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革命家的本色
郁松
从古以来,许多革命阶级的政治家,常常有这么一种通病:只能和群众共患难,不能同群众共安乐。革命胜利以前,他们尚能同群众在一起,革命成功以后,他们就远远地离开了群众。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最革命的阶级。历史上,只有这个阶级的、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所武装的革命家,才是最坚决、彻底的革命派。只有这样的革命家,才能够在革命成功后,始终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而永保革命家的本色。
近在报上看到,山西省昔阳县从县到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各级干部,长期以普通社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劳动,在参加生产中领导生产,和群众建立了亲密关系,形成一种勤劳的社会风尚。
过去的“官”都是人民头上的老爷,一旦为“官”,即便是个小官儿,也都神气活现,臭架子十足,土里土气的老百姓,那是不在眼下的,怎么能期望他们像农民一样地去翻泥巴。
共产党教养出来的干部完全不是这样。在革命时期,他们和群众一道,出生入死,坚决地同敌人斗争;在建设时期,他们又和群众携手并肩,一起进行劳动。江西有个甘祖昌,河南有个顾贵山,山西有个侯兴民,湖北有个方和明;此外还有,真是举不胜举。他们先前或者是解放军少将,或者是八路军干部,或者是红军团长。多老的资格!为革命,为人民,他们有的流过血,受过伤,本可以疗养疗养,享享革命成功后的清闲生活。但是他们不这样,而是主动要求回到家乡,来到农村,又翻起泥巴来了。对人民,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革命也自然有分工,不可能人人都去翻泥巴、开机器。工人阶级革命家,即便处于领导的岗位,也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勤务员,仅只肩负不同的责任而已。因此在工作中他们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同时,还尽力之所及,尽可能地参加体力劳动。昔阳县干部说:“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比群众更辛苦些,如果当了干部就不积极劳动,光指手划脚,非脱离群众不可。”现任广州某仓库主任的老红军战士王育才说:“可别忘了过去的生活,一定要把延安时期艰苦朴素的作风带进城市。”我们的干部应当都具有这样明确的思想,并真正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人民群众是劳动者,要和他们真正在一起,就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而且尽可能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和群众共患难,同呼吸,水乳交融,休戚相关。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能经受住战争的严峻考验,而且能经受住和平环境下的考验,这是我们比历史上一切其他革命阶级政治家高明的地方。做到这一点,保持这一点,我们就会力量无穷。


第6版()
专栏:影评

蔓萝一枝花
——影片《蔓萝花》的色彩和造型
葛德
舞剧片《蔓萝花》在色彩处理和造型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这部影片色彩处理的特色是:鲜明、清新、活泼、含蓄,充分表现了影片的抒情格调;而它的在淡雅中有浑厚,在幽静中有动荡,又正吻合了两个敌对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的剧情要求。这便构成了整部影片鲜明的色彩节奏:有浓有淡,顿歇相间。
影片的开始,是五彩缤纷、瑰丽夺目,并以暖色为基调,烘托了苗族兄弟在花场上庆祝秋收的欢乐情景。接着,是地主黑大杨和他爱妾三百两的出现。地主和狗腿的深色服装,三百两珠光宝气的银饰穿戴,在花场上,就像在清涟中投入了一滴污水。蔓萝和阿倒约定情一场,又以浅绿、淡蓝的基调,刻划了江水、竹林和月夜的抒情场面。蔓萝出嫁前,姑娘们帮她赶绣嫁衣,母亲为上轿前的独养女梳装打扮,这些场景又是采用明快、柔和的色调,并且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手法,用大红裙子突出了蔓萝,渲染了她当时欢快的心境。当蔓萝被抢到地主家,在色彩结构上骤然一变。在这里,大胆地摈弃了一般对豪门贵族的富丽堂皇的表面装饰,而是给它涂上了一层青铜色、深褐色,造成一种冷酷、阴森的气氛,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地主阶级的腐朽和残忍的本质。在浑浊的阴影中,蔓萝姑娘的那身淡蓝色的素装,显得更为纯朴和皎洁,突出了她坚贞不屈的性格。当蔓萝从地主家被救出来,逃到小溪边,和阿倒约重新团聚,面对小溪,引起了她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幻想时,又出现了鲜艳的色彩。最后,在悬崖陡壁之间的搏斗,是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构成了影片色彩的最强音。
从整部影片来看,色彩结构是起伏多端、变化无穷的,而这种色彩的变化,又是以揭示主题、刻划人物内心活动为前题。每一场景都有着自己吻合戏剧内容的基调,有着自己的彩色主题。同时,这些场景又在统一的色调中组接起来。
为了求得和谐与统一,在色彩主题的转换中,必须考虑到它们的过渡和呼应。对比色彩之间的跳跃,固然也可为特定的剧情服务,但一般来说,如果采用循序渐进的色彩变化,就更能保持影片的和谐,也符合观众对色彩的心理要求。在这部影片里,巧妙地运用了细节,表现了彩色主题的过渡。例如,蔓萝出嫁时,无论从剧情的发展上,或从当时人物的心理衬托上来说,都要求蔓萝身着鲜艳的服装。然而这身穿着,与下一场地主家的环境、气氛都极不协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主派狗腿来抢蔓萝时,影片安排母亲在与狗腿争夺中,只抢下了女儿身上的一件粉色上衣;那条红裙由狗腿扯下来蒙住了蔓萝的头。到了地主家,作者让狗腿把红裙摔出镜头,于是蔓萝只留下了一身淡蓝色的素装。这样,使两个场景之间基调的改变,显得非常自然,也符合剧情的发展。母亲所抢下的那件嫁衣,又构成了色彩的伏笔。影片结尾处,母亲见蔓萝投江自尽,悲痛难忍,不觉将嫁衣掉落崖底,渐渐沉入江水。在悲壮的音乐声中一朵鲜艳夺目的蔓萝花露出水面。这一处理,比原文学剧本中蔓萝投江后,水面飘浮着百折裙,然后再出现蔓萝花,就更富有寓意,耐人寻味。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部影片在造型上的特色。典型环境的创造是摄影师和美工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的环境,不仅要表现出特定的时代气氛、地理特征,同时也无不打下具体性格的烙印。缺乏个性的环境,必然是苍白无力、无助于剧情的展示,也不能激动人心。特别是对舞剧片来讲,它既没有对话,又没有唱词,主要是通过动作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环境的塑造更应帮助演员展示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部影片对环境的构思,是作了很大的努力的。例如,月夜定情一场,一条江水,几株青竹,竹叶间洒下点点光斑,寥寥几笔就把观众带入了心旷神怡的意境,一对恋人,在竹林里翩翩起舞、双双于飞,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幸福景色!竹子的出现,不仅增添了地方特色,加强了抒情写意的情调,同时,使场面调度和画面构图也显得十分新颖、别致。
特别是地主家的造型设计,更显示了艺术家的匠心。地主门前是以粗犷、有力的笔触,勾勒了几根枯木。以象征地主的老朽。地主的厅堂,用高大的百叶窗,挡住了外来的光线,使一切都沉没在阴暗中,令人窒息。厅上的单调、空旷,又揭示了地主内心的空虚。这里,是与人民气息毫不相容的冷酷的世界,与前面的几个场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蔓萝在小溪边的幻想,又给创作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因为这样的场景,在其他影片中已经屡见不鲜。落套的手法,似曾相识的艺术处理,必然损害它的感染力量。而在这里,水波的叠印,镜头前附加装置的运用,给人一种清新感觉。
这部影片还有些不足之处。例如,对肖像的处理觉得用力不多,特别对反面人物的塑造显得有些一般。在镜头的调度上,也感到变化不多,角度比较平板。如果在某些场景中适当地多运用一些仰角,是否更能表现出苗族兄弟的勇敢、剽悍的性格?对于蔓萝姑娘,多用仰角也许更能表现她的刚毅性格,以及她对地主、狗腿的藐视。另外,蔓萝在悬崖上看到自己的爱人为暗箭所伤,为了突出她的悲愤心情,背景上出现了几条霾云,斜线划破天空,很能激动人心。但是,从整部影片来看,更多是用了国画技法,而这几幅画面却感到接近于油画的处理。这样,是否显得在风格上不够统一?
(附图片)


第6版()
专栏:文化街头

上台并不难
秦犁
接受了观众的意见之后,中国评剧院决定拆除演员同观众之间的那座“铜墙铁壁”,把乐队搬上舞台去了。把乐队放在台边,台上台下皆大欢喜。可见上台并不难。
然而,为什么尽管文化部门早就提出建议,尽管观众不断提出意见,尽管报刊上讨论过,却迟迟不见改进呢?恐怕除去一些客观原因以外,主要还是思想认识和决心。说:“乐队大,舞台小,台上放不下。”可是乐队为什么会大起来的呢?大得合理不合理呢?乐池上面的那座无形的“铜墙铁壁”,究竟应该不应该拆除呢?
思想认识弄清楚了,决心就容易下了。听说中国评剧院同志曾有诗一首。诗中有句云:“乐队上台旁边放,不吵观众不压唱,事事全为群众想,不贪大来不贪洋,以少胜多效果好,悦耳动听情意长。”好个“事事全为群众想,不贪大来不贪洋。”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戏曲艺术的改革也好,其他文化艺术工作的推陈出新也好,恐怕都可以从乐队上台这件小事上得到一点有益的启发。


第6版()
专栏:

练车
李瑞
清晨和傍晚,胡同里寂静安谧。我最爱这种时候散步。每次我散步的时候都会遇见一个姑娘,她有十六七岁,圆脸,长辫、细眉大眼,眉宇间透着秀气。她总是推一辆自行车,练习上下,转弯,那神情专注严肃,一丝不苟,好像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任务似的。虽然她骑车技术实在不高,东歪西倒,经常跌跤,可是她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清晨,星星还在闪烁,她已经练得面孔绯红,气喘吁吁了。傍晚,月亮爬上蓝天,朦胧柔和的路灯光晕里仍映着她的身影。
一天清晨,我漫步走过胡同,正奇怪为什么竟破例没看见她,猛听得身后车铃乱响,我慌忙急躲,“咔”一声响,自行车前轮结结实实撞在我腿上。把我撞了个“前滚翻”,那个姑娘也和自行车一起摔在地上。她急忙爬起来,大眼睛眨动着,满含着惶惑和歉意,两手搓着衣角,说:“对不起,我……我在练习骑车……。”看她那窘得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禁不住笑了:“没什么,你练吧,会学会的。”她感激地看我一眼,把胸前的辫子往后一甩,又顽强地练习起来。
有一天早晨,北风呼啸,雪花飘舞。胡同里更显得空旷寂寥。那个姑娘还在练车。她冻得面颊绯红,不住地往手上呵气。那辆自行车很高,车座齐她胸脯。她蹬地一下,“嗖”地侧身跨上去。车子却三晃两摇,“叭”一声倒在地下。我忙过去扶她,姑娘要强地一甩头,站了起来。她用嘴唇吮吮擦伤的手背,又练起来。这次她上得干净利索,那辆高大的车子被她的小手驾驭住了,她骑着车转一个弯,兴奋得格格地笑。我也替她高兴,嚷道:“下雪啦,改天练吧!”她停下车,惊讶地瞧着身上的积雪:“哟!啥时候下雪啦?哎,正好!下雪天行人少,正好练车呀!”
开春以后,一连两个月竟没看见她。有一天傍晚,我照例出去散步,刚走下台阶,只听得一阵急促的车铃响,那个姑娘骑着车飞一样对我冲来,我上次挨撞的余悸还未消,急忙躲上台阶。她洒脱熟练地翻身下车,响亮地喊道:“信——。”这时,我才发现那绿漆油亮的车子上有一个崭新的信袋。姑娘笑容满面,自豪而兴奋。她在院里挨家分发信件,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消息,院里热闹起来……。姑娘满意地笑了,胸前的团徽像小火苗儿熠熠闪烁着。她像轻捷的燕子翻身上车,飞往家家户户传递书信去了……。


第6版()
专栏:

修理小队
钟毅岗
东山一声呼唤,
西山两脚飞梭;
多快好省的步子,
踏出欢乐的漩涡——
路上破车复新,
载着累累金禾;
田间病犁受诊,
犁出满垅欢乐……
挑起,欢歌满口,
落下,小店一个;
一腔兄弟的赤诚,
一根情谊的脉搏,
涌进社里,
连着心窝……。


第6版()
专栏: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吴敏 高山画
⑨土改运动开始了,雷锋手执红缨枪,押着恶霸地主去开斗争会。在斗争会上,雷锋指着恶霸地主,倾吐出心头的千仇万恨。
⑩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帮助下,雷锋走进了学校的大门。他在头一次学习写字的那天,便在笔记本上临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
?雷锋在学校毕业后,调到中共望城县委会当公务员。在县委书记教育下,政治上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九五七年,雷锋参加了共青团。
?县里办了团山湖农场,组织上调雷锋去学开拖拉机。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雷锋成为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
〔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