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论“土包子住洋楼”
吴滤
去了一趟上海,有机会拜访了“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连队艰苦奋斗的事迹早已传颂一时,不用多说了,却想说一说他们的住处。
好八连住在一幢洋楼里。说它是“洋”楼,一点也不假。高高的围墙里探出绿树浓荫,推开大门,走过小巧的庭院,只见一幢结构玲珑、有着宽大的阳台的三层楼房立在眼前。这楼房,这环境,都是很“洋”气的;并且,过去确实是“洋”人住过的。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连队——他们大都出身于农民,住进了这幢洋楼。若用解放初期某些“高等华人”的眼光来看,这叫做“土包子住洋楼”。说这样的话,当然是看不顺眼的意思。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无产阶级革命一定要胜利,普天之下的一切财富都要收归劳动人民所有,岂只一幢洋楼而已?
可是,“土包子”怎样住这洋楼,却也是很值得想一想的。如果我们的战士都穿上锦缎睡衣,趿着绣花拖鞋,口衔吕宋雪茄,躺在绵软的“席梦思”上,这在那些“高等华人”的眼里,可能是同这幢“洋”楼协调一致,再没有不顺眼的地方了。然而,这样的“战士”,却又怎么能冲锋陷阵呢?他们同洋楼协调一致了,却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背道而驰了。这样去住这幢洋楼,就会把部队住垮了。
“南京路上好八连”住这幢洋楼住得好。他们没有让这幢洋楼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却用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改造了这幢洋楼,给它灌输了新的生活内容,使它焕发出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光彩。请看:楼下的这一间房子,从前可能是窗帘低垂、壁灯幽暗,绅士淑女们婆娑起舞的地方,现在是八连的“荣誉室”,它用一件件这个战斗的集体多少年来艰苦奋斗的发光的实物,教育着每一个新来的战士。二楼和三楼的这几间房子,从前大概是老爷太太和少爷小姐们的卧室,现在则是战士们的宿舍,这里架着木板,铺着草垫,并列着一只只轻巧的背包,一切都处在警戒状态。可以相信,只要一声令下,马上就能整装待发……
从住窑洞到住洋楼,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意味着革命的发展,意味着由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由生活困难的时期转入生活稍有改善的时期。战争环境是一种考验,和平环境也是一种考验;生活困难是一种考验,生活改善也是一种考验。“南京路上好八连”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既经受了战争环境的考验,又经受了和平环境的考验;既经受了生活困难的考验,又经受了生活改善的考验。他们在和平的环境里,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高度警觉性,他们在生活稍有改善的条件下,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队伍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英雄本色。
由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烽火万里的战场消失了,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拿枪的敌人少了,不拿枪的敌人仍在活动。怎样对待阶级斗争,怎样对待不拿枪的敌人,这是一种考验。这种考验,现在,很多人都是明白了的。由生活困难转入生活改善,竟也是一种考验,却是有些人还不十分了解的。生活改善果真是一种考验吗?是的,是一种千真万确的考验。有的人就没有经得起这种考验。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为阻碍他们继续前进的包袱。当然,当他们感到不足时,他们追求的,已不是革命的目标,而是个人的享受。这样的人,怎当得起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荣称号呢?
三间瓦房,可以成为小生产者的全部理想。一幢洋楼,也可以成为知识分子的整个天地。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志趣,却是要在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个事业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在实现这个事业的过程中,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也会有相应的改善。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使我们望而生畏;这种或那种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不能使我们止步不前。这便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生活态度。


第6版()
专栏:

小灯下的诗
张永枚想念红日落海时,我往码头去,望水波,看帆影,向那过船探消息;连长开会几时回队里?分离才三日,何时不相忆,夜夜梦中见连长:坐我床头补军衣,站在队前挥红旗……
芦苇和谷穗一匹芦苇,一束谷穗,插在连部瓶子里。芦苇与谷穗,荒凉和富裕,都出在我的营地。芦苇是昨天,谷穗是今日,士兵在改变营地的历史!
炼钢打从钢铁工厂,来到钢铁连上。是我亲手炼的钢,铸成手中这杆枪!连队也是炼钢厂,战斗的炉火红旺旺。我要用这支杀敌枪,为祖国炼一座铜壁铁墙!
阿嫂厨房切菜的阿嫂,头插一朵三月娇,围着一幅花围腰。昔日的童养媳,路边的苦万草,苦海中飞出的一只鸟!身上烙伤早治好,心头仇恨永难消,那是不退的潮!一听匪特想窜扰,那潮涨得比天高,菜刀一扳就吼道:来吧!狗强盗,凭着这把切菜刀,也要把你的头砍掉!
小灯晶亮,通明,街灯如繁星,在这华灯灿烂时,我想起岛上那小灯。岛上那盏小小的灯,灯身是个墨水瓶,一截铁丝做灯耳,牙膏瓶口穿灯芯。战士手制的灯,可爱的节约灯,每当黑夜到来时,桔红的灯影四壁映。全班人围着小灯坐,讨论练兵和执勤,我们激动灯激动,灯花儿开得特别红!我们在灯下补军衣,我们在灯下写决心,我们班上的小诗人,小灯下写出小岛颂。小小的灯啊可爱的灯,士兵的生活它做证:竭尽热能照别人,永远是一颗火红的心!


第6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红色传单
晓白
小小红色传单,
经历可不平凡,
当年名震淮海,
威力犹如炮弹。
小小红色传单,
来把蒋军召唤,
指出生路一条,
快快投明弃暗。
小小红色传单,
传遍淮海前线,
唤来蒋军多少?
整整一万四千。


第6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喊话筒喊话筒,好伙伴,战士带它上前沿,面对蒋军来喊话,敌人阵势大混乱。喊话筒,好教员,前沿举办短训班,只要蒋军听三课,保险投到咱这边。喊话筒,老模范,解放战场美名传,这只送到博物馆,还有许多在前线。


第6版()
专栏:

老吴奶奶
关山
我们白桦屯人,最尊敬老吴奶奶。不光是我们这些小辈的年轻人,就连那些年纪过了五十岁的叔伯长辈们,见老吴奶奶走过来,都赶忙站起来说:“老奶奶出来啦!身子骨还挺硬朗呵。”谁家里有个争吵,就说:“走,找老吴奶奶评评理儿。”屯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往老吴奶奶家里奔,听老奶奶讲抗日联军小嘎队的故事。
老吴奶奶为人热诚,心眼好。谁家要是有个困难处,她可愿意帮忙了。要是生产队有急需,她更是热心,不辞劳苦。你对她说:“老奶奶,少费点心吧!”她就会噘着嘴说:“嘿,你老奶奶呀……就愿意为大伙儿操这份心!”
老吴奶奶的老伴和儿子都是抗日联军的战士,牺牲在长白山老龙岗底下。当时,儿媳妇听了这个消息,没掉一颗眼泪,抛下只有三岁的小儿子锁柱,独自到深山密林去找抗日联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老吴奶奶流着眼泪,一顿饱一顿饥,总算把小孙子拉扯大。如今,锁柱在公社生产队当队长。他爱人是公社党委副书记,由省里下放来的干部。老吴奶奶为了让孙子和孙媳妇工作安心,除了每天烧火做饭以外,还拉扯着未满两岁的小重孙呢。老吴奶奶年轻的时候,干活可是把好手。如今,快七十岁了,身体还挺硬实。走道、干活还挺利索。天不亮起来,帮助孙媳妇烧火做早饭,让她吃完赶紧去工作。从白桦屯到社里,还有八里多山路哪!
乡亲们常说:“老吴奶奶,您年纪大啦,该享两天福了,做饭看孩子,找个人帮忙吧!”大队长也劝,说:“奶奶找个人帮忙吧,您别劳累着!”
老奶奶说:“不行,我可不能闲着,还干得动,让我再多活动几年吧!”
渐渐地,老吴奶奶成了妇女们学习的榜样,成了全屯最受尊敬的老人啦。
最近,我们白桦屯生产队,为了防旱抗旱,提前准备春耕,队里的干部常常到队长家里去开会,有时开到深夜。老吴奶奶哄着了小重孙子,烧暖热炕,给我们倒好开水,然后盘着腿坐到炕角,仔细地听着。这回防旱备耕,遇到一个困难,真让人头疼——缺少麻绳,我们准备在沟沟岔岔修筑水坝,拦住桃花水,浇溉田地,可挑土挑石头块要绳子。防旱挑水,也要麻绳。准备犁杖,更需要麻绳!供销店是来了一批,可其他屯堡的生产队也大量需要,我们去买的时候已经没了,要过些日子才行。咋办好?就得自己先打谱。会上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提了好多条条,就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大量的需要!
“锁柱呀,我说个道道,你琢磨琢磨。”老奶奶在一旁出点子:“那是三十年前的事儿,你爷爷给抗联往山里送粮,也缺少麻绳。你爷爷扒了好多老椴树皮,让我用盐水去煮,再用手揉叭揉叭,跟那黄麻绳一样,挺结实的。”
大家都说这法儿好,可以试试。
第二天,我们剥来了老椴树皮,一试验,果然灵,编成的绳子结结实实的,挺中用。现在,我们挑土用的绳子,全是这路“新式产品”。这回再用多少“麻绳”也不成问题。天黑的时候,你在屯里遛一圈,准会看见,家家户户的窗櫺上映出妇女做活儿的影子。春夜,屯堡里传出来的纺车吱吱嘎嘎声,可动听啦!你仔细听,哪架纺车叫唤得最美,哪架准是老吴奶奶的。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柳芽与榆荚
耿鉴庭
“柳”和“榆”,是触目皆是的常见树木。在古书里,往往榆柳并称。《管子》上便有“其榆其柳”的对比句子。陶渊明诗里说:“榆柳荫后檐”。到了唐宋,诗人把榆和柳就说得更加美丽了。黄庭坚诗:“柳条榆荚弄颜色”。可能因为杨花和榆荚同时飞散,所以诗人们见景生情,便把它们相提并论。
柳芽是杨柳的初生嫩芽,刚一出来颜色是淡绿而带黄的。李白诗:“柳色黄金嫩”,章碣诗:“暖著柳丝金蕊重”,韦庄诗:“嫩烟轻染柳丝黄”,都是指的这种颜色。在柳芽初吐时出现穗状花序,亦称“柳葚”。它的种子上,具有棉丝,成熟后,便到处飞扬。在许多诗文里提到“杨花”、“柳花”、“柳絮”等不同名称。这东西像花而不是花,实际是种子。
柳芽是一种有益于人的东西,可以吃(它里面含有蛋白质),也可以泡茶。可做副食品,也可以治病。不过要在未曾开花飞絮以前采用。如果是泡茶,择刚出嫩芽晒干瓶装,临时与茶叶同用。过去,扬州长春岭僧人有一种“消灾延寿茶”,可以防治黄胖病和筋骨疼痛,便是用嫩柳叶和茶叶泡出,其色碧绿悦目,饮之清香可口。这一方法在《神农本草经》里,便记载它主治“风水、黄疸”。甄权说它治“湿痹挛急,膝痛”。广陵有一种习俗,在清明日采柳芽拌饭,逐日晒干,夏至日用豆油炸食,说可预防蛀夏湿困。
柳枝、柳叶和柳根白皮,都可作浴汤洗疮疥;也可酒煮熨肿痛;内服能治黄疸初起。《法苑珠林》里,引了两段《十诵律》和《四分律》的故事,说嚼杨枝,可以除口中气臭,治口苦、不善别味、不思食,除热病,除风,明目,除痰。其实,这些功效在中国本草书里或详或略,是有所记载的。
柳絮还能代棉作枕,也可以作鞋袜毡褥之用。相传古时某一帝王曾大量搜集过。它柔软性凉,作枕宜于头痛失眠的患者,作被宜于小儿。这“满地无人扫”、“漫天作雪飞”的废物,大可化无用为有用,如果在那“柳阴浓不断”的地方,搜集起来,并不十分费事。
榆荚是榆树具有膜质的翅果,也称榆钱,在春初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成串如钱,生青熟白,中有仁,待叶稍大,荚即脱落,随风飘扬。
榆荚、榆叶、榆皮,不但可以吃,而且可以治很多病。榆钱可以作羹、酿酒,做酱。李时珍说它的嫩叶经过浸淘,可以炸食。捣榆白皮为末,和菜做成糊状,食之甚美。
从科学家化验的结果,知道榆钱含有蛋白质、脂肪、醣、胡萝卜素、核黄素、钙、磷、铁等。榆叶含有蛋白质、脂肪和醣。榆皮则含淀粉甚为丰富。
榆仁和榆叶,能治失眠。榆叶和榆皮都能“利水”和“消水肿”,榆钱除能使人睡眠外,还能治“妇女带下”。
目前,已是“杨花榆荚搅晴空”了,让我们在春光明媚中看看榆柳的丰姿吧。


第6版()
专栏:

山绣球(中国画)
郭味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