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真正“低人一等”的是什么?
  之衍
“商业、服务工作有没有出息?是不是低人一等?”最近,北京日报、天津日报等好几个地方的报纸,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很热烈,反应非常好,很多在商业、服务行业工作的同志,都认为这样的讨论,对他们自己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
可是,这种讨论,仅仅对商业和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有意义吗?往广处想一想,似乎并非如此。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个材料。
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学生,被分配到一家饭馆去当服务员。她对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就是不愿意告诉熟人,自己在做饭馆服务员的工作。有一天,她正忙着给顾客端菜拿饭,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原来是自己的同学,也到饭馆来就餐。躲,来不及了。脸上一阵红,话也不想说了。而她的那个同学呢,却说了一句话:“呵!你原来干这个工作!”
这句话,给我们点明了一个问题:商业、服务行业中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所以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出息、低人一等,固然是他们自己的思想认识上有问题,但是还有比较深远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这就是,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用剥削阶级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服务员、售货员、理发员、售票员等等人的工作。
“呵!你原来干这个工作!”这句简单的话,给你一种刺人的、揶揄的、不受尊重的感觉。这也是一种“舆论”。当然,这种“舆论”,不能代表我们社会的舆论,它只不过是一种早已被否定了的旧思想、旧意识的不光彩的反映。在阳光下,是没有它的位置的。但是我们也要看清楚,这是一种阶级社会留下的余毒,是能够腐蚀人的,是需要经常打扫打扫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人侍候的人和侍候人的人,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我比你“高一等”,你比我“低一等”,这也是泾渭分明的。“高人一等”的人轻视“低人一等”的人,似乎也是天经地义,是神圣的法律。这种人压迫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在我们的社会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了,经济基础改变了,这种“高人一等”“低人一等”的、标志着剥削和压迫的“等级制”,早已被扔到历史的垃圾箱中去了。可是反映旧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一下不容易完全清除掉的。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有不小的影响。这就是现在还存在“商业、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思想根源。
在我们的社会中,任何一种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都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光荣的。这是我们的社会制度规定了的。并不是商业、服务行业的工作“低人一等”,真正“低人一等”的,是那些早已过了时的、和我们的社会制度格格不入的旧思想、旧作风。
当然,改造这种错误思想,要靠教育,靠经常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靠学习,靠自我教育。要好好教育服务员、售货员、理发员、售票员等等,也要好好教育那些说“呵!你原来干这个工作”的人们。在报纸上展开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的方法。


第6版()
专栏:论语说文

  换掉难字不致损害词义
  林曦
《少用难字》一文刊出后,好几位读者来信、来稿讨论这个问题。多数同意文中的主要意思——少用多带难字的文言、成语。但是对所举若干词语中的难字换成易字后会不会损害词义以至“语言风格”,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或者疑问。意见集中在“攫夺”“豢养”“揠苗助长”改为“抓夺”“喂养”“拔苗助长”是否适当上。我所举的一些换易字的例词,不一定都妥当,欢迎指正。有的读者主张把“笑靥”改成“笑窝儿”,就更贴切。但对上述几个词,谢谢这几位同志提醒我,却的确有进一步解说清楚的必要。
由于这几个包含难字的词语报刊上常有人用,而作为词素用的难字的意义又不大好懂,于是就引起一些误解,把本非这些词语和难字所有的含义,外加在它们身上。
先说“攫夺”。有的认为有骗取的意思,有的又认为有暴力夺取的意思;而“抓夺”则没有这种或那种他们所说的意思,因此就不好来代替。那么,“攫”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的解释是“用爪抓取”,引伸为“夺取”,举的词例就是“攫夺”。《康熙字典》引用《礼·儒行》上“鸷虫攫搏”的疏解说:“以脚取之谓之攫”(用脚爪来抓拿就叫攫)。《说文解字注》引用了《淮南子》上的一句话:“鸟穷则搏,兽穷则攫。”(鸟类走投无路了就用翅膀扑,兽类走投无路了就用脚爪抓)。“攫”的篆文左旁是手,右旁画的正是一只瞪着两个凶眼的鹰隼用爪在抓。(见图1)这都说明:用古汉语说的那个“攫”,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就是“抓”。“抓”字有没有强取硬拿的夺取的意思呢?“老鹰抓小鸡”不是连生命都夺取去了吗?《学生字典》在“攫”字下的举例正是“老鹰攫小鸡”。由此可知,把“攫夺”“攫取”改说成“抓夺”“抓取”并没有损害它的用爪抓取的原义跟比喻义的。说“帝国主义抓夺殖民地人民的财富”,把帝国主义比喻成凶禽恶兽,一样有贬责的含义,不一定非用古书上用过的“攫夺”不可。
再说“豢养”。有的来信以为不可用“喂养”代替“豢养”,“喂猪、喂羊则可,喂养厮卒、走卒则不通”。其实“豢”是指事字,篆文画的正是双手捧了米来喂猪。(见图2)《说文》的解释也是“以谷圈养豕也”。(设猪圈拿粮食来喂养猪)可见“豢养”本是喂猪,并不专用于喂养走卒,原来也不包含使它供驱使的意思。用来说豢养走卒,也不过是比喻把走卒当猪狗一样喂养。古人说“豢豕”,所以才用“豢养”或单用“豢”来骂猪狗样的人。今人说“喂猪”,正应该用“喂养”来骂甘心作帝国主义的走狗的人。
用“拔苗助长”来代替“揠苗助长”,由来已久。《汉语成语小词典》(中华书局版),两者兼收。从《说文》《康熙字典》到《新华字典》都是用“拔”来解说“揠”。两个字的关系,汉代的扬雄早就在《方言》里交代明白:“揠、擢、拂、戎,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拔……东齐海岱之间曰揠。”孟夫子是生长在大海、泰山之间的山东老乡,所以在《孟子·公孙丑章》中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一个耽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些的人。——见《孟子译注》译文)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拔”,却是从潼关以西的古代秦语接受下来的。除了直引《孟子》原文外,一定要叫现代人去学古代山东方言来说“揠苗助长”,就大可不必了。
白话文是打破了“缩短句子,多用难字”那种鲁迅所揭露的“作文秘诀”,才建立起自己的修辞用语的风格的,真正要使白话文的“语言风格”高,还是得继续提倡“少用难字”!(附图片)
  (图1)(图2)


第6版()
专栏:

  冬梅
  张彦欣
每天上下班,总看见一队队红领巾。一个个苹果似的小脸,红扑扑的。特别那些小姑娘们,花红紫绿,活像一朵朵鲜花。
可不是吗?我小妹妹冬梅活着的时候也这样活泼、可爱;她牺牲的时候还只九岁。
这还是一九四四年的事。那时我在村儿童团里,整天不是村头站岗,就是山上放哨。有时还拿着竹板到处宣传抗日救国啦,陕甘宁边区大生产啦,忙极了。可是冬梅这孩子非要跟我去不可。我说:“你还小呢。”
“人家都八岁啦!”她不高兴地噘着小嘴。
要说冬梅懂事也真不少了,不管爸爸和我教的抗日歌谣,还是妈妈教的小曲儿,她很快就学会。比方《王二发参加子弟兵》、《我是中华好国民》、《英雄小八路》,还有《小板凳》、《小叭狗》……,呵,她会的可真不少。每天晚上,妈妈在油灯下做针线,她就躺在被窝里连唱带念,总要把所会的全唱一遍才睡。
她最喜欢唱:
“一簸箕灰,两簸箕灰,
一个小伙跑如飞。
我问小伙跑什么?
‘东北来了日本鬼,
杀了爹和娘,又来把我追。’
我问小伙哪里去?
‘解放区里把身存!’”
一天中午,我放哨回家,趁饭没熟的工夫看书。这是一本油印的小册子,上面尽是些革命小故事,还有抗日歌谣。虽然印的模模糊糊,可我们儿童团员都很喜欢它,不管干什么总要装在口袋里。冬梅看见我看书,用小碗端着两个鸡蛋坐在我身边就剥了起来,剥完后轻轻地对我说:“哥哥,下次你去站岗放哨带我去好吗?我给你鸡蛋吃。”我抬起头来看着她那水汪汪的大眼睛恳求地望着我,还能说什么呢。等我答应后,她就高兴地拍着手跳着跑到妈妈怀里嚷着:“哥哥答应了,哥哥答应了!好哥哥。”妈妈搂着她说:“一个老抗日,一个小抗日,鼻涕将军也要抗日!”
就这样我经常带她出去。有时我还将开展“五不”运动的内容讲给她听,要她“不要告诉敌人一句实话,不告诉敌人干部和八路军在哪里,不告诉敌人粮食藏在什么地方,不给敌人带路,不上敌人的当。”她那两只宝珠似的大眼睛一闪一闪地瞧着,专心地听着。
后来她学的歌更多了,有时村里来了八路军,我们儿童团也总要请冬梅给战士唱个歌。她就背着小手唱起来,有时还自动饶一个,每每得到热烈的掌声。唱完歌,她就一阵风跑到战士跟前嚷着要学歌,要听故事。有时还向战士们要个铜弹壳。一次,隔壁二奶奶说:“梅子,你不怕兵吗?”
“子弟兵、八路军是咱们一家人。”冬梅认真地说道。
后来情况紧急了,日本鬼子调了很多人马,常来山区扫荡。我们儿童团在完成任务后就跟着大人们一起藏在山洞里。有时冬梅也和我一起去。
可是这一天呀,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我们看到山上的讯号树倒了,就赶忙集合往山上跑。我一看冬梅不在,喊了几声也不见影,心想她一定是找妈妈去了。万万没有想到她和几个小朋友在闲院里玩,竟没跟大人一起上山。狗强盗进了村到处找不到人,就将他们抓起来。一个身穿小褂歪戴礼帽的家伙说:
“八路军上哪儿啦?”
“是爸爸吗?”冬梅总是这样天不怕地不怕。
“对,对,爸爸上哪儿啦?”
“他们在山上。”她用小手指着起伏的群山。其实日本鬼子自从进山,吃够了苦头,明知道山上有民兵、游击队,也不敢前进一步。
“好,好,你叫他们下来好吗?就说我们走了。”一个汉奸轻轻拍着冬梅的头说。
“你们不是没走吗,干吗要说谎?”她偏着头看着那张皮笑肉不笑的脸,随后大声喊道:“他们没有走……”她那又尖又高的童音,在山中回响着。
日本小队长“啪”就是一巴掌。
“你干吗打人!你是坏蛋,是日本鬼子!”
“你叫他们回来,不说就杀了你。”
“我不喊!”
“啪”又是一掌。
冬梅,我那好妹妹,圆瞪着仇恨的双眼,猛扑到鬼子身上,咬住他的手死也不放。
周围那些家伙们吓呆了。鬼子小队长尖叫一声,掏出手枪……。
冬梅牺牲将近二十个年头了。这朵开在大风雪中的梅花,从没看到祖国的春天,更没能看看今天这些花朵——这些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儿童。可是她将和那些少年小英雄们一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活在孩子们的心里。


第6版()
专栏:

  晋西行
  ——吕梁山区印象
  徐启雄
  ①汾阳县,好地方,地好肥足多打粮。
抽水机声哗哗响,社员上工个个忙。
  ②柳林镇,气象新,人称“晋西小北京”,物资交流多兴旺,满街土产满街人。
  ③黄河边,军渡站,化肥农具放河岸,支援农业齐出力,渡过一船又一船。
  ④离石县,好梯田,一层一层接上天。
黄土高山变了样,保持水土多增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