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3-06-26

1963-06-26新闻联播 文字版

“干惯了,不当回事……”

第6版()<br/>专栏:<br/><br/>  “干惯了,不当回事……”<br/>  叶幼芹<br/> 麦收以后,张本林在地里劳动,总爱朝大路那边多看看。看什么呢?看那日夜思念的老战友,说不定什么时候会从大路来南河头呢?<br/> 本林当连长的时候,同战士们一起在战火中滚,他熟悉连队一百多人的面庞,叫得出他们的名字,甚至摸透了各人的脾气。但是,一九四八年十月,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了重伤,终于不得不离开自己亲爱的部队,回到家乡——河北省献县南河头。<br/> 这位英雄连长给部队同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十四年来,年年麦收以后,老首长总想着派人到南河头看望本林;部队记者也常来把他建设家乡的消息带给战士们;连里的同志想念得慌了,就给自己的老连长写信。有时,本林也回部队,向首长和战友汇报南河头的生产发展近况。当他抚摸着部队的每一件新装备,紧握着战友的滚热的双手,激动得捏紧拳头,默默地自语着:一定要把南河头建设得更好……。<br/> 五月里到南河头,老远就能看见村东西两大片翻腾着的麦浪,麦子长到齐腰高。绿树丛中,露出一排排红瓦新房。独独村里还留下两间破土房,多么不协调呵!有人主张拆了,本林却说:“留着吧,将来好教育后代。”<br/> 一九四九年二月,他复员回乡,举目一看,心就缩紧了。南河头的穷根扎得多深呵!过去村里除了四户富农,家家都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他从小看到祖父和两个伯伯给地主扛长工的情景,年年离村的时候,家里人总是呼天哭地,一去就是一年,谁知自己的亲人能不能活着回来!他爹身子骨单薄,扛不了长工,逃到关东给人拉车。他回乡了,可是家家还是住着那砸头的破土房,顿顿离不开吃糠咽菜。他想:建设家乡,同样要经过艰难的战斗呵!<br/> 一九五一年十月,本林从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回村,也带回了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老区农民要赶快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于是,有人看到,本林常常深夜还到贫雇农家串门,商量办社的事。风声渐渐传开了。富农昂着头讥笑:“这些人穷疯了,合起来不更是鸡多不下蛋吗?”富裕中农也跟着叫嚷:“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办起社来也过不了。”贫雇农却十分坚决:“咱们扛了几十年长活,是跟党才翻了身的。说什么也要听党的话,办好社。”经过一个半月的串连发动,南河头农业社在滏阳河南岸诞生了。<br/> 别看现今南河头,麦收前家家囤里还存着不少粮食,有文化的姑娘小子满村跑。办社初期,不说吃糠咽菜,连个记账人也找不到。入冬后,四头瘦牲畜死了三头,困难更大了,富农和富裕中农满以为:“这一下去了半个家业,农业社该垮台了!”个别社员闹退社。但大多数贫雇农始终很坚定,再困难也要把社办下去。这时,本林赴朝慰问归来,也带来了中朝人民的英雄气概。他立即同社员们一起从事副业生产。在油房里,他带头抡起那四十多斤重的大铁锤,震痛了左臂的伤痕也不吭声;休息时,他给大伙讲抗美援朝战斗故事。食油加工后,要送到离村一百多里的泊镇去,本林每次都是走着去,饿了,就从怀里拿出冷谷面饼子啃几口。<br/> 困难一个个度过了。但是老天却不断给南河头带来灾难。人们说,南河头从建社起,十年十灾呵!如今村北有了东风大干渠,村西挖了大蓄水坑,往后再不怕旱涝了。女社员风霞提到一九五六年夏天那场大水,还心寒哩!那几天连日暴雨。老河口突然决口,洪水东流倾泻。南河头紧急动员救灾。本林领着社员守护滏阳河大堤。一到工地,他脱下小褂,一口气就挑了几十担泥。以后吃点玉米饼子,又跳下水掏泥。有一天,河堤冲开一个漏洞,眼看大堤要溃决。本林冲着河跳进去,用身子堵住了漏洞。社员们扔下一个个麻袋,麻袋扔到他的腰部,划破了皮肉,可他仍然挡住洞口,不肯挪动身子。那几天,水情真紧,村里的妇女也出来支援工地。当时本林的爱人正怀着身子,本林对她说:“你待在家里,怎叫别家妇女出来呢?”他爱人就背起麦秸、麻袋、木头,同妇女们一起,浸在齐腰的水里,真是一步三滑,婆婆见媳妇实在难走,就从媳妇背上抢过东西趟水走了。<br/> 本林在北京见过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到过朝鲜、苏联,可是,见过他的人却不觉得他曾见过这么大的世面。这人个儿不高,黑里透红的大脸膛常常泛着微笑,上身总着一件白粗布小褂。就连粗布白褂,他爱人还不大想给他穿呢!她说:本林成天泥里滚,白褂穿成了黑褂,那个脏呵,得用碱水泡了煮;再说铜钱厚的粗布衣,穿一冬一春就磨烂了,给他穿什么好呢?真愁人!<br/> 他爱人说他成天泥里滚,可没说差。社员浇麦他守渠,社员推土他扒房,有时社员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倒抢着干!去年,几百亩小麦将要灌浆,正等着水呢!可是,有人却说水渠浅了,引不上水。本林和支部书记刘守恩安排了大队的工作,第二天一早,背起行李,扛上铁锨,就赶到水渠边的小土屋住下。白天,他扛着铁锨,沿着长长的渠道来回游动,家里人天天给他送饭;深夜,他摸着黑,在隆隆的机器声中,细细辨别着流水声。机器发烫了,歇下了,他才拖着疲乏的步子,回到潮湿的小屋。他连续在渠边守了十七昼夜。当他看到那棵棵麦穗一点点肥硕壮大,不禁微微笑了。<br/> 一场大雨,田里的玉米苗一下呼呼长到二寸多高。乍一看,分不出是苗是草。头几天,本林在地里劳动,就听到几个老农议论:“这些青年人,干活快得把人拉个死,就是不讲质量,真正气死人!”本林想着老农的话有理。如今大队有七八十号青年,不少人才从中学毕业,没有务过农,不帮他们提高技术,会影响生产。<br/> 一大早,本林扛上大锄同大伙下地了。同他并排锄地的是一位才从中学出来的姑娘。本林用劲细锄,白褂湿透了,只锄了大半垅。他回头看自己锄过的垅,杂草躺在泥里发蔫,小苗苗挺立着就像一条笔直的绿线。侧身看旁边,不少杂草还直立在垅上,那姑娘背不湿气不喘,早蹲在地头歇了。离田头不远,不少青年锄完地正又打又滚闹着玩呢!<br/> 这次,本林和几个干部同青年们连着锄了四天地,发动大家互相检查质量,教青年们唱锄地歌。青年们看到自己锄的垅上的杂草,都一个个涨红了脸,低着头返工去了。<br/> 拐进南河头骡马大院,看到那四十多个大骡大马,满院欢蹦乱跳的骡驹马驹,不由使人想起办社初期那间又是办公室又是牲口棚的破土屋,棚里那头可怜的瘦牲口。<br/> 本林想,年年过年,社员们都在家欢欢喜喜团聚吃饺子,独有饲养员还得守在牲口房,真太辛苦了。于是,一到年三十,他就约了副大队长李树忠等几个干部,挤到饲养员住的小屋里,对四个饲养员说:“你们劳累一年了,今晚回家吃饺子,睡个安稳觉,让我们来当饲养员吧。”头二年,饲养员们就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了。长明灯通夜亮着。本林、树忠几个干部睡在一条炕上。半夜他们冒着寒气,到门外的井台挑水,给牲口饮温呼呼的井水;又一遍遍给马添草料,马不喂夜草不肥呵!年初一,本林吃过早饭,又回到牲口房,要饲养员去串亲戚,玩儿。<br/> 谁知这几年一到年三十,骡马大院里可出了奇事。本林他们倒还是来当饲养员,可是老饲养员们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牲口房!饲养员刘菊忠跟人谈起这桩事,总是兴奋得大笑起来,他说:“我们心里也捉摸哩!干部们不多吃不多喝,一样靠劳动挣工分,还得筹划队里的生产大事,也辛苦一年了。他们年年三十晚上来当饲养员,谁又代他们呢?我们就撵干部,干部也撵我们,结果谁也不走。这几年,本林他们就和我们挤在一条炕上过年三十,半夜同我们轮着喂牲口。”<br/> 社员们看到本林这样没明没夜地干,也心痛得不行。有一次,他从省里开会回村,进屋撂下被子,扛着铁锨就下地浇麦了。有些社员就劝他说:“本林呵!你是全省劳动模范,大队、公社好几个衔。你也得结记着个人点,机器开长了还得歇歇呵!你少劳动点社员也不会有意见,为什么那么死气百赖干活呢?”<br/> 本林倒随随便便地笑笑说:“干惯了,不当回事。劳动对人是一种锻炼,不光锻炼身体,主要还是锻炼思想。我们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参加劳动是本分,不劳动就忘本了。”

悼沈衡山先生

第6版()<br/>专栏:<br/><br/>  悼沈衡山先生<br/>  朱德<br/>  享得高龄九十年,几经争斗把身翻,<br/>  终修马列传真理,立德立功又立言。<br/>  六月二十一日

炉前放歌

第6版()<br/>专栏:<br/><br/>  炉前放歌<br/>  北京工人 何玉锁<br/>  钟声,当!当!<br/>  红光,飞升!<br/>  冲天炉熔炼着<br/>  赤红的铁水!<br/>  我们胸中激荡着<br/>  革命的豪情!<br/>  挥热汗,<br/>  站炉前,<br/>  披金戴红!<br/>  持钢钎,<br/>  眼望万里前程!<br/>  祖国江山亲手铸牢,<br/>  日夜驾驭着时代的东风!<br/>  轰隆隆!<br/>  炉口打开——<br/>  铁水俯冲!<br/>  烈火熊熊!<br/>  心呵——<br/>  像铁水,<br/>  像烈火,<br/>  燃烧!飞腾!<br/>  飞上昆仑,<br/>  飞向万里平原,<br/>  热气腾腾!<br/>  社员们欢呼——<br/>  新式农具握手中!<br/>  啊!社员的汗水,<br/>  啊!我们的汗水,<br/>  在一起交融!<br/>  化作春风春雨,<br/>  润出一片,<br/>  金色的收成!<br/>  耳边春雷滚滚——<br/>  拖拉机、新机床……<br/>  奔出工厂——<br/>  向天南,<br/>  向海北,<br/>  运行!<br/>  雷声呵!<br/>  是光,<br/>  是热,<br/>  是力,<br/>  是我们的心声,<br/>  在轰鸣!<br/>  将把历史的巨轮,<br/>  推向新的里程!<br/>  我们的心呵!<br/>  燃烧!飞腾!<br/>  飞遍祖国千山万水——<br/>  处处红光闪闪!<br/>  望尽万里云天——<br/>  片片红光飞升!<br/>  啊!<br/>  人类理想的黎明!<br/>  看!红光越升越高,<br/>  这就是<br/>  黎明前<br/>  伟大的象征!

“热”和“光”

第6版()<br/>专栏:<br/><br/>  “热”和“光”<br/>  崔山<br/> 我有一个青年朋友,原来是舞蹈演员,三年前调到新开办的舞蹈学校当了教员。去年,这个学校已经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其中有几个人已在舞台上渐露头角了。最近,他跟我谈起,在艺术园地里培苗浇花的工作挺有意思;可是,他跟这项新工作建立感情,其间也不是毫无波折的。于是,他给我讲了一个划火柴的故事:有一次,他偶然划着了一根火柴,嚓的一响,火光出现了,这一刹那间,他突然想起了正在舞台上露面的学生,也回想到昔日在舞台上的自己,脑子里飞快地闪过一个古怪的念头:“现在呀,是我在发热,她们在发光!”<br/> 看来,“热”和“光”,确实是很吸引青年人的话题。哪一个革命青年,身上没有蕴藏一股“热”,心里不想发出一道“光”?恐怕问题在于如何善于把这两者统一起来。<br/> 从物理现象来说,物体受了热,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燃烧起来,发出光。可是,有些人在看待自己的工作时,偏要把“热”和“光”分割开来,比如,误认为有些工作是“出头露面”的,高贵的,有些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低贱的。其实,有“热”就有“光”。只要是一个革命的热心人,把“能量”放出来,任何工作都能够干得出色,为人民作出贡献;这就会受到人民尊敬,就会“荣光遍体”。<br/> 北京四联理发馆技师高在宏同志,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京剧演员杜近芳同志是我的老顾客。给她理发,我站着理。可是我去看杜近芳演戏,又是她站着演,我坐着瞧。这怎么能说是谁比谁低一等呢?”这话妙极了!两个人,都有“坐”的时候,都有“站”的时候,各展所长,同样既在发“热”,也在发“光”!雷锋同志在部队里曾被推荐出来当业余演员,后来由于他满口乡音一时改不了,他很乐意地让出演员的位置,转到后台去。为演员们烧水倒茶,打扫排练场,收拾道具……你看,他“转”得多么自如!他哪里有一星半点“自己发热,别人发光”的想法?<br/> 至于像我的朋友那种情形,与其说是“转”,不如说是“传”。他原来是演员,现在是做培养演员的工作,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后手,一以化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本来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去年,曾经有一位戏剧学校的毕业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叙说自己走向生活时最受感动的一瞬间:她在演出谢幕时意外地接到观众的献花,三年的春风化雨,涌上心头,一时百感交集,马上想到“第一束鲜花应该献给老师”,给他带去观众的问好。这种两代人的赤诚的亲密关系,只是在我们革命者之间才会有。<br/> 我们革命者有自己的“热”和“光”的哲学。多少革命先烈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们连我们的五星红旗的样子也看不到,但是谁能说他们是只发“热”,没发“光”?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切革命工作者都应当努力做到这一点。

周末理发记

第6版()<br/>专栏:<br/><br/>  周末理发记<br/>  于英士<br/> 星期天要出远门,赶在周末晚上理发。跑了几家理发店都是满员,最后抱着试探的心情来到三里河理发馆。时间已经到了九点四十多分了。隔着灯光四射的大玻璃窗,老远就看到身着白色工作服的理发员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看了看等着理发的客人不下十几个,又临门看了看营业时间表:早八点到晚九点。我不敢再打扰这些辛劳了一天的理发员了,便在门口徘徊起来。一位理发员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意:<br/> “理发么,同志。里边请吧,只要您肯等,我们加班给您理。”<br/> “那你们的工作时间不是太长了吗?”<br/> “您打老远来了,不能让您明天再跑一趟。” <br/> 我刚坐下不久,又来了两位工人打扮的顾客,时间虽然已过十点,也享受了“加班”待遇。<br/> 理完发的客人,照了镜子,微微一笑,一个个满意地离开了理发馆。整天嚣杂、繁忙的营业大厅,此刻渐渐安静下来了。然而,在已经下班的理发员当中,却发生了一阵争执,时间虽晚,大家谁也不肯先走,争先恐后地抢着帮助服务员做卫生工作。<br/> “小张,让我给这位同志理,你先回去吧!”<br/> “李师傅,您……不是住得比我还远么?”<br/> “叫你先走,你就先走!”师傅以命令的口吻让徒弟先走。小伙子无可奈何地把刀子交给了师傅。<br/> 这时,一位刚理完发的顾客,突然向前把一位理发员手中的扫帚抢了过去,低头就扫起地来。<br/> “同志,时间不早了,您该早点回去。这是我们自己的事儿。”几个理发员坚决不让那位顾客动手。<br/> “你们呢?给我们这些顾客们加班加点,让我们过个干净漂亮的星期天,我不帮你们干点活过意不去呀。再说我就住在这附近,比你们近得多。同志们,快走,快走吧!”<br/> 说话间,我也理完了发,二话没说,我也从另一个理发员手中抢过一把扫帚,跟大伙一起扫起地来……。

雨后(图片)

第6版()<br/>专栏:<br/><br/>  雨后(木刻) 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