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杜尔和奥博特等在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发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团结一致争取整个非洲的非殖民化
未独立国家二十一个政党要求制定办法支援解放斗争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二十三日电 在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今天的会议上,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乌干达总理奥博特,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领导人都强调要支持非洲未独立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今天上午,在会上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贺电,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杜尔在上午会议上首先发言。
他说,“极其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应该为非洲非殖民化确定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届满以后,我们的武装部队必须进行干预,以便正当地保卫我们的人民免遭侵略。”他回顾了非洲各国遭受殖民统治的历史。
他建议设立一个“全非民族解放基金”,援助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他主张每个非洲独立国家拨出预算的百分之一,捐给这个基金。
他要求进一步研究成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开发银行的可能性。他还建议设立一所全非大学,以解决非洲人缺乏熟练技术的问题。
他支持非洲统一,他主张成立一个全非组织、通过一个宪章,成立一个常设秘书处。
奥博特在下午会议上发言时说:“乌干达决心要消灭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在这方面,乌干达不会向任何人屈服。我甚至愿意在乌干达提供为反对殖民主义斗争所必需的解放军……的训练基地。”他认为,乌干达极为适宜为安哥拉、莫三鼻给、南非的人民斗争服务。他说,“如果南罗得西亚居于少数地位的白种人竟被允许宣布独立,非洲国家将立即加以反击,断绝同联合王国及其伙伴的贸易和其它关系。”
他指责西方殖民国家破坏了非洲的文化,剥削了非洲的资源。
达荷美总统马加在下午会议上发言时认为,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应该把非殖民化放在首要地位。在他看来,非殖民化在目前是非洲所有国家对外政策中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他说,非洲统一是会议的第二个大问题。
今天在会上发言的还有突尼斯、喀麦隆、刚果(布拉柴维尔)、塞内加尔、刚果(利奥波德维尔)、马尔加什、尼日尔、塞拉勒窝内和加蓬等九个国家的总统或总理。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二十三日电 非洲未独立国家的二十一个民族主义政党的代表今天向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提出联合备忘录,要求非洲独立国家对未独立国家人民的解放斗争给予具体的援助,并且呼吁时刻对新殖民主义保持警惕。
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副主席奥廷加代表二十一个政党的代表在非洲国家首脑会议今天上午的会议上宣读这个备忘录。这个备忘录博得长时间和热烈的鼓掌和欢呼,各国首脑们高呼“乌呼鲁(自由)!”
备忘录建议现在就在一个非洲独立国家的首都建立一个名为“非洲解放局”的机构。它的职责是协调非洲未独立国家的解放斗争;代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接受、分配和递交经费以及其他形式的援助,其中包括军事装备与人员;执行非洲难民救济计划;保障在国外进行活动的民族主义领袖及人员的安全;主持行政、军事和外事人员的训练事宜,以及协调非洲彻底解放的新闻宣传与研究的工作。
备忘录说,“目前必须解放全非洲。空话和信条式的决议是不够的”。它要求首脑会议“向非洲的所有殖民政权和种族主义政权发出最后通牒,要它们立即将政权移交给非洲仍未独立的各个领地的人民,否则,将自食其果。”
它要求,每个非洲独立国家的执政党“通过非洲解放局定期向非洲民族主义运动保证提供一定数目的金钱和物质的援助,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军事装备。”它又说,“这种援助并不排斥非洲独立国家在必要时直接向个别运动提供进一步的援助”。
它要求对南非和葡萄牙法西斯政府以及英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
民族主义领导人们在备忘录里极力要求,所有非洲国家应该时刻警惕新殖民主义,它继续损害着非洲人历尽艰辛取得的独立”。
他们支持成立非洲共同市场和支付联盟以及共同的防务安排以便同新殖民主义作斗争。
在备忘录上签字的人所代表的二十一个政党中,包括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南非泛非主义者大会、莫三鼻给民族民主联盟、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西南非洲人民组织、西南非洲民族联盟、(葡属)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冈比亚人民进步党、巴苏陀兰国民大会党、斯威士兰进步党等。


第4版()
专栏:

乌干达总理谴责美国迫害黑人
揭露肯尼迪伪善面孔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二十三日电 乌干达总理奥博特今天在这里发表一封给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公开信,谴责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残暴迫害美国黑人。
奥博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读他的公开信时,不断地为记者们热烈的鼓掌声和喊声所打断,这些记者对美国的暴行表示愤慨,并且高喊:“可耻”。
奥博特指出,肯尼迪在给非洲国家首脑会议的贺电中所说的“团结、自由、人类尊严和人尽其才的头等重要性”等话是伪善的,并指出,肯尼迪在写这封贺电的同时,正在镇压伯明翰的美国黑人。
奥博特在信中说:“有一道铁幕掩盖着伯明翰所发生的事件。”那里的黑人“遭受极其惨无人道的待遇,人们用可以冲掉树皮的高压水龙对付他们,警察蓄意放出凶恶的警犬来咬他们,而这些黑人是我们的亲戚同宗。”
这封信说:“这些人的唯一罪过在于他们是黑皮肤的,以及他们要求享有自由和享有尊严地作为美国的平等公民的权利。”
这封信说,更加令人不解的是,这种事件竟发生在正当美国“急于想把自己作为最高形式的民主和自由战士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银幕上的时候”。
当这次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一个美国黑人新闻记者代表美国黑人对奥博特总理表示感谢。


第4版()
专栏:短评

带上讨饭的碗
印度国防和经济统筹部长克里希纳马查里还在华盛顿,印度粮食部长帕蒂尔又要动身了。到华盛顿的路上,尽是印度的部长先生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可算是空前盛况了。
但《印度快报》偏偏对帕蒂尔的华盛顿之行,颇有怨言。它说:帕蒂尔“带着讨饭碗到美国去,这肯定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而这家报纸对别的部长们,包括克里希纳马查里在内,却不是这样。别的那些部长们各按各的行业,带着自己的口袋,有的是讨美元,有的是既讨美元又讨大炮,但《印度快报》都报以一片欢呼,甚感骄傲。难道带讨饭碗的就特别不光采吗?
《印度快报》说,它不满意帕蒂尔没有“恢复农场生气”,搞得粮食产量指标完不成,粮食严重缺乏,“米价不断上涨”,只能讨饭去了。可是,这到底该怪部长,还是该怪尼赫鲁的“社会主义”对农民的重重压榨和搜刮呢?何况,别的部长的工作,难道又比粮食部长要出色一点点吗?
《印度快报》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赶忙表明,它对美国老爷是感恩戴德的。它说,它“永远不会忘记美国在我们关于农业上自给自足的种种论调没有变成现实的时候向我们提供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粮食援助”。原来,这家报纸所不满意的并不是粮食部长先生到美国去讨饭,而是他不该带着讨饭碗作出一副讨饭的样子。然而,它故意装作不懂得:新德里走上了投靠美帝国主义备战反华的死胡同,就只能既要讨美元,又要讨大炮,还得讨饭!


第4版()
专栏:短评

旷古未闻的“部队”
美国施展了巨大的压力,进行了紧张的纵横捭阖活动后,渥太华会议总算没有使美国的“盟国核力量”方案成为死胎。但这个
“盟国核力量”,却变成了“没有一个名字的部队”。这样的部队,真是旷古未闻的了。
霍姆解释说,“名称是不那么重要的”,“政治家并不生来总是就有明确的措词”。然而,这怎能掩饰西方关于核垄断与反垄断、核控制与反控制的尖锐斗争呢?美联社就承认,法国所以要打掉美国“盟国核力量”的“整个概念”,是因为它“坚决反对”任何有“统一”味道的东西。而美国正是想用“盟国核力量”作为“温和的第一步”,来实现其“统”掉盟国核力量的野心。
其实,此中奥妙,霍姆何尝不知。他一再公开声言英国要保留对它的核力量的控制。这就很清楚,英国也是不愿自己的核力量被美国“统”了去。因此,他出来唱高调,恰恰流露了他乐于看到法国打掉美国“盟国核力量”这个“明确的措词”的。可笑的是,美国官员还在掩饰自己的失败,说什么这是一场“和局”。试问,连象征性的“盟国核力量”,都贴不上“盟国”的标签,也戴不上“核力量”的帽子,“和”在哪里?而且,所谓“多边核力量”罗,“核战略”罗等等,更将从何谈起?岂不是把死马当活马骑,还夸口要远征么?!


第4版()
专栏:

反对美国核潜艇开进日本港口
横须贺将举行十万人群众大会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东京消息:三月三日在横须贺举行反对美国核潜艇进入日本大会的执行委员会二十三日晚间举行全体会议,决定将在六月二十三日再次在横须贺举行十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反对美国核潜艇开进日本港口。
会议发表呼吁书,号召人民团结在反对“安全条约”争取和平与民主国民会议的周围,坚决进行斗争。
呼吁书号召继续展开反对美国核潜艇开进日本港口的签名运动,并为争取胜利召开第九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而奋斗。
东京和神奈川县的和平运动积极分子大约六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还决定,为了保证横须贺大会的胜利,将举行以东京和立川基地为起点、横须贺为终点的示威游行;六月八日在关东各大城市展开签名运动;六月九日要在立川和横田基地举行示威游行。
北九州、关西、北陆和东海各地区的和平运动组织和群众团体也决定在六月二十三日举行群众大会。


第4版()
专栏:

渥太华会议争吵军备负担问题
腊斯克掩不住西方分裂危险
法外长德姆维尔强调应当讨论平等关系问题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渥太华消息:北大西洋集团部长理事会昨天继续举行会议,讨论北大西洋集团的政治问题和国际局势问题。
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在发言中力图否认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存在任何危机”。但是,他却又警告必须警惕集团内部的任何政治的或军事分裂的危险。他承认,这个集团内部的分歧时而消失,又时而出现。他要求集团成员国在“政治和经济磋商方面”取得进展。
据报道,腊斯克在谈到集团内部的情况时,还表现了不耐烦的情绪。他对法国总统戴高乐反对美国在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发号施令进行了未指名的攻击。
他说,“任何认为美国要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统治它的伙伴的想法都令人生厌”。他“不认为美国有必要再一次作出忠于盟国的庄严保证”。
腊斯克强调,美国在欧洲的四十万驻军,是美国支持西欧的“一个切实有力的因素”。
他要求西欧国家追随美国加紧扩军备战,特别是常规军备,“提醒”与会者注意“在人力和费用的问题上”同美国“平等分担的必要”,要求他们从人力、后勤和经济上来支持西方联盟。
法国外交部长德姆维尔在发言中针对腊斯克的发言说,在欧洲政治联盟实现以前,欧洲国家很难承担更多的防务费用。这些防务费用目前大部分由美国承担。他谈到集团内部关系时还说,讨论欧洲和北美的平等伙伴关系是愉快的和有用的。
(附图片)
——怎么啦?——还是讨论那个爆炸性的问题  
       孙以增


第4版()
专栏:

锡兰工会联合会总书记到京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应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锡兰工会联合会总书记桑穆加塔桑,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欢迎的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马纯古,书记处书记康永和、狄子才等。


第4版()
专栏:

阿劳动青年联盟代表团离京回国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劳动青年联盟中央第一书记托迪·卢鲍尼亚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青年联盟代表团,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楚图南欢宴新西兰中国协会主席荷威尔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今晚设宴欢迎新西兰中国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荷威尔。


第4版()
专栏:

刚果劳工总联合会第一总书记到京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应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刚果劳工总联合会第一总书记让·昂里·马隆加,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到机场欢迎的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马纯古等。


第4版()
专栏:

苏丹棉花代表团到京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由苏丹农业部副次长穆萨·阿卜杜勒·卡里姆率领的苏丹棉花代表团,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第4版()
专栏:

南汉宸欢宴日本友好贸易界人士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南汉宸今晚举行宴会,热烈欢迎正在北京访问的日本友好贸易界人士。
有一百多位日本贸易界朋友应邀出席宴会。
南汉宸主席、日中贸易促进会理事长铃木一雄和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在宴会上致词时都指出,有这样多的日本贸易界人士出席今晚的聚会,这是中日友好贸易日益发展的生动说明。
他们还表示深信,在两国朋友的共同努力下,中日贸易必将继续冲破各种障碍,一年比一年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4版()
专栏:

出席亚非新闻工作者会议后
我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回京
新华社二十三日讯 以梅益为首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非新闻工作者会议后,今天下午乘飞机回到北京。到机场迎接的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朱穆之,新华社副社长石少华,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周新武,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北京日报总编辑周游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和首都新闻界人士。


第4版()
专栏:

我红十字会捐赠缅甸一批霍乱疫苗
新华社二十三日讯 中国红十字会决定捐赠三十万毫升霍乱疫苗给缅甸红十字会,协助扑灭缅甸南部毛淡棉和丹那沙林海岸的奄哈士县等地,于四月底先后发生的霍乱。现在这批疫苗正在装运中。
缅甸红十字会已打来电报对中国红十字会表示感谢。


第4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两客人到京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亚非人民团结组织常设书记处印度尼西亚书记易卜拉欣·伊萨和他的夫人,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
他们是应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前往机场迎接的有王明远、朱子奇、李炳泉等。


第4版()
专栏:

墨西哥经济学家霍尔赫·塔马约到京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应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墨西哥经济学家霍尔赫·塔马约,今天下午乘飞机到达北京。


第4版()
专栏:苏丹通讯

苏丹“白金”的今昔
——访问苏丹青尼罗河省产棉区
杨翊
棉花——苏丹的经济命脉
二月下旬,正是棉花收摘的季节,我来到了苏丹。
拥有二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辽阔领土的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从一九五六年苏丹实现独立以来,民族经济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作为苏丹主要经济作物的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一位从事棉花出口贸易多年的苏丹朋友瓦达尼先生告诉我,棉花是苏丹经济的脊骨,棉花产值占农作物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和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二。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和外汇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都来自棉花。去年苏丹棉花丰收,产量高达一百十五万包(折合二十三万吨),其中长纤维棉占百分之八十,绝大部分外销。在国际市场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长纤维棉是来自埃及和苏丹的。
瓦达尼先生接着说,过去苏丹棉花的最大买主是英国,但自独立以来,情况已在变化。从一九五六到一九六○年,苏丹对英国的棉花出口由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四;而同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棉花出口却从百分之七点五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一点八。中国自一九五六年以来开始大量购买苏丹棉花,成为它的重要买主之一。在一九六二年,中国自苏丹购棉数量达到七万八千包(一万五千六百吨)。
为了对苏丹的“白色的金子”——棉花能获得较具体的印象,我接受了瓦达尼先生的建议,决定去参观一趟青尼罗河省的格齐拉国营农场和其他私营植棉场。
参观格齐拉国营农场
从青尼罗河省的首府瓦得·梅达尼南行不远,便到了格齐拉国营农场的中心——“苏丹格齐拉管理委员会”所在地巴卡特。汽车在笔直而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奔驰,灌溉的渠道和碧绿的原野从两旁飞快闪过。道旁的棉田正在收摘中,到处有穿着阿拉伯长袍的摘棉工在辛勤劳动,驮载着成包的收获下的籽棉的驼群也在公路上蹒跚地走着,远处轧花厂前面的广场上堆放着成千上万包“白金”,这里真是苏丹棉花的王国。
管理委员会的优素福先生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他首先请我们在他办公室旁的放映室看了一部描绘格齐拉的彩色纪录片,接着就同我们畅谈开了。
格齐拉植棉场在本世纪初就着手筹备了。一九一一年在这里建立起抽水机站,开始种植了一千费丹(约合六千五百市亩)。最初十余年因受到水的限制,规模不大,发展也不快,到一九二四年还只有八万多费丹耕地。直至一九二五年塞纳尔水坝建成后,格齐拉农场才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开始迅速发展。一九五○年时苏丹政府把农场从英国人手里收归国有,到一九五六年苏丹人民欢庆独立时,格齐拉农场耕种面积才达到它的最高峰——约一百万费丹。现在,它已成为苏丹最大的国营农场了。
格齐拉农场共辖六个管理区和四十四个生产区。生产地段是按渠道分的,大抵一个生产区下有约十个生产地段。每一生产地段下又有五十到八十个按小渠道划分的耕作队。每个耕作队再分为九个耕作单位,每一耕作单位拥有的土地约为四十费丹。
苏丹百分之九十七的土地归政府所有,格齐拉的耕地均属国有,每家土著居民可用每年每费丹十分苏丹币的代价,向政府租得一个耕作单位,成为农场的佃户(又叫“赫瓦夏”)。
在格齐拉,这样的佃户共有三万二千家,他们每年按照农场管理局的规定,把自己的耕地分成四份,十费丹植棉,五费丹种高粱,二点五费丹种牧草,其余土地休耕。在格齐拉实行的是四年轮作制。
苏丹棉花每年八月着手播种,次年一月开始收摘,到四月底结束。摘下的籽棉运到农场的轧花厂去籽、打包后,由管理局自己进行拍卖,再经出口商人(多是外商)运到红海沿岸的苏丹港,从那儿外销出口。
优素福先生还热情地领着我们到农场各处参观。田野里的庄稼大都收割完了,但棉花还在进行第二次收摘(共须摘五、六次)。田野上是大大小小的渠道,最大的是连接运河的主要渠道,就像条小河一样;其次是干渠、分渠、田间渠道、小渠道等,星罗棋布,井然有序。格齐拉就是利用塞纳尔水坝和这个灌溉系统网引水浇地。这里的水利工程据说是驰名世界的,它的优点还在于此地河流坡度平缓,土质又密实不易渗透,所以这些渠道只须用牵引挖泥机推过去就成了,不必用水泥砌修,费工较少,成本很低。
今年棉花长得不坏,青翠的棉树上结着累累实实的棉桃。优素福先生告诉我,去年生长情况更好,格齐拉农场共收获了七十三万包皮棉,相当于全苏丹产量的三分之二。
过去,青尼罗河省的主要棉花产地只是格齐拉农场一处。苏丹独立后,政府在格齐拉农场西南的三角地带,进行了曼纳吉尔扩建工程,开拓新的植棉基地。工程共分五期,自一九五八年起,逐年完成一部分,现已完成四期,扩大了八十万费丹的耕地面积。预计扩建工程全部竣工后,共可扩展耕地一百万费丹,也就是把格齐拉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为了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苏丹政府在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一九六一——一九七○)中,规定在青尼罗河上游修建罗塞累斯水库,扩大灌溉面积二百五十万费丹;在东部卡萨拉省兴建哈希姆·吉尔巴水坝,竣工后可灌溉耕地五十万费丹;另外还计划在西部的达富尔省、考多凡省和东部的卡萨拉省修建一系列小型水利工程,使三百万费丹耕地和一千七百万费丹牧场能得到利用。经过苏丹政府和人民的努力,预期四、五年后,苏丹棉花产量将达到一百五十万包(约三十万吨)。此外,苏丹政府还准备逐步增加其他农作物的生产,改变殖民主义统治时代遗留下来的单一经济作物的局面。
在艾布·里拉私营植棉场
从格齐拉回来的第二天,我们应艾布·里拉农场总经理阿瓦德先生的邀请,访问了他的位于塞那尔水坝以南的布沙塔和马沙那地方的农场。
阿瓦德先生在途中就告诉我们,他的农场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经营的,土地由政府租种,现有四千家佃户。去年农场收摘皮棉四万包,除去生产管理费用、佃户分成和各项税收外,场主约获纯利三十五万苏丹镑。今年他们就有两个新的分农场正在兴建中。
我们首先参观了抽水机站。这里是塞那尔水坝的上游,所以只能从尼罗河抽水灌溉。农场有两个抽水机站,共有七部抽水机。艾布·里拉农场还设有自己的轧花厂,配置有六十八部轧花机和一部打包机;当工厂开工的季节(每年一——六月);有一千工人在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包工头从埃塞俄比亚等地雇来的临时工。每轧出一坎塔尔(约合一百四十一点六公斤)棉花,厂方付给包工头十九分苏丹镑,而向前来轧花的其他小植棉场主收取一镑十分钱。去年该厂曾轧花三十多万坎塔尔,获纯利八万二千镑。
当我们参观时,正是工厂忙碌的季节,男工、女工和童工都在棉絮飞舞中紧张地劳动着,每人从头到脚都沾满了棉絮。他们一天工作十二小时,男工可挣得苏丹镑三十二分,女工只得二十二分,童工就更少了。
在农场里,还可看到散布在田野中的一个个小的村落,几乎是一色简陋的小土屋:有的是泥土为墙、用秫秸搭成尖顶的圆形小土房;也有的是草墙泥顶;还有的干脆就是草棚。这就是农场佃户们的栖息之所。他们在辛勤劳动一年之后实际所得不过棉花总产值的二、三成。一个名叫巴拉卡的佃户告诉记者,他去年分成时,在扣除各种费用、捐税和欠款后,只剩下一分半钱。我们访问了巴拉卡全家四口人居住的小草棚,里面除两张床和一张破桌外,几乎是一无所有。草棚外面的几只鸡就是他所饲养的全部牲畜。此外,佃户们还种有一些高粱和牧草,这些全归他们所有,不再分配。在农场中,生活比佃户更困苦的还有广大的摘棉工。他们是苏丹西部、东部以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地的穷苦劳动者,每当棉花收摘和轧花的时节,他们携儿带女迁徙到这里,住着临时用秫秸搭成的简陋矮小的草棚,穿着被汗水和灰沙染成黄褐色的粗布袍。全家在烈日下煎熬半年,工资所得仅能糊口和勉强支持回到遥远的故乡。每年格齐拉雇用的摘棉工达四十万人,在艾布·里拉农场也有两万人。
告别前,阿瓦德先生不无自豪地对我们说,在他的农场没有英国技术人员,全是苏丹人在经营,农场现有的二百万镑资金也都是苏丹民族资本。从他特地给我们的一些统计材料看到,艾布·里拉农场只是在苏丹独立后才发展到现有的规模,并在去年获到了较历年为好的收成。
通过这次访问,使我们对驰名世界的苏丹棉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我们感到,虽然苏丹是个实现独立不久的新兴国家,但它在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4版()
专栏:

坦噶尼喀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青年举行游行,支持南罗得西亚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新华社记者 高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