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工人阶级的好女儿韩秀芬
辽宁日报记者、通讯员集体采写
韩秀芬——安东丝绸一厂的一个普通工人。她在日常活动中,表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挑重担子,迎着困难前进,一心一意为集体。
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织绸车间里,一排排织绸机有节奏地动作着。韩秀芬踏着轻盈的步伐,在机台中巡回。一忽儿换换梭,一忽儿整整缕子,操作是那么轻巧、敏捷。从织“一○○二”绸以来,她天天都这样轻松、愉快,产量和质量总占上游。
说话间,质量检查员杨大姐手拿验绸小票,匆匆来到车间。从她那急促的脚步和紧张的脸色上,韩秀芬似乎看到一种不好的兆头,连忙迎上去问:“哎——,大姐,今天的质量怎么样?”
“还用问,你织的绸什么时候不是甲等!”
“不,我问的是四组的‘五○○一’绸!”
“别提啦,还是不行!”杨大姐摇晃了一下手里的验绸小票,神色更加忧郁了。
杨大姐的一句话,使韩秀芬喜悦的心情顿时消失。四组的“五○○一”绸,是工厂的主要品种之一,国家需要的多,任务又急。几个月来,因为气候和原料条件的变化,合格率只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总是完不成计划。韩秀芬眼看着一缕缕好丝织成了残绸,心里十分难受。她曾两次找车间领导人,要求调到四组去,但没有得到批准。当时她想:“不叫我去,就不去吧,反正我算尽到了心意。”刚才杨大姐那么一说,她的心又有点动了。
下班了,人们陆续回家去。织绸车间党总支书记宋宗岳,还在办公室里。他在为“五○○一”绸完不成计划而焦急。正在这时,韩秀芬闯了进来:“宋书记,还是让我到四组去吧,我再也不能瞅着‘五○○一’绸完不成计划啦!”
宋宗岳是了解韩秀芬的。二十四年前,她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家庭里。刚生下来的时候,母亲因为无力抚养,几乎要把她送给别人。她刚记事,就不得不整天拾草、拣煤核,十二岁就到私营工厂当徒工。解放后,她才真正尝到了作人的滋味。亲身的经历,使她对新社会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在生产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她总是走在前头,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领导上前两次没有批准她的请求,主要是考虑五组是个先进小组,她走以后会影响五组的生产;还考虑她的技术水平不太高,到四组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现在,宋宗岳看到她的态度是那样恳切、坚决,相信她到四组去以后能把大家带动起来,再也不能不答应她的要求了。不过,他还是用试探的口吻问道:“秀芬同志,一般人都不愿到四组去,怕影响个人收入,你考虑了没有?”
韩秀芬确实考虑过:她在五组织“一○○二”绸,月月超额完成计划,工资是比较高的,到四组织“五○○一”绸,要是达不到定额,工资很可能比现在减少一半。可是她考虑更多的是,只要能织出好绸来对国家有好处,个人利益受些损失也甘心情愿,而且收入减少还不至于造成生活困难。她也想过丘少云、黄继光,想过自己做团的工作如何教育别人……。所以她毅然地回答:“我考虑过啦!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在钱上打算盘呢?”
“有些人还怕到四组以后任务完成得不好,影响被评比为先进生产者。”宋宗岳同志又接了一句。
“一个人整天光考虑自己怎样才能当上先进生产者,他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先进生产者呵!”秀芬回答道。
“好!秀芬同志,你说得很对。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宋宗岳激动地说。“我和车间主任商量一下,调你到四组去。不过,思想上要有个准备,四组的情况不比五组,去了以后,会遇到困难。”
“放心好啦,困难再大,我也要把它顶住!”韩秀芬坚定地回答。
第二天,韩秀芬由五组来到四组。生产组长阎英全、工会组长刘学广见了,老远就迎了上去,亲切地说:“秀芬,你到四组来就好啦,咱们一块好好干一场吧!”但是也有些人冷言冷语地说:“难道她长了三头六臂,来了就能把困难吓跑?”
韩秀芬把这种冷言冷语抛在脑后,心全用在生产上。她过去虽然织过“五○○一”绸,因为撂下很久了,新换的机台不听使唤,加上原料条件变化大,织出的绸子常常出现“花色”疵点。那些日子,她每天早来晚走,到验绸室去学习怎样辨别疵点,到乙班去观摩老织绸工人范增荣的操作经验。经过一段刻苦的学习,她终于找到了“检穗配色”的操作方法,消除了“花色”疵点。
韩秀芬一连好多天,织的绸子都是甲等。人们议论:“秀芬真行,到这里几天就织出了甲等绸!”女工崔桂香却说:“她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啦,这些日子丝好么!”
崔桂香在生产时比较散漫。韩秀芬到小组来以后,建议组长把各方面工作抓紧,她有些不满意。她是个老工人,对韩秀芬的不满情绪,常常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一些青年工人。
一天,快下班的时候,韩秀芬正在聚精会神地检查绸面,刘淑云走到韩秀芬跟前说:“我今天有事,不能参加小组会,告诉你啦!”韩秀芬说:“你有事,是不是要向组长请假?”
“组长?你不是组长吗?”刘淑云顶了一句:“不是组长管那么多闲事?”
韩秀芬感到委屈。宋宗岳这时安慰她说:“秀芬同志,你在四组工作得很好,在生产上起了带头作用。不要怕讽刺、嘲笑,要耐心帮助大家,把大家团结起来。”
“老宋,真像你说的,四组有些人就是和五组不一样。就说崔桂香吧,不少人都提议把她调走,说帮助她是鸡孵鸭子枉操心!”
“我们不能那样看崔桂香。她是个老工人,前几年工作还不错。只要真正从思想上关心她、帮助她,她会转变的。”
宋宗岳的一席话,给韩秀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她想:“是啊,应该相信人、关心人。”她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去帮助崔桂香和其他姐妹。
一天,崔桂香没有线穗了,又赶上要上便所。她很着急,又不好意思求别人,只好把机器停下来走了。她从外边回来,一下子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三台织绸机都在正常开动,机台上边还摆满了线穗。往机后一看,韩秀芬正在整理缕子。韩秀芬自己的机台却停下来了。她联想到韩秀芬经常热心地帮助徒工整缕子的事,心里开始感到自己过去对秀芬的态度不对头。
崔桂香有病的时候,韩秀芬去看望她。两个人从旧社会受苦谈起,一直谈到今天的幸福、车间的工作。韩秀芬的体贴和帮助,使崔桂香真的变了,生产紧张起来,有时还主动帮助青年工人整理缕子。她的转变,给全组工人很大的鼓舞。
全组工人一心向上,技术困难被战胜了,“五○○一”绸的质量、产量节节上升。一九五九年头九个月,四组的姐妹们超额完成了计划。同年十月,韩秀芬带着自己的优异成绩,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群英会。
带领群众挑起重担
韩秀芬参加全国群英会回来后不久,厂里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生产美丽绸。厂里历来织的绸都是用柞蚕丝作原料,而美丽绸用的是人造丝。柞蚕丝耐磨、弹性大;人造丝发脆、弹力小,织起来容易起毛和断头。这批新产品织好织不好,关系着工厂今后能不能广泛利用人造纤维和增加花色品种。
考虑到五组的设备条件,织美丽绸的任务就交给了这个小组。工人们对突然改织美丽绸,都有点应付不了。人们虽然很用心,缕子还是常常乱得像羊胡子一样,织出来的绸稀一道密一道,疙疙瘩瘩。全厂的人都为这件事着急。韩秀芬更是坐卧不安,她又想到五组去试试。又一琢磨,这种绸子从来没摆弄过,一个人去了不一定有把握,要是全组都参加这项生产就好了,她决定和姐妹们商量一下。
韩秀芬把自己的想法跟本组的先进生产者于秀琴一说,马上得到她的支持。她们把全组的姐妹们找到一起商量,绝大部分人乐意织美丽绸,也有人担心织不好,任务完不成,怕别人笑话。她鼓励大家说:“我们组老工人多、技术高,可能织好这种绸。我们是先进小组,在顺利的时候完成任务光荣,在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就更光荣。”她这么一说,大家的信心足了,腰板也硬起来了。全组承担艰难任务的行动,得到领导上的支持和群众的赞扬。
她们头一天织出来的绸子也是稀密不匀,有疙瘩,甚至出现窟窿。这些疵点得拆去,一拆,经丝就起毛,甚至断了。这个棘手的活,连织了将近二十年绸的韩金兰也说:“哎呀,我从来也没织过这样难织的绸!”
韩秀芬决心和姐妹们一起找出对付困难的办法。一有空,她就去拜访技术人员,了解人造丝的性能和特点;听说老工人范增荣、王淑兰有一些防止起毛的办法,她主动去请教。后来,她琢磨拆绸时爱起毛,除了人造丝的弱点外,也许和手粗糙有关系。为了弄个究竟,她一连许多天,劈柴、淘米、洗菜都尽量用右手,保持拆绸的左手光滑洁净。这一着,果真见效,起毛现象减少了。一天,她到邻居林家串门,看到林大娘纳鞋底时往麻绳上打蜡,麻绳又光又滑,这使她联想到:拆绸时要是往绸面上打点蜡,不也可以增加滑度、减少磨擦、避免起毛和断丝吗!这一发现解决了大问题,拆绸基本上不起毛了。
突破了拆绸起毛的难关,大家心里轻松了很多。但是想到另一个困难——夹梭,照旧横在前面,不免还有点焦急。夹梭,就是梭子在经丝中间来回穿动时,突然被经丝夹住。这时,梭子周围的一条条井然有序的经丝和纬丝大部分要被卡断,乱得理不出一个头绪来。碰到这种情况,轻的要花上三四个钟头才能把断了的经丝接好,不过织出来的绸子有许多毛疙瘩;严重的,干脆一点办法没有,眼瞪瞪地看着一匹绸子报废!
朱殿兰头一天夹了一梭,第二天、第三天又连着夹了梭。于桂芝早先不愿意织美丽绸,现在看到朱殿兰夹了梭,恐惧心情随之而生。正当她有点慌神的时候,也夹了梭。“这玩意儿我真有点干不了!”她把梭子一摔嘟囔了一句。邻机的于秀琴刚要过去帮她一把,自己也夹了梭。
韩秀芬看到姐妹们被夹梭搅得心神不安,决定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怎样避免夹梭问题上。
因为没有经验,要找出防止夹梭的办法,真像大海捞针。韩秀芬好几天没摸出个门道来。她急得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老工人韩金兰、于桂芝等看到她急得那个样子,也都积极找办法。
一天,韩金兰满面春风地来到秀芬跟前,对她说:“我想到一点防止夹梭的办法……。”
“什么办法?你快说说!”
原来,这两天她看到经丝接头的地方有毛,捻得也不结实,穿过“综”“筘”的时候,常常脱扣。经丝一脱扣,就要夹梭。后来,她看到经丝接头,都先抻一抻,有捻得不结实的地方,重新结好,把毛剪去,就不容易夹梭了。她还说,操作时要注意听打梭声,要是“叭?叭?”地,管保夹不了梭;要是“叭啦——叭啦——”地,就要小心。还有,风大,丝就发脆,容易断头,等等。
韩金兰防止夹梭的经验,很快就在全组推广了。在这前后,孟淑兰、宁秀云等又提出了拆绸时增加压铊等办法,全组工人齐心协力研究解决了“返线”“挡子”等毛病。韩秀芬和她的小组团结奋斗,像一支战斗的尖兵,又一次清除了前进当中的障碍,终于织出了合格的美丽绸。
热诚帮助有困难的人
完成美丽绸的生产任务以后,领导上准备把韩秀芬调回四组担任组长。这时,韩秀芬看到甲班五个小组中三组完成任务一直不好,便请求把自己调到三组当一名普通工人。
三组生产为什么老是不好?韩秀芬上班留心看大家的操作,下班就和姐妹们谈心。她发现生产不好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青年工人多,技术不熟练。因此就向组长孙凤英建议,在组里成立技术研究小组,帮助青年工人学习技术。
换梭、整缕等一般操作还比较简单,一教就会。巡回法可就不同了。讲的时候大家好像明白,听了以后也可以照规定路线巡回。可是一发生断头等情况,就把整个巡回路线打乱。徒工赵芹等学了很久还是掌握不了。这时,韩秀芬除了在操作当中随时向她们作一些指点以外,经常在业余时间把大家找到车间门前的大树底下,摆上砖头,给她们讲。这时,她已经生了第二个孩子,业余时间孩子没人看,她只好抱着去。有时孩子闹得厉害,她就一边摇晃着孩子一边给大家讲解;讲到难懂的地方,就到车间去表演给大家看。
在韩秀芬等人的耐心帮助下,大多数青年工人很快掌握了技术,能够经常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唯独金桂芳还是常常出残绸。韩秀芬去看了看,她的机器的确太不好使了。她决定把自己的机器换给金桂芳。
韩秀芬把好机台让给别人,又一次轰动了车间。人们再一次为她的崇高风格深深感动。了解织绸技术的人都知道:织绸工人换一次机台,就像骑手换一次马一样。就是换了一匹好马,也会因为不熟悉马的体性,好长时间驾驭不好。何况她这次换的是最不好使的机器呢!
金桂芳想到这一点,去找韩秀芬说:“我……我不能和你换啦!”
没等小金说完,韩秀芬就抢过去说:“我对机器懂得的比你多些,可以把它维修好。”
从前,韩秀芬的操作是多么轻松啊!换了机台以后,情形大不相同了。一会儿螺丝活了;一会儿梭子又飞了。她不光要两脚来回奔跑,双手不停地攀动,还要随时察看机器的每一个小的变化,仔细听机器的每一种音响,和保全工人商量怎样修理这台机器的毛病……。
韩秀芬和金桂芳对换机台以后,左边靠着徒工赵芹,右边靠着徒工张军。赵芹经过韩秀芬的具体帮助,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张军却常常开不开车。小姑娘经受不了挫折,对能不能干织绸这行活失去了信心。
韩秀芬当时虽然因为机器不好使,操作忙乱,还是尽量帮助张军整理缕子,拉绞杆,同时还经常帮助张军照看一台机器。这台机器织出的绸完全记在张军的账上。
月末,金桂芳和张军都超额完成了计划。韩秀芬破天荒第一次没有完成任务,少拿了十八元超额奖金。
金桂芳和张军看到这种情况,过意不去。都想请求车间领导上把自己的一部分任务算到韩秀芬账上。秀芬知道了这件事,连忙跑去劝她们:“帮助大伙是我份内的事,只要你们生产都好了,我少挣几个钱,也高兴呵!”
这以后不久,三组组长孙凤英转厂了,韩秀芬担任了组长。同时组里一些老工人也大都支援别组去了,组里补充了些新工人。青年徒工周桂珍到组里以后,干活总是没精打采,动不动就夹梭子。韩秀芬看她像有什么心事,就到她家去访问,了解到她父亲有病,家里生活困难,就向工会汇报,给她必要的补助。周桂珍非常感动,跑到韩秀芬家里说:“秀芬姐,我以后要一心一意搞好生产了。”
由于韩秀芬处处关心大家,全组姐妹个个一心搞好生产,长期生产不好的第三小组,一跃成为全厂的先进小组。
有赛有帮共同前进
一九六二年四月,韩秀芬和她的姐妹们,又主动迎着困难,参加到二组去织一种叫做“联谊纺”的新产品。这种产品和美丽绸一样,都是用人造丝做原料,但比美丽绸白得多、薄得多,娇嫩得即使你手上仅仅有点汗渍,摸它一下,它也要沾污;梭尖稍微碰一碰,它也要断头。原来二组工人一连试织了几个月都没有成功,有人给它送了个外号,叫做“少爷绸”。
韩秀芬和她的姐妹们也是一连遭受了多次失败,最后才摸到了“联谊纺”的特性,采取拆绸时往绸面上打蜡、撒滑石粉等方法,突破了技术关,织出了合乎标准的“联谊纺”。
一天,韩秀芬习惯地来到验绸室,问起近几天的质量情况。检查员说:“你们织的那一段总是很好,乙班丙班织的差一些。”韩秀芬心里一动:“是啊,一匹绸,大家织,一人好,好几米;人人好,好整匹。光一个班织得好没有用,得三个班都好才行。”
这时,正好厂工会召开先进经验交流会。韩秀芬想:这可是个好机会,当场代表甲班二组向乙班二组和丙班二组,提出开展提高产品质量的友谊竞赛。
乙班代表李传德一听,把胳膊一挥:“好吧,赛赛看吧!”丙班代表韩淑英也不示弱,她说:“竞赛也有我们一份!”竞赛的头四天,乙班二组的质量最好,占了上风。过了几天,丙班二组赶上去了,质量名列第一。甲班二组一鼓劲,又把乙班、丙班拉下了。三个班真像织绸机上的“综”一样,一上一下,你追我赶,形成拉锯战。到了月底,三个班的产量、质量都大大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甲班二组仅以高出百分之零点一的成绩,胜过乙班二组和丙班二组。
韩秀芬一看,不禁喜上眉梢:“竞赛真好啊!三个班的质量都提高啦。”她决心和乙班、丙班继续赛下去。
一天,韩秀芬见到了乙班二组组长袁秩亭,故意对他说:“怎么样?认输了吧?”这个浓眉大眼的男工,尽管内心非常敬佩韩秀芬和她的姐妹们,但嘴上一时不肯服输,瞅了瞅韩秀芬说:“哪有那么便宜的!这个月不算,下月再看!”不过,他马上又调转话头说:“秀芬,你说说,每个月前半月我们总拉你们一截子,可到月末总是叫你们甩在后边,是怎么回事?”
秀芬听后,觉得情况确实是这样。据她平日了解,袁秩亭抓生产前紧后松,也有点光注意抓技术不大注意抓人的思想。就谦虚地说:“你这一下子可说到我的毛病上了,你们是先紧后松,我们是先松后紧,都不好。我们当组长的,抓生产应该有头有尾;要抓技术,也要抓思想。这样才能把大伙的劲真正鼓起来。”
一句话提醒了袁秩亭。从那以后,他对生产一抓到底,也留心做思想工作了。保全工金天明工作不大认真,他就到他家去串门,和他谈心;女工张玉兰孩子多,他也尽量照顾。他还带头学习韩秀芬和她的姐妹们的风格,谁生产上出了毛病,就带头去帮助处理,影响和带动大家。这样做真有效,全组工人很快抱成团了,人人关心集体、关心生产。十月份,他们终于夺得了第一名。
“我代表小组的姐妹向你们祝贺来啦!”竞赛结果刚刚公布出来,韩秀芬跑到乙班二组,握着袁秩亭的手兴奋地说。
“还不是多亏你们的帮助,今后还得向你学习哩!”袁秩亭满心喜悦地说。
韩秀芬虽说为乙班二组争得了上游高兴,却也为自己小组第一次落后着急。她发动大伙找原因,想办法,要重新争取第一名。
日历上,十一月份的张数越来越少。三个小组的竞赛也越来越激烈,工人们一上班都抢着看日报,对比三个班谁的质量好、产量高。比较自己小组还拉下多少。一天,韩秀芬一上班,组里的几个小青工像报告什么好消息似地对她说:“秀芬姐,乙班二组出了个大残绸,这回我们可能撵上他们啦!”
韩秀芬听了一怔,然后又严肃地说:“你们光为撵上乙班高兴啦!可是出了残绸对国家的损失你们想了吗?”几个小青年一听,领会了她的意思,伸了伸舌头,急忙躲开了。
韩秀芬觉得这虽然是件小事,可不是个好苗头。她留心观察一下,果然又发现了新问题。一天,快交班了,她看见周桂珍把一个油污线穗插到线穗盘中间,打算留给下一班。她走了过去,说:“小周啊,你是不是想办法把油线穗织上?织它是费点事,可留给下一班,下一班也一样费事呀!”下班时,韩秀芬召开了小组会,提醒姐妹们说:“我们和乙、丙两班是竞赛,不是竞争。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谁压倒谁,是为了大伙都织出好绸来。往后凡是我们不好做的活,也不要推给别人。……”从这以后,人们注意到,甲班二组交班工作做得十分利索:该下的绸都下,断了的边丝都接得很好,乱丝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一切,乙班、丙班工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紧跟着也照着做了起来。三班工人互相创造良好条件的结果,十一月份产量质量齐步上升到新的水平。韩秀芬小组以甲等绸达到百分之九十二点七的成绩夺回了红旗。
有赶有学有帮的竞赛,胜利地完成了“联谊纺”的生产任务,也锻炼了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
(原载辽宁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农村是最广阔的天地
王立行
五日晚上,在北京展览馆剧场的休息室里,彭真同志和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部分负责同志和北大副校长魏建功,清华副校长陈士骅等老教育家,会见了京郊两代农民的一部分优秀代表,并且进行了一次亲切的谈话。
参加会见的,有在旧社会扛过几十年长活、现在是四季青人民公社副主任的著名劳动模范李墨林等老农;还有几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和年轻姑娘,是最近几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年岁不同,岗位不同,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话题集中在城乡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的问题上。现在北京郊区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学生有十几万人。在党的关怀和老农们的热情帮助下,新的一代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在京郊农村成长起来。七年前回乡参加生产的知识青年萧庆森,带头改造沙地、推广良种。经过大伙的努力,全村由缺粮变为有余粮。他得到社员们的信任,现在已经被选为密云河南寨公社下屯大队的大队长了。这次被接见的几个青年当中,王立是一九五七年回乡的,现在是房山县石楼公社大次洛大队团支部书记,他自己干活努力,还领导全大队一百多名回乡知识青年积极学习农业技术,现在有二十三人成了机电手。杨秀岚是个工程师的女儿,她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去年秋天来到西山试验林场当工人。她刚去时什么也不会,一天只能完成挖坑定额的百分之四十,那时,她多么焦急啊!可是,在党的教导下,她顽强地干,刻苦地学,现在已经能够超额百分之四十完成挖坑任务。她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都能主动地帮助队里的其他青年人。最近,她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
一见面,彭真同志就关切地问这些青年:你们过了劳动关没有?几个青年说:虽然刚刚开始,但是通过参加劳动,思想有了提高,技术也学了一些,身体也比过去壮了,决心好好干下去。彭真同志说,看到你们在参加农业劳动中做出榜样,我们都很高兴。你们走的是正确道路,这是千万知识青年的方向,有最广阔的光辉的前途。农业生产很重要。你们一面参加劳动,一面继续学习,在你们身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会逐渐一致起来,逐步练成“文武双全”的人材。
彭真同志又说,现在每年有大批学生从高中、初中毕业,他们毕业以后干什么?除了一部分人要继续升学外,主要是参加劳动,第一是当农民,第二是当工人。
彭真同志问他们在参加劳动当中碰到什么困难,几个青年都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杨秀岚说,一开头,爸爸妈妈都支持她参加劳动,就是自己不大愿意到林场。杨丽敏说,当时自己倒愿意,可是家里的人都不大愿意。刘士信风趣地说:自己和家里都愿意,就是身体不太“愿意”——体质比较弱。彭真同志说:“万事开头难。你们就是要做开路先锋,要不怕困难。知识分子不愿参加体力劳动是旧社会留下来的旧思想。今天的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为人民服务的。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够轻视劳动?这种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是参加农业劳动的障碍,一定要来一个革命,把它从脑子里“革”出去。芦沟桥公社副主任田歧插话说:前几年,村里有些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老农们挺耽心后继无人,说“现在是秋后黄瓜,就这一茬了”。这两年许多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大伙挺欢喜。彭真同志说,你们要欢迎这些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好好帮助他们,同他们好好合作。
最后,彭真同志勉励青年们坚持参加劳动的正确方向,好好劳动,努力学习,在实际斗争中锻炼自己,成为农村中有觉悟有文化的好劳动者。青年们兴奋地表示,一定要听党的话,好好干下去,学习雷锋的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北京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印军被俘人员愉快参加文娱体育活动
俘虏收容所设置了多种运动器材和文娱用品,被俘印军经常参加球类、田径、举重等体育活动,欣赏音乐,阅读书报,打扑克,下象棋,观看中印电影。每逢节日或周末,还常常举行娱乐晚会、联欢晚会或营火晚会
新华社六日讯 在我西藏地方和新疆地方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里,被俘印军人员的文娱体育活动很活跃。
各个俘虏收容所置备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器材,被俘印军人员按照各自的爱好,经常参加球类、田径、举重等体育活动。在西藏地方边防部队某俘虏收容所的被俘印军人员,几个月来先后进行了五十多场篮球、排球比赛。三月底四月初,各个俘虏收容所还先后举行了运动会,许多被俘印军人员踊跃参加了各项比赛,其中有百米赛跑、二百米竞走、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掷铅球、举重、拔河和各种球类比赛等。俘虏收容所还为优胜者发了奖品。许多被俘印军人员称赞这些运动会是“增强体质和增进友谊的运动会”。
各个俘虏收容所的文娱室、阅览室是被俘印军人员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他们有的欣赏印度音乐,有的阅读各种文字的书报,有的打扑克、下国际象棋,有的练习绘画、剪纸。每逢节日或周末,各个俘虏收容所常常举行娱乐晚会或联欢晚会,有的俘虏收容所还升起篝火,举行营火晚会。在这些晚会上,被俘印军人员尽情地歌舞,欢乐地做游戏。在一次晚会上,三个被俘印军士兵唱道:“来到中国,我们的生活非常愉快。离别后我们虽然难以重逢,但永远难忘中国兄弟的友情……。”在印度人民的传统节日洒红节那天,我西藏地方边防部队某俘虏收容所里的被俘印军人员还举行了文艺会演,共演出了三十多个中国、印度的节目。在各个俘虏收容所里,被俘印军人员还可以常常看到中国和印度的影片。
被俘印军人员由于经常参加体育文娱活动并在生活上得到妥善照顾,体质有了显著增强。在我新疆地方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的被俘印军人员,今年三月份的平均体重比去年十二月份增加了二点三五公斤,其中有一个被俘印军医务人员的体重增加了六公斤。有的被俘印军人员说:“在这里,中国朋友为我们准备了一切文娱体育用品,为我们在生活上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从各方面尽力满足我们的爱好,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是俘虏。”(附图片)
我西藏地方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里的被俘印军人员在下棋
新华社记者 王敬德摄


第2版()
专栏:

被俘印军感谢我方给予通信方便
绝大部分被俘印军人员收到了来自印度的回信和回电。许多人说:我们在这里住了这么长的时间,根本没有感到自己是俘虏。你们又想尽办法为我们传递信件,对我们真是比亲兄弟还好!
新华社六日讯 向我西藏地方和新疆地方边防部队发动进攻而被俘的印军人员,在我边防部队关怀下,经常和他们的家人通信报告平安。仅从二月十日以来,我西藏、新疆地方边防部队的几个俘虏收容所,就先后给被俘印军人员及时地转发了数千封家信和一些电报,绝大部分被俘印军人员已经收到了来自印度的回信和回电。许多被俘印军人员在接到回信时兴奋得跳起来,有些人还互相拥抱,或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交谈他们的家中情况,有的人又立即写信寄给他们的家人。
许多被俘印军人员在收到回信时激动地说:“中国人真好,想尽一切办法认真地为我们及时转发和送来信件。”在西藏地方边防部队的收容所里,一个被俘印军士兵说:“家中接到我的信后,知道我还好好地活着。你们使我和亲人取得了联系,我太感激中国政府了。”许多被俘印军人员称道收容所工作人员是“好消息的使者”,并且说:“我们在这里住了这么长的时间,根本没有感到自己是俘虏。你们又想尽办法为我们传递信件,对我们真是比亲兄弟还好!”


第2版()
专栏:

最高人民法院宣判
提前释放两名日本战犯
新华社抚顺六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准予提前释放在押的日本战争犯罪分子铃木启久和三宅秀也。
四日上午,抚顺战犯监狱举行了宣判会。战犯监狱长、军法大尉刘凤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裁定书,决定提前释放在押的日本战争犯罪分子铃木启久和三宅秀也。
铃木启久是前日本陆军第一一七师团中将师团长。他坚决执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公然违背国际法准则和人道原则,对中国人民犯下严重罪行。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到一九四四年十月,他指挥所属部队在河北省冀东地区和河南省长垣县等地进行残酷“扫荡”和“讨伐”时,执行“三光政策”,犯下了严重的罪行。
伪满洲国奉天省警务厅厅长三宅秀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人民实行警察统治和特务恐怖的参与策划者和执行者,曾指挥部下屠杀、抓捕、刑讯、虐待我国东北人民,残酷地镇压我国民族解放运动。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一九五六年六月十九日判处铃木启久有期徒刑二十年,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日判处三宅秀也有期徒刑十八年。
铃木启久和三宅秀也在服刑期间,能认罪服法,遵守监规,表现较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第六条的规定,准予提前释放。
铃木启久和三宅秀也在宣判会上领到提前释放的裁定书后,一再感谢中国人民对他们的宽大处理。他们表示一定永远记住中国人民的教导,为和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宣判会结束后,铃木启久和三宅秀也由中国红十字会的代表带领,离开了抚顺战犯监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