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试论我国果树事业发展的途径
章文才
我国栽培果树的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适合各种果树的生长发育,优良的果树品种很多,群众的生产经验很丰富。解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重视果树事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果产区。柑桔、苹果等果实的品质逐年提高,好果率从解放初期的百分之五达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很好的评价。
在解放后的十四年中,果树工作者引进和选育了许多优良的果树品种,总结了许多丰产的经验,创造了不少先进的育苗和栽培技术。单就地方优良品种的选择方面来说,一九五六年以来,全国各省选得了五千个以上的优良地方品种,正在各地繁殖推广利用。这些果树的资源和经验技术,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指导我国果树事业发展的科学依据。但是,由于果树生产的技术性比较强,所联系的基础理论比较复杂,所以无论是在巩固现有的果园、提高产量、改进品质方面,还是在发展新区果园、提早结果、提早丰产方面,都还需要做许多工作。本文试图对我国果树事业发展的途径,加以探讨。
开发利用山区、丘陵、河滩荒地,发展果树事业
我国山地特别多,这些山地大都分布在亚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的自然气候区域中,生长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积温都在摄氏三千五百度至八千度之间,适合许多果树的生长结果。山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果树是非常适合的。从栽培果树的进化史来看,它们在原野山林里,生长发育是比较适应的。山地的生态条件是光照较强,土温比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排水良好,适合于果树根系的生长、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花芽的分化,有良好的条件可以达到提早结果。许多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的实践经验证明:开发丘陵山荒和河滩隙地栽植果树,是提高人民生活、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一个必要的途径。
果树是多年生的植物,栽植以后不能年年搬移。因此,在栽种之先必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地考虑树种和品种区域化的问题。掌握自然界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适宜的果树种类和品种,就有可能使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果树树种和品种的自然分布,按照它们的系统发育和生态类型,是有平面纬度的分布和山地垂直的分布规律的。我国南北各地果树优良品种区域的形成,代表着果树内部生长发育的矛盾和自然生态条件的统一。这些品种,在当地一定是生长健壮、容易管理、病虫害少、产量高、品质好、耐运耐藏。辽宁、烟台的苹果,定县、莱阳的梨,宣化、昌黎的葡萄,潮汕、江津、黄岩的柑桔,塘栖、洞庭的枇杷,上海、杭州的水蜜桃,莆田的龙眼,增城的荔枝等,从南到北,还有很多果树特产品种可以列举出来。我们的祖先善于运用自然生态条件,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选育出这些既适应当地气候风土、又适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推而广之,就成为当地区域化的品种。
果树品种区域化,是果树生产现代化的保证。几个优良的果树品种,在一个地区发展栽培,可以互相观摩研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量品质。在一个地区成片的栽培,可以有条件进行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实现生产现代化和果实的商品化、标准化。辽宁、烟台的苹果,江津、黄岩的柑桔,生产都比较集中,就便于运销国内外。长江流域从湖北的宜都、宜昌、秭归、巴东直到四川的万县、江津、宜宾、金堂,沿江约两千公里的山地丘陵,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十六点七至十八点九度,绝端低温在摄氏零下三度到六点七度之间,年平均雨量为九百三十九至一千二百五十三毫米,是一个亚热带的自然生态区域,是发展甜橙、柠檬、红桔、蜜柑的优越地区。此外,在秦岭北麓至黄河故道地区的山麓砂荒地带,由安徽的萧县、砀山沿陇海铁路迤西直达灵宝、武功、郿县、天水、武都一线,长约两千公里,年平均温度十一点六度至十五点九度,绝端低温在摄氏零下七点七到二十度之间,年平均雨量为五百零七至七百八十六毫米,是一个理想的苹果、梨、葡萄的自然生态区域。如果把这两个地区规划成为柑桔和苹果、梨、葡萄的集中生产基地,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增加生产,必会起很大的作用。
根据我国南北各地果树品种高产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几种重要果树的分布都有其一定的纬度的限度,不能任意逾越。这是在引进和推广良种工作中必须明确的。
在高山或高原地区,果树树种和品种的垂直分布规律,也是很明显的。拔海每高一百米,气温就一般下降零点六至零点八度。例如,湖北的恩施山区八个县的果树垂直分布,可以归纳出下面的生态分布状况:在拔海五百五十米以下的地区,分布着不耐寒的甜橙;六百五十米以下的地区,分布着比较耐寒的桔、柑、柚;七百八十米以下的地区,分布着柚的杂种。在九百至一千七百七十米的地区,苹果生长健壮,结果比较多;而在六百米以下的地区,苹果、葡萄的生长发育很不健康,病虫滋生很多,果实产量很低。桃分布在一百至一千四百米的地区,砂梨分布在一百至一千六百五十米的地区,柿分布在一百至一千零六十米地区,核桃分布在三百五十至一千三百八十米地区,枇杷分布在一百至八百米的地区。在五百五十至一千八百米的地区,分布着各种野生果树。恩施园艺场位于拔海四百三十米的地方,一九六一年二十亩柑桔园产果四万多斤,而二十六亩苹果园产果只五千多斤。利川园艺场位于拔海一千一百八十米的地方,一九六一年五十七亩苹果园产果一万一千五百六十斤,而六十亩梨园产果四万三千三百斤。据来凤老农杨竹轩同志谈,他在拔海四百七十米的沙坨乡世世代代种柑桔,一株甜橙最高产量达到一千三百一十斤。另据叶孝怡等同志调查云南思茅、文山果树资源的垂直分布证明,在拔海一千七百至一千八百米的地区,分布着砂梨、桃、花红、棠梨、栘?等温带果树;在八百至一千三百米的地区,分布着桔、柑、甜橙、芭蕉、香蕉、柿、野杧果、菠萝等亚热带果树;在二百五十至六百米的河谷地区,分布着椰子、菠萝、菠萝蜜、番木瓜、番荔枝、地仑桃、荔枝、三丫果等热带果树。
落叶果树需要冬季有一定的休眠,以促进树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转化,准备第二年萌发开花。例如,水蜜桃需要冬季休眠的时间(摄氏五度以下的低温)是二百小时,白梨需要六百至九百小时,苹果需要九百至一千二百小时。它们在满足需冷量的地区,就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否则就会冬季延迟落叶,第二年延迟萌发开花,产量也就随之而减。当然,我们可以像栽花一样,精耕细作,使每一个果树品种都开花结果,但是在大面积区域化发展中,就应当考虑到劳动代价和生产成本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安排果树的树种和品种,是发展果树生产基地、提高产量品质的关键。
因地制宜地发展果树事业,还要考虑到树种和品种要求的社会经济条件。在距离市场、铁道河流较远的地方,首先应当考虑到耐运、耐藏的水果和干果品种,以减少运输贮藏中的损耗,把果品送到较远的市场去。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展柿、枣、板栗、核桃是上策。恩施、秭归山区,一株柿树在管理用工不多的情况下,一年可以收果二千斤,可以晒成柿饼七、八百斤。兴山、秦岭、沅陵等山区,一株核桃可以收果二、三百斤,每百斤核桃可以得桃仁六十斤,以出油率百分之五十计算,可以榨油六十至九十斤。湖南沅江的农民喜欢种植酸橙,因为它耐寒、丰产、稳产,而且适合做药及加工,当地每年生产几十万斤。西班牙的柑桔产量占世界上第二位,极大部分是酸苦的酸橙,因为它耐寒而且适合做桔皮酱,是西班牙出口的大宗商品。英国西部的农民喜欢发展小苹果,因为它可以做苹果酒、苹果酱。像我国长春以北的自然生态条件极宜栽培小苹果、醋栗、穗状醋栗、越桔、草莓等,哈尔滨又有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看来以发展这些浆果为区域化的品种,是比较适宜的。
全面考虑果树的合理布局问题
果树事业在我国各省大发展以后,有的地区发生了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争地、争肥、争劳力的矛盾。这是这些地区过去果树生产布局不合理的后果。只要配置合理,果树与其他作物不但不会发生矛盾,而且还会起互相促进的作用。
以湖北秭归县龙江公社为例,这个公社处在长江三峡高山陡坡之中,历来地瘠民贫,解放后年年依靠政府运粮贷款度日。但是自从他们栽了柑桔以后,公社的收益逐年增加,生产队既有钱买农具和肥料,又能充分利用劳动力,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从而得到果粮双丰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是:在栽植果树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幼树行间栽种豆、麦、薯、菜,产量是不会减低的。实行宽行密植,把果树当作粮食、蔬菜的护田林,是使果粮双丰收的有效措施。
果树在原野森林中是和地面植物形成相辅相成的群落结构而生长结果的。从南北各省丰产的山地果园可以看出:山脊岗顶栽种森林,可以保水保土,防止径流冲刷,减少风力,保持土壤温度湿度。果树根系的生长,在土温摄氏三十度以上就停止。根据果园地面温度的调查,武昌狮子山八月间达到摄氏六十七度,郧县八月间达到摄氏六十九度,如果地面没有作物复盖果树根盘,这样高的温度可以烧死果树根颈和上层根系,造成烂根烂蔸。恩施五峰公社在果树行间间作茶树、蔬菜,称为“三层楼”。昌黎的果园树盘栽种耐阴的白苏,既可复盖地面、抑制杂草的发生,又可收籽打油,值得总结推广。
栽种黄苜蓿、草木樨、蚕豆、豌豆、蝶豆、豇豆、銄铃豆、田菁、太阳麻、满园花、羽扇豆、甘薯或花生等作物,作为山地沙荒果园的绿肥间作,既可以肥园,又可以用作家畜的饲料。如能施些石灰和磷肥,一年可以刈割二、三次,对于增加绿肥厩肥,熟化果园土壤,提高果树产量的作用很大。单打一的果园经营方法,不是好的方法。
加强果树良种的繁育推广,实现良种区域化
果树良种的繁育推广,是提高产量、品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果树事业的基本建设。多年生果树品种品系的优劣,影响到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产量、品质。而果树繁殖的特点,是只要找到一株优良的母本树,就可以用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的方法,成千上万地繁殖推广。果树品种区域化和果品商品化,都要求有合乎标准的优良品种。
首先,要从选择、鉴定、繁殖、利用当地的地方良种着手。我国南北各省都有很好的优良果树品种,例如定县鸭梨、莱阳慈梨、肥城佛桃、上海水蜜桃、潮州蕉柑、三湖化红柑、江津鹅蛋柑、秭归桃叶橙、沙田柚、遂川金柑、大磨盘柿、隔年核桃以及莆田蛀核龙眼、增城挂绿荔枝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产量既高而品质又好的良种,可以就地繁殖推广,成为区域化的品种。由于过去在小农经济制度下,这些品种分布不广,有的只有一、两株,而且还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鉴定。我们在去年冬天到来凤的沙坨公社,仅仅在一两天时间内,就发现了许多优良的柑桔单株,其中有两株红蜜柚,穗状结果,年年丰产,而且味美少籽,含糖量比当地最甜的柚子高出百分之二十,可食部分高出百分之五十二。我们应该到果产区和当地群众一起选种,选择高产优质的单株,繁殖推广,以免这些宝贵的遗产遭到埋没损失。我们要把这些优良单株,当作祖国和全世界人民的财富,以沙里淘金的精神,把它们搜集和保存下来。有系统地选育理想的新品种固然是品种改良的一种手段,但是育成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而这些马上可以推广利用的农家优良品种,如果不广泛搜集、鉴定,不繁殖保存下来,就有埋没失传的危险,所以这是当务之急。
其次,引进外地优良品种,经过区域试验,再来繁殖推广,也是良种区域化的简捷方法。解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引进了国内外许多优良的果树品种,进行试种。这些品种,有的表现不好,有的适应性强。我们应当及时观察记载,调查总结,以作为今后繁殖推广的科学依据。
果树品种,有一些是适应性很强的泼辣品种,如苹果中的金帅、倭锦、国光,梨中的鸭梨、砀山梨,葡萄中的金后、白玫瑰,柑桔中的椪柑、温州蜜柑等。这些品种引进来以后,成功的希望比较大。有一些是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套特殊的农业技术和自然条件的娇弱品种,如苹果中的青香蕉、翠玉,梨中的慈梨、巴梨,葡萄中的红鸡心、牛奶,柑桔中的蕉柑等,就不应当轻易大量的引种。引种的品种,必须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从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引种。引进果树品种还要注意检疫工作。
苗木是发展果树事业的基础,优良苗木的繁殖推广,可以加速果树事业的现代化。果树的繁殖方法,有实生、扦插、分株、压条和嫁接等,在不同果树和不同要求上都有它的价值。实生容易繁殖,抗逆性强,适合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栽种。柑桔有多胚性,除柚子外,实生苗结的果子变异不大。我国各地的板栗、核桃,都是用实生繁殖的。实生繁殖的缺点是结果迟,柑桔、板栗、核桃的实生苗都要在八到十年才开始结果,而压条苗、嫁接苗则可以在三、四年后开花结果。苹果、梨、桃的实生苗变异大,后代很多品质变坏,除供育种用的以外,不宜用实生苗繁殖。葡萄、无花果用扦插繁殖,枣、花红等用分株繁殖,比较容易。柑桔、龙眼、荔枝可以用压条繁殖,但是繁殖慢,成本高,不适于在大量繁殖时采用。
嫁接是多、快、好、省的果树良种繁育方法。目前我国各省对于苹果、梨、桃、柿等果树的嫁接,已没有什么困难,而对于柑桔、板栗、核桃、枇杷的嫁接,很多地方成活率低,技术还没有过关。在这方面,广东潮州农民嫁接柑桔,湖北罗田农民嫁接板栗,麻城农民嫁接核桃,杭州塘栖农民嫁接枇杷,都有熟练的技术,急需予以总结推广。


第5版()
专栏:

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
王福钧
自从一九三四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了人工放射现象后,人们找到了通过原子核反应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相继获得了许多对生物体有重要意义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如放射性磷、硫及钙等。近年来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做为示踪原子,为农业科学研究服务。另一方面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下面略述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
示踪原子法的应用
化学元素是由同位素按着一定的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天然元素主要是由稳定性同位素组成的。但是在自然界中还有一种同位素,其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不断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同位素,这种原子核不稳定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此外,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获得放射性同位素,称为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但放射性同位素能经常自发地放射出一种或数种射线,射线很容易被电子学仪器所直接探测,这就使得放射性同位素无形中带上了一种特殊的标记。所以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原子称为标记原子或示踪原子,把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合物称为标记化合物。
当放射性同位素与大量的稳定性同位素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同样地参加各种化学变化、物质转移和生物化学转变过程。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物理性质上有所不同,非常容易辨认,即通过对射线的直接测量可以发现放射性同位素。这样就可以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行踪来判断稳定性同位素在上述这些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行为和状态,这就是示踪原子法的应用原理。
研究植物营养代谢及有机物质转移的规律
库尔萨诺夫应用放射性碳结合色层分析法发现,根系除了具有吸收机能外,又能从土壤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后者运输到叶子和其它绿色部分,参加糖和其它同化产物的合成。在根中又能够合成各种氨基酸,供给根自身和其它部分的需要。这些氨基酸迅速地参与物质代谢及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这一发现对了解根系的生理机能,以及土壤有机质在保证植物碳素营养上的作用等问题有很大意义。
应用示踪原子法可以更好地研究物质转移的机制,确定物质转移的方向、速度及其组成成分。利用放射性碳所作的研究工作证明:蔗糖是葡萄枝条上从叶向生长点移动的唯一的糖,而茎中所发现的果糖和葡萄糖是蔗糖转化的产物。对棉花、糖用甜菜和其它植物所作的实验表明:蔗糖和磷酸己醣是这些植物体内被运输的主要物质。
我国科学研究机关应用放射性磷,研究了棉花中磷的运转与蕾铃脱落的关系。这一工作阐明了主茎叶片与果枝叶片制造的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情况,以及磷在棉株各器官内的分布同棉株密度的关系。此外,还用放射性磷测定了小麦主茎及分蘖间的养分转移的规律。
农业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和现象,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变植物的营养状况,控制养分转移的方向和速度,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放射性碳的研究工作揭露了光合作用的实质,确定了光合作用初产物的形成和转化途径。
在一九四○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光合作用的初产物是甲醛,几个甲醛分子聚合形成碳水化合物。但是本森和卡尔文等人的研究表明,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后最初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中主要是磷酸甘油酸。在光合作用的最初瞬间,所有的碳都出现在磷酸甘油酸中,特别是它的羧基上,还原产物中没有甲醛。这就彻底推翻了光合作用的甲醛学说。
应用放射性碳所进行的研究证明,同化物质从叶中流出的强度是随条件不同而改变的。当植物的水分供应不足时,叶中同化物质的流出和消耗降低;而当植物的水分供应充分和氮肥充足时,它们则显著地增大。在大豆结实和豆荚灌浆期,通过对大豆叶片的同化作用能力的试验,得出以下的结论:播种密度和叶面积的增长应当同光能利用程度和土壤肥力相协调。
用放射性碳便于研究光合作用的程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各种因素,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等问题。这对正确地理解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因素有一定意义。
研究植物矿质营养和施肥方面的应用
采用示踪原子法研究施肥问题,能够分别观察植物对肥料中的营养物质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探索肥料在土壤中的分布位置和移动情况,了解肥料和土壤间的相互作用等。
目前,许多国家都大规模地生产各种示踪肥料,广泛应用示踪肥料来解决作物施肥上的一系列问题,得出了许多对生产实践有益的结论。例如应用示踪磷肥能够准确地测定磷肥利用率,区别土壤中的磷酸盐和肥料中的磷酸盐。
在采用示踪方法之前,人们根据施肥与未施肥的植物所吸收的磷量的差数,测定磷肥利用率。这种方法认为植物从施肥土壤中吸收土壤磷酸盐的程度与不施肥土壤中的程度完全相同,得出了作物磷肥利用率低的结论。但是,近年来利用示踪磷酸盐肥料所进行的大量研究证明,根据施肥方法和土壤特性的不同,施用磷肥能增强或者减弱土壤中磷酸盐进入植物的程度。因此,以前采用差数法测定磷肥利用率,得出的是不正确的结论。
通过植物对示踪肥料中营养元素利用情况的观测研究,能够更正确地评价各种类型肥料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用不同的施肥方法所取得的增产效果。例如使用示踪磷肥研究施肥方法表明,在植物生长初期,植物强烈地利用局部施用的肥料中的磷素;待较成熟时,磷肥无论是局部施用(如层施、穴施)或者是混施在土壤中,植物对其中磷素的利用均一样的强烈。然而在整个生长期中进入到植物中磷素的总量,局部施用者显著地大于混施者。这就证明了局部施用磷肥的优越性。
由于示踪原子法的灵敏度高,方法简便,所以它也用来研究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刺激素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各种营养元素根外追肥的效果,以及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等问题。
除了前面介绍的几方面外,示踪原子法也应用在动植物、生物化学方面,研究生物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了解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重要生物物质的合成、转化、更新及分解。近年来,示踪方法在动物饲养方面,用来测定饲料的消化率及研究无机盐、微量元素、生长刺激素的生理功能。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利用示踪原子标记昆虫,来观察昆虫的分布、飞翔、食性、为害及越冬等问题。利用示踪原子法研究杀虫药剂对昆虫的毒理作用,以及药剂在植物体内的变化等。
射线的应用
利用不同物质对于射线具有不同吸收或散射的原理,能够制成各种放射性仪器及仪表。例如用由放射性物质钴、铯、钋、铍等做成的γ放射源和中子源制成的测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密度的装置,已用在土壤及土壤改良工作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制成的测量风速、积雪中水分含量和土壤表面蒸发的仪器及液面仪等,已在水文气象工作中应用。
在农业上应用这种仪器及仪表虽然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由于操作方法简单,能够迅速得到所需结果,所以发展前途是很大的。用γ射线测定土的密度和土壤湿度,用晶体管辐射仪测量渠道、河床和水库的污泥密度,极为方便。
根据利用辐射效应的性质及目的不同,射线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在遗传研究及育种实践上应用辐射效应
电离辐射能改变有机体的遗传性,因此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对生物有机体的辐射效应,创造出有经济价值的大田作物、果树、蔬菜、家畜等的新品种。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人开始了辐射育种工作,直到最近这方面的工作才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瑞典的科学家应用辐射育种方法,获得了大麦品种的新突变类型。
通过辐射育种方法不仅能改变遗传性,选育出优良品种,而且能做到其它育种方法不易做到的事。例如燕麦的冠锈病有两个生理小种,有些品种能抗其中的一个而不能抗另外一个。用杂交育种的方法,一直没有能选出同时抵抗两个生理小种的品系;后来采用辐射引变的方法,终于获得同时抵抗两个生理小种的新类型。
用电离辐射的方法,可以创造丰富的突变类型。育种工作者可以利用有益的突变类型,选育出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利用射线对生物体的刺激生长作用
利用电离辐射刺激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方法大体上有四种:(1)利用射线在播种前照射种子;(2)利用有放射性物质的溶液在播种前浸种;(3)利用射线在作物生长期中进行照射;(4)把放射性物质作为超微量肥料施用。
用X射线照射种子,可使甘蓝、豌豆、黄瓜等作物增加产量,提早成熟。四季萝卜的种子被X射线照射后,可以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用放射性钴作为辐射源在作物生长季节进行田间照射,可刺激荞麦生长、提早开花,并可提高甜菜的含糖量。
对多种作物,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溶液及原子能工业的放射性废液浸种后,都有增产效果。
用含有铀和钍的溶液,处理羽扇豆和豌豆的种子,播种后不仅提高产量,也提高根上形成根瘤的强度以及种子和根瘤中的含氮量。用含有放射性磷和钙的溶液浸泡小麦种子,能提高小麦产量百分之十左右。
近几年来,我国在低剂量辐射增产方面,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利用低剂量放射性溶液浸种而获得丰产的作物有黄瓜、甘蓝、白菜、番茄、水稻、小麦等;利用射线照射种子而获得丰产的作物有花生、棉花、黄瓜、芝麻及小麦等。有些作物因受低剂量电离辐射的作用而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如提高了向日葵的含油量及甜菜的含糖量等。采用适当的剂量照射种子或浸种,可以促进种子早期发芽和生长,这对于不易发芽及植株早期生长迟缓的作物有一定的意义。
利用射线对有机体的抑制作用
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可以抑制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射线可以用来抑制马铃薯、洋葱和其它肉质直根饲料发芽,延长它们的贮存期限。在粮食贮存方面,利用射线可以杀死粮食害虫,便于贮存。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了γ射线对仓库害虫的致死和不孕剂量,被照射过的粮食的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及射线对粮食工艺性状的影响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射线还可以用来作为罐头食品的消毒灭菌的手段。
此外,用射线照射昆虫可以使其不育,这是防治害虫的好方法,大有发展前途。


第5版()
专栏:

森林能不能增加降水? 
吕炯
造了森林能不能增加降水?这是一个历来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造了森林可以增加降水,而且增加得很多;也有人认为森林对于雨量并没有什么影响。这两种看法似乎都不全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试作一些分析。
地形影响降水是不言而喻的,这里举出世界上地形雨最突出的一个例子。乞拉朋齐为世界著名多雨之区,在卡西山脉(拔海一千六百米)的南坡。它的西南方是开广的低地,西南风极易吹入。乞拉朋齐是一距孟加拉湾约三百二十公里的内陆,海拔高度一般只有一千二百五十米。这里年平均降水大概在一万一千至一万二千毫米之间,一八五三年曾达一万五千零一十一毫米(要知道,北京的年雨量是六百多毫米)。在南面的锡尔黑特年雨量仅四千零三十三毫米,只及乞拉朋齐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丘陵北边的希郎年雨量仅二千零五十七毫米。可见降雨受地形影响很大。
年雨量和乞拉朋齐相伯仲的是非洲喀麦隆山西边靠海的第朋迦。它的年雨量是一万零七百九十五毫米。年雨量大也是由于负山面海,地形特殊的关系。
在向风面(特别是负山面海的向风面)山坡上,由于吹来的湿润空气在山坡上被强迫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气温降低,水汽达到饱和点。就在这个高度上,水汽成云,下降为雨。这种在向风面的山坡上,在一定高度水平地带凝成的降水,谓之地形雨。它属于垂直降水的范畴,和下面所谈的水平降水性质不同。由于在山坡上某一高度有了地形雨,遂产生森林,所以地形雨是产生森林的原因。如果认为有了森林以后,遂产生地形雨,那是倒果为因的说法。
但森林也不是不能影响降水的。森林影响降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水平降水,(二)垂直降水。它以影响前者为主,而对垂直降水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根据傅抱璞同志在小气候学讲义里收集的材料,森林中由于雾、霜和雨淞(雨淞是水滴凝固在枝叶上的冰状物)的凝聚,可以获得为量不少的水平降水。特别是在山坡上,以液态的形式,如浓度很大的飞露,或以固态的形式,如雾淞(雾淞是浓雾的细小水滴凝固在枝叶上有似霜、雪的东西)、雨淞、飞霜等,在林木的枝叶上凝聚起来。根据德人林盖的观测,在塔乌诺斯山八百米高度处,如果当白天有雾,森林内量雨计中收集的降水要比田野上多百分之六十六。
这种为森林所摄取的水分,严格说来,应该称之为水平降水。它主要是摄取空气中原有的水汽或水分,同阴雨天气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森林摄取水平降水,主要是在晴天的夜晚进行的;如遇阴雨天气,水平降水反而大为减少,甚至没有。所以森林摄取的水平降水跟一般阴雨天气条件下的垂直降水,性质是不同的。
森林摄取水平降水究竟有多少,它对垂直降水占多少百分比,那是因地、因时、因条件而有相当大的出入的,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在这方面虽然有些个别的材料,但还没有作详细系统的研究。
即使在平原地方,森林中的水平降水也有相当的数量。根据国外学者的观测,以雾淞和雨淞的形式所凝聚的水平降水,平均占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三。有时田间并没有积雪复被,而森林中从树上掉下来的雾淞却可以形成一层薄薄的雪被。以上所谈的主要是寒带或温带里在冬季以固态形式出现的水平降水。
在泰国的科腊特高原,有所谓“森林夜雨”的现象。高原的南坡比较急峻,因此在台地上,雨季中雨量甚多,这种雨是地形雨。由于台地雨量很多,就造成了浓密的森林,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由地形雨而产生的森林。这种林地在雨季中保持了充足的水分,即使到了干季,林外虽然非常干燥,但林内湿度仍然很高。例如冬季各月雨量最少,但每夜有多量的露水凝结,因此在夜间草木的枝叶上凝结的露水,有如雨滴降落。这种雨可称为露雨,即“森林夜雨”,不能称之为地形雨。因为它是水平降水——热带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水平降水,而不是垂直降水。
在我国云南南部,如思茅、孟定和西双版纳等地,在每年十一月至来年三月的四五个月中,每天午夜起雾,至翌日上午十时后始渐消散。在夜间,这种浓雾就是飞露。如我们在午夜走出屋外,则飞露扑面,阴凉潮湿。如走到树下,则飞露绕树,在树上凝成水滴,滴沥有声,宛如下雨。这是一种露雨,是我国热带里的水平降水。因此,在早晨的原野上,所有草木均一片淋湿,竟如每夜下雨一般。这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如果这种露量,每夜平均以零点五毫米左右计算,那么在整个冬季中四、五个月的水平降水,估计可以达到五十至六十毫米以上,为量相当可观。这个数字可能还是保守的,因为西双版纳首府允景洪的露
日每年有三百来天,如以每天露量估计得更小些,以零点二至零点三毫米计算,全年也可能有七十至八十毫米的水平降水。
为什么云南南部及泰国科腊特高原有这样多的水平降水呢?就因为南方空气中水汽丰富,高原上的日温差较大,如在允景洪二、三月间的平均日温差大致在摄氏十六至十七度光景。尽管白天炎热,晚上睡觉还是非盖棉被不可。夜间温度低,空气湿度就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夜间草木枝叶的温度更比空气的温度低两三度,因此草皮、树冠就变成水汽的凝聚器或冷凝器了。
不论是寒带和温带里主要在冬季以固态形式出现的水平降水,还是热带和亚热带里全年大部分时间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水平降水,都是主要由于森林或草皮所引起的,而且主要发生在晴天的夜里。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情形下,白天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不容易达到饱和点,树冠的温度在白天(尤其在晴天)又比同高度的气温高,所以不能对水汽产生凝聚作用。到了夜晚,空气温度下降,尤其是在高原上或大陆性气候强的地区,夜间气温急剧降低,空中水汽很快达到或接近饱和点,夜里树冠的温度比气温更低,所以树冠就可以发挥它的凝聚水汽的作用。无论在夜间还在清早产生固体或液体降水,都必须是静风或风力很小,才能顺利进行。不然,大风一刮,水汽都吹跑了,就无可凝聚了;好在夜间静风的机会总是比较多的。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明了一个事实:山坡上或高地上,由于地形的关系,引起垂直降水,所以产生森林;有了森林,又反过来摄取水平降水。这在空气中水分丰富的地方,更为明显;在一般比较干燥的地区,森林吸引的水平降水也较少。
尽管由森林蒸发所增加的水分不多,对垂直降水的增加实际上没有多大影响,但是湿润气流通过森林地区,恰如通过十至二十米左右的小高地一样,由于森林粗糙的林冠表面的阻滞作用,容易截留水分(包括固体的和液体的),这里的上升运动又稍有加强,空气的相对湿度也较大,比较容易促使水汽凝结,所以在森林地区,当阴雨的时候,垂直降水也是有所增加的。不过,它比起水平降水来要少得多,而且微不足道罢了,因为森林自身基本上是不能兴云作雨的。
至于林带截留的水分,一般是比较多的。但也仅仅是截留,不是真的增加,更不是产生。
总之,森林不能或很少影响垂直降水,但能影响水平降水。森林摄取水平降水是因地、因时、因条件而有相当大的出入的,不能一概而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