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3-04-06

1963-04-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由“吃蜂蜜长大”想起

第6版()<br/>专栏:<br/><br/> 由“吃蜂蜜长大”想起<br/> 唐小丁<br/> 黄连是最苦的,蜂蜜是最甜的。人们知道什么味苦,什么味甜,要靠感觉器官。怎么区分社会生活方面的苦和甜,要靠社会主义教育和自我的阶级觉悟。<br/> 苦和甜,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要认识它们,自然要有实际的对比。<br/> 成都市文武路中学的学生,听了老工人、老干部、老教师、老校工和翻了身的奴隶的报告,参观了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地主的“发家史”,“百罪图”,毒打农民的刑具,关押农民的水牢等等,都看到了。有的学生便说:“我们是吃蜂蜜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苦。现在才晓得旧社会这样黑暗可恨!”<br/> 小学的、中学的以至有些大学的同学,完全是或者基本上是在新社会长大的。他们尝着生活的甜味,并不怎么了解旧社会是个什么样子,不晓得什么叫恶霸,什么叫抓壮丁,什么叫保甲长。要不讲给他们听听,让他们看看,他们是无从比较的。也就是说,对他们进行教育,不仅需要抽象的说理,还要通过具体的形象。<br/> 雷锋在解放时也不到十岁。他是“吃黄连长大”的。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该恨,什么该爱,对雷锋来说,是最明白不过了。这是他具有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年轻朋友,都有雷锋那样的经历,应该说,大多数年轻朋友没有那样的经历,这又怎么办呢?通过具体形象向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有效办法之一。<br/> 有个同学,叫亢益发,在成都市第四中学学习。新年前,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叫《新年前夕》。他写的什么?写的是父亲曾经给他讲的一段经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年关,他的爷爷、奶奶和父亲贫病交加,地主逼租,保长抓人,爷爷被打死,寡妇孤儿在地主家的爆竹声中离乡流浪的悲惨情景。这往事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阴影”吗?不,孩子会获得比较“黄连”和“蜂蜜”的能力,使心里明亮起来,头脑充实起来。<br/> 让孩子记起雷锋,记起老一辈走过的路;懂得“吃黄连”的苦,懂得“吃蜂蜜”的不容易,懂得不能“坐享现成福”的道理;还有,懂得现实的阶级斗争,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和生活,怎样去同困难作斗争,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怎样保卫红旗,紧握红旗。这是做父母的、做教师的和每一个革命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br/> 要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得用革命的精神教育年轻一代。为着这,我们要用无产阶级的革命烈火,烧灭想要复活的资本主义鬼魂;要把毛泽东思想的火炬举得更高,照着年轻一代昂然迈进。拿“吃蜂蜜”来说,不仅要营养和滋补他们的身体,尤其重要的是要营养和滋补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真正“长大”,成为战士。

校园抒情

第6版()<br/>专栏:<br/><br/> 校园抒情<br/> 杨苡<br/> 就在不久以前,这一片校园寂静得仿佛树上的叶子都想跟你私语似的;就在不久以前,那几株最大的雪松还像一只只未下海的绿色的帆船趴伏在地面上。那时候多静啊!那些苍绿的松柏也都屹然不动。偶尔走过一两个佩着校徽的同学,虽是不认识,可总想笑笑说:“你的家在这儿?你在这儿过年?”<br/> 元宵节欢欢喜喜地打着灯笼来了:兔子灯、蛤蟆灯、金鱼灯、莲花灯、飞机灯、坦克灯,还有那转呀转的走马灯……孩子们的眼睛都给照亮了!跟着,校舍大楼的各房间的电灯也全都亮了,现在,开学的日子到了!<br/> 仿佛什么都沸腾起来,仿佛春天就这样悄悄地躲在这些年轻人的背包里走进校园来了!到处人们紧紧地握着手,说:“家里好么?年过得好么?”<br/> 不知多少声“好极了!”,那一声声的“好”把那还在发黑的草地也唤醒了,它陡然翻个身,闪出一点绿色的光彩来,柳树一边伸着懒腰,一边迸出嫩芽,那些垂柳摇摆着向走进来的年轻人说:“你们好!新的学期开始了!”<br/> 早上七点钟。一个抒情女高音从音乐楼的窗子里飘出来:“北京城里的毛主席,虽然没有见过您……”跟着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又压过了这支曲子,他在唱什么?是不是《老饲养员》?另一个琴房里有人在弹钢琴,对!一定是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多充沛的琴音啊,几乎感到有满台的交响乐团在为他伴奏着。瞧,一群年轻人唱着《波兰圆舞曲》走过来了,两个同学在前面拉着手风琴,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走进了音乐楼。<br/> 嘘!别闹!这里有两个年轻人在树下面支起画架来了,他们在心神专注地写生呢!<br/> 画笔在纸上抹出了一轮红日,刹那间阳光把这片校园全都淡淡地洒上了金粉。坐在那边台阶上的一个学生抬头望望天空,又望望远处的树,忽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又低头看起手中的书。隔不多远,总有一个学生在对着课本朗读。瞧,这里有一个年轻人,他正在小路上来回踱着,他在作着什么手势?他用右手愤愤地向空中劈着,嘴里大声用外语诉说着;是背台词么?不,这里虽然有音乐系、美术系,却并没有戏剧系。原来这是外语系的一个学生,他正在朗诵一首诗,那是十九世纪英国一个诗人为雇工写的诗,他在控诉着那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那里一切归于富人,而工人一无所有!<br/> 在画廊下面有几个年轻人在默默地读着纪念雷锋同志的专刊,是啊,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么?<br/> 戴着红色校徽的人走过,这几个人回过头来,微笑地叫了一声:“老师”!<br/> 老师!一个光荣的称号,它的份量够多重啊!它包含着亲切的问候,尊敬的感情和无限的信任。人们喜欢写诗歌颂着灯下批改作业的老师。他们说,别人的窗子都黑下来了,可是老师房间的灯还亮着,老师在灯下辛辛苦苦地批改着作业……可是他们更该想到的是课堂里的老师,数不尽的昼夜苦思才能换上几堂精采的课!被称为老师的人知道他不止是在教书,却也是在教人!他用他所有的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这些年轻人,犹如用水一点一滴地灌溉着花草。<br/> 老师毫不倦怠地讲着、讲着,年轻人静静地听着,贪婪地吸取着知识……<br/> 啊,如果说多像一群孩子在沙滩上弯着身拾着贝壳,这比喻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呢?可是,瞧他们的眼睛!当他们猛地领悟了什么时,不正是像忽然拾到一个闪着彩色光芒的贝壳,眼睛里也闪着孩子气的喜悦的光辉?<br/> 这个大学生的确像个孩子,当他忽然理解出老师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时,他几乎手舞足蹈起来,赶忙举起右手……<br/> 说吧!说吧!回答得对!但他并不骄傲!他知道“骄傲使人落后”的名句,他也知道雷锋的日记上写着:<br/>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br/> 知识,正如雷锋所说的,真是个宝碗,永远永远也盛不满!学习!学无止境!我们捧着这只宝碗一步步向前进,而前进也就意味着必须迈过一个个无法避免的困难障碍!<br/> 一群穿着绿色运动衣的姑娘跑到篮球场上,她们说好久没练球了,今天要大练一场!一个高个儿的青年人举着一卷才到的《人民日报》跑过去了;喂,快一点,你的同班都等着看呢!那个戴着老花眼镜的老教师在过道慢慢走着,她手里拿着笔和本子,在每一个教室门前停下来核对着上课表。这是这里记性最好的人,她为每一个班级安排着恰当的教室;任何时候她都能够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什么系哪一班在哪里上课!一个清洁工在弯着腰扫着大楼外面的小径。她总是戴着口罩,穿着护袖,不停地在这里那里打扫着。<br/> 铃响了,这时她直起身来,望着那一群群蜂涌而出的年轻人。多幸福的一代啊,她想。<br/> 是的,多么幸福!这个字眼我们用起来毫不夸张。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勤于学习、每个人都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听战士朗诵

第6版()<br/>专栏:<br/><br/> 听战士朗诵<br/> 韩笑<br/> 我听过多少<br/> 迷人的朗诵,<br/> 哪一次像这样<br/> 深受感动?!<br/> 讲技巧,<br/> 他并不高明,<br/> 甚至能听出,<br/> 乡音很重!<br/> 他一站起来,<br/> 还有点脸红,<br/> 过了一会儿,<br/> 却严肃庄重!<br/> 这哪里是念诗,<br/> 是在宣誓!<br/> 是捧着红心,<br/> 向祖国请缨!<br/> 他扬起手臂,<br/> 像展翅的银燕,<br/> 满含深情,<br/> 看柳暗花明。<br/> 他迈开大步,<br/> 像出征的火龙,<br/> 一声呼啸,<br/> 行动如风!<br/> 巍峨的青山,<br/> 纷纷列队;<br/> 奔腾的绿水,<br/> 匆匆集中!<br/> 激怒的刀枪啊,<br/> 豪光闪闪;<br/> 起伏的心胸啊,<br/> 战鼓冬冬;<br/> 我真想<br/> 猛然立起,<br/> 和他一同<br/> 去陷阵冲锋!

“老妈妈”留在雪山上……——看辽宁儿童剧院演出的《小红军》有感

第6版()<br/>专栏:剧评<br/><br/> “老妈妈”留在雪山上……<br/> ——看辽宁儿童剧院演出的《小红军》有感<br/> 袁鹰<br/> 两个小红军,跟随着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部队。五幕话剧《小红军》在嘹亮的号声中结束了。全场观众,一面鼓掌,一面站起来。只有一个女孩子还痴痴地坐在座位上,对着垂下来的丝绒幕,自言自语地说:<br/> “‘老妈妈’还留在雪山上哩……”<br/> 跟孩子们一起看戏,情绪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他们的反应,直接而又明朗,迅速而又强烈。他们时而拍手大笑,时而跺脚发急,时而高声赞美英雄,时而大声呵责坏蛋。即如此刻,这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当人们都在为小贵和小虎子回到大队继续参加战斗而兴高采烈的时候,她却没有忘记那位为了保护这两个小红军而身受重伤、终于倒在雪山上的老事务长,说话的神情,好像别人已经把那位“老妈妈”忘怀了似的。<br/> 细细想来,她说的不是蛮有道理么?老事务长忠心耿耿为革命,在白匪包围村子时带领群众上山突围,在大队过金沙江后带领两个小红军和一个新战士沿着脚印追赶,终于伤重不支,在雪山上停止了最后的呼吸。这个英雄形象,不仅在红军后代的心上永远留下了学习的榜样,他的遗言“永远革命到底”,成为战士们的终身誓言;他也教育了台下的成年和少年观众。没有“老妈妈”他们的流血牺性,艰苦奋斗,今天的幸福岁月又从何而来?没有成千上万革命烈士、革命前辈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我们的铁打江山、我们的鲜艳的革命红旗又从何而来?<br/> 话剧《小红军》正是在这个思想意义上,给少年观众以阶级斗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它告诉人们:天下受苦人,只有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走,才能找到解放的道路。它告诉人们:不把反动派打倒,不把白匪、地主老财消灭干净,斗争永远不会停止。它告诉人们:一个无产阶级的战士,一个革命的接班人,应该永远保持一颗赤胆红心,永远革命到底!这种教育,正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也是少年观众迫切渴望着的。这也是《小红军》这个戏最成功、最动人的地方。剧本的结构也还有不够紧密之处,人物的刻划(如小虎子)也有可以加工、丰富的余地,但这都无损于这个戏在目前的现实教育意义。演员都很努力、认真。“老妈妈”、小贵、小虎子、连长、周大奎都有成功的表演,能够打动人心。<br/> 辽宁儿童剧院建院两年多以来,排演了不少革命传统教育的剧目,如《儿童团》、《枪》、《以革命的名义》、《红岩》等,也演了些歌舞神话剧和外国剧,同近七十万观众见过面。这是值得祝贺的事。他们来京演出,是受到首都少年观众的欢迎的,剧场的热烈反应,就可以证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到广西僮族自治区巡回演出去了,辽宁儿童剧院又到北京来,一来一去,都是为了丰富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使他们从舞台上得到更多的革命教育,都是值得鼓吹的好事。(附图片)<br/> 在雪山上,老事务长对小虎子、小贵、周大奎说:“孩子们,你们追上大队了!快朝着红旗的方向,进军吧!” 〔王珏摄〕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图片)

第6版()<br/>专栏:<br/><br/>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br/> 吴敏 高山画<br/> ⑤在那黑暗的年月里,雷锋的父亲身遭国民党、日寇的残害,一九四五年,吐血而死。那年雷锋才五岁。<br/> ⑥雷锋的哥哥十二岁就进工厂当徒工,患了肺痨病,被资本家解雇,悲惨死去。迫于生活,他母亲后来也自杀死了。<br/> ⑦父亲、哥哥、弟弟、母亲四个亲人,相继死去了,七岁的雷锋便变成了孤苦伶仃的孩子,他只好到山上打柴维持生活。<br/> ⑧一九四九年,雷锋的家乡解放了,农会主席彭德茂找到了雷锋说:“孩子,要记住,咱们的救命恩人是共产党啊!” (待续)〔解放军画报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