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正确处理内部关系,促进林业全面发展
永新
林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所需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林业生产能否和工农业生产相适应,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森林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苏联占百分之三十七,日本占百分之六十七)。由于我国森林面积少,不少地区的自然灾害还相当严重,木材还不能充分满足农业、工业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需要。因此,加快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怎样加快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呢?关键在于从林业生产的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林业生产工作中的相互关系。
更新造林、抚育保护和采伐利用
生产周期长是林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之一。从种植培育到成材,需三四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因此,从事林业生产要高瞻远瞩,长期打算。从幼树的培育,就要看到树木的长大成林;从森林的采伐就要想到下一代树木怎样培育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
根据林木生长发育的过程,林业生产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更新造林阶段(从采种育苗到幼树的郁闭成林);二、抚育保护管理阶段(从幼林的郁闭成林到林木的成熟);三、采伐利用阶段。三者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偏重或忽略任何一面,都会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如果只重视更新造林,而对长期的抚育保护重视不够,那就不仅会使树木生长缓慢,而且容易使森林遭到自然的和人为的损害。如果只重视采伐利用,而忽视森林更新,那就必然会使森林越来越少,影响国家建设。从国外的经验看,也是如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自一九五○年以来,由于在采伐森林的同时,积极进行了更新造林和抚育管理,不仅把新的采伐迹地及时更新起来,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破坏的森林全部恢复起来。美国由于森林主要掌握在资本家和地主手里,在近三百多年来,砍伐破坏的多,更新的少。森林的面积由过去的三亿八千多万公顷,降到二亿五千多万公顷;胸径二十三厘米以上的大径用材林蓄积,从一百九十二亿立方米,减少到三十八亿立方米。尽管美国最近十多年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森林面积下降趋势,还是没有改变。
由此可见,要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在林业生产中,应当把更新造林、抚育保护和采伐利用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作到森林的采伐和培育相结合。特别是在我国森林资源少的情况下,更应加强更新造林和抚育保护工作。
采 伐 量 和 生 长 量
树木虽然生长周期长,但它是有生命的,每年都在生长。合理经营森林,是在积极提高生产量的情况下,使采伐量和生长量相适应,非在特殊情况下(如国家的急需,林木遭到灾害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如果采伐量超过了生长量,时间长了就会使资源枯竭。这对一个林业企业来说,不得不由于无森林可采,将正在发挥效益的设备转移或遗弃,造成最大的浪费;对一个国家来说将造成严重后果。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意解决采伐量和生长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采伐量曾超过生长量的一半。但自从一九五○年以来,采取了减少采伐量,提高木材利用率,大力更新造林,从国外进口木材等措施,到一九六○年时已使采伐量和生长量基本相适应。北欧的瑞典、挪威和芬兰三国,为了使采伐量和生长量相适应,在最近三四十年内采用了合理采伐,改造低产林,鼓励私人造林等措施,使森林生长量超过了采伐量。森林的蓄积由原来的三十一亿立方米,增加到四十亿立方米。
以上情况说明,正确地处理采伐量和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对林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木材需要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就更为重要。当然,我们不能消极地限制采伐。除了对目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采伐量逐步进行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对采伐后的迹地及时进行更新,使更新逐步跟上并超过采伐的面积;在少林和无林地区通过造林建立新的林业基地。这样,可使采伐量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和生长量的提高而增多,满足了国家建设的木材需要,为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建立了基础。
林业生产和基本建设
我国的森林由于旧社会的砍伐破坏,交通方便地方的森林剩下的不多,保留下来的一些多分布在地区偏远、交通不便,地势复杂的深山区,加之森林生长分散,一般是在新的林材长起前越采越远,条件越来越困难。只有加强基本建设,使基本建设走在采伐作业的前面,开发新的林区,才能使近期的生产和远期的生产结合得好,保证木材采伐量的稳定增加。尤其是林区道路的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建成,就更要从长计议,及早安排并修建好。如果只顾增加木材产量,把人力物力都集中到森林采伐上去,而忽视或挤掉了基本建设工作,这样虽然暂时能把木材产量增加上去,但是由于新的伐区准备不足,造成集中过伐,打乱了整个林业生产的正常秩序,给以后的木材生产造成困难,甚至使木材采伐量大幅度下降。
林区的道路建设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林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林区的道路越多,林业生产水平就越高,森林的经营利用就越加合理。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平均每公顷有十一米的道路,捷克斯洛伐克每公顷有六点九米的道路。林区道路多,就能够在采伐上点多面广,采伐下来的大小木材能够全部运出;就能够对森林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生长量,从而为森林的长期经营建立了基础。为了提高我国森林的经营利用水平,应当作好规划加快林区的基本建设。
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开始多是为采伐木材而建设的,森林采完后就将基本建设设施拆除或遗弃,至于森林的更新和森林的长期经营管理是很少注意到的。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更是如此。我们应当在各项基本建设上,全面考虑,长期打算,使它既适合采运木材的需要,又适合森林长期经营利用的需要。什么样的道路建设适合这一要求呢?根据国内外经验,除修建必要的宽轨铁路(大铁路)外,在林区内部主要是公路和窄轨铁路(森林铁路)两种。公路优越于窄轨铁路。因为汽车运材线路可直接深入伐区,缩短集材距离,修建投资少,不受运材量的限制。木材采伐结束后,道路留下,可用来进行更新造林和森林的抚育保护管理工作。窄轨铁路由于对地形条件要求高,修建工程大,投资多,只有在出材量大的林区才合算。而且修进后一旦无木材可采,由于占用钢轨多,管理费用大,就不得不将铁路拆除转移。这不仅给更新后的幼林抚育管理造成了困难,而且使没更新的采伐迹地和采伐后遗留下的林木,也很难再去更新和经营管理。
森林的采伐和水源涵养
树木具有茂密的树冠,高大的干躯,庞大的根系,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林学家试验,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无林地的径流系数,由一到二以上,有林地区仅为零点几甚至没有。凡地表径流小的地方,就能减少或避免土壤的流失。凡地表径流大,无森林的地方,轻者造成水土流失,重者造成山洪暴发,严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了发挥森林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不少国家都把森林进行了分类,根据分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经营利用措施。捷克斯洛伐克根据全国森林大部为山地森林的特点,将森林分成三类:一、高山森林,二、低山森林,三、河谷森林。高山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很大,采伐方式以择伐为主。低山森林也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一般采用渐伐和孔状伐为主。河谷森林地势较缓,一般采用小面积皆伐。同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将森林分为三类:一、禁伐林,在这类森林中,几乎不利用,主要进行卫生伐;二、防护林,不进行主伐利用,只根据森林的特点,进行抚育伐;三、经济用材林,进行主伐利用。
我国的森林大部是山地森林,为各大主要河流的上游,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为保持森林水源涵养的作用,在采伐利用森林和进行农业生产时,决不能只顾目前多获得一部分木材和多生产一点粮食,而不顾一切地砍伐森林,破坏森林。我们对森林的经营利用,不但应该力求获得目前直接的有益效果,而且还要考虑到长远的间接的良好效果,预防和克服各种消极后果。应当把森林能够为国家提供木材和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同等看待,偏重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有害的。所以,对森林的采伐要合理,根据森林对水源涵养作用的大小确定采伐方式。森林采伐后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对毁林开荒和各种破坏森林的行为,应当加以制止。
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
树木的繁殖不仅可以用人工,而且在条件适合时,可以天然更新。依靠人工营造的,主要是在无林地区的造林和有林地区采伐迹地上的人工更新。依靠天然更新的,主要是在林区利用树木天然下种和萌芽的能力,进行天然更新。为了使天然更新获得好的效果,还可以进行整地、补植和补播等措施,促进天然更新。实践证明,如果能因地制宜地采用这几种更新方式,就可以加快更新速度。
人工更新可以迅速恢复采伐迹地,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搭配树种,实现丰产。我们应当以此作为主要更新方式进行更新。但这并不是说人工更新是唯一的更新方式,更不是说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全部采用人工更新。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各种树木采用人工更新规律,还没全部掌握,一些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另一方面是全部进行人工更新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林区劳动力少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同时,有些树种在土壤条件适当和采伐合理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天然更新的(如落叶松、马尾松和云南松等)。从国外的经验看,不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达到更新目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主要采用人工更新,更新跟上了采伐。现在这两个国家几乎全是人工林。瑞典、挪威和芬兰三国主要采用天然更新,更新也跟上了采伐。现在三国的森林大都是天然再生林。可见,森林更新工作,既要积极采用人工更新,又要充分利用树木能天然更新的优越条件,采用天然更新。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人工更新主要是利用皆伐迹地土壤肥厚和杂草少的优越条件,有重点地进行。天然更新除在采伐迹地进行外,并在广大林区内,通过封山育林等方式,利用树木的天然落种和萌芽进行天然更新。为了加快更新速度,这两种更新方式,还需要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人工更新需要充分利用原生幼树,天然更新需要进行补植补播。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第五林场,几年来正确采用了各种更新方式,已更新了二万六千多亩的采伐迹地和林中空地,其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的有七千多亩。
不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都需要讲究森林的采伐方式,进行合理采伐,特别是在进行天然更新时,就更为重要。合理地采伐既能采伐大量木材供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能为更新创造条件。不合理地采伐,单纯由采伐木材出发,采伐当中不讲究采伐方式,皆伐地区采用了大面积皆伐,择伐地区强度过大,采伐当中不注意保护原生幼树,采后不清理林场,这不仅失去了天然更新的条件,而且也给人工更新带来困难。在易于积水的地方,由于森林被全部或大部砍伐,失去或减少了森林的蒸腾作用,便形成了林地的沼泽化。在坡度大的地方,由于失去了树木涵养水分的作用,就形成了土壤的冲刷和土壤的干燥。在这些地区,采用人工更新也是困难的。何况林区还受人力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不分条件和地点,全都采用人工更新也是不现实的。
合理的采伐就是更新的开始。为了使森林的采伐给更新创造条件,需要进行合理采伐,因地制宜地确定采伐方式。采伐方式的种类很多,但总起来看,可以分为择伐和皆伐两大类。皆伐出材量比较多,便于森林的采伐,可以在土壤适合,坡度缓和,人工更新能够跟得上的情况下采用,但皆伐的面积决不能过大。在一些不适合皆伐的地区和人工更新跟不上的地方,可采用择伐,采伐后利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但择伐的强度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采伐时要根据规程的规定进行。不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都要清理好林场,保护好幼树,以利更新工作的进行。
林业生产和调查设计
如前所述,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要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全面进行经营利用工作,就更要复杂得多。没有全面的准确的调查设计材料,是很难作到的。例如采伐量和生长量问题,由于树种的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木生长速度也不同。阔叶树和针叶树不一样,同一树种人工林和天然林不一样,同一树种和林种,生长在土壤好和土壤坏的地方也不一样。只有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各种树木的生长特点,才能正确地计算出合理的采伐量。同样,道路的修建,森林更新工作的进行,采伐方式的确定等工作,没有准确的调查设计资料,也是很难作好的。因此,调查设计是林业生产的“尖兵”,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
有些经营林业较好的国家非常重视调查设计工作。捷克斯洛伐克在一九五三年就完成了全国的经理调查,全国十公顷以上的森林都编制了施业方案。瑞典在全国的森林面积内,已进行三次调查。由于调查设计工作作得好,摸清了森林资源,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林业生产方案,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几年以来,我国林业的调查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基本查清了森林资源,而且在重点林区进行经理调查,编制了森林施业方案,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有些地区由于对调查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曾一度削弱了调查的力量,使调查设计工作跟不上林业生产的需要。有的对制定的施业方案,在生产中不按照执行。有的在执行时,多从采伐木材出发,仅利用其中的资源数字,对于施业方案所规定的采伐方式、采伐量、更新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经营管理等措施是很少注意的。这就打乱了林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影响到林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了加强调查设计工作,首先要充实和加强调查设计队伍,加快调查的速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施业方案。同时,还要根据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资源统计工作,定期进行复查工作,修改或补充施业方案的不足之处。


第5版()
专栏:

谈谈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
陈振志
生产排泄物是指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排泄出来的东西,例如碎料、废渣、废气和污水等。人们对于这些排泄物,通常当作废物。生产部门需要花费许多费用来处理,以便保证正常进行生产和满足人们生活卫生的要求。例如,钢铁、发电和化工等企业需要设置堆渣场,经常进行运渣工作。有色金属冶炼和化工等企业需要设置很高的烟囱,排泄有害烟气。
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地要求扩大原料来源,原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原料的办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开始要求从生产排泄物中获取原料。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原来不能利用的废物转变成可以利用的原料,从而给工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原料开始综合利用,企业开始多种经营。
从生产排泄物获取原料一般是经济合理的。从这些废物获取原料就要比原来从原料开采到炼制加工的生产过程减少一些过程,从而降低了基本建设投资和产品成本。此外,生产排泄物回收利用以后,往往可以解决工厂企业的废气(特别是有毒气体)对大气的污染,污水对江河的污染,以及废渣堆积占用农田等问题,避免它们对农作物、家畜、鱼类和人体健康的伤害。
工厂对原料的加工,不外是物理加工和化学加工两种。采取物理加工的工厂,对原料的加工往往只改变其形状,因而它的生产排泄物通常是原料本身的碎片。例如,机械厂的车、钻、旋、铣,锯材工厂的锯、铇、凿而产生的铁屑或锯末。因此,人们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如何使原先投入的原料尽可能转变成产品,尽可能不发生或少发生排泄物,其次才是排泄物的回收利用。其办法是提供别的企业加工成别的产品。例如,木材加工厂的加工剩余物可提供儿童玩具厂、火柴厂,鞋楦厂和炊具厂等制造轻工产品或日用小商品,也可提供纤维板厂压制纤维板,还可用化学加工的方法提供木材干馏、水解厂生产酒精、葡萄糖、糠醛、木焦油和活性炭等化工产品。
采取化学加工的工厂,一般要改变原料的化学构成,因而其生产排泄物主要是副产品。它是另外一种化学物,应该尽可能地予以回收利用。
钢铁冶炼厂的气和渣是化肥、化工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从炼焦中回收的苯、甲苯、萘、蒽、沥青等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染料、洗涤剂、医药和建筑材料的原料,也可以回收硫化氢来制造硫酸,还可以在回收上述重要产品之后将焦炉气送给氮肥厂生产合成氨。转炉炼钢的炉渣可以制造磷肥。高炉炼铁渣可以制造矿渣水泥、矿渣棉和矿渣砖等。
有色金属冶炼厂的气和渣是本行业、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铜、铅、锌、钴的冶炼气可以回收制造硫酸,废渣泥和烟灰可以提取金银贵金属和硒、碲、锗、镓、铟、铊等稀有元素。炼铝厂的铝氧渣可以制造水泥。
石油炼厂的气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之一。它可以提取含乙烯、丙烯等烯烃类的气体,用以制造酒精、塑料、合成纤维、苯酚、丙酮等重要化工产品。副产品石蜡可制合成脂肪酸,用以制造肥皂和塑料的重要辅助材料增塑剂。用油页岩为原料的炼油厂还可从废气中回收氨。
化肥厂的气和渣同冶金、建筑材料工业的关系比较密切。氮肥厂生产合成氨或石灰氮的副产品氧气可供钢铁厂进行氧气转炉炼钢,从而使转炉钢的质量大大提高。钢铁厂采取氧气转炉炼钢以后,可以将原来炼钢用的焦炉气腾出来,供氮肥厂制造合成氨,同时还可提高副产品钢渣磷肥的产量和质量。磷肥厂生产钙镁磷肥的副产品镍铁可供冶金部门制造镍铁合金,而生产重过磷酸钙时可回收铀、钒和氟硅酸等化工、冶金和原子能工业的原料,它的废渣(磷石膏)还可制造水泥和加工成硫酸铵。
化学工业的排泄物主要在本行业内部自用,也提供化肥和冶金等部门作原料。硫酸厂的废渣可供钢铁厂炼铁,酸泥和烟灰可回收锗、铟、硒、碲等稀有元素。烧碱厂电解食盐水系统副产的氯气由本厂自行加工成各种氯气产品,纯碱渣可以制造水泥;有机合成化学厂用天然气生产乙炔的尾气可制合成氨;医药、染料、化工厂副产的废酸可供磷肥厂制造过磷酸钙。
此外,发电厂的烟灰和炉渣可以制造砖。造纸、食品、制糖、畜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废渣、废水也有很大的回收价值,往往是本部门和医药、化工、选矿、纺织等部门的主要原料来源。
大规模地组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会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产业之间的关系、生产工艺和原料利用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组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就要打破产业分工的界线,实行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结果使企业的组织形式按联合企业(托拉斯)的形式组织起来。这种形式为相互利用彼此的生产排泄物,减少货物运输量,降低水电气的消耗和管理费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工业的发展,现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关于组织钢铁——化肥、钢铁——化肥——建筑材料、有机化工——化肥和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企业的联合都十分重视。
产业之间的关系由于相互利用彼此生产排泄物的结果,更加密切起来,并且产生新的产业部门。石油和它的副产排泄物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这是今后发展有机化学原料的方向。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产生了石油化学。煤炭的综合利用,与化学工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产生了煤炭化学工业。此外,还有林产化学、油脂化学等等。近来,冶炼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生产工艺和原料利用上由于开展了排泄物的利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过去的生产工艺往往是一个生产过程生产一种产品,而使其它副产品变成废物排泄出去。而近来的工艺就要求尽可能从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几种产品。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首先需要一种多种效能的设备。例如,空气分离设备要求它能同时制造出高纯度的氧气和氮气,使氧气能满足氧气炼钢的要求,同时也使氮气满足制造合成氨的要求。烧石膏的回转窑必须使所烧的熟料适合于制造一定标号水泥的要求,同时它的烟气也必须满足制造硫酸的要求等。其次,在原料的使用上,在不妨害主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外加别种原料,以便增加副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例如,在炼焦中喷入石油,以便从烟气和焦油中回收更多的苯和萘等。
此外,由于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比较经济合理,使某些工业的原料获取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许多有机化学产品的原料大多从粮食发酵取得,后来从电石和木材水解中取得,现在主要从焦炉气和石油炼厂气取得。二十多年前世界各国制造合成氨用焦炭作原料约占百分之九十,现在则下降到百分之四十左右,而用焦炉气、石油、天然气的比例日益增加。有些工业虽然在目前主要还要依靠专门的原料和专门的生产过程进行生产,但从别的工业的副产物回收的产品也占一定的地位。例如在西欧某些国家中从钢渣中获取磷肥竟占这些国家磷肥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生产排泄物回收利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这些条件对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以及它们所在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一般来说,也有它们共同之处。
第一,生产排泄物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并且要适当地集中。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子,它的排泄物数量较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用户,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产品成本较低。反之,如果生产规模过小,往往回收的产品数量较少,而需要消耗的人力、水电气和其它辅助材料较多,产品成本较高,经济上不合算,从而失去回收利用的意义。此外,工厂比较分散,生产排泄物虽有一定数量,但集中起来需要许多运输力量,也会造成回收利用的困难。例如,分散在各地的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排泄物——稻壳、玉米芯、油茶壳,由于难于集中而很少利用。
第二,必须掌握利用生产排泄物的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掌握与否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还在二百年前,炼焦厂的煤焦油,由于尚未掌握回收利用技术,被当作废物倾入大海。近几年来,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许多生产排泄物都可以回收利用了。例如,石油炼厂的气利用方面,需要掌握用深度冷冻、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分离出乙烯、丙烯;焦炉气利用方面,需要掌握回收苯、萘、蒽等化工产品的工艺和用深度冷冻、蒸气变换或部分氧化等方法分离氢气制造合成氨;含二氧化硫烟气利用方面,需要掌握低浓度烟气提浓;钢渣利用方面,需要掌握在转炉炼钢中造渣产生有效磷肥的技术,等等。
第三,生产排泄物供需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协作。有生产排泄物的供户是否能够经常供应给用户,并为用户提供回收使用的便利条件,也是发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生产操作上,某些供应副产气给用户的企业往往需要在稳定性、温度、浓度等方面,为用户创造回收利用的生产条件。同样,一些将渣供应给用户的企业也需要在造渣方面,满足用户回收的生产条件。在管理方面,生产排泄物的出售价格不能过高,而应该尽可能降低,甚至免费奉送,否则用户就会拒绝使用,而宁愿到原料生产部门采购。
第四,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应该经济合理。一般来说,产品从生产排泄物回收与从用专门的原料生产比较,它的生产过程应该简单,成本应该低一些,建设投资也要少一些,否则就失去回收利用的价值。有些工厂的排泄物虽然含有相当有价值的元素,但是由于含量太少或者含有别的杂质太多,回收起来生产过程相当复杂,成本也较高,因而不能进行回收。有些工厂的排泄物虽然比较容易回收,但所需的外加材料不能就近供应,往往也影响了它的回收利用。此外,副产回收的产品如果数量大且不能就近销售,回收以后造成产品的积压,就要考虑是否进行这项工作的问题。例如,从各种炉渣制造建筑材料就要考虑这种情况。
在今后国民经济发展中,结合本产业的发展,大力组织副产品回收是各产业部门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研究制定各行各业排泄物回收利用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方案。提出近几年内可以组织回收的资源、利用路线、所采取的工艺、所需的配合协作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将来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提出技术上经济上必须进行准备的工作。第二,研究提出回收排泄物的组织办法。对于从排泄物中回收本产业部门归口的产品(例如林业部门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制造纤维板),一般由本产业部门的主管机关组织实现。但是对于从本产业部门的排泄物生产另一部门归口的产品(例如焦炉气、冶炼气和石油气的利用涉及冶金、化工和石油三个产业部门),则需要统一安排。这里需要解决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隶属关系和配合协作关系等问题。第三,研究提出利用排泄物的一些经济规定。其中主要有排泄物的出售价格、副产回收产品的成本摊销办法等。此外,有关副产回收工艺的科学研究、设备试制也很重要,都需要统一规划安排。


第5版()
专栏:

正确处理内部关系,促进林业全面发展
永新
林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所需用材和其它林副产品,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林业生产能否和工农业生产相适应,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森林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苏联占百分之三十七,日本占百分之六十七)。由于我国森林面积少,不少地区的自然灾害还相当严重,木材还不能充分满足农业、工业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需要。因此,加快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怎样加快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呢?关键在于从林业生产的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林业生产工作中的相互关系。
更新造林、抚育保护和采伐利用
生产周期长是林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之一。从种植培育到成材,需三四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因此,从事林业生产要高瞻远瞩,长期打算。从幼树的培育,就要看到树木的长大成林;从森林的采伐就要想到下一代树木怎样培育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
根据林木生长发育的过程,林业生产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更新造林阶段(从采种育苗到幼树的郁闭成林);二、抚育保护管理阶段(从幼林的郁闭成林到林木的成熟);三、采伐利用阶段。三者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偏重或忽略任何一面,都会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如果只重视更新造林,而对长期的抚育保护重视不够,那就不仅会使树木生长缓慢,而且容易使森林遭到自然的和人为的损害。如果只重视采伐利用,而忽视森林更新,那就必然会使森林越来越少,影响国家建设。从国外的经验看,也是如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自一九五○年以来,由于在采伐森林的同时,积极进行了更新造林和抚育管理,不仅把新的采伐迹地及时更新起来,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破坏的森林全部恢复起来。美国由于森林主要掌握在资本家和地主手里,在近三百多年来,砍伐破坏的多,更新的少。森林的面积由过去的三亿八千多万公顷,降到二亿五千多万公顷;胸径二十三厘米以上的大径用材林蓄积,从一百九十二亿立方米,减少到三十八亿立方米。尽管美国最近十多年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森林面积下降趋势,还是没有改变。
由此可见,要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在林业生产中,应当把更新造林、抚育保护和采伐利用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作到森林的采伐和培育相结合。特别是在我国森林资源少的情况下,更应加强更新造林和抚育保护工作。
采 伐 量 和 生 长 量
树木虽然生长周期长,但它是有生命的,每年都在生长。合理经营森林,是在积极提高生产量的情况下,使采伐量和生长量相适应,非在特殊情况下(如国家的急需,林木遭到灾害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如果采伐量超过了生长量,时间长了就会使资源枯竭。这对一个林业企业来说,不得不由于无森林可采,将正在发挥效益的设备转移或遗弃,造成最大的浪费;对一个国家来说将造成严重后果。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意解决采伐量和生长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采伐量曾超过生长量的一半。但自从一九五○年以来,采取了减少采伐量,提高木材利用率,大力更新造林,从国外进口木材等措施,到一九六○年时已使采伐量和生长量基本相适应。北欧的瑞典、挪威和芬兰三国,为了使采伐量和生长量相适应,在最近三四十年内采用了合理采伐,改造低产林,鼓励私人造林等措施,使森林生长量超过了采伐量。森林的蓄积由原来的三十一亿立方米,增加到四十亿立方米。
以上情况说明,正确地处理采伐量和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对林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木材需要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就更为重要。当然,我们不能消极地限制采伐。除了对目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采伐量逐步进行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对采伐后的迹地及时进行更新,使更新逐步跟上并超过采伐的面积;在少林和无林地区通过造林建立新的林业基地。这样,可使采伐量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和生长量的提高而增多,满足了国家建设的木材需要,为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建立了基础。
林业生产和基本建设
我国的森林由于旧社会的砍伐破坏,交通方便地方的森林剩下的不多,保留下来的一些多分布在地区偏远、交通不便,地势复杂的深山区,加之森林生长分散,一般是在新的林材长起前越采越远,条件越来越困难。只有加强基本建设,使基本建设走在采伐作业的前面,开发新的林区,才能使近期的生产和远期的生产结合得好,保证木材采伐量的稳定增加。尤其是林区道路的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建成,就更要从长计议,及早安排并修建好。如果只顾增加木材产量,把人力物力都集中到森林采伐上去,而忽视或挤掉了基本建设工作,这样虽然暂时能把木材产量增加上去,但是由于新的伐区准备不足,造成集中过伐,打乱了整个林业生产的正常秩序,给以后的木材生产造成困难,甚至使木材采伐量大幅度下降。
林区的道路建设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林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林区的道路越多,林业生产水平就越高,森林的经营利用就越加合理。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平均每公顷有十一米的道路,捷克斯洛伐克每公顷有六点九米的道路。林区道路多,就能够在采伐上点多面广,采伐下来的大小木材能够全部运出;就能够对森林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生长量,从而为森林的长期经营建立了基础。为了提高我国森林的经营利用水平,应当作好规划加快林区的基本建设。
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开始多是为采伐木材而建设的,森林采完后就将基本建设设施拆除或遗弃,至于森林的更新和森林的长期经营管理是很少注意到的。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更是如此。我们应当在各项基本建设上,全面考虑,长期打算,使它既适合采运木材的需要,又适合森林长期经营利用的需要。什么样的道路建设适合这一要求呢?根据国内外经验,除修建必要的宽轨铁路(大铁路)外,在林区内部主要是公路和窄轨铁路(森林铁路)两种。公路优越于窄轨铁路。因为汽车运材线路可直接深入伐区,缩短集材距离,修建投资少,不受运材量的限制。木材采伐结束后,道路留下,可用来进行更新造林和森林的抚育保护管理工作。窄轨铁路由于对地形条件要求高,修建工程大,投资多,只有在出材量大的林区才合算。而且修进后一旦无木材可采,由于占用钢轨多,管理费用大,就不得不将铁路拆除转移。这不仅给更新后的幼林抚育管理造成了困难,而且使没更新的采伐迹地和采伐后遗留下的林木,也很难再去更新和经营管理。
森林的采伐和水源涵养
树木具有茂密的树冠,高大的干躯,庞大的根系,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林学家试验,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无林地的径流系数,由一到二以上,有林地区仅为零点几甚至没有。凡地表径流小的地方,就能减少或避免土壤的流失。凡地表径流大,无森林的地方,轻者造成水土流失,重者造成山洪暴发,严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了发挥森林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不少国家都把森林进行了分类,根据分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经营利用措施。捷克斯洛伐克根据全国森林大部为山地森林的特点,将森林分成三类:一、高山森林,二、低山森林,三、河谷森林。高山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很大,采伐方式以择伐为主。低山森林也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一般采用渐伐和孔状伐为主。河谷森林地势较缓,一般采用小面积皆伐。同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将森林分为三类:一、禁伐林,在这类森林中,几乎不利用,主要进行卫生伐;二、防护林,不进行主伐利用,只根据森林的特点,进行抚育伐;三、经济用材林,进行主伐利用。
我国的森林大部是山地森林,为各大主要河流的上游,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为保持森林水源涵养的作用,在采伐利用森林和进行农业生产时,决不能只顾目前多获得一部分木材和多生产一点粮食,而不顾一切地砍伐森林,破坏森林。我们对森林的经营利用,不但应该力求获得目前直接的有益效果,而且还要考虑到长远的间接的良好效果,预防和克服各种消极后果。应当把森林能够为国家提供木材和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同等看待,偏重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有害的。所以,对森林的采伐要合理,根据森林对水源涵养作用的大小确定采伐方式。森林采伐后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对毁林开荒和各种破坏森林的行为,应当加以制止。
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
树木的繁殖不仅可以用人工,而且在条件适合时,可以天然更新。依靠人工营造的,主要是在无林地区的造林和有林地区采伐迹地上的人工更新。依靠天然更新的,主要是在林区利用树木天然下种和萌芽的能力,进行天然更新。为了使天然更新获得好的效果,还可以进行整地、补植和补播等措施,促进天然更新。实践证明,如果能因地制宜地采用这几种更新方式,就可以加快更新速度。
人工更新可以迅速恢复采伐迹地,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搭配树种,实现丰产。我们应当以此作为主要更新方式进行更新。但这并不是说人工更新是唯一的更新方式,更不是说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全部采用人工更新。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各种树木采用人工更新规律,还没全部掌握,一些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另一方面是全部进行人工更新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林区劳动力少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同时,有些树种在土壤条件适当和采伐合理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天然更新的(如落叶松、马尾松和云南松等)。从国外的经验看,不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达到更新目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主要采用人工更新,更新跟上了采伐。现在这两个国家几乎全是人工林。瑞典、挪威和芬兰三国主要采用天然更新,更新也跟上了采伐。现在三国的森林大都是天然再生林。可见,森林更新工作,既要积极采用人工更新,又要充分利用树木能天然更新的优越条件,采用天然更新。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人工更新主要是利用皆伐迹地土壤肥厚和杂草少的优越条件,有重点地进行。天然更新除在采伐迹地进行外,并在广大林区内,通过封山育林等方式,利用树木的天然落种和萌芽进行天然更新。为了加快更新速度,这两种更新方式,还需要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人工更新需要充分利用原生幼树,天然更新需要进行补植补播。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第五林场,几年来正确采用了各种更新方式,已更新了二万六千多亩的采伐迹地和林中空地,其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的有七千多亩。
不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都需要讲究森林的采伐方式,进行合理采伐,特别是在进行天然更新时,就更为重要。合理地采伐既能采伐大量木材供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能为更新创造条件。不合理地采伐,单纯由采伐木材出发,采伐当中不讲究采伐方式,皆伐地区采用了大面积皆伐,择伐地区强度过大,采伐当中不注意保护原生幼树,采后不清理林场,这不仅失去了天然更新的条件,而且也给人工更新带来困难。在易于积水的地方,由于森林被全部或大部砍伐,失去或减少了森林的蒸腾作用,便形成了林地的沼泽化。在坡度大的地方,由于失去了树木涵养水分的作用,就形成了土壤的冲刷和土壤的干燥。在这些地区,采用人工更新也是困难的。何况林区还受人力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不分条件和地点,全都采用人工更新也是不现实的。
合理的采伐就是更新的开始。为了使森林的采伐给更新创造条件,需要进行合理采伐,因地制宜地确定采伐方式。采伐方式的种类很多,但总起来看,可以分为择伐和皆伐两大类。皆伐出材量比较多,便于森林的采伐,可以在土壤适合,坡度缓和,人工更新能够跟得上的情况下采用,但皆伐的面积决不能过大。在一些不适合皆伐的地区和人工更新跟不上的地方,可采用择伐,采伐后利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但择伐的强度要受到严格的限制,采伐时要根据规程的规定进行。不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都要清理好林场,保护好幼树,以利更新工作的进行。
林业生产和调查设计
如前所述,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要实现森林的长期经营,永续利用,全面进行经营利用工作,就更要复杂得多。没有全面的准确的调查设计材料,是很难作到的。例如采伐量和生长量问题,由于树种的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木生长速度也不同。阔叶树和针叶树不一样,同一树种人工林和天然林不一样,同一树种和林种,生长在土壤好和土壤坏的地方也不一样。只有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各种树木的生长特点,才能正确地计算出合理的采伐量。同样,道路的修建,森林更新工作的进行,采伐方式的确定等工作,没有准确的调查设计资料,也是很难作好的。因此,调查设计是林业生产的“尖兵”,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
有些经营林业较好的国家非常重视调查设计工作。捷克斯洛伐克在一九五三年就完成了全国的经理调查,全国十公顷以上的森林都编制了施业方案。瑞典在全国的森林面积内,已进行三次调查。由于调查设计工作作得好,摸清了森林资源,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林业生产方案,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几年以来,我国林业的调查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基本查清了森林资源,而且在重点林区进行经理调查,编制了森林施业方案,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有些地区由于对调查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曾一度削弱了调查的力量,使调查设计工作跟不上林业生产的需要。有的对制定的施业方案,在生产中不按照执行。有的在执行时,多从采伐木材出发,仅利用其中的资源数字,对于施业方案所规定的采伐方式、采伐量、更新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经营管理等措施是很少注意的。这就打乱了林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影响到林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了加强调查设计工作,首先要充实和加强调查设计队伍,加快调查的速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森林施业方案。同时,还要根据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资源统计工作,定期进行复查工作,修改或补充施业方案的不足之处。


第5版()
专栏:

谈谈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
陈振志
生产排泄物是指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排泄出来的东西,例如碎料、废渣、废气和污水等。人们对于这些排泄物,通常当作废物。生产部门需要花费许多费用来处理,以便保证正常进行生产和满足人们生活卫生的要求。例如,钢铁、发电和化工等企业需要设置堆渣场,经常进行运渣工作。有色金属冶炼和化工等企业需要设置很高的烟囱,排泄有害烟气。
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地要求扩大原料来源,原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原料的办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开始要求从生产排泄物中获取原料。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原来不能利用的废物转变成可以利用的原料,从而给工业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原料开始综合利用,企业开始多种经营。
从生产排泄物获取原料一般是经济合理的。从这些废物获取原料就要比原来从原料开采到炼制加工的生产过程减少一些过程,从而降低了基本建设投资和产品成本。此外,生产排泄物回收利用以后,往往可以解决工厂企业的废气(特别是有毒气体)对大气的污染,污水对江河的污染,以及废渣堆积占用农田等问题,避免它们对农作物、家畜、鱼类和人体健康的伤害。
工厂对原料的加工,不外是物理加工和化学加工两种。采取物理加工的工厂,对原料的加工往往只改变其形状,因而它的生产排泄物通常是原料本身的碎片。例如,机械厂的车、钻、旋、铣,锯材工厂的锯、铇、凿而产生的铁屑或锯末。因此,人们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如何使原先投入的原料尽可能转变成产品,尽可能不发生或少发生排泄物,其次才是排泄物的回收利用。其办法是提供别的企业加工成别的产品。例如,木材加工厂的加工剩余物可提供儿童玩具厂、火柴厂,鞋楦厂和炊具厂等制造轻工产品或日用小商品,也可提供纤维板厂压制纤维板,还可用化学加工的方法提供木材干馏、水解厂生产酒精、葡萄糖、糠醛、木焦油和活性炭等化工产品。
采取化学加工的工厂,一般要改变原料的化学构成,因而其生产排泄物主要是副产品。它是另外一种化学物,应该尽可能地予以回收利用。
钢铁冶炼厂的气和渣是化肥、化工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从炼焦中回收的苯、甲苯、萘、蒽、沥青等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染料、洗涤剂、医药和建筑材料的原料,也可以回收硫化氢来制造硫酸,还可以在回收上述重要产品之后将焦炉气送给氮肥厂生产合成氨。转炉炼钢的炉渣可以制造磷肥。高炉炼铁渣可以制造矿渣水泥、矿渣棉和矿渣砖等。
有色金属冶炼厂的气和渣是本行业、化学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铜、铅、锌、钴的冶炼气可以回收制造硫酸,废渣泥和烟灰可以提取金银贵金属和硒、碲、锗、镓、铟、铊等稀有元素。炼铝厂的铝氧渣可以制造水泥。
石油炼厂的气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之一。它可以提取含乙烯、丙烯等烯烃类的气体,用以制造酒精、塑料、合成纤维、苯酚、丙酮等重要化工产品。副产品石蜡可制合成脂肪酸,用以制造肥皂和塑料的重要辅助材料增塑剂。用油页岩为原料的炼油厂还可从废气中回收氨。
化肥厂的气和渣同冶金、建筑材料工业的关系比较密切。氮肥厂生产合成氨或石灰氮的副产品氧气可供钢铁厂进行氧气转炉炼钢,从而使转炉钢的质量大大提高。钢铁厂采取氧气转炉炼钢以后,可以将原来炼钢用的焦炉气腾出来,供氮肥厂制造合成氨,同时还可提高副产品钢渣磷肥的产量和质量。磷肥厂生产钙镁磷肥的副产品镍铁可供冶金部门制造镍铁合金,而生产重过磷酸钙时可回收铀、钒和氟硅酸等化工、冶金和原子能工业的原料,它的废渣(磷石膏)还可制造水泥和加工成硫酸铵。
化学工业的排泄物主要在本行业内部自用,也提供化肥和冶金等部门作原料。硫酸厂的废渣可供钢铁厂炼铁,酸泥和烟灰可回收锗、铟、硒、碲等稀有元素。烧碱厂电解食盐水系统副产的氯气由本厂自行加工成各种氯气产品,纯碱渣可以制造水泥;有机合成化学厂用天然气生产乙炔的尾气可制合成氨;医药、染料、化工厂副产的废酸可供磷肥厂制造过磷酸钙。
此外,发电厂的烟灰和炉渣可以制造砖。造纸、食品、制糖、畜产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废渣、废水也有很大的回收价值,往往是本部门和医药、化工、选矿、纺织等部门的主要原料来源。
大规模地组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会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产业之间的关系、生产工艺和原料利用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组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就要打破产业分工的界线,实行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结果使企业的组织形式按联合企业(托拉斯)的形式组织起来。这种形式为相互利用彼此的生产排泄物,减少货物运输量,降低水电气的消耗和管理费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工业的发展,现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关于组织钢铁——化肥、钢铁——化肥——建筑材料、有机化工——化肥和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企业的联合都十分重视。
产业之间的关系由于相互利用彼此生产排泄物的结果,更加密切起来,并且产生新的产业部门。石油和它的副产排泄物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这是今后发展有机化学原料的方向。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产生了石油化学。煤炭的综合利用,与化学工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产生了煤炭化学工业。此外,还有林产化学、油脂化学等等。近来,冶炼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生产工艺和原料利用上由于开展了排泄物的利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过去的生产工艺往往是一个生产过程生产一种产品,而使其它副产品变成废物排泄出去。而近来的工艺就要求尽可能从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几种产品。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首先需要一种多种效能的设备。例如,空气分离设备要求它能同时制造出高纯度的氧气和氮气,使氧气能满足氧气炼钢的要求,同时也使氮气满足制造合成氨的要求。烧石膏的回转窑必须使所烧的熟料适合于制造一定标号水泥的要求,同时它的烟气也必须满足制造硫酸的要求等。其次,在原料的使用上,在不妨害主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外加别种原料,以便增加副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例如,在炼焦中喷入石油,以便从烟气和焦油中回收更多的苯和萘等。
此外,由于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比较经济合理,使某些工业的原料获取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许多有机化学产品的原料大多从粮食发酵取得,后来从电石和木材水解中取得,现在主要从焦炉气和石油炼厂气取得。二十多年前世界各国制造合成氨用焦炭作原料约占百分之九十,现在则下降到百分之四十左右,而用焦炉气、石油、天然气的比例日益增加。有些工业虽然在目前主要还要依靠专门的原料和专门的生产过程进行生产,但从别的工业的副产物回收的产品也占一定的地位。例如在西欧某些国家中从钢渣中获取磷肥竟占这些国家磷肥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生产排泄物回收利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这些条件对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以及它们所在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一般来说,也有它们共同之处。
第一,生产排泄物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并且要适当地集中。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子,它的排泄物数量较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用户,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产品成本较低。反之,如果生产规模过小,往往回收的产品数量较少,而需要消耗的人力、水电气和其它辅助材料较多,产品成本较高,经济上不合算,从而失去回收利用的意义。此外,工厂比较分散,生产排泄物虽有一定数量,但集中起来需要许多运输力量,也会造成回收利用的困难。例如,分散在各地的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排泄物——稻壳、玉米芯、油茶壳,由于难于集中而很少利用。
第二,必须掌握利用生产排泄物的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掌握与否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还在二百年前,炼焦厂的煤焦油,由于尚未掌握回收利用技术,被当作废物倾入大海。近几年来,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许多生产排泄物都可以回收利用了。例如,石油炼厂的气利用方面,需要掌握用深度冷冻、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分离出乙烯、丙烯;焦炉气利用方面,需要掌握回收苯、萘、蒽等化工产品的工艺和用深度冷冻、蒸气变换或部分氧化等方法分离氢气制造合成氨;含二氧化硫烟气利用方面,需要掌握低浓度烟气提浓;钢渣利用方面,需要掌握在转炉炼钢中造渣产生有效磷肥的技术,等等。
第三,生产排泄物供需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协作。有生产排泄物的供户是否能够经常供应给用户,并为用户提供回收使用的便利条件,也是发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生产操作上,某些供应副产气给用户的企业往往需要在稳定性、温度、浓度等方面,为用户创造回收利用的生产条件。同样,一些将渣供应给用户的企业也需要在造渣方面,满足用户回收的生产条件。在管理方面,生产排泄物的出售价格不能过高,而应该尽可能降低,甚至免费奉送,否则用户就会拒绝使用,而宁愿到原料生产部门采购。
第四,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利用应该经济合理。一般来说,产品从生产排泄物回收与从用专门的原料生产比较,它的生产过程应该简单,成本应该低一些,建设投资也要少一些,否则就失去回收利用的价值。有些工厂的排泄物虽然含有相当有价值的元素,但是由于含量太少或者含有别的杂质太多,回收起来生产过程相当复杂,成本也较高,因而不能进行回收。有些工厂的排泄物虽然比较容易回收,但所需的外加材料不能就近供应,往往也影响了它的回收利用。此外,副产回收的产品如果数量大且不能就近销售,回收以后造成产品的积压,就要考虑是否进行这项工作的问题。例如,从各种炉渣制造建筑材料就要考虑这种情况。
在今后国民经济发展中,结合本产业的发展,大力组织副产品回收是各产业部门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研究制定各行各业排泄物回收利用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方案。提出近几年内可以组织回收的资源、利用路线、所采取的工艺、所需的配合协作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将来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提出技术上经济上必须进行准备的工作。第二,研究提出回收排泄物的组织办法。对于从排泄物中回收本产业部门归口的产品(例如林业部门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制造纤维板),一般由本产业部门的主管机关组织实现。但是对于从本产业部门的排泄物生产另一部门归口的产品(例如焦炉气、冶炼气和石油气的利用涉及冶金、化工和石油三个产业部门),则需要统一安排。这里需要解决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隶属关系和配合协作关系等问题。第三,研究提出利用排泄物的一些经济规定。其中主要有排泄物的出售价格、副产回收产品的成本摊销办法等。此外,有关副产回收工艺的科学研究、设备试制也很重要,都需要统一规划安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