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真理就是一种权宜手段
陈元晖
实用主义者否定客观真理
实用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关于真理的问题谈得最多,甚至于他们认为实用主义就是一个真理论,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的范围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方法论,第二就是真理论。他们通过真理论的论述,来宣传他们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
詹姆斯在他解答“什么是真的?”这个问题时,引述了另外两个实用主义者(席勒和杜威)的主张,说:“……一个观念(它们自身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是真的,只要它们能帮助我们和我们经验的别部分,得到圆满的关系,靠着概念的捷径,不跟着各个现象无限的接续,而去概括它们,运用它们。无论哪个观察,只要它能安安稳稳把我们从一部分的经验,引到别一部分,把事物联络得满意,应用得妥贴、简单、省力;这观念能这样做到什么地步,便真到这个地步。这是杜威在芝加哥所倡的真理的工具观,这是席勒在牛津所大传播的理论,说我们观念的真,就是它们的工作能力。”①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真”是一种观念,它不反映客观事物,而是在事物之外,超出事物之上,用来支配事物,把事物联络得满意,使它们应用得妥贴、简单、省力。所以真理就是一种工具,一种工具能力。工具是由人来制造的,并由人来使用的。这就是说它离不开人。离开了人,就没有工具,就更谈不到工具的使用了。把真理看作是工作能力,道理也是一样。工作能力是从“人”这个主体派生出来的,它是依赖于“人”这个主体的。真理是依赖“人”这个主体而存在,这就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詹姆斯这一段话还有一层重要的意思:他把真理看作是经验的联络,一个经验和另一个经验联络上了,并联络得圆满,这就是真理。靠谁来做这种联络的工作,这自然只有靠人的主观观念,靠人的主观意志。所以主张真理是经验的完满的联络,实质上是把真理看作是依赖人的主观观念、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东西。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经验不是从客观的事物中得来的,而是超出事物之上,在事物之外,可以把事物联络得完满并应用得妥贴、简单、省力的一种力量。他们把真理和经验联系起来,不是把真理看作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而是把真理看作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
实用主义者认为要解答什么是真理这一问题,要看它是否起源于经验并经过经验中的利害得失的考验。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是因为它起源于经验并以经验中的利害得失做标准而判定的②。把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这就要看他们是怎样看待经验了。实用主义者把经验看作是主体的体验,是由自我意识和信仰所支配的体验。这种内心状态的体验,就产生真理。真理是经验的产物也就是说真理是主观的产物。
真理没有客观性,所以实用主义者把真理比作信托制度。谁信任它,它就存在。谁不信任它,它就消失。
一句话,真理是主观的,是人造的,它并不具有任何客观性,这就是实用主义真理论的基本思想。
实用主义者认为有用的和满意的就是最真的
把真理看作是一种有用的和满意的东西,这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的赤裸裸的表现。如果以对谁有用和对谁满意来作为真理的标准,那么谎言、背谬、虚妄、悖理就都可以成为“真理”了。例如谎言对资产阶级的剥削行为是有用的,它可以使资产阶级满意。用这样的真理标准来衡量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为,那就是侵略也是一种“真理”了。因为侵略对帝国主义者“有用”,可以使帝国主义者“满意”。
把有用的和满意的看作是真理的标准,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论的特点,是这一流派哲学家的资产阶级本能表现。实用主义者无论是詹姆斯或杜威对这方面讲得都最多。詹姆斯说:“一个新观念能最适当的发挥它的功用,满足我们双倍需要的,这便是最真的。”③他认为:“你可以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也可以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④他认为这两句话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真的”和“有用的”这两个词之间完全可以划一个等号。
在杜威看来,作用和效果是真理的标志,是鉴别真理的尺度。杜威把实用主义改为工具主义,这就是表明他是怎样重视这种作用和效果了。
杜威认为,所谓“真理”是一个抽象名词,这要看它是否可以适用于人们所预期的和所希望的事件而得到效果。
杜威曾为真理的满足和效用标准辩护。杜威实用主义者所说的满足或效用,第一,它不是情绪的满足,而是观念的满足;第二,它不是个人嗜好或私人野心的满足,而是公众的或客观的条件的满足;第三,它是贡献于经验改造的一种效用。总之,他认为他的所谓满足和效用是有客观的和公众的基础。其实,所谓满足和效用,都必须有一个利益标准的。杜威到底是以谁的利益做标准呢?所以把个人的满足换成公众的满足,这就要看是什么“公众”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它当然不只是一个个人。难道说对资产阶级的满足和有效用就是真理么?所以,用“公众”的字眼来代替“个人”,并没有改变阶级的实质。其次,杜威认为,他的所谓满足和效用不是指情绪的满足,而是指观念的满足。“满足”这个词本来是用来描写情绪状态的字眼,所谓观念的满足当然不外是说符合于观念或主观愿望、理想、希望等等。总之,这都是把主观的企图作为真理的标准。符合于主观的企图的就是观念的满足,观念的满足就是真理,这就是实用主义的主观主义的真理论。
实用主义者认为宗教也是真理
实用主义者从有用的和满意的就是真理的真理论出发,就有了“上帝的真理”。詹姆斯认为,如果神学对生活有用,那神学也就是真理。
詹姆斯不仅认为对具体生活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的,而且认为只要信仰这个观念对他们有用也就是真的。从对具体生活有用到信仰它对生活有用,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论的发展。它发展到信仰主义了。
实用主义者认为一种观念我们最好去信仰它,这就是真理的定义。詹姆斯说:“你们如果听我说一个观念,只要我们信仰它是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就是‘真的’,一定觉得诧异”⑤。那么注意“生活”,那么重视“经验”,现在竟然说精神可以喂饱肚子,自然使人不胜诧异!
杜威认为宗教在经验中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顺从”,第二是“看不见的权力”。实用主义者把真理归结为对宗教的信仰,这就是企图引导被奴役的人们顺从看不见的权力,使他们不至于
“犯上作乱”。所以,把宗教看作真理也是符合于实用主义者的“有用”和“满意”的真理原则的。
实用主义者眼中的“实在”
实用主义者一方面把冥冥的上帝看作是真理,一方面又说真理是与“实在”相符合,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怀疑这个实用主义的“实在”了。
什么是实用主义者的所谓“实在”呢?詹姆斯认为,“实在”的第一部分是我们的感觉流,这种“感觉流”是强加于人的,我们不知它从何而来;“实在”的第二部分是感觉间或意象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从直接知觉的材料中得来的;“实在”的第三部分是旧有的真理。无论把“实在”看作是“感觉流”或感觉间的“关系”,都不外说明没有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的“实在”,“实在”是依人的感觉而存在。旧有的真理也不外是从“感觉流”和感觉间的“关系”中得来的,所以它一样是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把“实在”看作是依赖人而存在的东西,这就把“实在”“人化”了。所谓“人化了的实在”,这就是如詹姆斯所说它是经过人的思想所已经消化过和烹调过的一个代替物。他认为无论在哪里找到“实在”,它都是经过涂抹装扮的东西了,即经过“思想”的涂抹和装扮。没有客观的独立于思想之外的“实在”,只有经过“思想”涂抹装扮过的“实在”,所以实用主义者认为“实在”是一块柔软的“坯质”,是由人们随意造成的。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并且可以由人来随意捏成的“实在”,这就是真理必须与它相符合的“实在”。这种“实在”自然不可能具有客观性和外在于思想的独立性。真理与这种
“实在”相符合,就是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它没有客观性。真理是主观的,这就与宗教不矛盾了。宗教也不外是人的主观幻想的产物。
詹姆斯认为真的物只有“实在”,而我们所知道的“实在”只有“可感觉的实在”,这种“可感觉的实在”就是人们的感觉和情绪所成的流。“实在”就是“感觉流”,实用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唱的是同一调子。实用主义者否定绝对真理詹姆斯认为,在我们的生活里什么是绝对的真,是很难说的。他认为“真”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标准,第一是常识的,第二是科学的,第三是哲学的。在一种生活范围里,常识好一些;在另一种生活里,科学好一些;在第三种生活里,哲学的批判好一些。至于说哪一种是绝对的真些,他认为这就“只有天知道了”⑥。
实用主义者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了“多元的”宇宙观。所谓“多元的”宇宙观,就是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用主义者认为,只要统一中一个无限小部分的独立,就会破坏这种统一,就像一个霍乱菌破坏一杯水的绝对纯净那样。所以,他们认为“绝对”的学说只是一种独断的信条,一元的宇宙在逻辑上说是有的,但在经验上是不存在的。
否定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实用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都是相对主义者。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走到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实用主义者把一切学说和理论都看作是一种假设,就是由这种相对主义导引出来的。
实用主义者的“实践”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列宁指出:“如果为我们的实践所证实的是唯一的、最终的、客观的真理,那末,因此就得承认: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的道路是走向这种真理的唯一的道路。”⑦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详细阐述了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用主义者也常用“实践”这个词汇,是否实用主义者也是以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呢?不是的。实用主义者的字典中的“实践”一词,是有另外的涵义的。第一,实用主义者的“实践”不是社会实践,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实践”,是生物的“刺激——反应”本能,从这种本能行动就取得“经验”。第二,实用主义者的“实践”不是社会实践,而是一种信仰;由这种信仰产生行动;由这种行动产生“经验”。实用主义者的“实践”过程是受意志或信仰支配的。建立在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真理,是依人的主观意志或信仰为转移的。第三,实用主义者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卑视理论的“实践”。“尝试——错误”这是实用主义者的实践行为的公式。
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一种权宜手段
实用主义是帝国主义时期反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贪婪、残暴、侵略和不择手段的意图。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反动资产阶级垂死时的绝望的挣扎。他们一方面在人们面前表现蔑视和唾弃理论,但另一方面却孜孜不倦在那里建立他们的“理论”体系,喋喋不休在那里宣传这种理论体系。当反动资产阶级在那里干的是十恶不赦的行为,态度是怙恶不悛的时候,就在那里宣称世界没有恶,也没有善,以此来掩盖其罪恶。当反动资产阶级在那里弄虚作假,以欺骗手段进行剥削和奴役人民的时候,就在那里宣称没有真理和谬误,以此来掩盖其残暴行为。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否定绝对真理,目的就是为了掩盖罪恶。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就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这种需要。害怕真理的人,就否认客观真理,就无视现实,所以实用主义真理论就为一切害怕真理的人所欢迎。害怕真理的人,欢迎实用主义真理论,他们可以利用它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在这些人眼里“真理”就成一种可以随意使用的工具。实用主义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就是使所谓“真理”成为这种工具。
詹姆斯说的一句话,最能代表实用主义真理论的精神。他说:“简单地说‘真理’只是我们思维方面的权宜,正如‘正义’是我们行为方面的权宜一样。”⑧把真理看作是一种权宜手段,这就可以看出实用主义这种哲学的性格了。这种哲学所以为帝国主义者所欢迎,就是因为它具有这种性格,可以为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为辩护。把“真理”概括为“权宜”,这就突出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哲学的特点。实用主义者否定客观真理,否定客观实在,否定绝对真理,承认宗教是真理,以“满意”和“有用”作为真理的标准,这种种实用主义真理论内容,“权宜”一词就可以概括它们了。把“真理”看作是一种权宜手段,它对帝国主义者就自然是最有用和最满意的了。把“真理”看作是一种权宜手段,就不必要再谈它的什么客观性了,就不必要再谈什么“符合实在”了。一切反动派,都需要有一种“权宜手段”,以便他们残民以逞。
因此,揭露实用主义哲学的反动实质,肃清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捍卫辩证唯物主义,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我们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
(摘自《哲学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三期)
①詹姆斯:《实用主义》,孟宪承译,商务印书
馆一九三○年版,第一册,第四一至四二页。
②参看杜威:《哲学的改造》,一九二○年英文
版,第四八页。
③詹姆斯:《实用主义》,英文版,第六三至六
四页。
④同上书,第二○四页。
⑤同上书,第七五页。
⑥同上书,第一九○页。
⑦ 《列宁全集》第一四卷,第一四三页。
⑧詹姆斯:《实用主义》,英文版,第二二二页。


第5版()
专栏:

杨泉的唯物论思想 
杨荣国

杨泉,字德渊,魏末晋初的吴人。
当时的吴国是世家豪族当政,杨泉对之并无好感。他曾这样说:“酋豪大姓,力强财富,妇女赡侈,车两(辆)相追”,——痛斥他们荒淫无耻。
(参看《太平御览》卷五二六,礼仪部五,祭礼下)大概就因为这个缘故,他那时便没有在吴国做官。之后,吴为司马晋所灭。晋政府曾征聘他去做郎中(官名)。但晋也是世家豪族当政,杨泉自不愿意,仍是清操自守,没有去应征。
对于黄巾军,杨泉则颇有同情之意。他曾指出,黄巾军“所至郡县无不从”,——为当时人民所拥戴。
他的著作有《物理论》十六卷,《太元经》十四卷,还有《文集》两卷,均早已不存。唐马总所编的《意林》,录《太元经》仅六条,所录《物理论》,据清严可均的考证,“仅前四条是物理论,其第五条至第九十七条乃傅子也”,——是傅玄的著作。惟所录《傅子》,倒是杨泉的《物理论》,但所录条数不多。此外,清孙星衍曾从《北堂书钞》等类书,辑有《物理论》一卷。

在杨泉的当时,何晏王弼他们正在倡导什么“贵无论”,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就是说,“天地万物”的本体,是“无为”,是“无”。可是,“无”是什么?根据晋张湛的解释,说“同‘无’则‘神’矣,同‘神’则‘无’矣”。这样,“无”就是“神”。就是说,“天地万物”的本体,即宇宙的本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这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哲学。
当时正是黄巾起义过后。黄巾起义大大地打击了世家豪族的势力。而何晏王弼他们倡导“以‘无为’为本”的唯心主义哲学,就是倡导不要斗争的哲学。这一哲学,是当时世家豪族心理的体现,是为世家豪族服务的。不要斗争,自然世家豪族的统治就会安如磐石。
但杨泉对他们的这种理论,曾发出如下的意见:“夫虚无之谈,无异春?秋蝉,聒耳(多声扰耳)而已!”(《太平御览》卷六一七,学部十一,谈论)这就是说,这种歪曲事实的所谓道理,真是令人厌听!实际上,就是表示反对。
杨泉认为,“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都是物质。所以天和地一般的不是神,而是由“水土之气,升而为天”的。至于说“地有形(状)而天无体”,那就好像烧柴一般,在柴的燃烧的过程中,总是“烟在上,灰在下”;“烟”无形状,好比“天”;“灰”有形状,好比“地”;——“烟”与“灰”一般的是物质,说明“天”与“地”一般的也是物质。(同上书卷二,天部二)
这里,杨泉指出了宇宙的本体不是精神的东西——“虚无”,而是物质。
至于他说“立天地者,水也”,这是因为他在会稽(浙江绍兴)时,有一次曾“仰看南山,见云如瀑练,方数十丈”,声音有如石头相击;不久,“山下居民惊骇,洪水大至!”(同上书卷五十九,地部二十四,水下)由是他得出“九州之外,皆水也”;得出“夫水,地之本也”的结论。(同上书)他这一番考察,应当说是一次科学的考察。
杨泉认为“水”为“地之本”,而另一面,又认为“水土之气”复“升而为天”,认为“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同上书)。于是“天”与“地”皆以水为本,故他的归结是“立天地者,水也”。
以“天”和“地”一般的“皆由水而兴”虽非真理,但肯定了“天”和“地”一般的是物质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神秘!
由于这,他又认为“月”乃“水之精”,故“月有亏盈”,从而影响“潮有大小”。(《北堂书钞》卷一五○,天部二,月四)
按“月”乃“水之精”固非事实,但他观察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潮之大小”,与“月之亏盈”,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受着月球极大的影响所致。他虽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地指出是月球引力的影响,但应当说,他这一考察也是科学的考察。
汉代京房是神秘化的谶纬之说的阐述者,应予批判,但他于观察天象时,亦见到了若干的真理。因之,杨泉通过自己的探讨,亦认为这是真理而加以肯定。他说:“京房说,月与星,至阴也”,故“有形无光”,待“日照之,乃(有)光”。(《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月)
杨泉是魏晋之际的唯物论者。

杨泉对所谓灵魂不灭说,亦曾予以批判;他说:“人含气而生”的,自然“精(气)尽而死”,所以说“死犹澌也,灭也”,——消尽熄灭的意思。“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则无光矣”,——则没有光了。由是而说明:“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不再有光焰了;因之,“人死之后,无遗魂矣”,——不会还有灵魂存在,不会还有所谓“鬼”。(《初学记》卷十四,死丧第八)
继王充之后,杨泉的这一批判是有力的。
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道:
“夫死者,骨肉归乎土”,——埋在土里了!如果人死还有精神留着,——“神而有灵”的话,“岂其守夫败壤,而系乎草莽哉?”——还会呆在这荒烟草地,守着这败壤中的朽骨吗?可知人死并无所谓灵魂留在。(《太平御览》卷五二六,礼仪部五,祭礼下引请辞)
但是,谁认为有灵魂留着,“咸往祭焉”,——到墓地去祭奠?这就是“酋豪大姓”。自汉以来,长安集中的“酋豪大姓”是很多的,他们“力强财富”,故到墓地去祭奠的时候,“妇女赡侈,车两(辆)相追”,每每“宿止墓下”,在那里饱宴,因而“遂以成俗,迄乎今日”(同上书)。
这里,他道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迷信灵魂不灭而举行墓祭,是渊源于世家豪族。亦由是而说明,由汉魏以至南北朝,倡导或宣扬形形色色的有神论,自与当时世家豪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杨泉还是一位无神论者。

杨泉对当时工农业的生产是关心的。当然,这个和他同情人民,留心科学考察,是分不开的。
旁人写赋,大都写美人,写香草,以供宫廷之赏玩。但杨泉则反是,他着眼的,是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
他写机织女工,说“伊百工之为伎,莫机巧之最长”;——言技术,机织工人是最优良的。她们“应万机以布错,实变态之有章”,如她们“足闲蹈蹑,手习槛匡,节奏相应,五声激扬”;——称赞她们操作技术之熟练,有如奏音乐一般。(《艺文类聚》卷六十五,产业部上引织机赋)
不仅对机织工,对其他手工艺工人,他也同样称赞。如他说,“工匠之方规圆矩出乎心巧,成于手迹”,假如不有他们“睿敏精密,孰能著勋成形,以周器用哉”?——没有他们的手脑并用,他们的劳动,哪里来的器物用?(《太平御览》卷七五二,工艺部九,巧)这就是说,应当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他写有《蚕赋》。在《蚕赋》的序言中,他这样说:“古人作赋者多矣,而独不赋蚕”,因之他“乃为蚕赋”。(同上书卷八二五,资产部五,蚕)
他指出“蚕之为物,功巨大而弘优”;——这就是他为蚕作赋的主要所在。从称许蚕的伟大中,另一面自也显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又是如何的贪婪,如何的卑鄙无耻!他还称许养蚕者,认为有她们的辛勤的劳动,才有“丝如凝膏,其白伊雪,以为衣裳”。(《艺文类聚》卷六十五,产业部上引《蚕赋》)由于这,他认为当时的统治阶级,不应当只知道使民,只知道剥削,而应当知道“养民”。以养蚕为例,“蚕母之养蚕,则其用,岂徒丝蚕而已哉?”(《太平御览》卷八二五,资产部五,蚕)——意思是所用还多着呢!
所以,从杨泉的文学上看,亦可以显到杨泉思想的进步。
可惜的是,杨泉的著作没有完整地被保存下来,故无法窥其全豹。但就从这残留的文字来看,自亦见到了杨泉是个唯物论者,无神论者;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族层的利益。当然,杨泉的思想也有不纯粹的地方。如他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但在另一面,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承认有“地祇”,——有“地之神”(《初学记》卷第五,地理上总载地第一)等。这是他的时代,他的阶级所给予的局限。虽然如此,从他思想的整个体系上看,杨泉的思想是唯物论与无神论的。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湖南省茶叶学会举行学术年会
湖南省茶叶学会不久前在长沙举行了学术年会。会上有的同志认为:茶树本身不存在“愈采愈发”的生物学特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愈采愈发”是群众经验;“头茶不采,二茶不发,合理采摘,愈采愈发”这句茶谚说明,在一定条件和季节中,是既能采春夏茶,也能采秋茶的。
在采摘标准方面,主张固定留叶标准的同志认为:如果只有采叶标准没有留叶标准,再加上提倡提早开园,增多批次,则可能把茶树叶片采光,摧残树势。主张固定采叶标准的同志认为:按茶树的树冠发展过程和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如果固定留一叶或二叶,则产量不高;固定采叶标准,既保证了产量和品质,又保证了树势的发展。
关于茶园间作的问题,有人认为:今后茶园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专业经营和用机械操作,所以应以发展不实行间作的单一群体为宜,唯现在所采用的四至四点五尺的行距已嫌过密,须略加放宽。也有人认为:从茶树耐荫、喜温、喜湿等特性及不断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光能利用率来看,应该间作。现有旧茶园不宜补密,今后发展的新茶园,行距可放宽到十尺左右,以适应这种以茶树为主的复合群体。在山区以玉米为主、丘陵区以甘薯为主的两年三熟的茶园,轮作间种制基本上是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