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像李善子那样工作
——北京红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社员谈《红色宣传员》
李福田(生产大队队长):
我们中朝友好人民公社的社员,看朝鲜影片《红色宣传员》的时候,特别高兴。朝鲜同志是我们的好兄弟,看到他们骑上千里马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心里可真美!《红色宣传员》又是反映朝鲜农村的新人新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单说红色宣传员李善子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对我们就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李善子虽然是宣传员,可是她平常说的话并不多,连她见到金日成首相后,群众要求她讲话时,也只是说了一句话:“从明天起,我们一定要积更多的肥!”在农村工作就是这样:嘴里说得再好,如果不以身作则,尽去“正人”而不“正己”,那就一点儿也不济事。善子懂得这一点,事事抢在头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大家,团结所有的群众一起搞好生产。福善婶到哪个作业班,哪个班都不欢迎她,李善子却说:“光是带领积极分子干活,那谁办不到呢?我们大家应该帮助落后的人前进,让我们一齐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帮助了一个落后分子,不光是改造个把人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他再去争取、教育更多的群众。比如福善婶转变后就去教育官弼了。这么一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就大啦。
善子在做团结人、改造人的工作时,不怕碰钉子。她好心跟福善婶说话,福善婶顶撞她;她送药给崔镇午,崔镇午又损了她一顿。男同志碰了这些钉子也够呛,何况善子还是个年轻的女同志!可是善子不灰心,牢牢记住党支部书记告诉她的话——只要不是敌人,总有醒悟过来的时候。结果,她把李福善、崔镇午等落后群众改造了过来。
善子做工作,一丁点为个人打算的思想都没有,为集体服务可是一心一意。崔镇午锄草的质量不好,没评上工分,如果当时善子强行给崔镇午记上分,群众一定不满意。善子想了个法子,自己跑到崔镇午的地里,替他把草锄净,给他记上分。这样一来,不但把地侍弄好了,对生产有利,而且活活地把崔镇午教育了过来。要依作业班班长那么作,大家只有愈弄愈拧,事情全闹僵,对谁都没好处。我们生产队也存在这种情况:大家只喜欢同积极分子共事,不愿意搭理落后的人。从今以后,我们(连我在内)可要好好向善子学习,团结更多的群众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姜连明(统计员、宣传员)
李善子帮助福善婶、镇午大叔转变的那几场戏让人感动得掉眼泪。镇午老头多顽固呀,处处以“老把式”自居,一说一晃脑袋,再不就骂你一顿。福善婶说话也挺冲,话里总是带刺儿,她对李善子说:“吃吧,吃吧,我的劈柴,我的超产奖励粮都给你吃,吃得把你撑死!”要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准会觉着乍恼,可是善子不考虑个人,始终耐心地帮助福善婶。崔镇午装病不出勤,善子去看望他,反挨他一顿骂,这时候,李善子不跟一般人那样——对崔镇午干脆就吹了。而是跑到崔镇午的地里,替他干活。她身体有病,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她还叨念着:“在大叔病好之前,我要替他干完这活儿。”崔镇午、李福善、崔官弼,终于在善子的帮助下同社会主义建设融合在一起,这证明了多发动一个人,就能多为社会主义建设增加一份力量。
我们生产队也有些人平常说话比较冲,有时候个人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思想顶了牛,思想展不开,但是我们没有仔细去找原因,对这些人的思想和生活情况摸得不深不透,更没有像李善子那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他们。用我的工作同李善子的工作相比,真是差得天上地下,我以后一定要向善子学习,深入群众,以身作则,作好宣传员的工作。
陈玉生(青年社员):
我们正在学习雷锋的时候,看到了朝鲜影片《红色宣传员》,使我想到李善子的模范行为,有许多地方和平凡而伟大的英雄雷锋一样:听党的话,老老实实地工作;吃苦在先,不计较个人得失。李善子积极为集体工作,起初大家并不了解她,落后群众还说她的坏话,可是她目标坚定,用最大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雷锋曾经说过:“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也就是胜利即将来到的时候,可也是最容易动摇的时候。……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李善子虽然没有说过这话,可是从她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她一定也是这样想的。她像所有的英雄一样,在困难面前决不动摇,最后取得了胜利。
李善子不光有毅力,也讲究工作方法。她帮助福善婶、崔镇午和官弼的方法都不相同,可是效果完全一样。善子为什么苦苦地帮助这些落后群众呢?还不是想团结他们一起骑上千里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吗?这种想法也同雷锋所说的一样:“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最近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以后在工作中一定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但是我决心要向李善子学习,向雷锋等英雄们学习,决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在党的领导下和社员们一起搞好我们的农业生产。
经淑兰(共青团支部书记,宣传员)
李善子的工作做得很好,处处都值得我们学习,以后我作宣传工作要争取达到善子那样的工作水平,特别需要向善子学习以下两点:
听党的话。善子深夜认真地读文件和她向党支部书记请示等几个镜头,都说明她随时不忘朝鲜劳动党的教导。善子一遇到困难,总是想起党支部书记的话:“做人的工作能像吃饭那样容易吗?讲一次不行,那就讲十次,十次不行一百次,总得想法说服他”。因此她在困难中得到了前进的力量,终于把几种不同类型的落后人物改造好了。
深入联系群众。善子做工作,既会发动积极分子,又会深入了解落后群众的问题,从生活上和思想上去帮助他们。
我作宣传员的工作远远不如李善子。我平时了解情况,往往只找几个同志口头谈谈,没有真正接近群众。这几年我们社里也有很多共青团员和青年参加了农业生产,我们需要作的青年工作,有许多跟善子的那个作业班的青年工作差不多。《红色宣传员》正是督促我赶快把工作跟上去。
戎起胜(种猪场场长、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红色宣传员》反映了朝鲜兄弟在千里马运动中农业生产上的许多经验——李善子做人的工作的经验;勤锄草、多积肥,为增产创造条件的经验,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现在做的是饲养和繁殖生猪的工作,我要加强饲养管理,使生猪养得多、长得快、积肥多,用实际工作来向李善子学习,使我们社里今年的生产能像善子他们那样得到丰收!


第6版()
专栏:

岛上看剧(外一篇)
叶楠
一天上午我登上了尖屿岛,这是一座很小的海岛。岛上除了二十几户渔民以外,还有十几个战士。战士们一见面就告诉我说:“你来得真巧,我们今晚上演戏,和生产队联合演出。”
“太好了!”我问:“有什么节目?”
“我们演话剧——《雷锋》,”他说:“你可不要见笑,戏是我们按报纸上登载的材料编的,当然编得不好,像活报剧。”
天还没黑,附近几个小岛上的渔民们,都乘船陆续来了,他们都是一个生产大队的。
开演以前,我来到了演出地点。舞台前已经坐满了各个小岛来的观众,男人们在热烈地谈论着有关迎接春汛的事情,不经常碰面的妇女唠着家常,孩子们议论的中心却是即将演出的《雷锋》。
供演出用的舞台并不是一座搭起来的台子,而是岛边上的一块平地,只不过在四周竖起几根旧桅杆,有三面用独特的幕布——船帆挡着。没有幕布挡着的一面,就是后台——泛着波浪的大海和天空。舞台唯一的灯光是吊在上面的一盏汽灯。
当海上的暮霭愈来愈浓的时候,繁星从青色的天幕钻出来的时候,舞台的幕布降下来了。它不是向上拉,完全和船上的帆一样往下降。以海和天空做衬景的舞台显露出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别致的舞台,剧中人完全像是在海面上。但是雷锋的光辉事迹是感人的,演员们也很认真,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戏演到雷锋悲惨的童年时,场内一片啜泣声。当观众看到雷锋一系列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动时,又发出一片赞扬声。
最后的一场,也可以叫做尾声吧,是“雷锋班命名”。当幕布降下以后,舞台上的画面美妙得惊人。在左上方悬空挂起圆框的毛主席画像,看起来宛如在高空中,周围由灿烂的星群拱照着。在右面竖起一幅长方形花边的朱屏,上面是放大了的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它像是漂浮在波浪中。戏中的首长站在一列全副武装的战士面前,宣布他们被命名为“雷锋班”。下面的剧情是,战士们向毛主席宣誓。观众的情绪高昂到了顶点,大家都站了起来,报以海啸般的掌声。就在这时候,一群孩子奔上了舞台,他们排列在战士队列的后面,学着战士的样子,举起右手。这群“捣乱”的孩子并没有破坏舞台气氛,反而加强了气氛。只听到一片洪亮的声音:“向雷锋叔叔学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这本来是剧本规定的“雷锋班”战士的最后的台词,可是喊出这一句台词的不仅是台上的演员,而几乎是所有的观众。其中也有我。
最后一场演完,那独特的幕布——船帆并没有拉起来,已经不必要了,谁能分清哪是台上和台下?本来就是连接着的呀!


第6版()
专栏:

海上货郎
昨天晚上,公社党委书记派人送给我一个便笺,上面写着:“明天早七点有船去尖屿岛,你可以搭乘,这艘船上写有‘海上分社’四个字,就靠在渔船码头,船的主人叫张保,你就去找他,我向他交代过。”
今天一大早,我就赶到码头。这里停泊了很多船,好不容易找到了公社书记说的那艘船。这是一艘普通的舢板,舢板上有一个小伙子,正在忙碌地向舢板上装两口木箱子,装好以后,又蒙上油布。我走过去问:“同志!你姓张吧?我是……”没等我说完,他就热情地和我握手,说:“我知道,书记跟我说过。上船吧!”
我上舢板以后不一会儿,就开航了。广阔的海面在我们眼前展开了,这时,海上的晨雾被升起来的朝阳驱散了,海上有风,只有二、三级。这样的天气行船最惬意不过了。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个小伙子,他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式裤褂,胸口敞着,袖子也挽得老高。他的脸和袒露着的胸脯,有着渔民们共同的黑红色,他那结实的双臂轻巧地摇着橹,舢板刷刷地顶浪前进着。他的头高昂着,眯着眼眺望着金色的海面,海风撩动着他的头发。我想,他一定是位渔民。我问:“同志!你是尖屿岛的?”
“不是,”他笑了,“我是沙镇合作社的售货员。”
“什么?”我吃了一惊。
“我是流动售货员,”他向我解释说:“渔民们都叫我‘海上货郎’。”
我现在才明白“海上分社”的意义。我问:“渔民不是常来沙镇卖鱼么?他们可以在镇上买东西呀!”
“是可以来沙镇买,”他说:
“过去我们也没上过岛。可是,常来沙镇的都是男人,他们把东西买回去以后,老是遭到妇女们的抱怨,她们埋怨东西的花色、式样不合意呀……。这也不能怪男人粗心,代买东西本来就很难叫人家如意,一个人一个眼光,是不?妇女们大多是爱挑剔的顾客,就是她们亲自买东西,有时候也挑花了眼,到家还后悔哩!妇女们一年到头都需要针线……什么的,她们不能经常到陆地上来。渔民们一走进我们的铺面就诉起委屈来。我们领导上就决定开办‘海上分社’,我自己要求当上了这个‘海上货郎’。每次出海卖货虽然销货量并不太大,可主要的是顾客们满意。”
“你当了几年了?”我问。
“快五年了。”他说。
“以前干什么?”
“在中学读书。”
我们的舢板刚一靠上小岛,妇女们都结伴跑来了。我告别了他,上岸去了。妇女们都拥了过去,响起了一片嘈杂的询问声:
“小张同志!我要的布带来了没有?……”
“我要的顶针儿呢?……”
我回头望了望,在顾客包围中的张保容光焕发地大声说:“都有,都带来了!管你们挑。”
接着是一阵嘻笑声,连海浪声也被这愉快的声音淹没了。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追求哪种生活?
黄世衡
应该追求哪种生活?从前有种歪论,叫做“人生在世,为穿为吃”,如今,这话是听不到了,但有些人脑子里经常想到的还离不了饭桌上摆的,身上穿的,房间里陈设的……可见那歪论的影响还存在着。
这是很有害的。一个人如果对这种“生活”过分热心,势必影响到对劳动创造的追求,他的视野势必狭小,他所看到和关心的只是自己鼻子尖下的一些事情,而对国家大事、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兴趣,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方志敏同志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些话,对于刚刚或即将走向生活的青年人说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时时想到的是贡献,而不是获取的人,他们脑子里的形象要美得多,天地也广大得多:春种秋收的田野,喧闹沸腾的车间,渗透着思想和智慧的文字……他们当然也要接触吃、穿、用那种“生活”,但是,那种“生活”只被看作是一种条件——从事劳动创造这种“生活”的条件,而绝对不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在对于两种“生活”的追求上,为什么有着这种分野?穷根索源,是对于人活在世界上怎样才算有意义这一认识,存在着差别。有的人想,活在世上,几十年而已,应该“抓紧时间”享受,方不“虚度此生”。有的人想法却完全不同。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他的一生,就是全力以赴地追求斗争、劳动、创造这种“生活”的。比起他的高尚,那些光讲吃、穿、用的人,实在是低下得无以名状了。
我们不能做一心追求物质生活的庸人,而要用出色的劳动创造,去推动生活前进——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也才是今天的青年人的本色。


第6版()
专栏:

渡边篝火
柯炽收工喜看西天夕阳红火,我翻山落岭下了坡;心喜心跳心头急呀,对河青山有人在等我。不是去谈情说爱,也不是去唱山歌;前天他上县去领棉种,约我今晚摆船把他渡过。恐怕他口已早渴,恐怕他肚已早饿,恐怕他已经等了好久,我身轻似燕步如梭。到了,前面就是青山翠河,怎么,怎么对河不见哥;难道是他延误没回转,哦,篝火旁边写着字许多:“领得好种我早回,早回心急涉水过;见字请你不要等,随着脚步来追我。”啊,为让棉种在地上早播,他竟游过这样的冰河,看啊,篝火还在燃烧,哥啊,你的衣服怕还湿着。想起秋天会出现白的棉岭,我的身心慢慢变得暖和,沿着那湿湿的脚印,我奔向那彩霞染红的村落。


第6版()
专栏:

落潮(木刻) 
华三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