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晨临清溪夜穴眠”
——中越边界漫步
胡苏
这是越南人民敬爱的领袖胡志明主席写的一句诗。诗中写着“穴眠”,那是当年胡主席曾经住过北坡村深谷里的一座山洞。我们一行人去北坡村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访谒这座有历史意义的石窟。
北坡村属越南高平省边境河广县,村北高山顶上,是标立着“108”“109”国界碑的中越边界。山北边,就是我国广西僮族自治区的靖西县。
从河广县出发到北坡村,虽然只有九公里,可是要翻山越岭,山道十分崎岖,许多地段甚至无路可寻,泥泞遮住了乱石,我们骑的马在那些泞滑的乱石上踏过,一不小心马失前蹄,人就要从马背上摔下。尽管这样难走,可是一路上翠峦层迭巉岩傲岸,时或奇峰陡起直立天表,时或巨嶂雄踞宛如狮伏,行行止止却尽够你流连欣赏。这是现在修通了公路后,坐在汽车上风驰电掣而过所不能尽情领略的。
这种山野风光,越接近目的地越引人入胜。在山外见到过的那一弯流水,并不过分引人注目,进了山逆流而上,往崇岭深谷里走,那水势随山形而呈现的变化,可就奇丽多姿了。低凹处,浅水缓流,露出水中一簇簇玉笋似的黄土岩,好像林立在海上的许多陡峰危岛;深邃而且宽阔处,波光荡漾,清澈见底,简直是一面滟碧的湖;而在那湍急处,奔流从一座横卧的长崖上俯冲而下,吼声和气势胜如一批批编队急降的喷气式机群,灿烂耀目却又如同垂挂着珠光宝气的水晶帘。
“北坡”是音译,按当地土族语的原意是:水从发源处流到一定距离的地方。水从山发,山逐水奔,这里原是山水俪居的家乡。
到了北坡村,要去那座山洞,还得经过一道更为滟碧的河流,由于水宽而且深,我们是绕着山道过去的。
山,完全被丛生的灌木杂树遮蔽着,可以说没有道路,走一步要拨开一下牵蔓攀藤的虬枝密叶,否则,偶一不慎会陷入腐叶积压的深坑里。像这样荒山深谷,在当年法国殖民者严密侦伺的情况下,正好为革命者提供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居住地。那个山洞,就在林木葳蕤的深处,外人很难发现的地方。
胡志明主席于一九四一年年初从国外归来,住在这里。听说事先有一个中国农民,从靖西县过来,给住在北坡村的越南革命家黎广波送信。到了约定的日子,黎广波同志在山顶那块“109”国界碑附近,迎接了胡主席,先是送到村中农民杨大龙家暂住,几天以后才搬到这座山洞里。
那时是多么艰苦困难的岁月,胡主席每天的伙食只是稀粥和山笋,在洞内安放几块木板就算是床铺,床前一块摇摇晃晃的石板上,搁一台打字机,那就是办公桌。当山洪暴发的那些日子里,这个水的发源处汪洋一片,龟蛇之属昂首出没于洞内,只留下一块石头是干土,差可栖身。就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胡主席坚持领导越南人民革命,还抽时间翻译了《联共(布)党史》。在晴日,壮丽的崇山秀川,经常唤起他老人家的豪兴,或漫步于山麓,或垂钓于水滨,并且为山水命名:马克思山,列宁河;还在山洞里,依托钟乳石的自然形态,作了一些艺术雕刻。至今我们进入洞内仍可看到,那伟大的马克思像,娉婷而立的越南姑娘像,以及稚气宛然的小猴像,都还栩栩如生。
晨临清溪夜穴眠
黍粥鲜笋是美餐
片石跛案译党史
革命生涯足自甘(注)
这首诗也就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生活中写下的。一个多么博大乐观的心胸呵!
后来,我们在访问广西靖西县时,见到两位中国农民张其超和农有丰,使我们更详细地知道:就在那“晨临清溪夜穴眠”的岁月里,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革命家们同中国农民,一共四十八人,曾经相互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中最年长的是其超的父亲张廷维,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哥。当年胡主席和黎广波等同志在中国境内,为越南革命进行工作活动期间,张廷维等中国农民曾经掩护过他们,并且做了许多送信带路等事情。在那条“108”“109”国界碑附近的山道上,有那些中国农民的足迹,也有张其超的,他那时经常来往于靖西县和北坡村之间。
农有丰也是四十八人中的一个。他在农作之余是一个木偶戏艺人,曾以演唱木偶戏为掩护,同他的老姑母一起,为黎广波等越南革命家们做过通信联络、安全保卫等工作。越南和平恢复后,老姑母在年迈病逝前夕,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亲人:“如今越南(革命)胜利了,他们一定会来看我们的!”
张其超早已在土地改革后有了新居,我们却特地去寻访他家的旧址。旧址在村口半山腰上,低低的茅舍,门前有一棵须发飘拂的老榕树。利用这个靠近村口的方便地理条件,当年胡主席来往时可以不经过村街,避免被坏人发现。至今一些老人们谈起往事来,都还怀着崇敬的思念告诉我们:就在那棵大榕树下,胡主席如何乘着凉,吃着饭;如何同中国农民们话家常;如何疼爱孩子们。如今,那棵大榕树已长得更加枝茂叶荣,那些曾经受胡主席抚爱过的孩子们,也都一个个长成了英俊的青年。
一九五四年,张廷维因年老衰病去世。胡主席给张家寄来二十米绸料,作为对张廷维的奠幛,主席府还写信来慰问其超的母亲和其超。黎广波同志也写来了好几封信。他称呼“亲爱的其超侄”,自称“你的叔叔黎广波”。信中说,在阔别的年月里,他已经结婚,爱人是北坡村人,“就是你当年经常去送信的那个北坡村”,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大孩子在念初中……就像是亲叔侄之间叙家常,语气是多么亲切真挚!在另一封信里,他庆贺其超入了党,当了林业模范和社干部,勉励他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勤奋工作,不要骄傲自满……谆谆嘱咐,关怀之切,期望之殷胜过骨肉。
“……咱们家门前的那口井虽干枯了,但离村二里的那口井还是有水的……”
这是又一封信里的语句。因为张其超曾去信告诉,由于天旱庄稼长得不好,所以复信中有此鼓励,鼓励他挑水灌溉,并且用了一句中国成语:“人定胜天”。
这些,都不是一般的函件,而是一国的革命领导者,写给另一国普通群众的信,是随着岁月积累情感也更加深厚的体现。我在那棵大榕树下读着这些信,眼前浮现了一条道路:从越南河广县北坡村,到中国靖西县龙临镇。前几天我们就是走这条路过来的,其中有些地段本来没有道路,是当年越南革命家和中国农民们,用紧紧相连交错相印的脚步,共同踏出了一条新路。
我读完那些信,默默地仰望着那棵本固枝荣的大榕树,想起了曾经在这里同农民们话家常的,那位可敬的人民领袖;想起了“晨临清溪夜穴眠”的岁月;想起了前几天在北坡村访谒过的那座山洞。在那里,有滟碧的水,葱茏的山,那山水是以世界上最伟大人物的名字命名的:
马克思和列宁。
注:这是那首诗的译文,
是根据越南友人的口头翻译,
我把它写成中文的。译文未能
充分表达原作的精神,现在只
是暂译。第四句原意应是:“革
命者有这样的生活是很讲究
的喽!”
另见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
四日河内《新越华报》上《北
坡之行》一文内有此诗的中
译,特附记于此,以供参照:
晨出涧边暮归坡
黍粥笋汤常满锅
石案摇晃译党史
革命生活实在阔
该文作者附注说,“暮归坡”之
“坡”是替代原文“山洞”一词。


第6版()
专栏:


蓝曼
越南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时,曾把越南的麻精树苗赠与我国。现在凭祥一带的麻精树,已经很高了……含着南庵华山的风,披着红河岸边的露,把两千三百万人民的意
愿,深深栽进中国国土。这里有友谊的阳光,在每片树叶上凝聚。这里有团结的土壤,来培育长长的根须。树干挺挺伸向高处,钻透遮眼的云雾。绿叶镶满心上的小窗,永远清凉,冬青夏绿。清晨,人们走到树下,能听到越南鸡啼喔喔。傍晚,在树下停步,能望见越南炊烟缕缕。麻精树呀麻精树,中越人民情谊笃,风吹树叶声声响,像把知心话儿倾诉。


第6版()
专栏:


〔越南〕范能洪美吴集团的剑是罪恶的剑,罪恶的剑从广治屠杀到金瓯。鲜血啊,在大地上到处涌流,血债要用血来偿还,剑要用剑来还击。剑啊,你在哪里?勇士们的剑是战斗的武器,纯青的剑保卫着我们的心脏,我们要日夜磨炼它,使它永不生锈。丢掉手中的剑,一切歌声都将消亡。有人走在鲜花铺成的路上,把剑丢
弃,九年来枪枝丢在一旁,过去的耻辱也
全都忘记。是谁在那里无忧无虑地欢笑?被抛弃的剑啊,在伤心地哭泣!在丰盛的宴席上,我想起了野菜粥,欣赏着优美的“天鹅湖”,秘密的地
窖涌现在心间,我穿着漂亮的呢料衣服,想着那套棕
色的布衣——我知道我们的剑啊,它锐利不减当
年!
〔杜英译〕


第6版()
专栏:

一个红日又来临
〔越南南方〕青海一个青年人被捕,囚禁在山林深处;夜里听到声声瀑布,心肠都紧紧绞住。放哨的士兵走前去,眼睁睁地看着枷锁;好像有什么疑虑,正想向青年诉说。青年人在怀疑:他们又想怎样呢?然后把脸翻过去,假装正睡得入迷。士兵没有动弹,怎么听到树叶落?谁的声音像微风细叹:——你觉得饿不饿?一团冰冷的米饭,塞进青年手掌里。青年人回头看士兵已转身去。夜色早已落,士兵又走过,用手摇摇枷锁,耳语的声音直哆嗦:——你能够走动吗?去,去,咱们去!青年人犹豫地试探士兵的心意。——他们正睡得昏迷,去,去,咱们立即去;我不能在这里,跟喝血的人们在一起。呼吸般的细语,轻声地一句又一句;然后把手伸给青年,打开了铁链。青年人站起,把士兵搂在怀里;士兵无限欢喜,一行眼泪往下滴。晨雾逐渐散去,两人同爬上山岭;东方太阳升起,一个红日又来临。
〔罗凌译〕


第6版()
专栏:

小船〔越南〕梅文造
它不过是一只小船,用木头做成的,形状也很简陋。但不知为什么,它对于我,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去工作的路上,在每次娱乐中,这小船的形象一直跟随着我。好像出于一种朋友的情谊,甚至在睡梦中,它也跟随着我。
抗战时期,一次我信步走进河岸边的一家茅屋。主人夫妇俩看见我,默默无言。女人耷拉着两手坐着,凝视着一只破烂的小船,那一块块船板上全是斑斑点点的弹痕。男人咬着嘴唇,两只眼睛成了血红色。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看看我,吐出几句抑郁、苦恼的话:“你看,船被他们打成这个样子,我们还靠什么活下去?”
生活在“半年干半年水”、渠道密如蛛网的同塔梅(注一),没有小船真是天大的困难。我曾听许多人说:“同塔梅农民日常的生活就是:屋顶,米缸,小船。”小船对农民一生的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把秧苗运到田里,把稻子运回家,小船代替了农民沉重的挑担。想把椰子、香蕉、白菜卖给城市,小船帮助农民完成了运输任务,而且要超过挑担人五倍、十倍。打算去走亲戚、看朋友,小船是很好的交通工具,既快,又不累,还节省了车钱。“水涨时期”(阴历六月到十月),农民跳上船,靠着几张鱼网、几百鱼钩,扬起船帆可以安心地度过这段日子。
小船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如此的贡献;而在抗战中,小船更是同坚强、勇敢的人们一起,冲到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消灭敌人。
敌人来扫荡,小船护送老百姓疏散,避开敌人。部队行军,小船把枪支、弹药运到战场。水涨时期,小船变成了战船。每个战斗组一只小船,机枪放在船头,弹药放在船舱里。遇到敌人,船队展开,排成战斗队形。需要诱敌深入,或要包抄敌人后路,几只小船轻巧地掠过深河、浅渠、水田,打击敌人。小船和人民一起冲到前线,为部队接济弹药、粮食,并帮助把伤员、俘虏、战利品运到根据地。
如果部队被包围了,小船还可以解围,取得胜利。在美隆战斗中,某营坚持了一整天,仍没有摆脱敌人的包围。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包围圈越来越紧。从陆路撤退是不可能的,公路全被敌人占据了。田地水很深不能行军。撤出去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小船。战斗指挥部命令侦察员火速潜脱出去,发动群众用小船来支援。当天下午和晚上,几十只小船秘密划到战场,运送部队摆脱了包围圈。并用这些小船反攻敌人后背,消灭了很多敌人。
我们胜利了!几小时后,一只只小船从密密的渠道划到河里。船上摆得满满的全是人民慰劳战士的糕点、食品。约半天以后,小船把传单、消息、报纸传到了各个乡村。各地的群众和干部都享受着由小船带来的胜利的喜悦。
敌人猖狂的时候,常常冲到我们控制区的各个河道。于是人民和部队一起筑堤阻挡敌人。几百几千只小船,日夜运土运石头投到河心。遇到水急的河道,土刚投下去就被水冲跑了,群众就把土连同小船一起沉到河底,一只接连一只,重叠起来,保持住土石,拦住了流水。
抗战地区的集市日夜被轰炸,群众不能赶集,人们便驾着小船出来组成河上集市。每天夜里,几百只小船,每只船一盏灯,簇拥在水面上。灯光忽上忽下,相互重叠,远远望去,犹如一个花灯之夜。
通过在河内上映的、由南方解放阵线赠送的时事纪录片,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到,在不屈的南方人民的斗争中,小船所作出的贡献。小船渡干部过河,送解放军去战斗,保护群众避开美吴集团的扫荡,并且在河面上出现了由几百只小船组成的示威游行。
由于小船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威力,美吴集团比过去法国殖民者更加痛恨、更加残忍地对付小船。有时几百几千只小船一起被敌人烧掉。敌人和法国侵略军有着同样的思维逻辑:“破坏了小船就是破坏了一点南方人民斗争的有生力量。”
但是,敌人想错了。南方人民深谋远虑,不到水涨时期就先修船、泥船或重打新船。在梢树(注二)林中,在每排大船旁边就有一排小船。梢树林就是这样和时间一起屹立着。美国的炸弹和化学毒药是难以攻克的。无论过去和现在,南方的小船都永远不会离开我故乡人民的生活和长期而必胜的斗争。
(注一)同塔梅,越南南方
的一片平原。
(注二)梢树:一种用以做
船的坚实的树木。
〔冰谱译〕


第6版()
专栏:

相逢(越南〕梅文献


第6版()
专栏:

“晨临清溪夜穴眠”
——中越边界漫步
胡苏
这是越南人民敬爱的领袖胡志明主席写的一句诗。诗中写着“穴眠”,那是当年胡主席曾经住过北坡村深谷里的一座山洞。我们一行人去北坡村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访谒这座有历史意义的石窟。
北坡村属越南高平省边境河广县,村北高山顶上,是标立着“108”“109”国界碑的中越边界。山北边,就是我国广西僮族自治区的靖西县。
从河广县出发到北坡村,虽然只有九公里,可是要翻山越岭,山道十分崎岖,许多地段甚至无路可寻,泥泞遮住了乱石,我们骑的马在那些泞滑的乱石上踏过,一不小心马失前蹄,人就要从马背上摔下。尽管这样难走,可是一路上翠峦层迭巉岩傲岸,时或奇峰陡起直立天表,时或巨嶂雄踞宛如狮伏,行行止止却尽够你流连欣赏。这是现在修通了公路后,坐在汽车上风驰电掣而过所不能尽情领略的。
这种山野风光,越接近目的地越引人入胜。在山外见到过的那一弯流水,并不过分引人注目,进了山逆流而上,往崇岭深谷里走,那水势随山形而呈现的变化,可就奇丽多姿了。低凹处,浅水缓流,露出水中一簇簇玉笋似的黄土岩,好像林立在海上的许多陡峰危岛;深邃而且宽阔处,波光荡漾,清澈见底,简直是一面滟碧的湖;而在那湍急处,奔流从一座横卧的长崖上俯冲而下,吼声和气势胜如一批批编队急降的喷气式机群,灿烂耀目却又如同垂挂着珠光宝气的水晶帘。
“北坡”是音译,按当地土族语的原意是:水从发源处流到一定距离的地方。水从山发,山逐水奔,这里原是山水俪居的家乡。
到了北坡村,要去那座山洞,还得经过一道更为滟碧的河流,由于水宽而且深,我们是绕着山道过去的。
山,完全被丛生的灌木杂树遮蔽着,可以说没有道路,走一步要拨开一下牵蔓攀藤的虬枝密叶,否则,偶一不慎会陷入腐叶积压的深坑里。像这样荒山深谷,在当年法国殖民者严密侦伺的情况下,正好为革命者提供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居住地。那个山洞,就在林木葳蕤的深处,外人很难发现的地方。
胡志明主席于一九四一年年初从国外归来,住在这里。听说事先有一个中国农民,从靖西县过来,给住在北坡村的越南革命家黎广波送信。到了约定的日子,黎广波同志在山顶那块“109”国界碑附近,迎接了胡主席,先是送到村中农民杨大龙家暂住,几天以后才搬到这座山洞里。
那时是多么艰苦困难的岁月,胡主席每天的伙食只是稀粥和山笋,在洞内安放几块木板就算是床铺,床前一块摇摇晃晃的石板上,搁一台打字机,那就是办公桌。当山洪暴发的那些日子里,这个水的发源处汪洋一片,龟蛇之属昂首出没于洞内,只留下一块石头是干土,差可栖身。就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胡主席坚持领导越南人民革命,还抽时间翻译了《联共(布)党史》。在晴日,壮丽的崇山秀川,经常唤起他老人家的豪兴,或漫步于山麓,或垂钓于水滨,并且为山水命名:马克思山,列宁河;还在山洞里,依托钟乳石的自然形态,作了一些艺术雕刻。至今我们进入洞内仍可看到,那伟大的马克思像,娉婷而立的越南姑娘像,以及稚气宛然的小猴像,都还栩栩如生。
晨临清溪夜穴眠
黍粥鲜笋是美餐
片石跛案译党史
革命生涯足自甘(注)
这首诗也就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生活中写下的。一个多么博大乐观的心胸呵!
后来,我们在访问广西靖西县时,见到两位中国农民张其超和农有丰,使我们更详细地知道:就在那“晨临清溪夜穴眠”的岁月里,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革命家们同中国农民,一共四十八人,曾经相互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中最年长的是其超的父亲张廷维,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哥。当年胡主席和黎广波等同志在中国境内,为越南革命进行工作活动期间,张廷维等中国农民曾经掩护过他们,并且做了许多送信带路等事情。在那条“108”“109”国界碑附近的山道上,有那些中国农民的足迹,也有张其超的,他那时经常来往于靖西县和北坡村之间。
农有丰也是四十八人中的一个。他在农作之余是一个木偶戏艺人,曾以演唱木偶戏为掩护,同他的老姑母一起,为黎广波等越南革命家们做过通信联络、安全保卫等工作。越南和平恢复后,老姑母在年迈病逝前夕,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亲人:“如今越南(革命)胜利了,他们一定会来看我们的!”
张其超早已在土地改革后有了新居,我们却特地去寻访他家的旧址。旧址在村口半山腰上,低低的茅舍,门前有一棵须发飘拂的老榕树。利用这个靠近村口的方便地理条件,当年胡主席来往时可以不经过村街,避免被坏人发现。至今一些老人们谈起往事来,都还怀着崇敬的思念告诉我们:就在那棵大榕树下,胡主席如何乘着凉,吃着饭;如何同中国农民们话家常;如何疼爱孩子们。如今,那棵大榕树已长得更加枝茂叶荣,那些曾经受胡主席抚爱过的孩子们,也都一个个长成了英俊的青年。
一九五四年,张廷维因年老衰病去世。胡主席给张家寄来二十米绸料,作为对张廷维的奠幛,主席府还写信来慰问其超的母亲和其超。黎广波同志也写来了好几封信。他称呼“亲爱的其超侄”,自称“你的叔叔黎广波”。信中说,在阔别的年月里,他已经结婚,爱人是北坡村人,“就是你当年经常去送信的那个北坡村”,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大孩子在念初中……就像是亲叔侄之间叙家常,语气是多么亲切真挚!在另一封信里,他庆贺其超入了党,当了林业模范和社干部,勉励他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勤奋工作,不要骄傲自满……谆谆嘱咐,关怀之切,期望之殷胜过骨肉。
“……咱们家门前的那口井虽干枯了,但离村二里的那口井还是有水的……”
这是又一封信里的语句。因为张其超曾去信告诉,由于天旱庄稼长得不好,所以复信中有此鼓励,鼓励他挑水灌溉,并且用了一句中国成语:“人定胜天”。
这些,都不是一般的函件,而是一国的革命领导者,写给另一国普通群众的信,是随着岁月积累情感也更加深厚的体现。我在那棵大榕树下读着这些信,眼前浮现了一条道路:从越南河广县北坡村,到中国靖西县龙临镇。前几天我们就是走这条路过来的,其中有些地段本来没有道路,是当年越南革命家和中国农民们,用紧紧相连交错相印的脚步,共同踏出了一条新路。
我读完那些信,默默地仰望着那棵本固枝荣的大榕树,想起了曾经在这里同农民们话家常的,那位可敬的人民领袖;想起了“晨临清溪夜穴眠”的岁月;想起了前几天在北坡村访谒过的那座山洞。在那里,有滟碧的水,葱茏的山,那山水是以世界上最伟大人物的名字命名的:
马克思和列宁。
注:这是那首诗的译文,
是根据越南友人的口头翻译,
我把它写成中文的。译文未能
充分表达原作的精神,现在只
是暂译。第四句原意应是:“革
命者有这样的生活是很讲究
的喽!”
另见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
四日河内《新越华报》上《北
坡之行》一文内有此诗的中
译,特附记于此,以供参照:
晨出涧边暮归坡
黍粥笋汤常满锅
石案摇晃译党史
革命生活实在阔
该文作者附注说,“暮归坡”之
“坡”是替代原文“山洞”一词。


第6版()
专栏:


蓝曼
越南代表团来我国访问时,曾把越南的麻精树苗赠与我国。现在凭祥一带的麻精树,已经很高了……含着南庵华山的风,披着红河岸边的露,把两千三百万人民的意
愿,深深栽进中国国土。这里有友谊的阳光,在每片树叶上凝聚。这里有团结的土壤,来培育长长的根须。树干挺挺伸向高处,钻透遮眼的云雾。绿叶镶满心上的小窗,永远清凉,冬青夏绿。清晨,人们走到树下,能听到越南鸡啼喔喔。傍晚,在树下停步,能望见越南炊烟缕缕。麻精树呀麻精树,中越人民情谊笃,风吹树叶声声响,像把知心话儿倾诉。


第6版()
专栏:


〔越南〕范能洪美吴集团的剑是罪恶的剑,罪恶的剑从广治屠杀到金瓯。鲜血啊,在大地上到处涌流,血债要用血来偿还,剑要用剑来还击。剑啊,你在哪里?勇士们的剑是战斗的武器,纯青的剑保卫着我们的心脏,我们要日夜磨炼它,使它永不生锈。丢掉手中的剑,一切歌声都将消亡。有人走在鲜花铺成的路上,把剑丢
弃,九年来枪枝丢在一旁,过去的耻辱也
全都忘记。是谁在那里无忧无虑地欢笑?被抛弃的剑啊,在伤心地哭泣!在丰盛的宴席上,我想起了野菜粥,欣赏着优美的“天鹅湖”,秘密的地
窖涌现在心间,我穿着漂亮的呢料衣服,想着那套棕
色的布衣——我知道我们的剑啊,它锐利不减当
年!
〔杜英译〕


第6版()
专栏:

一个红日又来临
〔越南南方〕青海一个青年人被捕,囚禁在山林深处;夜里听到声声瀑布,心肠都紧紧绞住。放哨的士兵走前去,眼睁睁地看着枷锁;好像有什么疑虑,正想向青年诉说。青年人在怀疑:他们又想怎样呢?然后把脸翻过去,假装正睡得入迷。士兵没有动弹,怎么听到树叶落?谁的声音像微风细叹:——你觉得饿不饿?一团冰冷的米饭,塞进青年手掌里。青年人回头看士兵已转身去。夜色早已落,士兵又走过,用手摇摇枷锁,耳语的声音直哆嗦:——你能够走动吗?去,去,咱们去!青年人犹豫地试探士兵的心意。——他们正睡得昏迷,去,去,咱们立即去;我不能在这里,跟喝血的人们在一起。呼吸般的细语,轻声地一句又一句;然后把手伸给青年,打开了铁链。青年人站起,把士兵搂在怀里;士兵无限欢喜,一行眼泪往下滴。晨雾逐渐散去,两人同爬上山岭;东方太阳升起,一个红日又来临。
〔罗凌译〕


第6版()
专栏:

小船〔越南〕梅文造
它不过是一只小船,用木头做成的,形状也很简陋。但不知为什么,它对于我,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去工作的路上,在每次娱乐中,这小船的形象一直跟随着我。好像出于一种朋友的情谊,甚至在睡梦中,它也跟随着我。
抗战时期,一次我信步走进河岸边的一家茅屋。主人夫妇俩看见我,默默无言。女人耷拉着两手坐着,凝视着一只破烂的小船,那一块块船板上全是斑斑点点的弹痕。男人咬着嘴唇,两只眼睛成了血红色。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看看我,吐出几句抑郁、苦恼的话:“你看,船被他们打成这个样子,我们还靠什么活下去?”
生活在“半年干半年水”、渠道密如蛛网的同塔梅(注一),没有小船真是天大的困难。我曾听许多人说:“同塔梅农民日常的生活就是:屋顶,米缸,小船。”小船对农民一生的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把秧苗运到田里,把稻子运回家,小船代替了农民沉重的挑担。想把椰子、香蕉、白菜卖给城市,小船帮助农民完成了运输任务,而且要超过挑担人五倍、十倍。打算去走亲戚、看朋友,小船是很好的交通工具,既快,又不累,还节省了车钱。“水涨时期”(阴历六月到十月),农民跳上船,靠着几张鱼网、几百鱼钩,扬起船帆可以安心地度过这段日子。
小船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如此的贡献;而在抗战中,小船更是同坚强、勇敢的人们一起,冲到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消灭敌人。
敌人来扫荡,小船护送老百姓疏散,避开敌人。部队行军,小船把枪支、弹药运到战场。水涨时期,小船变成了战船。每个战斗组一只小船,机枪放在船头,弹药放在船舱里。遇到敌人,船队展开,排成战斗队形。需要诱敌深入,或要包抄敌人后路,几只小船轻巧地掠过深河、浅渠、水田,打击敌人。小船和人民一起冲到前线,为部队接济弹药、粮食,并帮助把伤员、俘虏、战利品运到根据地。
如果部队被包围了,小船还可以解围,取得胜利。在美隆战斗中,某营坚持了一整天,仍没有摆脱敌人的包围。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包围圈越来越紧。从陆路撤退是不可能的,公路全被敌人占据了。田地水很深不能行军。撤出去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小船。战斗指挥部命令侦察员火速潜脱出去,发动群众用小船来支援。当天下午和晚上,几十只小船秘密划到战场,运送部队摆脱了包围圈。并用这些小船反攻敌人后背,消灭了很多敌人。
我们胜利了!几小时后,一只只小船从密密的渠道划到河里。船上摆得满满的全是人民慰劳战士的糕点、食品。约半天以后,小船把传单、消息、报纸传到了各个乡村。各地的群众和干部都享受着由小船带来的胜利的喜悦。
敌人猖狂的时候,常常冲到我们控制区的各个河道。于是人民和部队一起筑堤阻挡敌人。几百几千只小船,日夜运土运石头投到河心。遇到水急的河道,土刚投下去就被水冲跑了,群众就把土连同小船一起沉到河底,一只接连一只,重叠起来,保持住土石,拦住了流水。
抗战地区的集市日夜被轰炸,群众不能赶集,人们便驾着小船出来组成河上集市。每天夜里,几百只小船,每只船一盏灯,簇拥在水面上。灯光忽上忽下,相互重叠,远远望去,犹如一个花灯之夜。
通过在河内上映的、由南方解放阵线赠送的时事纪录片,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到,在不屈的南方人民的斗争中,小船所作出的贡献。小船渡干部过河,送解放军去战斗,保护群众避开美吴集团的扫荡,并且在河面上出现了由几百只小船组成的示威游行。
由于小船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威力,美吴集团比过去法国殖民者更加痛恨、更加残忍地对付小船。有时几百几千只小船一起被敌人烧掉。敌人和法国侵略军有着同样的思维逻辑:“破坏了小船就是破坏了一点南方人民斗争的有生力量。”
但是,敌人想错了。南方人民深谋远虑,不到水涨时期就先修船、泥船或重打新船。在梢树(注二)林中,在每排大船旁边就有一排小船。梢树林就是这样和时间一起屹立着。美国的炸弹和化学毒药是难以攻克的。无论过去和现在,南方的小船都永远不会离开我故乡人民的生活和长期而必胜的斗争。
(注一)同塔梅,越南南方
的一片平原。
(注二)梢树:一种用以做
船的坚实的树木。
〔冰谱译〕


第6版()
专栏:

相逢(越南〕梅文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