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支部书记高宝绪带头劳动改进领导方法为大队干部劳动多工作好创造良好条件
据新华社太原二十五日电 本社记者杨义报道:山西省永济县张营公社窑头大队党支部书记高宝绪,认真解决本队干部参加田间劳动和工作矛盾的问题,为干部参加劳动创造条件,使自己和其他干部都能做到工作好、劳动多。
六月初,记者来到窑头大队时,大部分麦田一片金黄,早熟的“金裹银”小麦已收割登场;锄过多遍的棉田里,端直的垅沟衬托着油绿茁壮的幼苗;地头存放着一堆堆夏播用的肥料,夏播准备工作在紧张进行,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各项工作却有条不紊。
窑头大队今年的生产为什么这样好呢?我问社员,社员们说:今年生产好,与干部参加劳动,深入领导生产有很大关系;问干部,干部们说:干部领导工作深入,参加劳动多,是支部书记高宝绪带头的功劳。
今年以前,窑头大队的生产不算好,干部劳动也较少。管理委员会对干部参加劳动虽然强调了又强调,可是大部分干部工作与劳动一直结合得不好。有的说是思想问题,有的说是实际问题。到底干部误工误在哪里?支部书记高宝绪从一九六二年第一天起,就预备了一个笔记本,每天把队里和自己的活动通通记下来。从三百六十多天的日记中,他发现,去年一年仅大队整天的会议就占了三十二天,接着生产队干部开会传达布置,同样又开了三十二天,而且是农活越忙,会议越多。一部分干部在大忙季节根本不能参加劳动。其次大队主要干部成天忙于工作,不是收集情况听汇报,就是检查工作满地跑。情况掌握不起来,不能下地劳动,越是不下地劳动,情况越掌握不了。生产队干部为了给大队谈情况,填表报,……事情也多起来了。高宝绪觉察到解决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作的矛盾,关键在于领导,不能只靠一般号召,更重要的是转变领导思想和作风,为大家创造条件,使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来参加劳动。
今年大队管理委员会大力精简了大队会议,必须召开的会议改到晚上开。从年初到现在,大队除开了一天社员代表大会以外,其余干部会都没有在白天开过。最近五个月和去年同期比较,就减少了二十多天会议时间。大队主要干部都分工深入了生产队,通过劳动了解情况,指导生产。不仅大队干部劳动时间多了,也为生产队干部减少了汇报、统计等事务。
高宝绪还特别注意帮助一部分干部具体改进工作,使他们既工作好,又劳动好。大队会计高天福没有担任会计以前劳动很好,当上会计以后,名义上是会计,实际上整理材料、接待客人、看门守户,许多事务都由他来办,去年一年只做了四十三个劳动日。高宝绪注意观察记录了他一段工作活动,发现他兼办事情太多,于是规定大队干部谁去开会谁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看门守户由大队部旁边的磨坊人员代办,这样安排后,高天福今年半年时间,劳动工数就超过了去年全年劳动工数的一倍。二队队长高如意是今年新当选的队长,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劳动较少。高宝绪就帮助他实行了民主派活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参加劳动的时间很快就增加了。
高宝绪以身作则,处处带头争取多劳动的模范行动,对带动其他干部参加劳动作用很大,今年他除了外出开会、参观占用时间外,到六月上旬共在生产队做了一百零九个劳动日。由于他带头劳动,又注意为其他队干部创造参加劳动的条件,今年全大队的主要干部做的劳动日超过了去年同时期做的劳动日,都超过了大队评定的投工数量。干部参加劳动多了,领导生产实际了,生产也好起来了。


第2版()
专栏:

  适应各项建设事业需要
加强科学技术出版工作
全国科学技术出版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新华社二十五日讯 国家科委和文化部最近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出版工作会议。会议对科学技术出版工作如何适应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特别是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会议认为,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科学技术出版工作,建国以来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技术书刊。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从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六一年底,共出版了五万一千九百多种科学技术方面的图书(包括理、工、农、医教材在内),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些书刊对科学研究、生产建设、教学工作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广大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其他方面的读者对科学技术书刊的需要已经越来越迫切。因此,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及时地、大量地向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大中学生、技术工人以及农村知识青年等提供各种出版物;积极提倡和鼓励科学技术人员从事著译活动;努力提高科学技术书刊的质量,适当增加品种,以适应客观需要。
会议认为,目前除积极组织科学技术人员撰写新书以外,对于已经出版的一些好书也应该适当地再版,或者经过修改补充后再版。同时,还要积极办好各种期刊,使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和生产技术经验能够及时交流。目前我国出版的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报,是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一种重要的期刊,会议决定今后除继续办好正在出版的五十七种学报以外,那些还没有学报的学科,都要陆续创办起来。会议还建议有关出版社出版以中级科学技术人员为对象,报道研究工作动态,交流研究、教学、生产技术经验的各种杂志。会议一致认为,应加强普及读物的出版工作,出版普及读物应该统一规划,集中力量,提高质量,避免重复。另外,会议还就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译丛的编辑出版工作、科学技术出版工作的规划、各有关单位分工协作、改进发行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在这次会议期间都分别组织科学家开会,讨论了科学技术书籍、论文的编写和出版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第2版()
专栏:

  云南境外蒋军官兵纷纷投诚来归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五月底已有一百四十九人回到祖国
最近携械起义归来的原蒋军莲山支队和盈江支队官兵揭露美蒋匪帮驱使他们窜扰祖国的罪行,倾诉云南境外蒋军生活悲惨向往祖国的情形。
新华社昆明二十五日电 流窜在云南境外的蒋军官兵纷纷脱离蒋帮归来,向我云南边防部队投诚。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五月三十一日,先后归来向我投诚的蒋军人员已有一百四十九名。在这些投诚人员中,有大队长、营长、连长、排长。他们共带回各种枪四十一支、子弹九百余发。
这些蒋军投诚人员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和我边防部队的妥善照顾。我边防部队对携带武器归来的蒋军人员,按照对蒋军投诚人员奖励办法的规定,发给他们奖金,对愿意回家团聚的蒋军投诚人员,发给了路费。当地人民政府也对回乡蒋军人员作了妥善安置,使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新华社昆明二十五日电 从云南境外携械起义归来的原蒋军莲山支队和盈江支队官兵,最近向记者揭露了美蒋匪帮驱使他们窜扰祖国的罪行,倾诉了云南境外蒋军生活悲惨,向往祖国的情形。
原蒋军莲山支队支队长杨发祥说,台湾美蒋特务机关曾几次指令他派人窜扰祖国边境,收集情报,破坏生产,掳掠财物,残害人民。蒋帮特务对不愿入境窜扰的人,用尽了欺骗、恐吓、威胁手段,甚至秘密杀死。他说,在这种逼迫下,他们曾多次入境窜扰,但每次都遭到了祖国边防部队的沉重打击。有的被打死了,有的当了俘虏。他说:“这些人的下场使我逐渐清醒过来。我想,替美蒋卖命,干背叛祖国危害人民的事情,到头来,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说,从广东登陆的九股美蒋武装特务被祖国军民歼灭以后,更进一步打消了他对“反攻大陆”的痴心妄想。他想,蒋匪帮是完蛋了,为什么还为他们卖命?于是,他就率队起义了。
原在蒋军莲山支队搞特工的王德尚说:“我被派到蒋军莲山支队作特工以后,美蒋特务机关指使我对全队官兵进行监视,用吃鸡血酒和拜兄弟的办法,要大家永远为蒋匪帮卖命,对不愿干的人,要他们写决心书、找保人;对入境窜扰消极的人,就进行威胁,甚至暗杀。但是这一切都无法解除蒋军官兵思乡厌战的情绪,不能挽救蒋残匪瓦解的命运。不少人都投向祖国怀抱来了。我也逐渐看清了为美蒋卖命窜扰祖国没有前途,就和莲山支队官兵一起起义回国了。”
原蒋军盈江支队士兵郭云苍说,他的起义是因为强大祖国美好生活的吸引,在境外生活悲惨,前途绝望。他说,在境外,他们日子很不好过。一九六○年他的妻子杨小厚生第一个小孩时,得了重病,没有医生治疗,十多天以后就死了。没有满月的孩子无人领,生活又困难,他只好把小孩卖了。郭云苍说:“在境外当蒋军,弄得我家破人亡。”但是,郭云苍在祖国农村里的妈妈和弟弟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每年他家从人民公社里分得的粮食吃不完。他的大弟弟结了婚,他的小弟弟在学校里读书。郭云苍说,他在境外,偶尔也能听到一点妈妈、弟弟在祖国的生活情况,越听他越思念家乡,越不愿为美蒋卖命。


第2版()
专栏:要做身残志不残的无产阶级战士

  徐学惠连金法通信互勉
据新华社昆明电 徐学惠最近同失去双手坚持顽强学习和劳动的浙江省玉环县三好学生连金法通信,互相鼓励,要做一个身残志不残的无产阶级战士。
连金法是六岁时在海滩上帮助一位老人捡蒋匪留下的一颗炮弹,被炸毁双手的。徐学惠在给连金法的信上说:“你失去了双手后,仍然以顽强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克服了生活、学习上的一切困难,不但能吃饭、写字、剪窗花、打算盘,而且还学会拿锄头种地,……真不愧是毛泽东时代的好儿童,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徐学惠在信上向连金法介绍了自己失去双手以后战胜各种困难的经过。徐学惠说:我一想起党,想起同志们对我的期望,想起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就浑身是劲,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徐学惠还告诉连金法,她现在正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初中班学习文化。她决心好好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优良的成绩来感谢党的培养教育和同志们的期望。徐学惠最后写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困难的。我们应当有一颗永不残废的心,听党的话,努力学习,不断前进,不断提高阶级觉悟,作一个身残志不残的无产阶级战士。
连金法在给徐学惠的回信中说:“您是为了抢救国家资财,英勇地同匪徒展开搏斗而失去了双手的,您真是我的好姐姐,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说:我入学以后,在党、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亲切教育下,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使我深深地感到今天生活的可爱,集体生活的温暖、愉快。我这残废的人如果在解放前,一定早就当了叫花子了。他在信中向徐学惠表示:“为了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我下定决心加倍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劳动,顽强锻炼身体,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远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第2版()
专栏:

  喜看祖国京剧百花开
  ——记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在香港的演出
  新华社记者 黄文放 李学纯
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在香港演出了将近两个月,也在香港轰动了将近两个月。在香港,过去还没有一个艺术团体能像这个剧团作这样长时间的演出,观众这样多和影响如此深广。香港报纸这样报道:“这里的人对剧团的表演,从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和中年、青年演员的唱做念打,到剧本、行头、文武场面、美术设计,乃至配角、龙套,无一不感到极大的兴趣”。观众们普遍认为,京剧团来港演出,使他们得到了一次极高的艺术享受。
艺术日新 风采胜昔
剧团在香港首场演出《赵氏孤儿》,这个戏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在舞台上展开,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联同几十名演员,在台上各自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台下一千七百多人,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好。一个京剧爱好者描述自己看戏时的感情说:“台上演员谢幕了,我站在座位前,手掌拍疼了,眼里含着泪水,仿佛是在梦中,又明白实在不是梦,我仿佛见了多年未见的亲人,暗暗地流下热泪”。像这样台上台下水乳交融的热烈情绪,在剧团演出的四十九场中,几乎是经常出现的。
马连良和张君秋是香港同胞早已熟悉的名家。十三年前,他们常常在香港演出。但是,这里的戏迷普遍反映说,过去虽然看过马、张多年戏,还从来没有看到他们演得如此之好。裘盛戎一九五六年曾随“中国民间艺术团”来过香港,但那次只能算是露一露,香港观众是在这一次才真正认识到他深厚的功夫。人们称赞他的唱念是“一字一句并有神韵”,做工是“一招一式俱见功夫”。赵燕侠是香港观众闻名已久还未见面的名角,这次她演了十六场,引起了很大轰动。对琴师李慕良,人们说他十多年来的进步使人刮目相看,他的伴琴“既不失生活的真,又富有艺术的美。”
论艺术,观众们是赞不绝口,但人们最感动的还是艺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七十四岁的姜妙香演出《奇双会》和《玉堂春》,共五场,观众称赞说:“老先生,真想不到!”香港报纸形容马连良是“已逾耳顺之年,却无鬓衰之叹!”一个票友探班时,回想起马连良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一年在香港时的景象,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十二年前你选择了北上的正确道路,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你那‘老而愈醇’的艺术。”
  新精神 新作风 新感受
尽管剧团的许多成员是香港戏迷所熟悉的,但是,看了几十年戏的老戏迷都表示:像这样的剧团,他们过去还没有见过,因为它带来了祖国京剧界的新精神、新作风。
老作家霜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像北京京剧团这样规模之大,人材之盛,简直难以想像”。京剧组班向来讲究“四梁四柱”的严整,北京京剧团不但达到了这样的要求,生、旦、净、丑,主角、配角和场面都十分整齐,而且汇集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即使最孤僻最偏好的戏迷,也不难找到自己喜爱的对象。在年龄上,这个团是老、壮、青、少四代同堂,而又都亲密团结,合作无间。许多观众特别称赞像《赵氏孤儿》和《秦香莲》那样的群戏,说是几位名角同在台上,既见深厚的功力,又是牡丹绿叶相得益彰。有人特别计算了一下:这个团以花脸为最多,有水平的大花、二花、小花就有十几个之多。一位票友说:“看了这些花脸,同行如敌国这句话,在新社会里,在具有新风格的剧团里,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了”。许多观众看到像谭元寿、马长礼、小王玉蓉、杨少春等这些早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演员,常常扮演校尉、宫女、太监、小兵等龙套角色,而又演得这样严肃认真,大为赞叹。
有人特别称赞剧团的文武场面,说他们在伴奏中全神贯注,全力配合剧情和角色,一切为了演好戏。香港的京剧音乐人员在一次座谈会上议论说,剧团里的场面和角儿是亲密的合作者和朋友,和旧社会里的关系完全不同了。
京剧的未来展现在眼前
观众们认为,他们在剧团的演出中,还看到了京剧艺术的未来。一位京剧爱好者这样描述他在京剧团初到香港时的心情说:自富连成散班到北京解放,京剧界没有培养出什么新人,也没有培养新人的社会条件。因此,京剧演员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许多行当都是几个老演员在苦撑危局。现在,这个团带来了那么多的青年演员,许多人都要仔细看看他们的功夫,要从他们身上看看京剧的将来和希望。
人们没有失望。谭元寿、马长礼、小王玉蓉、李毓芳、杨少春、高宝贤、茹富华、郝庆海、赵丽秋等一大群年轻演员,都受到香港观众的普遍赞扬,认为他们有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今后再加上时间的磨练,功力必然更深,将来可望青胜于蓝。观众们特别高兴的是,从这众多的年轻演员中,看到了几乎每一个流派都有了传人。戏迷们常常说,这次谭富英没来,但谭元寿、高宝贤可以代表他,高盛麟没来,却来了个杨少春。有一个票友设想,如果这个剧团安排一次由青年演员担任主角的各流派传人大会演,那将可以看出目前京剧界那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宏伟景象。
京剧团里有一个十九岁的老旦万一英,来港后只扮演过几次宫女,但戏迷们风闻她的嗓子不错,纷纷要求让她演一场。剧团就安排她演了三场《望儿楼》,结果大为观众赞赏,认为她是很有希望的小老旦。在这场戏中,许多票友特别注意李毓芳和汪本贞。李毓芳扮演宫女,丝毫不因自己只是为一个年轻演员跑龙套而稍有松懈,琴师汪本贞更是比万一英还要紧张,聚精会神地用琴弦把万一英的一字一腔都托出来。许多票友在一次座谈会上感动地说,青年演员既有祖国的栽培,又有老艺人的提携,又怎会不是一个个的冲出来!
经过论争 加深认识
北京京剧团带给香港同胞的,是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京剧新气象,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但有些行家不免感到有点陌生。
对张君秋的新腔,少数票友感到不习惯,他们说:“梅(兰芳)先生不是这样唱的。”但是,大部分观众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张君秋在二十三场演出中,既表现了他那梅派正旦的才华与功力,也表现了他那优美动听的新腔创造。票友程慕灏说:“梅先生如果仅仅模仿前人那样唱,他决不会成为一代大师”。大部分人都肯定张君秋的新腔创得好。
赵燕侠独特风格的演唱,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从各方面畅论她的成就。观众们称赞她的唱腔是字吐得真、送得远,做工细腻,表演富有生命力。
但是,在初期,对她的表演,也有一些票友表示不喜欢。有人说:“梅程荀尚看得多了,未见有类如赵燕侠者。”有人承认她的功力深厚,却认为并非京剧“正统”,称之为“邪派高手”。但是到剧团演出的后期,人们对她的戏看多了,再经过争论,许多观众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有论争才有进步,许多票友认为,经过这次对北京京剧团在传统基础上革新创造的反复认识,将会大大帮助香港京剧界的进步。
剧团在香港演出了四十九场,排出三十个剧目,还应电视台的聘请作了五次电视演出,广播电台还进行了六次实况广播。由于广大观众一再要求,演期延长了又延长,但是还有不少观众感到演出的时间太短了,希望能再多演一些剧目。票友王鲁在报上撰文说:这是因为“人们对祖国的艺术,对这个剧团,对这批演员,实在太热爱了!”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防治粘虫要及时
粘虫是一种暴发性的害虫,大发生的时候,对禾本科庄稼、牧草有毁灭性的损害。在农业发展纲要中,它是要被消灭的十一种大病虫害之一。粘虫的俗名很多,有虸蚄、绵虫、夜盗虫、五色虫、剃枝虫、蟥虫、天马等。
怎样防治粘虫呢?我国研究粘虫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以化学药剂消灭它的幼虫。用化学药剂防治粘虫,以百分之五滴滴涕粉,或百分之五滴滴涕粉一份与百分之零点五六六六粉一份混合均匀,每亩喷粉三至五斤,效果显著。这个办法已大面积推广。使用混合粉剂,还有比较经济的好处。
为了消灭粘虫,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切实掌握虫情发展情况,抓住幼虫在二、三龄时的关键时期,予以消灭。粘虫的幼虫发育很快,孵化以后七至十天就变为四龄幼虫,进入暴食为害期。错过防治有利时机,就会造成损失。根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近年研究试验证明,在卵期和卵初孵化期喷药效果最好。因为这样可以比低龄期施药提早十至十二天,延长了防治时间。 包建中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产软木的树——栓皮栎
栓皮栎俗名很多,如软木栎(山东),老栎、花栎(河南),橡树(陕西),黄栎树、粗皮栎、粗皮耳子(安徽),大叶栎(浙江),粗皮青刚(四川),黄划栎(湖北),以及粗皮花栎、牛皮栎,等等。它分布很广,关内大部分省区都有,多与麻栎混生。
栓皮栎是一种高大落叶乔木,高可达二十四米,直径最大可到一米多。叶呈长椭圆形,叶缘有尖锐似针的锯齿,叶的背面满生灰白色星状绒毛。
栓皮栎的树皮分内外两层,在五至九月间,内外皮容易剥离。这是普通树皮没有的现象。这层外皮叫做栓皮(又称木栓),又叫软木,我们平常看到的软木塞就是用它制成的。
栓皮栎的树皮为什么分作内外两层呢?我们知道,任何初生的树苗都有表皮保护它的生长。但树干随着年龄而加粗,表皮的生长跟不上去而产生裂痕。在这种情况下,表皮内便产生了栓皮层以保护树木的生长。普通树木的栓皮层经常新陈代谢(旧的栓皮细胞死亡后脱落了),所以看不见栓皮层的积累。栓皮栎的栓皮层则不脱落,逐年积累,因而越来越厚,最厚可达八、九厘米。正因为它有两层皮,外皮(栓皮)剥去后,仍有内皮保护树木的生长,同时还会再长出新的栓皮层来,所以可以不断采剥,从二十至二十五年生,直径十五厘米左右开始,直到树木衰老为止。
栓皮和一般树皮一样,都是由许多细胞所构成。初生的栓皮细胞也与其他树皮细胞一样,细胞壁主要是纤维素,但随着树木的生长,栓皮细胞很快就产生一种木栓素(树皮及木材细胞则产生木质素)包裹着细胞壁。木栓素的性能有点像蜡,所以栓皮细胞不透气、不透水,细胞内的空气无法外逸,隔热性能好。栓皮还有质地轻(比栓皮栎木材轻七至八成)、耐摩擦、耐腐、隔音等特性;同时栓皮本身无异味。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它的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很高。
栓皮栎的叶子可以养柞蚕;子实(橡子)含淀粉百分之八十,是制淀粉、酿酒的原料;橡子的外壳含单宁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可以浸提栲胶。
鲁吉昌(附图片)
湖南省黔阳县栓皮栎很多。这是这个县的林业工人在采剥栓皮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麻袋撒粉器
在田间撒布农药,要有必要的器械。有些农民,因为施药器械不够,就用手抓药撒布。这样不但效果很低,而且容易发生药害。不少地区农民使用“双麻袋撒粉器”,是简便有效的施药工具。这种工具制造简便,只要木棒或竹杆一根,麻袋两条(普通装粮食用的麻袋)。麻袋口的三分之二用绳密缝,留三分之一作为装药口,然后把麻袋横向的两个袋角用绳紧扎在木棒上。装药口在上端。两个麻袋的距离,视庄稼的行距而定。每袋中可装十斤药粉,可供撒布六亩多地。使用时,两人平行抬着木棒前进,每人手中各持小杆一根,边走边用小杆轻轻地敲打麻袋,震落袋里的药粉,均匀地撒落在庄稼上。这种工具的工效相当高。两个人用一架双麻袋撒粉器,一天可在五十——六十亩田间撒布药粉。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两点:①麻袋的底部应高于庄稼一尺左右,使药粉散布面积大而均匀,同时还可避免庄稼上露水沾湿麻袋,把药粉粘结成团;②小杆敲打麻袋时不易过重,否则药粉撒落太多,既浪费农药,又容易造成药害。
使用过的麻袋要用清水洗净晒干以后,再装粮食。


第2版()
专栏:农谚解

  “要收花,旱五八”
在棉花生长期间,天气好坏,对棉花收成丰歉有密切关系。老农说“要收花,旱五八”,就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夏历五月雨水较少,有利于棉花正常生长发育,是获得较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据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六年的生产情况分析,公历六月期间降雨量不超过一百毫米(大约相当灌溉水量六十七公方)的四年中,有三年获得较好的收成。而超过一百五十毫米的两年,棉花则歉收。再从可能的蒸发量与降雨量的比值(即干燥度)来看,公历六月的干燥度大于一(即蒸发量超过降雨量)的四年中,有三年的棉花收成比较好;干燥度小于零点六的二年,棉花歉收。由此看来,“旱五月”的老农经验,是比较准确的。
至于“旱八月”的老农经验,在当地的实践中还没有得到验证。但是可以初步看出,公历七月下旬至八月下旬期间的“旱”,对棉花收成有一定的影响。这期间降雨量超过二百二十毫米,或干燥度小于零点六的年份,棉花收成都不好。
“要收花,旱五八”的经验,在河北省冀中、冀南棉区,却是“要收花,旱六八”,把夏历的五、八月改为公历的六、八月,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
这个农谚的实用价值在于引起人们注意棉花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通过农艺措施战胜多雨的不利天气。
尹石景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预测粘虫的三个环节
  诱蛾 查卵 查蛹(植物保护知识展览会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