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吕德顺参加技术协作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铭惠
沈阳市工业企业的技术协作活动中,有许多有专长的老工人参加,但是在焊接方面,一时还缺少有专长的人才。偏偏许多工厂不断提出焊接方面的技术难题,不少青年焊工也迫切要求学习焊接方面的先进经验。沈阳市技术协作委员会负责人吴家柱、王凤恩、吴大有等人,为这个问题动过脑筋,但一直还没有物色到这样的人。有一天,吴大有到吴家柱家里串门,又谈起这个问题。吴大有说:“我打听了一阵子,原来我们厂就有这样一个人才,听人说,就是脾气倔,不好请。”吴家柱一听,非常高兴,急忙说:“只要有了对象就好办,不论花多大力气,也要请他出来帮助有困难的工厂解决难题。”他一再嘱咐吴大有,要好好同这位老工人接近,把他团结到技术协作的队伍中来。其实,吴大有也早有这个决心,现在听了吴家柱的话,就更坚定了。
终于被“请”出来了
吴大有说的这位老工人,就是他所在的沈阳高压开关厂焊接试验室的吕德顺老师傅。吕德顺是工厂焊接技术水平最高的八级工匠,焊接车间很大一部分工人都是他的徒弟,他的徒弟现在也有了徒弟。他的技术高,但是有个倔脾气,不合心的事,不论谁说,他也不干;合他心的事,谁也阻拦不了他去干。就拿技术协作来说吧,厂内也有人找过他,请他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但他始终没有参加。什么原因呢?有人说,他被钓鱼迷住了;有人说,是因为他思想“保守”。总之,议论纷纭。不过,提起钓鱼,的确是他最喜好的业余活动。夏秋季节,每到星期六晚上,他就乘火车到新民县等河流较多的地区钓鱼,直到星期日很晚的时候才回家;冬天,他放下钓杆,拿起锤子打冰窟窿捉鱼,也是每个星期日都去。他的老伴劝他好好在家里休息,不要老去钓鱼。他却说:“你看我解放前钓过鱼吗?那时节,看见有钱的人钓鱼,手里发痒,可一天累得浑身疼,穷得叮当响,只好空着急。解放后,我才有了钓鱼的权利,你还瞎叨咕!”他的朋友劝他,也不听,后来谁也不敢劝了。吴大有想吕师傅有这样的脾气,又有这样喜爱的业余活动,又表示过不愿参加技术协作活动,现在要是直截了当地去请他,答应了好,如果一时发起倔脾气来,再说服他可就不容易了。应当先让他了解技术协作的好处,等他有了兴趣再说。
吴大有这样想定之后,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吕德顺的焊接试验室闲聊天。本来他们俩过去也见过面,只是没有什么来往。第一次谈起来,双方虽然还有些拘束,但是吴大有一口一个“吕师傅”,老焊工听起来很高兴,话也就越来越多。从家庭生活谈到钓鱼上来,又谈到青年工人学习技术和开展技术协作问题,但是谈到这里,吕德顺卷起了一根烟,滋啦滋啦地吸起来,再也不吱声了。临走时,吴大有说:“吕师傅,咱厂成立了技术协作队,互相交流经验、研究革新技术,有些焊接上的活,要请你老人家帮帮忙。”吕德顺说:“拿来吧,我给你们做就是了。”以后,吴大有所在的技术协作队,有了焊接上的活,就由吴大有亲自送到焊接试验室;吕德顺每次都按时给做完。这位老焊工做这些焊活虽然不是份内的事,但做得非常仔细。吴大有对吕德顺这样有技术的老工人,从来就很尊敬,现在看到他对工作这样负责,就越发从内心里尊敬这位老师傅了。吕德顺对吴大有也有很好的印象。他想吴大有是市的先进生产者,技术上也有一套,可他多谦虚,多恭敬人,比有些年青人,真是不同,因此很愿意同吴大有接近。但是每次一谈到青年工人迫切要求学习技术,谈到技术协作,老焊工就吸起烟卷,默不作声。
这样一连去了五、六次,老焊工对吴大有越来越亲热,但还看不出他有参加技术协作活动的意思。有一次,吴大有又去求老焊工焊活,老焊工接过活来,突然问了一句:“咱厂的杨技师、常师傅都参加了技术协作没有?”吴大有告诉他都参加了。老焊工听后,又卷起烟默默地吸起来。这时候,吴大有本想说:“吕师傅,你老人家也参加吧!”可是又担心老焊工拒绝,把话又咽了回去。隔了几天,吴大有在去请吕德顺帮助焊活的时候,又谈到了技术协作的好处,发现老焊工这次虽然还是默不作声地抽起烟来,可是不住地点头,有时也嗯嗯答应几声,表示赞许。吴大有这时心里一乐,就把请他参加技术协作活动的话说了出来。老焊工听了,不紧不慢地说:“大有,我不是不想参加你们的活动,可我觉得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学了一点技术,就瞧不起老师傅,有的还叫师傅的名字,甚至给老师傅起外号,所以我不愿把技术传给他们。话又说回来,青年人也不完全一样。就像你,虽然不是我的徒弟,可比有的徒弟还看得起我。你一次一次地来给我讲技术协作,还不是为了把生产搞好。我也该像你一样,把关心生产当作大事,把个人的事当作小事。今后,厂里有什么革新活动,你只管说。”从此,沈阳高压开关厂又增加了一名技术协作的骨干分子。
“我也不拣轻担子”
吕德顺的确不愧为八级工匠,参加技术协作活动后,很快就解决了厂里好几个重要的技术难题。开关上的珐琅圈,焊接质量一向不好,经过老焊工传授技术,青年焊工的焊接质量很快提高了。过去铸造车间铸造的铝件,一有沙眼就报废,既费工又费料。吕德顺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把废铝件拿到试验室,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经过五、六次试验,采用补焊办法,消灭了铸件上的沙眼。这个办法成功后,有了沙眼的铸件就不必报废了。有次他到工具车间,看到一个工人拿了一个压绝缘件用的压模,上面有米粒大小的沙眼,这个压模用起来会影响绝缘件的质量。过去,这种价值一千多元的压模有了沙眼就要报废,一直没有解决办法。吕德顺马上拿起焊钳焊药,当场就给焊好,同没有沙眼的一样。工具车间的工人十分称赞。
有一天,吴大有去试验室看吕德顺,顺便征求一下他对厂内技术协作的意见。吕德顺说:“这办法好,把各车间的老家伙组织起来,难活也就好办了,哪个老家伙还没有几手,只要拿出一手就行。”接着他又向吴大有推荐孙世杰老技师参加技术协作活动,并答应亲自去动员。吴大有看吕德顺对技术协作有了兴趣,就趁势说:“吕师傅,吴家柱、王凤恩,你认识吧?”老焊工说:“听收音机,知道他们都是有名的劳模。”吴大有说:“他们听说你焊接技术高,又参加了咱厂的技术协作活动,很希望你也能去参加厂际技术协作,帮助别的厂解决焊接上的技术难题,向外厂传授传授你的‘绝招’。”吕德顺默默地吸了一会烟,然后说:“要说在咱厂搞协作,我没有什么顾虑。可外边就不同了,技术高的人多着呢!”吴大有过去接触过许多老工人,知道老焊工的心情,怕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面子上不好看。于是接着说:“在沈阳,有几个像你这样的八级工?再说技术协作就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的问题解决不了也没关系,大家可以共同研究。”停了一会,吕德顺说:“这样吧,你先别向人讲,我跟你先去看看再说。”隔了几天,吕德顺同吴大有下班后,到了厂际技术协作活动场所之一的铁西工人文化宫。刚一进门,王凤恩、吴家柱等著名劳动模范都前来握手,有的让坐,有的倒水,热乎极了。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房间,只见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谈得非常起劲。又看见一个戴眼镜的老年人,头发都白了,可是满有精神地同一些青年人研究技术。一问才知道是市劳动模范郭福鹏。有人还告诉他,这郭师傅每次研究技术都来,一次不少。这一个晚上,由于只有他一个电焊工,只同劳动模范们随便谈谈就回家了。这天夜里他很长时间没有睡着。他想:大家这样欢迎我,是为了什么?郭师傅那么大年纪也参加技术协作活动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他们把担子挑得那么重,我也不应该拣轻的挑。又想了想厂内有些什么经验可以向外介绍,然后才睡着。第二天,老焊工找到吴大有,说以后有什么厂际技术协作活动,要告诉他。吴大有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吴家柱和技术协作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大家都非常高兴。
从此以后,吕德顺积极参加厂际技术协作活动。不久,他又请本厂的两名焊接技术员、沈阳水泵厂老焊工陈永祥,同沈阳高中压阀门厂的技术员高清宝、老焊工高庆升等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了技术协作委员会的焊接专业研究小组。他们除每个星期六晚上定期在工人文化宫研究技术、交流经验外,还经常在业余时间到各工厂帮助解决焊接技术上的难题。
帮助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一天,沈阳电业局劳动模范梁金声对吴大有说,电业局里有个难题不好解决。原来,沈阳市有些线路,有的是铜线,有的是铝线,这两种线扭在一起连接起来,经常烧坏,影响安全。电业局研究多次没法解决,吴大有就把吕德顺介绍给梁金声。吕德顺说:“焊接铝铜接头的技术我们厂已经研究成功。”他来到电业局,帮助电业局职工掌握了这项技术。从此铝铜线接头事故显著减少。又一天,吴大有听说沈阳油毡纸厂的铸铁槽有了裂缝,新的一时买不到,影响生产。吴大有同吕德顺研究解决办法。吕德顺说,他对铸铁焊缺少经验,需要另请这方面有经验的人。吴大有想了一阵说:“有了,沈阳铸造厂有个林振胜老师傅,记得他曾到外地表演过铸铁焊。”他俩同厂内七名焊工一起去找林振胜。林师傅很热情,当场表演,受到参观者的连声称赞。临走时,吴大有和吕德顺又邀林振胜参加他们的技术协作活动,林师傅也同意了。在一个星期六晚上,吕德顺同几名老焊工、技术人员对铸铁焊又进行了一次研究,最后推举林振胜去油毡纸厂,帮助解决了焊接铸铁槽裂缝的难题。
吕德顺参加技术协作活动后,认识的人多了,结识的朋友也多了。过去他只听说吴家柱是有名的劳动模范,对吴家柱的先进事迹却不了解。参加技术协作后,他看到吴家柱、王凤恩、吴大有等许多先进人物关心集体事业的高贵品质,深受感动,对这些人也就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今年一月,他听说吴家柱病了,每个星期去看望三、四次。一次,他去吴家柱家里,看见吴家柱躺在床上正为工厂里坏了一台大车床发愁。原来吴家柱所在的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一台进口的大型车床的溜板箱碰坏了,一时修不了,影响生产。吕德顺说:“吴师傅,我去看看,也许能够焊上。”第二天是星期天,吕德顺一早就到了气压机厂,看了一下损坏的情况,又同工厂一些电焊工交换了意见。有的焊工说:“我们也焊了,可是焊条一化就滚了下来,怎么也焊不上。”吕德顺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难活,听了也有点担心焊不上,但既然答应了人家,无论如何也要想出办法来。过了三天,他用他自己制的焊条,把折断的溜板箱给焊上了。但是等工人往溜板箱装钢套的时候,焊缝又裂开了。吕德顺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是电流太大,又重新焊接,终于成功。气体压缩机厂的一位工程师说:“吕师傅可真是名不虚传。”在这个厂,吕德顺还发现焊工用的焊条夹子笨重,用起来既费力,又使焊条剩的余料太多,就把自己厂的一种轻便省料的焊条夹子介绍给他们。回到工厂后,他发现自己厂里有两台车床的溜板箱也坏了,也运用在气体压缩机厂取得的经验,把这两台车床焊好了。吕德顺想:帮助别人也帮助了自己,这话可真不错!
请更多的高手来参加
近半年来吕德顺同其他一些老焊工帮助许多工厂解决了技术难题,但是有的难题他们也解决不了。比如本厂的酸洗槽挂铅问题就始终没有解决。怎么办?他回忆所认识的老焊工,最后想到了杨家三兄弟。那还是日伪统治时期,杨家兄弟个个都有“绝招”,特别是老二的堆焊,焊的活像鱼鳞似的,一个花跟一个花,他的仰脸焊,姿势优美极了。要是把他们请出来,许多难题就容易解决了。但是二十多年来,连他们的名字也忘了。于是,他一面通过技术协作委员会报告市总工会的同志帮助找杨家三兄弟,一面不论到哪个工厂,遇到熟人,就打听杨家兄弟的下落,听到哪个工厂有姓杨的电焊工,也去看一看,问一问。有一天,沈阳变压器厂一位老相识告诉他,杨家老三杨振孟在沈阳冶炼厂当工长。吕德顺这一乐非同小可,马上就去告诉了吴家柱、吴大有等人。当天晚上,他同杨振孟就在工人文化宫会面了。杨振孟是共产党员,也是厂内技术协作的积极分子。杨振孟说:“这事一定参加。”他还答应同吕德顺一起去请他的两个哥哥。后来,吕德顺同杨振孟一起到杨振山、杨振云的家里,探望两位老前辈,并且恭恭敬敬以徒弟的身份行了礼。二位老焊工非常高兴,答应参加技术协作活动,把技术传给青年人。吕德顺真是心里乐开了花。
在同杨振孟见面的那天,吕德顺心直口快,当时就提出了自己厂酸洗槽漏酸的焊接技术难题。杨振孟说,他们厂能焊铅槽,连塑料也能焊,答应帮助解决。杨振孟和另一位老焊工佟继华采用一种吕德顺从来没见过的氢氧焊法,直接在酸洗槽钢板上挂上一层铅水,比铅皮质量要好得多。不仅如此,杨振孟在焊的时候,使用小仰脸焊,不动地方,焊得又快又好。吕德顺一边看,一边赞叹。杨振孟还给吕德顺和其他一些焊工讲解了技术要领,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但是这两位客人也不是没有收获,他们发现高压开关厂的摩擦焊接、铝铜接头焊接,对自己厂也是有用的。吕德顺经过工厂领导方面同意,供给了杨振孟有关这方面的全套技术资料。
同许多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一样,吕德顺参加技术协作活动后,不但技术上有收获,思想上也有很大提高。他已作为特邀代表,先后参加了沈阳市和辽宁省召开的“群英会”,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说:“参加技术协作活动就像进了一所最好的政治和技术学校,政治上和技术上都能提高。过去,我最喜欢在业余时间去钓鱼、捉鱼,现在我觉得什么业余活动也没有技术协作好。”吕德顺参加的焊接专业组,最初只有七、八个人,现在已增加到四十多人了。


第2版()
专栏:

支部书记张孝义坚持带头劳动
他深深感到:艰苦的劳动像一条无形的线,能把干部和群众的心联在一起,谁要是逃避劳动,谁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张家山大队的干部在他的影响下,参加劳动逐渐成为风尚。去年全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仅占全队工分总数的百分之一。
新华社西安电 陕西省华县柳枝公社张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孝义认为,“谁要是逃避劳动,谁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他从一九五六年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给全队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张家山是个山区,大部分土地要靠人工刨种;运输条件也很差。在这里,所谓劳动,一般地说,不是担挑,就是抡镢,劳动量大。支部书记张孝义从不逃避艰苦的劳动,坚持同社员一起上山下地。他是大队的主要干部,除参加劳动外,还要做工作,参加会议。有人认为,干部因为工作、开会,不能参加劳动,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却认为,即使是因工作、开会影响参加劳动的时候,也应主动创造条件进行“劳动补课”。有时逢到假日或集日,社员休息或上集去了,他就独个儿坚持干活,有时他从县上开会回来,天已快黑了,他把行李往家一放,挑起笼担就下地了。因此,尽管他的事情很多,但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少。从一九六○到一九六二这三年间,他每年实做劳动日都达一百五十个以上。今年头四个月,他参加会议和学习的时间较多,但实做劳动日仍达六十六个,是全队干部中最多的。
一九五九年,张孝义得了重病,在医院住了八个月。病好回队后,公社领导和社员都劝他注意保养身体,但他还是尽可能地参加劳动。他对社员说:“能劳动不劳动,是个耻辱;能干重活干轻活,也是浪费。不劳动不一定能养好身体,反而会滋长懒汉思想。”他从医院回来以后感到干部和社员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了。有一天,他陪着老羊倌杜永贤上山放羊,亲切地问到这个问题。杜永贤说:“你还不知道,打从你住医院,咱队干部们就有点不对啦!说的多,做的少,劳动都成社员的了。”放羊回来,他把所有干部的劳动手册看了一遍,发现手册上果然记的是误工多,实做工分少。为这事,他专门召开了支部会、干部会,认真帮助干部们检查和改正了这种脱离群众的作风,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又逐渐地密切起来。这件事使他深深地感到:艰苦的劳动,像一条无形的线,它能把干部和群众的心联在一起;谁要是逃避劳动,谁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这以后,他经常用自己亲身的体会教育全队干部,从而使劳动在全队干部中逐渐地成为一种风尚。去年,全大队干部的补贴工分,仅占全队工分总数的百分之一。
张孝义是个处处为集体利益着想的人。去年,他做劳动日二百五十个,相当于中上等劳动力的水平。年终分配的时候,社员认为他的收入应该和上等劳动力相等,理由是:他成年不闲地为大家办事,耽误的都是劳动时间,要不,他实做劳动日会更多。大家主张给他补工分。但他坚决不同意。他说:“为大家办事,这是职责。确实因办事影响了劳动、影响了生活,才能补贴。像我实做劳动已经够全家吃用,一个补贴工都不能要。”最后,张孝义仍坚持按自己实做劳动日分配。


第2版()
专栏:

减少迂回路线 增加投递班期
山东加快农村邮件投递速度
本报讯 最近,山东各地农村邮电部门重新规划邮路后,减少了二千三百多公里迂回路程,加密了邮件投递班期。目前全省农村有将近百分之八十的邮件投递线路实现了逐日班或两日班。
近几年来,不少地区开挖河道、修筑水库之后,原有的邮路已不完全合理,并出现很多迂回路线,有些投递员和邮运员的投递里程又普遍不足;投递员的分布也有不合理的现象。为了改进上述情况,各县在全面规划、统一调整的原则下,重新规划了新的投递路线。菏泽专区的单县原来有五十一条投递邮路,十七个投递员,如果把班期由三天改为两天,需要增加八个半投递员。能不能在不增人的前提下加快邮件投递工作呢?县局工作人员先后跑了八个邮电支局,重新规划邮路,结果减少了一百四十五公里迂回路程;同时把线路由原来平均每条四十五公里半延长为五十二公里,五十一条线路减为四十二条线路。在这些线路上实行二日班后,还缺四个投递员,县局又从话务、电信维修班等方面抽出了四个人。采取这些措施之后,这个县的信件投递终于在二月份全部实现了二日班。聊城专区东阿县的投递人员,原来每日投递里程平均只有三十九公里(自行车班),工时不足。从四月份起,采取了“割补尖角”的办法,合并了一些线路,由二十五条改为二十条,平均投递里程增加到四十七公里半,不仅全部邮路实现了两天一个班期,还节省了两个人。从全省情况来看,每日行程(自行车班)绝大部分都达到四十五公里左右,而去年年底平均只有三十七公里。
邮件传递速度的快慢,同邮局内部业务处理以及火车、汽车班次的衔接是否合理,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靠汽车班车捎运邮件,往往错过一班车,成千上万封信件或报刊就要在中途耽搁。山东各地邮电部门在重新规划邮路的同时,也注意改进这方面的工作。以往,到陵县的报纸由火车运到德州后,都是交第二天早班汽车运走。不久前,德州邮电部门与汽车公司协作,在九点多钟火车到达后就设法加快邮局内部业务处理,赶上十一点钟到陵县的加班客车,使这个县看到了当天的报纸。到临邑、商河的报纸从前是从禹城转运,时间长。在去年八九月份改为济南直发,报纸提前了一天到达。鄄城县投递人员为尽快把报纸送到农村,每天早晨等候菏泽早班汽车捎来报纸,当天随信投递。
在调整投递邮路后,许多县还开展了以加速投递、保证投递质量为中心内容的竞赛活动。菏泽等地区树立了标兵,掀起学赶帮的竞赛活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过去,平信绝大部分都是投送到生产大队,现在基本上投送到自然村。这些改进受到群众的好评。


第2版()
专栏:

活跃在群山中的电影放映队
在大部分是山地的山东邹县,一支电影放映队长年餐风沐雨,跋山涉水,把电影送给农民。
邹县境内百分之八十的地区交通不便,峰峦重叠,沙河回绕在群山之间。放映队的队员们抬着笨重的放映机,到一些从来没有放映过电影的山村去。尚河公社所在的“十八漟”,是一条十八里路长的窄山沟,道路崎岖不平,沟内还有小溪,空身人也很难走。当放映队队员们到来时,农民非常欢迎。郭里公社的郎子山生产队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放映队到这里,要攀登一百三十多级的陡石路,经过险要的“阎王鼻子”,上面是峭壁,下面是悬崖,当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去年七月,四个放映员抬着机器登到半山腰再也上不去了,他们就把机器拆开,用绳子一件一件地吊上去。他们的手脚受了伤,但是登到山上以后,连夜放映了这个山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场电影。一位老大娘拉着放映员的手说:“我六十多年没出山窝,作梦也没想到还能看上这电光影戏。”
这个放映队去年为全县人民放映了一千七百多场。他们注意利用电影和其他文艺形式来传播时事新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地向山区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他们正在许多山村放映故事片《李双双》。观众都表示愿做李双双那样热爱集体的新农民。放映队员们还把雷锋的模范事迹和一些模范干部、“五好”社员的事迹绘制成幻灯片,在许多山村放映,使观众受到很大的教育。
这个放映队非常爱护放映设备,六部用了多年的放映机直到现在还很新。他们注意保养机器,常常用衣服盖在机器上,不使它沾上灰尘。他们放映的电影常常是声光都很好。他们爱护每一部影片,曾先后帮助影片发行部门修补影片,使得《智取华山》、《白毛女》、《花木兰》等八部本来已经达到报废程度的旧影片拷贝能够重新放映。其中《花木兰》一片经过队员们精心修补以后,又放映了一百八十三场。


第2版()
专栏:

群众喜爱的农村巡回画展
安徽省贵池县文化馆的人员近几个月来携带国画、年画、版画、剪纸、连环画等美术作品下乡巡回展览。他们肩挑画担,翻山越岭,走了十一个区和公社,往来一千三百多里,到处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展览的一百二十多幅作品一般都具有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画得清楚生动,而且大部分画的是真人、真事、真景,男女老少都能看懂。反映雷锋英雄事迹的连环画形象生动,文字浅显。展出的时候,许多农民挤在画前逐幅朗读,表示崇敬和赞扬。深山里的梅街公社潘村大队十多个青年农民,每天上下工时都来看画和议论,并且展开了学习雷锋的竞赛。水墨画《为了阶级弟兄》画的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贵池县乌沙公社党委书记龙冬花,冒生命危险驾着小舟抢救社员的事迹。不少社员看了深受感动。
社员们对风景画、剪纸、版画也很喜爱。马牙公社一位老爹爹看了青年农民石润甫画的本县风景写生画《富春桥》,连声称赞。丁香公社的一位名叫汪九荣的老奶奶对剪纸特别感兴趣。她说,她做姑娘的时候剪过不少纸花,可是没有现在的姑娘们剪得好。
这是贵池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次美术作品下乡展出。展品的作者有四十多人,除当地几位美术工作者以外,绝大多数是本县的业余美术爱好者,其中三分之一是工人农民。在展出过程中,文化馆人员一面同社员一起赏画评画,一面邀请美术爱好者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同时注意发现农民中的美术人才,同他们建立联系。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祖国四方

喜割油菜
四川简阳县红塔公社社员忙夏收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