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送女上山
新华社记者 张新辰
四月里的一天,阳光灿烂。一个矮小结实的姑娘兴奋地走在宽阔的林荫道上,她想尽快地回家告诉妈妈:她获得了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的称号,这里还有妈妈的一份功劳哩!
这个十九岁的姑娘叫杨秀岚,是北京西山试验林场的工人,八个月前刚从高中毕业。在党的教育下,在母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她胜利地走过了对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段曲折的路程。
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天,杨秀岚迈着沉重的脚步从学校走回家。她想:大学没有考上,怎样对妈妈说,怎样再见同学和老师的面呢?这个在新社会长大的姑娘,不太知道什么是痛苦。在她看来,自己好像走进了丰美的果园,美丽的理想好像是随手可摘的果实。从中学时期她就憧憬着大学毕业以后做一番雄伟的事业。可是,现在没有考上大学,一切美丽的设想似乎都消失了。
她刚进门,妈妈从她的脸色上就看出没有考上大学,可是并没有责备她,反而更加体贴。她难受得哭着问妈妈:“你为什么不责备我?”妈妈说:“你又没有做坏事,为什么要责备你?能上大学当然好,不上大学也不是没有前途,中学那么多,每个上中学的人哪能都考上大学?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只要听党的话,好好努力,做什么工作都有前途;不上大学并不丢脸,不努力做好工作才真正丢脸哩!”
女儿感激地望着妈妈,妈妈抚着女儿的头,亲切地说:“孩子,你没有尝过旧社会的苦,稍不如意就难过得这样。”她告诉女儿,解放前全家人多收入少,整年吃不饱穿不暖,父亲不得不出外谋生。解放了,生活才根本改变。爸爸当了工程师,姐妹七个都上了学。妈妈意味深长地说:今天,你还有什么不满意?为了个人这点小事值得这样伤心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杨秀岚在妈妈鼓励下,决心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想:党号召青年人到农业第一线去,邢燕子、王培珍等知识青年都听从党的召唤,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我是共青团员,为什么不向她们学习?她勇敢地提出申请:参加农业劳动!
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人甚至说: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真没有出息。当杨秀岚在这些怪论面前感到有些犹疑时,母亲又鼓励女儿说:“你是去为全国人民生产更多吃的和用的东西,有什么不光荣?怎能说没有出息?不要听他们那一套!自己有这个志气,就挺起腰干吧!”
根据国家分配,第二天,杨秀岚就要上山当林业工人了,全家除去在外面工作的父亲以外,都欢聚一堂,为她送行。
袁玉凤一生经历了两次同亲人的离别。第一次是解放前送丈夫出外谋生。在那黑漆漆的社会里,一个无钱无势的人能在哪里找到工作,能不能再同家人团圆?送的人不知道,走的人更不知道。她看着丈夫踏着沉重的脚步慢慢走远了,难受得依在门框上大哭起来。第二次就是这回送女儿上山,这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是响应党的号召,送女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她心里再也找不到第一次和丈夫离别时那种悲伤、痛苦的影子,她感到自豪、光荣、愉快,她相信女儿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她再三嘱咐女儿记住党的教导,听党的话,好好劳动!
建设就是创业就是革命
女儿走了,袁玉凤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可是另一种不安的情绪又开始影响着她:女儿十八年来没有离开自己,没有受过风霜,这次上山能不能坚持住,不会想做逃兵吧!
不久以后,女儿回来休假了。袁玉凤急于想知道她上山劳动的情形,又怕自己的担忧成为事实。夜晚,母女俩长谈起来,老式挂钟的分针走了三四圈,她们还没有谈完。
起初,女儿用新奇、兴奋的口气,谈起林场和劳动生活。可是当妈妈问起那儿的生活时,女儿却说:那儿满院是荒草,屋子是草草建成的,喝的是井水……。妈妈亲切地,但有分量地说:孩子,你是去建设林场,不是去享福的;建设就是创业,就是革命,怎能要人家把一切都准备好?革命前辈流血牺牲解放全中国,现在你们吃、住、用哪样不比他们那时强十倍?你们要是嫌苦,能对得起党,对得起革命前辈吗?
女儿笑起来,她又对妈妈说:上山可困难哩,又喘气腿又酸。妈妈说:咱们应当向革命前辈学习!接着就介绍了一个在街道工作、参加过长征的女干部的故事,并且对女儿说:那时这位女同志也十七八岁,为了革命,不怕累不怕苦,一次上山实在走不动,她就爬了上去……。
母女俩的心情开始接近起来。不过,女儿还有问题:山大树小,什么时候才能建设好呀!妈妈说:从前有个老爹,家门口有两座大山,那老爹叫什么呢?女儿说:叫愚公。妈妈说:瞧人家多有恒心。建设社会主义是千年万载的事情,有了雄心大志,还要有恒心,有毅力。
“建设社会主义是千年万载的事情”,杨秀岚一再重复着这句话。这时,她想起了林场党组织的教导:林业工作也可以说是为共产主义而工作。我们现在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祖国森林不多,华北更缺森林,要在北京、华北和全国抚育更多的森林,就要依靠我们林业工人长期艰苦的劳动!想到这里,杨秀岚比较亲切地感到,“社会主义建设”这六个大字,再也不是空洞的名词,而是急需完成的任务,是鼓舞自己前进的伟大理想。
冲破了重重困难
在这伟大的理想鼓舞下,杨秀岚以一个共青团员应有的勇气和毅力,冲破从生活到劳动的重重困难。和她一起到林场当工人的一些青年学生,起初嫌山上水苦,宁可下山买冰棍吃也不喝水。队长批评了他们。杨秀岚带头喝了第一口水。开始,他们每一次上山都要休息几次,杨秀岚就有计划地在每次休息前多走一段路,缩短休息时间,锻炼体力。有一次,去远山参观,大家累得坐在石头上不愿走,老工人鼓励他们说:劳动是从锻炼开始的。这时,杨秀岚又想起了妈妈说的那位长征女干部,就勇敢地站起来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都不叫苦,我们难道不能克服这一点困难?说罢,就向前走,大家也跟了上来。脚扭了,她还是坚持上山。为了使新种的小树在干旱情况下能迅速生长,她曾经连续一个星期挑水上山浇树苗。
杨秀岚在劳动中克服每一个困难,都得到党和集体的帮助,也得到她母亲的鼓励。袁玉凤虽然是家庭妇女,不识字,但是解放前后家庭生活的变化,使她深切地感到今天的幸福,是党和国家给予的,一九五六年她参加了街道工作,更直接地受到了党的教育,提高了觉悟。她感到母亲的责任就是千方百计鼓励女儿克服困难,积极劳动。每次当女儿回来,她都仔细观察女儿的神情,不论女儿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她都是鼓励女儿坚持锻炼,从不说过于温情的话,更没有说过泄气的话。
去年冬天,她发现女儿的手背冻得红肿起来,就问:“为什么不戴手套呢?”女儿说:“现在我们是在码堰(将乱石整齐地码在平整过的山地外侧),戴手套手指不灵活。她感到女儿做的很对,可是,哪有母亲不疼女儿的。她想减轻女儿的疼痛,让女儿在家休息几天。可是又一想,不行,不能将孩子爱坏了!她知道,母亲一句话,一个神色,都对女儿有很大影响,你说过几天再回去吧,孩子心里就会“开后门”,遇到较大的困难就想回家,这样慢慢地不就变成只想躺在妈妈怀里享福了么?
夜深了,袁玉凤把女儿手套上的五个指头剪去,在手背和手心上缝上一层毛皮,带着这样的手套既保暖又能劳动。第二天女儿带着那双凝聚着母亲心血的手套离家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改变了荒山也改变了自己
杨秀岚慢慢地成长起来。她当选为小组长和团支部委员。每次回家,她都要告诉妈妈林场的新成就,给妈妈带来新的愉快。
可是,有一次,她却愁眉苦脸地回来了。当她告诉妈妈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几乎要淌下眼泪。妈妈问:“现在怎么办?”女儿回答说:“我不想当组长了!”妈妈又焦急地说:“怎么这样想!”还关心地问女儿是否同队长谈过。女儿说,队长批评了她,要她好好向大家学习,研究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妈妈说:对呀!不要以为,当了组长,就不要向人家学习了。你想想,是你一人懂得多,还是大家懂得多?
杨秀岚久久不能入睡,她感到队长批评得对,妈妈说的也对。最近自己只注意个人锻炼,和集体有些疏远了。杨秀岚带着一种新的信心回林场去了。当她再次回来时,又像往常一样高兴地告诉妈妈:不仅她超额完成了任务,全组生产任务也完成得更快更好了。半年多来,杨秀岚和同伴绿化了五座山头,冒着严寒将荒石河滩变成了果园,在两条山沟里,种上了玫瑰、连翘。他们的汗水改变了荒山面目,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感情。不但锻炼了身体,也学习了技术。杨秀岚还考上了林学院的函授学校。
现在,杨秀岚对每棵小树都是那么有感情,她知道它的过去,更盼望它的将来,树上出了一条新枝,一片新叶,她都十分高兴。她开始懂得伟大的理想要通过平凡艰苦的劳动来实现。有人说,咱们天天抡镐刨坑太单调,她却说:想想将来,就不会感到单调;几年、几十年后,我们栽的树会派上多少用场,大至栋梁,小至桌椅,都可能用上它,都有我们的一份劳动在里面呢!
做一个优秀的林业工人
过了一个时期,当女儿告诉妈妈自己当了劳动模范的时候,袁玉凤呆住了。这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事,也是这个平凡的家庭从来没有过的荣誉。她在这时又一次想起了党。她感激党,也为女儿获得这样的荣誉而高兴。可是,应该夸奖女儿吗?不能!她想:一切刚刚开始。于是她平静地对激动的女儿说:孩子,妈妈只是把你养大,教导你,使你变成劳动模范的是党,你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千万不能骄傲。
不久,一个学校请杨秀岚做报告,姐姐高兴地给她拿出了新衣服,袁玉凤却说:为什么要换新衣服去做报告?秀岚,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个普通的工人,党表扬你,大家请你做报告,是因为你在积极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林业工人,你要好好做一个党所要求的优秀的林业工人。
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林业工人!——杨秀岚在党的引导下,现在又踏上了新的途程。


第2版()
专栏:

增加新工段 不添新工人
沈阳化工厂工人主动提高劳动效率抽出人力支援工厂制造新产品
新华社沈阳十一日电 沈阳化工厂最近没有增加一个人,就为三个新工段配齐了工人,保证了新产品除草剂的成批生产。
沈阳化工厂试制成功的这种新产品,在黑龙江等省试用了几年,每公顷稻田只要施两公斤,就能节约五十到一百个除草人工。要成批生产除草剂,需要新建立三个工段。新工段的设备,由国家投资安装起来,剩下的最大问题是配齐生产工人。全厂职工知道这个情况以后,纷纷在自己岗位上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抽出人力支援新工段。
“五一三”车间推灰工序每班有两个人工作。推灰工人马德发考虑只要多做一些工作,一个人也能干过来。他同另外一个推灰工人商量每班抽出一人去支援新工段。同班工人赞同马德发的想法,另外两个班的推灰工人也同意。上道工序的加水工人,看到推灰工人主动增加工作量,便把原来由推灰工人做的筛石子的活分担过来;下道工序的打灰块工人,每天也帮助推灰工人把室内的石子推到室外去。这样,推灰工序工人虽然减少了,可是天天照样完成任务。
“五一一”车间职工听说新工段需要四个检验工人,决定抽出四名检验工人支援新工段。新工段需要上夜班,全车间十八名检验工人中,有十五名是女工。大家讨论决定抽调四个身强力壮、没有家务负担的工人到新工段工作。
蒸馏工段工人对支援新工段生产也不愿落后,但开了几次会,怎么算也抽不出人来。新产品投入生产,需要技术高的老工人,蒸馏工段老工人多,他们便请求领导上从调往新工段工人中留下三名青年女工,蒸馏工段调出三名老工人支援新工段。这三名老工人,现在都在新工段主要岗位上工作。
今年年初,国家下达给沈阳化工厂的生产任务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十一种主要产品产量,有七种比去年增加,许多车间已经感到人力不足。国家还要求这个厂建立三个新工段,正式生产除草剂,人力就更感到不足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工厂领导方面发动群众讨论。“五零九”车间电解槽修理工段老工人杨德山说出了全厂职工的心里话:“再困难也要抽人支持新产品生产,不然的话,嘴里喊支援农业算什么支援农业!”在讨论时,工人们还提出许多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劳动组织、合并操作岗位等节约人力的办法,因此使抽人支援三个新工段的事很快完成。


第2版()
专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陈荫南逝世
新华社合肥十一日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副省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陈荫南,六月九日在这里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陈荫南治丧委员会已经组成,由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为主任委员,安徽省省长黄岩等四十五人为委员。


第2版()
专栏:

一批热带亚热带作物在福建落户
据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省先后引种和试种的八十多种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大部分生长良好。一些抗寒力弱的热带作物,经过科学工作者和农民长期的栽培试验,已能适应这里的气候了。现在,福建省东南地区的亚热带作物试种点和引种站的场地里,成片的咖啡林已经结实累累,鳄梨树枝头鲜花盛开,香茅草、枫茅草一片嫩绿,椰子、槟榔、可可、腰果等长势很好。
福建省有三十多个县、市设有热带、亚热带作物试种点和引种站。引种试种的作物包括油料、纤维、饮料、香料、贵重木材和药材等方面的共八十多种。


第2版()
专栏:

用勤劳的双手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六百多名难侨在云南农场安家
新华社昆明十一日电 前来云南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批印度受难归国华侨六百多人,已得到妥善安置。这些归国难侨最近分别到达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的太和、宾居华侨农场和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街华侨农场,他们已在这些农场安家落户。
前往宾川县太和、宾居华侨农场的难侨,沿途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负责人以及各族各界人民的热情欢迎和亲切接待。当难侨们在八日到达太和、宾居华侨农场的时候,从农场的党委书记、场长到所有职工,都热情地帮归侨们搬运行李,为他们安排新居。归侨们搬进新居后,农场的老归侨和农场附近人民公社的社员们,纷纷前去串亲访友,询问归侨在印度的受难情况,并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关怀。早在归侨到来之前,农场的职工们就为难侨们新盖了一批住宅,准备了一些家具和日用品,归侨们搬进新居,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九日上午,这两个农场还为归侨们举行了欢迎大会。在太和华侨农场举行的欢迎大会上,中共宾川县委负责人和农场的负责人对归侨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慰问。归侨代表谭耀燊在会上说,我们印度受难归侨从踏上祖国轮船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真正感到海外华侨从此结束了孤儿的命运。我们只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祖国人民一道积极劳动生产,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来回答祖国对我们的关怀。
在七日到达平远街华侨农场的难侨有二百六十多人,他们同样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负责人以及农场职工的热烈欢迎。中共文山地委、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和中共砚山县委的负责人,都赶到农场来欢迎和接待难侨。难侨们在这里也被迎入早就为他们安排好了的新居,并且受到了妥善的照料。


第2版()
专栏:

哭沈衡山先生
陈叔通
历历前尘似转轮
不堪死别泪沾巾
一生奋斗参新运
三世论交证宿因
石喻坚贞常在目
书通瘦硬为传神
英灵未泯应相慰
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2版()
专栏:

反华活动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
印方竟用卑鄙手段胁迫华侨当特务
第二批归国难侨崔庆祥揭露遭受残酷迫害经过
新华社湛江十一日电 第二批归国的印度受难华侨崔庆祥,向本社记者揭露了印度政府采用卑鄙手段威胁利诱他充当印度特务,刺探有关前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和华侨的情报,以及在集中营对他进行残酷迫害的经过。崔庆祥的遭遇,说明印度政府的反华活动已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五十五岁的崔庆祥是原加尔各答中国小学校长,侨居印度已三十七年,一向热心华侨教育事业以及与印度人民友好的活动。去年九月上旬的一天,加尔各答印度移民局的官员柯斯突然把他找去,问他想不想在印度居留。崔庆祥回答说,他已在印度居留多年,愿意继续留在印度。这个印度官员就威胁他说,如果他想继续留在印度,就要帮助印度政府做“工作”。崔庆祥立即意识到这个印度官员所谓的“工作”意味着什么,他当场就拒绝。过了十天左右,印度移民局的另一个官员又到他家里,再次胁迫他在加尔各答为印度政府做十个月的“工作”,还拿出一叠钞票当面引诱他说,做满十个月就可以给他一千卢比。崔庆祥再次拒绝了印度官员的无耻要求,并向他表示:“我有正当的收入,不正当的钱我一个不要。”
崔庆祥揭露说,去年九月底的一天,他又被传到印度移民局,见到第一次要他背叛祖国充当印度特务的移民局官员柯斯。柯斯当时凶恶地威胁他说,除非他为印度政府“工作”,否则他将不能再在印度居留。他还明确地告诉崔庆祥说,所谓为印度政府“工作”,就是要崔庆祥去探听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有什么活动、开什么会,以及华侨学校、华侨社团和华侨们有些什么活动,并且把探听到的情况很快报告他。崔庆祥听了非常气愤,严正地答复他说:“印度政府要我去做这种出卖祖国和侨胞利益的事,我坚决不干。”在这以后,印度移民局的官员又曾多次到崔庆祥的家里去同他纠缠,并且布置一些警察对他进行严密的监视。最后他们看到对崔庆祥的威胁利诱已不可能发生作用,便在去年十二月五日派出警察包围了他的住宅,毫无理由地把他逮捕入狱,随后又把他关进了德奥利集中营。
崔庆祥愤怒地控诉说,印度当局威胁利诱他背叛祖国的卑鄙企图失败之后,怀恨在心,竟借今年三月二十九日大规模毒打被关押在德奥利集中营内的难侨的机会,对他进行毒打。当天下午他正睡在德奥利集中营第四营区四十三号房里的床上,八名印度警察突然冲进来,把他拉出去用粗藤棍猛烈地殴打他,当场把他打得头破血流,昏倒在地。后来他又被印度警察拖上囚车关进集中营里的监狱。关押在监狱期间,他受的伤没有得到印度当局的任何医治,只是靠了其他难侨从监狱外送来的药品,他才没有送掉性命。崔庆祥说,直到现在,他身上的伤处在阴天还隐隐作痛。他还拿出他在集中营受印度警察毒打时穿的衣服给记者看,那上面染满了斑斑血迹。
崔庆祥说:“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华侨最有力的靠山,现在我终于胜利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但是印度政府欠下了我们的血债,他们残酷迫害华侨的行为,应当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附图片)
右上图:崔庆祥拿出遭受印度警察毒打时穿的血衣,向祖国人民愤怒地控诉印度政府迫害他的罪行。
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摄(传真照片)


第2版()
专栏:

“生儿是娘,养儿是祖国!”
新华社记者 周倩萍
六月六日,印度归国受难华侨梁志月,带着她在光华轮上出生的幼儿马光华,同到云南参加建设的其他难侨一道,满怀喜悦的心情乘车前往他们的新家园——砚山县平远街国营华侨农场。经过在湛江和昆明一个多月的休息,梁志月已经完全恢复了健康,当她回想起不久前在印度政府迫害下所过的苦难生活时,她感到完全是隔了一个世界。两种不同的遭遇,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苦难的集中营
去年十一月二十日深夜,已经怀孕四个月的梁志月,被印度武装警察押送到监狱里。她是被印度政府以“为了安全和防务的需要”的罪名逮捕的,后来,她又被押送到设在拉贾斯坦荒凉地带的德奥利集中营。在那里,她度过了她的整个妊娠期。
在集中营,她和所有遭受迫害的难侨一样,受到印度政府种种非人道的待遇。她白天和苍蝇争食,晚上被蚊虫叮咬,睡的是硬木板,吃的是馊了的饭菜,喝的是生水。她吃不下睡不好,还经常拉肚子。渐渐地,她经常感到头发晕,眼发黑,两条腿支撑不住身体。就在这个印度政府宣称“被拘留者受到很好照顾”的集中营里,没有一个医生为梁志月做过任何检查,更谈不到什么治疗了。
四月九日,是梁志月的预产期,这时,祖国营救难侨的轮船正在日夜不停地驶往印度的马德拉斯港。梁志月同其他难侨一起,在印度军警的严密监视下,从德奥利集中营被押送到了拉贾斯坦火车站,再坐火车到了马德拉斯港口。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梁志月根本没有见到印度政府大肆吹嘘的所谓“舒适的种种安排”。在列车上的整整三天四夜中,她只得到一杯牛奶、几块小饼干和几口生水。饥饿、口渴、硬板座位的颠簸和产前的痛苦,把她折磨得奄奄一息。
登上了救命船
四月十三日,梁志月被抬上了停泊在马德拉斯港口的祖国轮船光华轮。这时,她两眼深陷,脸色苍白,连睁开眼睛和说一句话的气力都没有了。
她躺在轮船的产房里,医生和护士们对她进行了紧张的抢救工作。由于梁志月在怀孕期间从未进行过任何检查,如今又衰弱得几乎说不出话,医生得不到任何可供参考的材料,只能一面为她检查,一面反复地问她:“哪里不舒服,要点什么?”梁志月听见了医生的询问,但是衰弱得说不出话来。后来,她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微微睁开眼睛,说出了一个“渴”字,接着就又闭起了眼说不出话了。护士连忙倒了一杯温开水喂她,她迫不及待地几口就喝光了,接着又一连喝了好几杯。随后,她又用尽气力说出了一个“饿”字,护士又喂她吃了几块蛋糕,她才稍为好了一点。
医生检查结果,认为梁志月还不会马上分娩。但是她的身体非常虚弱,就为她注射了葡萄糖和镇静剂,让她好好休息。
第二天早晨,她开始了产前的阵痛。这时,在产房里,医生和护士有的忙着给产妇擦汗递水,有的在轻声地安慰着她,有的在为她打强心针,用各种方法帮助她顺利分娩。产房外也聚满了人,人们不时向走出来的医生打听梁志月的情况。
命名
四月十四日的下午,孩子终于平安诞生了。这喜讯立即传遍了光华轮。厨师们首先忙开了。他们给产妇炖了一只鸡,送来了鸡蛋和牛奶,还特地做了一个四斤重的大蛋糕,上面用奶油蘸了一个大“?”字,准备作婴儿满“三朝”的礼物。
还在婴儿未出生的时候,性急的海员们就建议要给婴儿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有人主张取名“海鸥”,因为海鸥勇敢而又美丽;有人主张叫“海华”,因为婴儿出生在海上,又回到了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经过婴儿的父母考虑,决定给孩子命名为光华,纪念祖国派船营救难侨的事。
婴儿出生的第四天,船长和副船长穿着整齐的白色制服,拿着印有光华轮图样、填有马光华出生年月的出生证,端着“?”字大蛋糕,带着奶粉、鸡蛋、白糖和苹果、广柑,隆重地为光华命名,并慰问了光华的母亲。
湛江港口
马光华出生的喜讯很快就传到了祖国。光华轮还没有到达湛江港,就有人打电话问记者马光华是男孩还是女孩,原来人们已在忙着为马光华准备小衣服了。湛江市南港服装厂的归侨职工黄秀梅、余春眉等,在承做印度归侨的衣服时,特别为小光华精心设计了两套花绸小衣裤。轮船一到湛江码头,在万头钻动的人群中,黄秀梅和余春眉等找到了光华的妈妈梁志月,她们代表全厂十七名归侨职工和侨眷把礼物送给了光华的妈妈。湛江市糖厂的归侨职工,又给光华送去了炼乳、白糖和奶瓶。光华满月那天,湛江市侨务部门的代表和给光华接生的医生、湛江艺术学校的三十多位师生,特地去慰问了光华母子。
在湛江,梁志月得到了产后的充分调养和治疗。服务员每天给她送来专门为她做的饭菜。医生不断给她诊断护理,使她的贫血症及时得到了治疗。产后一个月,马光华的体重增长到十二磅多,梁志月虚弱而贫血的身体也长胖了。
“生儿是娘,养儿是祖国”
五月十九日,梁志月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湛江,抱着胖胖的小光华登上专车去云南安家立业。从湛江到昆明,光华母子受到了各方面的照顾和关怀。在昆明,医生继续为她进行了产后健康检查和治疗。云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任路志亮等在慰问归侨时,还特别去探望了马光华和他的父母,并带去了毯子、衣服等礼物。她们告诉梁志月要注意给孩子增添衣服,因为四季如春的昆明不如印度酷热。光华的爸爸和妈妈被大家的关怀感激得热泪盈眶。光华的爸爸马载耀激动地说:“祖国、毛主席救了我全家!自从踏上祖国的轮船,在湛江、在昆明,到处都感到了祖国的温暖。祖国人民知道我们在印度被剥夺得连尿布都拿不出一块,一到祖国就给我们送来了衣服,送来了牛奶……。现在还是夏天,祖国已经把我们归侨冬天穿的棉衣和棉被都送来了。祖国的关怀,更使我们想起了在印度的苦难。要是在印度,我妻子和孩子可能早已不在人间了!”他说:“今天,我来到云南,就是到了自己的新家园。我一定要用我这有力的双手来建设祖国。”
马载耀还激动地说:“共产党、祖国是我们的救命恩人。等我的光华长大成人,我要告诉他:生你是娘,养你是党、是祖国。你要永远永远听党的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