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红军妈妈
江云鹏
我军打过长江后,正赶上江南的梅雨季节。
我们冒着霪雨,不停地追,不住地打,脚不停步,一气追到了弋阳县境。
这一带,当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的故乡,建立过赣东北苏维埃政权。我们沿途不断遇见当年红军游击队的老战士,有的是跟方志敏同志闹过革命的,有的是坚持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还有好多成队成伍的游击部队;一些被风雨剥蚀了的断墙残壁上,还模糊地保留着红军时代的标语。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心里都充满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这天,我们赶了一百三十多里路,晚上到了一个叫李庄的小地方。我们班一进房子,一位白发的老妈妈,一直用疑惑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我热情地告诉她:我们是从江北来的人民解放军,就是往年的红军。老妈妈迟疑地望望我,嘴动了几下,什么也没说出来,又走开了。
过了一会,老妈妈又走到我身边悄声问:“你们真是红军?”我肯定地回答:“是红军。现在称人民解放军。”老人把脸凑到我的军帽上,看了一会,好像不信,喃喃地说:“红军帽子上好像有个什么……”我明白了,可是这时我们军帽上还没缀五角星的“八一”帽徽,忽然想起磁碗套上有个红五星,便指给她看。老妈妈用微微发抖的手,轻轻抚摸着那颗红五星,泪水流了出来,抓住我的双手,好久好久,才说了一声:“真是我们的红军回来了。”
我问老人家里几口人,老人摇摇头,只说了声:“就我一个孤老婆子了。”她松开我的手,为我们操劳起来。她把房里一些竹箩、瓦罐、桌子、板凳挪出去,又从灶台后面抱来几捆干稻草,让我们铺上。接着就坐在灶门口烧火。借着从灶底冒出的火苗,我看见老人好像不住地擦泪。
我是班长,因为要忙着招呼全班人休息,查哨,也顾不上多和老妈妈谈话。但总觉得老妈妈像有心事。等我查哨回来,全班同志都睡着了,只见老妈妈坐在灶前火盆旁,正替同志们烘烤湿衣服。她看我回来了,赶忙端下火盆上煨着的一罐热水,倒在洗脚盆里让我洗脚。我洗去满脚的泥巴,从挎包里取出根针,想挑脚上的血泡。老妈妈挪到我的面前说了声:“孩子,来,大妈替你挑!”不等我说话,把我的一只脚抱到她的膝头上,接着从头上拔下根银丝,引上针,轻轻地穿在我脚板上的一个血泡上。血水顺着那一丝白发流出来,霎时染红了银白色的发丝。看到老人那慈祥、温存的形象,真像自己的母亲。我一阵激动,泪水不禁涌满了眼眶。
擦干了脚,我正准备睡觉,忽然,老妈妈站起身,摸摸索索地走到灶台旁,从墙洞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取出了一双布鞋。她把鞋递给我说:“孩子,你就穿上吧!”看来这双鞋,不知藏了多久,我怎么好要呢?连忙婉言谢绝:“老妈妈,谢谢,我不要。”老妈妈把鞋放到我的膝上,情意深长地说:“看你那脚,没鞋穿怎么行?”
是啊!鞋,我们多么需要鞋啊!渡江以后,翻山涉水,穿小路,越田野,每天都是上百里的急行军。同志们的鞋,破的破,烂的烂,帮不连底,底不粘帮,走起路来踢踢踏踏,反而成了累赘。有的同志干脆扔了破鞋,赤着脚赶路;有的同志拣起沿途国民党溃军遗弃的旗帜,一撕几块裹起脚,再套上一双自己编打的草鞋,顽强地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同志们的脚上大泡连小泡,血水拌泥浆。我心里常想:如果每人有一双好鞋,该有多好!猛然想起身上还有一块存了一年多的银元,决定把老妈妈这双鞋买下来。谁知,我刚拿出那块银元,老妈妈的脸色刷地沉下来,两眼盯着那块银元,好像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向我说:“孩子,大妈的鞋不卖,给一万块银元也不卖!”说着大串大串的泪珠,簌簌地流下来。哭着对我讲:
“……我们祖辈就住在这个李庄,孩子爸爸活活给穷困折腾得吐血死去了。我带着我的儿子,盼啊,盼啊,盼望那么一天,穷人不再受苦,穷人不再挨饿。二十多年前,这一天真的大变了。共产党派来个方志敏,领导穷人把地主的粮仓开了,田分了,村里成立了农会,闹得火红!那年,我那孩子刚刚十七岁,人还很矮,我就送他去当了红军,那时候,红军也像你们现在一样,天天跑路,天天打仗。妇女们常常做军鞋送到红军去,让他们穿上去打白狗子。我想:我那孩子还年轻,他整天穿草鞋,脚上一定磨了好多血泡,我再给他做一双结结实实的布鞋。我千针万线地日夜赶做,不到两天就做好了。正好这天晚上,孩子回家来了,我让他穿上试试,他高兴地叫着:‘妈,正合脚,正合脚!’说着大步大步在屋里走了几步,还向我说:‘妈,有这双鞋,就好了。我穿着它闯遍天下,打出咱们穷人的江山!’就是这双鞋呵……。”老妈妈说到这里,望着那双鞋,好像又回想到当时的情景,沉思着,不再往下讲。
我赶忙问:“后来呢?他怎么没穿走这双鞋?他现在在哪里?”老妈妈摇摇头:“没啦。那晚上孩子正要回队伍,门被踢开了,进来一群白狗子保安团,不容分说,架着我的孩子就走。我哭喊着追出去,只听孩子向我喊:‘妈妈,别哭,别怕,红军是抓不尽的!’我还要追上去,一个狗兵举起枪托,照着我的头顶打下,我被打倒地上,昏了过去。我醒来,孩子不见了,爬进屋里,看见这双鞋放在床上。我包起鞋,还等着孩子回来。过了几天,才知道孩子被抓到弋阳县城,给保安团活活折磨死了……”
面对这位红军妈妈,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拉着妈妈的手,激动地说:“老妈妈,别难过,红军,咱们红军胜利了!”老妈妈擦去泪,点了点头,又拿起那双鞋,说:“孩子,你穿上它吧!就像你红军哥哥说的那样,闯遍天下,打出咱们穷人的江山!”我双手接过布鞋,仔细地端详着:青布鞋帮,白布底。鞋底纳得又密又整齐,非常结实。鞋底中间还用红丝线纳着“红军万岁”四个字。
我躺在地铺上,把这双“红军鞋”抱在怀里。我觉得这不是一双鞋,是一位红军哥哥的遗书,是一位红军妈妈的心。我要穿上它,一直向南打,打到天涯海角!
〔中国人民解放军卅年征文〕


第4版()
专栏:

听马丁·劳伦斯歌唱
喻宜萱
著名英国男低音歌唱家马丁·劳伦斯,在北京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丰富多采的表演和高度艺术修养,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丁·劳伦斯是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歌剧演员,也是个出色的音乐会独唱家。从他所演唱的五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曲目,充分显示了歌唱家的表演才华。他以充沛的感情和精湛的技巧,恰如其分地、胜任愉快地演唱了这些优秀的声乐文献。在他的朴实、热情的表演风格中,既保持了唱腔上匀净的特点,又发挥了声音运用上的各种可能性,饱满而富有弹力的声音与清晰而生动的语言美妙地结合起来,使得他的歌唱更具有特色和表现力。
在马丁·劳伦斯的这次演唱中,特别吸引听众的是那些精炼优美的英国歌曲,如纯朴而美丽的英国传统歌曲《绿袖》,十八世纪杰出作曲家亨德尔的《年轻恋人莫灰心》、《风啊、浪啊、听我唱》和波依斯的《摩玛斯唱给战神的歌》,通过一位富有经验的英国歌唱家的表演,揭示了英国民族的艺术风格、艺术传统和演唱者的创造性的成就。在《年轻恋人莫灰心》中,歌唱家唱出了一个乐观、大胆的青年,这正是亨德尔的生气勃勃的创作特点。而在《风啊、浪啊、听我唱》一曲中,又体现了亨德尔创造上固有的戏剧性,通过前段的朗诵调和后段的徐缓而宽广的咏叹调,歌唱家刻划了古代英雄人物凯撒大将悲剧性的热情。亨德尔的写作吸取了世界各国各种风格的菁华,而他五十年来居住英国,他的创作风格和英国人民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亨德尔乐曲中的通俗性,正说明了作曲家和群众的关系。马丁·劳伦斯掌握了这一特点,在他演唱亨德尔的两首作品时,有卓见地运用了一种一听就能了解的语言来表现那些大家都能分享的感情,既能遵守十八世纪古典乐曲的规范,又能产生直接和生动的效果。
另一些使听众深受感动的诗篇,是马丁·劳伦斯以满腔热情演唱的黑人歌曲。其中最辉煌的一首《去吧,摩西》,就是一支号召人民争取自由的雄壮的颂歌。还有《乔·亥尔》和《铁锤之歌》都是被压迫人民要求解放具有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在马丁·劳伦斯的热情洋溢和激动人心的歌声中,充分地反映出了美国黑人的精神力量,对斗争的信心、对奴役者的愤怒和抗议,对崇高使命的信仰,对正义和自由的渴望。同时马丁·劳伦斯艺术地、乐感地表现了黑人歌曲的力和美,表现了黑人歌曲特有的旋律的优美、音调的有表现力和婉转自如、节奏的自由和切分音的无穷变化、结构的非常准确和精巧,以及不可言传的特色和诗意的形象。
马丁·劳伦斯的艺术才能不仅表现在上述两组歌曲方面,他所演唱的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型的歌剧咏叹调以及俄罗斯歌曲都有其令人信服的独到之处。而他的绝大多数曲目都是用原文来演唱,显示了歌唱家的语言才能,特别是他用汉文来唱的一首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博得了听众的热烈赞赏,表达了歌唱家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祝愿马丁·劳伦斯在中国的访问演出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4版()
专栏:

送枣
王伯伦
初来海岛的人,会问海边的礁石,为什么身上尽是坑坑洼洼,深窝浅洞,模样长得这样古怪?许多诗人用最美丽的想像回答,有的说:“是浪花咬的”;有的说:“是龙女踩的”。而我却听说另外一个来历。
有一回,我坐在海边听到一位银须白发的老渔民,用手指着那些礁石告诉我说,他还很小的时候,听到他爷爷对他们讲过:“孩子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渔家妇女,就坐在这儿,哭她们葬身在大海里的父兄、丈夫。天长日久,滴水穿石,这礁石的洞眼,就是无数渔妇用自己的泪水凿成的。”
在过去,渔民出海打鱼,都有个共同的风俗。出海前,无论家里怎么穷,就是典当衣物,也要称上斤把红枣,煮给出海人吃。渔妇们内心有一个最衷心的祝愿,就是吃“枣”能“早”去“早”归,“早”日还清渔债,过一过安稳的清贫生活。但是,事实往往相反,不是“早”去“早”归,有时竟是永不回还。
有一个曾经穿过三条麻裙的渔妇。当她送第四个丈夫出海的时候,照例走到海边,双手捧着那鲜红的枣子,递给出海人,内心默默祈祷着:“早去早归……”,然而,当她得悉第四个丈夫仍死在海里,她就拖着以前的男人们给她留下的一大串儿女,来到原来送别丈夫的地方,望着那茫茫的苦海,泪水滴在海边的礁石上。
解放后,据了解公社里的食品商店红枣的销售量,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增多了。听他们说渔民现在喜欢买红枣,不仅是因为他们懂得红枣里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最主要的是在他们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最新最美的祝福和心愿。
一个春意正浓的小黄鱼汛里,公社里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集体欢送远洋队出海捞鱼。海滩上一片欢腾。有的抱着新絮的大花被褥,有的拿着重磅的热水瓶,有的托着肉,有的提着酒。然而所有出海人手上都提着一包同样的礼物,那就是一包红枣。妻送夫,母送子,成队结伙像潮水一样涌向将要拔锚的机帆队。唯有在一块大礁石的旁边,站着一老一小,再仔细一瞧,那位长者正是以前饱经风霜在礁石旁哭泣的老妈妈。被送出海的那个小伙子,也正是她唯一养活成人的小儿子。老妈妈照旧递给他一包红枣说道:“孩子呀!愿咱公社丰产!愿你的名字早上光荣榜,早当模范,早上北京,早日见到咱们的毛主席!”说完发出一阵铜钟般的笑声,接着就和浪涛声、马达声、欢呼声,汇成一首动人的丰产前奏曲。
生活变了。风俗习惯的内容变了。人对人的祝福和心愿也变了。然而,就在这漫长的海边留下的那许多坑坑洼洼的礁石,似乎在默默暗示着我们:“看到现在的幸福,可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啊!”


第4版()
专栏:

春潮曲
——京广线一瞥
韦丘
小雪,
悄悄下;
细雨,
淅沥沥。
华北平原,
一串春消息。
融了薄冰,
水多清!
冒了麦苗儿,
挂绿缨……
黄河南,
墒情好。
媳妇姑娘,
赶着粪车跑。
车辕上,
挂满红袍花袄……
长江北,
绿油油。
粉色桃花,
鹅黄垂柳,
春光俏。
春风,
吹皱了长江。
八百里洞庭,
十万顷鄱阳,
船齐发,
帆高扬,
朱鲤银鱼,
上钩落网……
江南春,
锦线绣。
江南春酿秋收酒。
山为江南青,
水为江南秀。
岭南水,
岭南山。
松风如酒,
坪石到了!
桐花似雪,
又过韶关!
习习春风,
吹裂了水田明镜;
霏霏细雨,
翠秧苗细浪轻翻。
岭南儿女,
艳阳天下,
赤足,
光膀,
战天旱。
一粒粒汗珠,
散射虹彩千万……
啊!
南方北方,
素裹红装;
春潮急,
浪打浪……
一九六三、三、北京—广州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吴敏 高山画
?一九五八年,雷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工业建设,来到了鞍钢,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景吸引着雷锋的心,在生产劳动中,表现了充沛的热情。
?一天晚上,忽然下起雨来,有人焦急地喊:“工地上还撂着好多水泥呢!”雷锋一听就跑向工地抢救。接着,二十几个小伙子在雷锋的带动下也奔来抢救。
?雷锋工作一贯积极负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红旗手,出席了鞍钢青年积极分子大会,雷锋在日记上写道:“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我要永远戒骄戒躁,不断前进!”
?一九五九年,雷锋报名参军,但是他身长体重都不合格。雷锋恳切地要求接受新战士的营长说:“一想起过去,我的心就催促我拿起武器保卫祖国……”营长和兵役局商量之后,答应了雷锋的要求。〔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