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总结农民实践经验 反复进行科学试验
农业科学工作者找到盐碱地保苗办法
农业科学家们通过在河南新乡和华北平原等地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许多解决不出苗、死苗和防治地下虫害的简便易行措施,使盐碱地长出庄稼。他们还同水利、地质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一起,基本上探明了我国滨海和内陆盐碱土的种类及其形成分布的各种因素,并对华北平原的土壤盐分运动规律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全国各地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许多使盐碱地保苗的有效措施。农业科学工作者们认为,如果因地制宜地推广这些措施,可以使盐碱地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据华北盐碱地区的广大农民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盐碱地上种不成庄稼的主要原因是不出苗、死苗和地下虫害。现在,科学家们都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基点在连续三年的试验研究中发现,豫北大部分盐碱地的盐分都集中在十厘米深度以内的表层土里,这一层正在播种深度范围内,种子撒下去受到盐碱危害,当然不可能出苗。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当地群众一起,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如果在播种前用六六六等农药消灭了地下虫,再犁成四寸左右的深沟,使盐分多的表层土集中在两侧,并筑成垅,然后再把种子撒在沟底,使它躲开盐层,就可以获得全苗。在盐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坷垃蛋(土块)吃饭饭”、“一碗坷垃一碗油”。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根据在华北平原研究试验结果,认为这些谚语都有科学道理,如果将盐碱地耕后晒垡,随后把表层土耙碎,造成零点二到一厘米直径大小的坷垃层,既能调节土壤昼夜的温差,保持水分,又能使盐分集中在坷垃的表面,这种办法很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出苗。
各地的农业科学工作者还找到了防止死苗的许多办法。他们的试验表明,勤锄松土,可以把上下土层的土壤毛细管的联系切断,阻止盐分向根层移动。雨后灌水也能抑制返盐,避免庄稼死苗。除此之外,在盐碱地上增施有机肥料,选用耐盐的作物品种,增强种子的耐盐能力,或者提早某些作物的播种期等办法,也都有利于盐碱地的保苗。
各地农业科学研究部门认为,在当前水利设施一时还不可能健全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推广这些既简便易行又容易为农民所接受的农业技术措施,这对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盐碱地区的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述农业技术措施以外,最近几年,各地的农业科学工作者还同水利、地质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一起,查清了一些有助于改良盐碱地的情况。他们对许多大河流域、滨海地区的土壤进行了大面积的科学考察,目前已经基本上探明了我国滨海和内陆盐碱土的种类及其形成分布的各种因素。对于我国盐碱土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的华北平原的土壤盐分运动的规律,北方各省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长期观测的资料一致表明,华北地区全年土壤的盐分是随气候的变化而上下移动的。大体上是三月至六月份是积盐时期,这期间由于雨量少、蒸发量大,土壤里的盐分随着地下水的蒸发逐渐来到地表;七月至八月气温高、雨水多,盐分经过雨水淋溶而下移,然后随地下水流走,这两个月是土壤的脱盐时期;九月至十月盐分又重新向地表集中,十一月至二月是相对稳定时期。这些研究成果,为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第1版()
专栏:

职工政治业务水平提高 大部地区风雨调和
各地国营农场春播进度快质量好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我国各地国营农场加紧春播。季节较早的南方各地农场,栽插的早稻已经一片葱绿。长江两岸各农场玉米、棉花等作物播种已经基本结束,目前,正在栽插中稻。季节较晚的北方各地农场在超额完成了春小麦播种之后,现在正播种大豆、玉米等作物。
有条件植棉的农场,今年都适当扩大了植棉面积,并采取了许多增产措施。新疆、湖北、湖南等地的国营农场,今年安排的棉花播种面积都超过了国家计划。在全国农场中植棉面积最大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今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棉田安排在经过伏翻、秋耕和冬灌过的地块上,并有半数以上施了底肥。湖北省农场今年春播的棉田普遍犁耙了两三遍,施的底肥也比较多。有些地区的农场还适当地扩大了油、麻、烟、糖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今年全国各地国营农场春播形势很好。经过去冬今春的社会主义教育和技术训练,广大职工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备耕工作比较深入、扎实,加上入春以来大部分地区风雨调和。因此,春播工作进度快、质量好。东北各地的国营农场,今年春小麦播种一般都比去年提前十天左右结束。吉林省各国营农场的春麦播种,一般比去年提前半个月左右。新疆建设兵团各农场,春播日进度比去年快百分之二十左右。各农场春播的作物,一般都作到深度适宜、下种均匀。
今年各地国营农场计划增加的拖拉机相当于原有台数的百分之十左右,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现在已运到现场。其他如汽车、播种机、犁、耙等机具也都有增加。各农场还普遍维修了原有的拖拉机和农具,提前完成了维修计划和提高了检修质量。江西、湖南、辽宁、新疆等地农场,去冬今春并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使农田灌溉面积有显著改善。多数农场为春播作物准备的肥料也比去年多。辽宁各国营农场春播作物施底肥面积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准备工作,都为今年国营农场的春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附图片)
黑龙江省国营友谊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抓紧农时播种春小麦  
许长山摄


第1版()
专栏:

内蒙古牧草种籽场
繁殖优良牧草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内蒙古各国营牧草种籽繁殖场开始播种牧草。天气较暖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的繁殖场,早在三月份已开始播种。
为了繁殖和培育优良牧草种籽,一九五八年自治区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伊克昭、巴彦淖尔等盟的天然牧场上,建立了十三个现代化牧草种籽繁殖场。今年,大部分牧草繁殖场都建立了优良牧草试验田,进行多种优良牧草新品种的引种试验,当地野生牧草的培育驯化工作,以及大面积牧草田的栽培试验。
目前,这些繁殖场引进的优良牧草,有的已经成功,正在开始栽种繁殖;当地的一些优良牧草,已生产了第一批籽种。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这些牧草种籽繁殖场还摸索出一套繁殖优良牧草种籽的技术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干部。


第1版()
专栏:

贺龙副总理接见我乒乓球代表团
勉励他们戒骄戒躁继续提高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今天上午接见了参加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勉励他们戒骄戒躁,努力学习,总结经验,继续提高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
接见时在座的,有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李梦华,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陈先等。


第1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回国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由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人民之声报》总编辑达什诺尔·马马基率领的阿尔巴尼亚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在中国作了一个多月的友好访问之后,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到机场热烈地欢送阿尔巴尼亚同志们的,有《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曹瑛,《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胡绩伟、陈浚和全体编委,以及首都各新闻单位和外交部新闻司的负责人。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雷兹·马利列也到机场送行。


第1版()
专栏:

前往印度接运第二批受难华侨
我“光华轮”到达马德拉斯港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马德拉斯消息:我国政府派往印度接运第二批受难华侨和他们的家属的“光华轮”,于今天早晨抵达印度的马德拉斯港。“光华轮”是十三日从湛江港启航的。


第1版()
专栏:

恩平县供销社改善经营一箭双雕
农具售价连续降低 企业亏损变为盈余
新华社广州二十四日电 广东省恩平县供应农村的中小农具,最近一个时期连续两次降低了价格,而经营这些农具的供销合作社却由亏本变成盈余。去年下半年这个县的供销社共供应农村各种价廉物美的中小农具三十一万多件,盈利一万五千多元;今年第一季度供应农具十二万多件,又盈利一千五百多元。生产中小农具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也获得了百分之三的利润。
一九六二年上半年以前,恩平县供销社有部分职工对降低中小农具的成本和销售价格缺乏信心。同时认为,只要农具数量能满足农村需要就行了,价格高一点问题不大。以后,县供销社组织职工们分析了农具成本的构成情况,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都有很大降低农具成本和价格的潜力。从企业内部来说,减少商品的流通费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过去,经营中小农具由县供销社统一加工、统一调拨,对保证农村需要曾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做法却增加了县供销社这一级经营环节,加大了商品管理费用,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商品的迂回运输,增加了运输费用。经过分析,从一九六二年下半年以后,恩平县供销社就改变了经营办法。他们根据各公社加工能力的大小,确定他们所需的中小农具凡是能在本公社加工解决的,全部就地加工、就地供应,县供销社负责供应一部分原料、材料。本公社不能加工解决的,则组织产销挂钩,由销区直接到产区进货,县供销社在计划上加以平衡。一些主要的、必须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调济的农具和原料材料供应较少的农具,继续由县供销社统一加工、统一调拨。许多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农具,由于流通费用减少和成本相应降低,销售价格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也相应降低了。例如沙湖公社就地加工的禾桶,每个售价十九元六角,比过去降低百分之七以上。
恩平县供销社分析,原料材料的耗用比较大是影响农具成本较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从企业外部说,过去,有的供销社采购员到外面采购原料材料时,不管价格高低,有货就买;组织手工业部门加工时,也不认真计算原料材料的消耗。去年下半年以后,他们重视了这个问题。除去加强采购工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回收一部分旧料、废料以外,还协助生产农具的手工业合作社,精打细算,核实和降低各种原料材料消耗。例如,过去生产一张铁锄,规定的耗用钢材量是四点三五斤。去年下半年县供销社派出干部,到铁器农具生产合作社帮助他们精确计算,合理选用钢材,使每张铁锄的钢材耗量降低了零点三五斤,成本因此降低,而铁锄仍保持了原来的质量水平。


第1版()
专栏:

盐碱地上好庄
 稼新华社记者 顾迈南
今年以来,在河南省新乡专区各地的农民中,互相传告着一件使人十分兴奋的事情——盐碱地上再也不愁长不出庄稼了!
这个消息是从新乡县洪门人民公社传开来的。去年冬季,这个公社用一套新的耕作方法在将近四万亩盐碱地上播种的小麦,现在长得很好。来自其他公社和周围几个县的许多农民参观了这些麦田以后,都觉得他们过去用过的一切改良和利用盐碱地的办法,都不如这里的办法好,大家纷纷表示,回去以后也要照着学,在自己的盐碱地上争取丰收。
洪门公社的每一位社员,在向外来的参观者谈起这些新的耕作方法和介绍他们的经验的时候,总爱反复地说着这样一句话:“人家王专家对咱们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这位“王专家”就是土壤学家王守纯。洪门的农民每逢谈起他来,除了说些感谢帮助的话以外,对于这位科学家能在最艰苦的地方同群众同甘共苦,对于他在改变自然面貌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尤其称赞。
洪门公社在新乡县东南部。太行山就像一个巨人倾斜的肩臂,从远方一直伸延到这里,公社的另一面,紧靠着高高的黄河故道。多少年来,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流水,来到这槽形的洼地里,都是进多出少,长时期的排水不良,使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土壤都盐碱化了。据八九十岁的老农们回忆,这里盐碱地的历史至少也有七百多年了。
解放前,在这块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上,许多农民都讨饭度日,那时,贫苦的农民望着这片土地曾绝望地说:“盐碱地上出了苗,讨饭丢掉瓢!”意思是说,如果能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来,就不用再到四乡去讨饭了。解放以后,让盐碱地长出庄稼不仅是农民关心的事,也是当地县委和公社党委的中心工作。过去几年,国家曾花了大量的投资来改造盐碱地,灌水洗盐、刮盐皮、扫盐、起土、移栽等各种办法都试验过了,但都无效。结果,农民们还是年年依靠国家的救济粮过日子,眼看着大片的耕地荒废着。
一九六○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派了一个研究改良利用盐碱地的工作组到新乡来,这个组的负责人就是土壤学家王守纯,另外还有几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来到新乡,立刻受到了从专区到县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重视和欢迎。根据县委的建议,他们把研究基点设在新乡县盐碱地最多最严重的地区——洪门人民公社。
王守纯过去是研究滨海盐碱地的,刚来到新乡时,他满脑子装的是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工程艰巨的措施,当他随着中共新乡地委组织的盐碱地调查团在豫北各地同农民接触以后,原来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他发现,广大农民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用简便易行的方法,马上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来。这对他来说虽然完全是个新的课题,但是个别农民的实践经验却使他树立了坚定的信心。有一天,他看到一大片光秃秃的盐碱地上独有一分地长着茂盛的小麦苗,他跑去请教种地的老农时,老农说,这块地是他家祖祖辈辈种的,他已经摸透了脾气,因此能用伏耕晒垡、蓄雨等方法保住苗。也有的农民说,从前用深播浅盖、耕翻晒垡、耙耱造坷垃(土块)等办法,盐碱地也能长出庄稼。
王守纯回到洪门公社的尚村大队,当时正是全国各地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完全靠国家支援的洪门公社的农民,生活都很艰苦,社员们以为从北京来的这位专家也许在这里呆不下去。但是过了几天,人们看见他不仅不打算走,而且带领着年轻的研究人员同农民一道干起活来,他们给生产队看场、护秋、喂牲口,在最炎热的日子里,这位头发花白的专家挽起裤脚管,赤脚趟着没膝深的大水和农民一起下地收高粱;他们干完了活就跑到老乡家里和老乡们吃一样的饭。这样逐渐同群众打成一片以后,农民很快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知心人,并且时时刻刻向他倾诉着这种强烈的愿望:能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来,该有多好。
面对着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王守纯决定立即同群众一起进行探索。有一天,他把生产队里最有经验的老农李春桂请来说:“听说你过去在盐碱地上种出过好棉花?”李春桂说:“对,一九五七年我种过一回,用的办法是温汤浸种,棉籽露出白芽后,热犁热种。那一年,我的棉苗出得很好,每亩收了一百多斤籽棉。可是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这办法就不灵了。”王守纯说:“现在咱们再试试怎样?一切办法我们全听你的。”过了几天,他们便用这种办法在生产队拨给的荒废了多年的两亩盐碱地上种上了棉花。按理说,五天就该出苗,但是到了时候一点动静也没有。从实验室到试验地来回有十几里路,王守纯天天跑到地里去看,最后实在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把不出苗的棉籽扒出来尝了尝,咸极了。这是为什么呢?一追查,原来是浸种的技术员没有完全按老农讲的操作程序办。王守纯决定接着再种第二次。这一次,在老农的指导下,从头到尾他亲自动手,种上以后,他满以为万无一失了,但是,到了第十天,还是一棵苗也没有出来。这时,工作组的青年人有些灰心了,埋怨他不该选择这样严重的盐碱地作试验。夜里,王守纯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想:如果说最严重的盐碱地根本不可能种庄稼,那么那位老农种的一分地小麦怎么会长出苗来呢?因此,他向工作组的同志们说:“群众经验肯定是好的,问题是我自己光把它记在笔记本上了,并没有消化它,没有真正掌握它,违犯了客观规律。但是,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我们应该继续试验,只要能出一棵苗,有了研究的对象,那就不愁大片的盐碱地不出苗了。”
接连两次失败,给生产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损失,这一次他们决定不再去麻烦生产队了,一切亲自动手干。他们把收集来的农民的经验同时加以试验,把棉籽种在不同深度的土层里。过了几天,有两行竟然出了苗,他们高兴极了,立刻小心翼翼地把每棵小苗周围的土刨开,每隔两厘米采一撮土,一直采到接近地下水的地方。化验结果表明,凡是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三以下的土壤里,也就是十厘米深度往下的土壤里,棉籽都出了苗;那些没有出苗的,土壤含盐量都在百分之零点五以上。他们还发现,十厘米深度以内的表层土里,含盐量都在百分之二以上,这一层,正是农民习惯用的播种深度,种子种在这里,当然不可能出苗。这时虽然已经到了五月底,但是他们仍然决定全面检验一下所获得的科学数据。这一回,从开沟的深度到播种方法完全按科学办事,两亩地全部种完之后,到了第四天,地就裂纹了,第五天,绿油油的棉花苗,全部破土而出。这一年,施肥的盐碱地上每亩收了一百六十一斤籽棉,不施肥的每亩也收了一百二十斤籽棉。
在试验播种棉花的同时,王守纯还和青年人一起研究在盐碱地上种小麦。他发现,当地农民在盐碱地上种的一些稀稀拉拉的麦苗,不仅生长缓慢,分蘖迟,而且都像十冬腊月穿单衣的人一样,在寒风中颤抖,越冬时不是冻死,就是碱死。于是,他便和老农们商量,是不是可以提早播种,让麦苗在冬天到来之前,长得更结实些。从七月分开始,他们就观测地温,青年研究人员考虑到王守纯的年龄大,经不起熬煎,便自动不分昼夜地每隔两小时把地温计往地里插一次,同时还不断地在室内分析土壤的盐分。最后得到的数据表明,从七八月起,盐碱地的温度每个月比一般的地要下降一度左右,从九月份起下降两度。这说明提早播种是有利于麦苗的生长的。在这之后,他们又根据农民们的实践经验,为了防止早种会被地下虫吃掉种子或者会提前拔节,便用药剂先消灭地下虫,然后选择当地越冬前不拔节的小麦品种,在秋分前七天——比当地农民一般的播种日期提前一个月,用冲沟播种的办法,在盐碱地上试种了小麦。后来,这些小麦出齐了苗的时候,当地的农民还没有下种。到了冬天,当地农民种在盐碱地上的小麦死了一半,而试验地里的小麦却一棵也没有死。到了返青的时候,农民种的小麦全死光了,试验地里的小麦却像沙漠里的绿洲似的一片葱绿,第二年收获时亩产二百多斤。
王守纯他们不仅从群众经验中找到在盐碱地上种植棉花和小麦的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而且详细研究了豫北地区各种盐碱土的成分和土壤盐分活动的规律。他们发现,这里土壤中的盐分随着一年当中气候的变化而移动,大部分盐碱地里的盐分都集中在十厘米深度以内的表层土里,再往下,土壤的盐分极少,如果采取一些综合性的农业措施,都可以种成庄稼。
摸清楚这些科学规律之后,新乡县委和洪门公社党委便立刻请王守纯训练当地的农业技术干部,就地作大面积的推广。为了让农民们更快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新办法,新乡县委的书记们一九六一年在洪门公社主持召开了四百多人的现场会议,一边带着大家参观,一边请王守纯作报告。会后虽然早已过了播种期,但是参观过的人,回去以后还是照样种了三百多亩盐荒地的小麦,虽然因为播种期比较晚,去年的亩产量不如一九六一年高,但是因为用冲沟播种的办法躲开了盐层,结果在这些过去寸草不生的地上,每亩仍然收了一百多斤。
现在,洪门公社的农民真是喜气洋洋,他们高兴地说:“看见沟麦,浑身是劲!”无论哪个生产队,出勤率都是空前的高。使人兴奋的是,农民们估计了一下今年的收成以后,普遍嫌老的打麦场太小了,担心麦收的时候装不下,目前有许多生产队都在修造新场,准备迎接丰收。这个公社盐碱地最多的李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长生指着村外的一条大路对记者说,往年,国家从这条路上不知给他们送来了多少救济粮;今年,这条路上的运粮车可要全部向后转了。他说,多少年来他们没有种出过这样好的庄稼,国家派了专家来帮他们取得了这样好的收成,饮水思源,社员们都纷纷建议,一收下麦子来就先交公粮,并且要尽可能多地交售余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