较稳固的磷酰化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因为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积聚,所以使神经冲动不断地传导至运动神经、肌肉和腺体等器官,人的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正常。这时出现的中毒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意识不清、精神失常、昏迷、瞳孔缩小、肌肉疼痛、全身痉挛,以至死亡。
磷酰化胆碱酯酶虽很稳固,但是经过慢慢地水解以后,还能把胆碱酯酶解放出来。所以中毒轻微的人,经过适当休息,就能恢复健康。
 徐映明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地下核桃”——油莎草
油莎草(拉丁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L.)原产北非,是莎草科、莎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块茎含有脂肪、糖、淀粉和蛋白质等,香甜可食,具有核桃仁的味道,所以在国外被誉为“地下核桃”“地下扁桃”。
为了开辟新食用油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在一九六一年试种了由保加利亚引进油莎草块茎。一九六二年林业土壤研究所在沈阳地区和内蒙古哲里木盟,也试种了这种植物。这两个地区试种的油莎草,生长都很好,亩产鲜块茎两千斤左右。除去水分(占百分之六十),以含油量百分之十四(沈阳产的块茎)至二十九(北京产的块茎)计算,一亩地能产油脂一百至一百五十斤以上。
油莎草的块茎通常为椭圆形,长约一点五至三厘米,宽约一点六厘米。据国外资料介绍,块茎含有油脂百分之十至三十六、糖百分之九至十九、淀粉百分之二十七至四十、蛋白质百分之五至七,还有少量灰分等。油脂的理化性质似花生油。
油莎草的用途很广。块茎可以榨油,还可以生吃、炒熟吃,或制作乳浆、糖果、糕点等。榨油、制乳浆后的残渣可作饲料或造酒。茎叶可以作饲料、编织原料。
油莎草耐干旱,不生病虫,栽培管理也比较简单。一般在五月中旬播种,八月初旬形成块茎,九月下旬收获。块茎均匀分布于四至七厘米的土层间。块茎的体积小,又不能与地上部同时拔出土层,所以收获时费工。风干的块茎因糖化而变得香甜。留种用的块茎,冬季应贮于摄氏二至五度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植物室 邓玉诚(附图片)
油莎草植株
 (冯金环绘)


第6版()
专栏:农业知识

青鱼的好饵料——河蚬
河蚬属于软体动物瓣鳃类蚬科,又名黄蚬、蚬子、沙蚬。全国各地淡水水域都有。它生长在河流、湖泊泥质的水底。
河蚬呈圆底三角型,壳顶高,体长约八十毫米左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河蚬幼时又称“蚬秧”“饭蚬”,壳白色,薄而脆,大小如饭粒,密集时好像饭堆,因而得名。用饭蚬喂养青鱼鱼种,大小适口,又易咬碎,是一种最好的饵料。
采集饭蚬的工具为一三角网,网目密,网口成长方形,以竹竿为柄,作业时将网插入水底。
希文(附图片)
上图:广东增城县新塘公社甘涌大队东头生产队的社员,在
东江河上捞沙蚬。 冯伯洪摄(南方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