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出息之争
  本报记者 孙世恺
在我们社会里,什么叫有出息?这是常常引起人们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当青年人离开学校迈进商业、服务业的时候,有的家长或亲友常常脱口而出地说:年轻人读了好几年书,去站柜台、当服务员,有啥出息呀!可是,我在北京一些商店、饭馆、粮店里,却听到许多新参加工作的青年人,讲述了他们是怎样和这些旧思想旧意识进行斗争的故事。
这里,先从一位有志气的姑娘谈起。
有志姑娘
北京南城金鱼池一带,有一个油盐副食店。在这里,人们可以经常看见一位满脸带笑的姑娘,她不是站柜台卖油盐酱醋,就是守着菜摊卖菜;顾客们,即使是喜欢东拣西挑的老大娘,也都愿意和她打交道。
这个姑娘名叫凯淑英,半年前刚离开中学。在她决定参加商店工作的时候,她的当演员的哥哥和未婚夫都认为这是个
“没出息”的工作。哥哥不高兴地说:“当售货员,低三下四地伺候人,没出息。”未婚夫也和她闹翻了。苦恼像藤蔓一样纠缠住凯淑英的心。她想,在我们社会里,工作真有贵贱之分吗?如果站柜台没有出息,为什么天桥百货商场的劳动模范赵维新却受到党和人民的称赞?想到这里,她就挺起身来,鼓着勇气到油盐店报到了。
这个油盐店担负着上千户居民的生活供应任务。凯淑英在生活实践中,看见自己每天帮助成百上千的顾客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心里特别高兴。一天晚上,有位老太太敲开店门,要为病人买副食。过些日子,也是在商店停止营业以后,有个妇女急忙赶来给同院一个临产的孕妇买卫生纸。当这些顾客从她手中买回急需的商品连声表示谢意的时候,更是打动了她的心。她想,卖油盐酱醋看来是极平凡的小事,人民生活却少不了它。自己只动动手,群众就说给他们带来了方便,这难道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吗?她又联想起自己吃的、穿的、用的,哪一项能离开别人的工作?做人民需要的事,怎能说没有出息?这时,她的年逾花甲的爸爸的形象在她脑海里出现了。爸爸是在剧场后台给演员上妆梳头,可以说是干的一种默默无闻的平凡工作,但是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干这个,不是终于练出一把好手艺,为一些著名京剧艺术家的表演增添了光彩吗?凯淑英的心越来越亮堂,当初迈进商店大门时哥哥和未婚夫向她提出有无出息的问题的答案,被她最明确地找到了。一天晚上,凯淑英理直气壮地对她的哥哥说:“我售货,你演戏,都是为人民服务。你演戏,我看戏,还不是我坐着,你站着,到底谁伺候谁?”在这场争论中,不大爱说话的爸爸也站在女儿这一边,赞同她的看法。哥哥看到妹妹认识正确,行动坚决,也改变了自己的意见,一天对妹妹说:“你真心干,我也不反对啦!”
又一天的晚上,凯淑英回到家中,刚进门,就瞧见她的未婚夫坐在屋里。她带着生气的口吻问:“你干什么来了?”
“给你送戏票来了。”“我不去,我干这一行不是给你丢脸吗?”
但是,凯淑英还是和未婚夫一起看戏去了。在路上,未婚夫低声向她表示歉意说:“过去我瞧不起你们这一行,觉得卖油盐酱醋没出息,现在明白了,这是多少年遗留下的旧思想。咱们坐在汽车上,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不成,想去听戏,没有唱戏的也不成,这就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你的工作不也是一样吗?”
凯淑英听到这里,不由得笑开了,心想这是登门道歉来啦。她想起,两个多月前的一天晚上,他俩不也是走在这条路上一同到戏院去看戏吗?那时,两人的思想相距多远啊!当她悄悄地把到油盐店当售货员的主意告诉他时,没想到,他一听就恼了,再三表示不同意她去站柜台,理由和她哥哥说过的差不多。最后还向她施加压力说:“你要决心干这一行,咱们从此谁也别理谁。”两个人一气连戏都没看,就分道回家了。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未婚夫果真不曾找过她。她有时想到已经结识两年多的爱人关系,从此断绝了,心中也觉得苦恼。可是,反过来一想,如果爱情单单建筑在这样的基础上,又有什么意义呢?当售货员决不是丢人的事,社会上没有售货员,商品怎样流通,人们又怎样生活呢?相信他也将像哥哥一样会想通的。她的未婚夫也陷在同样的苦恼中。他不断探讨商业工作究竟有没有“出息”的问题,同时又经常听到她哥哥说,凯淑英参加商业工作很坚定,认清了好好为人民服务就是有出息,在商店里还受到奖励。这样,他才逐渐解开了轻视商业的思想疙瘩。
看法改变
像凯淑英这样的青年人,在北京的商业、服务业中不是个别的,十六岁的石大俊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这个胖胖的姑娘,初中刚毕业,就到十八半截胡同一家小饭馆当服务员。开初,她爸爸听到这件事,一下子勾引起解放前自己当“跑堂的”挨打受骂最后逃走的往事,心想现在的社会虽然完全跟过去不同了,可是让有文化的女儿去当服务员,毕竟没多大出息。他对女儿说:“骑着马找马也好,你先去干几天再说吧。”在一旁的老伴,这时却坚持反对让女儿当服务员。她着急地说:“让女孩子到那里端盘端碗,还不如在家呆着……”
石大俊的思想也开始动摇了。她噘着嘴搭拉着脑袋回到饭馆,一边应付着卖饭,一边暗自盘算爸爸妈妈的话。经理杨宝良看她双眉紧锁,心事重重,仔细询问,石大俊才压低声音说:“妈妈说这个工作没有出息,宁肯叫我呆在家里也不同意干这一行。”她的话音刚落,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下来。经理让她坐下来,亲切地对她说:“什么叫出息呢?咱们担当的服务工作关系到千万群众的生活,没有饭馆服务员,不知有多少人会感到不方便。我们做好服务工作,让人们更好地去工作、生产,这不就是有出息吗?”他接着又讲到青年人应该担起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余思想意识的担子,鼓励石大俊耐心地向家里解释,帮助爸爸妈妈改变那些旧看法。
从部队转业的杨经理,中等身材,面孔削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过重伤。可是整天起早贪黑地劳动,算完账就去提货,灶上忙时又穿起白围裙弄面、切菜,把为群众服务当成自己的乐趣,从没有埋怨过选错了职业。石大俊想,杨经理这样忘我劳动为的是什么?我的犹疑苦恼又为的什么?父母的思想又是什么呢?她从杨经理的身上找到了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力量。她决定考验自己:是在父母的旧思想面前退让呢?还是帮助父母改变旧思想?
一天晚上,石大俊回家就听见妈妈念叨,爸爸今天出城送货没找到饭铺,挨了一天饿。她回过头笑着对爸爸说:“您说没有饭馆成吗?每天不知有多少人像您一样整天在外边工作,总得要到饭馆吃饭呀!”妈妈也插嘴说:“是这样啊!”大俊趁着爸爸妈妈的兴头,紧接着追问一句:“那你们怎么还反对我当饭馆服务员呢?”她看见老人家都沉思起来,也就没有再说下去。
过些日子,杨经理和团支部书记到大俊家里访问,表扬了大俊的工作,反复地说明在新社会中干服务行业工作的意义。大俊爸爸接喳说:“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照理说干什么都一样,过去不喜欢孩子干这一行,那还不是旧想法。”这时,杨经理又表示:“将大俊交给我们吧,一定把她培养成个有出息的人。”妈妈听到这里,心里也豁亮了。大俊参加服务工作终于得到家庭的同意,工作也安心了。她每天卖完饭菜,就到灶上跟老师傅学烙火烧、蒸花卷,还帮助经理管账、盘货。年终,在附近十多家饭馆评奖时,大俊被评为一等奖。她妈妈听说女儿得奖的消息十分高兴,更加关心大俊的工作,有时天蒙蒙亮就叫她起床上班,夜晚又问问她一天的工作情况。爸爸也经常鼓励她说:“你好好干吧,服务不好要影响人们的生活。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出息何在
青年人立定志向、说服亲友,坚持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只是迈开了为人民服务的第一步,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有出息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全心全意地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
最近,在北京市普选中被群众选为区人民代表的粮店售粮员于学宝,对怎样才算有出息,怎样才能得到人民的尊敬,深有体会。
那是一年前,他来到陶然亭以西盆儿胡同一家粮店,刚站柜台就引起一场风波。有一天,正是好多人等着买粮的时候,于学宝称粮不是秤杆上了天,就是秤砣乱转悠,等急了的顾客,不耐烦地抱怨他的手脚太慢。于学宝觉得委屈,当场就和顾客争吵起来,幸好在一旁工作的老职工赶过来劝解开。于学宝觉得站柜台还要受气,越想越不服气,准备打“退堂鼓”去另找工作。
正在思想波动的时候,他听到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菜市口商场售货员李凤华的工作经验报告。于学宝问自己:“人家也是一个售货员,为什么那样受到群众的尊敬呢?”团支部书记看出他的心思,在谈心时也说:“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不会有好的服务态度,要抓住这个根子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句话,帮助于学宝找到他和顾客发生争吵的根源。他想,每天到粮店买粮的人,不是工人、干部,就是他们的家属,都是劳动人民。自己服务得好坏,实际上就是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问题。哪有自己服务态度不好,却要求对方尊敬自己的道理呢?先进工作者李凤华,不正是把全部精力献给人民,才这样受到人们的尊敬吗?他想到这里,暗自下决心向李凤华学习。
不久,有个顾客来为产妇买小米,正巧店里的小米卖光了,要按他刚来时的态度,满可以说一句“没有”就了结。这时,他首先想到顾客的急需,立即跑到另一家粮店,调拨来一些小米卖给了这位顾客。于学宝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服务态度,还经常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主动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当他访问了一位孤老太太,了解她长期患病瘫在床上后,每月都亲自把老人所需的粮食送去。群众看见于学宝这样热心服务,都夸奖他是个有出息的青年人。
可是,谁又想到于学宝是怎样闯过来的呢?
当初,他和许多青年人走上这个岗位时一样,心里思量:卖粮,你买我卖,有什么技术可学的?我这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还不能应付这种简单的买卖吗?可是,他哪想到实际工作是一个多么严峻的“教师”!从他走上售粮岗位那天起,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时时刻刻在考验他。一天清早,粮店刚开始营业,他接待一位要买一袋面粉的顾客。他顺手从面垛上抄起一袋面就递给这位顾客,回过头来又招呼另一个顾客。这样忙碌了一天,到晚上结账和盘点货物的时候,怎么算也是缺四十斤大麦面,却多出四十五斤面粉。老职工提醒他说,为什么缺的和余的都是整数?于学宝想起早上接待一位顾客买的那整袋面,准是自己把大麦面当成面粉给人家了。可是顾客什么模样?住在哪儿?他全不知道。到哪儿去找呢?若是能像老师傅那样,一摸口袋就知道是什么面,一见顾客就知道他姓什么,住在哪儿,那么,现在就可主动把面粉送去了。他越想越感到不安。
第二天,那位买错面粉的顾客果然来了。老售粮员田增宽问清昨天拿错面粉的情况,并且向他道了歉,随后,又主动把面粉送到顾客家里,背回了那袋大麦面。
事隔不久,又有一位老大爷从于学宝手里买走面粉,第二天也拿回来,硬说不是白面是大麦面。他惊了一下,心想又是自己搞错了。这时,正在一旁卖粮的老职工穆广瑞接过来一看,亲切地对顾客解释说:“这批面粉粘性稍大些,是白面没错。”
这两件事情比人们的千言万语还有力量,使这个青年人深深认识到,原来售粮工作还有这样多的学问。这个工作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并不简单。他想通了,主动找老师傅订师徒合同,从售粮的基本功学起,首先要称准秤,算对价钱,还要学会清除粮食中的杂质。有一天,他看老师傅摇晃平筛,豆子在筛中像流水的漩涡一样漩到筛子边上不掉不洒,草棍和豆皮分别集中到中间,豆子的杂质很快就除净了。接着,他又学老师傅拿筛子的方法,可是豆子不听话老往外跑,杂质和粮食怎么也分不开,而自己却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最后还是由师傅手把手地教他,练了不知多少次,才初步掌握了平筛除杂质的技术。
于学宝抱定决心参加商业工作,闯过一关又一关,终于在售粮工作岗位上立定了脚跟。这个好样的青年人,就这样在革命的途程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四月十八日,北京市宣武区宣布当选的区人民代表,召开了隆重的大会。于学宝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随着欢乐的人群走进会场。当大会主席宣布这个十九岁的青年人当选为区人民代表的时候,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座的上千人都用尊敬的眼光注视着他。当有人向他祝贺时,他却红着脸谦虚地说:“我只是刚刚开始学会为人民服务,竟受到大家这样的信任和爱戴,这是党和同志们培养的结果。今后我决心听党的话,按党的政策办事,做一个出色的人民勤务员。”
当我写完这些故事以后,浮想联翩。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种轻视平凡劳动的思想,又何止出现在商业、服务业的队伍里。当一些青年人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支援农业的时候,不是也有人发出“十年寒窗付流水”的慨叹吗?当一些青年人跋山涉水去开拓边疆的时候,不是也有人说这是干的“傻事”吗?当一些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选地区挑岗位,在不能完全如愿以偿的时候,不是也说自己这一辈子没“出息”了吗?这一连串的问号集中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参加革命工作究竟为了什么?
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一项工作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样样工作都是光荣的,有出息的。正如刘少奇同志四年前在接见全国群英会代表、北京市清洁工人时传祥说的话:“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2版()
专栏:

  大连阀门厂巩固增产节约运动成果
把好的管理方法订成制度促进生产
新华社旅大二十二日电 大连高压阀门厂在最近三个月内建立和健全了二十八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一步。
这些制度,原本是今年增产节约运动中出现的好的管理方法,经过一个时期的考验,已经证明对生产有良好的作用。
“比先进,找差距”,是这个厂今年讨论增产节约计划时采用的方法。工厂领导人觉得它像一面镜子一样,能照出本厂不足之处,激励职工学赶先进,就把它纳入经济活动分析制度之中。
据计划科的干部反映,有了这项制度,他们就经常能够找到高标准,对比着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在制度规定以后,他们曾经两次搜集全国同行业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厂的主要弱点是费用和铸铁件废品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低,便积极想办法改进,五月份全厂的费用已比四月份降低。
大连高压阀门厂的管理人员有个体会,每次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出现的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往往是最适应生产需要,最受工人欢迎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制度把它巩固下来,便会自生自灭。供销科对车间“送料上门”的办法就是这样。过去每当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供销科就派人送料,节省车间工人领料的时间;但是运动过后,送料的人没有了,工人依旧要到仓库领料。今年,供销科把“送料上门”订为制度,坚持下去。车间工人说:“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
这个厂前一阶段揭发出来的浪费损失,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这一事实激发了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建设,更好地为生产服务的积极性。生产科副科长王在德说:“过去我们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的主导思想有毛病,只想管车间,很少想管自己。这次,我们针对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首先用规章制度督促和约束我们更好地为生产服务。”这个科以往在编制月度作业计划的时候,怕麻烦,怕被动,只编少数重点产品的进度计划,大量的一般产品进度计划由车间自己安排,生产准备工作因此常常做得不周密。现在,他们建立和健全了生产作业计划管理办法,生产前准备计划管理办法和调度工作管理办法等,纠正了过去的缺点,使组织生产的规章制度更加严密,生产准备工作做得更好了。


第2版()
专栏:

  上海基层选举工作基本结束
  共选出人民代表四万五千多人,其中不少是前四届连选连任的,很多人是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
新华社上海二十四日电 上海市一九六三年的基层选举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各选区共选出市区的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郊区各县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万五千多人。
上海的基层选举工作,是从三月份起陆续开始的。选民们踊跃参加了各项选举活动。在各基层选区酝酿代表候选人时,选民们对每一个代表候选人,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各选区在选举时,选民们更是喜气洋洋地参加投票,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光荣权利。许多选区参加选举的选民达到百分之百。
这次选举,充分体现了全市人民在党领导下的空前团结一致。经过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各人民团体和选民们的充分协商后提出的代表候选人,全部当选。在全市各区、县选出的人民代表中,除了不少是前四届连选连任的以外,大都是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他们中间有一心为公的老工人、热爱集体经济的老农民,刻苦钻研的科学工作者,优秀的演员、医务工作者、售货员、服务员,街道里弄工作的积极分子,以及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等。
这次新当选的市区和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纷纷表示要不辜负选民们的信任和委托,继续高举三面红旗,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团结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更大成就。


第2版()
专栏:

  北京京剧团结束演出离港赴穗
新华社香港二十四日电 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全体人员,今天早晨乘火车离开香港前往广州。
在车站的月台上,剧团团长萨空了、副团长薛恩厚、秘书长萧甲、顾问姜妙香和主要演员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马富禄、琴师李慕良以及其他人员,同前来送行的各界人士亲切地握手道别。送行者对剧团在这样炎热干旱的天气里来港演出,带给香港同胞丰富多采的艺术享受,纷纷表示慰问和感谢,并且表示希望他们能早日再来香港演出。剧团主要人员还接受了一群女孩子的献花。
剧团人员登上火车后,送行者围在各个窗口同他们一再握手,互道再见。火车开动前后,大家长时间地热烈鼓掌、挥手,直到火车开出很远。
今天到车站送行的,有香港丰年娱乐公司董事长何贤、香港各界知名人士高卓雄、梁威林、孟秋江、费彝民等各界人士。
二十三日晚,剧团在香港大会堂餐厅举行告别宴会。应邀出席的有香港工商界、电影界、新闻界、文化界、妇女界、曲艺界的知名人士和京剧票友、粤剧工作者等共三百多人。萨空了团长在宴会上致告别词的时候,感谢港九同胞在剧团来港期间给予的帮助、关怀以及对剧团的赞誉和期望。
二十一日晚,剧团的著名演员马连良还曾趁电视演出的机会,代表剧团向香港观众讲话告别。


第2版()
专栏:

  邓力行打破男子跳远全国纪录
新华社南京二十四日电 上海二十二岁的运动员邓力行今天在南京以七米五十四的成绩,打破了解放军选手张启山保持了三年多的男子跳远七米五十三的全国纪录。
这是邓力行第一次打破全国纪录,同时也是我国运动员今年以来打破的第六项田径全国纪录。
身高一米七十一的邓力行,今天是在南京五台山人民体育场参加一九六三年华东区田径赛男子跳远比赛的时候,创造出这项全国新成绩的。这次田径赛从昨天开始。在今天的比赛中,邓力行助跑快速,踏跳准确而有力,一下就跳到七米五十四的远处,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今天的男子跳远成绩很突出,获得前六名的选手的成绩都在七米十二以上。获得冠军的邓力行的成绩比他本人去年的最好成绩提高了十七厘米。他的跳远成绩几年来一直进步很快。一九六○年的时候是七米○一,只占全国第九位;一九六一年就提高到七米二十七,占全国第五位;一九六二年又提高到七米三十七,占全国第三位。


第2版()
专栏:

  苗岭山区新少年
  本报记者 潘玉国 张万来
贵州东南部的苗岭山区,峰峦峻峭。居住在这个深山僻壤里的苗、侗各族孩子们,像挺拔的山峰一样,在茁壮地成长。
多给集体办些事
在麻江县谷硐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黑板架是最近重新装上的,黑板面破损的地方也新涂上了油漆,教室一角的“红领巾园地”,新添了一个“拾物箱”。这些制作看起来并不那么精致,显得做这些东西的人还是一个新手。这个人是谁呢?同学们都知道,是不久前加入少先队的朱文新。
朱文新是班上年龄比较大的一个孩子,学习认真,热心为集体出力。他不仅对本班的活儿争着做,对外班的事也是一样。一个星期天,孩子们都在街上赶集,可是朱文新为了把三年级教室地面上的一些坑坑洼洼填平,吃过早饭来到学校,一直忙到下午,才回家去。学校缺扫帚,他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山坡上割了大捆毛竹,绑成七把扫帚,交给学校使用。学校里有一批孩子们喜爱的图书,没有放处。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木匠师傅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做成了一个放置这些图书的箱子。这些事情有谁布置过吗?没有。他牢记着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多为集体办些事。
一把钥匙
一天早上,谷硐公社一个姓黄的社员做罢活路回家,一摸口袋,钥匙不见了。邻居告诉他:如果丢在路上的话,会找得到的,到学校去问问吧!那位社员跑到学校,孩子们正上早操。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一位老师。他的话还没有落音,当值日生的中队委尹光扬小朋友走了过来,说是二年级的杨光金刚交来一把钥匙,还没有来得及放进拾物箱里。那位社员一看,钥匙正是他丢的那把。
尹光扬说的拾物箱,就是走廊上挂着的那个“红色少年拾物箱”。箱子里面还放着没有被人领走的钱包、手帕、梳子等等东西,在那里闪耀着孩子们拾金不昧的思想火花。
一颗小螺丝母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六年级的苗族小朋友文中平背着书包回家,迎面开来了一辆载货汽车,到他面前忽然停住了。司机从车上跳下来好像是检查什么东西。文中平也停下脚步在汽车跟前东瞧西看。这时,那位司机抬起头来对他说:“小朋友,车上丢了一个小螺丝母,帮我找找吧!”文中平便细心地寻找起来,可是没找到。文中平离开司机叔叔,慢慢往回走,快到家门口了,哈,找到了!他发现那颗小螺丝母躺在车轮滚过的地方。他赶忙拣起,返身飞跑了一里多路,把那颗螺丝母送到司机叔叔手里。
车票和存折
苗岭新城——凯里的西门小学,有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叫黄成之。
一天下午,他在街上拣到一张凯里到谷硐的汽车票和一个银行存折。当时正不知道怎么办好,他看见他们学校的张校长走来了,赶忙跑过去交给了校长。校长看了一眼,是第二天早晨六点半的车票,问他打算怎么办。黄成之低头想了想,说:“我明天去车站等吧!”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黄成之背起书包跑到车站。快开车了,一个干部模样的旅客急急忙忙赶来,不停地摸索着口袋。黄成之迎上前去,问道:“叔叔,你找什么?”“车票丢了。”“还有什么?”“一个存折。”黄成之赶快掏出车票和存折还给了这位旅客,便转身走了。他愉快地回到学校,还没耽误上课。


第2版()
专栏:祖国四方

  沙区新景
过去寸草不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腾格里沙漠中卫沙区,经过几年来的防沙造林,已经出现了茂密的灌木和乔木林,一条条鲸鱼脊梁似的沙山,有的被林带迎面拦住,有的被拦腰切断。
新华社记者 辛景月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