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千里马时代的明珠
——推荐影片《红色宣传员》
 蔡楚生
屹立在社会主义阵营东方最前哨的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和金日成同志的领导下,开展了气势蓬勃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千里马运动,在工农业战线上接连地攻占了一个高地又一个高地,不断地传出胜利的捷报。朝鲜的作家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千里马时代的面貌,剧作家赵白岭同志的《红色宣传员》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中创造的红色宣传员李善子的光辉而优美的形象,像晶莹的明珠般焕发着光芒,照耀着朝鲜的艺坛,也照耀着中国的艺坛。《红色宣传员》的舞台剧,在中国舞台上已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由朝鲜电影工作者朴鹤同志所导演的《红色宣传员》的影片,在经过华语的译制之后,一定也会在中国的银幕上获得更多观众的热烈欢迎。
李善子,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她秀美、朴实、敦厚,但她也具有一种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毅力。她在工作和斗争中那种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有着朝鲜人民在革命风暴中千锤百炼的革命传统;她那种大公无私、密切联系群众的谦逊朴素的工作作风,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朝鲜人民的新风格——金日成同志所创导的青山里精神。李善子是一个崭新的人,是一个体现了千里马时代精神的新形象,也是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出现的新的光辉的人物形象。
李善子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她所在的作业班是个比较落后的单位,粮食歉收,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群众的生产情绪不稳定。为了要改变生产上的落后面貌,必须把群众带动起来,一起跨上千里马共同前进。李善子首先所面临的是要做人的工作,做改造人的工作,改造福善大婶、崔官弼和他的父亲崔镇午等这样一些不同类型的、在思想或行动上落后的群众。
美帝国主义夺去了福善大婶所有的亲人,使她孤苦无依,残余的小市民气质,终于使她在劳动上松懈疲塌,又爱搬弄是非。周围的群众对她淡漠,对人的工作看得简单的作业班长,对她也时有责难,使她与集体愈来愈疏远。虽然李善子遭到她的白眼,受到她的讥谤,却仍旧热情地帮助她,并说服那些厌恶她、嫌她落后的民主青年同盟的盟员:“福善大婶她今天落到这个地步,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是美国的炸弹,使她变成孤苦伶仃的人。正因为这样,我们大家都应当做她的儿子,做她的女儿,也就是说,要使得所有像福善大婶那样的人,在我们中间感到幸福!”李善子的这种真挚的感情,入微的体贴和不计个人恩怨的开阔的胸襟,以其无比的力量,感动和温暖了福善大婶的那颗有着巨大创伤的心灵,把她从孤独和怨忿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她对生活的信心和劳动的活力,使这孤苦的老妇人,终于也成为一个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
官弼是个虚荣心很重的知识青年。他看不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前途,一心向往城市生活,认为只有城市才是“英雄用武之地”。领导和善子对他一再进行教育,都没有什么效果,当堤防吃紧轮到他值班时,竟然弃工作不顾坚持要进城。李善子在滂沱大雨中,苦苦劝说无效,于是就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说他“逃避革命”,是“懦夫”、“二流子”,“你想走,走好了!如果你讨厌生你养你的故乡,那走吧!”这些动人心魄、义正词严的批评,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温柔、善良的姑娘性格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坚持原则的刚正不阿的精神。这种笔触有助于李善子的精神面貌的丰富和完整,她那种刚柔相济的性格显得更为光彩夺目。
正像党支部委员长教导李善子的那样,改造人是一件最复杂的工作。每一个具体的对象情况各各不同,必须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找到阻碍他前进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对于福善大婶,李善子用耐心帮助和体贴来感化,对于官弼这个民青的盟员则用模范行为带动和严厉批评相结合的方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待每一个人要采取切合个人特点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李善子对群众有着真诚的深厚的阶级感情,没有这种感情是不可能做好改造人的工作的。
年轻的李善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很好掌握这改造人的艺术的,她在工作上碰过许多钉子。比如当她好心好意拿着药去探望崔镇午的病时(其实是装病),被崔镇午用难堪的话骂了她一顿。好心受到恶报,李善子满腔委屈,噙着泪水离开了崔家。怎样才能把这个有丰富劳动经验而又自私的老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呢?李善子很苦恼。但她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影片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场面——
崔镇午踏着月色来到自己的包米地,他纳闷,是谁在他地里锄了草并把工分记在他名下呢?这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双拿着镰刀的手,迅速地铲除杂草,铲了一垅又一垅。这是李善子!当她由于病弱支撑不住,睡去了又醒来时,发觉崔镇午彻夜未眠正在锄草,她高兴地叫了声大叔奔向崔镇午,崔镇午默默无言地拥抱着善子,内心却在翻腾着,他悔恨自己的无知、保守,他看一代的新人在他的眼前出现了:她是那样的无私,又那样的恳挚,她看到伟大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和前景,而自己却是那样的寸步难移……,他感愧和激动得连声音都颤抖了,他老泪纵横,恨不得把自己那颗获得“新生”的心掏出来让他的“亲人”——李善子看看……
李善子就是这样不辞艰辛、不辞劳瘁,而又是那样恳挚、那样愉快幸福地在做着人的改造工作,和克服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饰演李善子的宋英爱同志,具有很好的演员气质,她以深刻的热情、朴质的演技,把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塑造得真实、生动而丰满,为银幕上增添了一个光采照人的新英雄人物的典范。其他如饰演崔镇午的李梦同志,饰演李福善老太太的刘敬爱同志,以及其他许多演员同志,他们所饰演的人物,都具有真实、生动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十分值得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朝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的用鲜血凝结的友谊,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中朝两国人民相互支援、休戚与共,这种友谊更是与日俱增。滚滚长流的鸭绿江水,皑皑白雪的长白山峰,是这种友谊的象征,也是这种友谊的见证。中国人民把朝鲜人民的每一个胜利当作自己的胜利,中国电影工作者把朝鲜电影工作者的每一个成就当作自己的成就。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祝贺朝鲜的电影工作者创作出《红色宣传员》这样出色的影片,我们也将向朝鲜的电影工作者很好的学习,从而创作出像《红色宣传员》这样能反映我们时代精神的中国人民英雄形象的作品来。(附图片)
红色宣传员李善子(宋英爱饰)


第5版()
专栏:

武装思想展开斗争
——电影《燎原》观后记
略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电影《燎原》,正像它的名字一样,作者以艺术的语言、画面、动作,生动地反映了蕴藏于工人群众中的革命力量的生长、发展和壮大。
同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一样,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电影形象地反映了这个结合的过程。
当马克思列宁主义离开工人运动与人民的革命斗争的时候,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仅仅停留在书斋研究的时候,它对变革现实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但是,一经群众掌握,立刻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工人阶级还没有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的时候,他们虽然身受剥削、压迫之苦,但不知苦从何来;他们虽然有着巨大的力量,但对自己的力量看不清楚;他们虽然要求斗争,要求革命,但不知从何着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擦亮了他们的眼睛,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并从斗争中锻炼出他们的机智与才干。
初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雷焕觉来到矿区。他是从办工人夜校开始自己的革命活动的。我们不妨看一看这么两段情节:
雷:“工友们,都来念书吧。……”
工人:“工字不出头,念了书也翻不了身。”
雷:“这位工友解错了。工字顶大,你们来看……”(指着广告上的字)“上顶天,下立地,工人两个字加起来那就是个天字呵。你们说,还有比天大的吗?”
这绝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诱导工友们对自己的传统看法,从新加以审查;同时,提出了一个“工人力量有天大”的新观念,打开了工友同志们思考的通路!
雷:“……我们工人一天好挖一吨煤……”
“现在世界市场上一吨煤的价格是十六块大洋。可是东洋人拿走我们的煤一吨才算三块钱。这样,我们工人的血汗就叫帝国主义喝去了五分之四。”
“可剩下的这三块钱,我们工人拿多少呢?”
“按照矿局的规定只有二角七分钱。就剩下这一点点再加上工头的七折八扣、层层盘剥,落到我们工人手里还有多少呢?”
工人:“十个大铜板哪!”
工人:“不讲我们还不知道呢!”
真理总是那么单纯和具体。但是,当它被蒙蔽着的时候,又总是带来许多奇奇怪怪的思想。有的工友唉叹自己的命运不好,有的工友埋怨自己前生造了孽。……拆穿来看,原来是那么明白和清楚。因为受剥削、受压迫是每一个工人的亲身感受。还有什么事比自己亲身感受的更容易理解呢?
一个工人夜校,是星星之火;对工友们解剖一个“工”字,是星星之火;向工友们上一堂什么叫剥削的课,是星星之火。无数星星之火种在工友们的心里,党早就预计到它有朝一日,会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来。而且果然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一部革命史就是这么写着的:一开始,革命的活动总是星星点点的,然而,它的生命力极强,是任何反革命力量所扑灭不了的!
团结就是力量。当工友们还没有组织起来的时候,很容易被反动派各个击破。但是,一经组织起来,特别是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那就正如雷焕觉所指出的:顶天立地,力量和天一样大。幕首的一场谈判与幕尾的一场谈判,恰好是鲜明的对照。清王朝时代,由于那时工友们还没有自己的组织,工人领袖萧昌定中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在谈判桌前,在血泊中倒下去了。同时,工人的革命斗争,也在反动派的武装镇压下瓦解了。幕尾的一场谈判,完全不同于前了。这时,工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俱乐部,有了自己的领导者——共产党。历史会有某些重复,历史又是向前发展的。虽然同是一个地点,虽然同是一场谈判,虽然反动派同是掌握着全部的武装力量。然而,一个在谈判中失败,一个在谈判中取得了罢工的全盘胜利。
革命需要斗力,更需要斗智。大罢工开始了。俱乐部代表工友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样的口号,乃是高度的革命策略的运用;这样的口号,哀而动人;这样的口号,不仅为先进的工友所理解,而且易于为中间的、甚至落后的工人所接受。即使在剥削阶级的营垒里,在这个口号面前,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也难于把意见统一起来。这样的口号,团结了工友的大多数,又起着分化剥削阶级营垒的作用。
在一张“罢工宣言”前面,若干人物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孙校长:“‘我们要活命,我们要饭吃,迫不得已以罢工为最后手段’。唉,王连奎这班人也实在逼人太甚啦!”
商人甲:“工人真是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哪!”
商人乙对着商会会长沈光头:“会长,再这样拖下去,我们没有生意做,也是不得了嗳!”
连孙校长、商人也站在工人的一边,至少没有反对罢工。吴晓岚、王连奎等极少数人完全孤立了。
公开的与秘密的、合法的与非合法的、室内的谈判与室外的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相结合的斗争手段,交替互用。显示了我们党、显示了工人阶级的智慧!

电影相当洗练、集中和概括。作者根据大量的素材,成功地进行了艺术的处理。
资方为了保护矿产,不顾工人死活,在瓦斯事件中封井的恶行,本来就是很“平常”的。我在《红色的安源》一书中,就看到两起,其中有一起写着:
一九一七年八月,矿上发生了一场空前瓦斯大爆炸。资方立刻封闭巷道。“风道里不断传出‘哎呀!’‘救命呵!’的呼声,被封闭在里面的工人,不顾一切地向前爬!向前扑!一个黑团团的工人连爬带滚地站了出来,但工头不准人去拉一把,只顾?喝着指挥大家堵泥。快封闭上的井口伸出一只手来,随即传出了全乃的爸爸黄忠的悲惨的喊声:‘全乃妈!全乃……’等全乃妈扑上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读到这些地方,自然也是很揪心的。但是,书上的记载,远不像电影那么具有感人的力量。这不仅仅由于电影有可视的具体形象。而且因为这个具体情节体现在张老耿这个人身上,这个具体情节又与两个工人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张老耿是个安分守己、但求牛马不如的生活能够勉强过得下去的人,仍然免不了遭到阶级敌人的毒手。同时,以这个情节为契机,由此引出了猛子的被捕,秋英的被工头逼死……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两个工人家庭的深仇大恨,是如此令人刻骨铭心。
虽然生活与艺术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电影成功的艺术概括,确实收到了更集中、更强烈的效果。
电影气势澎湃,一气呵成。但不乏精细的笔触。工人从做牛马,到做一个不挨打、不挨骂的人,到争取做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条理清楚,色彩鲜明。
萧昌定被敌人枪杀了,在敌人的“公堂”上,留下一滩鲜血。这血,是一笔账,一笔血海深仇的账。仇恨涌上了猛子的心头。他拿起一把柴刀去复仇。他嫂子阻止他,老雷也阻止他。嫂子阻止他是怕他吃亏;老雷阻止他是启发他的阶级自觉。猛子扑倒在桌上,失声痛哭。那把复仇的刀,抛在一边。仇就不报了吗?不。猛子的失声痛哭,是向复个人之仇的思想告别;也是复阶级之仇,人民之仇的革命行程的起点。猛子从此加入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行列。罢工胜利了。刘德平问猛子:“工人万岁也喊得?”猛子回答:“喊得,当然喊得!我们工人将来就是要坐天下的。”从萧昌定到个人复仇的猛子,到复阶级之仇的猛子,到确信工人将来会坐天下的猛子,不单是个别工人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整个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其中的关键,是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雷焕觉的形象,易猛子的形象,张老耿的形象、易老倌的形象,写得成功,也是演得成功的。
看到雷焕觉,很容易想起《红色风暴》中的施洋。两人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尽一样。施洋是律师,雷焕觉是工人夜校的教员、工人俱乐部的主任。不同的职业特点,规定了雷焕觉要比施洋更加含蓄些。作者正是这样写的,演员也正是这样演的。工人夜校老雷教书的场面,猛子结婚老雷前去送礼的场面,春节老雷向工人拜年的场面,瓦斯事件中老雷帮助抢救工人的场面,……不同的场面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老雷处处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中间。他深知群众的疾苦,他是那么平易近人。他同普通工人又不尽一样。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所武装起来的共产党员,是工人群众的领导人。凡事他看得远,想得周到。平凡中显示了他的不平凡。在与敌人短兵相接、针锋相对的时候,他又是大智大勇,从容不迫。郑海生被工头打死了。工人群众把矿长吴晓岚、总监工王连奎围住,两造坚持不下。这时,王连奎勃然大怒,拔出手枪。雷焕觉指着王连奎,厉声斥责:“把枪放下!”平常看来,也许你以为雷焕觉是文弱书生。然而不然,一到紧要关头,他真是说得出,做得出。这一声“把枪放下”,吓得王连奎周身发软。打下了敌人的威风,伸张了革命的正义!在复工谈判中,老雷在舌战群魔之后,一方面是敌人走投无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另一方面是老雷在怡然翻阅条件书。他是那么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一定能够取得罢工的胜利。感动人的情节与场面,不一定都是尖锐的、直接的冲突,也可以体现在相对静止的刹那间。
易猛子是在赌场上为自己的阶级兄弟打抱不平中出场的。坚强、勇敢、敢作敢为的性格一下子就站立了起来。他的不进夜校,固然是他认为读书不顶事。更主要的是,在他看来,穿长袍的先生,不可能同工人兄弟一条心。但当事实证明了他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时候,他也能幡然悔悟,忠心地服从老雷的领导。他是这样心地坦然,明白如镜。当老雷正在讲解什么叫剥削,我们看到他猛然推门而入;当瓦斯事件发生,我们看到他奋力抢救难友;当郑海生被工头打死,我们看到他仗义执言。……他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迅速地成长着。可是,此后他的性格,就看不出有多大的发展。
张老耿、易老倌是老一代的工人。老耿是个怕事的老好人,他的死,说明了在残忍的阶级敌人压迫之下,即使是但求苟安,也不可能。易老倌本来是比较刚强的。但是,萧昌定的死,也在他的思想上投下了阴影。他渴望着斗争。但是斗争能不能胜利,他又一直缺乏信心。他对自己胸中燃烧着的愤怒之火,常常勉强地加以克制。又由于他有丰富的经历,他有时看问题,比年轻人深远。……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得很有分寸,也演得很有分寸。
反面人物形象方面,吴晓岚是成功的。阴险毒辣,好用权术。披着“文明”的外衣,干着杀人的勾当。他比起王连奎那样的一个武夫来,更加难以对付。但是,他的表里不一,也常常露出可以被我利用的漏洞。
电影也有一个常见的缺点:显得前紧后松。当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节有所发展的时候,那是血肉丰满的;但是,当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节,一出现停滞的现象,就或多或少流于过程的交代。


第5版()
专栏:

京剧音乐漫谈
李慕良
京剧音乐是京剧这门综合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吸取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很多特长,又经过先辈们苦心孤诣地充实、创造和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由于京剧音乐产生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因此它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京剧乐队编制精干,乐器组成形式简练。它的旋律、节奏等,都显示了浓厚的民族风格,同京剧艺术形式的要求和特点浑然一体,可以表达深刻的内容。
在这里,就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和它的作用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在京剧这门综合性的艺术中,音乐的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现在仅就升情绘境和烘云托月这两个方面,来对京剧音乐作一点概括的叙述。升情绘境,是说通过音乐制造气氛,表达内含的意境,推动剧情的发展;烘云托月,是指配合演员的唱、念、做、舞,帮助角色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树立艺术形象。
不论在文戏里,还是在武戏里,上述两个方面,都是由管弦乐(俗称“文场”)和打击乐(俗称“武场”)共同承担的。但在表现不同剧情和不同人物时,管弦乐和打击乐又在特定的情景下,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技巧和特点。
升情绘境
运用旋律、节奏等来描绘一种虚拟的环境,本来是音乐所固有的性能。但是,京剧音乐在表现京剧的某些场景环境时,却有它独特的长处。
一出戏开场之前,往往是先奏起一通锣鼓,俗称“缓锣”或其他,以悦耳的音色,铿锵的节奏,抑扬的旋律,制造全剧气氛,使观众精神焕发先进到戏中来。紧跟着,它又变换了锣鼓套,或是以一段急促的锣鼓来“引将”,或是以几声清脆的小锣来“启场”,虚写式地刻划着将要出场的各种人物的面貌、性格和特点。这些有如抨金击石或似鸣珮扣环的锣鼓点,构成了京剧传统习惯所要求的前奏。
京剧音乐在全剧进程中,进一步地发挥着它的描绘力。就武打场面来说,那些两军对垒,万马奔腾,厮打激战的情景,通过京剧音乐与演员动作的配合,就会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赤壁之战》中《火烧战船》一场,乐队演奏一整套锣鼓点,以徐、缓、疾、迟的节奏,有层次地渲染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气势磅礴,烽烟弥漫,火烧战船,八十三万兵马化为灰烬的浩瀚场面的气氛,给人以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之感。
京剧音乐中,打击乐有时浓墨勾画似地渲染浩大场面的气氛,而管弦乐又常常秀笔描绘神情交融的景象。
在一场戏里,常常出现着大小不同的间隙。处理这些间隙,是全剧中承前启后,贯穿剧情的艺术表现。较大的间隙一般出现在两个不同情节之间,这时舞台上往往处于空白状态,或是场上的角色没有很多的表演。在这种间隙之中,做到不“冷场”,不使剧情中断,乐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贵妃醉酒》中,在杨贵妃出场之前,先由小锣奏起“旄四头”,紧接着弦乐奏起了一段四平调的
“入头”,维妙维肖地为人物的上场做了引子,同时又通过悠扬、雅致的旋律,顿挫鲜明的节奏,交代出古代宫廷中那种雍容、奢华、苦闷、闲逸的情景。使人们寓虚拟中见实情。《清官册》中的《馆驿》一场,寇准接到审讯潘洪的旨诣后,下场更衣,此时台间空无一人,乐队演奏了一段二黄曲牌,以婉转的旋律和急缓交织的节奏,有力地渲染了剧情的紧张和生动,为下一场《审潘》的情节做了预示。戏中的各种小间隙,更是举不胜数,其中有许多是要通过音乐来处理的。比如在描写夜景的艺术手法上,寥寥的几声更鼓,既引起了人们对生活真实的联想,又衬托出来夜阑人静、鸟宿鸦栖的深夜气息。又如在某出戏里,家人奉员外之命唤小姐出场,在人物出现之前,乐队奏起相应的锣鼓点,使观众一听就很自然地感到,将要同大家见面的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女,或是一位丰腴多姿的妇人。如果是元帅唤大将出场,则在角色出场之前,乐队的有力的旋律必然引出威风凛凛的将军。
京剧音乐通过它的艺术技巧,心手相应地使用各种程式,根据不同的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取得“升情绘境”的艺术效果。
烘云托月
京剧音乐同演员表演犹如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古话说,“丽歌一咏,妙曲传神”。这句话反映了音乐同演员的唱、念、做、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仅就配合演员的唱和做,来谈一谈京剧音乐的作用。
在许多戏里,唱和做往往是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集中表现。当人物的感情为演员和乐队充分掌握,并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时,一段唱腔就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的确,人们常常在剧情发展中,为某段精彩的演唱所感动,逢喜悦为之兴奋,逢悲切为之感伤……。从艺术上来说,这应该是演员和音乐伴奏在理融神悟的合作中,同时发挥特长的艺术效果。
在一段演唱中,音乐伴奏的表现力在阴阳有致,节奏鲜明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四个部分显示出来的。即过门、包腔、垫字和结尾。这四个部分是个有机的组合,但又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不同板类的过门,通过特有的旋律,把规定情景下的人物思想感情,预先映透到观众的心目中去,在给观众以悦耳动听的艺术美的享受的同时,为演员的起唱铺平道路;在包腔上音乐伴奏有时以单托双、以双托单或单双相应,以及以低衬高,以高就低,或高低相应,都把自己的风格同演员的演唱风格、行腔特点融为一体,使一段唱腔收到更完善的艺术效果;垫字,一方面可以充实演唱的空白,另一方面又以精巧的弓法和指法演奏出相应的音阶为演员的接唱创造条件。如《宇宙锋》中,赵艳容假做疯癫来反抗父亲替她允下的婚事,在起唱:“我这里假意儿……”之前,乐队结合着台上角色的动作,演奏了一大段“反二黄”过门,通过这一节徐中有疾的旋律,向人们预示出这一位妇人当时面临着残暴的封建势力,不得不以装疯来为自己寻求生路的内心活动,同时为演员的起唱做了重要的准备。在这六个字的行腔中间,音乐又以简而有力的垫字,为演员转换气口做了恰当的安排,使一节长腔的整个感情不发生中断,还为下一步的接唱铺平垫稳。在赵艳容唱完“……懒睁杏眼”之后,音乐紧接着使用了一个长过门来过渡,并且在旋律和节奏上又加以变幻,促进了剧情的发展,引出了一个高潮,而在感情上又密切地配合了唱词内容的变化。当赵艳容唱出“摇摇摆,摆摆摇扭捏向前”的时候,音乐就随着演员的表演一起,如实地描绘出一个“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人物形象。京剧中还有很多戏,其中的表演、唱腔和音乐,由于前辈们的精雕细琢、钻研创造,在艺术效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演员表演和乐队伴奏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意义。在《群英会》中的《借风》一场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上,演员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技巧要求有相应的音乐来尽力协助角色表达剧情和人物的特点。因此,在诸葛亮出场之前,乐队先是一段锣鼓演奏,紧跟着奏起一段二黄倒板过门。这一段打击乐和管弦乐的交替使用,既渲染了气氛,又预示了出场人物的概貌。紧接着音乐又同诸葛亮在台后的演唱一道,进一步地揭示诸葛亮那种叱咤风云、潇洒飘逸的气度。诸葛亮走到“九龙口”,在“回龙”板后接唱“二黄原板”的一段演唱中,音乐同演员的行腔、气口紧密结合,在“垫字”和“过门”的具体运用上,力求从头到尾在感情上协助角色来表达诸葛亮那种胸有成竹,胜利在握的神态。
音乐结尾时急断或绵延的处理,是同剧情的需要和演员收腔的特点,密切地联系着的。在一段唱腔结束的时候,音乐随着演员的收腔骤然急断,这时人们往往并不由于顿然骤息而感到突然,反而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演员唱完,而音乐还在继续绵延的时候,音乐伴奏根据不同的情节,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以不同的艺术手法,通过用在收腔上的一定旋律、节奏,不仅保持着当时所要求的气氛,而且同整个一段唱腔一起,引起观众的深思、遐想。
音乐伴奏对演员的做也极为重要。这里不准备举例说明各种“起霸”、“趟马”、“武打”等身段同音乐伴奏之间默契的关系,只就惊恐和沉思等较明显地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动作,来略述音乐在某些关键上的表现力。《赵氏孤儿》中草泽医人程婴盗出孤儿后,宫廷巡逻人韩厥一声问道:“箱内装有何物?”此时“呛”地一声“冷锤”,随着演员表演出来的逼真的神情,这一锤有力地协助了人物揭示了内心的惊恐。《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听到探马三报之后,经过反复深思,决定设空城之计退司马之兵。在这段表演中,音乐以一次强于一次的节奏,宛如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同演员的表演结合在一起,刻划了一国丞相在火烧眉睫的情况下,急而不乱,化忧思为计谋的这位古代政治家的风貌。
人们有时也以“珠联璧合”这句成语来形容音乐伴奏同演员表演在合作上的成绩。要达到这种程度,是一段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所以我们京剧音乐工作者要认真钻研,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在舞台实践中细致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角色,全神贯注,使自己同场上的人物或规定的情景,在感情上融合起来。这样,乐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继承发展
音乐的运用,对一出戏的艺术效果有重要影响。俗话说:“一堂锣鼓半台戏”。今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和大力支持之下,京剧艺术,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鼓舞了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上的雄心壮志,启发了他们的思想,扩大了他们的眼界。京剧工作岗位上的各行专业人材,积极努力,相互学习,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新的时代在飞跃前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京剧艺术的要求和鉴赏力不断提高。这一切对京剧音乐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推动,要求他们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京剧艺术在剧本、演员的艺术技巧、舞台美术等都有了许多改革,不仅在传统戏的演出中艺术水平有了改进和提高,而且在通过京剧艺术形式,来反映现时代的新生活、新人新事上,也在作尝试和探索。这为京剧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的领域。今天的京剧音乐,随着整个京剧艺术一起,也在节奏、旋律、音色等方面有了若干改进和提高,为丰富京剧的艺术内容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传统戏里作改革,运用京剧音乐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新时代的生活,这是一项繁重而光荣的任务。在今天的新中国我们有一切条件来承担这项责任。我们应该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本着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精神,继承先辈们的艺术精华,来共同为戏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工、农、兵群众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