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广种竹子 节约用竹
竹子生长迅速,产量较高,用途很广,是我国工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原料材料。我国森林资源不足,木材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在适宜种植竹子的地区,广种竹子有着更为迫切的意义。
一般的树木要二三十年才能成材利用,就是南方生长较快的杉木,也要十多年才能成材;而竹子,如毛竹、刚竹等大竹,只需要七八年就能成材。竹子的生产周期比一般的树木短三分之二左右。所以栽种竹子,既可以适当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缓和当前木材供不应求的情况。
我国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都是竹子的主要产区。我国所产的竹子,种类很多,用途很广,许多农具、家具、用具,都是用竹制造和编织。许多工业和手工业都需竹子作为原料材料。在建筑用材方面,可以用竹材代替木材的地方也很多。在竹子代替木材方面,据粗略计算,每四五十株七八年生长的毛竹,就可以代替一立方米木材;每一千五百斤丛生小竹,就可以代替一立方米造纸木材。这就充分表明,在工农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生活中,竹子确是一种重要的原料材料。
目前,我国在农业、工业、基本建设和手工业生产等各项事业方面,每年用竹材的数量很大。其中以农业和手工业用竹最多。如苏州市手工业系统,在一九六二年就用了大毛竹十八万多支,今年的需要量更大。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铁制农具已经基本上满足需要,而竹木制农具却还供不应求。这就要求产竹地区,必须抓紧时间,护笋养竹,垦复竹林,栽种新竹,大力发展竹子生产,力争今年增产更多的竹材。
迅速增产竹子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认真护笋养竹,合理砍伐。一棵笋就是一支竹。江苏宜兴县茗岭公社岭下大队,就是由于护笋养竹的工作做得细致,并且砍伐合理,因而几年来的竹子生产发展得很快,竹子年产量由一九五七年的十九万支,增加到一九六二年的二十五万支。竹子的蓄积量也由一九五七年的九十万支,增加到一九六二年的二百万支。如果竹子集中产区都能深切认识多留一棵笋,就是多产一支竹,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笋养竹制度,挖坏留好,精细管理,并且根据砍密留疏、砍弱留壮、砍弯留直、砍劣留优的原则,合理砍伐竹林,那末,竹子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增产。
近几年来,有些地区的竹林由于经营管理不好,砍得过多,竹子产量很低。有些远山竹林,没有很好地修山(把林内的灌木、杂草、老竹兜挖去),产量也很低。这两种情况,影响了当前的竹子产量。砍伐过多的老竹林,虽然生长不良,产量不高,但那里的竹根却有许多是活着的,只要暂时封禁起来,并进行修山,一两年后,就能大量发笋,增加新竹;五六年内,又会长满葱郁的竹子。对那些没有很好修山的远山竹林,如果能够积极修山,两三年后,竹林就会恢复较高的生产能力。产竹地区的群众说:“田不耕无谷,山不修无竹”。三五年内如果能够把这两种竹林全部恢复和垦复过来,竹子的蓄积量很快就会增加百分之三十左右。再过五六年,每年就可以增产几亿株竹子,相当于一千万立方米左右的木材。因此,凡是有较大面积的砍伐过多的竹林和修山不好的竹林的地方,应当把恢复这些竹林的生产能力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在适宜种竹的地方,应当积极开辟新的竹子产地。竹子的栽培技术,虽比一般的树木复杂,但竹子适应性强,容易成活,而且繁殖很快。在我国,适宜种竹的地方,不仅江南各地,而且在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大多适宜种植竹子。在这些地方,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竹种,进行试种,在取得经验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发展竹子生产的长期的有效办法,则是在适宜发展竹子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建立竹子生产基地。在这些地方,应该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划出集中成片的一定面积的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竹子生产,建成供应国家需要的竹材生产基地。有了基地,就可以根据国家的竹子生产计划,制订出本地区发展竹子生产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这样,完成国家的竹子生产计划,便有了可靠的保证。有了基地,还可以建立专门机构,固定专业队伍,合理安排各项生产,按计划常年地进行生产。同时,还能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竹林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竹子稳步增产。
为了更快地扩大竹林资源,积极发展竹子生产,就要认真贯彻执行与竹子生产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如正确地确定竹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现在竹林权属还没有处理完毕的地方,应该按照党的政策,抓紧时间,尽早处理妥当。在竹子产区中,对那些垦复竹林确有困难的社、队,可以由国家有重点地给予适当的贷款或补助。在恢复、垦复和新种竹子的产地,除主要发展集体经营以外,还可以鼓励社员个人在房前屋后积极栽种竹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集体与个人发展竹子生产的积极性,就能更好地培育、管理和合理采伐竹子。此外,有关竹子的收购和奖励政策,也要坚决贯彻执行。
在竹材使用方面,必须合理利用,努力节约。优竹不要劣用,大材不要小用,下脚废材也要尽量利用。苏州竹筷生产合作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总是一根竹子用到头,很少有浪费的竹头等下脚材料。他们用竹的方法是,头段做扁担,二段做粪桶夹,竹梢做筷子,细梢做糖签,零材做冰棒棍,竹节做洗帚,竹根做板刷。他们还因材制宜,肉薄的劈篾,编织篮筐;肉厚的做扁担等;细而坚实的做橱、桌、椅的架子。如果用材部门都能这样注意合理用材,就能为国家节约几万、几十万、甚至成百万株竹子,就能为社会节省大量的竹林资源。
此外,竹子产区,如果为了节约运输力,先把竹子破开做成半成品,这是可以的,但也要注意破得合理,如果不加注意,也会浪费竹材。
现在正是新竹开始生长的季节。竹子产区的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把发展竹子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合理安排其他各项生产;适宜发展竹子生产地区的领导机关,应当把发展竹子生产列为重要的生产项目,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竹子生产。有条件建立竹子生产基地的地区,应当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希望产竹地区和用竹部门共同努力,积极发展竹子生产,努力节约用竹,使这项重要的原料材料,能够逐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结合生产 讲求实效 农闲多学 农忙少学 大忙放假 假后复课
各地农村积极稳步开展业余教育
据二十一个省、市统计,去冬以来共有七百多万人参加学习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去年冬季以来,各地农村积极稳步地开展业余教育工作。有不少地方办起了一批重点业余学校,并且逐步巩固下来,成为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前进阵地。
据二十一个省、市的统计,去冬以来参加各级各类农村业余学校学习的人数达七百七十八万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福建、黑龙江、山东、山西、河北、湖南、浙江等省。福建省有些地区已经做到每个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都有业余学校。在有些人口多、地点集中、生产和业余教育工作有基础的生产大队里,还办了中心民校。现在全省这样的中心民校有八百所。黑龙江省计划将重点业余学校由三百多所发展到六百所,并且指定专人负责,以便于领导和交流经验。各地办学的经验证明:要办好业余学校,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生产,按照“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假后复课”的原则,恰当地安排学习时间,坚持经常学习。
农村业余学校主要是组织学员学习文化,同时学习政治和技术。在文化学习方面,除了有一定数量的扫盲班外,高小班和初中班最多,还有少量业余高中班。参加学习的人以青年占多数,其中有不少是回乡的青年学生。壮年和少年也各占一部分。
各地业余学校都比较重视提高教学质量,讲求实际效果。由于教学内容进一步结合实际,适应生产的需要,因此使学员学有所得,能够实用。多数地方的扫盲班学员主要是学习识字和记工分,高小班和初中班首先着重学习农村应用文和珠算,然后进一步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各校都比较注意字、词、句和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的地方还特别重视练写毛笔字。经过一冬学习,不少业余中小学的学员不仅掌握了如何写应用文,还学习了十几课语文,学会了珠算的加、减、乘、除等计算方法。技术课主要是讲解各个季节的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和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及安全用电等一般的科学常识。各地业余学校还密切配合农村中心工作,向学员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革的需要,各地农村中还发展了一批业余技术学校。黑龙江、河北、福建等省为农村知识青年举办了中等的业余技术学校。这类学校都有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学习比较系统的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仅河北一省就有二千多人参加这类学校学习。不少地方的农林、水利、财贸部门还举办了农业机械、电工、畜牧兽医、财务会计等各种短期的专业技术训练班。
随着业余教育工作的开展,各地普遍注意充实和健全业余教育的队伍,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管理干部,选聘和训练了一批业余教师。这批教师中,初中毕业以上的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各地还加强了对业余教师的思想领导和业务领导。
福建、黑龙江、山东、山西等省不少县、市结合总结冬季的业余教育工作,评选了办学、教学和学习的积极分子。
目前春耕生产已经或者即将开始。河北、山东、黑龙江、福建等省的广大农村正结合春耕生产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地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农民常年业余学习。(附图片)
陕西咸阳市渭城公社毛王沟农民业余学校长期坚持业余学习。在教学中,注意配合当前形势,向学员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教师正在上时事课 新华社记者 安克仁摄


第2版()
专栏:

《雷锋日记》等小册子出版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雷锋日记》和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几本小册子,最近已经陆续出版。
雷锋同志生前所写的九本日记,是这个毛主席的好战士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真实记录,处处都闪烁着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九本日记现在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这本《雷锋日记》,共选辑了其中的一百二十一篇,约四万五千字。一部分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雷锋日记这次选辑时又依据原文校正过。在日记前面,刊印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写的以《学习雷锋》为题的文章。自四月初以来,新华书店已先后发行了几种介绍雷锋事迹的小册子,其中有解放军文艺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的《雷锋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以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劳动人民的好儿子——雷锋》。后两个册子中都附有《雷锋日记摘抄》。此外,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画册,自今天起也在全国各地发行。这本画册收集了雷锋生前的许多照片,还有介绍雷锋遗物的图片和影印的雷锋日记真迹等。


第2版()
专栏:

细心养护 连年整修 合理砍伐
岭下大队竹林管得好产量高
本报讯 江苏省宜兴县茗岭公社的竹子集中产区——岭下大队,合理管理竹林,促进了竹子生产的发展。
岭下大队有竹林九千八百九十多亩,占大队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竹林收入,占大队和社员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近几年来,竹子年产量和蓄积量逐年增加。一九五七年产竹十九万支,一九六一年产二十万支,一九六二年产二十五万支。竹子的蓄积量一九五七年为九十万支,一九六一年增加到一百三十万支,一九六二年达到二百万支。过去,林内小竹较多,现在大竹多,有些竹子的围圆达到一尺七寸。
管理工作合理细致,是岭下大队竹子生产发展得快的重要原因。这个大队特别重视护笋养竹这一环节。一棵笋就是一株竹。过去这个大队每年挖笋量,占全部竹山出笋量的三分之一,严重地影响了竹子的生长和蓄积量。解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党支部的不断教育下,社员们认识了合理留笋的重要性,积极地护笋养竹。他们确定了“好笋一支不挖,坏笋一支不留”的原则。每年挖笋,都由有经验的竹农指导进行。在出笋季节,大队还组织护笋专业组,日夜看护竹笋,防止野兽偷吃。
岭下大队连年坚持整修竹山,保证竹林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公社化以后,大队合理安排了粮食和其他各项生产,第一年就把过去遗留下来的四千多亩荒芜竹山全部垦复过来。这几年,每年都利用黄梅雨季或“白露”前后气温高、湿度大、杂草容易腐烂的有利时机,修整竹林。大队还制定了合理的工分报酬,以提高社员修山的积极性,保证修山质量。公社化以前,这个大队的竹林,每亩只有竹子一百株左右,每支竹子只重二十斤左右;现在,每亩竹山有竹子一百五十株左右,平均每支竹重二十四五斤。全大队的竹林,基本上做到没有荒草、灌木,竹子发笋多,生长快。
这个大队还注意合理砍伐。砍竹的季节不对或一次砍得过多,都会损伤竹子的元气。公社化后,每片竹林每年的砍伐量,都由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和老农一起,根据各片竹林的情况和国家分配的任务,仔细研究确定。岭下大队几年来一直坚持大年多砍,小年少砍;蓄积量多的竹山多砍,蓄积量少的少砍;砍弱留壮,砍弯留直,砍密留疏,砍劣留优等。
岭下大队党支部还不断地教育社员节约用竹,尽可能多向国家出售竹子。一九六二年,全大队共节约了三万多支毛竹,出售后增加收入一万八千多元。
由于竹子生产的不断发展,大队的集体经济更加巩固了,社员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九六二年全大队总收入达三十二万元,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三。一个劳力一年收入一千多元。全大队平均每人收入一百六十四元。
目前,正是春笋生长的旺季。岭下大队的社员们为争取今年增产更多更好的竹子,正在积极保护春笋,培育新竹。


第2版()
专栏:

“胞波”共度泼水节
新华社记者 叶子健
今年泼水节期间,我国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傣族人民和缅甸掸族人民,按照传统习惯互相访亲会友,每天都在一起泼水祝福,共话“胞波”友情。
四月十五日中午,一群穿着彩色尼龙衫和花绸裙的缅甸掸族少女,挑着一担担清水,有说有笑地来到了瑞丽县的姐相弄村。村里的傣家小伙子们,敲起象脚鼓和铜铓迎接客人。宾主见面后,互相泼水祝福。缅甸少女哈姆果把一桶水泼在中国青年身上,这青年提起一桶水来准备泼去,哈姆果早已躲进竹林里去了。这时鼓声更紧,中国青年和缅甸少女互相追逐泼水,欢笑之声不断。直到大家都浑身湿透了,这一群少女才跑过界河上的桥,回到缅甸的曼荒和曼桂寨去。
缅甸的曼荒、曼桂寨和我国的姐相弄村隔河相望。住在这些村寨的两国人民一向亲密和睦,自从姐相弄村把水分了一部分给曼荒和曼桂寨灌田以后,这种情谊更加深厚了。曼荒和曼桂寨有六十五箩种的田没有水灌溉(一箩种的田约等于五亩),每年都要等到七八月大雨来后才能栽秧,因此粮食产量很低。我国姐相弄村用喃姆赖来大沟里的水,每年栽秧以后还有剩余。一九五八年春天,曼荒和曼桂寨的掸族农民派代表帅恩,来到我国姐相弄村人民委员会和姐相乡人民委员会,要求分一些水给他们。他们的要求迅速得到了圆满的答复。十多天以后,国界河上搭起了一座宽一米、长二十米左右的竹制涧槽,我国喃姆赖来大沟的水通过涧槽流进了缅甸掸族农民的田里。从此,他们每年都提前在五六月栽秧,粮食年年都增产。缅甸掸族农民波叶的孙女儿哈姆果今年来中国泼水时,告诉姐相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会计说,一九六二年她家粮食比无水灌溉时增产了将近两倍。
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的掸族常用傣语说:“高因麦、麦因高;比龙敢、傣哥敢。”意思是:我帮你、你帮我;我们是朋友,我们是亲戚。中国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和缅甸“胞波”,在生产上经常互相帮助。在今年泼水节前,瑞丽江边出现了一片片新垦的甘蔗田,甘蔗尖整齐地斜插在地里。这些甘蔗种,是缅甸掸族农民卖给中国傣族农民的。瑞丽县傣族人民聚居的姐勒区,一九六二年粮食增产了百分之二十三,今年许多傣族农业生产合作社计划多种一点甘蔗,但是缺少甘蔗种。缅甸弄马等寨的掸族农民知道后,主动地把甘蔗送到国界边卖给傣族农民。
在日常生活中,中缅两国边境人民也是互相帮助。今年泼水节前几天,缅甸哈厅寨的掸族少妇莫向冷专门到我国瑞丽县姐相卫生所来向汉族医生裴桂芬致谢,感谢裴桂芬救了她的孩子。一九六一年,莫向冷怀了第一个孩子,全身水肿,身体衰弱。这一年八月间,莫向冷将要分娩时,因到缅甸医院路途较远,已经来不及,由人搀扶着来到了我国姐相卫生所。裴桂芬把她安置在产房里,她在一小时后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孩子因为不足月,还不会吸奶,裴桂芬便给小孩注射葡萄糖,每天夜里还起来照顾孩子。十天以后,小孩能吃奶了,卫生所才派人送莫向冷回去。今年泼水节前,她来告诉裴桂芬,小孩长得很胖了,表示十分感谢。裴桂芬说:我们中缅人民是亲戚,我们永远互相帮助。


第2版()
专栏:劳动模范在春耕第一线

王玉坤领头抗旱
总是和社员一起劳动的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公社南王庄大队队长王玉坤,正在领导社员整修渠道,浇灌耕地。
不久前的一天夜里,他和四十多个社员共同放水浇地,他让社员轮班去窝棚里休息,自己却在渠道上来回巡视,看水位、查漏洞,忙了一夜。天刚刚亮,不料新补修的渠埝,经过河水一夜的浸泡,忽然决口了。王玉坤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渠边。他看见社员们填的土被水冲走,口子越冲越大,就脱掉衣服,跳进水里,用身体堵住决口。这时,有的社员跟着他跳进水里堵口子。其他社员也忙着抱柴、填土,经过一阵紧张的战斗,决口才被堵住,浇地没有受到影响。


第2版()
专栏:劳动模范在春耕第一线

·郭玉恩和社员选良种·
在太行山中的平顺县城关公社川底生产大队,刚刚翻耕过的层层梯田里,地面耙耱得平整如镜;地里还排列着成行的粪堆;耧具也已准备停当。这些景象告诉人们,紧张的春播就要开始了。
这些天来,川底生产大队的队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郭玉恩,把注意力集中在种籽准备上。他和大队的技术委员,到分散在山庄的生产队看了种籽仓库。经过仔细观察以后,他们发现绝大部分种籽保管得很好,只有少数豆种被鼠咬,少数谷种生了霉斑,有的“金皇后”玉米品种不纯。过后,郭玉恩便和大家共同研究,动员社员们精心选晒种籽,妇女们端着簸箕哗哗地簸,场院里晒满黄橙橙的玉米种和谷种。郭玉恩来到第一、第二两个生产队的时候,听说每个队在选种以后,还缺一些“金皇后”玉米种,他又一个队一个队地摸底,统计了缺种的数量,然后到县种籽站调换了一批种籽,解决了全大队玉米种籽不足的问题。


第2版()
专栏:劳动模范在春耕第一线

饶兴礼同社员共商增产大计
在春耕生产的日子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湖北省浠水县十月区区委书记饶兴礼,到望城公社研究水稻增产措施,帮助这个水稻高产公社,进一步提高产量。
望城公社去年双季稻产量高,有一部分人对今年双季稻能不能再增产有怀疑。饶兴礼为了寻求答案,到七一大队第一生产队找有经验的老农一起研究。他们总结了一块十二亩七分早稻田高产的经验。这块田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肥多,耕耙遍数多,田整得土细泥融。秧苗插下后,回青快,早发棵,成熟早,产量高。大家对照这块田,将所有的田一丘一丘地分析鉴定,然后落实改良的具体措施。最近,这个生产队为给这些田准备足够的肥料,已开展起火热的积肥活动。
饶兴礼还和社员一起积肥。现在,这个队已挖了二万多担肥泥,再加上一部分牲畜粪、家肥和绿肥,已为春播准备了百分之八十的底肥。


第2版()
专栏:劳动模范在春耕第一线

张玉田到处传经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玉田,一开完华东和江西省的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就急急忙忙从南昌赶回宁冈县河桥公社先锋大队。他跨进家门,连茶也顾不上喝一杯,就到生产队去了。
从这一天起,张玉田每天从早到晚忙着传经。在田里,在路旁,逢人就讲。对老人就讲丰城县七十四岁老英雄温桂七热爱集体的故事;对妇女就讲浙江省高彩柳向队里投资克服困难的事迹。在一次干部会上,他又介绍了江善讲领导的江心大队如何积极卖爱国棉的先进事迹。他说:“人家是站在家门口,望着天安门,今年我们怎样来支援国家呢?”这下,会场上立即活跃起来,许多人表示要努力多增产粮食,大力支援国家。


第2版()
专栏:

郭占一下功夫改造盐碱地
“春分”过后,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广饶县油郭公社社长、油郭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占一,天天和社员们一起挥锨铲土、改良盐碱地。他们把碱化严重的地,铲掉一层碱土,然后扫净、搬走,盐碱轻的就进行翻晒。现在,不少耕地已从白色变成了褐黄色。几年来,土地盐碱化影响了油郭公社的农业产量。不久前,他参加华东和省的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时,听了很多单位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农业丰收的事迹,回来以后,赶紧向全社的干部传达。接着,支部委员会总结了几年来改造盐碱地的经验,决定今年要下功夫改造盐碱地。


第2版()
专栏:

植棉能手贾金寿 不浪费一寸土地
全国植棉能手、陕西泾阳县雪河公社白杨村大队党支部书记贾金寿,每天都和白杨村第一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整理棉田。有时社员们下工了,他还拿着铁锨,在棉田边上平路,或把弯曲的棉花地埂子修直。他说: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路不平,过往行人图方便,难免不踩棉花地;埂子不直,就可能使棉花种不到头,棉行宽窄不一,影响全苗。一亩地差上一分地看不出来,一千七百多亩地就要少种一百七十多亩,这可是个大数目哩!
最近,贾金寿在白杨第一生产队劳动时,看到这里的棉田土质差别很大,按照土质情况,有的地要留苗五千五百多株,有的留四千多株就够了。根据这种情况,他计算了各种不同土地的株距与行距,确定棉畦地埂的距离。但是,如何把棉田埂子打直呢?他睡觉都在琢磨这件事。后来他想出一种办法,用一条绳子固定上等距离的标记,然后从地这头向地那头移动。每隔丈把距离垒两锨土。这样打成的埂子,距离相等,又很直。
贾金寿的认真负责精神,感动了社员。今年这个大队棉田备耕工作格外细致。地里的坑坑洼洼都被社员抬土填平了。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全国著名植棉能手张秋香(中),从去年参加了全国棉花会议以后,积极领导社员总结历年植棉经验,扩大棉田面积,备耕工作做得又快又细又好。现在正当棉花播种的时候,她每天从早到晚活动在田间。这是她和作业组的组员们下地去 新华社记者 和坪摄


第2版()
专栏:

陕西发现珍贵文物“嵌金铜犀尊”
据新华社西安电 最近在陕西省兴平县窦马村发现了一件两千多年前的“嵌金铜犀尊”,经专家初步鉴定,认为是秦或西汉时期的作品,是近年来陕西省出土文物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这个用犀牛形象铸造成的古代酒器,重十三点三公斤,高三十四点一厘米,长五十八点一厘米,宽二十点四厘米。犀牛有双角,鼻角长而额角短,其形象属于非洲犀一类。两耳短小耸立,双目嵌以黑色琉璃珠,遍体嵌金作流云纹,看去神气活现,栩栩如生,只是左眼珠微有残缺。犀牛背部有椭圆形的尊口,上复素面铜盖,有活环可以启闭。犀牛全身的姿态是,尾尖稍翘,昂首伫立,双目前视,像是听见了什么响动,正准备着一场搏斗。
据考古学家们说,古代用动物形象铸造铜器,常见的有牛、羊、鸡、凤、鹤、象、虎、鹿等,种类很多,但以犀牛形象制作的酒器还很少见到。过去山东寿张曾出土过一件殷代犀尊,高二十四点五厘米,已被美帝国主义者劫去。这次在关中出土的“嵌金铜犀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个发现为研究我国铜器、手工艺史、美术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这件珍贵的文物是陕西省兴平县窦马公社社员赵振秀在取土时无意中挖掘出来的,现在已送交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附图片)
“嵌金铜犀尊”
新华社记者 张彬摄


返回顶部