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六合大队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带头劳动
群众称赞高凤志是不变样的“铁孩子”
十几年来,高凤志时刻不忘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时刻不忘在旧社会所受的阶级压迫之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保持着党的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紧密依靠阶级弟兄,建设着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本报哈尔滨十三日电 记者谭佩全报道:黑龙江省绥化县兴福公社六合大队党支部书记高凤志,十几年来始终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领导社员克勤克俭发展生产,成为社员群众在生产上和政治上的好榜样。
六合大队的社员们一谈起本队的成就,总是要称赞干部的带头作用。这个大队共有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二十四人,从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就坚持同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全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从未达到总工分数的百分之二。高凤志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后担任村长起,一直积极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在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的阶段内,他每年参加集体劳动的时间,平均都在二百三十八天以上。办起高级合作社后,高凤志兼职多了,是县的党代表和人民代表、公社党委委员,又是全国政协委员。虽然每年开会要占去一百多天时间,他仍能坚持劳动一百五十天左右;去年他外出开会和学习二百一十八天,还干了一百零九天活。
高凤志为什么能够长期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呢?这得从土地改革结束那年说起。当时刚二十五岁的高凤志,被群众选为村长。村长怎么当?还要不要参加劳动?成为他思想中的问题。他想起土改工作队里的那些“老八路”经常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等事迹,受到了启发。他想,自己过去是给地主扛活的,今天被群众选为干部,这不是当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劳动,那还行吗!同时,他看到有些人当上村干部以后参加劳动少了,群众看不惯,很有意见。他就更加警惕自己不要脱离群众,工作再忙也要参加劳动。往后在组织互助组的时候,他又受到了一次切身教育。当时有人不愿意和他插组,怕他工作多,没时间劳动,要别人替他种地。高凤志就决心坚持劳动,不多占群众的工。结果到秋天一算,高凤志不仅没有占别人的工,反而多挣了十二个工。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尽管工作担子更重了,许多日子往往要工作到深夜,他第二天还照常和社员一同下地。因此,群众亲切地称呼他是“铁孩子”。他谈起自己的体会时说:“只要不脱离劳动,全村的老少就不会拿我当外人。”鞭策这位“铁孩子”坚持带头劳动的,还有他自己向毛主席许下的保证,那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说出了心里话:“我要永远也不骄傲自满,永远响应党和您的号召,永远做一个农业生产上的带头人。”这句话一直成为高凤志在政治上和生产上起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的政治动力。
高凤志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到哪个队劳动,就服从哪个队领导,从来不摆什么干部架子。今年春天种地的时候,第二队大部分劳动力都忙着修建房屋,播种进度远远落在其他队后边。高凤志及时来到了第二队,帮助队委会调整了劳动组织以后,马上就跟社员一同下地播种,缺扶犁的就去扶犁,缺点种的就去点种,完全像本队的社员一样。有一天,队长告诉他,种包米的妇女队里,少一个刨坑的男劳力,不能继续点种。高凤志听了,二话没说就到妇女队里刨起坑来。夏锄期间,高凤志在第三队铲地。领工员发现有一根半截垅没铲,就顺口招呼一声:“下边上来个人,铲这半截垅!”高凤志立即扛起锄头去铲那半截垅。高凤志长期以来就是这样老老实实地参加劳动,和社员同出同归,同评工同记分。他常说:“干就要顶一个,干活就要像个干活的样子。”他认为那种在劳动中打个零、接个短、晚点来、早点走的人,不是真心实意参加劳动,是不受社员欢迎的。
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高凤志认为这是当干部应有的责任。他自己就经常到困难较多的第五生产队去劳动,甚至刚从外面开会回来,也要先到五队地里看看。有一次,看到五队种地质量不太好,他顾不得休息,就立即下地参加点种。他家离五队有两三里路,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上工先到,下工晚走,十分认真地干活。这种作风鼓舞了五队社员克服困难、搞好生产的信心。去年,这个队平均亩产比一九六一年提高百分之四十六,社员生活显著提高,赶上了全大队的中等水平。五队队长潘学胜说:“要不是老高来这个队,我们得叫别的队越甩越远。”
十多年来,田间地头就是高凤志的办公场所。他对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一致性体会得深,也做得好。他说,很多事情哪怕开会研究得再好,不亲自到生产队干活,心里就是没有底,解决问题也没有把握;只要一到生产队和社员一起干活谈心,就觉得头清眼亮,有如“心开两扇门”。今年他在第三队参加夏锄,发现铲地质量好坏不一。他想,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今年的收成,而且也会损伤那些一向重视质量的社员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应当向社员讲清道理,介绍经验。于是他下地时带着刊有双城县公正公社爱乡大队建立田间责任制经验的报纸,利用地头休息时间,组织读报讨论。在他和县委工作组的帮助下,这个队很快就建立了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间责任制。同时,他发现铲地质量较差的社员中,不少是青年人,就动员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随时传授技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教互学,互相督促,人人关心作业质量的风气,推动了第三队的夏锄生产。后来,高凤志又到其他队去,一边劳动,一边推广这项经验,收到了好效果。
这几年,六合大队的青年人正在逐渐接替他们父兄的岗位。但是他们多数人是在新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不知道创业的艰辛,因此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不够踏实。高凤志就利用劳动间隙,向青年社员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他常常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十岁给地主放猪,十二岁开始给地主扛活。那时,晴天下地,雨天放马,终年累月不得休息,而且食不饱腹,衣不蔽体,还经常挨打受骂。有一次,他一个人去铲地,由于劳累过度,歇息时在地头睡着了,地主就痛打他一顿,连饭也不给吃。他常常掀开衣服,让青年人看看身上的伤疤。高凤志就是这样不懈地教育青年社员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鼓励他们好好劳动,做可靠的接班人。有人说:“老高,你干啥总讲过去的苦?今天不是不苦了吗?”高凤志说:“为什么不讲?想到过去的苦,才感到今天的甜,不讲就要忘本。”
高凤志本人就是被社员称为“穷人翻身没忘本”的榜样。他虽然是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当选为劳动模范,文艺部门还以他和别人的模范事迹为背景编成了话剧,摄成了电影《春风吹到诺敏河》,可是他还一直保持着勤劳俭朴的本色。每当出外为集体办事,他总是能赶回来吃饭就赶回来,实在赶不回来时,也是有粗粮不吃细粮,有贱的不吃贵的。在外住宿,也总是有便铺不住房间,有火炕不租行李,有小店不住旅馆,尽量为集体节省。群众称赞他说:“我们的‘铁孩子’没变样!”
工作与劳动的矛盾,在高凤志的身上也是有的。但他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这一矛盾的经验。一是坚持党支部和大队管委会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许多事根据支部大会决议,分工负责去办,日常行政工作由大队具体负责,支部书记主要抓思想政治工作,抓关键问题。二是发挥生产队干部的主动性,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提高领导水平。三是尽量少开会,必须开的会,都有专人作准备,重大问题事先个别酝酿,以缩短会议时间。研究工作的会,尽量大会小开,长会短开,可开可不开的就不开,能利用午间晚上开的就不占用劳动时间。四是干部参加劳动有规划,有检查。三个大队干部都因人制宜地规定了全年参加劳动的指标,每个季节又根据农活忙闲和工作中心作短期安排。


第2版()
专栏:短评

永不生锈
有这样一种铁制的工具:粗壮的铁棍上刻着螺旋纹,旁边有一个手摇的铁把子。摇动铁把子,铁棍就可以向上伸长。汽车轮子坏了,要修理,先要用这种工具把车身抬起来。房梁快折断了,要修理,也先要用这种工具,把一根木材抬到适当的高度去顶住梁。工人们把这工具叫做“千斤顶”;黑龙江农民把这工具叫做“铁孩子”。绥化福兴公社六合大队的社员们,亲切地用“铁孩子”来称呼他们热爱的党支部书记高凤志。
高凤志的确是这样一个“铁孩子”:紧紧地依靠着阶级弟兄,肩负着社会主义的千斤重担,领导着集体经济步步上升。他还是一个长期不锈的“铁孩子”: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结束后被群众选为干部以来,经历了十五年的风风雨雨,立场总是坚定不移的,斗志总是昂扬向上的。十几年了,六合村的老农民提起高凤志来,总是满意地说:“我们的‘铁孩子’没变样!”
这个“铁孩子”为什么不生锈?并不是保藏在真空的瓶子里,并不是没有任何潮湿的空气侵蚀,而是因为他有一样防锈剂——十几年来一直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刚当村长的时候,还要不要劳动?在他思想里就经过一番斗争。内心斗争的结果,划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界限:人民的干部,不是旧社会的“官”。当干部是给人民当勤务员,不劳动那还行?后来,当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公社化以后当了党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他参加集体劳动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了。他常常警惕自己:脱离劳动就要脱离群众,工作再忙也要参加劳动。“千斤顶”如果离开了坚实的土地,那还怎能顶起千斤重担呢?
事情摆得很明显:一个集体生产单位的干部,要不要在集体劳动中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做一个积极的劳动者,这是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上的问题,也就是要不要革命到底的问题。高凤志看得很清楚:“只要不脱离劳动,全村的老少就不会拿我当外人。”群众心目中的“外人”,这对一个革命干部来说,是多么可耻又多么可怕的一个字眼啊!如果被自己的阶级弟兄看作“外人”,那又会被什么人看成“自己人”呢?我们的革命的一个目标,就是劳动者反对不劳而食的剥削者。一个基层干部,需要离开生产劳动来做的工作只占一小部分时间,大部分时间是能参加劳动的,许多工作是可以在劳动中间做的。如果能劳动而不劳动,怎能和劳动者一起把革命进行到底呢?
干部参加劳动,“就要像个干活的样子”。这也是高凤志常说的话。他长期以来就是老老实实地参加劳动,和社员同出、同归、同评工、同记分。他不是装装样子干点零活,而是带头“顶架干活”,把最要紧、最困难的任务担当起来。“千斤顶”长期不用,或者只当一块普通的铁,不转动螺丝,不担当重任,就难免生锈。时常转动螺丝,担当重任,就不会生锈。
“铁孩子”高凤志还有两样防锈剂:一是牢记在旧社会受的苦难;一是牢记自己对毛主席作过的保证:永远也不骄傲自满,永远响应党和您的号召,永远作一个农业生产上的带头人。
愿高凤志同志和每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都能按照这些“永远……”去做,坚持不懈。这样做,每个人都会成为永不生锈的“铁孩子”。


第2版()
专栏:

哪个担子重就拣哪个挑 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
丘炳生到后进队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据新华社南昌电 江西丰城县小港公社潭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丘炳生,带头到困难多、生产落后的鱼鱼山生产队参加劳动,领导社员积极发展生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使这个队改变了落后面貌。今年,这个队栽种的早稻又长得很好,从目前的出穗情况看,如果今后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预计产量又将比去年高。
鱼鱼山生产队是潭溪大队生产条件最差的一个队,地势低洼,土质贫瘠,经常发生内涝。因此,有些社员的思想不太稳定。为帮助这个队改变落后面貌,一九六一年,丘炳生就把这个生产队作为自己的劳动基地。他在这里,不仅和社员一块劳动,还专拣重活、苦活、脏活干。这一年,鱼鱼山又发生了雨涝,但社员却比较安心了。
这件事,给了丘炳生很大的启示,他想,一个干部光是一般地参加劳动是不够的,还应该到最困难的地方,拣最重的活干。从此,他在劳动中,哪个担子重就拣哪个担子挑,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
去年,正当早稻快要收割时,鱼鱼山生产队遭到一场特大洪水,把全部禾苗都浸死了。丘炳生毫不动摇地和群众一道,积极设法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千方百计地促使晚稻增产。结果,全队晚稻获得了大丰收,一季收成赶上了常年全年的水平;同时,集体副业收入也有很大增长。这年,每个劳动日值比上年有较大的增加。


第2版()
专栏:

内务部向各地民政部门发出通知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纪念“八一”
新华社十三日讯 内务部最近向各地民政部门发出关于纪念“八一”建军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尽可能地以县(市)、公社或者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召开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的积极分子会、代表会或者座谈会,表扬他们当中的好人好事,鼓励他们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维护集体经济的利益,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积极作用。同时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广泛地进行拥军优属的宣传教育,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通知还要求省、专区特别是县、市的民政部门,在“八一”前后组织力量对优抚工作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特别要深入到优抚对象较多、工作基础薄弱的地区进行检查。经过检查,使应当享受优待的优抚对象都能得到相应的优待和照顾。在灾区和夏收很少的地区,应当发放临时补助款和采取其他的优待方法,切实帮助有困难的烈属、军属、残废军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对复员、退伍安置工作也要进行检查,同时要对今年的复员、退伍安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通知要求有驻军的地方,同驻军举行联欢、座谈等纪念活动,并征求部队对地方工作特别是拥军优属工作的意见。对部队提出的意见要认真地研究处理,借以改进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第2版()
专栏:

中共代表团离京赴莫斯科新闻影片今起上映
同时上映首都热烈欢迎被苏联无理要求召回的五位同志的实况
新华社十三日讯 邓小平同志和彭真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中苏两党会谈的新闻片明天起将在北京上映。
这部新闻片被列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简报》第二十九号中。影片报道了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时在飞机场上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部门负责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使节热烈欢送的情况。
《新闻简报》第二十九号还介绍了首都七千多人热烈欢迎被苏联无理要求召回的五位同志的实况。《新闻简报》第二十九号即将在全国各地上映。


第2版()
专栏:

海防线上警觉的人民
——平阳县大渔湾人民全歼美蒋武装特务记
顾国璞 汪送德 任兆英
六月二十七日,有一股美蒋武装特务共十一人,在浙江省平阳县大渔湾偷渡登陆。这股武装特务一爬上海岸,就被当地警觉的人民发现。民兵们、社员们立即带着武器和柴刀、扁担、锄头,从四面八方涌向武装特务们躲藏的地点。结果,武装特务登陆后只几个小时,就被全歼在离海岸只一千多米的山腰上。
大渔湾是闽浙交界处的一个小海湾,上了岸就是丛山峻岭,而且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美蒋武装特务就是挑选了这个“有利”的地点来登陆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沿海地区到处都是警觉的人民,广大群众对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匪帮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美蒋武装特务在这里同样找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隙。
这一股美蒋武装特务是在六月二十七日拂晓前偷偷地爬上岸来的。他们穿着伪制的人民解放军服装,一上岸就向丛山里钻。可是当太阳一出来,他们的踪迹就被当地人民发现了。
这天清晨,大渔湾半垟公社民兵连副连长、金鸡笼生产队队长苏旺巢,正扛着锄头下地去。他走到一条山脊上,忽然发现远处的枫树下,有个穿着解放军服装的人在走动。这个人行动慌张,立刻引起了苏旺巢的怀疑。苏旺巢正走到三岔路口,他揣摩了一会,决定丢开上地劳动的那条路不走,爬到一处较高的地方去仔细观察。细心的苏旺巢越看越觉得这个人的神情气概完全不像解放军军人的样子。他立即想到,去年广东曾消灭过九股美蒋武装特务,这个人是否是伪装成解放军从海上爬上来的?如果是坏人,可不能把他轻易放过。他决定去盘问一下,就大步上前迎着这个人问道:“同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问问得这个“解放军”更加慌张起来,他连连摇着头说:“听不懂!”就赶紧走开了。
苏旺巢越加怀疑起来,这时,正好另一个社员叶治然走了过来。苏旺巢把他的怀疑告诉了叶治然,他们决定立即把这些情况报告公社,同时严密监视这个可疑的人。他们刚往回走,又发现在一处树丛中还坐着三个垂头丧气的解放军打扮的人。这三个家伙远远看见有人走来,就慌张地赶紧站起来想躲开。苏旺巢和叶治然这时肯定他们不是好人,暂时不去惊动他们,两人假装没有看见,一前一后往回走。走过苏旺巢的父亲苏宗春劳动的田边时,苏旺巢悄悄把发现的情况告诉了父亲,他叫父亲注意监视这四个人。走到家门口,他又叫妻子把羊牵到山上去假装放羊,看着这伙人向哪里走。苏旺巢的妈妈在一旁听见有坏人在山上,怕媳妇一人对付不了,也同媳妇一道上了山。
苏旺巢安排好家里人盯住敌人,就同叶治然两人一个劲地向公社跑去。半路上,老社员苏宗林看见他们两人面色有异,再一看,四个不三不四的人正慌慌张张地往山上走去,也警觉起来。他赶紧提醒苏旺巢走小路,不要给这伙人发觉。苏旺巢经他提醒,就同叶治然分成两路奔向公社。
苏旺巢这一家,过去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解放后生活才一天天好起来。他们对敌人有着刻骨的仇恨,对祖国对党无限热爱。他们全家老小虽然手无寸铁,对这些美蒋武装特务却毫不惧怕。他们担心的只是怕敌人跑了。苏旺巢一路上跑得急,他的父母和妻子在山上也等得着急。他们眼看着这四个家伙一会儿就转过一个山坡不见了。和他们一道眼睁睁地盯着这四个武装特务的老社员苏宗林也着急起来。苏宗春和苏宗林两个老人一商量,决定每人带把柴刀跟踪追上去。他们不顾山高路陡,绕着近道,跳过一块块番薯地,一直往山上跑。直到他们发现这四个特务正躲在山沟里睡觉,才放下心来。
在苏旺巢的父母妻子和老社员苏宗林一道监视这股武装特务的时候,当地人民公社、公安机关和边防部队不断接到有美蒋武装特务登陆的情报:三个到海滩去拾海蛎的小女孩发现了一艘橡皮艇;社员许益金在山上拾到了这股武装特务丢下的背包和两面国民党党旗;有人报告说看到了一股奇怪的“解放军”;苏旺巢和叶治然更带来了有关这股武装特务的详细消息。顿时,有美蒋武装特务登陆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全公社各个村庄。民兵们互相传告着:“海贼(当地人民把武装特务叫“海贼”)来了!抓海贼去!”纷纷奔向武装特务们躲藏的地点。苏旺巢和公社主任陈松带着民兵从三面包围上来,在金鸡笼山前山后全放上了哨。社员们不分男女老幼也都赶来了,金鸡笼这个只有十六户人家共五十九个人的小村子,这时拿着柴刀、棍棒、扁担赶来捉特务的就有三十八人,连十一二岁的小孩也带着柴刀赶来了。在解放前受尽苦难双目失明的六十二岁的老社员叶治潘,听说蒋介石卖国贼又派人来捣乱,他气得跳起来,硬要摸索着上山去。大家好容易拦住了他,老人对着青年人说,“我摸不上去,你们代劳吧!给我好好教训教训这班海贼!”
这时,在武装特务们躲藏的山上到处都是前来搜捕的群众。“缴枪不杀”“别再给蒋介石卖命”“别替美帝国主义送死”的喊话声震动山谷。躲在山沟里的这股武装特务的“参谋长”杨廷尧和三个“中队长”吓得心惊胆战,眼见无路可走,只好举起双手向人民投降。
在金鸡笼发现“海贼”的消息,这时也传遍了附近的另外三个公社。各公社民兵迅速集合起来,从四面八方涌向金鸡笼。离金鸡笼十多里的赤溪公社的民兵,以常备不懈、行动迅速闻名浙江全省。当天上午七时许,这个公社的基干民兵连得到公社民兵营出击歼敌的命令。立刻,正往田里送粪的社员放下粪桶,铁匠丢下手里的铁锤,理发员收起剃刀,他们扛起步枪、机枪就奔向集合地点。这个民兵连分为两路,迅速地向金鸡笼插进。当他们来到金鸡笼山下时,半垟公社的民兵已经活捉了四个美蒋特务。他们听说还有七个敌人躲藏在山上,就急忙跟着半垟公社的民兵赶去包围敌人。附近中墩、龙山公社的民兵也赶来了,各公社的民兵分成十路,把这座山团团围困起来,在边防部队军官的指挥下,民兵们分段进行搜索。赤溪公社民兵杨乃党和一个边防战士发现一个岩洞里躲藏着一个特务,两人就抢上去抓住他的手,缴了这个特务“大队长”叶崇智的枪,把他押下山来。
这股武装特务是蒋匪帮“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派遣的,番号是“反共挺进军第三十一支队”,共由十一名武装特务组成。他们登上岸后刚爬到半山腰,没想到在这距海岸只有一千多米的地方,就落入了人民设下的天罗地网,而且仅在数小时内就被全部歼灭。
当被擒的武装特务们一个个从岩洞里爬出来举手向我军民投降的时候,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手执武器的人民,吓得他们个个发抖,有的特务说:“真没想到你们发现得这么早、来得这么快,有这么多民兵!”
现在,大渔湾沿岸的军民在全歼这股美蒋武装特务后,比过去更加警觉了。民兵们利用生产间隙在加紧练武,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边防军和民兵的巡逻队,在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哗哗声中出发了,他们不分昼夜,不顾风雨,警惕地守卫在祖国的海防线上,随时准备给胆敢再来窜扰的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
(新华社杭州十三日电)(附图片)
歼灭美蒋武装特务的立功人员代表。自左至右:边防部队战士章棉生、公安部队战士陈恒久、平阳县半垟公社民兵连副连长苏旺巢、平阳县赤溪公社民兵杨乃党、边防部队六连指导员张兰生、平阳县中墩公社王家山大队民兵连长王才鍫。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浙江地区边防部队战士正在押送被捕获的美蒋武装特务“反共挺进军第三十一支队”“参谋长”杨廷尧等人。
李西望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六合大队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带头劳动
群众称赞高凤志是不变样的“铁孩子”
十几年来,高凤志时刻不忘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时刻不忘在旧社会所受的阶级压迫之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保持着党的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紧密依靠阶级弟兄,建设着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本报哈尔滨十三日电 记者谭佩全报道:黑龙江省绥化县兴福公社六合大队党支部书记高凤志,十几年来始终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领导社员克勤克俭发展生产,成为社员群众在生产上和政治上的好榜样。
六合大队的社员们一谈起本队的成就,总是要称赞干部的带头作用。这个大队共有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二十四人,从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就坚持同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全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从未达到总工分数的百分之二。高凤志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后担任村长起,一直积极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在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的阶段内,他每年参加集体劳动的时间,平均都在二百三十八天以上。办起高级合作社后,高凤志兼职多了,是县的党代表和人民代表、公社党委委员,又是全国政协委员。虽然每年开会要占去一百多天时间,他仍能坚持劳动一百五十天左右;去年他外出开会和学习二百一十八天,还干了一百零九天活。
高凤志为什么能够长期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呢?这得从土地改革结束那年说起。当时刚二十五岁的高凤志,被群众选为村长。村长怎么当?还要不要参加劳动?成为他思想中的问题。他想起土改工作队里的那些“老八路”经常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等事迹,受到了启发。他想,自己过去是给地主扛活的,今天被群众选为干部,这不是当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劳动,那还行吗!同时,他看到有些人当上村干部以后参加劳动少了,群众看不惯,很有意见。他就更加警惕自己不要脱离群众,工作再忙也要参加劳动。往后在组织互助组的时候,他又受到了一次切身教育。当时有人不愿意和他插组,怕他工作多,没时间劳动,要别人替他种地。高凤志就决心坚持劳动,不多占群众的工。结果到秋天一算,高凤志不仅没有占别人的工,反而多挣了十二个工。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尽管工作担子更重了,许多日子往往要工作到深夜,他第二天还照常和社员一同下地。因此,群众亲切地称呼他是“铁孩子”。他谈起自己的体会时说:“只要不脱离劳动,全村的老少就不会拿我当外人。”鞭策这位“铁孩子”坚持带头劳动的,还有他自己向毛主席许下的保证,那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说出了心里话:“我要永远也不骄傲自满,永远响应党和您的号召,永远做一个农业生产上的带头人。”这句话一直成为高凤志在政治上和生产上起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的政治动力。
高凤志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到哪个队劳动,就服从哪个队领导,从来不摆什么干部架子。今年春天种地的时候,第二队大部分劳动力都忙着修建房屋,播种进度远远落在其他队后边。高凤志及时来到了第二队,帮助队委会调整了劳动组织以后,马上就跟社员一同下地播种,缺扶犁的就去扶犁,缺点种的就去点种,完全像本队的社员一样。有一天,队长告诉他,种包米的妇女队里,少一个刨坑的男劳力,不能继续点种。高凤志听了,二话没说就到妇女队里刨起坑来。夏锄期间,高凤志在第三队铲地。领工员发现有一根半截垅没铲,就顺口招呼一声:“下边上来个人,铲这半截垅!”高凤志立即扛起锄头去铲那半截垅。高凤志长期以来就是这样老老实实地参加劳动,和社员同出同归,同评工同记分。他常说:“干就要顶一个,干活就要像个干活的样子。”他认为那种在劳动中打个零、接个短、晚点来、早点走的人,不是真心实意参加劳动,是不受社员欢迎的。
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高凤志认为这是当干部应有的责任。他自己就经常到困难较多的第五生产队去劳动,甚至刚从外面开会回来,也要先到五队地里看看。有一次,看到五队种地质量不太好,他顾不得休息,就立即下地参加点种。他家离五队有两三里路,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上工先到,下工晚走,十分认真地干活。这种作风鼓舞了五队社员克服困难、搞好生产的信心。去年,这个队平均亩产比一九六一年提高百分之四十六,社员生活显著提高,赶上了全大队的中等水平。五队队长潘学胜说:“要不是老高来这个队,我们得叫别的队越甩越远。”
十多年来,田间地头就是高凤志的办公场所。他对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一致性体会得深,也做得好。他说,很多事情哪怕开会研究得再好,不亲自到生产队干活,心里就是没有底,解决问题也没有把握;只要一到生产队和社员一起干活谈心,就觉得头清眼亮,有如“心开两扇门”。今年他在第三队参加夏锄,发现铲地质量好坏不一。他想,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今年的收成,而且也会损伤那些一向重视质量的社员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应当向社员讲清道理,介绍经验。于是他下地时带着刊有双城县公正公社爱乡大队建立田间责任制经验的报纸,利用地头休息时间,组织读报讨论。在他和县委工作组的帮助下,这个队很快就建立了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间责任制。同时,他发现铲地质量较差的社员中,不少是青年人,就动员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随时传授技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教互学,互相督促,人人关心作业质量的风气,推动了第三队的夏锄生产。后来,高凤志又到其他队去,一边劳动,一边推广这项经验,收到了好效果。
这几年,六合大队的青年人正在逐渐接替他们父兄的岗位。但是他们多数人是在新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不知道创业的艰辛,因此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不够踏实。高凤志就利用劳动间隙,向青年社员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他常常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十岁给地主放猪,十二岁开始给地主扛活。那时,晴天下地,雨天放马,终年累月不得休息,而且食不饱腹,衣不蔽体,还经常挨打受骂。有一次,他一个人去铲地,由于劳累过度,歇息时在地头睡着了,地主就痛打他一顿,连饭也不给吃。他常常掀开衣服,让青年人看看身上的伤疤。高凤志就是这样不懈地教育青年社员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鼓励他们好好劳动,做可靠的接班人。有人说:“老高,你干啥总讲过去的苦?今天不是不苦了吗?”高凤志说:“为什么不讲?想到过去的苦,才感到今天的甜,不讲就要忘本。”
高凤志本人就是被社员称为“穷人翻身没忘本”的榜样。他虽然是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当选为劳动模范,文艺部门还以他和别人的模范事迹为背景编成了话剧,摄成了电影《春风吹到诺敏河》,可是他还一直保持着勤劳俭朴的本色。每当出外为集体办事,他总是能赶回来吃饭就赶回来,实在赶不回来时,也是有粗粮不吃细粮,有贱的不吃贵的。在外住宿,也总是有便铺不住房间,有火炕不租行李,有小店不住旅馆,尽量为集体节省。群众称赞他说:“我们的‘铁孩子’没变样!”
工作与劳动的矛盾,在高凤志的身上也是有的。但他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这一矛盾的经验。一是坚持党支部和大队管委会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许多事根据支部大会决议,分工负责去办,日常行政工作由大队具体负责,支部书记主要抓思想政治工作,抓关键问题。二是发挥生产队干部的主动性,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提高领导水平。三是尽量少开会,必须开的会,都有专人作准备,重大问题事先个别酝酿,以缩短会议时间。研究工作的会,尽量大会小开,长会短开,可开可不开的就不开,能利用午间晚上开的就不占用劳动时间。四是干部参加劳动有规划,有检查。三个大队干部都因人制宜地规定了全年参加劳动的指标,每个季节又根据农活忙闲和工作中心作短期安排。


第2版()
专栏:短评

永不生锈
有这样一种铁制的工具:粗壮的铁棍上刻着螺旋纹,旁边有一个手摇的铁把子。摇动铁把子,铁棍就可以向上伸长。汽车轮子坏了,要修理,先要用这种工具把车身抬起来。房梁快折断了,要修理,也先要用这种工具,把一根木材抬到适当的高度去顶住梁。工人们把这工具叫做“千斤顶”;黑龙江农民把这工具叫做“铁孩子”。绥化福兴公社六合大队的社员们,亲切地用“铁孩子”来称呼他们热爱的党支部书记高凤志。
高凤志的确是这样一个“铁孩子”:紧紧地依靠着阶级弟兄,肩负着社会主义的千斤重担,领导着集体经济步步上升。他还是一个长期不锈的“铁孩子”: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结束后被群众选为干部以来,经历了十五年的风风雨雨,立场总是坚定不移的,斗志总是昂扬向上的。十几年了,六合村的老农民提起高凤志来,总是满意地说:“我们的‘铁孩子’没变样!”
这个“铁孩子”为什么不生锈?并不是保藏在真空的瓶子里,并不是没有任何潮湿的空气侵蚀,而是因为他有一样防锈剂——十几年来一直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刚当村长的时候,还要不要劳动?在他思想里就经过一番斗争。内心斗争的结果,划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界限:人民的干部,不是旧社会的“官”。当干部是给人民当勤务员,不劳动那还行?后来,当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公社化以后当了党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他参加集体劳动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了。他常常警惕自己:脱离劳动就要脱离群众,工作再忙也要参加劳动。“千斤顶”如果离开了坚实的土地,那还怎能顶起千斤重担呢?
事情摆得很明显:一个集体生产单位的干部,要不要在集体劳动中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做一个积极的劳动者,这是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上的问题,也就是要不要革命到底的问题。高凤志看得很清楚:“只要不脱离劳动,全村的老少就不会拿我当外人。”群众心目中的“外人”,这对一个革命干部来说,是多么可耻又多么可怕的一个字眼啊!如果被自己的阶级弟兄看作“外人”,那又会被什么人看成“自己人”呢?我们的革命的一个目标,就是劳动者反对不劳而食的剥削者。一个基层干部,需要离开生产劳动来做的工作只占一小部分时间,大部分时间是能参加劳动的,许多工作是可以在劳动中间做的。如果能劳动而不劳动,怎能和劳动者一起把革命进行到底呢?
干部参加劳动,“就要像个干活的样子”。这也是高凤志常说的话。他长期以来就是老老实实地参加劳动,和社员同出、同归、同评工、同记分。他不是装装样子干点零活,而是带头“顶架干活”,把最要紧、最困难的任务担当起来。“千斤顶”长期不用,或者只当一块普通的铁,不转动螺丝,不担当重任,就难免生锈。时常转动螺丝,担当重任,就不会生锈。
“铁孩子”高凤志还有两样防锈剂:一是牢记在旧社会受的苦难;一是牢记自己对毛主席作过的保证:永远也不骄傲自满,永远响应党和您的号召,永远作一个农业生产上的带头人。
愿高凤志同志和每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都能按照这些“永远……”去做,坚持不懈。这样做,每个人都会成为永不生锈的“铁孩子”。


第2版()
专栏:

哪个担子重就拣哪个挑 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
丘炳生到后进队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据新华社南昌电 江西丰城县小港公社潭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丘炳生,带头到困难多、生产落后的鱼鱼山生产队参加劳动,领导社员积极发展生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使这个队改变了落后面貌。今年,这个队栽种的早稻又长得很好,从目前的出穗情况看,如果今后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预计产量又将比去年高。
鱼鱼山生产队是潭溪大队生产条件最差的一个队,地势低洼,土质贫瘠,经常发生内涝。因此,有些社员的思想不太稳定。为帮助这个队改变落后面貌,一九六一年,丘炳生就把这个生产队作为自己的劳动基地。他在这里,不仅和社员一块劳动,还专拣重活、苦活、脏活干。这一年,鱼鱼山又发生了雨涝,但社员却比较安心了。
这件事,给了丘炳生很大的启示,他想,一个干部光是一般地参加劳动是不够的,还应该到最困难的地方,拣最重的活干。从此,他在劳动中,哪个担子重就拣哪个担子挑,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
去年,正当早稻快要收割时,鱼鱼山生产队遭到一场特大洪水,把全部禾苗都浸死了。丘炳生毫不动摇地和群众一道,积极设法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千方百计地促使晚稻增产。结果,全队晚稻获得了大丰收,一季收成赶上了常年全年的水平;同时,集体副业收入也有很大增长。这年,每个劳动日值比上年有较大的增加。


第2版()
专栏:

内务部向各地民政部门发出通知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纪念“八一”
新华社十三日讯 内务部最近向各地民政部门发出关于纪念“八一”建军节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尽可能地以县(市)、公社或者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召开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的积极分子会、代表会或者座谈会,表扬他们当中的好人好事,鼓励他们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维护集体经济的利益,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积极作用。同时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广泛地进行拥军优属的宣传教育,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通知还要求省、专区特别是县、市的民政部门,在“八一”前后组织力量对优抚工作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特别要深入到优抚对象较多、工作基础薄弱的地区进行检查。经过检查,使应当享受优待的优抚对象都能得到相应的优待和照顾。在灾区和夏收很少的地区,应当发放临时补助款和采取其他的优待方法,切实帮助有困难的烈属、军属、残废军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对复员、退伍安置工作也要进行检查,同时要对今年的复员、退伍安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通知要求有驻军的地方,同驻军举行联欢、座谈等纪念活动,并征求部队对地方工作特别是拥军优属工作的意见。对部队提出的意见要认真地研究处理,借以改进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第2版()
专栏:

中共代表团离京赴莫斯科新闻影片今起上映
同时上映首都热烈欢迎被苏联无理要求召回的五位同志的实况
新华社十三日讯 邓小平同志和彭真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中苏两党会谈的新闻片明天起将在北京上映。
这部新闻片被列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简报》第二十九号中。影片报道了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时在飞机场上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部门负责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使节热烈欢送的情况。
《新闻简报》第二十九号还介绍了首都七千多人热烈欢迎被苏联无理要求召回的五位同志的实况。《新闻简报》第二十九号即将在全国各地上映。


第2版()
专栏:

海防线上警觉的人民
——平阳县大渔湾人民全歼美蒋武装特务记
顾国璞 汪送德 任兆英
六月二十七日,有一股美蒋武装特务共十一人,在浙江省平阳县大渔湾偷渡登陆。这股武装特务一爬上海岸,就被当地警觉的人民发现。民兵们、社员们立即带着武器和柴刀、扁担、锄头,从四面八方涌向武装特务们躲藏的地点。结果,武装特务登陆后只几个小时,就被全歼在离海岸只一千多米的山腰上。
大渔湾是闽浙交界处的一个小海湾,上了岸就是丛山峻岭,而且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美蒋武装特务就是挑选了这个“有利”的地点来登陆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沿海地区到处都是警觉的人民,广大群众对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匪帮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美蒋武装特务在这里同样找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隙。
这一股美蒋武装特务是在六月二十七日拂晓前偷偷地爬上岸来的。他们穿着伪制的人民解放军服装,一上岸就向丛山里钻。可是当太阳一出来,他们的踪迹就被当地人民发现了。
这天清晨,大渔湾半垟公社民兵连副连长、金鸡笼生产队队长苏旺巢,正扛着锄头下地去。他走到一条山脊上,忽然发现远处的枫树下,有个穿着解放军服装的人在走动。这个人行动慌张,立刻引起了苏旺巢的怀疑。苏旺巢正走到三岔路口,他揣摩了一会,决定丢开上地劳动的那条路不走,爬到一处较高的地方去仔细观察。细心的苏旺巢越看越觉得这个人的神情气概完全不像解放军军人的样子。他立即想到,去年广东曾消灭过九股美蒋武装特务,这个人是否是伪装成解放军从海上爬上来的?如果是坏人,可不能把他轻易放过。他决定去盘问一下,就大步上前迎着这个人问道:“同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问问得这个“解放军”更加慌张起来,他连连摇着头说:“听不懂!”就赶紧走开了。
苏旺巢越加怀疑起来,这时,正好另一个社员叶治然走了过来。苏旺巢把他的怀疑告诉了叶治然,他们决定立即把这些情况报告公社,同时严密监视这个可疑的人。他们刚往回走,又发现在一处树丛中还坐着三个垂头丧气的解放军打扮的人。这三个家伙远远看见有人走来,就慌张地赶紧站起来想躲开。苏旺巢和叶治然这时肯定他们不是好人,暂时不去惊动他们,两人假装没有看见,一前一后往回走。走过苏旺巢的父亲苏宗春劳动的田边时,苏旺巢悄悄把发现的情况告诉了父亲,他叫父亲注意监视这四个人。走到家门口,他又叫妻子把羊牵到山上去假装放羊,看着这伙人向哪里走。苏旺巢的妈妈在一旁听见有坏人在山上,怕媳妇一人对付不了,也同媳妇一道上了山。
苏旺巢安排好家里人盯住敌人,就同叶治然两人一个劲地向公社跑去。半路上,老社员苏宗林看见他们两人面色有异,再一看,四个不三不四的人正慌慌张张地往山上走去,也警觉起来。他赶紧提醒苏旺巢走小路,不要给这伙人发觉。苏旺巢经他提醒,就同叶治然分成两路奔向公社。
苏旺巢这一家,过去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解放后生活才一天天好起来。他们对敌人有着刻骨的仇恨,对祖国对党无限热爱。他们全家老小虽然手无寸铁,对这些美蒋武装特务却毫不惧怕。他们担心的只是怕敌人跑了。苏旺巢一路上跑得急,他的父母和妻子在山上也等得着急。他们眼看着这四个家伙一会儿就转过一个山坡不见了。和他们一道眼睁睁地盯着这四个武装特务的老社员苏宗林也着急起来。苏宗春和苏宗林两个老人一商量,决定每人带把柴刀跟踪追上去。他们不顾山高路陡,绕着近道,跳过一块块番薯地,一直往山上跑。直到他们发现这四个特务正躲在山沟里睡觉,才放下心来。
在苏旺巢的父母妻子和老社员苏宗林一道监视这股武装特务的时候,当地人民公社、公安机关和边防部队不断接到有美蒋武装特务登陆的情报:三个到海滩去拾海蛎的小女孩发现了一艘橡皮艇;社员许益金在山上拾到了这股武装特务丢下的背包和两面国民党党旗;有人报告说看到了一股奇怪的“解放军”;苏旺巢和叶治然更带来了有关这股武装特务的详细消息。顿时,有美蒋武装特务登陆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全公社各个村庄。民兵们互相传告着:“海贼(当地人民把武装特务叫“海贼”)来了!抓海贼去!”纷纷奔向武装特务们躲藏的地点。苏旺巢和公社主任陈松带着民兵从三面包围上来,在金鸡笼山前山后全放上了哨。社员们不分男女老幼也都赶来了,金鸡笼这个只有十六户人家共五十九个人的小村子,这时拿着柴刀、棍棒、扁担赶来捉特务的就有三十八人,连十一二岁的小孩也带着柴刀赶来了。在解放前受尽苦难双目失明的六十二岁的老社员叶治潘,听说蒋介石卖国贼又派人来捣乱,他气得跳起来,硬要摸索着上山去。大家好容易拦住了他,老人对着青年人说,“我摸不上去,你们代劳吧!给我好好教训教训这班海贼!”
这时,在武装特务们躲藏的山上到处都是前来搜捕的群众。“缴枪不杀”“别再给蒋介石卖命”“别替美帝国主义送死”的喊话声震动山谷。躲在山沟里的这股武装特务的“参谋长”杨廷尧和三个“中队长”吓得心惊胆战,眼见无路可走,只好举起双手向人民投降。
在金鸡笼发现“海贼”的消息,这时也传遍了附近的另外三个公社。各公社民兵迅速集合起来,从四面八方涌向金鸡笼。离金鸡笼十多里的赤溪公社的民兵,以常备不懈、行动迅速闻名浙江全省。当天上午七时许,这个公社的基干民兵连得到公社民兵营出击歼敌的命令。立刻,正往田里送粪的社员放下粪桶,铁匠丢下手里的铁锤,理发员收起剃刀,他们扛起步枪、机枪就奔向集合地点。这个民兵连分为两路,迅速地向金鸡笼插进。当他们来到金鸡笼山下时,半垟公社的民兵已经活捉了四个美蒋特务。他们听说还有七个敌人躲藏在山上,就急忙跟着半垟公社的民兵赶去包围敌人。附近中墩、龙山公社的民兵也赶来了,各公社的民兵分成十路,把这座山团团围困起来,在边防部队军官的指挥下,民兵们分段进行搜索。赤溪公社民兵杨乃党和一个边防战士发现一个岩洞里躲藏着一个特务,两人就抢上去抓住他的手,缴了这个特务“大队长”叶崇智的枪,把他押下山来。
这股武装特务是蒋匪帮“国防部特种军事情报室”派遣的,番号是“反共挺进军第三十一支队”,共由十一名武装特务组成。他们登上岸后刚爬到半山腰,没想到在这距海岸只有一千多米的地方,就落入了人民设下的天罗地网,而且仅在数小时内就被全部歼灭。
当被擒的武装特务们一个个从岩洞里爬出来举手向我军民投降的时候,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手执武器的人民,吓得他们个个发抖,有的特务说:“真没想到你们发现得这么早、来得这么快,有这么多民兵!”
现在,大渔湾沿岸的军民在全歼这股美蒋武装特务后,比过去更加警觉了。民兵们利用生产间隙在加紧练武,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边防军和民兵的巡逻队,在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哗哗声中出发了,他们不分昼夜,不顾风雨,警惕地守卫在祖国的海防线上,随时准备给胆敢再来窜扰的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
(新华社杭州十三日电)(附图片)
歼灭美蒋武装特务的立功人员代表。自左至右:边防部队战士章棉生、公安部队战士陈恒久、平阳县半垟公社民兵连副连长苏旺巢、平阳县赤溪公社民兵杨乃党、边防部队六连指导员张兰生、平阳县中墩公社王家山大队民兵连长王才鍫。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浙江地区边防部队战士正在押送被捕获的美蒋武装特务“反共挺进军第三十一支队”“参谋长”杨廷尧等人。
李西望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