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农业生产中积累、分配和生产费用的关系
杨培新
在争取农业丰收,推进农业技术改革,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农业资金筹措应当根据“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原则,一方面依靠国家的必要的财政支援,另一方面挖掘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潜力。这里,仅就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筹措资金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中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的经验证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中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五七年就指出:“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就是我国农村处理积累和分配关系问题经验的最好的概括。根据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原则,正确的作法应当是在依靠增加农业生产、逐年增加社员分配的原则下,适当地提取积累。
为什么必须首先保证社员分配在生产增加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依靠手工操作的情况下,劳动力尤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固然要求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首先要求的却是投入更多的劳动。要投入更多的劳动,或者是依靠劳动者人数的增加,或者是依靠原有的劳动者投入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劳动。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劳动者人数不增加的前提下,多投入劳动也可以促进农业的扩大再生产。要使农民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就需要使农民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味道。这一方面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经常的社会主义教育,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依靠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增强农民的体力和技术水平。把农产品和现金分配给社员,确实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生产。但是在消费过程中,就同时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从而加强了农业的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好社员分配,就成为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关键。
为什么同时又要注意适当地提取积累?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内,是农业生产力构成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要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总得选种、积肥、增加牲口,最后还得依靠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扩大耕地面积也好,精耕细作也好,总得在多投入劳动的同时,多投入农业生产资料。要多投入农业生产资料,就要提取积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农业设备的更新是依靠提取公积金来解决的。公积金实际上还包含了折旧和积累两个部分。要保持原有生产规模,实现农业的简单再生产,必须提取公积金。要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就更加需要提取公积金。这个道理,我国农民是完全懂得的。因此,适当提取积累,逐年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就成为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又一个关键。
积累和分配之间的关系,从长远看来,是统一的;但是从眼前看来,却是有矛盾的。在可分配的农业收入总数不多的情况下,用于这方面的多了,用于那方面的就少了,这是很现实的矛盾。这里,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之间的关系。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不是很高,为了保证社员的收入逐年有所增加,平年积累的比例,不宜于过大。歉收的年份,为了保持社员的分配不减或少减,应当少提或不提积累。丰收的年份,应当在农业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既增加社员的分配,又适当多提积累。
社员分配是不是能够转化为积累,以加速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部分社员分配转化为积累的可能。例如,通过信用合作社吸收储蓄的方式,把分配给社员的消费基金变为积累基金,重新投入农业扩大再生产。但是,这里必须注意坚持有借有还和社员自愿的原则。
正确处理农业生产费用和积累、分配的关系
其次,要正确处理农业生产费用和积累、分配之间的关系。这里,首先应当注意把农业生产费用打够留足。每年在进行收益分配以前,首先从农业总收入中,把当年已经支出的农业生产费用,包括实物和现金两个部分,全部如数提出来,然后再把剩余下来的可分配收入,按照积累和分配两个部分进行分配。对于下年度农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增加的农业生产费用,也要打够留足,首先从公积金中扣除出来。不仅实物部分要留足,而且现金部分也要留足。这样,才有可能作到充分保证农业生产费用的需要,有利于及时播种、排灌、打虫、抗旱,实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农业生产费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费用,指的是用于种籽、肥料、饲料、饲草、农药、机耕费、机灌费、燃油机油支出、农具修理费等方面的支出。有的采取实物的形式,有的采取货币的形式。它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对象支出。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是农业生产资料构成的两个部分。劳动工具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劳动对象也是农业生产资料的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继续进行。不论是刀耕火种,还是机械化耕作,没有种籽、肥料,就长不出庄稼。同时,牲口必须吃草,机器必须加油。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提供了新的效能更高的劳动工具。这种情况下不但没有降低劳动对象的重要性,而且相应地增加了劳动对象的需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不仅要求增加基本建设支出,而且要求相应地增加农业生产费用支出。
农业生产中,劳动对象价值转移的方式,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劳动工具由于使用的时间总在一年以上,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也是逐年实现的。劳动对象在农业生产中是一次消耗完尽的,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也是一次实现的。农产品中既包含农业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也包含劳动对象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全部价值,以及劳动工具逐年转移的部分价值。因此,我们在进行收益分配以前,也就应当首先把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也就是农业生产费用,全部扣除出来,然后才能把新创造的价值,作为可分配的收入进行分配。把当年的农业生产费用扣除出来,才能保证下年度能够投入相当数量的劳动对象,保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实现农业的简单再生产。农业扩大再生产要求在投入更多的劳动的同时,投入更好的劳动工具和更多的劳动对象。因此,在扣回当年农业生产费用的同时,还要从公积金中增拨一笔农业生产费用支出。打够留足农业生产费用,就成为保持农业简单再生产,争取农业扩大再生产的一项关键性的措施。
打够留足农业生产费用,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既要求留足必要的货币资金,又要求留足必要的实物。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尤其是劳动对象的部分,包括种籽、饲料、饲草等等,有很大一个部分是由农业生产自行解决的。因此,生产队在安排生产时,就要考虑到自己下年度种籽、饲料、饲草的需要。在农产品收获下来、进行实物分配以前,就要把生产队自己需要的劳动对象全部扣除出来。留足种籽、饲料、饲草等实物,就成为留足农业生产费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当承认,农业生产费用和积累、分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农业总收入,要分为农业生产费用、积累、分配三个部分,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多了,那一部分就少了。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勤俭办社、勤俭办队的方针,精打细算,努力增加生产,节约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生产费用,既要争取农业收入总额的绝对增加,又要争取可分配收入的相对扩大。而打够留足农业生产费用、特别是留足实物部分,就是节约农业生产费用、增加积累和分配的一项重要措施。
正确处理各项基本建设资金之间的关系
最后,必须正确处理各项基本建设资金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积累除了部分用于增添农业生产费用以外,主要用于增拨基本建设资金。而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在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在购置耕畜、农具和购置现代化农业机械之间,在迅速收效的建设和长远收效的建设之间,都存在着矛盾,需要正确处理这几个方面的关系。
先谈正确处理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基本建设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是有矛盾的,解决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建设搞多了,生产性的基本建设就要受到影响。但是,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统一的。只有在生产性建设搞好、生产发展以后,群众必需的非生产性建设才有可能逐步地得到解决。这里,正确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的方法,是使非生产性的建设服从于生产性的建设。
再谈正确处理购置耕畜、农具的资金需要和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需要之间的关系。生产队提取的积累,要有一部分用来解决购买耕畜和农具的资金需要,有一部分用来解决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资金需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一穷二白”的状况,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依然以手工操作为主、畜力耕作为主,依靠牛、马、驴、骡为主要动力,使用的主要是竹、木、铁、皮制造的农具。当然,我们要积极地有步骤地来实现农业的半机械化、机械化和电气化,但是在目前条件下,还应当重视竹、木、铁、皮农具和耕畜的使用。因此,目前生产队提取的积累,既要用来购进当地适用、群众欢迎的现代农业机械,也要用来补充、添置必需的牲畜、农具、大车、农船和水车。
最后,谈谈正确处理能够迅速发挥经济效益的基本建设和不能迅速发挥经济效益的基本建设之间的关系。按照党的积极地、分批分期地、实事求是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革的方针,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机械电力排灌工程等基本建设时,应当认真地进行勘察和设计,根据社队和国家的财力、物力可能,制定计划。购买的农业机械,必须是当地适用、群众欢迎的。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的目的,是使劳动工具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标志不在于买了多少机械,或进行了多少土、石方的建设,而在于这些设备是否配套成龙,促进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因此,必须首先进行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的基本建设,促进农业的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不断增加积累,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革。所以,正确处理各项基本建设资金需要之间关系的准则,应当是从农业扩大再生产出发,把积累集中用于当前农业生产中能够发挥作用的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的基本建设。
农业生产中以上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反映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劳动工具中中小农具和现代化农业机械之间的关系。根据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国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中以积累和分配关系为中心的几个方面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从资金的角度,正确地处理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在首先充分调动劳动力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需要,以便迅速地发展农业生产力,顺利地实现我国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第5版()
专栏:

试论农副业结合
攸全
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交错结合,是农业生产有别于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劳动过程不仅受着农时季节和天时条件的制约,而且受着作物生长期的生物学特点的制约。在前种场合下,劳动时间的安排,必须适应农事季节的需要,按照农事节令的更换,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不同的作业任务。误了季节就是误了生产的时机,因为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于季节变化、天时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所以马克思说:“这一类工作的生产物的分量和品质,要依存于这一件事:工作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开始,在一定的时间终了。”①而且“气候越是不宜,农业上的劳动期间及资本和劳动的支出,就必须越是密集在短时间内。”②因此,为了“不错过时间的结果,有赖于多数结合劳动日的同时的利用”①。这些都说明了,不违农时,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对于农业生产是何等重要的条件。在后种场合下,劳动期间又与生产期间发生差离,使劳动过程中断成为必要和不可免。这是由于农作物这一劳动对象在收获以前,必须委其自身于长短不一的自然过程中,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变化。比如,“冬季谷物大约要九个月才成熟。在播种期到收获期之间,劳动过程几乎完全停止。……在这全部时间内,相对的说,只须有极少量的劳动发生作用。”③这说明农业劳动不仅具有强烈季节性的特点,而且具有不能任意增加或延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农业劳动季节性,利用农闲,综合经营副业生产,就有了必要和可能。马克思当时曾以俄罗斯为例指出:“该国的北部若干地方,农业劳动在一年中,只有一百三十日至一百五十日是可能的。我们可以想像,假若在俄国,那五千万至六千五百万欧洲人,竟在寒季六个月或八个月中(那时,一切农业劳动都须中止)完全无所事事,那对于俄国,将会是一个怎样大的损失。但幸而,除了有二十万农民到俄国境内一万零五百家工厂去劳动,每一个村落都有特殊的家内工业甚为发达。”④因此,他得出结论说:“我们在这里看见了,生产期间与劳动期间的差离(后者仅仅是前者的一部分),怎样成为农业与农村副业互相结合的自然基础”⑤。
可见,农业与副业的结合是农业本身的特点所规定的。在我国,农业与副业的结合具有悠久的历史。很久以来,所谓“男耕女织”、“耕织结合”,就是这种农副业结合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封建统治者在所谓“劝农课桑”的美名下,利用这种结合,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帝国主义商品的侵入,破坏了农村自然经济,破坏了农副业的原始结合,促使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但是,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并不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而使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农民为了活命,仍不得不兼营一些副业生产,听任封建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重重宰割。我国农副业结合,就是在这样坎坷曲折的道路上过来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⑥随着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与副业结合的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副业经营的内容,根据生产分工的原则也日趋合理化。现阶段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大农业经济,它不仅拥有大量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健全的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这就为实行农副业结合、开展综合经营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农副业结合的经济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行农副业结合,有利于综合利用劳动力,减弱农业劳动季节性。实行种植业内部的多种经营,把不同季节、不同茬口的作物互相错开,增加复种指数,也是减弱农业劳动季节性的途径之一。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农业本身的特点,劳动时间不能不受农作物的自然过程和天时气候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无法完全改变春秋忙、冬季闲的局面。发展副业生产可以不受农时季节的影响,在工作安排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尽量利用空隙时间,做到农闲不闲;还可以综合利用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做到因人制宜,合理分工,一年四季均衡地使用劳动力,提高年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需要占用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发展副业生产、综合利用劳动力,更有重要意义。
实行农副业结合,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农民传统手艺和经验,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产品。农村副业产品不仅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出口物资,在国家对外贸易中有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指出:“农村副业,就全国说来,一个很大的部分是为农村服务的,但是必须有一个不小的部分为城市服务和为出口服务,将来这部分可能扩大起来。”⑦
实行农副业结合,有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增加社员收入。农业生产周期一般需要一年,在生产过程中陆续投放的生产资金,要等到收获后才能全部收回来,如果还有副业收入,就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克服农业生产周期长和资金周转缓慢的矛盾。据统计,农村副业的收入,一般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某些山区和地少人多的地区,占的比例还要大一些。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中,多了这笔收入,就可以用来支付生产费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加速农业技术改革;多了这笔收入,还便于及时发放工资,解决社员日常生活的需要。可见,实行农副业结合,可以使一年才能收回的农业收入与短期就有进款的副业收入结合起来,就有利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以副养农的经济效果。
在农村副业中,农产品加工也是重要项目之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不仅便于就地取材,减少物资损耗,节省运输费用,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以把加工后剩余的废料,用作肥料和饲料,从而增进农业产量,更好地适应农副产品加工的需要。
总之,实行农副业结合的好处是很多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在中国农业与手工工场业直接结合,这就大大节约经济并节省时间……”⑧虽然他这些话是就我国封建经济条件下的农副业结合来说的,但是这种节约经济和节约时间的作用今天不但没有改变,恰恰才获得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农副业结合这种节约经济和节约时间的作用,有利于农副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业集体经济的巩固,有利于改善社员生活,有利于为社会增加产品,活跃城乡经济。
副业包括的项目很多,凡是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养殖、狩猎和采集等,一般都属于副业经营的范围。当然,这些副业生产并不是每个生产队都适宜经营的,应该根据各个生产队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在不影响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经营。
为了综合利用劳动力,生产队经营副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统一组织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开展集体副业生产;或者组织一部分社员利用农闲举办各种加工作坊;或者统一供应原料,组织社员利用空隙时间进行加工等等。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必须以不妨碍农业生产为前提,一般都应该利用农闲、特别是冬闲时间进行。
总之,农副业要结合得好,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在以农业为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副业生产。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发展副业的主要力量。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副业生产,不论项目大小,都必须由生产队统包下来,而是应该分别不同情况和条件,正确划分集体经营和社员家庭经营的范围。一般说来,凡是资源比较集中、投资和使用劳力比较多、需要有一定技术设备、集中经营比分散经营更有利于发展生产的项目,应该由生产队经营。如果规模较大,不适宜于一个生产队经营的,也可以归几个生产队共有,实行联合经营。凡是资源分散,便于利用辅助劳动力、适合于个人和家庭经营的项目,应该归社员家庭分散经营。当然,划分集体副业与社员家庭副业的经营范围,不是说它们之间不必再有主从之分了,而是必须把发展集体副业生产放在第一位,首先把集体副业生产办好,然后在保证完成集体生产任务、积极办好集体经济、不妨碍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搞好社员家庭副业生产。
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九二页。
②《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八四页。
③同上,第二八二页。
④同上,第二八四页。
⑤同上,第二八五页。
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第五七八页。
⑦同上,第八八七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第一页。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东北六市联合举行防治稻瘟病学术讨论会
沈阳、吉林、哈尔滨、长春、佳木斯、旅大六市联合举办的防治水稻稻瘟病学术讨论会于最近在吉林市召开。会上着重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水稻品种、肥料同稻瘟病的关系。近年来,东北地区水稻品种混杂和品种退化的情况很严重。多数人认为,种子的严重混杂是造成大面积发生稻瘟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种子田,加强选种工作,大力提高种子纯度,是当前生产上减轻稻瘟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也有人提出,在种子纯度较高的某些个别地区,稻瘟病还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品种抗病性的退化。在这些地区应以串换纯度较高的外地种子,或经小型试验后,引种新的品种,作为预防发病的主要对策。
对今后选育新品种问题,大家提出应该以抗病、耐肥、丰产、质优为方向。育种途径主要是品种间杂交和选育,其次是水陆稻杂交、籼粳稻杂交等。但也有人认为,籼稻生长期长、不耐寒、米质较差,因此在东北北部地区,是否利用籼粳稻杂交育种,还需进一步考虑。
大家认为,过多地施用氮肥是影响品种抗病性减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各地区因地制宜合理施肥,也是防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适时早播、早插、培育壮苗、合理排灌等技术环节,对减轻稻瘟病发生也有很大作用。
稻瘟病发生及流行规律。大家认为,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的初次侵染仍以带病稻草和种壳为主。种子虽然普遍带菌,但苗期由于气温低以及水床育苗,一般都不发病。因此,用种子消毒防治稻瘟病不是必要的。关于流行条件,大家认为,在存在菌源、有适于流行的气候条件及感病植株抗病性低的条件下,稻瘟病就有可能流行。但也有人提出,稻瘟病流行的因素决定于品种的感病程度。如果品种抗病性较强,它即使在有利于病害流行的气候条件下,也不一定发病。因此,气候条件不一定是病害流行的因素。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有人提出“以品种为主,药剂为辅”;也有人提出“以利用抗病品种为中心”;还有人提出“以品种为基础,肥水管理为关键,药剂为保证”。经过讨论,大多数人认为,防治稻瘟病应该采取“以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抗病丰产潜力为前提,以合理的肥水管理为关键,以清除病原和药剂防治为保证”的综合防治措施。
(庆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