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高征绳
马克思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创始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指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最后地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学说史上的最伟大的贡献。
在马克思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能够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性质及其起源。在政治经济学学说史上,对于剩余价值的最早的见解,是从直接的商人的经验中产生的。这种见解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者的经济思想中反映出来,他们从流通领域出发,把利润归结为让渡利润。继重商主义之后,重农主义者把剩余价值的研究,由流通领域推移到直接的生产领域。他们提出了纯产品学说,认为剩余产品是唯一生产的农业劳动所创造的。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优秀的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只就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利润、利息和地租进行过探讨,而没有把剩余价值当作一般形态来进行考察,他们不过是研究了劳动生产物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分配的分量比例。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几世纪以来,从重商主义者到李嘉图,他们虽然曾经企图考察剩余价值,但是由于阶级本能,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知道,如果深入论究剩余价值起源这个爆炸性的问题,是极其危险的。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和偏见,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可能揭示剩余价值的性质及其起源。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研究了全部既有的经济范畴,解剖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时,不仅批判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且反对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各种学派的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的反动本质,指出了他们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坟墓。
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两书中,就研究了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他不仅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发生,而且还指出了它是怎样发生的。在这两部著作中,虽然马克思还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来,但是他对于作为商品的劳动已经有了和前人不同的新的解释。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否认劳动具有价值时,揭示了劳动商品的这个可怕的现实,他说道:“由于劳动被买卖,因而它也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它也有交换价值。”①同时,他又把劳动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形式,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才成为商品。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在论述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时,首先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然后指出资本和雇佣劳动是相互制约的,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在分析资本和雇佣劳动是怎样进行交换时,马克思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但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是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他说:“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②虽然马克思在这两部著作中还没有建立起他自己的完备的剩余价值学说,但是,马克思对于劳动商品和资本所作的深湛的研究,已为他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坚实基础。
一八六七年,“无产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第一卷问世。《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在这一不朽的著作中,详尽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从而完成了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巨大的科学研究工作。
马克思首先批判了李嘉图学派的价值理论,以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劳动价值学说是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因为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就必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价值,所以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性质,第一次确立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又怎样形成价值。劳动二重性的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只有从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出发建立起来的劳动价值学说,才能够揭露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这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就为正确地解决剩余价值起源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在阐明了劳动创造价值以后,马克思进而研究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论证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是怎样并且为什么必然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产生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马克思从价值形态的发展的分析中,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产物,它把私人劳动的社会性掩盖了起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它本身体现着社会劳动,并且表现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这样,马克思就建立了新的货币学说,并且为进一步研究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在研究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这一问题时,马克思论证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用来剥削劳动时才成为资本;阐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前提,劳动力的买卖是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他以有创造价值的属性的劳动力,代替了劳动这一范畴,由此就把那个招致李嘉图学派崩溃的难关之一解决了,那个难关就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同由劳动决定价值的李嘉图规律是不可调和的。马克思指出,作为商品买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能力不是劳动,正如消化能力不是消化一样。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两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这种商品和别的商品不同,它的特殊性质在于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在被消费(劳动)时,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那里,不仅可以看见资本是怎样生产,而且可以看见资本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资本家在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了劳动力以后,就强迫工人整天为他劳动,创造出除了补偿工人生活费用以外的为资本家不付报酬的剩余价值来。资本家之所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就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在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后,又进一步分析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给解决极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学上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这样,马克思就进而科学地详尽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他从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的各种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是把新价值加入到新产品中去;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是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说,新价值的加入是由于劳动量的增加,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乃是由于追加劳动的特殊有用性质。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转化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与劳动手段)的资本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所以,我把这一部分叫做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反之,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却会在生产过程中,变动它的价值。它会再生产它自身的等价,并在这以上生产一个超过部分,一个剩余价值。那是可以变动的,可以大可以小的。这一部分资本,会继续由不变量,变为可变量。因此,我称它作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它为可变资本。”③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不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不可能说明资本的各个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不能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只有阐明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才能够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工人的无偿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在对剩余价值本身的研究中,发现了它的两种形态——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论证了这两种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把劳动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他指出,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劳动日的长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但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在手工业的时期,资本家主要依靠增加绝对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家则主要依靠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在给予剩余价值以科学的阐明以后,马克思又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工资学说。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劳动力才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而不是“劳动价格”。马克思的工资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工资实质,指出了工资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所采取的隐蔽形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怎样被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的工资所掩盖,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报酬的,资本家并没有剥削工人的假象。因此,马克思所建立的新的工资学说,是剩余价值学说的直接继续,是剩余价值学说的最后完成。
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态的利润、利息和地租,马克思是留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进行考察的。马克思说:“一切的经济学者,都犯这样一种错误;那就是,不把剩余价值纯粹地当作剩余价值来考察,却在利润和地租那种种特殊的形态下,去考察它。”④马克思同以往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反,在剩余价值的研究方法上,他使用了科学的抽象法。他不是预先确定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态为已知的,而是撇开利润、利息和地租等特殊形态,首先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只有在揭示了利润、利息和地租之间的同一性,即它们所包含和表现的那种相同的东西——剩余价值以后,才能转而考察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态,从而给利润、利息和地租以科学的说明。
列宁把剩余价值学说称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基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建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
剩余价值起源的发现,无可争辩地论证了资本家对工人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以存在的基础,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家榨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唯一源泉,企业主和商人的利润、银行家的利息和土地占有者的地租,所有这些都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无论资本主义采取哪一种占有形式,它的最深刻的基础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表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或利润的获得,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其他一切经济规律都是由剩余价值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所以,剩余价值规律就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一把钥匙。只有掌握了剩余价值规律,才能理解资本主义的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等一切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在剩余价值规律基础上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的剥削阶级手中,而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则日益贫困化。这样,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的深刻化,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为资本主义准备好了掘墓人,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可避免性提供了科学的论证。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这一解决,使那个直到现在社会主义者也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者那样摸索于深刻黑暗之中的经济领域,得到了光明的照耀。只有从这个解决起,才开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只有以这种解决为中心,才凝集成科学的社会主义。”⑥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在于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把它变为伟大的物质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解放全人类,共同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的革命意义之所在。
正是因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武装无产阶级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宣布死刑的判决书,所以自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以来,就一直受到资产阶级的御用经济学家的疯狂反对。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学派之一的奥地利学派,从这一学派形成的第一天起,就致力于反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他们以边际效用论来反对劳动价值学说,以时差利润论来反对剩余价值学说。他们把社会财富划分为“消费财货”和“生产财货”,又把消费财货当作“现在的财货”,把生产财货当作“未来的财货”。他们诡称,人们的心理重视现在的财货而轻视未来的财货,所以,人们对于未来的财货的估价要比现在的财货低,就应当以少量的现在的财货来换取多量的未来的财货。这样,他们就臆造一种所谓时差利润论,认为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是资本家把少量的较贵重的现在的财货以工资形式交给工人,来换取大量的不太贵重的未来的财货,即换取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得来的产品,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的源泉,未来的财货变为现在的财货就是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收入。奥地利学派就是用这样的谎言,来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辩护,把利润说成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学的范畴,而同资本剥削劳动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说,奥地利学派的时差利润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最反动的经济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和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加剧,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更变本加厉地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的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这一反动经济著作中,提出了边际生产率论来同剩余价值学说相抗衡。克拉克的儿子公开承认,克拉克的边际生产率论的目的,是直接反对马克思的关于无产阶级被剥削学说的。所谓边际生产率论,并不是什么新花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始祖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的翻版。按照这个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阶级都获得收入,收入的源泉是各阶级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即: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这样一来,资本和土地都成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了。一九五八年,美国的凯尔索和阿德勒两人合著了一本题名为《资本家宣言》的反动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他们狂妄地宣称,要以《资本家宣言》来代替《共产党宣言》,以所谓资本主义革命来阻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所谓正当的资本主义。他们承袭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衣钵,公开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叫嚣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已经过时了,说什么一切从劳动价值学说中引申出来的结论,都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只有资本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恣意捏造说,社会财富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资本工具制造的,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则是微乎其微的,借以达到他们直接否定剩余价值学说的目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形形色色的伪造的理论,来粉饰和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妄图推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然而,这一切伎俩都是徒劳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面前遭到了彻底的破产。马克思
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唯一科学的理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都明显地向工人群众证明了,马克思的这一伟大的革命学说是无比正确的,它已为占全人类三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胜利所证实。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所得出的唯一的革命结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一○○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第四八九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二至二三三页。
④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第三二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七八页。
⑥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一一页。


第5版()
专栏: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简介
宋家修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呢?过去基督教神学家写过不少解释《圣经》的书,如果我们相信那些书,就必会受到他们的欺骗和宗教的麻醉。最近,三联书店出版了苏联作者雅罗斯拉夫斯基的《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原名《给信徒和非信徒谈谈圣经》)中译本。与上述那些解释《圣经》的书不同,它可以帮助大家对《圣经》这部书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原书是一九二二年底作为个别论文开始在《无神论者》报上发表的,曾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大家还记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被推翻了的剥削阶级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曾到处发动叛乱,同时资本帝国主义各国向苏俄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俄国的劳动大众本来受宗教的影响较深,社会主义的敌人自然不会不利用宗教迷信来作为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武器。处在这种形势之下,反对宗教迷信的斗争当然是极为重要的。正是一九二二年春间,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偏狭昏暗境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只要单纯受些马克思主义教育,就能摆脱昏暗的境地,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应该把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供给他们,把各种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告诉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影响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打破他们的宗教迷信,用种种方法使他们从各方面振作起来。”(《列宁选集》第四卷,第六三一至六三二页)本书作者是当时最有才能的反宗教宣传鼓动家之一,他的这一本书刚刚是在这一年年底开始发表,显然是为了响应列宁的这个伟大的号召而写作的。
雅罗斯拉夫斯基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学术论著而是一本通俗著作。作者遵循着列宁的指示:“唤起最落后的群众自觉地对待宗教问题,自觉地批评宗教”,他用浅近的科学知识,包括社会发展史的知识,拿工人农民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事实,来证明这部所谓“神圣的经典”全部充满着宗教迷信的观念,剥削阶级借所谓“上帝的意旨”来掩盖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剥削,来掩盖他们所挑起的民族间的敌视和仇恨、掠夺和战争。《圣经》原不过是许多古代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形形色色的作品和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的汇集,而所有这些神话传说又被后来剥削阶级的抄写者、编纂者和宗教家,牵强附会地当作“真理”来麻醉人民。作者用锋利生动的、形象鲜明的笔调,全面地批判和揭露了《圣经》中的矛盾和谬误。例如,第一篇《世界的创造》就是讲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据说太阳、月亮和众星都是在上帝创造世界第四天才创造出来的,而第一天却创造了光。作者说,这种神话是野蛮人、愚昧无知的人的荒唐话。“现在任何小学生都知道,……要是没有太阳的话(地球是受太阳光照耀的),地球上既不会有光,也不会有昼夜交替,甚至连地球本身也不会有了。”(原书第一四页)现在“无产者说:‘要有光!’他们只要转动操纵杆、开关、插头,周围几百公里的城乡上空就马上有光。矿工们在矿井里祈求天上诸神照亮他们的矿井、顺槽、坑道本来是枉然的。他们决不这样做了!”(原书第一七页)而事实上,现代科学证明:不论是太阳、月亮、星星还是光,都不是上帝创造的。
作者告诉我们,《圣经》并不是像东正教徒所肯定的那样是一部最古的书。我们知道,各文明民族都曾经有过自己的神话时代,都有过自己崇拜的神和自己奉为神圣的经典,比较起来,基督教的上帝和《圣经》决不能算是资格最老的。作者说:“……不仅犹太人知道这类关于创造世界的神话,还有许多民族也都知道。这一点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例如,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都发明了犁,这跟其他许多生产工具一样,完全是各自独立发明的。而且不仅生产工具如此。……彼此相隔遥远的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虽然是各自独立产生的,然而都是相同的。产生类似的事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需要有相同的生活条件,相同的获取食物的方法,相同的生产关系。”(原书第四一页)
如果以为《圣经》只是外国的神话,在我们这里完全没有这类东西,那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神创造世界的说法,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现在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世界是无始无终的,既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是能够被毁灭掉的,世界真正的主宰是劳动人民。一切宗教,按其本质来说,都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但是,“……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底意识中驱除掉的表象。自然和人类底通过自己本身的存在对他是不可理解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第九三页)。因此,即使在社会制度已经变革,劳动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的情况下,无神论的宣传教育还是要长期不断地、愈来愈细致深入地去进行。
雅罗斯拉夫斯基的这本书,虽然是四十年以前写的,这四十年来,世界有很大的变化,在科学技术方面更有空前的发展;但是随着全世界人民的觉醒,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资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阶级却越来越要抓住上帝不放,把宗教迷信作为欺骗人民、维持剥削制度的工具。所以今天宣传无神论和反对宗教迷信的斗争,仍旧像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样不容轻视。
雅罗斯拉夫斯基的书,尽管在个别地方不是毫无缺点的,但是正如《原出版者的话》中所说的:“该书俄文版出了十版,……它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许多跟宗教断绝关系的信徒,都说这本书在帮助他们克服宗教偏见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该书对于宣传鼓动员进行反宗教宣传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整个说来,这本书不失为帮助我们进行无神论教育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农业配置问题的讨论
一年来,我国生产配置和经济地理学界讨论了农业配置问题。
关于农业配置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生产配置和经济地理学评价自然条件的目的,是揭露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特点之间的关系,分析自然条件对完成一定的国民经济任务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为农业布局规划提供科学根据。它和自然地理等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从自然本身的特点和生物生态出发对自然条件的自然评价。对自然条件经济评价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和地域结合特征,及其对生产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影响;二、自然条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对生产的适合和保证程度;三、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和方向,及其经济前提;四、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预期经济效果,及其可能引起的自然条件反作用的后果的估计。
农业区划是农业配置的手段和因地制宜地领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过去有人认为,农业区划的原则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要相结合,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劳动资源和现有农业基础。也有人认为,它是自然、经济条件地区分布的类似性和农业远景发展方向、任务大体相同。近年来的讨论中,对上述两种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前者把农业配置的一般原则当作了农业区划的原则,而后者又完全忽视了农业配置一般原则对农业区划的指导意义。只有以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自然、经济条件的合理利用相结合,在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农业远景专业方向相类似,并保持一定级别行政区的完整性作为农业区划原则,才能既包括了农业配置的一般原则,又反映了农业区划工作本身的要求。有人还指出,农业区划不只包括一种区划,而是由农业发展条件评价的区划、农业现状区划、农业技术改革的条件评价和实施方向区划,以及综合农业区划体系。各类区划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区划原则也不相同。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晋墓出土带饰成分的研究
华东文物工作队于一九五三年在西晋周处墓中发现了一项金属带饰。根据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分析,它含有百分之八十五的铝。这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但是,沈时英根据他对这项带饰的分析,在《考古》去年第九期上提出怀疑。针对这个意见,罗宗真在《考古》今年第三期上提出不同的看法。
沈时英认为,(一)这项带饰大部分是银制的,而不是铝制的。(二)对已确定为铝的一小片金属,应该从多方面(考古的、冶金史的和冶金的)进行鉴定,以便判断它是否为晋代所有。
罗宗真是参加现场发掘者之一。他认为,这项带饰肯定是晋代的遗物,而不是后来带进去的。他还认为,这些带饰仅一小部分经过鉴定,证明其中含铝的有三或四片,含银的有四片,因此不能把它说成大部分是银的。但是罗宗真也认为,应该从多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